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机械技术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周长省,男,1957年8月出生,山东人,博士,现任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学院的学科带头人。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8年进入华东工程学院火箭弹专业读本科。

1982年毕业留校后一直在南京理工大学工作。

1985年进入华东工学院火箭发动机专业读硕士。

社会任职:

1、中国兵工学会火箭导弹专业委员会委员。

2、中国航空学会会员。

3、《弹箭与制导学报》编委。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火箭弹设计理论。

培养学生情况:

硕士研究生:20多人。

博士研究生:8人。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火箭总体与火箭发动机技术、提高无控火箭密度技术、弹药增程技术以及新型推进动力装置设计技术的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完成国防基础预研和型号研制项目二十多项,目前承担国家预研项目2项,国防基础研究项目1项,型号研制项目5项。

资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资料更新中……

发明专利:

1、多用途爆破带 朱福亚; 周长省; 王政时 【中国专利】南京理工大学 1994-09-21

2、便携式空气抛绳器 周长省; 王政时; 朱福亚 【中国专利】南京理工大学 1995-09-27

3、地质结构探测火箭 周长省; 夏静; 武晓松; 王政时; 朱福亚; 冯其实; 张兆良 【中国专利】南京理工大学 1997-07-23

4、管线捆扎器 周长省; 朱福亚; 鞠玉涛; 王政时 【中国专利】南京理工大学 2004-01-07

论文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五十多篇;编写出版著作3本。

出版专著:

1《火箭弹设计理论》周长省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07

资料更新中……

发表中文论文:

1 基于累积损伤的双基推进剂强度准则及实验 孟红磊; 赵秀超; 鞠玉涛; 周长省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空军驻江苏地区军事代表室 【期刊】推进技术 2011-02-15

2 空气入口速度对冲压发动机补燃室流场的影响 王天波; 周长省; 郑健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期刊】计算机仿真 2011-01-15

3 双铅-2固体推进剂压缩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胡少青; 鞠玉涛; 孟红磊; 周长省 南京理工大学203教研室 【期刊】江苏航空 2010-12-15

4 固体火箭发动机六分力试验台应用综述 郑健; 周长省; 刘锐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期刊】江苏航空 2010-12-15

5 Ug与Fluent在火箭武器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张建彬; 周长省; 鞠玉涛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期刊】江苏航空 2010-12-15

6 多脉冲火箭作用下的弹道修正弹扰动运动分析 曹杰; 鞠玉涛; 董涛; 周长省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期刊】江苏航空 2010-12-15

7 冲压增程弹丸冷态气动阻力特性分析 骆晓臣; 鞠玉涛; 周长省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期刊】江苏航空 2010-12-15

8 压电悬臂梁不同电学边界条件下的自然频率 周玉华; 鞠玉涛; 周长省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期刊】江苏航空 2010-12-15

9 电动舵机模糊自整定PID控制仿真研究 张元; 周长省; 鞠玉涛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期刊】江苏航空 2010-12-15

10 阶梯装药火箭发动机点火升压瞬态波动特性 孟亮飞; 周长省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期刊】四川兵工学报 2011-02-25

11 固体火箭发动机瞬态内流场数值仿真 宋大明; 周长省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弹箭与制导学报 2010-12-15

12 椭圆齿轮行星系分插机构运动轨迹分析与仿真 张敏; 周长省; 吴崇友; 张文毅; 袁钊和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农机化研究 2011-01-01

13 铝颗粒燃烧特性研究进展 成红刚; 陈雄; 周长省; 郑健 南京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期刊】四川兵工学报 2010-03-25

14 火箭助飞连续爆炸式声源子弹抛撒落点分析 颜彬; 马光宇; 周长省 上海船舶电子设备研究所;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期刊】弹箭与制导学报 2010-04-15

15 超音速进气道三维流场数值仿真与性能分析 王筱蓉; 姜根柱; 周长省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期刊】计算机仿真 2010-03-15

16 温度冲击下星孔药柱应力应变场数值仿真 孟红磊; 鞠玉涛; 周长省; 李东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期刊】计算机仿真 2010-05-15

17 非均布瞬态内压作用下星孔药柱应力分析 孟红磊; 周长省; 鞠玉涛; 朱国强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期刊】固体火箭技术 2010-06-15

18 提高固定几何二元进气道低马赫数性能的仿真研究 骆晓臣; 周长省; 鞠玉涛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期刊】推进技术 2010-08-15

19 阶梯装药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内流场特性研究 孟亮飞; 田发林; 周长省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安徽东风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期刊】弹箭与制导学报 2010-10-15

20 冲压增程弹进气道型面气动优化研究 王筱蓉; 姜根柱; 周长省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期刊】固体火箭技术 2009-02-15

21 冲压发动机三元乙丙热防护材料背面温度校正方法研究 梁华; 陈雄; 周长省; 张磊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期刊】系统仿真学报 2009-03-20

22 短特型喷管三维型面气动优化设计 王筱蓉; 周长省; 姜根柱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期刊】计算机仿真 2009-04-15

23 双基固体推进剂药柱本构关系的实验研究 李东; 周长省; 鞠玉涛; 陈雄; 成红刚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期刊】弹道学报 2009-06-15

24 推力矢量燃气舵特性的机理分析 常见虎; 周长省; 李军; 高豫强; 李东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空空导弹研究院 【期刊】弹道学报 2009-06-15

25 冲压增程炮弹流场数值仿真与分析 王筱蓉; 姜根柱; 周长省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期刊】固体火箭技术 2009-08-15

26 冲压发动机增程榴弹绕流流场数值分析 鞠玉涛; 周长省; 朱福亚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期刊】兵工学报 2006-04-30

27 机械产品装配序列规划研究 彭琛; 刘克能; 周长省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苏州大学机电工程系;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江苏 苏州; 江苏 南京 【期刊】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06-06-20

28 转速对高速旋转冲压增程弹用进气道影响数值模拟 陈雄; 郑亚; 周长省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期刊】推进技术 2006-12-25

29 火箭发动机单室双推力多孔装药设计方法 赵秀超; 黄克超; 周长省; 梁华 空军驻江苏地区军事代表室;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 【期刊】弹道学报 2006-12-30

30 超声速、高超声速弧形翼气动特性数值研究 郑健; 周长省; 鞠玉涛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 【期刊】弹箭与制导学报 2006-11-30

31 高低空环境下火箭发动机射流流场的数值分析 常见虎; 周长省; 李军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期刊】系统仿真学报 2007-08-20

32 微型固体火箭燃烧室瞬态温度场数值分析 周超; 郑亚; 周长省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南京 【期刊】弹箭与制导学报 2006-05-15

33 含侧向支柱冲压增程弹用进气道复杂流场数值模拟 陈雄; 周长省; 郑亚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 【期刊】弹箭与制导学报 2007-10-15

34 侧向支柱对高速旋转冲压增程弹用进气道影响的数值模拟 陈雄; 周长省; 鞠玉涛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期刊】兵工学报 2007-11-15

35 侧向支柱对冲压增程弹用进气道性能影响研究 陈雄; 周长省; 郑亚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期刊】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10-30

36 固体火箭发动机特型喷管的型面设计 王筱蓉; 周长省; 鞠玉涛; 姜根柱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期刊】弹道学报 2008-12-15

37 Spalart-Allmaras湍流模型在弧形翼超音速流场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郑健; 周长省; 鞠玉涛; 张家仙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期刊】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12-15

38 推力矢量发动机气固两相内流场数值模拟 常见虎; 周长省; 李军; 郑健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期刊】系统仿真学报 2008-02-20

39 基于数值模拟的燃气舵轴向位置优化分析 常见虎; 李军; 周长省; 郑健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期刊】航空计算技术 2008-01-15

40 推力矢量发动机燃气舵舵间干扰的数值分析 常见虎; 李军; 周长省; 张磊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 【期刊】固体火箭技术 2008-04-15

41 燃气侧喷固冲发动机补燃室流场三维数值研究 张磊; 周长省; 鞠玉涛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期刊】计算机仿真 2008-05-15

42 并行计算在弧形翼弹数值仿真中的应用 郑健; 周长省; 张磊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期刊】计算机仿真 2008-04-15

43 弧形翼-身组合体零攻角流场的数值仿真研究 郑健; 周长省; 张磊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 【期刊】系统仿真学报 2008-07-08

44 三元乙丙橡胶防热材料传热试验方法与温度数值计算 梁华; 周长省; 陈雄; 于溪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山东机器集团有限公司 【期刊】固体火箭技术 2008-08-15

45 燃气侧喷冲压发动机补燃室两相流流场计算 张磊; 周长省; 陈雄; 张家仙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期刊】弹道学报 2008-09-15

46 双基固体推进剂裂纹开裂方向的研究 李东; 黄国臣; 周长省; 陈雄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白城兵器试验中心 【期刊】弹道学报 2008-09-15

47 双基固体推进剂药柱非线性蠕变特性实验研究 李东; 周长省; 鞠玉涛; 于溪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山东机器集团有限公司 【期刊】固体火箭技术 2008-10-15

48 推力矢量燃气舵三维气-固两相流的数值分析 李军; 常见虎; 周长省; 高豫强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空空导弹研究院 【期刊】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10-30

49 固体推进剂中的裂纹扩展起始的数值分析(英文) 李东; 周长省; 鞠玉涛; 陈雄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期刊】系统仿真学报 2008-10-05

50 冲压增程炮弹发动机补燃室内流场分析 张磊; 周长省; 鞠玉涛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期刊】系统仿真学报 2008-10-20

51 冲压增程弹丸进气道复杂湍流流场数值仿真 陈雄; 郑亚; 周长省; 鞠玉涛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期刊】兵工学报 2005-05-15

52 超声速轴对称双锥进气道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鞠玉涛; 周长省; 王政时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期刊】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8-30

53 火箭发动机六分力试验台系统误差分析研究 鞠玉涛; 周长省; 王政时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 【期刊】弹箭与制导学报 2005-12-30

54 底凹弹绕流流场波谱规律数值分析 鞠玉涛; 周长省; 李坚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 【期刊】弹箭与制导学报 2003-08-15

55 应用TVD格式研究冲压增程弹丸进气道复杂流场 陈雄; 郑亚; 周长省; 鞠玉涛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 【期刊】弹道学报 2004-09-30

56 冲压增程弹丸进气道内外流场分区数值模拟 陈雄; 周长省; 郑亚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 【期刊】弹箭与制导学报 2004-12-30

57 应用TTM网格研究冲压增程弹丸进气道内外流场 陈雄; 周长省; 郑亚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 【期刊】固体火箭技术 2004-12-25

58 基于单片机和调制解调器远程通信系统设计 韩东望; 周长省; 陈雄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 【期刊】弹箭与制导学报 2004-08-15

59 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在小口径弹药上的应用 陈军; 朱福亚; 周长省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期刊】弹道学报 1999-06-30

60 弧形翼-身组合体空气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鞠玉涛; 郑亚; 周长省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期刊】空气动力学学报 2000-09-28

61 固体火箭发动机自动化设计系统与AutoCAD的“无缝”联结及应用 陈军; 周长省; 董师颜; 鞠玉涛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期刊】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0-08-30

62 高精度迎风格式的射弹粘性绕流场数值模拟 鞠玉涛; 郑亚; 周长省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南京 【期刊】弹道学报 2001-12-25

63 圆柱形弹丸绕流流场数值分析 鞠玉涛; 周长省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期刊】弹箭与制导学报 2001-12-30

64 脉冲爆震发动机性能参数计算方法 陈雄; 周长省; 鞠玉涛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南京 【期刊】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0-30

65 弹丸湍流流场数值计算研究 鞠玉涛; 周长省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 【期刊】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2-30

66 星孔装药结构特征数的理论计算方法 周长省; 曹海金 南京理工大学; 晋西机械厂 【期刊】弹箭与制导学报 1995-12-30

67 单室多推力轮孔装药设计方法 周长省; 夏静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期刊】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1996-06-30

68 弹箭动静不平衡度数字仿真方法 刘福才; 周长省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期刊】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1996-06-30

69 动静不平衡度对旋转火箭弹散布影响的实验分析 周长省; 赵秀超; 丘光申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期刊】弹道学报 1998-03-20

70 主要误差源对无控火箭密集度影响的系统分析 周长省; 朱福亚; 王政时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期刊】弹箭与制导学报 1998-06-30

71 影响固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偏心特性的误差源研究 周长省; 许宝庆; 王政时; 丘光申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蚌埠江北机械厂 【期刊】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1998-08-30

72 新型星孔装药设计方法 周长省; 夏静; 王举邦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743厂 南京 【期刊】弹道学报 1996-06-25

73 弹道摆弧长的非接触测试方法 夏静; 周长省; 王政时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南京 【期刊】弹道学报 1996-06-25

74 弹箭侵彻器侵彻弹道的理论研究和分析计算 张瑞萍 ; 周长省 【期刊】兵工学报 1990-10-01

75 火箭弹动不平衡量的计算方法 周长省 ; 施智勇 【期刊】兵工学报 1991-04-02

荣誉奖励:


1.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3. 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4. 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5. 获南京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6. 获南京理工大学共产党员标兵荣誉称号。

7. 获南京理工大学先进教师荣誉称号。

8. 获南京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9.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0. 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11. 获国防科工委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12. 入选江苏省“333”工程。

13. 入选国防科工委“511”人才工程。

14.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媒体报道:


1. 为不战而战——记南京理工大学周长省教授
2. 科研的领军人、育人的好老师——记南理工教授周长省
3. 平凡中演绎精彩人生——记机械工程学院的周长省教授
4. 平凡中演绎精彩人生——南京理工大学周长省教授先进事迹介绍

为不战而战——记南京理工大学周长省教授

中新江苏网9月15日电:他生活在静谧平和的大学校园里,却时时穿行在炮火的硝烟之中;他工作在繁华兴盛的都市中,却总要在大漠、黑土地、密林中餐风饮露;他守望着碧空中的和平鸽,却致力于钻研一股摧毁钢铁的力量。他就是南京理工大学周长省教授,他所从事的是火箭总体、火箭发动机和炮弹火箭增程等基础和应用技术的研究。

周长省带领课题组,不断创新,使无控火箭的密集度指标得到大幅度提高,处于国内外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平。还使火箭增程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他们所承担或参与研制的型号产品中,有四种产品已完成设计定型工作,这些产品自二○○四年开始已投入大批量生产,并陆续装备部队,深受装备部队官兵的好评,并且每年的总产值在几亿元以上。

一项艰难的任务与一次重大的打击

周长省教授二十多年来致力于国防研究,攻克着国防科技领域一个又一个的“堡垒”。二○○○年,国家下达了一个国家重点型号项目的研究任务,要求二○○一年上马,二○○三年就要设计定型。项目要求的技术指标在国际上还没有公开的实例。很多单位不敢接受这项任务,许多专家认为难以完成。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干不干?周长省一声令下:上!课题组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周教授说:“国家的急需正是对国防科技工作者的考验。搞国防科技,就像战争中的两军对垒,随时要去急行军,随时要攻城拔寨,随时可能打遭遇战,能不能打得赢,就看你的勇气与智慧。”

刚开始,理论计算、画图、实验……一切进展得似乎很顺利。但是,一进入到实际运行就出问题。反反复复做了一二十次试验,都没能找到原因,充满信心地走进试验场,垂头丧气地走出来,而且效果越来越差,好几次,课题组的年轻人都忍不住要哭。周长省总是安慰他们没关系:“搞科学研究,失败不可避免,再来!”

那两年,为了将那个重点高新项目攻下,周长省很少在家,也忽略了妻子的一切。二○○三年初,周长省的妻子被查出癌症晚期。当他听到那个检查结果时,这个平时坚强的山东汉子,立即就在同事面前失声痛哭起来。他说:“我对不起她呀……”

一次悲壮的留守与一个毅然的抉择

南京理工大学的火箭弹专业一九五三就建立,是全国高校里唯一的具有完整的火箭弹领域研究方向的专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领域强调军转民,很多国防专业被撤销。南京理工大学的火箭弹专业也停止了招生,专业教研室一分为二,一部分教师转向了民用领域。学科的整体实力急剧下滑,在国内的影响力日渐微弱,已经很少有科研项目了。

当时,很多和周长省同龄的人都放弃了国防专业,纷纷“下海”经商,而他却毅然选择了留守,安于清贫和寂寞,继续他的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他表示:“国家还是需要国防科研的,必须有人继续钻研,必须有人把前人已经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继承并发展下去,必须有人为国家的国防科技事业继续奋斗。”他将别人丢弃的各种书籍和资料收集、储藏起来,认真研读。教研室里的灯经常亮到半夜,有时甚至通宵。他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哪怕很小的项目也会接下来做。这些研究项目支撑了学科的发展。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对高新国防科技日益重视。一九九三年,南京理工大学的火箭弹专业也恢复了招生。

一个悲喜交加的结局与一个不懈追求的目标

搞国防科技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必须自主创新,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把最尖端的科技成果首先应用于国防,而应用于国防的高新技术根本不会对外输出与转让,甚至公开一些项目与数据,也要在五年以后。因此,要想占领国防科技的制高点,只能靠自己去打拚。周长省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这些年,他的每一个周末、节假日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甚至几次出国留学与考察的机会也放弃了。周长省教授说:“在这个领域,国外的专家们不会透漏给我们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科研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发展趋向,去追赶,别人走,我们跑,别人跑,我们就用更多的时间奔跑。”

天道酬勤,就在项目必须完成的时间点即将到来时,问题终于找到。项目很快进入了定型阶段,一个最坚固的堡垒被攻克了!这个项目的成功,使得中国无控火箭的密集度指标得到大幅度提高,其密集度指标水平已处于国内外同类产品中的领先水平。

不幸的是,周长省在国防科技领域有勇气有能力攻克一个个难关,却无法帮助妻子战胜疾病。二○○五年七月,他的妻子被病痛折磨了两年多后,离他而去了。在告别妻子的遗体时,周长省再次痛哭失声,他说:“我真想拽住她,不让她走,可是我拽不住啊——”

在告别妻子的第二天,周长省又出现在实验室。同事们都劝他休息几天,但是,他们也知道,他没法休息啊。二○○五年,他们这个课题组一共承担了十一个项目的研究任务,其中有八个项目是他担任组长。国防科技研究只争朝夕,就像是两军对垒抢占有利地形一般,谁抢先一步,谁的士兵就少牺牲一批,等不了啊!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了强大的国防实力才能成为真正的强国,才能担当得起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责任。为不战而战,这正是周长省教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终极目标。

文章来源:《江苏新闻网》2006年09月15日

为不战而战——记南京理工大学周长省教授

中新江苏网9月15日电:他生活在静谧平和的大学校园里,却时时穿行在炮火的硝烟之中;他工作在繁华兴盛的都市中,却总要在大漠、黑土地、密林中餐风饮露;他守望着碧空中的和平鸽,却致力于钻研一股摧毁钢铁的力量。他就是南京理工大学周长省教授,他所从事的是火箭总体、火箭发动机和炮弹火箭增程等基础和应用技术的研究。

周长省带领课题组,不断创新,使无控火箭的密集度指标得到大幅度提高,处于国内外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平。还使火箭增程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他们所承担或参与研制的型号产品中,有四种产品已完成设计定型工作,这些产品自二○○四年开始已投入大批量生产,并陆续装备部队,深受装备部队官兵的好评,并且每年的总产值在几亿元以上。

一项艰难的任务与一次重大的打击

周长省教授二十多年来致力于国防研究,攻克着国防科技领域一个又一个的“堡垒”。二○○○年,国家下达了一个国家重点型号项目的研究任务,要求二○○一年上马,二○○三年就要设计定型。项目要求的技术指标在国际上还没有公开的实例。很多单位不敢接受这项任务,许多专家认为难以完成。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干不干?周长省一声令下:上!课题组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周教授说:“国家的急需正是对国防科技工作者的考验。搞国防科技,就像战争中的两军对垒,随时要去急行军,随时要攻城拔寨,随时可能打遭遇战,能不能打得赢,就看你的勇气与智慧。”

刚开始,理论计算、画图、实验……一切进展得似乎很顺利。但是,一进入到实际运行就出问题。反反复复做了一二十次试验,都没能找到原因,充满信心地走进试验场,垂头丧气地走出来,而且效果越来越差,好几次,课题组的年轻人都忍不住要哭。周长省总是安慰他们没关系:“搞科学研究,失败不可避免,再来!”

那两年,为了将那个重点高新项目攻下,周长省很少在家,也忽略了妻子的一切。二○○三年初,周长省的妻子被查出癌症晚期。当他听到那个检查结果时,这个平时坚强的山东汉子,立即就在同事面前失声痛哭起来。他说:“我对不起她呀……”

一次悲壮的留守与一个毅然的抉择

南京理工大学的火箭弹专业一九五三就建立,是全国高校里唯一的具有完整的火箭弹领域研究方向的专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领域强调军转民,很多国防专业被撤销。南京理工大学的火箭弹专业也停止了招生,专业教研室一分为二,一部分教师转向了民用领域。学科的整体实力急剧下滑,在国内的影响力日渐微弱,已经很少有科研项目了。

当时,很多和周长省同龄的人都放弃了国防专业,纷纷“下海”经商,而他却毅然选择了留守,安于清贫和寂寞,继续他的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他表示:“国家还是需要国防科研的,必须有人继续钻研,必须有人把前人已经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继承并发展下去,必须有人为国家的国防科技事业继续奋斗。”他将别人丢弃的各种书籍和资料收集、储藏起来,认真研读。教研室里的灯经常亮到半夜,有时甚至通宵。他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哪怕很小的项目也会接下来做。这些研究项目支撑了学科的发展。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对高新国防科技日益重视。一九九三年,南京理工大学的火箭弹专业也恢复了招生。

一个悲喜交加的结局与一个不懈追求的目标

搞国防科技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必须自主创新,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把最尖端的科技成果首先应用于国防,而应用于国防的高新技术根本不会对外输出与转让,甚至公开一些项目与数据,也要在五年以后。因此,要想占领国防科技的制高点,只能靠自己去打拚。周长省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这些年,他的每一个周末、节假日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甚至几次出国留学与考察的机会也放弃了。周长省教授说:“在这个领域,国外的专家们不会透漏给我们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科研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发展趋向,去追赶,别人走,我们跑,别人跑,我们就用更多的时间奔跑。”

天道酬勤,就在项目必须完成的时间点即将到来时,问题终于找到。项目很快进入了定型阶段,一个最坚固的堡垒被攻克了!这个项目的成功,使得中国无控火箭的密集度指标得到大幅度提高,其密集度指标水平已处于国内外同类产品中的领先水平。

不幸的是,周长省在国防科技领域有勇气有能力攻克一个个难关,却无法帮助妻子战胜疾病。二○○五年七月,他的妻子被病痛折磨了两年多后,离他而去了。在告别妻子的遗体时,周长省再次痛哭失声,他说:“我真想拽住她,不让她走,可是我拽不住啊——”

在告别妻子的第二天,周长省又出现在实验室。同事们都劝他休息几天,但是,他们也知道,他没法休息啊。二○○五年,他们这个课题组一共承担了十一个项目的研究任务,其中有八个项目是他担任组长。国防科技研究只争朝夕,就像是两军对垒抢占有利地形一般,谁抢先一步,谁的士兵就少牺牲一批,等不了啊!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了强大的国防实力才能成为真正的强国,才能担当得起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责任。为不战而战,这正是周长省教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终极目标。

文章来源:《江苏新闻网》2006年09月15日

科研的领军人、育人的好老师——记南理工教授周长省

二十多年前,在“下海”成为热潮时,他选择了留守,选择了清贫,为了祖国国防事业殚精竭虑,默默探索;近年,当院系合并领导班子精简时,已是学院党委书记的他却选择了离开领导岗位,专心于科研与育人,为培养更多的后来者而孜孜以求,诲人不倦;当科研遇到困难,科学试验遇到危险时,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分配利益,享受成功,他却又总是把自已放到最后面……他,就是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长省。凉爽的初秋,教师节的氛围还在弥漫,我们在理工大美丽的校园里,见到了这位领导、同事、学生都交口赞叹的教授,从老师同学们深情的讲述中,他那独特的人格魅力一点点展现在记者面前……

为了国防安危,他毅然选择留守

1978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周长省从山东农村考进了南京理工大学,他学的是中国高校中独一无二的专业——火箭弹专业。198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并开始从事科学研究。从此便与这个系着国防安危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南京理工大学的火箭弹专业是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创建时就建立了,是我国最早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教学与研究的单位之一,也是全国高校里唯一的具有完整的火箭弹领域研究方向的专业。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领域也强调军转民,国防科技与教育规模都在缩小,很多国防专业被撤销,南京理工大学的火箭弹专业也停止了招生。专业教研室也一分为二,一部分教师转向了民用领域。这个学科的整体实力与水平急剧下滑,在国内的影响力日渐微弱,已经很少有科研项目了。

周长省当时毅然选择了留守,他觉得,国家还是需要国防科研的,必须有人继续钻研,必须有人把前人已经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继承并发展下去,必须有人为国家的国防科技事业继续奋斗。

积极寻找项目,支撑学科发展

他并没有等待,而是积极地寻找合作伙伴,哪怕很小的项目也会接下来做。他最初接到了无锡一个研究所交给他们做的一个小项目,这个项目不大但是有相当的难度,令合作方意外的是,周长省课题组不仅在一个月多的时间就拿了出来,而且提出的一些建议方案都是为他们在着想。有了这次合作,这家研究所就与周长省课题组建立起了长期合作关系。以此为突破口,周长省课题组通过一次又一次成功的研究成果,以及在合作中体现出的真诚与大度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研究项目。这些研究项目支撑了学科的发展。

    

组建课题组,将学科推向国内先进行列

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实力有了显著增强的情况下,国防科技事业也重现生机,国家对高新国防科技日益重视,重大科研项目增多了。1993年,南京理工大学的火箭弹专业也恢复了招生。因此,周长省认为,学科发展的新机遇到了,他们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将这个传统的强势学科再次推向国内先进行列。

“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周长省教授深知现代科学研究越来越走向综合,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常常需要高校、研究所、企业与政府等多方面的合作。一个科研人员不仅自己要在学术上走在前沿,还要是一个很好的组织和管理人员,带出一支队伍,提升一门学科。所以他首先组织了一支课题组。

搞国防科技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必须自主创新,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把最尖端的科技成果首先应用于国防,而应用于国防的高新技术根本不会对外输出与转让,甚至公开一些项目与数据,也要在5年以后。因此,要想占领国防科技的制高点,只能靠自己去打拼。周长省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和他的课题组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这些年来,他的每一个周末,每一个节假日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甚至几次出国留学与考察的机会也放弃了。因为他知道,在这个领域,国外的专家们不会透漏给他们任何有价值的信息。他们要做的,就是根据科研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发展趋向,只争朝夕地去追赶,别人走,我们跑,别人跑,我们就用更多的时间奔跑。

周长省教授和他的课题组,继承了南理工在火箭总体、火箭发动机和炮弹火箭增程等方面研究的优势,并不断创新,将总体参数优化、微推偏喷管设计、动静不平衡修正等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应用在多种火箭型号产品研制中以后,已使得无控火箭的密集度指标得到大幅度提高,其密集度指标水平已处于国内外同类产品中的领先水平。将炮弹火箭增程技术的研究成果在火箭增程炮弹型号产品中应用以后,已使得产品的增程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他们所承担或参与研制的型号产品中,有4种产品已完成设计定型工作,这些产品自2004年开始已投入大批量生产,并陆续装备部队。这些产品不但综合性能优良,深受装备部队官兵的好评,而且每年的总产值在几亿元以上,为国家和企业产生了良好的军事和经济效益。他们的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获得国家专利7项。

现在,周长省教授所在的这个学科不但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而且已形成了多个在国内具有较强优势的研究方向。

“教书育人,他是一名诲人不倦的好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周长省来说,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同样重要。

据南理工机械学院副书记副院长臧强介绍,在学校的教学中,周长省老师先后为本科生与研究生开设了10门课程。在每一门课的开课前,他都尽可能地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认真撰写教案。在课堂教学中,他不但把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讲透,而且能够把相关技术领域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以及自己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体会融入到教学中去,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能够获得更新、更丰富的知识。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的情况,他在课间和课后主动找学生座谈,听取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他在后续的教学中给予采纳和改进。学生做实验,他会对实验方案仔细验证,并和同学一起实验。

对周老师上的课,学生们是这样评价的:“周老师上课认真负责,讲的东西多,又好接受,脾气也特别好。”

周老师自任职副教授和教授后,指导了硕士研究生20多人,博士研究生8人。周老师指导学生一丝不苟,责任心极强。对学生的开题答辩和硕博士论文,他都要求学生提前几周交给他,他会仔细地阅读和修改。大到整个论文的构思,小到标点符号,错别字等。然后让学生去改,有时一遍不行,就两遍、三遍。博士生、硕士生每次答辩,周老师总要亲自参加,从来不迟到,不早退,常常一整天认真听,不断询问,并坚持听完每个答辩。

周长省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对每一名研究生他都要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根据不同的基础、不同的学习能力采取不同的方式培养。对那些基础较扎实的学生,他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研究,创造条件,放手给他们一些课题让他们独立研究。基础比较差的,周老师也从不放弃,手把手的教。有一个学生是从中专生考上来的,底子差,要赶上周围同学必须补。周老师亲自给他开书目,给他吃小灶,帮他提炼出发展方向,手把手地教他实验。毕业的时候,这个学生不但完成了非常出色的论文同时还考上了另外一所高校的博士,那所高校的汽车博士点是全国仅有的包括清华北大的三个博士点之一。

“培养人才过程中,首先要和学生做朋友,然后再做导师。”周长省老师不但关心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在思想和生活上也给予他们很多的帮助。在忙碌的工作中,他经常抽出时间来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思想情况,给他们讲做人的道理。

为了使学生能够安心学习,集中精力做好论文研究工作,他不但给研究生提供充足的学习及研究经费,而且对于家庭比较困难的同学,他也经常给予资助,在他指导的研究生中没有一个因为经济困难而发愁的。“他,像一个父亲”。他的第一个研究生,现在北京一家证券公司的刘福才如是说。他读书的时候,家里面经济情况很不好。周老师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就安排他在自己的课题组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到了周末,周老师还会叫他到自己家里去吃饭,每次放假,周老师都自己出钱给他买车票,催着他回家探望父母。当时,最高级的电脑是486,周老师就给他配了一台。

博士生常见虎说,周老师对学生非常和蔼,对他们从来不发火,交给他们的一些课题,做不出成果来,也不会怪他们,只是帮他们分析问题出在哪里。不过,周老师对他的学生在生活上关心,在学术上宽容,在品行上却十分严格。03级硕博连读的张磊说,有一次,他随周老师参加一个项目论证会,他迟到了,材料也没有及时发放。从来不发火的周老师发火了,因为他特别看重诚信与严谨,他要求学生在生活的点滴中都要注意重诺守信。

正因为如此,周老师的学生,提起他来总是特别尊敬。

“科技攻关,他总是勇往直前!”

周长省教授,学术严谨,水平高超,面对科技攻坚的每一个关口,他总是迎难而上,从不退缩。

2000年,国家下达了一个国家重点国防型号项目的研究任务,任务紧、时间短、要求高,很多单位不敢接受这项任务,许多专家认为难以完成。在这关键时刻,周长省教授被点将来承担这一艰巨的任务。在会议上当问到能否按时达到要求时,周长省教授坚定的回答,“根据我的现有研究成果,我认为可以达到”,铿锵有力的回答使与会的领导和专家长长舒了口气。

这个项目基本没有前期可借鉴的资料,前人也没有作过,但是国家的急需正是对国防科技工作者的考验。搞国防科技,就像战争中的两军对垒,随时要去急行军,随时要攻城拔寨,随时可能打遭遇战,能不能打得赢,就看你的勇气与智慧。

周长省教授在接到任务后,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要在实践中实现理论上的可能性,有着一段异常艰苦的道路。刚开始,理论计算、设计、实验……一切进展得似乎还是顺利的。但是,一进入到实际运行就出问题。怎么回事?从头再来,应该没有问题呀?再进行试验,又失败了,反反复复做了一二十次试验,都没能找到原因,每一次都充满信心地走进试验场,却又不得不垂头丧气地走出来,大家的压力及心理负担是相当重,周长省教授安慰他们,“没关系,搞科学研究,失败不可避免,再来,失败的责任由我承担”,大家清楚,周老师压力更大,夜夜不能入眠。

就在这时,2003年初,周长省教授的妻子被查出了重病,住进了医院。而这时需要大量时间去野外试验。那一天,周长省刚出差回来,妻子肚子痛得厉害,他就带她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出来已是深夜,妻子是癌症,而且已到了晚期。

周长省教授并不是个不顾家的男人,他曾经说,一个成功的男人,应该是家庭与事业兼顾的男人,应该事业有所成就,应该全家人健康愉快地生活在一起……所以,只要回到家,他都会尽力做些家务。但是那两年,为了将这个重点项目攻下来,他很少在家了,也忽略了妻子的一切。其实,妻子的病症早有先兆,如果早检查,早治疗,一定能很快痊愈。因此,他觉得,妻子的病与他关心不够有很大关系。周长省教授的妻子一直在默默地操持着这个家,培养着他们的女儿,支持着他的事业,是这个家庭的支柱啊。所以,当周长省教授听到那个检查结果时,这个大家平时看到的都是笑容的山东汉子,立即就在同事面前失声痛哭起来。他说,我对不起她呀……。

事业上,研究中难以琢磨的挫折;生活中,妻子身患绝症的打击……在这一段时间里,周长省教授以令人难以想象的毅力顽强地支撑着,支撑着……

天道酬勤,就在项目必须完成的时间点即将到来的时候,就在周长省教授被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之下难以支撑之际,困扰了那个重点项目整整一年的问题终于找到了。项目很快完成了定型,转入生产装备,一个最坚固的堡垒被攻克了!这个项目的成功,使得我国在该领域大大前进了一步,已处于国内外同类产品中的领先水平。为此,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不幸的是,周长省教授在国防科技领域有勇气有能力攻克一个个难关,却无法帮助妻子战胜疾病。2005年7月,他的妻子被病痛折磨了两年多后,离他而去了。

“淡泊名利,他从不考虑自已的得与失”

“周长省教授总是利益上却退避三舍,在工作中身先士卒。”在采访中,这样的说法,记者听到过多次。其实,这也正是周教授能取得如此令人瞩目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

周长省教授课题组成员、年轻的骨干鞠玉涛博士告诉记者,周教授领导的课题组不算大,只有7个人,年龄从29岁跨到57岁,学历也是从高中生跨到博士。不过这是公认最团结最有效率的课题组之一,大家已经共事10来年了。要把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脾性的人凝聚在一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主要正是因为周教授的“攻坚冲在前,享益避在后”。

鞠玉涛博士举了两个小例子。他说,国防科技总是与危险相伴的。初期研究时,对一些药剂的性能与效果是不知道的,2004年,我们做实验连炸两次,炸了以后我们要提取数字,研究原因,周老师总是第一个上去。那一年还与另外一个课题组合作为一个企业研究一个项目。另外一个组的组长是临近退休的陈老师。试验时,由陈老师负责的战斗部不知什么原因没有炸,陈老师必须上去,周老师就坚持要陪陈老师上去。“那是用生命在搏啊。就在那之前,另一个单位因为同样的事情有人死伤了。当时我们在场的人都害怕”。

作为课题组长,周长省在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中,所担负的责任比别从大,承担的任务比别人多,但在科研酬金的发放方面,他并没有给自己更多的倾斜,基本和其他同志拿的一样多,在职称及科研成果报奖等方面,也泰然处之,在名额较少时,他让给他人,在排名次序上也从不和别人争抢,不管是在本单位还是和协作单位,从来没有因为名利问题和别人发生过矛盾。

臧强副书记告诉记者,周长省业务上突出,为人诚恳,特别善于团结人,很快从一名普通教师走上了领导岗位,从系主任到学院副院长,后来又担任了学院党委书记。2001年,学校进行学科重组,决定将制造工程学院与他所在的机械学院合并组建成机械工程学院。两院合并,领导班子就要精简。周长省主动提出,自己退下来。他又从一名领导者成了一名普通的教师。

“其实,作为一名很有主见与能力的干部,只要他不要求退下来,学校领导还是会让他继续担任一个领导职位的。”臧强副书记告诉记者,在周长省担任学院领导期间,正是学校开始进行“211工程”“九五”建设启动之时,千头万绪。他从提高学院教学质量入手,组织教师成立了50多个课程教学小组,经常性地讨论研究教学工作,还建立了103门课程的试题库。他的工作得到了教师与学校的高度评价。但是他说,无论干什么,都要全力以赴地去干好,而自己最想干也最适合干的,就是教师。那时,自己的科研已经打开了局面,不断有科研所与企业找上门来,要求与他合作搞项目。他认为,这是发展他们火箭弹学科的大好时机,必须全力投入把院系的学科搞上去。

是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周长省教授从踏入大学门的那一刻起,就笃志于国防教育与科技事业,他埋头苦干,励志创新,他刻苦钻研、敢于争先,他甘于奉献、乐于助人,为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他那独特的人格魅力,优秀的品格,在如今更显宝贵,更让人景仰。

文章来源:《钟声新闻网》2006-9-18

平凡中演绎精彩人生——记机械工程学院的周长省教授

人生,究竟能够承载多少东西?家庭,事业,追求……这些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但生命这艘小船是有限的,又怎能时时在人生大海中负重前行?所以,为了这艘船不至于搁浅,任何人都必须放弃一些不忍放弃的东西,即使自己有千百个不情愿。有时,甚至因为自己的这些选择而使自己心痛不已。在我们的周围,有这样一个人,工作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没有时间和家人共享天伦,没有时间给妻子足够的关怀。即使心里深爱着这个家,但工作让他不得不长时间不在家。所以,虽然很多事情都成为过去了,在他的心里仍有对家人的一份亏欠。他就是周长省教授。

心系国防 任重道远

由于周教授所从事的工作与我国的国防事业的有着重大关系,所以他明白自己肩上扛的是怎样的一个担子。他的工作态度十分的严谨,因为他从事的是高危工作,很多实验涉危涉爆,任何的疏忽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而他总是冲在工作的第一线。在他眼里,工作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周教授的造诣已经很深,但他也特别重视实践。因此,他也很精通实验。所以,在很多科研实验中,他都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科研项目能够保质保量的顺利完成。周教授的一个同事王老师告诉记者,很多时候在做一个项目设计时,周教授总是自己先在坐标纸上用铅笔画图设计,经过反复的修改和完善之后,他确定无误了才交给别人在计算机上画。其实,画图是件很辛苦的事情,因为有很高的精确度要求,所以很容易造成人的眼睛疲劳,另外还需要很大的耐心。这样的工作他本来可以交给别人来做的。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这些事情他都自己做了。虽然是一个教授,他并不摆出教授的架子。在平时的工作中,哪里需要他就到哪里。即使是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在安装发动机时,需要搬搬抬抬的地方他总是主动去帮忙。

走进周教授的办公室,我才发现那里的条件是多么的简陋。在一个密树掩映下的低矮的平房里,有一个教授带着他的同事在从事着国防科技的研究。谁能想到,这里会与火箭弹药联系在一起,这里可以与巩固中国的国防这一崇高的事业联系在一起?但周教授就工作在这里,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即使夏天会有蚊子的叮咬,即使实验室里的空气会闷热难耐,即使冬天的这里会很阴冷,周教授从没抱怨过,依旧认真工作,全心的投入。因此,从这里走出了一系列令人欣慰的科技成果。

一年只有365天,对于无所事事的人来说,这些日子够了。但对于像周教授这样的人来说,简直少得可怜。一年当中,几乎半年的时间周教授是在外面的度过的,要么开会,要么在野外做实验,要么在工厂解决问题,似乎他的时间都不是他可以支配的。工作是才他生活的主旋律,才是他的时间的主人。对于他来说,似乎就不曾有过节假日。即使是在春节,在那些本应合家团圆的日子里,他也经常是在实验室。周教授的老家在山东,在前几年他一连好几年没有回去。虽然心里也牵挂老人,但总是抽不出时间回去。终于在去年的春节,他回家过了两天,但很快就就回来了。有时,如果有别的同事在值班,他就会让那个同事回去,自己边工作边值班。所以,超时超工作量的工作对周教授来说已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因为国防科技的研究项目是一定要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任务的,所以周教授接下的每一个项目都不能有任何的拖延,。但是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在科研领域,更是可能碰到各种各样的技术难题。所以,周教授承担着很大的心理压力。他的另一个同事鞠老师告诉记者,记得有一次在研究一个国家重点型号项目时,时间非常的紧。当时是因为国家的需要,2001年上马,2003年就要设计定型。更大的难关是这个项目所要求的技术指标已经超过了我国原有的技术水平。在这种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周教授承受的心理压力已经超过了身体负担。特别是在研究进行了一年半以后,出现了问题。研究结果在几次试验中都不理想。带着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周教授在巨大的压力下挺过来了。2003年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当在靶场看到实验成功时,周教授的眼睛里闪着泪水,那是欣慰的眼泪,是在自己辛苦耕耘后收获时的泪水。他终于可以长长的舒一口气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周教授在他所从事的领域已经成为一个知名的专家,但他并不自满于目前所取得的成绩。现在的新兴学科发展迅猛,周教授就带领学科梯队向新的学科迈进。在国内他们率先将冲压发动机技术应用于弹箭增程领域。这项技术国外于上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研究,而周教授的研究基本与国外同时起步。周教授特别重视创新性项目的研究,同时还十分关注实验室的建设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因为如果想在某一领域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就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成果。否则,固步自封的结果只有落后。所以,周教授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始终保持着学习的姿态。

在周教授的生活中,他还扮演着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老师。在学习方面,周教授对他带的博士生要求十分的严格,因为任何一个科技工作者都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特别是在他从事的领域,更是不能有丝毫的怠慢。他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适时地让他们参与工作,培养学生对工作的兴趣。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他从来都不放弃。在生活上,他又是一个和蔼可敬的长辈。周教授十分关心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对于经济上有困难的同学,周教授经常从自己的工资奖金里拿出钱来补助他们。因为在金钱与学生的这个天平上,他更重视学生的发展。毕竟人才比钱财更重要。所以,学生尊敬他,感激他,喜欢他。这种来自于学生的感情会让他觉得自己倾注的每一份爱心都是值得的。

除了对学生的这些关怀以外,周教授还特别注重学科梯队的建设和学科专业的发展。为了使自己的学科梯队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他不但积极引进相关技术领域里的优秀人才,而且根据所从事的专业技术领域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规划和制定当前以及未来的研究工作重点和学术发展方向。在工作安排方面,他能够根据梯队中每个人的特长和能力,给他们合理的安排教学,理论研究或实验研究任务。对于年轻的学科梯队成员,为了使他们能够尽快成长起来,周教授不但帮助他们做好在学术上的发展规划,而且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及生活条件,并不断给予督促和指导。经过多年的发展,他所领导的学科梯队已成为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层次合理,教学和科研能力强,团结协作精神好,发展潜力大和信誉度高的学科梯队。在学科专业发展方面,周教授作为本学科的带头人之一,和其他学科带头人一起共谋学科发展大计,在学科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所在学科不但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而且已形成了多个在国内具有较强优势的研究方向。

周教授的学生和同事除了在专业知识方面可以向他请教外,还在潜移默化中被他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师者,不仅要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周教授正在在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这一角色。在他的人生字典里,就不曾刻意出现过“名利”这两个字。因为当他的内心充满着责任感时,他也就没有空暇再去想如何争名夺利了,当他的每一天的生活被工作安排得满满时,他也就没有精力再去思考如何攀权付势了。所以他的生活是单纯的,单纯到只要考虑如何改进这个设计方案,如何提高现有的技术,如何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这些事情。在2001年学校进行院系合并时,原来在机械学院担任很高党政职务的周教授,为了使自己可以集中精力地搞好研究工作,更多地为国防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他就主动放弃了领导岗位,回到了他的教研室,回到了科研和学生中间。对于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更吸引他们的是科学而不是权力和职位。所以即使他在工作中承担的责任比别人大,任务比别人多,在发放科研酬金时,他也没有给自己过多的倾斜,基本和其他的同事拿得一样多。在评职称和科研成果报奖时,他也采取一种泰然处之的态度,而不是刻意强求。正是因为周教授对名利的淡薄,才是他可以心无旁骛的研究,从而取得很多的成就。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家事国事 如何两全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限到不可能同时投入在两件事情上。所以,在几年前周教授生活的天平一直倾斜在工作那一边。他几乎不给自己休息日,整日的奔波于工厂与实验室之间。在工作上,我们可以说周教授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但在家庭里,他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因为他把太少的时间留给他的妻子和女儿。但是周教授有一个体贴的妻子。为了让丈夫可以安心工作,她就主动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家务和对女儿的培养的责任。可是,有一天她自己病倒了,而且是倒下后就不曾站起来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妻子被检查出患有癌症晚期,这就如同一个晴天霹雳降临到这家人身上。一种深深的负疚感一下子涌上了周教授的心头,他认为是自己对家庭照顾太少,才把妻子累病的,而且是由于自己的疏忽,耽误了治疗时间,才会出现今天的局面。现在已经是晚期,治愈希望是那么的渺茫。但是不管怎样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只是从此除了工作他又多了很多事情要做。每天晚上,他下班回到家要给女儿做饭,然后和女儿一起到医院看望妻子,。接着就是陪护到深夜。虽然一天的工作已经让他很累了,但现在这个家庭也需要他,需要一个坚强的丈夫和父亲,支撑着这个家过下去。即使是深夜回到家,他还要总结今天的科研进展,做好第二天的工作安排,然后才去休息。有时,他就睡在医院的走廊里的长椅上。当时的他,心里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来自工作,一方面来自家庭。这两方面都不能割舍,所以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他除了在实验室里刻苦工作,还要照顾病重的妻子和女儿。

本来一个完整的家,现在居然发展到这步田地。周教授一直在自责,感到自己对不起妻子,对不起这个家。但这些事情又岂是人可以预料和改变的?一边是家,一边是国?究竟该让他如何取舍?自己曾经对家的忽略已经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难道现在又要让他把天平大大的偏在家这一边吗?他办不到,因为国防事业牵动着千千万万个家庭。那里也需要他!所以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他还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的工作,并且很少和同事谈起妻子的病情,怕影响大家的工作。正是在周教授这种精神的感染下,大家都努力工作,最终圆满完成了科研项目。与此同时,他的女儿也面临高考,如何让女儿振作精神,如何让她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未来,如何让她在面临将要失去母亲的痛苦时依旧坚强,成为一个父亲最应该做的事。在这时,周教授明白一个父亲在女儿心中占据何种的地位。他自己首先要坚强,绝对不能倒下,即使自己已是身心俱疲。所以,他的生活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一心只管工作的他现在也要挑起一个家,而且是一个沉重的家。

生活有时真得像一场戏,因为太多的事情总是戏剧性的发生,然后收场时总是充满大喜大悲。至少周教授的生活已不再平静。在去年的7月,周教授的妻子去世了,那个曾经给与他巨大支持的贤内助就这样匆匆的走出了他的生活。让他还来不及反应,就已经人去屋空。心里依旧有对妻子的那份歉疚,周教授又开始了他的新的生活。与其说新的,不如说是曾经忙碌生活的继续。妻子走了,女儿上大学了,他现在对工作更加投入了,出差的次数更加频繁了。

所以,这次当记者要采访他时,却发现他又出差了。他又一个人行走在祖国的大地上。为了保卫这片土地,为了让更多的家庭生活的安宁祥和,他不得不在野外实验地奔波。很多时候,都是别人在替他讲述着他的故事,而他只是静静的生活,静静的为科学做着贡献,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在平凡中演绎自己的人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或许每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充满喜怒哀乐,那样的生活才有滋味。可是太多味的生活有些让人应接不暇。平淡的生活,也是一种活法。这要看每个人的选择。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世界上更多的是踏踏实实过日子的平凡的人。他们每日做一些平常的事,平常到不会有人注意他们的存在。但它们又是那样真实的生活着,不管有没有人关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但倘若自己不改其乐,又何妨呢?

现在的周教授,算得上这一类平常人了,虽然他从事的工作与众不同,但同样都是一份工作。在平常的日子里,他会做看似很平常的事,可是这些事累积的结果竟是那样的惊人。因为他的生活很充实,他对工作的态度很认真,他待人接物很宽厚,因为他有自己的追求,所以他的人生又是不平凡的。即使在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时候会付出一些代价,倘若自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到最后一定会发现曾经的努力都是有回报的,即使自己打开的只是科学的一扇窄窄的门。这些也就足够了。因为追求的过程始终都是快乐的。不管结果如何,尽力了就不应该再有遗憾。

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有着相同的起点和终点,但中间的道路却是千万条。不一样的人生,有别样的风景。周教授也在过着很平凡的日子,每天不停的工作,照顾女儿。但我们相信他的人生是精彩的,至少是一个奋斗不止的人生。

文章来源:《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2006-4-13

平凡中演绎精彩人生——南京理工大学周长省教授先进事迹介绍

这样一种人,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面旗帜,他们每个人都是一座丰碑;他们所做每一件事情都轰轰烈烈,他们所说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他们前进,群众随之前进,他们稳定,集体在身边凝聚;先进人物给我的印象就是这样的。但认识周长省教授后,我对先进人物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其实就是平凡人中的杰出代表。

周长省,山东人,1957年生,1978年进入华东工程学院火箭弹专业读本科,1982年毕业,1985年进入华东工学院火箭发动机专业读硕士,1988年毕业,自1982年留校后一直在南京理工大学工作,现任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兵工学会火箭弹道专业委员会委员,《弹箭与制导学报》编委,中国航空学会会员。一直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主要从事火箭总体与火箭发动机技术、提高无控火箭密度技术、弹药增程技术以及新型推进动力装置设计技术的研究。

周长省同志在努力完成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上,也认真做好教学、科研成果的总结。他先后出版著作3本,在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获得国家专利7项。

一个温厚的师长

周教授,对待学生没话说。他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他从不放弃。他带的学生都喜欢上他的教研室去,周教授总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适时让他们参与工作,学生们尊敬他喜欢他,总想帮周教授做点什么,他们常主动给教研室打扫卫生,帮其他老师打打文件做点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已指导了几十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从培养计划制定,基础及专业课学习,研究课题选择,到论文研究、撰写和答辩,他都给予细心的指导。在选择研究课题时,他结合项目组承担的科研项目,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与能力,选择部分研究任务作为论文研究课题交给学生去完成。这不仅仅可以为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很大的帮助,而且能够培养研究生从事实际科研工作的能力,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尽快进入科研状态打下良好的基础。周长省同志不但关心研究生的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在政治上和生活上也给予他们很多的关心和帮助。为了使学生在政治上积极向上,他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思想情况,给他们讲做人的道理,要求他们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关心和帮助他人,正确对待名和利的问题。在他的关心和指导下,许多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使学生能够安心学习,集中精力做好论文研究工作,他不但给研究生提供充足的学习及研究经费,而且对于家庭比较困难的同学,他从奖金中拿出一些线给他们购买学习用品和用于日常生活。在他指导的研究生中没有一个因为经济困难出外打工或做家教。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他不但给学生出主意、当参谋,而且主动联系自己所熟悉的科研或生产单位,向他们推荐自己的学生。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所指导的研究生毕业后都顺利地找到了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

一个忙碌的学者

周长省,忙!同事们说到这个都带着点心疼。大年三十年初一也不见他休息,更不要说周末寒暑假了。周长省同志多年来一直从事火箭总体、火箭发动机和炮弹火箭增程等基础和应用技术的研究。近十几年,承担了973、国防基础和预先研究,以及型号研制项目二十余项,绝大多数科研项目他都任课题组长。在型号研制项目中,有3项为国家高新工程项目,2项为重点武器装备项目。他担任了一个型号项目的总设计师,3个项目的副总设计师和2个项目的主任设计师。

在近几年科研任务非常繁重的情况下,为了按照计划的时间节点完成研究任务,他所带领的课题组经常加班加点。他自己更是将周末及节假日都用在了工作上,除了出差或有非常重要的家务事需要处理外,他几乎每天都在办公室里,过年过节也不例外。承担多个型号研制任务以后,外出开会和做试验的次数不断增加,为了减轻课题组其他同志的负担,在其它工作允许的情况下,他尽可能自己承担出差的任务。近几年每年他几乎都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出差在外,有时在进行野外靶场试验时,一呆就是十几天。

老周,累!做了这么多年科研教学,周长省最感谢的是他因患癌症而去世的妻子。因为体谅他工作任务重,周教授的爱人主动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家务和对女儿的培养,为的是让他能够心无旁骛安心工作,可是自己却因过度劳累患了直肠癌。在他妻子病重住在重症监护室的日子里,周教授怀着对妻子深深的歉意和内疚,向医院租了床被子,整夜晚上陪护在妻子身边,等妻子睡了,他就裹着被子睡在重症监护室门口的水泥地上,第二天一大早又匆匆赶回学校,7:30分准时出现在教研室里。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将近一个月,直到他妻子病逝。周教授不想同事们担心,总是不愿多谈这些,同时也不想因为自己的私事影响了工作。在他妻子病重的那段日子里,他除了医院就是办公室,几乎没有属于他自己的休息时间。在他的心里,除了担心妻子的安危外,全部心思都在他的事业上了。

这是周教授在妻子生病期间普通一天的日程表,记录了他度过的普通一天的轨迹:

凌晨6点30分,周教授已经起床了,洗漱和用餐,做些锻炼。

早上7点30分,准时到达教研室,开始一天的科研工作。

早上10点,接待其他高校专家来访,交流会。

11点30分会议结束,回到教研室,继续工作,不知不觉错过了下班时间,一直到12点30分。

12点30分,回家用午餐,稍事休息,为下午的课备课。

下午2点,第一教学楼,为学生上课。

下午4点,回学院,参加学院会议,做发言。

下午6点,下班,准备晚饭。

晚上7点,和女儿一起去医院看望妻子,在医院里吃饭,一直陪护到深夜12点多。

深夜1点,回到家,拖着疲惫的身躯,还要总结今天的科研进展,做好第2天的工作安排,才就寝。一个普通人,他可能能这样过上一天,一周,甚至一个月,而这样的日子,周教授一过就是多年直到因妻子病危而整夜陪护!

一个无私的奉献者

周长省教授是机械学院的学科带头人,他在做好教学和科研等本职工作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学科梯队的建设和学科专业的发展。在学科梯队建设方面,为了使自己的梯队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他不但积极引进相关技术领域里的优秀人才,而且根据所从事的专业技术领域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规划和制定当前以及未来研究工作重点和学术发展方向。在工作安排方面,他能够根据梯队中每个人的特长和能力,给他们合理的安排教学、理论研究或实验研究任务。对于年青的学科梯队成员,为了使他们能够尽快成长起来,周长省同志不但帮助他们做好在学术上的发展规划,而且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及生活条件,并不断给予督促和指导。经过多年的发展,他所领导的学科梯队已成为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层次合理,教学和科研能力强,团结协作精神好,发展潜力大和信誉度高的学科梯队。在学科专业发展方面,周长省作为本学科的带头人之一,和其他学科带头人一起共谋学科发展的大计,在学科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所在学科不但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而且已形成了多个在国内具有较强优势的研究方向。

在科研方面,周长省同志多年来一直从事火箭总体、火箭发动机和炮弹火箭增程等基础和应用技术的研究。近十几年,承担了973、国防基础和预先研究,以及型号研制项目二十余项,绝大多数科研项目他都任课题组长。在型号研制项目中,有3项为国家高新工程项目,2项为重点武器装备项目。他担任了一个型号项目的总设计师,3个项目的副总设计师和2个项目的主任设计师。

为了高质量完成每个项目的研究任务,他根据课题组每位同志的特长和能力,合理安排他们的研究工作。在开展研究工作的初期,认真制订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案,在研究过程中一丝不苟地做好理论设计与分析、静止试验和动态飞行试验等每个环节的研究工作。在没有充分的理论和实验依据的情况下,不盲目地做冒险的、无把握的事情。在遇到一时难以攻克的技术难题时,他不但召集课题组成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而且能够虚心向校内和国内有关同行和专家进行请教。当本课题组对承研项目中所涉及的某项技术不太熟悉时,为了圆满地完成整个研究任务,他积极联系国内有关厂校或研究院所,与他们进行密切的协作,共同开展相关技术的研究。由于工作严谨、方法科学、集思广益,他们课题组承担的每项课题都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

在周长省同志的带领下,在课题组全体同志的密切协作和共同努力下,他们所承担的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课题,不但圆满地完成了合同规定的研究任务,而且在火箭总体优化设计、提高无控火箭密集度和炮弹火箭增程等技术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将总体参数优化、微推偏喷管设计、动静不平衡修正等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应用在多种火箭型号产品研制中以后,已使得无控火箭的密集度指标得到大幅度提高,其密集度指标水平已处于国内外同类产品中的领先水平。将炮弹火箭增程技术的研究成果在火箭增程炮弹型号产品中应用以后,已使得产品的增程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他们所承担或参与研制的型号产品中,有4种产品已完成设计定型工作,这些产品自2004年开始已投入大批量生产,并陆续装备部队。这些产品不但综合性能优良,深受装备部队官兵的好评,而且每年的总产值在几亿元以上,为国家和企业产生了良好的军事和经济效益。

周长省同志在努力完成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上,也认真做好教学、科研成果的总结。他先后出版著作3本,在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获得国家专利7项。

周长省同志不但在工作上刻苦努力,严肃认真,而且能够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近年来,他所领导的课题组承担了大量的国防科研项目,有些型号产品研制时间短、任务重,难度大,为了不影响整个项目的研究工作,他几次放弃出国学习和参观访问的机会,将出国的时间全部用在了工作中。自上世纪90年代,周长省同志先后担任过教研室副主任和主任、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和党委书记等党政职务。在每个岗位上他都尽职尽责地干好所负责的每项工作,由于工作出色,深受主管领导及教职工的好评,在教职工中获得了极好的口碑。2001年学校进行院系合并,将机械学院和制造学院合并为机械工程学院。合并后学院领导班子人员较多,需要少数同志退出领导岗位,周长省同志从学院的工作、其他人的现实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等多个方面考虑后,主动向校领导提出自己回教研室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回到了教学科研第一线。作为课题组长,他在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中,所担负的责任比别人大,承担的任务比别人多,但在科研酬金的发放方面,他并没有过多考虑自己,基本和其他同志拿的一样多。对承担科研工作的离退休人员和研究生,他也能平等对待。在职称及科研成果报奖等方面,他也能泰然处之,在名额较少时,他先人后己,在排名秩序上也从不和别人计较,不管是在本单位还是和协作单位,从来没有因为名利问题和别人发生过矛盾。

由于工作努力、积极进取、为人诚实、淡薄名利,周长省同志深受校领导、同事和学生,以及校外合作单位的好评。近十几年,多次被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和共产党员标兵、先进教师以及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被国防科工委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优秀教师;入选江苏省“333”工程、国防科工委“511”人才工程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他不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了一些不平凡的事情,而且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国内同行业中有较高的信誉度,并已成为国内弹箭领域里的知名专家。

人生总会有所追求,一个人如果心中没有远大的目标,势必就会看重眼前的名利。要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总要有肯于为之奉献、为之牺牲的东西。周教授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的学生称他为“我们身边的马祖光”。

周教授的一言一行,正如他所诠释的做人准则一样,奉献是一切,不计回报,这就是一个优秀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和博大胸怀。

文章来源:《江苏教育》2006-09-18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