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海洋科学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于非,男,汉族,中共党员,1969年4月出生。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1年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

1996年毕业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200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获博士学位。

社会兼职:

1.中国海洋标准化委员会委员。

2.中国海洋学会海气相互作用专业委员会委员。

3.中国海洋学会海洋调查专业委员会委员。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于陆架海洋动力学、热带海洋动力学及海气相互作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同时涉及海洋调查技术方面的工作。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目前承担的主要研究任务有国家908专项、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国家公益性项目。

科研成果:

2001年至2005年组织实施并完成了“西北太平洋海洋环境调查与研究”专项水体部分东海和西北太平洋两部分调查内容,共计6个航次,并负责了该项目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部分的成果集成。该调查是我国有史以来对东海断面设置最为密集的一次,从中也揭示了中国近海海洋环流的一些最新现象,其成果获得了国家海洋局和海军方面领导的一致好评,该项目获国家海洋局科技创新特等奖。

2005年至2008年主要承担了国家908专项“南黄海区块水体环境调查与研究”,对南黄海的典型海洋现象有了系统的认识,对黄海暖流的季节变化和空间结构有了新的认识。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

1 渤海南部沿岸水运移及渤黄海水体交换的季节变化 张志欣; 乔方利; 郭景松; 于非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学进展 2010-04-15

2 冬季黄海暖流区的空间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 王辉武; 于非; 吕连港; 刁新源; 郭景松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期刊】海洋科学进展 2009-04-15

3 南黄海海面大气长波辐射计算方法的比较 魏传杰; 于非; 吕连港; 葛人峰; 郭景松; 刁新源; 王辉武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期刊】海洋科学进展 2009-07-15

4 渤、黄、东海海表面温度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张松; 于非; 刁新源; 郭景松 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学 2009-08-09

5 投放式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的盲区优化和数据处理误差控制 熊学军; 胡筱敏; 于非; 矫玉田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 山东青岛 【期刊】海洋技术 2006-03-15

6 海洋环境要素客观分析图绘制的若干问题 张志欣; 于非; 郭景松; 葛人峰; 郭炳火; 许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 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山东青岛 【期刊】海洋科学进展 2006-07-30

7 黄海冷水团演变过程及其与邻近水团关系的分析 于非; 张志欣; 刁新源; 郭景松; 汤毓祥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 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山东青岛 【期刊】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09-30

8 黄、东海陆架海域温度垂直结构类型划分与温跃层分析 葛人峰; 郭景松; 于非 ; 张志欣; 刁新源; 郭炳火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 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山东青岛 【期刊】海洋科学进展 2006-10-30

9 南海深水海盆环流和温跃层深度的季节变化 兰健; 鲍颖; 于非; 孙双文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学系;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学系 山东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 山东青岛; 海洋环境科学和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期刊】海洋科学进展 2006-10-30

10 船载ADCP测量误差的因素分析和校正方法 刁新源; 于非; 葛人峰; 郭景松; 张志欣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 海洋环境科学和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山东青岛 【期刊】海洋科学进展 2006-10-30

11 LOESS四维客观分析在中国近海的应用 潘楚东; 于非; 张志欣; 郭景松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青岛; 山东青岛; 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期刊】海洋科学进展 2007-04-15

12 南黄海西部夏季流的观测与分析 张志欣; 于非; 郭景松; 刁新源; 刘建军; 郭炳火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期刊】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2008-07-15

13 911Plus CTD系统中溶解氧观测资料的校正方法探讨 葛人峰; 于非; 郭炳火; 吉国; 董振芳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 海洋环境科学和数值模似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山东青岛 【期刊】海洋科学进展 2003-07-15

14 南黄海春季水温分布特征的分析 于非; 张志欣; 兰健; 刁新源; 郭景松; 葛人峰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 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山东青岛 【期刊】海洋科学进展 2005-07-15

15 冬季黄海暖流的诊断计算 许一; 于非; 张志欣; 郭景松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 海洋环境科学和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山东青岛 【期刊】海洋科学进展 2005-10-15

16 南海南部海域的多涡结构 兰健; 于非; 鲍颖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学系;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学系 山东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 山东青岛; 海洋环境科学和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期刊】海洋科学进展 2005-10-15

17 陆架海区温跃层特征量的一种计算方法——拟阶梯函数逼近法 葛人峰; 乔方利; 于非; 蒋志晓; 郭景松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 海洋环境科学和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山东青岛 【期刊】海洋科学进展 2003-10-15

18 东海海表面温度长期变化趋势研究 于非; 许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 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山东青岛 【期刊】海洋科学进展 2003-10-15

19 北太平洋热含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阿留申低压的关系 程军; 于非; 蒲书箴; 郭品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海洋环流科学与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海洋环流科学与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江苏南京 【期刊】海洋科学进展 2004-10-15

20 东海东南陆架外缘冬、夏季实测海流FFT分析 葛人峰; 郭炳火; 乔方利; 于非; 项宝强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期刊】海洋科学进展 2004-10-15

21 垂向一维悬浮物浓度模式 张志欣; 江文胜; 于非; 冯艳春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研究所;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 山东青岛; 哈尔滨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通信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期刊】海洋科学进展 2004-10-15

22 普里兹湾附近绕极深层水和底层水及其运动特征 蒲书箴; 胡筱敏; 董兆乾; 于非; 陈幸荣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中国极地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 山东青岛 【期刊】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2-05-13

23 普里兹湾陆缘水边界的变化 蒲书箴; 董兆乾; 胡筱敏; 于非 ; 赵新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中国极地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通报 2000-12- 15

24 热带西太平洋主要流系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于非; 蒲书箴; 赵新; 胡筱敏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期刊】热带海洋 2000-03-30

25 普里兹湾海域的夏季上层水及其北向运动 蒲书箴; 董兆乾; 胡筱敏; 于非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中国极地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期刊】极地研究 2000-09-30

26 西北太平洋异常变化 蒲书箴; 周明煜; 刘赞沛; 于非; 胡筱敏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1-07- 13

27 黑潮水入侵东海陆架及陆架环流的若干现象 于非; 臧家业; 郭炳火; 胡筱敏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 海洋环境科学和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山东青岛 【期刊】海洋科学进展 2002-07-15

28 1997/1998厄尔尼诺的发生与发展 蒲书箴; 于非; 赵新; 胡筱敏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8-11-13

29 北太平洋上层海洋热含量的年代际变化对阿留申低压系统的影响 程军; 于非; 蒲书箴; 郭品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会议】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05-09-01

荣誉奖励:


1.200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2008年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


遥瞻海监未来——访海洋所于非研究员

5月30日,在即将圆满完成2009年度开放共享航次(春季)考察任务前夜,作为海洋所记者团成员,记者有幸对本航次的首席科学家 ,“泰山学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于非研究员进行了采访。于非研究员介绍了此次开放共享航次的前期准备工作和预期目标,评价了海上作业过程中的奋战在各个岗位上工作人员的表现,总结了航次的收获并展望了未来海洋监测的前景。

忆开放航次之源,叙本次航次之况

据于非研究员回忆,海洋所自2006年起,在国内率先实施近海海洋观测开放共享航次,本着联合、开放、共享的原则,针对目前海洋调查中一手资料少,成果共享程度低的现状,结合海洋所优势和实际情况,以黄海、东海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对中国近海关键过程进行长期多学科综合观测机制,大力推进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与熔融,实现资源高效共享,得到了众多涉海单位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对获取近海标准断面周期性、连续性的数据资料,推动我国近海海洋环境演变和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他介绍说,2009年度开放共享航次(春季)考察搭载了来自海洋所、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47名科学家,本次航次以基础断面研究为主,在不影响航时和航程的前提下,搭载了包括创新群体在内的具有重大意义的项目断面。调查区域位于北纬29度—35度的黄东海近海海域,涉及物理海洋、海洋地质、海洋生态、海洋化学等多个专业,考察内容包括海洋水文与海洋气象观测、海洋生物与生态化学观测、底粞生物观测、海洋沉积物取样等。

赞团结齐心之美,评先进典型之最

当记者问到对于本次航次过程中感触比较深的是什么时,于研究员会心地笑了起来,他缓缓得道出团结和齐心两个词组。在航次开始后,船上成立了以于非研究员、曹西华队长、李学刚、王云峰、刘文亮、蒋富清、张芳等组长组成的临时领导小组。小组对船上作业进行了明确分工,物理海洋组负责船上作业的总指挥和CTD采水工作,从作业开始、结束和驾驶室的沟通到拖网、CTD采水、采泥器采泥,各个环节都控制得恰到好处;地质、底栖组负责拖网、采泥工作,这些人员奋斗在后甲板的最前端,全组人员通力合作,即使在大风大浪的海况下也没有出现一点差错;浮游生物组负责前甲板的浮游生物的采集,成员之间的配合也是天衣无缝。在整个航次中,科考人员与船员之间、不同的工作组之间、同组的成员之间团结与齐心无时无刻不在。

于非研究员骄傲的说道,在作业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的先进典型,物理海洋组的李征、李元龙作为CTD采水组长, 以身作则,活跃在采水工作的全过程中;拖网、采泥组的李学刚、袁华茂、李宁、蒋富清、刘文亮等每站都是早早的就在作业台等候,工作过程中也是竭尽全力,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可和好评;张芳带领的浮游生物组成员工作热情高,互相体谅与关心,由最初的轮流工作变成了最后的轮流休息。在这几个工作组中,都是按两班三倒制进行部署,但是经常看到两班成员共同上阵的场面,这不仅加快了工作进度,也鼓足了大家的干劲。

感航海船次收获之满,展海洋监测未来之景

对于本航次,于非研究员总结说不仅出色的完成了预期目标,更可谓收获满满。对于收获,他列举说,一是学科之间的交叉体现得很好。航次中,当有赤潮、浒苔和马尾藻出现时,生物方面的人员不仅分析了这几种事物出现的时空分布特点并且迅速的与物理海洋中水动力相关知识联系了起来。于研究员满意得点着头说,这是学科交叉的一个典型例子,航次提供了很好的学科交流平台,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入、更合理的解释外海中发现的现象。除了学科交叉的好兆头,于研究员也指出,每次的外海调查都是在以往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当前研究并且发现更有意义更具创新研究点的好机会,本航次也有这方面的收获。此外,于研究员反复强调,船上成员之间的合作配合、团结齐心对调查工作的顺利完成功不可没,同时,于研究员还表扬了晕船中继续坚持工作的人员,也希望这种精神能够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继续发扬。

对于海洋监测的未来,于非研究员认为,船上的走航测量设备仍需完善,这将有利于海洋研究中综合数据的获取。另外,海洋监测中常用指标的原位测量仪器的深入开发也指日可待。采访的最后,于研究员强调海洋研究的未来前景广阔,也鼓励我们能够深入学习认真实践,争取海洋调查工作更大的进步。(海洋所记者团 吴晓丹)

于非,男,研究员。1996年7月获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理学硕士学位,2001年3月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理学博士学位。“泰山学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于陆架海洋动力学、热带海洋动力学及海气相互作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同时涉及海洋调查技术方面的工作。

来源:海洋研究所新闻网 2009-6-5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