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郭进考,男,1951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毕业,系河北新乐市人。现任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河北省首席小麦育种专家。

社会兼职:

1.河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

2.河北省农作物学会副理事长。

3.河北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

4.河北省种子协会常务理事。

5.河北省农学会理事。

6.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决策委员会委员。

7.石家庄市科协兼职副主席。

8.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

9.国家人事部专家服务中心顾问委员。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一直从事小麦育种工作。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冬小麦节水高产新品种选育方法及育成品种”,国家“863”、“973”科技计划支持项目。

2.“节水高产冬小麦新品种石麦15号中试与示范”(2007GB200024)(07220921D),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暨河北省成果推广项目。

3.“节水高产型冬小麦新品种石4185”。

4.“中国北方冬小麦抗旱节水鉴定评价与新品种筛选利用”(940-2006-022)。

5.“节水抗旱高产系列冬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应用”。

科研成果:

郭进考研究员和他的同事创造了小麦育种的奇迹:"冀麦26"创出推广面积最大、速度最快、效益最高省内三个第一;"冀麦38号"实现了亩产由400公斤到500公斤的跨越;“石4185”产量在国家区试的17个试点、9个品种之中夺得第一,并被多家育种单位利用,成为我国北方麦区高产育种的模式品种。

育成17个小麦新品种,其中国家级审定品种5个,省级审定品种12个,取得科技成果24项,成果推广到全国7省区,累计推广面积2.1亿亩,增产小麦70.2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81.2亿元。他育成的"石家庄8号"和"石麦15号",水分利用率提高了20%至30%,而且表现高产稳产,实现了一水保千斤的目标。到目前为止,他的成果推广到全国7省区,面积达2.1亿亩,增产小麦80多亿公斤,节水100亿立方米,创经济效益105亿元。

1 河北省小麦、玉米微灌水肥一体化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 翟学军;尹飞虎;刘占卯;郑成海;秦焱;李志宏;裴宝琦;郭进考;刘君;何帅;杜义英;李晋峰;滕慧颖;马洪斌;贾建明;王志强;蔡文秀 国家半干旱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2

2 冬小麦节水高产新品种选育方法及育成品种 郭进考;史占良;童依平;石敬彩;王志敏;底瑞耀;何明琦;刘彦军;蔡欣;刘东成;张文英;张士昌;傅大平;韩然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2010

3 节水高产冬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郭进考;史占良;底瑞耀;何明琦;付大平;刘彦军;蔡欣;张士昌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2008

4 中国北方冬小麦抗旱节水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利用 景蕊莲;谢惠民;张正斌;张灿军;孙美荣;陈秀敏;卫云宗;昌小平;李秀绒;樊廷录;郭进考;肖世和;高海涛;王宏礼;董宝娣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2007

5 冬小麦新品种石家庄8号 郭进考;史占良;石敬彩;蔡欣;何明琦;底瑞耀;刘彦军;付大平;张士昌;杨万乔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2007

6 冬小麦石4185 郭进考;付大平;史占良;底瑞;底瑞跃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2006

7 冬小麦新品种冀麦38号 郭进考;吕国朝;傅大平;史占良;底瑞耀;蔡欣;刘彦军;杨会良;何明琦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2006

8 河北平原区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马峙英;李雁鸣;崔彦宏;段玲玲;郭进考;张小风;曹刚;甄文超;肖凯;薛世川;梁卫理;李科江;杨利华;李彦生;张月辰;胡春胜;张晋国;李存东;段会军;张书敏;贾秀领;李月华;张国印;郑桂茹;李瑞奇;苗洪芹;魏国树;刘俊峰;贾树龙;王月芬;董志平;崔彦生;周晓芬;彭正萍;张建恒;张凤路等 河北农业大学 2006

9 中国北方冬小麦抗旱节水鉴定评价与新品种筛选利用 景蕊莲;谢惠民;张正斌;张灿军;孙美荣;陈秀敏;卫云宗;昌小平;樊廷录;郭进考;李秀绒;肖世和;王宏礼;董宝娣;高海涛;张俊灵;孙书娈;柴永峰;史占良;张久刚;闫长生;吕树作;王书子;李岩华;乔文臣;刘新月;高育峰;何明琦;张保军;吴少辉;申书珍;徐萍;孟祥海;王勇;王明歧;张学品等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2005

10 节水高产型冬小麦新品种石4185 郭进考;付大平;史占良;底瑞耀;吕国朝;陈素英;李志勇;刘彦军;蔡欣;何明琦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2005

发明专利:

1 一种田间节水高产小麦品种鉴定筛选方法 高振贤;郭进考;田国英;史占良;何明琦;韩然;单子龙;曹巧;韩美坤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中国专利 2017-10-11 2017-12-22

2 一种Na+/H+逆转运蛋白基因及其应用 高振贤;张爱民;史占良;阳文龙;刘冬成;郭进考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中国专利 2016-04-28 2016-10-26

3 一种可调节的打眼器 傅晓艺;丁民伟;史占良;郭进考;赵璇;韩然;魏建伟;赵彦坤;李彩华;高振贤;王秀堂;李辉利;单子龙;贾丹;胡龙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中国专利 2015-12-18 2016-05-11

4 一种可调节的划行器 傅晓艺;史占良;窦志;赵璇;郭进考;丁民伟;赵彦坤;魏建伟;韩然;李辉利;李彩华;王秀堂;高振贤;单子龙;贾丹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中国专利 2015-12-18 2016-05-11

5 一种植物渗透胁迫诱导型启动子及其应用 李孟军;郭进考;李亚青;史占良;高欣娜;张楠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中国专利 2014-12-05 2015-03-04

论文专著:


发表期刊论文:

1 不同灌水模式对小麦产量、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网络首发 高振贤; 史占良; 韩然; 单子龙; 傅晓艺; 何明琦; 曹巧; 李辉利; 郭进考 麦类作物学报 2019-10-10

2 基于‘洛夫林10号’种质的石麦系列节水高产小麦品种改良 网络首发 高振贤; 曹巧; 傅晓艺; 单子龙; 郭进考; 史占良; 何明琦; 张娟; 韩然 分子植物育种 2019-08-01

3 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石优20号’选育及应用 刘彦军; 郭进考; 郭家宝; 李彩华; 史占良; 高振贤; 班进福 中国农学通报 2019-04-23

4 国审高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石优20号 刘彦军; 郭进考; 郭家宝; 李彩华; 史占良; 班进福 麦类作物学报 2019-04-04

5 利用石4185为骨干亲本培育高产小麦新品种 傅晓艺; 郭进考; 刘艳滨; 史占良; 单子龙; 韩然; 何明琦 种子 2017-12-25

6 2009-2015年河北省审定小麦品种的聚类及产量分析 傅晓艺; 史占良; 赵彦坤; 郭进考; 王秀堂; 韩然; 何明琦 山东农业科学 2016-09-30

7 热胁迫对不同小麦品种灌浆速率的影响 赵彦坤; 王秀堂; 王静; 傅晓艺; 董章辉; 史占良; 郭进考; 何明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09-01

8 小麦新品种‘石麦22号’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傅晓艺; 李彩华; 赵彦坤; 史占良; 郭进考; 何明琦 中国农学通报 2016-07-25

9 灌浆期高温胁迫对小麦灌浆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傅晓艺; 何明琦; 史占良; 赵彦坤; 王秀堂; 郭进考 麦类作物学报 2015-06-08

10 小麦渗透胁迫诱导基因TaMYBSM151的克隆与分析 李孟军; 史占良; 郭进考 华北农学报 2014-08-28

11 灌水和花后去叶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 傅晓艺; 贾丹; 何明琦; 单子龙; 张士昌; 史占良; 郭进考 河北农业科学 2014-04-15

12 18个黄淮海地区推广冬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傅晓艺; 张士昌; 李孟军; 单子龙; 高欣娜; 赵彦坤; 史占良; 何明琦; 底瑞耀; 韩然; 郭进考 麦类作物学报 2014-01-21

13 石麦15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构建与鉴定 李孟军; 杨煜; 高欣娜; 郭晓; 何明琦; 史占良; 郭进考 麦类作物学报 2014-01-20

14 2013年河北省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郭进考 河北农业 2013-02-15

15 小麦高亲和性钾转运蛋白基因HKT1启动子克隆及序列分析 李孟军; 高欣娜; 傅晓艺; 史占良; 郭进考 华北农学报 2012-12-28

16 小麦SKC1-like基因的克隆及多样性研究 李孟军; 高欣娜; 史占良; 郭进考 麦类作物学报 2012-07-15

17 黄淮冬麦区部分区域小麦品种构成及品质性状分析 关二旗; 魏益民; 张波; 郭进考; 张国权; 刘彦军; 罗勤贵; 班进福 中国农业科学 2012-03-16

18 澳大利亚小麦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傅晓艺; 贾丹; 李孟军; 何明琦; 史占良; 蔡欣; 郭进考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0-01

19 澳大利亚小麦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英文) 傅晓艺; 贾丹; 李孟军; 何明琦; 史占良; 蔡欣; 郭进考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07-15

20 2008~2010年冀中小麦样品粘度状况分析 彭义峰; 刘彦军; 郭进考; 班进福 河北农业科学 2011-06-15

21 2009年冀中小麦品质状况分析 班进福; 刘彦军; 郭进考; 魏益民; 张国丛; 彭义峰; 郭家宝 中国粮油学报 2011-03-25

22 冬小麦旱情与春季管理 郭进考 河北农业 2011-02-15

23 冬小麦高产节水技术与品种筛选研究 郭进考; 张士昌; 何明琦; 史占良; 刘彦军; 底瑞耀; 蔡欣; 傅晓艺 华北农学报 2010-12-28

24 2009年冀中商品小麦品质分析 班进福; 刘彦军; 郭进考; 魏益民; 郭家宝 粮食加工 2010-10-01

25 马铃薯淀粉对饺子粉品质改良效果的研究 班进福; 魏益民; 郭进考; 刘彦军; 郭波莉 食品科技 2010-09-20

26 2009年冀中小麦样品粉质参数状况分析 班进福; 刘彦军; 郭进考; 魏益民; 彭义峰; 杨军峰 河北农业科学 2010-09-15

27 植物酰基载体蛋白基因家族序列分析 李孟军; 史占良; 郭进考; 何明琦; 王彦霞 华北农学报 2010-08-28

28 发展节水小麦 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以河北省冬小麦为例 郭进考; 史占良; 何明琦; 张相岐; 张爱民; 贾旭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07-15

29 谷朊粉对饺子粉品质改良效果的研究 班进福; 魏益民; 郭进考; 刘彦军; 郭波莉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10-07-15

30 从“筑巢引凤”到“引凤筑巢”——关于“人才优先”的讨论 张圣华; 边洪霄; 徐玉民; 贺东; 黎继军; 俞春华; 郭进考 中国人才 2010-05-01

31 2008年冀中小麦样品粉质参数状况分析 班进福; 刘彦军; 郭进考; 魏益民; 傅大平; 彭义峰 河北农业科学 2010-02-15

32 高产保健型黑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初报 蔡欣; 傅大平; 郭进考; 傅晓艺; 史占良; 李亚青; 张国丛; 贾丹; 韩然 河北农业科学 2010-01-15

33 高产抗倒广适冬小麦新品种石麦18号 史占良; 郭进考; 何明琦; 蔡欣; 底瑞耀; 刘彦军; 张士昌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9-12-15

34 发展抗旱品种 应对干旱灾害 郭进考 农民科技培训 2009-11-01

35 节水 优质 高产类型小麦系谱特点及超值品种选育 底瑞耀; 郭进考; 张士昌; 蔡欣; 何明琦; 史占良; 单子龙 河北农业科学 2009-09-15

36 不同水分条件下不同抗旱基因型小麦的产量及旗叶光合特性比较 张士昌; 郭进考; 底瑞耀; 何明琦; 史占良; 蔡欣; 傅晓艺; 杨军峰 河北农业科学 2009-08-15

37 河北省审定小麦品种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 傅晓艺; 付艺伟; 史占良; 何明琦; 张士昌; 郭进考 河北农业科学 2009-04-15

38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快速SDS-PAGE方法研究 李亚青; 刘彦军; 傅大平; 郭进考 华北农学报 2008-10-28

39 节水、高产、广适冬小麦新品种国审石家庄8号选育报告 郭进考; 史占良; 何明琦 作物研究 2007-09-15

40 2005~2006年冀中南小麦冻害成因分析 史占良; 吕国朝; 郭进考 河北农业科学 2006-06-30

41 高产节水抗病广适性冬小麦新品种——石家庄8号 史占良; 郭进考; 付大平; 底瑞跃 麦类作物学报 2002-05-30

42 冷害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史占良; 郭进考 河北农业科学 1997-02-15

43 早熟、高产冬小麦新品系石82—5201 郭进考 河北农业科学 1988-01-30

会议论文:

1 小麦节水高产育种方法的探讨 郭进考 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17-10-19

2 小麦节水高产育种方法的探讨 郭进考 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 中国会议 2017-08-07

3 高产糯小麦的分子育种 刘冬成; 孙家柱; 申莉莎; 罗光彬; 阳文龙; 李欣; 史占良; 郭进考; 张爱民 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 中国会议 2017-08-07

4 揉混仪检测参数的优化及转换为粉质仪参数的可靠性研究 孙家柱; 阳文龙; 刘冬成; 赵军涛; 罗光彬; 李欣; 郭进考; 张爱民 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13-10-21

5 发展节水小麦对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作用的探讨 郭进考; 史占良; 何明琦; 张相岐; 张爱民; 贾旭 全国旱情监测技术与抗旱减灾措施交流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9-12-05

6 河北省小麦品种遗传改良的现状与展望 郭进考; 史占良; 何明琦; 付大平 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 中国会议 2002-04-01

报纸文章:

1 今秋种麦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 郭进考 河北科技报 2014-09-25

荣誉奖励:


1.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3.获河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4.获河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5.被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6.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

7.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8.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9.国家人事部杰出人才记一等功。

10.被评为农业部小麦区域专家。

11.被评为河北省管优秀专家。

12.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

13.被评为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14.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15.连任河北省第九届、十届人大代表等荣誉称号。

16.被河北省政府推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17.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8.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19.2008年获何梁何利科技奖。

媒体报道(一):


郭进考:培育26个新品种 四次登上国家级领奖台

他先后育出26个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小麦品种,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发明一等奖1项,两次获省长特别奖。他培育出的小麦品种推广到8个省份,累计种植面积4.2亿亩,增产小麦105亿公斤,节水125亿立方米,创经济效益上百亿元。他就是石家庄农林科学院名誉院长,全国小麦专家组顾问、河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郭进考。

在育种研究一线奋斗了47年,年近古稀的郭进考没有止步,依然在新时代的麦田里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3月22日,记者见到郭进考时,他正蹲在市农科院的试验田里,查看麦苗的长势。清晨的阳光照射在他黝黑的脸庞上,目光炯炯有神,虽说是专家级人物,可是每天他都风雨无阻到麦田查看,没有过丝毫马虎。

20世纪70年代,郭进考刚参加工作时,石家庄几百万亩麦田全靠引进外省种子维持生产,没有自己的品种,产量也跟人家差一大截。为此,郭进考一直把高产作为首要育种方向。他花费十年时间培育的冀麦26实现了北方麦区亩产300公斤到400公斤的历史跨越。

他培育的冀麦38,不仅刷新了河北省当时的高产纪录,也一举将河北省小麦产量带入“亩产千斤”的新时代,成为上世纪90年代全国十大品种之一,被列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

进入21世纪,华北地区水资源匮乏问题日益凸显,地下漏斗区不断扩大,在农业用水中,小麦又是用水大户。为此,郭进考又把育种方向由单纯高产转到了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的培育上,带领课题组寻找最“耐渴”的种子。

他和他的团队通过技术创新,运用“前水后旱,同一世代水旱复合选择”节水高产育种新方法培育的石4185新品种,在6省区推广面积5483.3万亩,节水16.3亿立方米。

随后,郭进考势如破竹,一发不可收。石家庄8号、石麦15、石麦22……一批更加优异的节水抗旱与稳产高产相结合的新品种相继问世,“一水保千斤”的梦想成为现实。

2018年6月,石麦15、石麦22等6个品种被评选为黄淮麦区北片节水性较好的绿色小麦品种。

许多人都说,60多岁的人了,功成名就,该歇歇了。但郭进考没有止步,因为他又有了新目标——

“近几年,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出现,优质专用麦成为市场新宠。培育市场需要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让农民增产又增收,是我的目标。”郭进考说。

为此,今年,郭进考进行了5个组合200多个品系的资源与种质创新材料种植试验,并从中发现了优质专用小麦的好苗头资源。

“我的生活已离不开小麦,只要几天见不到麦田或者麦粒,心里就觉得缺了点什么。”用手轻轻拂过青青的麦苗,68岁的郭进考满脸的享受……

来源: 石家庄日报 2019-03-25

媒体报道(二):


郭进考:46年只为那一粒最好的种子

媒体报道(三):


为了那一粒最好的种子

——记石家庄农科院名誉院长、省小麦专家顾问组组长郭进考

日前,郭进考(右)在指导学生进行小麦育种试验。 记者田瑞夫摄

在全省节水麦种植关键技术培训班上给基层农技人员授课;

去辛集市马兰农场布置落实小麦育种试验;

去正定、栾城等地落实节水小麦示范田创建情况……

这是石家庄农科院名誉院长、省小麦专家顾问组组长郭进考普通一周的工作安排。

他先后育出26个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小麦品种,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发明一等奖1项,两次获省长特别奖,一次获省突出贡献奖。他培育出的小麦品种推广到8个省份,累计种植面积4.2亿亩,增产小麦105亿公斤,节水125亿立方米,创经济效益上百亿元。但年近古稀的郭进考没有止步,依然在新时代的麦田里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从育种到技术推广、产业体系建设,目标一个接着一个,永无止境……

育种方向随势而变,只为寻找那一粒最好的种子

日前,正在为今秋小麦选种的郭进考接到一个电话。

“郭老师,您今夏收获的小麦创新种质资源中,有一个稳定时间长达40分钟,并且吸水率、蛋白质含量、拉伸、湿面筋等指标也都在标准规定的范围内。”

挂掉电话,郭进考像个孩童般灿烂地笑了。

“离我第三个阶段的梦想又近了一步。今秋,接着种这个有苗头的种质资源第六代。”郭进考说,一个合格的育种家,要准确把握环境的变化、市场的需求,并以此为据不断调整育种方向。目前,他正在选育节水、优质、专用小麦种质资源。

育出26个小麦新品种的郭进考,把自己的育种生涯划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90年代前,粮食短缺,食不果腹,郭进考把高产作为首要育种方向。他培育的冀麦26实现了北方麦区亩产300公斤到400公斤的跨越,缓解了北方地区一年两熟制光热资源不足、夏秋粮争时的矛盾,促进了夏秋粮均衡增产,成为本区域第6次品种更新主体品种。

他培育的冀麦38,不仅刷新了我省当时的高产纪录,也一举将我省小麦产量带入“亩产千斤”的新时代,成为上世纪90年代全国十大品种之一,被列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为华北地区1年两熟制小麦高产提供了品种支撑。

进入21世纪,华北地区水资源匮乏问题日益凸显,地下漏斗区不断扩大,在农业用水中,小麦又是用水大户。郭进考随即又把育种方向由单纯高产转到了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的培育上,带领课题组寻找最“耐渴”的种子。

他和他的团队通过技术创新,运用“前水后旱,同一世代水旱复合选择”节水高产育种新方法培育的石4185新品种,在6省区推广面积5483.3万亩,节水16.3亿立方米。

随后,郭进考势如破竹,一发不可收。石家庄8号、石麦15、石麦22……一批更加优异的节水抗旱与稳产高产相结合的新品种相继问世,“一水保千斤”的梦想成为现实。

今年6月,石麦15、石麦22等我省的6个品种被评选为黄淮麦区北片节水性较好的绿色小麦品种。

许多人都说,60多岁的人了,功成名就,该歇歇了。但郭进考没有止步,因为他又有了新目标——

“近几年,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出现,优质专用麦成为市场新宠。培育市场需要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让农民增产又增收,是我的目标。”

为此,今年,郭进考在马兰农场进行了5个组合200多个品系的资源与种质创新材料种植试验,并从中发现了优质专用小麦的好苗头资源。

目前,他正在和河南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进行大联合、大合作,对早代(二代以上)种质资源交换使用,丰富育种材料,加快育种进程。

光培育出新品种还不够,还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秋收种麦时节,在马兰农场大地种业公司的种子加工车间,工人们对小麦种子进行装袋封存,每一袋种子里都有一张与本品种配套的栽培技术明白纸。这是郭进考立下的规矩:繁种单位要把良种良法配套技术一起传授给农民。

郭进考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近两年,农民种节水麦积极性日益增加。一次,郭进考在辛集市查看小麦长势,一位农民告诉他,自己种的节水麦效果没有预期好。郭进考刨根问底发现:原来这位农民按照普通小麦管理方式浇了3水,水多了反而减产了。

这件事让郭进考深思:只有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应用,才能把品种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发挥良种的最大效益。科研人员培育出的新品种就像是自己的孩子,脾气特点自己最清楚,因此科研人员必须到田间指导,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于是,他开始种示范田,先后在藁城、赵县、辛集等地,建立节水高产示范田,并把种植技术规程写在地头的牌子上。

如今,这些示范田成了农民学习的样板田、科技人才的培训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帮助农民掌握小麦管理配套技术,郭进考主动调整工作方向,把多培育良种调整为“良种与良法相结合、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相结合”。

整个小麦生育期,郭进考时而现身藁城刘家庄村、赵县试验基地的田间地头,时而出现在栾城万亩示范田里,带上自己的研究成果,面对面给农民讲管理技术。

由于郭进考实践经验丰富,能讲到点子上,与农民想的在“一个频率”,一听说老郭来了,农民们都会将他团团围住,问这问那。

如今,在我省小麦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播后镇压、推迟春一水等小麦关键集成技术,都有郭进考的辛勤付出。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研究成果不一定发表在期刊上,我最开心的事,是看到我的品种和技术被老百姓应用到生产中,促进了农民增收。这比我发表一篇论文还高兴。”说这话时,郭进考刚从马兰农场给农民讲课回来。

让自己掌握的知识服务于更宽阔的领域,推动小麦产业发展

“由于今夏小麦遭遇干热风、高温低熟等灾害,造成我省今夏收获的小麦籽粒不饱满,千粒重下降,同样的播种量今年粒数多,会造成明年小麦密度过大,易倒伏。必须提醒农民:今秋种麦减少播量。”

“近年来,秸秆还田造成小麦根腐病、土传病有重新出现的苗头。建议植保部门及时跟进,未雨绸缪制定预防措施……”

这是郭进考给省农业厅相关部门提出的小麦管理建议。

郭进考已经记不得,这是第多少次为政府部门制定小麦发展决策提供建议。

作为小麦专家,特别是成为省小麦专家顾问组组长、国家小麦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之后,郭进考有了更多的机会从宏观层面了解小麦生产的现状。

如今,郭进考思索的,不再局限于育种和技术推广,而是整个小麦产业体系的发展。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郭进考积极投入到抗灾夺丰收的研究中。

他每年组织省小麦专家组成员,在小麦越冬前、返青、拔节、抽穗期深入到30多个县(市、区),对不同类型地块的苗情、墒情、病虫草害情况进行实地考察。针对考察情况主持起草的《河北省小麦冬前生长情况及管理技术建议》《河北省小麦春季管理技术建议》《河北省小麦中后期管理建议》,均被采纳印发全省,推动了我省小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针对小麦病虫害发生频繁,一家一户防治效果欠佳,夏粮安全遭遇挑战问题,郭进考和小麦专家组成员向省政府建议,扶持农民合作组织采取“一喷综防”统防统治预防措施,这一建议得到采纳。如今,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已成为常态。

此外,他提出的节水麦良种补贴、农机深松等建议也被相关部门采纳应用。据不完全统计,他先后向农业农村部、省市有关部门提供小麦产业发展建议60余项次,均得到相关部门重视。

“我的生活已离不开小麦,只要几天见不到麦田或者麦粒,心里就觉得缺了点什么。”手捧即将播下的麦种,68岁的郭进考满脸的享受……

媒体报道(四):


郭进考——创造小麦育种奇迹

人物档案:郭进考,石家庄市农科院院长,研究员,省首席小麦育种专家,先后主持育成省级以上审定小麦新品种16个,获得32项(次)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今年6月,我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传来捷报:节水小麦“石麦15”创下我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石麦15”的主研人是党的十七大代表、石家庄市农科院院长郭进考。采访中,他对自己培育出的小麦品种如数家珍:与前两年我们培育成功的高产节水品种“石家庄8号”相比,“石麦15”最大的特点是广适性好,适宜种植的范围广。同时,它还具有抗病性强、抗寒性好等特点……

从1973年背着铺盖卷到石家庄地区农科所(即石家庄市农科院前身)报到,郭进考的心就系在了沉甸甸的麦穗上。

育种就像沙里淘金。为了优中选优,郭进考的课题组一般每年做上百个组合,也就是说要给3000株母本上去掉9000个雄蕊,再从6000株父本上提取花粉授予母本。为防止串粉,每个麦穗上还要套上纸袋。这项工作,每年都在"五一"前后进行,热辣辣的太阳照着,人必须猫着腰或单腿跪在地上,像绣花一样一丝不苟地操作,任凭汗水流进眼睛里,麦芒刺得皮肤奇痒。

从做完杂交到通过大区试验,至少需要10年时间的观察筛选。10年中郭进考和他的同伴们像呵护婴儿那样,精心呵护田间的"种子选手",否则,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10年心血就会付之东流。一次,狂风暴雨夹杂着冰雹突然袭来,地里的农民赶紧往家跑,郭进考和他的同事却冲向试验田,蹲在泥水中把凝聚着他们多年心血的"种子选手"一穗、一粒地收起来。

麦收时节,农民抢收忙,他和同事们更忙,甚至要"连轴转"。成百上千个材料都要编好号挂在麦株上单打、单收,已身为院长的郭进考仍然钻进收割机机仓里,用嘴把扫剩下的麦粒一个一个地吹出来。在辛集市马兰试验基地,和他成天相处的农民说:"老郭他们比我们累多了,我们打心眼儿里佩服!"

在郭进考的"日历"上,只有节气,没有节日;在他的头脑里,只讲农时,不讲工时。每年的"五一"、"十一",他都忘我地工作,把节日的欢乐奉献给他最钟爱的小麦试验田。

他和他的同事创造了小麦育种的奇迹:"冀麦26"创出推广面积最大、速度最快、效益最高省内三个第一;"冀麦38号"实现了亩产由400公斤到500公斤的跨越;"石4185"产量在国家区试的17个试点、9个品种之中夺得第一,并被多家育种单位利用,成为我国北方麦区高产育种的模式品种。

郭进考搞育种有一个特点,就是"吃一占二观三",即生产上一个当家品种、有两个后备品种、三个苗头性储备品种。他常说:"科技工作者必须有预见性。要经常预测未来生产的需要,以科研的超前性来拉动生产的不断进步。"

农业用水占我国全部水资源使用量的70%,而小麦灌溉用水又占农业用水总量的70%。郭进考认识到,面对我国水资源极为匮乏的现状,必须关注节水与高产的结合,才能实现粮食安全。他把节水麦作为主攻目标,早在1995年,就开始带领课题组苦苦寻找那粒最"耐渴"的种子。

多次科研攻关后,他育成的"石家庄8号"和"石麦15号",水分利用率提高了20%至30%,而且表现高产稳产,实现了一水保千斤的目标。到目前为止,他的成果推广到全国7省区,面积达2.1亿亩,增产小麦80多亿公斤,节水100亿立方米,创经济效益105亿元。

来源:河北日报网 2007年08月24日

媒体报道(五):


为了燕赵大地的丰收———记十七大代表小麦育种专家郭进考

今年麦收,河北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再传捷报,在全生育期只浇1水的情况下,示范区种植的“石麦15”小麦亩产达到646.7公斤,连续第三年刷新河北省小麦单产纪录。这个既高产又节水的小麦新品种就是小麦育种专家、石家庄市农科院院长郭进考研究员带领他的团队奉献给农民的最新成果。

30年来,郭进考率领课题组已经先后育出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16个小麦新品种,其中4个品种通过国家级审定。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2.3亿亩,增产小麦80多亿公斤。

河北省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但在20世纪70年代时,河北几千万亩麦田里,却没有本省的当家品种,农民种植的几乎全是外省的小麦品种。

“要培育出最适合本地种植的小麦新品种。”刚刚从农业院校毕业,分配到石家庄地区农科所的郭进考立下了誓愿。他三下山东、四赴河南、五上黄土高原,拜访了40多位专家,请教了100多位同行,搜集了800多份育种材料,迈出了小麦育种的第一步。

小麦育种是一项在艰苦环境下进行的科研活动。以杂交为例,为了优中选优,他们每年要做几百个组合,要选3000株母本,并在每一穗上留20个小穗,再去掉每个小穗上的3个雄蕊,这18万个雄蕊如果有一个没去干净,就可能失去成功的机会。然后再搜集选定6000株父本上的花粉,一株株为去雄的麦穗授粉。为了防止串粉,每个麦穗还要套上纸袋。这项工作,每年都在“五一”前后进行。炎炎烈日下,研究人员蹲在地上,像绣花一样一丝不苟地操作。从做完杂交到通过大区试验,至少需要10年的观察筛选。10年间,要像呵护婴儿那样,不顾风吹、日晒、雨淋、暑蒸,精心照料这些“种子选手”,否则,一个环节出了问题,10年心血就可能付诸东流。

1988年6月的一天,狂风裹挟着暴雨从天而降,农民纷纷躲避这突如其来的暴雨,而郭进考和同事们却迎着狂风暴雨冲进试验田里,那里种着他们新培育的小麦“冀麦26”。郭进考顾不得大雨淋湿了衣服,摇晃着身子在田里盯着每个对比小麦品种的抗倒伏能力:“泰山号”倒了,“津丰号”也倒了,只有他们新培育的“冀麦26”仍在风雨中昂首挺立!成功了!十几年的心血,终于结出了胜利的果实。

“冀麦26”走出燕赵,西进新疆,南跨黄河、秦岭,轰动了半个中国麦区。1990年,“冀麦26”成为黄淮麦区的主要推广品种,也是河北省推广最快、种植面积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品种。

石家庄农科院已经成为国内外育种界瞩目的焦点。郭进考高高的个子,黝黑的皮肤,瘦长脸上一双眼睛眯成一条缝。来参观的人们发现,这个河北省首席小麦专家三句话不离节水。他介绍说,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更是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9.7%,而农业用水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0%,小麦用水又占农业用水的70%。全社会总用水量的一半竟是给小麦消耗掉了。作为我国第三大产粮大省的河北省用占全国0.7%的水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养育了全国5%的人口。但这是以严重超采地下水为代价换来的。

他说:“生物节水就是利用和开发生物体自身的生理和基因潜力,研究利用小麦的遗传差异,培育应用节水抗旱高产的品种,提高农作物对水的利用效率,在减少水或同等水条件下获得更多的农业产出。抓住了小麦节水,就等于抓住了节水的龙头。”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郭进考就把研究方向由单纯提高小麦单位面积产量转到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的培育上,他要在庞大的小麦家族中寻找那粒最“耐渴”的种子。

郭进考率领课题组的同志们用我国特有的太谷核不育材料与我国北方麦区抗寒品种、黄淮南部高产品种、黄淮北部丰产、耐旱的优良品种轮回聚合,把高肥地上选中的丰产材料拿到沙壤土上筛选抗旱节水性,又把在沙壤土上选中的抗旱节水材料拿到高水肥地上筛选丰产性。使小麦呈现了既丰产又节水的特性。实践中,他总结出一种“前促后控,异地交替选择”的“垂直”节水高产品种选育新方法。选育的小麦品种的节水性和丰产性得以大幅度提高。

他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在节水与高产方面不断实现突破。“石4185”在国家区试中创造了单产716.7公斤的高产记录;在示范中创造了本麦区十万亩亩产550公斤的新记录;在半干旱的情况下浇两水可达千斤,较生产中推广的高产品种节水30%。

“石家庄8号”、“石麦15号”,这两个小麦品种在试验田实现了靠自然降水亩产过400公斤、浇一水过500公斤、浇两水过600公斤的节水高产目标。2004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沧州吴桥试验站实施的“冬小麦节水省肥亩产600公斤超高产示范”,选用“石家庄8号”为主栽品种,春季只浇两水,亩产达到648.2公斤。

2005年,河北省科技厅邀请全国著名小麦遗传育种专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等专家对“石家庄8号”的节水抗旱性进行了鉴定。结论为:“育成的高产节水品种石家庄8号实现了高产与节水的高度结合(一水保千斤)的目标,该项成果达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李振声院士竖着大拇指说:“老郭搞出的节水品种,真了不起啊!”

郭进考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今年,又光荣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

来源:农民日报 2007-10-26

媒体报道(六):


记党的十七大代表、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院长郭进考

【专题】对话身边的共产党员

【专题】庆祝建党90周年——向党的生日献礼

朝着目标一往无前

——记党的十七大代表、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院长郭进考

2009年春天,河北遭遇5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6月12日,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专家验收组,对河北省栾城县万亩高产创建北屯核心示范区小麦进行了现场实打实收。石麦18号在全生育期灌2水情况下,平均亩产达到667.89公斤,首次突破河北省小麦亩产1300斤大关,在大旱之年再创河北省小麦单产新纪录。

现场掌声响起,人群中,一个面容消瘦、面色黝黑的中年人抿着嘴唇笑了——他知道,自己又朝着“节水麦:一水保千斤”的梦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他就是“石麦18号”的主研人,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河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郭进考研究员。

动力——为了让人们吃上“白面馒头”

有人说:郭进考是育种奇才;也有人把他的成功上升到“郭进考现象”。

1974年,从地区农校毕业的郭进考来到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前身——石家庄地区农科所,从事小麦育种工作。他背着铺盖卷到正在组建的农科所报到时,面对的却是四壁透风的研究室内一把尺子、一杆秤和几张破旧的办公桌。

当时石家庄乃至河北省几千万亩的麦田里,一直没有自己的当家品种,小麦生产用的大部分是山东“泰山号”品种,被称之为“泰山压顶”;压得河北育种人无地自容。

出生在河北省新乐市车固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郭进考从小饱受了饥饿之苦,亲眼目睹乡亲们忙碌了一年而收获无几的场面。他曾想到过退学为父母分分忧,可母亲说:“孩子,你要好好念书,要长出息,让咱农民都能吃上白面馒头”。他把这话记在了心里。

是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他从牙缝里节省下的钱用来购买了大量的书籍。夏天,肆虐的蚊蝇盯咬,他只能点燃蒿草驱赶;冬天,寒风透过漏风的墙壁,宿舍内常常结冰,实在冷的没办法,他就到楼道的公用炉子上烧几块砖,夹到室内暖暖手继续学习。就这样,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硬是“啃”完了《育种学》、《遗传学》等十几部专著和教材。没有育种材料,他便和同事们四处求援,两年多的时间,拜访了包括庄巧生院士在内的40多位专家,请教了100多位同行,搜集了500多份育种材料。

小麦育种是一项技术要求精细严谨的复杂工程。难度大,周期长,一个优良品种,从几百个、上千个原始材料选配杂交组合,经几代筛选,到审定推广,有时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每年野外工作日就有8个月,一个新品种的诞生需2400天左右。其间要经历冻、旱、风、雨、冰雹等诸多灾害因素,每个技术环节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

郭进考说,要出成果,核心是要有育种思路,他和伙伴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自然气候条件——距市区130多华里的辛集市马兰村(农场)作为试验基地。在这里,他们边试验,边推广。他用70%的精力从事自己的科研主思路,用30%的精力干别人的思路。他说,这是“主打自己的,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当很多人还在为大粒还是早熟而争执时,他们首选了综合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因素提高产量,在此基础上兼顾早熟、抗病、节水等其它性状。

为了让农民兄弟吃上白面馒头,郭进考带领同事们选择了一条艰辛的育种创业之路。

魔力——赋予“草帽汉子”的真情

郭进考看上去像个风尘仆仆的老农民:散乱的头发,古铜色的脸膛,粗糙的皮肤,手背上突兀的青筋,朴实、随和……如今,虽为院长,但他既要“统兵”,又要“打仗”。

创业初期,为了向专家求教,他经常昼夜兼程,只要有票就上车,不管有无座位,有时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经常在夜里困了的时候,拿张报纸铺在别人的座位下就是一觉,常常顾不上洗漱而蓬头垢面地出现在专家面前,专家深为他的求知和敬业精神所感动,毫无保留地为他讲经验、授资料、传技术。

麦收时节,他和同事们更忙,甚至要“连轴转”。成百上千个材料都要编好号挂在麦株上单打、单收,为了保证种子的纯度,好多的工作都得他们亲自去做,身为院长的他仍然钻进收割机仓里,用嘴一个、一个地把麦粒吹出来。中午,农民歇晌了,而他们却顶着骄阳钻进麦田里;夜间,农民乏了一觉睡到天亮,而他们仍头顶着星星,脱粒、称重、记录……因人手少,一天要干20多个小时,往往连饭都顾不上吃……但这一切的付出,并不意味着成功,十几年的时间,他同他的同伴们选育出十几个品种,不是因为晚熟,就是因为不抗倒,或不高产,一个接一个都失败了。一连串的打击,让郭进考欲哭无泪,但却从未动摇过他的信念。

种子是他的命根子。一次,狂风暴雨夹杂着冰雹,伴着雷鸣电闪突然袭来。农民赶紧躲进屋内,就连麻雀也藏在屋檐下一动不动。此时,郭进考和同事们却摇晃着身子在麦田里盯着每个品种的抗倒伏能力:“泰山号”倒了,“津丰号”也爬下了……只有“冀麦26”挺立着!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全然忘记了自己落汤鸡似的已站在水中1个多小时。

1988年6月1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在原农业部部长何康的陪同下,来到了马兰的“冀麦26”试验田,李鹏亲切地握着郭进考的手,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育成的“冀麦26号”它的应用缓解了北方地区一年两熟制光热资源不足、夏秋粮争时的矛盾,促进了夏秋粮均衡增产。年最大应用面积达1400万亩,累计应用面积达6000余万亩,增产小麦18亿多公斤。它的育成摘掉了河北小麦品种“泰山压顶”的帽子,并创出应用面积最大、推广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高省内三个第一。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育成的“冀麦38号”。应用到全国6省(区),面积达5438.8万亩,增产小麦18.37亿公斤,先后列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国家农作物后补助新品种”。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育成的“石4185”,在全国6省区应用面积5483.3万亩,增产小麦21.2亿公斤。2005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由于育成的“石4185”小麦新品种综合性状好,特点突出,连续11年作为国家黄淮北部高水肥区试对照品种,并被多家育种单位所利用,先后育成30多个小麦品种(系)。成功之后的郭进考仍然和当初一样——敢问,从不怕“丢人”;敢公开,从不怕别人超过自己。

育种界有一句话:“草帽底下出英雄,秤杆上面见高低”。郭进考创造了小麦育种的奇迹。

魅力——为“国安”情系节水搞育种

30多年来,郭进考就像慈母育子那样对小麦育种倾注了全部的感情。他出身贫寒,是母亲用摇动纺车攒钱供他读书。工作之初,工资仅29元,他舍得连续5年借钱给母亲每月买一瓶35块钱的药,为此他欠了上千元的债,却舍不得抽时间陪陪住院的母亲。

他的妻子又气又心痛地说:“1978年,我快要生孩子了,从曲阳来到石家庄想找个依靠。谁知,我刚在医院检查完,他又要到基地去,还说要我学学长征中的红军女战士,望着他去远了,我才噙着泪水坐公共汽车回到了他们的机关,直到我生了儿子也没盼到他”。

郭进考和他的团队育成的“冀麦26、冀麦38、石4185”冲出燕赵、冲向鲁豫,西进新疆,南跨黄河、翘首傲立母亲河两岸。

在育种界,许多人熬白了头也搞不出一个理想品种,而郭进考选育的品种却一个接一个,为什么?他说:“育种工作者要经常预测未来生产的需要,以科研的超前性来拉动生产的不断进步”。要做到“吃一、占二、观三”。即生产上一个当家品种,两个后备品种,三个苗头储备品种。郭进考有一种忧患意识:我国北方水资源极为匮乏,小麦灌溉用水又是农业用水的大户,小麦生产只能走高产与节水相结合的路子,才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他带领团队育成的“石家庄8号”、“石麦15号”和“石麦18号”水分利用率提高了20—30%,而且表现高产稳产,实现了“一水保千斤”的目标。石家庄8号通过了国家黄淮北片、冀中南、冀中北和天津市审定。被列为国家十大主导小麦品种;石麦15号先后通过黄淮北片、北部冬麦区“双国审”和冀中南、黑龙港“双省审”。被列为河北省节水小麦主导品种。2005年5月河北省科技厅邀请全国著名小麦遗传育种专家:李振声院士等我国知名专家对其节水抗旱性进行了鉴定,结论为:育成的高产节水品种石家庄8号实现了高产与节水的高度结合(1水保千斤)的目标,该项成果达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

来源:长城网 2011-05-11

其他报道:

1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郭进考研究员荣获全国第五届中华农业英才奖称号 现代农村科技 2016-02-29

2 河北省首席小麦育种专家 郭进考 北京农业 2009-05-15

3 麦田追梦者 刘廉君 科技日报 2013-05-24

4 为了大地的丰收——记河北省小麦专家郭进考研究员 康会敏; 尹红敏 农业科技通讯 2012-06-17

5 后稷的传人——记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小麦育种专家、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院长郭进考 张圣华; 康会敏 中国人才 2010-05-01

6 为了金黄色的梦想——记石家庄市农科院院长郭进考 康会敏 共产党员(河北) 2002-05-01

7 驰骋在科技探索的道路上——记两次省长特别奖获得者、石家庄市农科院院长郭进考 康会敏 探索与求是 2002-05-30

8 驰聘在科学的道路上——记两次省长特别奖获得者、石家庄市农科院院长郭进考 康会敏 经济工作导刊 2002-05-08

9 金秋时节话种麦——河北省首席小麦育种专家、石家庄市农科院郭进考研究员访谈录 河北农业科技 2003-10-15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