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一直从事麦类作物的遗传育种工作。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或主研科研项目10余项。
1. 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4-2006)。
2. 主研重庆市“十五”攻关小麦品种资源创新(2001-2006)。
3. 主持农业部生物技术与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项目——重庆市专用小麦选育(2003-2005)。
4. 主持小麦赤霉病控制技术规程(协作)(2004-2005)。
5. 主研重庆市大麦育种及生产开发(2000-2004)。
6. 主研重庆市“九五”攻关小麦育种及理论研究(1996-2000)。
7. 主研重庆市大、小麦种子工程项目(1997-2000)。
8. 主研重庆市高产、优质大麦新品种选育(1988-1992)。
9. 主研重庆市杂交小麦育种(1989-1994)。
10. 主研四川省大麦联合育种(1989-1992)。
科研成果:
1、“西藏高原新石器时代农作群遗存发现与研究”获2003年度重庆市自然科学三等奖。
2、审定小麦新品种“西南128”,主研人员(2002)。
3、审定小麦新品种“西南335”,主研人员(1999)。
4、“四川盆地大麦生产开发研究”,1993年成果鉴定成果登记号N92-163。
5、“饲麦8640”、“浙农大4号”选育,获1991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发明专利:
1 小麦生态遗传型雄性不育杂交种育性稳定性鉴定方法 张建奎; 宗学凤; 冯丽; 戴秀梅; 阮仁武 西南大学 【中国专利】西南大学 2009-05-06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发表论文:
英文:
1、FU Da-xiong, RUAN Ren-wu, YIN Jia-min et al. Studies of Multi-Allelic Polymorphism of Dominant Dwarfing Genes in Wheat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3,(12)。
中文:
1 3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研究 阮仁武; 傅大雄; 王步军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重庆 【期刊】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6-30
2 小麦半显性创新矮源“西南02~10” 傅大雄; 阮仁武; 殷家民; 宗学凤; 胡奎; 戴秀梅; 张建奎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重庆 【期刊】麦类作物学报 2003-11-30
3 用近等基因系研究小麦显性矮源对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阮仁武; 傅大雄; 戴秀梅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重庆 【期刊】西南农业学报 2003-12-30
4 具有6M~V染色体(偏凸山羊草)的代换系材料细胞学及白粉病抗性的初步研究 戴秀梅; 钟光驰; 傅大雄; 阮仁武; 佘容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及生命科学学院;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及生命科学学院; 农业部生物技术与作物品质改良实验室; 四川重庆 40 0 71 6; 四川重庆 【期刊】麦类作物学报 2004-07-15
5 小麦显性矮秆基因复等位多态特性研究 傅大雄; 阮仁武; 殷家民; 宗学凤; 戴秀梅; 张建奎; 李可; 曲结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重庆 【期刊】中国农业科学 2004-09-10
6 20个小麦矮源的致矮力及聚类分析 阮仁武; 傅大雄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重庆 【期刊】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2-28
7 小麦显性矮秆基因Rht3及其衍生系统抗穗萌特性研究 傅大雄; 阮仁武; 宗学凤; 胡奎; 张建奎; 戴秀梅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重庆 【期刊】作物学报 2005-04-25
8 小麦主要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遗传分析 阮仁武; 傅大雄; 戴秀梅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 重庆 【期刊】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2-04-30
9 小麦主要显性矮源致矮力及遗传分析 阮仁武; 傅大雄; 戴秀梅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 重庆 【期刊】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2-08-30
10 易组“太谷核不育基因”(Ms2 )基因定位的研究 傅大雄; 阮仁武; 温海霞; 陈云平; 宗学凤; 殷家明; 戴秀梅; 张建奎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及生命科学学院;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及生命科学学院;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及生命科学学院 重庆; 西南农业大学2000级硕士; 西南农业大学2001级硕士; 西南农业大学2002级博士 【期刊】遗传学报 2002-12-10
11 小麦显性矮源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阮仁武; 傅大雄; 戴秀梅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 重庆 【期刊】麦类作物学报 2002-05-30
12 西藏昌果古青稞、古小麦、古粟的研究 傅大雄; 阮仁武; 戴秀梅; 刘咏梅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 【期刊】作物学报 2000-07-20
13 可用于杂交小麦育种的改良矮源 傅大雄; 阮仁武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 【期刊】中国种业 2000-01-20
14 小麦显性矮秆基因 Rht10“微突变”的发现 傅大雄; 阮仁武; 戴秀梅; 宗学凤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麦类研究室;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麦类研究室 【期刊】作物学报 2001-07-20
15 小麦太谷核不育基因Ms2易位后被重新定位于4BS染色体 傅大雄; 阮仁武; 张建奎; 戴秀梅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麦类研究室;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麦类研究室;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麦类研究室 重庆 【期刊】中国农业科学 2001-08-20
16 显性矮秆基因Rht10亚染色体水平导入“中国春”的研究 傅大雄; 阮仁武; 戴秀梅; 宗学凤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麦类研究室;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麦类研究室 【期刊】麦类作物学报 2001-02-28
17 小麦显性矮源对株粒重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阮仁武; 傅大雄; 戴秀梅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 【期刊】麦类作物学报 2001-08-30
18 显性矮秆基因Rht_(10)用于杂交小麦育种的研究 傅大雄; 阮仁武; 宗学凤; 刘光德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 重庆市农业局 【期刊】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8-12-30
19 小麦显性矮秆基因Rht10在不同核遗传背景条件下致矮能力的研究 傅大雄; 阮仁武; 刘光德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 重庆市农业局 【期刊】麦类作物学报 1998-09-20
20 小麦显性矮秆基因Rht10“成长”的发现 傅大雄; 阮仁武; 戴秀梅; 宗学凤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麦类研究室;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麦类研究室 【会议】21世纪小麦遗传育种展望——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 2001-05-01
21 小麦半显性创新矮源“西南02~10” 傅大雄; 阮仁武; 殷家民; 宗学凤; 胡奎; 戴秀梅; 张建奎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会议】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10-01
22 普通小麦(T.aestivum L.)Rht10、Rht3座位上发现的两群复等位基因 傅大雄; 阮仁武; 殷家民; 宗学凤; 戴秀梅; 张建奎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会议】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3-10-01
23 小麦新品种糯麦1号的选育 阮仁武; 傅大雄; 张建奎; 戴秀梅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期刊】麦类作物学报 2011-05-15
24 小麦抗穗发芽种质筛选与新品系的抗穗发芽性鉴定 于春泉; 阮仁武; 余国东; 张世平; 宗学凤; 张建奎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重庆市三峡农业科学院 【期刊】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20
25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C412S的育性转换及其APRT基因的表达 张建奎; 董静; 宗学凤; 余国东; 戴秀梅; 阮仁武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农业部生物技术与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期刊】作物学报 2009-04-12
26 温光敏核雄性不育小麦雄性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张建奎; 董静; 宗学凤; 余国东; 李伯群; 戴秀梅; 阮仁武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农业部生物技术与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期刊】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9-09-16
27 多节小麦遗传资源的发现 傅大雄; 阮仁武; 宗学凤; 胡奎; 张建奎; 戴秀梅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重庆 【期刊】中国农业科学 2006-03-10
28 小麦显性矮秆基因Rht_3理想株高突变体的基因型检测 傅大雄; 余东; 阮仁武; 罗明华; 方宣钧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海南省热带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海南省热带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 重庆 【期刊】分子植物育种 2007-01-28
29 近等基因系法对小麦显性矮源的研究 傅大雄; 阮仁武; 刘大军; 宗学凤; 殷家明; 胡奎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重庆 【期刊】中国农业科学 2007-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