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专家信息:


孟平,男,1961年7月出生,1983年参加工作,辽宁人,满族,中共党员,博士生研究生指导教师,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现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院分党组成员。协助书记负责人事教育工作,协助院长负责研究生教育工作,分管人事教育处、研究生部、热带林业研究所、热带林业实验中心;联系辽宁分院、榛子研究中心、广西珍贵树种罗汉松培育基地、石漠化研究院;联系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人民政府的院省合作工作。

兼任中国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林学会林业气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常务理事、《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副主编、《湿地科学与管理》副主编、《温带林业研究》主编。

1983年,毕业于沈阳农学院,同年被分配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工作;1993年,任林业研究所副所长;1997年,任林业研究所所长;2011年,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院分党组成员。

主要从事林业生态工程、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森林气象学等方面的研究。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农林复合种间关系、华北低丘山地植被恢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及水分利用能力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自“八五”以来,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攻关)项目(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30余项,取得10余项重要科研成果,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编著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获“中国林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奖”、首届“中央国家机关百名优秀青年”、“林业部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9.9-1983.7:沈阳农学院农业气象专业,本科。

2002.9-2005.7:中南林学院,生态学专业,博士。  

1983.8-1989.7: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89.8-1993.7: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3.8-1996.7: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3.12-1997.10: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副所长。

1996.8-至今: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研究员。

1997.11--2011年: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所长。

2011年-今 中国林科院 任副院长。 

社会兼职:

1.中国林学会林业气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中国林学会林业气象分会主任委员。

3.中国气象学会理事。

4.《林业科学研究》和《湿地科学与管理》副主编。

5.中国森林生态研究网络黄河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站长。

6.北京市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7.防沙治沙标准委员会副主任。 

培养研究生情况:

培养研究生数十名。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一直从事复合农林业、林业生态工程及农林气象等方面研究工作。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八五”以来,一直主持“林业生态工程”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项目或课题;先后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等多项科研任务,现正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曾先后主持和完成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20余项课题。现正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

1.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课题“农林复合系统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林复合系统中果树冠层结构动态模拟研究”。

3.国家社会公益项目“华北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水分效应监测与评估”。

4.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林业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负责人之一。

5.“863”项目:西北半干旱生态植被建设区节水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半干旱地区果园水分胁迫监测预报系统的研究。

7.“973”项目引进项目:泾河流域农林景观界面的生态过程耦合机理。

8.国家攻关课题:华北石质山地植被恢复与复合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

8.黄淮海平原和中低产地区综合防护林体系配置和结构研究。

9.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防护林体系配套技术及生态效益的研究。

10.平原农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

11.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复合农林业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12.华北石质山区水分生态特征及旱地造林技术。

13.华北土石山区农林复合系统构建与种间调控技术。

14.农林复合系统中果树冠层结构动态模拟。

15.华北南部低丘山地人工林碳汇能力与水分利用研究。

科研成果: 

1 农林复合系统结构配置模拟与设计技术 李春友;孟平;张劲松;张喆;高峻;柳瑞武;王爱新;贾长荣;许建峰;桑玉强;籍颖;任迎丰;杨海青;赵辉;李永宁;马长明;崔建州;许中旗 河北农业大学 2011

2 华北地区片麻岩山地抗旱节水造林配套技术 翟明普;鲁绍伟;贾黎明;鲁少波;马长明;杨新兵;马履一;王连春;孟平;张劲松;白顺江;吕玉华;郭素娟;周金池;章岳涛;谭飞理 北京林业大学 2010

3 退化生态公益林植被近自然恢复与经营技术 黄选瑞;许中旗;徐成立;李玉灵;徐学华;孟平;张劲松;纪晓林;崔立志;于树峰;李春友;高峻;张玉珍;姜韬 河北农业大学 2010

4 几种主要农林复合模式耗水特征及作用机理研究 孟平;张劲松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

5 华北石质山地水分生态特征及旱地造林技术研究 孟平;樊巍;张劲松;段艳芳;高峻;尹昌军;沈植国;王凤枝;张付根;阴三军;齐铭琨;杨海青;凌晓明;赵辉;万猛 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7

6 平原农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 宋光民;孟平;辛学兵;陈建业;马秀玲;宛志沪;刘亚民;樊巍;朱惠民;张劲松;周冰冰;张均营;郭良;陆光明;王广钦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2006

7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复合农林业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孟平;高喜荣;辛学兵;张劲松;王齐瑞;杨一松;马小琦;冯慰冬;王立安;段绍光;尹昌君;郭思全;王兵;付建敏;沈植国 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1

8 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防护林体系配套技术及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宋兆民;崔连山;孟平;王广钦;刘德胜;刘亚民;龚洪柱;朱惠民;陆光明;高素华;翟书德;樊魏;贝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2000

9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复合农林业配套技术研究 孟平;高喜荣;辛学兵;张劲松;王齐瑞;杨一松;马小琦;冯慰冬;王立安;段绍光;尹昌君;郭思全;王兵;付建敏;沈植国 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1999

发明专利:

1 全光雾插轻基质容器育苗装置 许传森; 许洋; 孟平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中国专利】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2003-10-15

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1.《苹果蒸腾耗水特征及水分胁迫诊断预报模型研究》(专著),气象出版社,2005年。  

2.《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专著),科学出版社,2004年。  

3.《中国复合农林研究》(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年。

4.《河南平原复合农林业研究》 黄河水利出版社

发表英文部分论文:

[1] Tong Xiaojuan, Zhang Jinsong, Meng Ping, et al. 2014. Ecosystem water use efficiency in a warm-temperate mixed plantation in the North China. Journal of Hydrology 512( 6): 221-228.

[2] Huang hui,Zhang Jinsong, Meng Ping, et al. 2011. Seasonal Variation and Meteorological Control of CO2 Flux in a Hilly Plantation in the Mountain Areas of North China.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 238-248.

[3] Sun S J, Meng P*, Zhang J S, et al. 2014. Partitioning oak woodland evapotranspiration in the rocky mountainous area of North China was disturbed by foreign vapor, as estimated based on non-steady-state 18O isotopic composition.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184: 36-47.

[4] Sun S J, Meng P, Zhang J S, et al,.2014. Hydraulic lift by Juglans regia relates to nutrient status in the intercropped shallow-root crop plant. Plant Soil, 374: 629-641.

[5] Sen Lu, Jinsong Zhang, Ping Meng, et al. Soil respiration and its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for walnut intercropping, walnut orchard and cropland systems in North China. Food, Agriculture & Environment, 2012, 10: 1204-1208.

[6] XiaojuanTong, Ping Meng*, Jinsong Zhang,et al. 2012. Ecosystem carbon exchange over awarm-temper atemixed plantation in the lithoid hilly area of the NorthChina. Atmospheric Environment,49:257-267.

发表中文期刊论文:

[1]高峻,何春霞,张劲松,孟平.太行山干瘠山地土壤厚度空间变异及草灌群落分布特征[J].生态学报,2020,40(06):2080-2089.

[2]潘庆梅,张劲松,张俊佩,孟平,汪贵斌,杨洪国,王鑫梅,原文文,周宇.不同品种核桃叶片含水量与高光谱反射率的相关性差异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19,32(06):1-6.

[3]原文文,张劲松,孟平,同小娟,潘庆梅,何方杰,李剑侠.开路与闭路涡度相关系统对森林生态系统甲烷通量观测的比较[J].中国农业气象,2019,40(11):669-677.

[4]张玮,王鑫梅,潘庆梅,谢锦忠,张劲松,孟平.雷竹冠层叶片反射光谱特征及其对叶片水分变化的响应[J].林业科学研究,2019,32(03):73-79.

[5]潘庆梅,张劲松,孟平,汪贵斌,杨洪国.华北低山丘陵区核桃叶片水分含量的高光谱估算[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47(07):68-74.

[6]张功,张劲松,孟平,尹昌君.利用双波长方法对非均匀地形人工林蒸散的测量[J].应用生态学报,2019,30(07):2145-2155.

[7]孙圣,张劲松,孟平,汪贵斌,尹昌君,王鑫梅.基于红外热成像的核桃冠层温度测量不确定性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19,50(06):249-256.

[8]徐昳晅,同小娟,张劲松,孟平,李俊.太行山南麓刺槐人工林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间的滞后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41(04):78-87.

[9]雷帅,何春霞,张劲松,孟平,孙守家.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J].同位素,2020,33(01):53-66.

[10]李理渊,李俊,同小娟,孟平,张劲松,张静茹.黄河小浪底栓皮栎、刺槐叶片电子传递速率-光响应的模拟[J].植物生态学报,2018,42(10):1009-1021.

[11]张玮,王鑫梅,潘庆梅,谢锦忠,张劲松,孟平.干旱胁迫下雷竹叶片叶绿素的高光谱响应特征及含量估算[J].生态学报,2018,38(18):6677-6684.

[12]何春霞,张劲松,孟平,胡心雨,高峻.太行山南麓3种常见灌木的水分利用特性[J].林业科学,2018,54(09):137-146.

[13]孙圣,张劲松,孟平,汪贵斌,黄辉,尹昌君,王鑫梅.基于无人机热红外图像的核桃园土壤水分预测模型建立与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8,34(16):89-95.

[14]张功,张劲松,施生锦,孟平,黄彬香,郑宁.饱和修正系数提高ZZLAS型闪烁仪测量显热通量精度[J].农业工程学报,2018,34(14):52-60.

[15]张功,张劲松,孟平,郑宁.双波长交互法测算华北人工林平均水热通量的应用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8,39(06):380-389.

[16]同小娟,张劲松,孟平.基于涡度相关法的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及其控制机制[J].温带林业研究,2018,1(02):1-9+14.

[17]李理渊,李俊,同小娟,孟平,张劲松,张静茹.不同光环境下栓皮栎和刺槐叶片光合光响应模拟[J].应用生态学报,2018,29(07):2295-2306.

[18]张功,郑宁,张劲松,孟平.人工林冠层的湍流微气象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8,29(06):1787-1796.

[19]任博,李俊,同小娟,母艳梅,孟平,张劲松.太行山南麓栓皮栎和刺槐光合作用-CO_2响应模拟[J].应用生态学报,2018,29(01):1-10.

[20]张功,郑宁,张劲松,孟平.光闪烁方法测算区域蒸散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8,38(08):2625-2635.

[21]母艳梅,李俊,同小娟,张劲松,孟平,任博.基于Penman-Monteith模型和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对太行山南麓人工林蒸散的模拟[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7,39(11):35-44.

[22]张功,张劲松,施生锦,孟平,黄彬香,郑宁,李彦磊,才其骧.ZZLAS型闪烁仪信号饱和界限的确定[J].中国农业气象,2017,38(07):426-434.

[23]任博,李俊,同小娟,母艳梅,张劲松,孟平.太行山南麓栓皮栎和刺槐叶片光合光响应模拟[J].生态学杂志,2017,36(08):2206-2216.

[24]苗博,孟平,张劲松,何方杰,孙守家.基于稳定同位素和热扩散技术的张北杨树水分关系差异[J].应用生态学报,2017,28(07):2111-2118.

[25]孙守家,李春友,何春霞,张劲松,孟平.基于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的张北杨树防护林退化原因解析[J].应用生态学报,2017,28(07):2119-2127.

[26]赵娜,孟平,何雅冰,娄源海,余新晓.北京山区侧柏-荆条系统水分来源对降雨事件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7,28(07):2155-2163.

[27]程志庆,张劲松,孟平,李岩泉,郑宁.基于高光谱数据的杨树叶片干物质含量的估算[J].中国农业气象,2017,38(01):52-60.

[28]何春霞,郑宁,张劲松,孟平,原文文.农林复合系统水热生态特征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气象,2016,37(06):633-644.

[29]程志庆,张劲松,孟平,李岩泉,郑宁.基于高光谱信息的107杨叶片等效水厚度估算模型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6,29(06):826-833.

[30]赵娜,孟平,张劲松,陆森,宋文琛.黄河小浪底库区山地栓皮栎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J].林业科学研究,2016,29(05):630-637.

[31]张晓艳,褚建民,孟平,姚增旺,王鹤松,李得禄,姜生秀.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 Bunge)树干液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7,37(05):1525-1536.

[32]张晓艳,褚建民,孟平,郑宁,姚增旺,王鹤松,姜生秀.环境因子对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梭梭人工林蒸散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6,27(08):2390-2400.

[33]张晓艳,褚建民,孟平,姚增旺,王鹤松,姜生秀.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梭梭东、西方位树干液流特征及相关性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6,25(02):10-22.

[34]庄静静,张劲松,孟平,郑宁,李剑侠.非生长季刺槐林土壤CH_4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J].林业科学研究,2016,29(02):274-282.

[35]张翠萍,孟平,张劲松,万贤崇.间作绿豆对核桃苗光合特性及根系导水力的作用[J].林业科学研究,2016,29(01):110-116.

[36]何春霞,陈平,孟平,张劲松,杨洪国.华北低丘山区果药复合系统种间水分利用策略[J].植物生态学报,2016,40(02):151-164.

[37]庄静静,张劲松,孟平,郑宁,贾长荣,李剑侠,李建中.华北低山丘陵区人工林土壤CH_4通量测定代表性时段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5,24(11):1791-1798.

[38]何春霞,张劲松,黄辉,孟平,樊巍.豫东平原3种模式杨树-小麦复合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5,28(05):660-668.

[39]田超,孟平,张劲松,孙守家,何春霞,贾长荣,李建中.黄河小浪底库区降水δD和δ~(18)O季节变化特征及水汽来源[J].应用生态学报,2015,26(12):3579-3587.

[40]孙守家,孟平,张劲松,舒健骅,郑宁.城市绿地系统内外CO_2浓度、δ~(13)C、δ~(18)O差异和来源及影响因素[J].应用生态学报,2015,26(10):3000-3010.

[41]张晓艳,褚建民,孟平,张天一,高明远,李得禄.民勤绿洲荒漠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土壤水分特征[J].中国沙漠,2015,35(05):1206-1216.

[42]郑宁,张劲松,孟平,李岩泉,黄辉.坐标旋转订正对农田林网水热通量测算精度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15,28(04):479-487.

[43]宋文琛,同小娟,张劲松,孟平,李俊.用自然~(13)C丰度法区分人工林根源呼吸的原理与应用[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5,13(04):37-43.

[44]庄静静,张劲松,孟平,郑宁,王风芹,贾长荣,李建中.华北低山丘陵区土壤CH_4通量对脉冲降雨的响应[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5,43(10):72-78.

[45]田超,孟平,张劲松,孙守家,贾长荣,李建中.降雨对不同密度栓皮栎林土壤温湿度及水分运移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5,43(06):41-50.

[46]程志庆,张劲松,孟平,李岩泉,王鹤松,李春友.植被参数高光谱遥感反演最佳波段提取算法的改进[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2):179-185.

[47]程志庆,张劲松,孟平,李岩泉,王鹤松,李春友.杨树叶片叶绿素含量高光谱估算模型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5,46(08):264-271.

[48]田超,孟平,张劲松,孙守家,黄辉,贾长荣,李建中.降雨对华北石质山地侧柏林土壤温湿度及水分运移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15,28(03):365-373.

[49]同小娟,张劲松,孟平,李俊.黄河小浪底人工混交林冠层CO_2储存通量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2015,35(07):2076-2084.

[50]原文文,同小娟,张劲松,孟平,李俊,郑宁.黄河小浪底人工混交林生长季能量平衡特征[J].生态学报,2015,35(13):4492-4499.

[51]孙守家,孟平,张劲松,郑宁,何春霞,李岩泉.华北低丘山区栓皮栎人工林冠层CO_2浓度和δ~(13)C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应用生态学报,2015,26(02):370-378.

[52]张翠萍,孟平,李建中,万贤崇.磷元素和土壤酸化交互作用对核桃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4,38(12):1345-1355.

[53]陆森,张劲松,孟平,孙世友.热脉冲技术测定土壤热通量的原理和方法[J].林业科学研究,2014,27(05):710-713.

[54]陈平,张劲松,孟平,何春霞,贾长荣,李建中.稳定碳同位素测定水分利用效率——以决明子为例[J].生态学报,2014,34(19):5453-5459.

[55]陈平,孟平,张劲松,何春霞,贾长荣,李建中.华北低丘山区2种林药复合模式的水分利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4,42(08):52-56+78.

[56]孙守家,孟平,张劲松,何春霞,郑宁.华北低丘山区栓皮栎生态系统氧同位素日变化及蒸散定量区分[J].生态学报,2015,35(08):2592-2601.

[57]张翠萍,孟平,张劲松,万贤崇.固氮植物绿豆对核桃幼苗生长、叶片气孔气体交换及水力特征的作用[J].植物生态学报,2014,38(05):499-506.

[58]孟平,李春友,张劲松,刘文娟,陆森,杨海清.石榴-绿豆间作系统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29(02):66-70+212.

[59]陈平,孟平,张劲松,何春霞,贾长荣,李建中.两种药用植物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对干旱胁迫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05):1300-1306.

[60]孙守家,孟平,张劲松,贾长荣,任迎丰.太行山南麓山区栓皮栎-扁担杆生态系统水分利用策略[J].生态学报,2014,34(21):6317-6325.

[61]刘佳,同小娟,张劲松,孟平,李俊,郑宁.太阳辐射对黄河小浪底人工混交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4,34(08):2118-2127.

[62]赵娜,孟平,张劲松,陆森,程志庆.华北低丘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土壤呼吸比较[J].林业科学,2014,50(02):1-7.

[63]黄辉,孟平,张劲松,郑宁,贾长荣.华北低丘山地人工林蒸散的控制因子[J].生态学报,2014,34(03):667-673.

[64]何春霞,孟平,张劲松,陈平,孙守家,高峻.华北低丘山区核桃-决明子复合模式的根系分布[J].林业科学研究,2013,26(06):715-721.

[65]赵娜,孟平,张劲松,陆森,程志庆.华北低丘山地不同退耕年限刺槐人工林土壤质量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02):351-358.

[66]何春霞,李吉跃,孟平,张劲松.4种高大树木的叶片性状及WUE随树高的变化[J].生态学报,2013,33(18):5644-5654.

[67]李哲,李春友,张劲松,孟平,贾长荣,任迎丰,孙守家,杨海青.南山森林公园刺槐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13,28(02):140-144.

[68]李哲,李春友,张劲松,孟平,贾长荣,任迎丰,孙守家,杨海青.南山森林公园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03):67-73+112.

[69]郑宁,孟平,张劲松,尹昌君.闪烁仪法测算丘陵山地人工林显热通量的参数敏感性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13,26(02):140-144.

[70]刘庆新,孟平,张劲松,高峻,孙守家,任迎丰.基于侧柏液流的测定对Granier原始公式系数进行校正[J].生态学报,2013,33(06):1944-1951.

[71]郑宁,陆森,张劲松,孟平,贾长荣,任迎丰.华北南部低丘山地刺槐林土壤温度与冠层气温关系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3,26(01):107-112.

[72]孙守家,孟平,张劲松,贾长荣,任迎丰.太行山南麓低山丘陵区栓皮栎直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2,23(08):2141-2148.

[73]陆森,张劲松,孟平,高峻.石榴-小麦间作系统的地面热通量[J].林业科学,2012,48(08):6-10.

[74]魏丹丹,张劲松,孟平,郑宁,李春友,任迎丰.栓皮栎人工林冠层温度变化特征及其与微气象因子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2,23(07):1767-1773.

[75]孙守家,孟平,张劲松,贾长荣,任迎丰.基于氘示踪剂和热扩散技术的栓皮栎水分运输速率与效率研究[J].生态学报,2012,32(12):3892-3901.

[76]刘庆新,孟平,张劲松,高峻,孙守家,贾长荣.基于侧柏蒸腾量分析Granier经验公式的测量精度[J].应用生态学报,2012,23(06):1490-1494.

[77]陆森,孟平,张劲松,高峻,黄辉,孙守家.华北低山丘陵区绿豆和玉米农田土壤呼吸动态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12,33(02):174-177+184.

[78]刘文娟,李春友,张劲松,陆森,孟平,贾长荣,任迎丰,张玉珍.华北低山丘陵区石榴-小麦间作系统的土壤呼吸特征——以河南省济源市试验点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03):17-22.

[79]何春霞,孟平,张劲松,高峻,孙守家.基于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的华北石质山区2种果农复合模式水分利用研究[J].林业科学,2012,48(05):1-7.

[80]何春霞,孟平,张劲松,高峻,孙守家.基于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的华北低丘山区核桃-小麦复合系统种间水分利用研究[J].生态学报,2012,32(07):2047-2055.

[81]郑宁,张劲松,孟平,魏丹丹,黄辉,高峻,贾长荣,任迎丰.LAS测算森林冠层上方温度结构参数的可行性[J].生态学报,2012,32(07):2166-2173.

[82]李泓,李春友,张劲松,孟平,任迎丰,贾长荣.马尼拉草坪冠气温差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08):4795-4797.

[83]陈义伟,李春友,张劲松,孟平,王会顶.基于多基线近景摄影测量系统的树木形态结构测定技术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08):4628-4630.

[84]刘庆新,孟平,张劲松,高峻,黄辉,孙守家,陆森.基于热扩散方法测定树木蒸腾的潜在误差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2):3343-3350.

[85]孙守家,桑玉强,孟平,张劲松,贾长荣,任迎丰.华北低山丘陵区农林间作系统中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及边行效应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45(06):640-646.

[86]尹昌君,李春友,张劲松,孟平,黄辉,任庆福,高峻.黄淮海平原两种不同林龄杨树防护林对麦田土壤水分及蒸散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45(05):542-547.

[87]王平,张劲松,李玉灵,孟平,高峻,吕海燕.华北低丘山地侧柏人工林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与撂荒地的差异[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34(05):88-91+108.

[88]王平,张劲松,孟平,李玉灵,陆森,高峻,吕海燕.华北低丘山地栓皮栎人工林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与撂荒地的差异[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03):346-349.

[89]黄辉,孟平,张劲松,高峻,贾长荣.华北低丘山地人工林蒸散的季节变化及环境影响要素[J].生态学报,2011,31(13):3569-3580.

[90]李春友,孟平,张劲松,田璐洋,路丙社,贾长荣.不同郁闭度条件下野生黄连木幼苗的光合及水分利用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05):20-23.

[91]吕海燕,李玉灵,孟平,张劲松,陆森,王平.华北南部低丘山地刺槐林地非主要生长季土壤微生物的呼吸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02):174-178.

[92]刘超,李春友,张劲松,孟平,贾长荣.生长季大叶女贞树干液流的径向分布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02):196-202.

[93]田璐洋,李春友,张劲松,孟平,高峻.秋冬季节大叶女贞枝干液流的动态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02):203-207.

[94]孙守家,孟平,张劲松,万贤崇.利用氘同位素研究太行山南麓枣树水分利用的季节性变化[J].林业科学,2011,47(05):46-53.

[95]田璐洋,李春友,孟平,张劲松.枣树坐标参数的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及数据分析(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1,12(05):756-760.

[96]田璐洋,李春友,孟平,张劲松.枣树坐标参数的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及数据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460-7463.

[97]黄辉,张劲松,孟平,伏玉玲,郑宁,高峻.Seasonal Variation and Meteorological Control of CO_2 Flux in a Hilly Plantation in the Mountain Areas of North China[J].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2011,25(02):238-248.

[98]李春友,张劲松,孟平,黄辉,高峻.黑龙港流域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序变化和分形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01):81-88.

[99]孟平,张劲松.中国复合农林业发展机遇与研究展望[J].防护林科技,2011(01):7-10.

[100]柳瑞武,李春友,孟平,张劲松,秦安臣,陈义伟.树木形态结构快速精确测定方法初探[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6(01):176-180.

[101]桑玉强,张劲松,孟平,党宏忠,高峻,贾长荣,任迎丰.栓皮栎人工林树干液流对不同时间尺度气象因子及水面蒸发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0,30(23):6661-6668.

[102]张劲松,孟平,郑宁,黄辉,高峻.大孔径闪烁仪法测算低丘山地人工混交林显热通量的可行性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10,25(11):1283-1290.

[103]郑宁,张劲松,孟平,黄辉,高峻,贾长荣,任迎丰.基于闪烁仪观测低丘山地人工混交林通量印痕与源区分布[J].地球科学进展,2010,25(11):1175-1186.

[104]何春霞,李吉跃,孟平,张燕香.树木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对环境梯度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0,30(14):3828-3838.

[105]孙守家,孟平,张劲松,黄辉,万贤崇.华北石质山区核桃-绿豆复合系统氘同位素变化及其水分利用[J].生态学报,2010,30(14):3717-3726.

[106]殷晓洁,孟平,徐成立,郭万军,李玉灵,李爽.短期封育对冀北沙荒地植被恢复及种群生态位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06):49-52.

[107]王鹤松,桑玉强,戴喜红,张劲松,孟平,高峻.毛乌素沙地麻黄的蒸散耗水特征和水分供求关系[J].中国农业气象,2010,31(02):206-210.

[108]高峻,吴斌,孟平.杏树蒸腾与降水和冠层微气象因子的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32(03):14-20.

[109]同小娟,张劲松,孟平,黄辉,国琳,尹昌君,高峻.华北低丘山地人工混交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变化特征[J].林业科学,2010,46(03):37-43.

[110]杨全,孟平,李俊清,张劲松,国琳,高峻,黄辉.土壤水分胁迫对杜仲叶片光合及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0,31(01):48-52.

[111]刘千里,李春友,孟平,柳瑞武,张劲松,高峻.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测树方法及数据分析[J].林业科学,2010,46(02):166-170.

[112]国琳,张劲松,孟平,高峻,黄辉,贾长荣,任迎丰.山茱萸光合及水分利用特征对土壤水分胁迫的响应[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33(01):21-26.

[113]同小娟,张劲松,孟平,尹昌君,高峻,黄辉,国琳.华北低丘山地人工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9,29(12):6638-6645.

[114]张劲松,孟平,高峻,王鹤松,任庆福,贾长荣.杜仲人工林蒸腾时间演变的分形特征及可预报时长[J].林业科学研究,2009,22(06):807-812.

[115]高峻,孟平,张劲松,贾长荣,任迎丰.华北石质山区杏树蒸腾规律和蒸降差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9,30(04):538-542.

[116]高峻,桑玉强,孟平,张劲松,贾长荣,任迎丰.杏—紫花苜蓿复合系统中紫花苜蓿的光合和蒸腾特性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43(05):501-505.

[117]王鹤松,张劲松,孟平,高峻,贾长荣,任迎丰.侧柏人工林地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J].土壤通报,2009,40(05):1031-1035.

[118]桑玉强,郭芳,张劲松,孟平,高峻.毛乌素沙地新疆杨蒸腾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J].林业科学,2009,45(09):66-71.

[119]刘千里,李春友,柳瑞武,孟平,张劲松,杨会娟.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在古典园林建筑物三维重建中的应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04):224-227.

[120]任庆福,孟平,张劲松,高峻,李春友.华北平原农田毛白杨防护林蒸腾变化规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林业科学研究,2008,21(06):797-802.

[121]高峻,郑曼,孟平,张劲松.黄土丘陵沟壑区杏树—黄芪复合系统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08(05):719-723.

[122]桑玉强,刘全军,吴文良,张劲松,孟平,周择福.毛乌素沙地新疆杨生长季节蒸腾耗水规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09):28-30+47.

[123]王鹤松,张劲松,孟平,高峻,任庆福,贾长荣.华北石质山区杜仲人工林蒸腾特征及水分供求关系[J].林业科学研究,2008(04):475-480.

[124]张劲松,孟平,高峻,王鹤松.山茱萸人工林蒸腾速率混沌及分形特征[J].生态学杂志,2008(04):661-666.

[125]张劲松,孟平,王鹤松,高峻,任庆福,贾长荣,任迎丰.华北石质山区刺槐人工林的土壤呼吸[J].林业科学,2008(02):8-14.

[126]王鹤松,张劲松,孟平,高峻,贾长荣.华北山区非主要生长季典型人工林土壤呼吸变化特征[J].林业科学研究,2007(06):820-825.

[127]张劲松,孟平,王鹤松,高峻,褚建民.华北石质山区苹果树蒸腾规律及水分供求关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05):783-786.

[128]王鹤松,孟平,张劲松,高峻,贾长荣.华北石质山区山茱萸人工林蒸腾特征及水分供求关系[J].林业科学,2007(10):14-18.

[129]万贤崇,孟平.植物体内水分长距离运输的生理生态学机制[J].植物生态学报,2007(05):804-813.

[130]孟平,张劲松,高峻,王鹤松,任庆福.苹果树冠层-空气温差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07(09):2030-2034.

[131]张劲松,孟平,高峻,王鹤松,褚建民.基于冠层叶气温差的苹果园土壤水分预报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07(06):17-20.

[132]张劲松,孟平,刘尉,施生锦,王鹤松,高峻,任庆福.热扩散式树木液流国产化传感器性能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07(03):370-374.

[133]王鹤松,张劲松,孟平,高峻,任庆福,贾长荣.华北低山丘陵区冬小麦田土壤呼吸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J].中国农业气象,2007(01):21-24.

[134]高峻,张劲松,孟平,周金星.中阳黄土丘陵沟壑区林草复合模式的气候生态效应[J].中国农业气象,2006(03):167-170+174.

[135]张劲松,孟平,孙惠民,周泽福,于延凤.毛乌素沙地樟子松蒸腾变化规律及其与微气象因子的关系[J].林业科学研究,2006(01):45-50.

[136]李春友,张劲松,孟平.应用运动平均斜率模型模拟农林复合系统土壤水分动态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05):102-106.

[137]孟平,张劲松.杨树—小麦复合系统对作物冠层CO_2含量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04):6-8.

[138]孟平,张劲松,王鹤松,高峻,褚建民.苹果树蒸腾规律及其与冠层微气象要素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5(05):1075-1081.

[139]孟平,张劲松,高峻.山茱萸幼树光合及水分生理生态特性[J].林业科学研究,2005(01):47-51.

[140]孟平,张劲松,高峻.果树冠层太阳总辐射与净辐射分形特征的相关分析[J].林业科学,2005(01):1-4.

[141]高峻,张劲松,孟平.分形理论及其在林业科学中的应用[J].世界林业研究,2004(06):11-16.

[142]孟平,张劲松,高峻.中国复合农林业发展机遇与研究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04(06):30-34.

[143]张劲松,孟平,宋兆民,高峻.我国平原农区复合农林业小气候效应研究概述[J].中国农业气象,2004(03):52-55+62.

[144]张劲松,孟平.石榴树吸水根根系空间分布特征[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4):89-91.

[145]张劲松,孟平.苹果-小麦复合系统SPAC水分运移模拟模型[J].林业科学,2004(04):2-8.

[146]张劲松,孟平,高峻.基于平流—干旱修正模型的农田蒸散量计算方法——以太行山丘陵区农林复合系统为例[J].干旱区研究,2004(02):134-138.

[147]张劲松,孟平.苹果-小麦复合系统小麦潜在蒸散模拟模型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4(03):284-290.

[148]张劲松,孟平.农林复合系统水分生态特征的模拟研究[J].生态学报,2004(06):1172-1177.

[149]张劲松,孟平,高峻.板蓝根光合及水分生理生态特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03):26-28.

[150]孟平,张劲松.梨麦间作系统水分效应与土地利用效应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4(02):167-171.

[151]孟平,贾宝全,张劲松,高峻.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景观变化特征分析——以河南省济源市为例[J].生态学报,2004(04):825-830.

[152]孟平,张劲松.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果-草复合系统生态经济效应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02):117-119.

[153]张劲松,孟平,尹昌君,崔国栋.农林复合系统的水分生态特征研究述评[J].世界林业研究,2003(01):10-14.

[154]张劲松,孟平,尹昌君,马小奇,冯伟东.苹果-小麦复合系统中作物根系时空分布特征[J].林业科学研究,2002(05):537-541.

[155]樊巍,张劲松,孟平,尹昌君.苹果-平菇复合系统生态经济效应研究[J].林业科学,2002(05):152-155.

[156]孟平,张劲松,尹昌君,马小奇,冯伟东.农林复合系统与单作作物系统作物根系差异特征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2(04):369-373.

[157]张劲松,宋兆民,孟平,辛学兵,陆光明.银杏-小麦间作系统水热效应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2(04):457-462.

[158]张劲松,孟平,尹昌君.果农复合系统中果树根系空间分布特征[J].林业科学,2002(04):30-33.

[159]张劲松,孟平,宋兆民,王成,周金星,李洪.“京九”铁路大兴段绿化模式动力效应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2(03):317-322.

[160]宋兆民,孟 平,张劲松,王 成,周金星,崔丽娟,李 洪.“京九”铁路绿色长廊北京大兴段绿化模式及结构配置[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03):144-147.

[161]张劲松,孟平,尹昌君.杜仲蒸腾强度和气孔行为的初步研究[J].林业科学,2002(03):34-37.

[162]张劲松,孟平,尹昌君,陆光明.果粮复合系统中单株苹果蒸腾需水量的计算[J].林业科学研究,2001(04):383-387.

[163]王成,彭镇华,孟平,许中旗.河北太行山区河谷土地空间分异规律研究[J].生态学报,2001(08):1329-1338.

[164]张劲松,孟平,尹昌君.植物蒸散耗水量计算方法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01(02):23-28.

[165]张劲松,孟平,辛学兵,尹昌君.太行山低山丘陵区苹果生姜间作系统综合效应研究[J].林业科学,2001(02):74-78.

[166]张劲松,孟平,宋兆民,辛学兵.复合农林业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0(03):33-37.

[167]孟平,宋兆民,张劲松,陆光明,辛学兵.农林复合系统对环境质量调控作用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0(01):4-10.

[168]孟平,樊巍,宋兆民,张劲松,辛学兵.农林复合系统水热资源利用率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9(03):37-42.

[169]孟平,宋兆民,张劲松,马秀玲.农林复合系统防尘效应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8(02):13-18.

[170]辛学兵,陈建业,孟平.农林复合系统结构优化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7(05):33-40.

[171]陈建业,孟平,宋兆民,辛学兵,张劲松.农田防护林网隔带更新模式的微气象效应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7(04):50-55.

[172]马秀玲,陆光明,徐祝龄,宋兆民,孟平,张劲松.农林复合系统中林带和作物的根系分布特征[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7(01):109-116.

[173]孟平,宋兆民,张劲松,陆光明.农林复合系统水分效应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6(05):4-9.

[174]陆光明,孟平,马秀玲,宋兆民,张劲松,李春友,马明川.林-果-农复合系统中植物蒸腾及系统蒸散的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6(05):103-109.

[175]孟平,张劲松,宋兆民,陆光明,马秀玲.农林复合模式蒸散耗水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6(03):221-226.

[176]陆光明,马秀玲,徐祝龄,宋兆民,孟平,张劲松,吴丙奇,张均营.林带两侧附近作物生产效能的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6(01):95-100.

[177]陆光明,马秀玲,张刚强,宋兆民,孟平,刘亚民,张均营.农林复合系统在调控大气中CO_2含量的作用[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5(02):159-164.

[178]马秀玲,陆光明,徐祝龄,宋兆民,孟平,张均营,吴丙奇.农林复合系统对甲烷含量的影响(简报)[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5(02):202+208.

[179]马秀玲,陆光明,张劲松,宋兆民,孟平.应用~(15)N研究林木及作物对N_2O的吸收(简报)[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4(02):160+164.

[180]宋兆民,孟平.中国农林业的结构与模式[J].世界林业研究,1993(05):77-82.

[181]陆光明,马秀玲,张劲松,宋兆民,孟平.农林复合系统中农田CO_2的分布与作物光合的初步研究[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3(04):21-26.

[182]马秀玲,陆光明,徐祝龄,宋兆民,孟平.农林复合系统中农田实际蒸散及可能蒸散的研究[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3(04):27-31.

[183]马秀玲,陆光明,宋兆民,孟平,张均营.农林复合系统中农田N_2O浓度分布及垂直通量(简报)[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3(03):58+70.

[184]陆光明,马秀玲,周厚德,徐祝龄,宋兆民,孟平,刘亚民,龚洪柱.农林复合系统中农田蒸散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2(04):409-415.

[185]陆光明,马秀玲,周厚德,徐祝龄,宋兆民,孟平.农田林网半带更新的气象效应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2(01):79-83.

[186]宋兆民,孟平,张翼,刘德胜.林网方位与防风效应野外模拟试验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89(01):71-77.

[187]宋兆民,孟平,张翼,刘德胜.林网方位与防风效应的模拟试验[J].中国农业气象,1988(02):45-46.

[188]徐祝龄,周厚德,郑曼曼,宋兆民,孟平,刘亚民.农田防护林辐射平衡的研究[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8(02):185-193.

[189]宋兆民,孟平,张翼.林带的透风度与林网的防风效应[J].林业科学,1987(04):398-405.

[190]周厚德,徐祝龄,郑曼曼,宋兆民,孟平.林网内农田热量平衡研究之二[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7(04):485-492.

[191]宋兆民,孟平,高素华,王炳忠,庄立伟.复合防护林水热效应的研究[J].农业气象,1987(02):41-45.

发表会议论文:

[1]田超;孟平;张劲松;高峻;郑宁;何春霞. 黄河小浪底库区降水δD和δ~(18)O季节变化特征及水汽来源分析[C].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台湾中华水土保持学会.2015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台湾中华水土保持学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2015:224-233.

[2]张劲松; 孟平; 王鹤松; 高峻. 樟子松林蒸腾速率混沌及分形特征[C]. 中国林学会.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26分会场论文集(2).中国林学会:中国林学会,2005:6-8.

荣誉奖励: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1.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1993年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百名优秀青年。

3.第三届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

4.“综合防护林体系配套技术”研究成果1991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5.“黄淮海平原农区农林复合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成果于1999年获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6.“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复合农林业综合配套技术”研究成果于2002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7.“华北干旱石质山地水分生态特征及旱地造林技术研究”研究成果于2008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励。

8.“平原农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获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