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茶叶加工和茶叶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部门和省级研究项目10余项。先后参加了采茶机、修剪机、红碎茶发酵机、炒干机、茶浓缩汁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究项目,主持了电脑控制型炒茶机、微波茶叶处理设备、设计了大型红碎茶茶叶加工厂和绿茶加工厂。近期承担的主要研究有:
1、茶叶质量安全关键参数检测技术研究。
2、高品质砖茶的研究。
3、茶叶中茶氨酸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4、茶叶中磁性物测定方法。
5、气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哒螨酮农药残留量等项目和标准的研究。
6、“中国印度有机茶发展项目”。
7、农业部茶叶质量安全普查。
8、农业部茶叶质量安全例行监测。
9、茶叶中铅的风险再评估。
科研成果:
获中国农科院科学技术二等奖1次,浙江省农业丰收二等奖1次。
NY/T 5198-2001《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
NY/T 5019-2001《无公害食品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NY/T 1960-2010《茶叶中磁性金属物的测定》
无公害农产品检测目录 茶叶
NY5199-2001《有机茶产地环境》
NY/T 288-1998《绿色食品茶叶》
1 浙江茶叶质量安全关键参数检测技术研究 鲁成银;刘新;陈利燕;于良子;刘汀;古小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2008
2 茶浓缩汁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 权启爱;罗龙新;杨钟鸣;尹军峰;孙成;李琥;金寿珍;刘新;丁志;王际春;钱晓军;蔡伟国;邓余良;韩清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2005
发明专利:
[1]马桂岑,陈红平,鲁成银,刘新. 一种壳聚糖/氧化石墨烯/硅藻土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应用[P]. CN110354816A,2019-10-22.
[2]章剑扬,刘新,鲁成银,王国庆,马桂岑,陈利燕,金寿珍. ASE提取IC-ICP-MS联用测定茶叶中Cr的方法及应用[P]. CN106855546B,2019-09-24.
[3]郝振霞,鲁成银,刘新. 一种基于微流控纸芯片技术的茶多酚含量快速检测方法[P]. CN106353312B,2019-06-25.
[4]郝振霞,刘新,鲁成银. 一种利用蔗糖和果糖折算含量来表征茶叶中蔗糖掺杂水平的检测方法[P]. CN109870519A,2019-06-11.
[5]王晨,诸力,刘新,鲁成银. 一种同时检测茶叶中6种合成甜味剂的方法[P]. CN109490452A,2019-03-19.
[6]郝振霞,刘新,鲁成银,金莉莉. 一种用有机溶剂提取样品快速检测农药残留的方法[P]. CN109358043A,2019-02-19.
[7]陈红平,高贯威,鲁成银,刘新. 一种茶叶中邻苯二甲酰亚胺检测方法[P]. CN108362791A,2018-08-03.
[8]郝振霞,金莉莉,刘新,鲁成银. 一种茶叶中外源掺杂蔗糖的抗干扰快速检测方法[P]. CN107589081A,2018-01-16.
[9]马桂岑,张明露,刘新,鲁成银. 一种高效吸附净化茶叶基质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及其制备方法、应用[P]. CN107253715A,2017-10-17.
[10]郝振霞,刘新,鲁成银. 一种茶叶中掺杂蔗糖的快速检测方法[P]. CN106970073A,2017-07-21.
[11]章剑扬,刘新,鲁成银,王国庆,马桂岑,陈利燕,金寿珍. IC#ICP#MS联用测定茶叶中砷形态的方法及应用[P]. CN106908530A,2017-06-30.
[12]章剑扬,刘新,鲁成银,王国庆,马桂岑,陈利燕,金寿珍. ASE提取IC#ICP#MS联用测定茶叶中Cr的方法及应用[P]. CN106855546A,2017-06-16.
[13]郝振霞,鲁成银,刘新. 一种基于微流控纸芯片技术的茶多酚含量快速检测方法[P]. CN106353312A,2017-01-25.
[14]马桂岑,张明露,陈红平,刘新,鲁成银. 壳聚糖修饰的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该材料的应用[P]. CN106076267A,2016-11-09.
[15]马桂岑,张明露,陈红平,刘新. 基于介孔氧化硅和氧化石墨烯分析茶汤中烟碱类农药的前处理方法[P]. CN105203685A,2015-12-30.
[16]陈红平,鲁成银,刘新,潘美玲,诸力. 一种茶叶中多种农药残留检测自动化样品前处理和检测方法[P]. CN105116064A,2015-12-02.
[17]马桂岑,鲁成银,刘新,刘平香,张明露. 一种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茶叶等级鉴定方法[P]. CN104914105A,2015-09-16.
[18]蒋迎,刘新,鲁成银,汪庆华,陈红平. 茶叶中外源添加12种水溶性合成色素的快速简便检测方法[P]. CN104483429A,2015-04-01.
[19]王川丕,诸力,刘新. 一种测定茶叶中草甘膦和草胺膦农药的前处理方法[P]. CN103869028A,2014-06-18.
[20]陈红平,刘新,尹鹏,汪庆华,蒋迎,潘蓉. 一种茶叶中邻苯二甲酸酯检测前处理试剂盒及其处理方法[P]. CN103399104A,2013-11-20.
[21]王川丕,刘新,诸力. 一种测定茶叶中香气组分的分析方法[P]. CN103076411A,2013-05-01.
[22]蒋迎,刘新,段俊彦,汪庆华,陈红平. 基于基质效应补偿的茶叶中有机磷类多农残测定方法[P]. CN101782558A,2010-07-21.
论文专著:

发表《国内外茶叶标准分析》等学术论文和综述40余篇,主编《无公害茶叶采制技术》等科技著作5本,参编著作8本。
出版专著:
1、《茶叶加工手册》 轻工业出版社 2001
2、《有机茶、无公害茶生产技术》 杭州出版社 2001
3、《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及营销》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4、《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5、《无公害茶叶采制技术》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6、《名优茶加工机械》 金盾出版社 2005
7、《安全优质茶的选购与消费》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8、《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检查员培训教材》 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5
9、《茶厂制茶工培训教材》 金盾出版社 2008
10、《茶园园艺工培训教材》 金盾出版社 2008
11、《有机茶生产与管理技术问答(修订版)》 金盾出版社 2008
12、《中国茶产品加工》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06
发表期刊论文:
[1]陈红平,刘新,鲁成银,邱静.茶叶内含物质与外源污染物在冲泡过程中的浸出规律[J].茶叶科学,2020,40(01):63-76.
[2]金寿珍,陈利燕,章剑扬,张颖彬,刘新.名特优新农产品(茶叶)品质评价鉴定方法[J].中国茶叶,2019,41(12):42-44.
[3]刘新,陈红平,王国庆.中国茶叶质量安全40年[J].中国茶叶,2019,41(12):1-9.
[4]章剑扬,张琳,冯明慧,黄聪薇,金寿珍,王国庆,鲁成银,刘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菊花中镉、铬、铅和砷4种有害元素[J].应用化工,2019,48(12):3051-3053.
[5]姜长岭,代金霞,刘新,鲁成银,陈红平.色谱及色谱-质谱技术在复杂基质中赤霉素痕量分析中的应用[J/OL].食品科学:1-14[2020-03-0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206.TS.20190917.1623.056.html.
[6]汪庆华,刘新.解读代用茶行业标准及存在的问题[J].茶叶,2019,45(02):90-92.
[7]尹鹏,郭桂义,代金霞,诸力,高贯威,陈红平,刘新.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茶叶中毒死蜱及其主要代谢物残留[J].分析化学,2019,47(02):306-314.
[8]诸力,陈红平,柴云峰,马桂岑,郝振霞,王晨,刘新,鲁成银.分散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不同茶类中2,4-表芸苔素内酯残留[J].茶叶科学,2018,38(06):589-594.
[9]高贯威,陈红平,柴云峰,金莉莉,刘新,鲁成银.茶叶中邻苯二甲酰亚胺残留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J].茶叶科学,2018,38(04):416-424.
[10]张威,吴海江,马桂岑,张颖彬,柴云峰,陈利燕,周苏娟,刘新,鲁成银.海南农垦红茶、绿茶品质分析研究[J].中国茶叶,2018,40(07):25-31.
[11]汪庆华,王晨,刘新.我国茶叶标准不断完善[J].茶叶,2018,44(02):61-64.
[12]汪庆华,王晨,刘新.我国茶叶标准的新变化[J].中国茶叶,2018,40(05):27-30.
[13]高贯威,刘平香,陈金发,王国庆,陈红平,刘新,鲁成银.包装材料对铁观音茶中邻苯二甲酸酯含量的影响[J].中国茶叶,2018,40(04):34-37.
[14]章剑扬,王国庆,马桂岑,金寿珍,鲁成银,刘新.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测定茶叶中4种砷形态[J].中国食品学报,2017,17(07):255-262.
[15]章剑扬,王国庆,马桂岑,张琳,陈利燕,刘新,鲁成银.基于ASE提取IC-ICP-MS联用测定茶叶中Cr(Ⅲ)和Cr(Ⅵ)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1):2120-2123+2127.
[16]诸力,王晨,陈红平,张颖彬,周苏娟,王国庆,刘新.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茶叶中11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吡虫啉、啶虫脒的残留[J].分析化学,2017,45(04):529-536.
[17]柴云峰,张颖彬,王国庆,张琳,刘新.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法快速鉴定白菊黄酮成分及其产地[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7(02):27-32.
[18]汪庆华,王晨,刘新.茶叶农药残留标准要求提高[J].中国茶叶,2017,39(03):14-15.
[19]马桂岑,章剑扬,陈利燕,刘新,鲁成银,方佩,高平仕.岱山蓬莱仙芝绿茶矿质元素特征分析及产地判别研究[J].中国茶叶,2016,38(12):19-20.
[20]郝振霞,金莉莉,周苏娟,于良子,陈红平,刘新,鲁成银.微流控纸芯片用于茶多酚含量快速检测[J].分析仪器,2016(S1):12-13.
[21]刘平香,陈红平,高贯威,张明露,王国庆,刘新.同位素模拟-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在茶汤中的浸出率[J].食品科学,2016,37(24):209-215.
[22]张颖彬,周苏娟,于良子,安哲,刘会元,刘新,鲁成银.湖北省英山县茶叶品质区域特征研究[J].中国茶叶,2016,38(04):17-19.
[23]章剑扬,王国庆,陈利燕,马桂岑,金寿珍,刘新,鲁成银.稀土在茶树各器官分布规律和积累特征[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2):1933-1935.
[24]张明露,马桂岑,王晨,郝振霞,陈红平,刘新.石墨烯纳米材料在农产品及其制品污染物分析前处理中的应用进展[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1):1738-1746.
[25]刘平香,陈红平,张明露,高贯威,尹鹏,刘新.茶叶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水平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1):1796-1804.
[26]蒋迎,王晨,王国庆,刘新.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茄子中氯吡脲的残留[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1):1736-1737+1746.
[27]章剑扬,王国庆,陈利燕,马桂岑,金寿珍,刘新,鲁成银.茶叶中稀土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5,43(21):13-15+33.
[28]张颖彬,刘新,鲁成银,李金珠.洞庭(山)碧螺春感官品质现状分析[J].中国茶叶,2015,37(08):20-22.
[29]汪秋红,傅尚文,刘新.茶叶和茶代用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2014年变化汇总[J].中国茶叶,2015,37(08):25-26.
[30]张颖彬,金寿珍,王国庆,于良子,周苏娟,刘新,鲁成银.浙江省“十大名茶”感官品质分析及风味轮的构建[J].茶叶科学,2015,35(03):225-232.
[31]王川丕,诸力,周苏娟,张颖彬,刘新.儿茶素EGCG与其空间异构体GCG的抗氧化活性和反应活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5,27(04):645-650.
[32]诸力,陈红平,周苏娟,王川丕,刘新.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不同茶叶中草甘膦、氨甲基膦酸及草铵膦的残留[J].分析化学,2015,43(02):271-276.
[33]陈利燕,章剑扬,刘新,鲁成银.茶叶中滑石粉测定方法研究[J].中国茶叶,2015,37(01):19-20.
[34]陈利燕,章剑扬,刘新,鲁成银,吕连梅.普洱茶中氟含量的现状分析[J].中国茶叶,2014,36(12):22.
[35]章剑扬,张颖彬,金寿珍,马桂岑,陈利燕,刘新.浙江省十大名茶主要重金属元素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9):3914-3921.
[36]潘蓉,陈红平,尹鹏,汪庆华,蒋迎,刘新.化学农药在茶叶种植—加工—冲泡过程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科学,2014(09):1425-1431.
[37]潘蓉,陈红平,尹鹏,汪庆华,蒋迎,刘新.茶叶中乙酰甲胺磷及甲胺磷对映体的气相色谱法分离与测定[J].分析测试学报,2014,33(07):766-772.
[38]王川丕,诸力,刘新,张颖彬,周苏娟.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茶叶中8种单、寡糖的含量[J].食品科学,2014,35(20):164-169.
[39]章剑扬,陈利燕,马桂岑,刘新.加速溶剂萃取/离子色谱法测定菊花中的SO_2残留[J].分析测试学报,2014,33(05):578-582.
[40]刘新,张颖彬,潘蓉,王国庆,汪庆华,金寿珍,鲁成银.我国茶叶加工过程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4,32(02):16-19.
[41]尹军峰,傅尚文,刘新,鲁成银.我国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4,32(02):20-23.
[42]韩文炎,鲁成银,刘新.我国茶叶在种植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4,32(02):12-15.
[43]杨丹,刘新,张颖彬,尹鹏.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绿茶全氮量[J].食品科学,2014,35(08):147-151.
[44]杨丹,刘新,刘洪刚,张颖彬,尹鹏.近红外光谱分辨率对绿茶氮含量模型的影响[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33(07):1786-1790.
[45]尹鹏,陈红平,刘新,周苏娟,王川丕,于良子.5种分散吸附剂对茶叶乙腈提取液组分的吸附作用研究[J].分析试验室,2013,32(06):54-58.
[46]陈红平,刘新,王川丕,汪庆华,蒋迎.亲水作用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茶叶中杀螟丹农药残留量[J].分析测试学报,2013,32(05):619-624.
[47]王川丕,刘新,诸力.两种方法测定茶叶游离氨基酸总量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茶叶,2012,34(12):12-14.
[48]杨丹,刘新,王川丕,蒋迎.绿茶样品粒度对近红外光谱图和模型的影响[J].食品科技,2012,37(11):278-281.
[49]杨丹,刘新,王川丕,蒋迎.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茶叶及茶制品上应用[J].浙江农业科学,2012(09):1290-1294.
[50]陈红平,刘新,王川丕,尹鹏.分散固相萃取-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茶叶中赤霉酸和α-萘乙酸[J].分析化学,2012,40(07):1059-1064.
[51]章剑扬,刘新,车金水,汪琼,陈艳,叶明立.快速溶剂萃取-离子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的有机酸[J].化学分析计量,2012,21(01):43-45.
[52]刘新,汪庆华,蒋迎.茶叶质量安全标准要求提高[J].中国茶叶,2011,33(11):6-7.
[53]陈红平,刘新,王川丕,汪庆华,蒋迎.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茶叶中10种极性农药残留[J].分析试验室,2011,30(08):48-53.
[54]陈红平,刘新,汪庆华,蒋迎.茶叶中7种除草剂农药残留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J].茶叶科学,2011,31(04):283-288.
[55]陈红平,刘新,汪庆华,蒋迎.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茶叶中88种农药残留量[J].色谱,2011,29(05):409-416.
[56]陈红平,刘新,汪庆华,蒋迎.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茶叶中72种农药残留量[J].食品科学,2011,32(06):159-164.
[57]陈红平,刘新,汪庆华,蒋迎,王川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与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茶叶中苦参碱残留量[J].分析测试学报,2010,29(12):1162-1167.
[58]陈利燕,刘新,刘汀.紧压茶中铅的浸出规律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10(04):10-12.
[59]陈红平,刘新,汪庆华,蒋迎.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水果、蔬菜中抗蚜威、甲霜灵和克螨特残留量[J].质谱学报,2010,31(04):220-223.
[60]姜爱芹,余琼蕾,金建忠,应华军,刘新.中国有机茶发展现状和国内市场开发策略[J].中国茶叶,2009,31(12):22-24.
[61]陈红平,蒋迎,汪庆华,刘新.气相色谱法快速测定茶浓缩汁中10种有机膦农药的残留量[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9,45(05):573-574+577.
[62]陈红平,刘新,汪庆华,蒋迎.杀虫单在水稻及稻田中的残留动态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09(02):410-414.
[63]段俊彦,刘新,蒋迎,陈红平,汪庆华.SAS统计软件在茶叶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提取技术上的应用[J].茶叶科学,2008(06):414-419.
[64]陈利燕,鲁成银,刘新.茶叶中铅铬绿的检测方法研究[J].热带农业工程,2008,32(01):38-40+44.
[65]陈红平,刘新,汪庆华,蒋迎.农药残留免疫分析技术应用与质量控制[J].农药,2008(07):476-479+494.
[66]陈红平,汪庆华,蒋迎,刘新.茶叶中5种含硫有机磷农药残留量检测与验证[J].分析试验室,2007(S1):357-360.
[67]古小玲,鲁成银,刘新,于良子,陈利燕,汪庆华.茶叶中亚硝酸盐检测技术研究[J].茶叶科学,2007(02):159-162.
[68]陈利燕,刘新,刘汀.茶叶中磁性物测定方法研究初报[J].中国茶叶,2006(01):22.
[69]刘新,傅尚文,张优,舒爱民,邬志祥.有机茶在我国的实践[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03):183-185.
[70]权启爱,杨钟鸣,尹军峰,孙成,李虓,金寿珍,刘新,丁志,王际春.茶浓缩汁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3(S1):63-67.
[71]刘新,权启爱,傅尚文,朱守贞,姜小文,蒋岳光.电脑控制型龙井茶炒制机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3(S1):73-77.
[72]刘新,傅尚文,朱守贞,权启爱.往复槽锅龙井茶成形机理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3(S1):78-81.
[73]刘新,金寿珍,傅尚文,卢振辉.微波加热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2002(10):72-75.
[74]刘新,傅尚文,朱守贞,权启爱.多用机制作龙井茶工艺探讨[J].中国茶叶,2002(05):10-11.
[75]卢振辉,刘新.有机茶与茶业可持续发展[J].食品科学,2001(11):91-94.
[76]刘新,朱守贞,傅尚文,权启爱.不锈钢和碳钢材料机械制茶效果比较[J].中国茶叶,2000(05):34-35.
[77]权启爱,刘新,朱守贞,付尚文,季玉琴.高档龙井茶手工炒制工艺参数的探索[J].中国茶叶,2000(04):11-12.
[78]刘新.谈谈茶叶包装机械[J].中国茶叶,1999(05):4-5.
[79]刘新.浅谈茶机的发展趋势[J].中国茶叶,1998(03):32-33.
[80]刘新,殷鸿范,孙成,朱守贞.炒青绿茶热解吸特性[J].茶叶科学,1997(01):49-54.
[81]殷鸿范,孙成,朱守贞,刘新,周仁贵.新型眉茶炒干机的研究[J].中国茶叶,1996(01):8-9.
[82]刘新.红碎茶转子揉切机介绍[J].中国茶叶,1994(06):32-33.
[83]刘新,殷鸿范,朱守贞.6CGQ—20型滚切机的研究[J].中国茶叶,1993(05):10-11.
[84]刘新.浅谈CTC红茶厂的设计[J].中国茶叶,1992(06):26-27.
[85]刘新,殷鸿范,朱守贞.6CH—0.5(D)型小烘干机的设计[J].中国茶叶,1992(04):15-17.
[86]陈尊诗,王淑兰,刘新.红碎茶6CFZ-8000型床式透气连续发酵机的研究报告[J].广东茶叶科技,1986(01):35-49.
发表会议论文:
[1]柴云峰; 陈红平; 刘新; 鲁成银. 烟碱类农药在大气压电离源中的降解[C]. 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7:环境与食品安全分析.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中国化学会,2017:75.
[2]高贯威;陈红平;诸力;柴云峰;马桂岑;王晨;郝振霞;刘新;鲁成银.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茶叶中双酚A和四溴双酚A的残留[C]. 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7:环境与食品安全分析.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中国化学会,2017:76.
[3]马桂岑; 章剑扬; 陈利燕; 张颖彬; 刘新. 介孔氧化硅SBA-15作为高效吸附剂用于绿茶提取物中EGCG的选择性吸附研究[C]. 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40分会:化学与农业.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学会,2014:21.
[4]尹鹏; 陈红平; 刘新; 潘蓉; 张明露. 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在茶叶中的存在及其来源探讨[C].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云南省人民政府.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2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云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2014:503-507.
[5]陈红平; 刘新. 色谱—质谱在茶叶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C].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农学会,2011:218-234.
[6]刘新. 无公害茶叶加工[C].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叶学会.首届中国(珠海)茶叶经济科技论坛、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第十七届年会、中国茶叶学会2001年年会会议资料.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学会,2001:7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