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出版专著:
1.参编,《作物栽培》,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刘克礼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06。
2.参编,《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试验技术与审定》,宋国栋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
发表期刊论文:
[1]侯旭光, 张静, 张来厚, 韩新田, 宋国栋, 薛春雷, 苏敏莉, 冯勇. 内蒙古玉米品种推广应用情况分析[J]. 种子科技, 2023, 41 (04): 1-4.
[2]侯旭光, 张来厚, 孙峰成, 傅晓华, 张静, 薛春雷, 苏敏莉, 冯勇. 内蒙古玉米品种引种备案情况分析[J]. 种子科技, 2023, 41 (02): 141-144.
[3]侯旭光, 冯勇, 苗永茂, 王凤英, 吴云霞. 我国审定玉米品种名称的系统分析[J]. 北方农业学报, 2021, 49 (04): 26-29.
[4]郭江岸, 冯勇, 赵瑞霞, 韩宇婷, 苏二虎, 梁红伟, 赵逸雯, 张来厚. 玉米骨干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茎腐病抗性鉴定[J]. 北方农业学报, 2021, 49 (04): 30-34.
[5]郭江岸, 张来厚, 冯勇, 苏二虎, 薛春雷, 韩新田, 韩宇婷, 曹春玲, 郭煜. 区域型高淀粉玉米品种内单35选育及主要栽培技术[J]. 北方农业学报, 2020, 48 (04): 35-39.
[6]冯勇, 宋国栋, 侯旭光. 玉米品种试验中宜机收指标的探讨[J]. 北方农业学报, 2018, 46 (01): 21-24.
[7]冯勇, 侯旭光. 玉米品种试验Excel数字化报表的建立[J]. 北方农业学报, 2017, 45 (05): 17-21.
[8]冯勇,侯旭光. 紧凑型春玉米高产栽培优化农艺措施研究[J].玉米科学,2016,4:48-52
[9]石海波, 王云生, 冯勇, 高聚林, 白海, 苏二虎, 张来厚, 赵瑞霞, 刘志雄, 黄灵忠, 姜丽丽. 玉米籽粒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的优化[J]. 华北农学报, 2015, 30 (01): 171-176.
[10]孙峰成, 冯勇, 付增娟, 苏二虎, 张来厚, 赵瑞霞, 刘志雄, 石海波, 李美娜. 改良S_1选择法对12个玉米群体改良效果的比较分析[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 15 (10): 1687-1692+1713.
[11]孙峰成, 付增娟, 冯勇, 赵瑞霞, 张来厚, 苏二虎, 李美娜, 刘志雄, 石海波. 12个玉米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密度效应分析[J]. 玉米科学, 2014, 22 (03): 13-18+23.
[12]孙峰成, 冯勇, 付增娟, 苏二虎, 张来厚, 赵瑞霞, 刘志雄, 石海波, 李美娜. 改良S_1选择法对12个玉米群体改良效果的比较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09): 123-128.
[13]王云生, 孙峰成, 冯勇, 付增娟, 鲁克, 邵志壮, 李美娜. 呼和浩特市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与分析[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4, (01): 37-38.
[14]冯勇, 孙峰成, 苏二虎, 张来厚, 赵瑞霞, 刘志雄, 石海波. 早熟玉米新品种内早209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13, (11): 151-152.
[15]孙峰成, 冯勇, 赵瑞霞, 苏二虎, 张来厚, 刘志雄, 石海波. 12个玉米群体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3, 28 (05): 90-95.
[16]冯勇, 孙峰成, 张来厚, 赵瑞霞, 苏二虎, 刘志雄, 石海波. 内单408选育及简化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种业, 2013, (09): 91.
[17]孙峰成, 冯勇, 于卓, 白晨, 付增娟, 于传宗, 邵志壮. SSR技术分析玉米群体遗传变异的最优取样方法[J]. 玉米科学, 2013, 21 (01): 44-50+56.
[18]孙峰成, 冯勇, 于卓, 赵瑞霞, 张来厚, 苏二虎, 刘志雄, 石海波. 12个玉米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品质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2, 27 (01): 102-105.
[19]冯勇, 孙峰成, 张来厚, 苏二虎, 赵瑞霞, 刘志雄, 石海波. 极早熟高淀粉玉米新品种内早101选育及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11, (08): 124-125.
[20]孙峰成, 冯勇, 苏二虎, 张来厚, 赵瑞霞, 刘志雄, 石海波. 内蒙古主推玉米品种部分自交系产量配合力分析及其遗传关系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1, 26 (02): 119-123.
[21]孙峰成, 赵瑞霞, 冯勇, 苏二虎. 内蒙古自治区玉米杂交种的营养品质及相互关系分析[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01): 38-40.
[22]冯勇, 宋国栋, 王艳春. 内蒙古普通玉米品种试验现状与改进建议[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01): 1-5.
[23]张来厚, 冯勇, 苏二虎, 赵瑞霞, 孙峰成, 刘志雄, 石海波, 李银换. 干旱、冷凉地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06): 113-114+116.
[24]冯勇, 苏二虎, 赵瑞霞, 张来厚, 孙峰成, 刘志雄, 石海波. 内蒙古玉米品种审(认)定现状与育种对策[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04): 1-5.
[25]苏二虎, 冯勇, 赵瑞霞, 张来厚, 刘志雄, 孙峰成. 内蒙古自治区玉米分区发展方向及技术策略探讨[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04): 9-11+30.
[26]孙峰成, 白晨, 冯勇, 赵瑞霞, 苏二虎, 张来厚, 刘志雄, 李强. 单倍体技术及其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03): 90-91+106.
[27]刘志雄, 冯勇, 胡达古拉, 苏二虎, 赵瑞霞, 张来厚, 孙峰成. 土壤养分供应水平及不同施肥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02): 31-34.
[28]于晓芳, 高聚林, 宋国栋, 冯勇, 赵瑞霞, 孙峰成, 王志刚, 李丽君. 玉米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相关性状的研究[J]. 玉米科学, 2008, (03): 64-69.
[29]苏二虎, 冯勇, 赵瑞霞, 张来厚, 孙峰成, 刘志雄. 2005年内蒙古玉米审定品种分析及育种建议[J]. 玉米科学, 2007, (S1): 90-93.
[30]赵瑞霞, 苏二虎, 侯旭光, 孙峰成, 张来厚, 刘志雄, 冯勇. 高淀粉玉米新品种内单205选育及栽培要点[J]. 中国种业, 2006, (09): 77-78.
[31]冯勇, 赵瑞霞, 苏二虎, 张来厚, 刘志雄, 孙峰成, 侯旭光. 玉米新品种内单314选育及栽培技术[J]. 玉米科学, 2006, (S1): 28-29+31.
[32]冯勇,赵瑞霞,苏二虎,张来厚,刘志雄,孙峰成,侯旭光. 高营养饲料玉米新品种内油1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玉米科学, 2005, (S1): 58-59.
[33]苏二虎,冯勇,赵瑞霞,张来厚,刘志雄,孙峰成,侯旭光. 早熟玉米新品种内早9的选育[J]. 中国种业, 2005, (01): 41.
[34]冯勇,侯旭光,苏二虎,赵瑞霞,张来厚,刘志雄,孙峰成. 内蒙古自治区玉米产业化生产的对策探讨[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4, (S1): 54-55.
[35]侯旭光, 吴云霞, 冯勇. 内蒙古自治区普通玉米品质育种的现状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04, (S1): 86-91.
[36]苏二虎,张来厚,冯勇,赵瑞霞,刘志雄,孙峰成. 内蒙古玉米杂交种遗传组成分析与育种对策[J]. 玉米科学, 2003, (S1): 22-24.
[38]冯勇,张来厚,苏二虎,赵瑞霞,刘志雄,孙峰成. 内蒙古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2, (06): 1-3.
[39]冯勇,赵瑞霞,苏二虎,张来厚,刘志雄,孙峰成. 优质高效青贮玉米品种选育途径与方法的探讨[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2, (S1): 32-35.
[40]冯勇,苏二虎,赵瑞霞,张来厚. 加快内蒙古自治区玉米产业化生产进程的对策探讨[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1, (03): 1-4.
[41]冯勇,张军,白志刚,张来厚,苏二虎,赵瑞霞.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玉米生产的经验与问题[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1, (02): 5-7+26.
[42]冯勇. 内蒙古自治区中、早熟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内蒙古农业科技, 1999, (05): 3-4.
[43]侯旭光,冯勇. 哲里木盟玉米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 内蒙古农业科技, 1998, (05): 10-12.
[44]李玉杰,冯勇,邵志荣,道尔基,于静辉,陈亚男. 哲里木盟春小麦生产现状及不同熟期类型品种搭配的探讨[J]. 内蒙古农业科技, 1998, (05): 26-27.
[45]冯勇,侯旭光,刘德臣. 西辽河灌区内单4号玉米杂交种亩产750kg优化栽培技术[J]. 内蒙古农业科技, 1998, (02): 29-30.
[46]冯勇,张金才,侯旭光. 玉米杂交种吉单180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的研究[J]. 吉林农业科学, 1998, (01): 41-43.
[47]候旭光,冯勇,张来厚. 紧凑型春玉米高产优化栽培的群体光合性能研究[J]. 玉米科学, 1997, (04): 45-49.
[48]侯旭光,冯勇,张来厚. 品种稳定性分析的程序设计与应用[J]. 哲里木畜牧学院学报, 1996, (04): 46-52.
[49]冯勇,候旭光. 紧凑型春玉米高产栽培优化农艺措施的研究[J]. 玉米科学, 1996, (02): 48-52.
[50]冯勇,侯旭光. 模糊聚类分析系统的程序设计[J]. 计算机农业应用, 1994, (01): 31-35.
[51]冯勇, 侯旭光. 内单4号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J]. 内蒙古农业科技, 1993, (01): 18-19+8.
[52]侯旭光, 冯勇. 玉米种植密度若干问题的分析[J]. 内蒙古农业科技, 1992, (06): 22-23.
[53]冯勇. “哲单七号”玉米单交种叶生长规律的研究[J]. 内蒙古农业科技, 1991, (05): 12-14.
[54]李靖霞, 冯勇. 蓖麻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 内蒙古农业科技, 1991, (04): 20-21+11.
[55]冯勇, 刘晓红, 崔锐. 哲单7号玉米粒重增长规律与适宜收获期[J]. 内蒙古农业科技, 1990, (05): 8-10.
发表会议论文:
[1]冯勇, 侯旭光, 苏二虎, 赵瑞霞, 张来厚, 刘志雄 & 孙峰成. (2004). 内蒙古自治区玉米产业化生产的对策探讨. (eds.) 内蒙古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 (pp.51-52).
[2]冯勇, 苏二虎, 张来厚, 赵瑞霞, 刘志雄 & 孙峰成. (2003). 内蒙古自治区玉米种质基础分析与育种对策. (eds.) 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 (pp.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