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赵国忠,男,汉族,1950年4月出生,河北省赞皇县人,中国共产党员。现任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棉花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3年石家庄地区农校毕业。

1973年至今分配到石家庄市农科院从事棉花育种工作,历任棉花室主任,研究员。

社会任职:

1. 中国棉花学会理事。

2. 国家人事部专家服务中心顾问委员。

3. 河北省专家献策团成员。

4. 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

5. 河北省棉花学会理事。

6. 河北省农业经作学会理事。

7. 河北省委办公厅特邀经济咨询员。

8. 河北省科协委员。

9. 中国青年科协委员。

10. 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11. 1988年、1992年、1995年、2002年四次当选为河北省党代会代表。

12. 河北省第九届政协委员。

13.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审稿专家。

14. 河北省科技成果鉴定专家。

15. 中国科技会堂专家委员会专家。

16. 中共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决策委员会委员。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棉花育种科研工作。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国家棉花育种攻关课题、“863”计划棉花育种专题,“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项目、河北省重大攻关项目、农业部农发资金项目。

1. SGK321棉花。

2. 转动物角蛋白基因培育优质棉花新种质。

3. 棉花SGK321的选育与推广。

4. 棉花远缘杂交新品种“石远321”。

5. 棉属种间杂交育种体系的建立。

6. 棉花新品种冀棉8号。

7. 棉花品种晋棉-26。

8. 棉花品种石早1号。

9. 棉花品种石抗278。

10. 棉花品种GK-12。

11. 石抗39双价抗虫棉新品种。

12. 双价抗虫棉SGK321示范推广。

科研成果:

1. 全国棉花品种试验及应用,1985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 冀棉8号,1985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

3. 冀棉8号,1987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 冀棉8号,1989获河北省科技兴冀省长特别奖。

5. GS冀棉17号,1998获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

6. 石远321,1999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7. 棉属种间杂交育种体系建立,1998获中科院发明特等奖。

8. 棉属种间杂交育种体系建立,1999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9. 石远321,2000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明专利: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1部。

出版专著:

《棉检辞典》

发表中文论文:

1 从石抗39抗虫棉的主要性状分析探讨系统选育在现实育种中的作用 李爱国; 眭书祥; 李增书; 赵丽芬; 朱青竹; 赵国忠; 王虎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期刊】河北农业科学 2011-02-15

2 棉花新品种“石杂101”冀中南棉区高产优化栽培技术规程 赵丽芬; 李增书; 眭书祥; 赵国忠; 李爱国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期刊】河北农业科学 2010-01-15

3 河北省近年审定常规棉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李爱国; 李增书; 眭书祥; 赵丽芬; 朱青竹; 赵国忠; 王虎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期刊】河北农业科学 2010-02-15

4 中早熟棉花品种石抗278的选育 眭书祥; 赵国忠; 朱青竹; 张艳丽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期刊】中国种业 2010-10-15

5 天然彩色棉育种研究进展及展望 朱青竹; 眭书祥; 刘立朝; 冯恒文; 李爱国; 赵丽芬; 李增书; 赵国忠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辛集市原种场 【期刊】河北农业科学 2010-10-15

6 国审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石抗126 朱青竹; 眭书祥; 杨风书; 冯恒文; 胡赞民; 李爱国; 赵国忠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河北省保定市农业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期刊】现代农村科技 2009-02-16

7 国审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石抗126 朱青竹; 眭书祥; 李志远; 冯恒文; 胡赞民; 李爱国; 赵国忠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河北省赞皇县农业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期刊】农业科技通讯 2009-06-17

8 高抗枯萎病杂交棉品种冀创18的选育及性状分析 眭书祥; 赵国忠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期刊】河北农业科学 2009-07-15

9 抗虫棉新品种石早98的选育 朱青竹; 李志远; 赵国忠; 李爱国; 眭书祥; 冯恒文; 赵丽芬; 李增书; 张艳丽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赞皇县农业局 【期刊】河北农业科学 2009-07-15

10 高产 优质双价抗虫杂交棉品种石杂101的选育及栽培规程 李爱国; 赵丽芬; 李增书; 赵国忠; 朱青竹; 眭书祥; 冯恒文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期刊】河北农业科学 2009-08-15

11 河北省近年抗虫棉区试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李爱国; 赵丽芬; 李增书; 刘素娟; 李社增; 赵国忠; 朱青竹 石家庄市农科院; 石家庄市农科院; 河北省种子总站; 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 【会议】中国棉花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汇编 2007-08-01

12 35%好年冬干拌种剂药效试验研究 赵丽芬; 李爱国; 李增书; 眭书祥; 赵国忠; 徐秋良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会议】中国棉花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汇编 2007-08-01

13 早熟优质抗虫棉“晋棉26”的选育 朱青竹; 赵国忠; 张艳丽; 董军龙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市技术推广中心 河北石家庄; 河北石家庄 【期刊】河北农业科学 2006-03-30

14 远缘杂交棉花品种石远321的选育研究 李爱国; 赵丽芬; 赵国忠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河北石家庄; 河北石家庄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2006-03-30

15 中早熟抗虫棉新品种石抗278的选育 朱青竹; 赵国忠; 张艳丽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河北石家庄; 河北石家庄 【期刊】河北农业科学 2006-12-30

16 新型转Bt基因抗虫棉新品系126/系9的特性分析 朱青竹; 苏丽君; 赵国忠; 张艳丽; 刘桂珍; 陈正华; 胡赞民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河北石家庄; 河北张家口; 河北石家庄 【期刊】华北农学报 2006-12-30

17 双价抗虫棉新品种石抗39的选育 李爱国; 赵丽芬; 李增书; 赵国忠; 朱青竹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 河北石家庄; 河北石家庄 【期刊】河北农业科学 2007-04-15

18 棉花杂种优势与亲本表现的关系研究 朱青竹; 赵国忠; 苏丽君; 张艳丽; 冯恒文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 河北张家口 【期刊】棉花学报 2007-07-15

19 不同防治措施下棉盲蝽象的发生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 赵丽芬; 李爱国; 李增书; 赵国忠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 【期刊】中国农学通报 2007-08-05

20 晋棉-26棉花形态抗盲蝽象育种实践 眭书祥; 赵国忠; 朱青竹; 李爱国; 李增书; 赵丽芬; 冯恒文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河北石家庄; 河北石家庄 【期刊】河北农业科学 2007-10-15

21 双价抗虫棉新品种石抗39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李爱国; 武金燚; 赵丽芬; 李增书; 赵国忠; 朱青竹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 【期刊】农业科技通讯 2007-10-17

22 高产优质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国审“石抗126” 李爱国; 赵丽芬; 李增书; 赵国忠; 朱青竹; 眭书祥; 冯恒文; 王虎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期刊】河北农业科学 2008-12-15

23 引进巴基斯坦棉花种质资源筛选及其利用研究 赵丽芬; 李增书; 眭书祥; 赵国忠; 李爱国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河北石家庄; 河北石家庄 【期刊】河北农业科学 2008-02-15

24 转基因杂交抗虫棉冀创棉1的选育及性状分析 眭书祥; 赵国忠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 【期刊】中国农学通报 2008-04-05

25 转Bt+CpTI基因抗虫棉品种SGK321性状分析和种质利用 眭书祥; 赵国忠; 李爱国; 朱青竹; 赵丽芬; 李增书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 【期刊】科技导报 2008-05-13

26 冀创棉一杂交抗虫棉新品种选育 赵丽芬; 李增书; 赵国忠; 李爱国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期刊】华北农学报 2008-06-28

27 棉花雄性不育系石A-1的发现与利用 李增书; 赵国忠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 【期刊】中国棉花 2003-04-25

28 利用转角蛋白基因改良棉纤维品质的研究 赵丽芬; 赵国忠; 李爱国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河北 【期刊】中国农学通报 2005-07-30

29 固定化Ralstonia metallidurans CH34降解苯酚的研究 吴志国; 王艳敏; 邢志华; 武晓炜; 宋水山; 高振贤; 马宏; 赵国忠 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生物工程系; 华北制药华胜有限公司; 河北省生物研究所环境工程室; 河北省生物研究所环境工程室 天津; 石家庄 【期刊】微生物学通报 2005-08-30

30 抗黄萎病转基因棉花近等基因系研究初报 赵丽芬; 赵国忠; 李增书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 【期刊】河北农业科学 2003-06-30

31 不同抗源基因棉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及差异分析 朱青竹; 赵国忠; 李爱国; 盖丽雯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栾城县农技推广中心 【期刊】棉花学报 2004-07-25

32 棉花新品种冀棉24的选育 朱青竹; 赵国忠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院 【期刊】作物杂志 1999-12-15

33 转动物角蛋白基因培育优质棉新种质研究 王静; 冯恒文; 赵国忠; 陈晓亚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生所 【期刊】中国棉花 2002-10-25

34 棉属种间杂交育种体系的创立 梁正兰; 姜茹琴; 钟文南; 何鉴星; 孙传渭; 刘棣良; 赵国忠; 李爱国; 牛永章; 王家典; 王远; 梁理民; 王留明 遗传研究所; 中科院遗传所; 石家庄市农科院; 石家庄市农科院; 山西省农科院; 河南省农科院; 陕西省棉花所; 山东棉花中心 【期刊】中国科学院院刊 1999-08-15

35 比克氏棉渐渗到陆地棉的花色基因的遗传分析 何鉴星; 姜茹琴; 张欣雪; 李增书; 赵国忠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 【期刊】遗传学报 2000-04-10

36 SGK321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新种质 赵丽芬; 赵国忠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院 【期刊】中国种业 2000-07-20

37 不同来源棉花种质资源基于RAPD的遗传变异 朱青竹; 赵国忠; 赵丽芬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河北石家庄; 河北石家庄 【期刊】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2-12-30

38 不同来源棉花种质资源材料主要农艺经济性状鉴定与分析 朱青竹; 赵国忠; 马峙英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河北农业大学 【期刊】棉花学报 2002-07-25

39 棉属8个野生种2个二倍体栽培种对陆地棉的改良效应 赵国忠; 冯恒文; 李爱国; 李增书; 眭书祥; 梁正兰; 姜茹琴; 孙传渭; 钟文南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期刊】华北农学报 1994-12-20

40 冀棉17号棉花配套栽培技术 张存信; 赵国忠 天津市种子公司; 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农科所 【期刊】天津农林科技 1994-03-30

41 棉属种间杂交新种质的选育及其利用效果 冯恒文; 赵国忠; 梁正兰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期刊】作物品种资源 1995-07-21

42 陆地棉×索马里棉(G.somalense)杂种的研究和利用 姜茹琴; 梁正兰; 钟文南; 何鉴星; 王志龙; 孙传渭; 张欣雪; 赵国忠; 李爱国; 冯恒文; 李增书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 【期刊】科学通报 1996-01-08

43 三元杂种(海岛棉—色伯氏棉—陆地棉)的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梁正兰; 姜茹琴; 钟文南; 赵国忠; 李爱国; 冯恒文; 李增书; 眭书祥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 【期刊】作物学报 1996-12-15

44 棉花矮化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何鉴星; 孙传渭; 姜茹琴; 王志龙; 张欣雪; 李爱国; 李增书; 赵国忠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期刊】遗传学报 1996-10-10

45 特早熟陆地棉育种简报 睦书祥; 赵国忠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院 【期刊】中国棉花 1996-05-20

46 陆地棉简化整枝效应 冯恒文; 赵国忠; 赵丽芬 河北石家庄市农科院 【期刊】中国棉花 1996-08-20

47 棉花新品种冀棉17的选育 赵国忠; 眭书祥; 冯恒文; 李爱国; 李增书; 赵丽芬; 朱青竹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 【期刊】华北农学报 1997-06-20

48 棉花杂交新品种“石远321”及高产栽培技术 朱青竹; 赵国忠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 【期刊】农业科技通讯 1997-02-15

49 性诱芯对棉铃虫的测报及诱捕效果 朱青竹; 赵丽芬; 赵国忠; 李爱国; 李妙; 李英杰; 裴宝琦; 徐龙; 牛细婷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院;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国家半干旱农业工程技术中心; 石家庄市种子公司 【期刊】中国棉花 1997-05-20

50 棉花新品种——冀棉8号 冯恒文; 赵国忠 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农科所; 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农科所 【期刊】中国棉花 1984-03-31

51 陆地棉×比克氏棉的杂种选系培育成功 梁正兰 ; 姜茹琴 ; 钟文南 ; 赵国忠 ; 冯恒文 ; 李爱国 ; 李增书 中国科学院遗传所; 石家庄地区农科所; 石家庄地区农科所 【期刊】中国棉花 1989-04-01

52 石选14品种简介 赵国忠; 冯恒文; 李爱国; 李增书 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农科所; 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农科所 【期刊】中国棉花 1990-06-30

53 棉花新品系石711 赵国忠 石家庄地区农科所 【期刊】河北农业科学 1989-02-28

54 我省棉花育种方向及目标 赵国忠 石家庄地区农科所 【期刊】河北农业科学 1990-02-28

荣誉奖励:


1. 1986年、1987年、1989年、1990年、1991年获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 1986年被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3. 1988年获全国人在常委会中国青年科技奖。

4. 1989年获河北省省长科技兴冀首届省长特别奖。

5. 1989年获河北省省委省政府优秀知识分子称号。

6. 1990年被人事部、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7. 1991年获河北省政府省长特别奖。

8. 199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9. 1992年获中国农学会第一届青年科技奖。

10. 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1. 1997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12. 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3. 2004年被评为河北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14. 获河北省管优秀专家称号。

15. 获河北省科技战线“树比学”先进个人称号。

16. 获河北省劳动模范,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7. 获石家庄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

18. 获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19. 获全国、河北省总工会授予自学成才者称号。

20. 获十大优秀人民公仆称号。

21. 获十佳文明市民称号。

媒体报道一:


赵国忠:育出44.5亿效益的种子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可是一粒优良种子的诞生不知需要多少人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

我市有这样一个科学家,他和中国农科院的专家一起攻克了世界性的棉花育种难题,育成了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棉花新品种,打破了美国抗虫棉一统天下的局面。

至今,他育出的种子已经创造出了44.5亿元的效益。

他,就是连续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津贴、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市农科院棉花室主任赵国忠研究员。

太行山下小字辈立下大志愿

1950年,赵国忠出生在赞皇县见守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71年,他被推荐到当时的石家庄地区农业学校深造。毕业后,赵国忠被分配到石家庄地区农科所。从此,他与棉花结下不解之缘。

他知道,在科学的道路上来不得半点虚假,在学校学的那点知识更是杯水车薪。于是,他从每月25.5元的工资中挤出钱来买书,跑图书馆搜集技术资料,用几年的业余时间读完了大学有关课程。他还四处拜老专家、老农民为师,从实践中学知识。他几乎跑了半个中国,搜集到300多份育种材料,把它们像种金豆子一样一粒一粒地点种到田里,浇下水。面向这片黄土地,这个从太行山走出的小伙子默默立下誓言:一定要靠自己的知识和勤奋,育出高产优质的棉种,不辜负家乡父老乡亲们的厚望,为祖国争光!

1977年,他在40亩试验田里栽种下16万株棉花,试验新组合代号“1724”的棉花品种。从小苗出土起,赵国忠就开始对它们进行分类、挂牌、登记,他要从这16万株棉花中选出最优的单株,七八月份骄阳似火,正是棉花管理最忙的时候。他冒着30多摄氏度的高温打药、整枝,他的肩膀被喷雾器带子勒出了血印,后背晒脱了皮。棉花终于吐絮了,16万株棉花像整齐的士兵,穿着一样的衣服,绽放出一样的笑脸。他一遍又一遍地巡视,看呀、摸呀、攥呀,摘下一个棉桃,用手撕扯出一缕花絮,记录下特点。功夫不负有心人,赵国忠从“沙里”淘到了“金子”。“1724”的优秀骨干系终于被他选出来。他为它起的编号叫“78-114”,其含义是:“1978年的第114棵棉花”。

然而,选出了优系并不等于就有了优种,还需要对它进行测试、定型等大量繁琐细致的工作。而河北每年只能种一季棉花,加快育种的唯一选择就是进行加代繁育。他把目光瞄向了远在2370公里外的海南岛三亚市。

奉献祖国天涯海角示忠诚

三亚市地处热带地区,石家庄还是冰天雪地时,那里却似盛夏。1977年10月,赵国忠和同事一起千里迢迢来到三亚南滨农场,对中选优系进行加代繁育。从此,他们每年9月收了棉花就马不停蹄到三亚再种一季,次年4月再把种子带回来播种,一年收两季棉花,两年干四年的活,环环紧扣,分秒必争!

他们租住在一间茅草屋里,居住地离试验田远,中午就在田里啃凉馒头就咸菜。他自小就最怕蛇,而当时海南的毒蛇很多,他尝试了多种办法还是防不胜防。绿色的“竹叶青”盘在棉枝上,灰色的“眼镜王”蛇和土地一个颜色,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有一次,赵国忠一脚刚要落下,一条“眼镜王”蛇突然立起,吐着舌头发出簌簌声,准备向“来犯者”发动进攻。赵国忠一转身,不足两米处又一条“眼镜王”蛇立在那里。幸亏那两条蛇对这个陌生人表示了“谅解”,他才躲过一劫。

一根扁担陪伴了赵国忠10年。他说,担肥,担棉,担种全靠它。那时,要把棉种运回石家庄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路上要翻越海南最高峰五指山,要横渡琼州海峡,要经过公路、水路和铁路,要坐汽车、火车、渡轮。到石家庄最快也得一周时间。遇到种子数量少的时候,他就自己担。数量多时就雇车运。他永远也忘不了1983年4月那次生与死的经历。那年,他运送108包棉籽回石家庄,他带着棉种坐在车厢里,当时,翻越五指山的路崎岖不平,坡陡路窄,还要经过八个陡坡加急转弯。一边是陡峭的山崖,一边是深不见底的山谷,他与棉种一起在车厢里晃来晃去,拿着一个棍子用力顶着棉包,不让其压住自己,有好几次急转弯时险些被甩到车外。棉种每包有30公斤,到湛江火车站,赵国忠先把棉种卸下来一包一包地过磅,再一包一包地搬到火车站的站台上。等搬完最后一包,他一下子瘫在站台上,眼前的整个世界在转动,直到这时,他已经20多个小时没吃饭了。

还有一次,他在广州中转等车时在广场睡着了,一个警察看到他衣服又脏又破,人又黑又瘦,以为是一个“盲流”,要把他带到派出所询问,他拿出工作证和人大代表证,那警察惊讶地嘴张了好一会儿,然后庄重地向他敬了个礼,并连声向他道歉。

到今年,赵国忠在海南育种已经整整30年了,其中的大部分春节是在海南的试验田里度过的。年三十晚上,当他拖着疲惫的身躯躺在床上,听着远处传来的一阵阵鞭炮声,遥想着几千里外的家人,默默唱着那首他最喜爱的《常回家看看》时,赵国忠眼里含满了泪花。他永远忘不了母亲那双慈祥的眼睛。那年,70多岁的老母亲已经是癌症晚期了,老人多希望儿子能在身边陪几天呀。可是当时正是棉花播种的关键时期,晚播种一天就可能影响一代棉花的繁育。在辛集市马兰的试验田里,他一边播种棉花,一边默默地祈祷:娘呀,你再等我几天,等我忙完回来好好伺候你老人家。可是,等他回来,老娘已离开了人世。这30多年,他感到欠妻女的太多太多了。1987年中秋节,正是阖家团圆的时候,女儿连续高烧不退,赵国忠在几十里外的棉田做试验,妻子卢香兰独自背着女儿到医院。由于拖延了时间,整个晚上女儿都昏迷不醒。后来,女儿把这件事写在日记里,说“爸爸是一个只爱棉花不亲女儿的人”。

十年一剑南繁北育创辉煌

艰辛的付出终于获得回报,成功终于向赵国忠打开大门。经过10年的南繁北育,高产优质的棉花新品种“冀棉8号”问世了。它参加河北省“比赛”,产量名列第一。参加黄河流域棉区“比赛”,创造了黄河流域棉区皮棉单产、单铃重、衣指三项最高纪录。它结束了石家庄地区当时“鲁棉当家”的历史。打破了北方棉区单产不超过150公斤大关的纪录,不但产量高,它的纤维品质也好,受到纺织企业的普遍欢迎。“冀棉8号”的育成被专家称为是我国北方棉区植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986年,我国和美国搞了一次“中美棉花品种联合实验”,双方各出3个品种在对方国土分别种植。比赛结果,在国内“冀棉8号”产量远远高于美国棉,在美国,产量最高的也是“冀棉8号”。在这场别开生面的棉花大赛中以“冀棉8号”为代表的中国棉花品种大获全胜。到1989年,“冀棉8号”在全国累计推广2500余万亩,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8.7亿元。

接着,赵国忠又与中科院遗传所合作采用远缘杂交的方法,将海岛棉、亚洲棉、野生瑟伯氏棉三个棉种的优异性状导入陆地棉中,使陆地棉产生丰富的变异,从而产生了一大批不同类型的优异种质资源。培育出了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的第一个种间三元杂交新品种“石远321”。它集早熟、高产、稳产、抗逆于一体,籽棉、皮棉、霜前皮棉比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的“中棉12”分别增产12.6%,15.9%和19.7%,在新疆曾创下了252.7公斤的世界棉花单产最高纪录。同时它的育成还为我国棉花品种的改良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自1995年以来这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2100万亩,创经济效益17亿元。2000年,“石远321”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赵国忠还与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合作,用20多年的时间攻克了棉花远缘杂交育种理论与技术难题,在国际上首次构建棉属间杂交育种新体系,使我国棉花育种方法实现重大突破。其“远缘杂交育种体系的创立”获得中国科学院技术发明特等奖。

世纪之战勇攀育种最高峰

中国是世界五大产棉国之一,仅2005年纺织品出口创汇就超过1000亿美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外国的种子公司千方百计打进并企图垄断中国市场。棉花领域的竞争已经变成激烈的国际竞争,赵国忠等一批农业科学家在抗虫棉领域展开一场激烈的国际对抗赛。

人们不会忘记上个世纪棉铃虫肆虐棉花的惨状。大片棉田被这种害虫吃的仅剩下光秃秃的棉秆。棉农们以化学农药为武器与棉铃虫日夜厮杀。然而,在棉铃虫大量死亡的同时,它的天敌被大量误杀,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棉农的健康也受到严重影响。美国凭着强大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利用植物基因工程研制成功了转基因抗虫棉,并很快投入商品化生产,占领了国内市场。

研制出抗虫性更稳定、更持久的中国的新型抗虫棉,赵国忠等一批科学家承担了这一被列入国家“863计划”的研究课题。他和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郭三堆合作,由郭三堆把(BT)杀虫基因和另一种杀虫基因——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导入到“石远321”棉花中。由赵国忠率研究组进行加代繁育。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世界首例双价转基因抗虫棉——“SGK321”终于在1998年诞生了。这是一个在世界棉花育种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它一举打破美国抗虫棉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中国转基因抗虫棉育种水平一步跃上世界领先水平。

这个具有完全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其具有更稳定持久的抗虫性。双价抗虫棉中两个抗虫基因具有互补性和协同增效性,它使得棉花的不同部位和不同时期抗虫趋于均匀一致。如果一般单价抗虫棉可在生产上应用8至10年,那么“SGK321”可应用20至30年。2000年“SGK321”通过国家农业部生物基因安全性评价并通过河北省审定,次年,又获全国品种审定。

截至2006年年底,“SGK321”已累计推广面积2300多万亩,创造经济效益18.8亿元。更加重要的是它作为新的种质资源已经被国内40多家育种单位运用,这些育种单位又以它为基础,培育成一大批新的棉花品种。

不到5年时间,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棉品种推广面积已由2000年的不到20%发展到目前的70%以上,而且还开始对外出口了。

2006年,是我国农业科学家在海南省开展南繁育种50周年。国家农业部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了首次全国南繁工作会议,在这次会上,赵国忠受到了隆重的表彰。出席会议的农业部常务副部长范小建把赵国忠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甜瓜大王”吴明珠、“玉米大王”李登海等七人称为中国农业科学家的代表,对他们为中华民族做出的卓越贡献给予了极高评价。今年4月,又一个喜讯传来,赵国忠和中科院遗传所合作培育的“126/系9”在平均产量构成、纤维品质、抗病虫性等5个方面的16个性状综合比较居全国第一位。这是继“SGK321”之后又一个棉花新品种。

赵国忠以自己的成就证明,他无愧于“东方之子”的称号。他仍在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续写祖国农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篇章。他说:“我要以毕生的精力,为国家多育优良棉种,使中国棉花育种始终站在世界前列。”我们从这位科学家身上看到的,是一个赤子对亿万农民一往如昔的深情,对伟大祖国无怨无悔的忠诚和对科学不懈的追求。

文章来源:《石家庄日报》2007年5月22日

媒体报道二:

石家庄的棉花专家赵国忠 盼望棉花能花开盐碱地

昨天,天空下起了雨,市农科院试验田里的棉苗喝了个饱,赵国忠的脸上也笑开了花。不过,他的视野并不只在这块试验田上:“这两天,沧州等盐碱地地区,就可以撒棉花种子了。”

赵国忠的心永远牵挂着棉农。我省耕地中有300万亩盐碱地,由于这些地区常年少雨,种植棉花的人很少。可是50多岁的赵国忠一直有个想法:这么多地,如果都能种上棉花,该是多大的经济效益呀。在研制成功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后,他又向新的目标发起了进攻:他希望他研制的棉花能在这些盐碱地上开花、结果。

几年来,赵国忠和战友们在棉花地里辛勤地耕耘,终于研制出适合盐碱地种植的棉花品种“石早1号”。“石早1号”是我省第一个育成的双价早熟抗虫棉,实现了河北省早熟棉育种的新突破。并且,从去年开始,“石早1号”已经开始在沧州等盐碱地地区小范围试种。

在今年的省两会上,针对环渤海农业用地多为盐碱旱地,地下淡水资源紧张的实际,作为省政协委员的赵国忠提出,应尽快调整环渤海区域的农业种植结构,种植抗旱抗(耐)盐碱的作物品种,特别是棉花。

赵国忠说,我省是严重的资源型缺水省份,也是全国地下水利用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年农业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74%。他认为,棉花是耐旱高效经济作物,整个生长期需水量少,可充分利用雨季获得效益,抗(耐)盐碱性能也好于其他作物,因此,早熟棉花品种是环渤海盐碱旱地农业增效的最佳作物品种之一。

“在盐碱地地区,下雨的日子是最适合种植棉花的。”赵国忠看着窗外的雨,喜不自禁。今年,他所研发的“石早1号”又将大施拳脚。他更希望,我省乃至全国的盐碱地上,都种植上棉花,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赵老师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就是永不知足,不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永远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创新。”赵国忠的同事、市农科院副研究员眭书祥这样评价赵国忠。

在研制出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后,除“石早1号”外,赵国忠和同事们又新培育成功了新品系“126/系9”抗虫棉参加全国区域的生产试验,在产量结构、纤维品质、抗虫性等16个指标综合评价中居参试13个品系第一;新培育的“石抗278”、“冀创棉1号”棉花新品种也通过了河北省审定。

过了30多年候鸟般的日子“习惯了”

在眭书祥眼中,赵国忠既是一个榜样,又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前辈:“赵老师头上的光环那么多,可他却平易近人,一点架子都没有。无论什么事都身先士卒,搬运种子、播种、施肥、整枝、摘棉花……夏天大热的天,他也会背上喷雾器,和大家一起喷药治虫。”

57岁的赵国忠,是市农科院的第一代创业人,如今依旧在棉花这片天地中打拼新的天空,依然过着候鸟般的日子,每年10月在北方收了棉花就赶紧拿到海南去再种一季(叫做南繁加代),次年4月再把南繁的种子带回来马上播种。

从河北到海南,赵国忠已走了30多个来回。以前,他从不坐卧铺,在硬座车厢里经常找不到座位,有人劝他坐卧铺,他总是说:“科研经费紧张,我省一点是一点。”

一次,他从三亚市雇了一辆卡车拉种子到广东省湛江火车站,舍不得花钱雇人的他,硬是一个人把一卡车种子卸下来扛到磅房,又一包包扛到站台上,当完成一系列工作后,他几乎瘫倒在站台上。

在田间打药治虫,他的肩上曾勒出一道道血印,泥水、汗水和药水浸湿衣服。二十多年来,他不知牺牲了多少个星期天、节假日。

人家说:“老赵,你累不累呀?成年两地跑,就连过年都回不了家,不能和家人一起吃顿年夜饭。”每到这时,赵国忠都会一笑:“习惯了!”就像农民热爱自己的土地一样,赵国忠热爱棉花,他说他离不开这些棉花,看到它们,就感觉格外亲切。

“那你这么忙为了什么?”有人问。他说:“就是为了听到农民说:‘这棉花种子好,产量高、品质好!’就是为了看到丰收后,满地白花花的棉花和农民的笑脸。”

谁有谁的活法老赵喜欢活在棉花地里

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些搞农业育种的专家出去单干,都发了财。有人就对赵国忠说:“老赵,如果你也出去单干,早就是大富翁了。”

对此,赵国忠总是嘿嘿一笑:“谁有谁的活法!”他依然故我,在河北、海南两地往返,过着候鸟般的生活;他依然长在棉花地里,为研发下一个高科技棉花品种而忙碌。

文章来源:《燕赵晚报》 2007-05-23

媒体报道三:

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分子——记石家庄市农科院棉花室主任赵国忠

2006年,农业部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全国南繁工作会议,在这个会上,一批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受到了隆重的表彰。

农业部有关领导在讲话中说:“吴绍骙、袁隆平、吴明珠、李登海、许启凤、郭三堆、赵国忠等为代表的农业科学家,几十年如一日,开展南繁育种,选育出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等优良品种,为我国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起受到表彰的赵国忠,是石家庄市农科院棉花室主任、研究员。

勇攀育种最高峰

中国是世界五大产棉国之一,仅2005年纺织品出口创汇就超过1000亿美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棉花领域的竞争已经变成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此,赵国忠等一批农业科学家在抗虫棉领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国际对抗赛。

上个世纪,棉铃虫一度严重危害棉花生产,棉农们为杀虫大打农药。然而,在棉铃虫大量死亡的同时,它的天敌也被大量误杀,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对棉农的健康也造成了危害。

90年代,美国凭着强大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利用植物基因工程研制成功了转基因抗虫棉,并很快投入商品化生产。

研制出抗虫性更稳定、更持久的中国的抗虫棉,赵国忠等科学家全身心投入到这一列入国家“863计划”的研究课题中。他和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郭三堆等科学家合作,由郭三堆把BT杀虫基因和另一种杀虫基因——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导入到“石远321”棉花中,然后由赵国忠率研究组进行繁育。经过无数次的选择、纯化和一代代的培育,1998年,世界首例双价转基因抗虫棉——“SGK321”终于诞生了。这是一个在世界棉花育种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它一举打破美国抗虫棉一统天下的局面,并后来居上使中国转基因抗虫棉育种水平跃上世界领先水平。

这个具有完全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同单价抗虫棉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其更稳定持久的抗虫性。双价抗虫棉中的BT基因产生杀虫蛋白,破坏棉铃虫的消化系统导致其死亡,CPTI基因产生胰蛋白酶抑制剂,使棉铃虫的蛋白酶失去活力,导致营养不良发育受阻最终死亡。两个抗虫基因具有互补性和协同增效性,使得棉花的不同部位和不同时期抗虫趋于均匀一致。同时它还具有增产潜力大,抗旱,适应性强,易管理,省工等优点。

“SGK321”一登台,立即受到棉农的欢迎。种到哪里,哪里的棉花就丰收。不仅表现更强的抗虫性,还表现出耐高温性,在持续干旱高温的气侯条件下,亩产籽棉325公斤。截至2006年底,已累计推广面积2300多万亩,创造经济效益18.8亿元。不到5年,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棉品种推广面积已由2000年的不到20%发展到目前的70%以上,而且还开始对外出口。

天涯海角写忠诚

由于气候原因,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每年只能种一季棉花,加快育种的唯一选择就是进行加代繁育,1977年10月,赵国忠和同事一起千里迢迢来到三亚南滨农场,对棉花新品系进行加代繁育。从此,赵国忠每年9月收了棉花就赶紧拿到海南去再种一季,次年4月再把南繁的种子带回来播种,一年收两季棉花,两年干出四年的活!

为了赶时间,他常常背着数十斤重的棉种往返于三亚和石家庄之间。有一次,他在广州中转等车时在广场睡着了,一个警察看到他衣服又脏又破,人又黑又瘦,要把他带到派出所询问,他拿出工作证和人大代表证,那警察惊讶而又庄重地向他敬了个礼,并连声向他道歉。

1984年,他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棉花新品种“冀棉8号”。这个品种打破了北方棉区单产不超过150公斤大关的纪录,不但产量高,它的纤维品质也好,受到纺织企业的普遍欢迎。1986年,我国和美国搞了一次“中美棉花品种联合实验”,双方各出3个品种在对方国分别种植。比赛结果,在国内“冀棉8号”产量远远高于美国棉,在美国,产量最高的也是“冀棉8号”。“冀棉8号”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至1989年,全国累计推广2500余万亩,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8.7亿元。

接着,赵国忠又与中科院遗传所合作采用远缘杂交的方法,将海岛棉、亚洲棉、野生瑟伯氏棉三个棉种的优异性状导入陆地棉中,使陆地棉产生丰富的变异,从而产生了一大批不同类型的优异种质资源。培育出了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的第一个种间三元杂交新品种“石远321”。它集早熟、高产、稳产、抗逆于一体,在新疆曾创下了亩产皮棉252.7公斤的当时世界棉花单产最高纪录。同时它的育成还为我国棉花品种的改良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自1995年以来这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2100万亩,创经济效益17亿元。赵国忠还与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合作,用20多年的时间攻克了棉花远缘杂交育种理论与技术难题,在国际上首次构建棉属间杂交育种新体系,使我国棉花育种方法实现重大突破。其“远缘杂交育种体系的创立”获得中国科学院技术发明特等奖。

到今年,57岁的赵国忠南繁育种已经整整30年了,他率领研究队伍已培育出经过审定的棉花品种11个,已经创造出了44.5亿元的效益。在这辉煌的背后,是对父母妻女的愧疚。30年中的大部分春节,他是独自在2300公里之外海南省的试验田里度过的。年三十晚上,当他拖着疲惫的身躯躺在床上,听着远处传来的一阵阵鞭炮声,遥想着几千里外的家人,默默唱着那首他最喜爱的《常回家看看》,赵国忠眼里就含满了泪花。那年,70多岁的老母亲已经是癌症晚期了。可是当时正是棉花播种的关键时期,在试验田里,赵国忠一边精心地伺候着自己的棉花一边默默地祈祷:娘呀,你再等我几天,等我忙完回来好好伺候你老人家。可是,等他回来,老娘已离开了人世。

20多年来,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连续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被几十个荣誉光环照耀下的赵国忠始终保持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在棉花领域始终孜孜不倦地向着最高的境界追求。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续写祖国农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篇章。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记者:耿建扩 2007-06-17

媒体报道四:

赵国忠:情系棉田铸辉煌

赵国忠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棉花室主任,1950年4月生,1978年12月入党。他潜心棉花育种研究和技术推广,其科研成果累计推广面积4600多万亩,创经济效益21.13亿元,为河北省乃至全国棉花育种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1986年被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0年被人事部、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7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情系棉田铸辉煌

一张粗糙的脸庞,一双长满老茧的手掌,一身皱巴巴的衣服,不熟悉赵国忠的人,很难把这装束与一位全国著名棉花育种专家联系在一起。作为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院棉花室主任,赵国忠从事棉花育种工作27年,获科研成果18项,先后培育了5个棉花新品种和十几个棉花新品系,在对棉花育种事业不懈的追求和创新中,步入人生的辉煌。

(一)

1973年,赵国忠从石家庄农业学校毕业,被分配到石家庄地区农科所工作,时年23岁。同赵国忠一同分到农科所的还有农校毕业的6位同志,这是石家庄地区农科所第一次拥有从专业学校毕业的科研人才。

然而,人们却戏称他们是“小萝卜头”。说他们“小”,是因为他们年龄小,经验少;说他们“小”,是因为他们学历低,知识少;说他们“小”,是因为石家庄地区农科所是一所“低级”的农科所,只有一栋四面透风的破楼;说他们“小”,是因为他们的科研设备和手段简陋、落后,全部设备是每人一张一摇三晃的破桌子和农民上街卖菜的一杆小秤。

就是这样的地方,就是这样的环境,就是这样的条件,赵国忠走进了他的事业。

1975年,赵国忠开始培育棉花新品种。

培育新品种的基础是选择现成的优良品种,用专业术语说,就是搜集“种质资源”。

赵国忠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收集到了300多个种质资源。同时进行黄河流域棉花特点的分析,选择试验基地,确定主攻方向。历经8年的艰苦奋斗,一个新品种终于诞生了。

赵国忠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为新品种取名:“石1724”。对名字的由来,他是这样解释的:“这个新品种是在我试验的地里,从第17行到第24行中间获取的。”

石1724诞生后,需要再进行多点繁育,以寻求更广泛的适应性,让它稳定下来。

1981年,石1724开始参加比赛。参赛的棉花新品种在同一块地里试种,像运动员选拔赛一样,同场较量。比赛是逐级进行的。

第一个回合,是参加石家庄地区比赛。结果,石1724旗开得胜,荣登榜首。

第二个回合,是参加河北省比赛。结果,石1724以产量高、质量好,获全省冠军。

第三个回合,是由中国农科院组织黄河流域棉花新品种打擂赛。参赛者来自晋、冀、鲁、豫、苏等地区,共有8个品种。石1724作为河北省的代表参加此次称为全国性的比赛,结果又一举夺魁。

这个成绩引起了棉花界的轰动,人们对石1724肃然起敬。石1724在历代棉花英雄榜上的名字是:冀棉8号。

冀棉8号由此进入棉花发展史册。《中国青年报》曾在一版头条的报道中说:“冀棉8号的高产,使黄河流域棉花亩产不过150公斤的说法应该换一换了。”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著名棉花遗传学家梁正兰教授评价:“冀棉8号为我国棉花育种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先例。”

1985年,冀棉8号被选为国家标准品种,取代了雄踞多年的美国棉和鲁棉1号,指定在黄河流域通用。

1986年,中美两国进行国际性棉花联合试验。双方各由3个品种,在中美两地分别种植,这犹如在国际棉花史上筑起了高高的擂台。结果在中美两地,产量冠军同归一个品种,那就是冀棉8号。冀棉8号荣获“国际冠军”。

伴随着冀棉8号的成功,赵国忠这个普通的名字与棉花育种专家这一荣耀的称号连在了一起。但赵国忠没有太多的喜悦,他感到无形中有了压力,有了一份更大的责任。他深知,科学创新永无止境,只有不断进取,才能开创棉花育种工作的新境界。

(二)

在冀棉8号获得成功后,赵国忠并没有停止脚步,而且在冀棉8号的基础上,又培育出了优于冀棉8号的冀棉17号。

1993年,冀棉17号获得了河北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长特别奖;1994年,通过国家审定,命名为“GS冀棉17”。

冀棉17号集高产、优质、早熟、抗病为一体,为黄河试验区中产量夺得三连冠,倍受苏、豫、皖、晋、冀、陕、新等地棉农欢迎。

在冀棉17号受到棉农的欢呼声中,赵国忠又开始了向新的目标冲刺——“远缘杂交石远321”。

石远321将海岛棉、亚洲棉、野生棉的优异性状导入寻常的陆地棉中,使陆地棉产生极为丰富的变异,从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一大批不同类型的优异种质资源。

1996年,石远321通过了河北省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预审,使远缘杂交从实践上升到了理论,丰富了棉花种质资源。

赵国忠新培育的石远321,在参加全国的区试中,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三项指标,比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的中棉12,分别增长12.6%、15.9%、19.7%,并在新疆试验区创下了高产皮棉252.7公斤的世界最高纪录。石远321不但在国内被广泛利用,也成为国外一些研究机构千方百计谋求的对象。

但是,石远321仍然停留在单价抗虫棉的水平上。赵国忠决心向石远321发起新的攻势。

他与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合作,采用远缘杂交、幼胚离体培养、染色体加倍等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于1998年成功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抗病、抗虫、抗逆)新品种石远321,即“SGK321双价抗虫棉”。

SGK321双价抗虫棉,在仅治二次棉铃虫的情况下,一般亩产皮棉在100公斤以上,单株结铃最多达206个。

SGK321是国际上第一个双价抗虫棉品种,已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

(三)

育种是十分辛苦的工作。首先要确定选育的种子,在播种、出苗、现蕾、开花、吐絮的全过程中,都要精心观察,记录在案。当棉花吐絮,一片银白时,要能道出每一株的成长过程。一个季节只能“选优汰劣”一次。一次尚不能稳定,需要稳定若干次。如此循环往复,才能育出真“优”。

秋收后,石家庄已是秋风萧瑟,落叶飘零,而海南却是春意盎然,鲜花遍地。为了尽早培育出新品种,赵国忠要带上选出的“优”种到海南,再来一次“春种秋收”。专家们称此为“加代繁殖”,简称“南繁”。这种“加代繁殖”,说是科研,不如说是“苦役”。单说住处,一个大草棚,地下潮湿,房顶漏水,蚊帐顶上需放个脸盆接水。床铺是用油棕枝架起来的,有时睡到半夜,床铺会突然倒塌下来,人便从床上摔下来。

更可怕的是蛇。蛇俨然是一位客人,不请自到。晚上打开被窝,悠然盘在其中,瞪着闪闪发光的眼睛注视你,偶而伸直了脖子,向你示威,使人顿感毛骨悚然。然而,担惊受怕是小事,更重要的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差错,就耽误一个季节。这是更大的心理负荷。

从河北到海南,赵国忠已走过了20个来回。他从来不坐卧铺,在硬座车厢里经常找不到座位,有人劝他坐卧铺,他总是说:“科研经费紧张,我省一个是一个。”

一天,赵国忠扛着一袋“加代繁殖”的种子,在广州火车站中转车时睡着了,警察以为他是盲流,非要带他到派出所,他急忙掏出工作证……

一次,他从海南岛三亚市雇了一辆卡车拉种子到广东省湛江火车站,舍不得花钱雇人,硬是一个人把一卡车种子卸下来扛到磅房,又一包包扛到站台上,当完成一系列工作后,几乎瘫倒在站台。车站的工作人员问他怎么不雇人搬运?赵国忠不好意思说单位穷,硬鼓着肚子充硬汉说:“自己干了回单位有重奖。”火车站的工作人员说:“这人为了钱命都不要了!”

育种的关键是如何选出最优的单株,有人形容这种选优的过程为“沙里淘金”。

数万株待选的苗株列队在地里,穿着同样的“服装”,露出同样的“笑容”。它们之间的差别极为微妙,只有高明的育种者才能见微知著,同中求异。

赵国忠说:“选种时,眼睛要毒、要狠、要准,这连计算机也无法模拟。当最后伸手选取时,像突发灵感,满眼生辉,大功告成。这种灵感是在瞬间爆发,却又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磨砺。组成这种灵感的,不仅仅是经验,还有学识、修养,更需要一种想象力。这就进入了选育良种中的最高境界。育种家们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用相同的种子、相同的土壤,不同的人去选种,结果不同,其原因概源于此。”

赵国忠的成功,除了他在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更得益于他坚实的理论功底。20多年来,他走访了数以千计的棉农、专家,读完了大学课程,记读书笔记28本,约30万字,为他实践棉花育种研究新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和同事们还完成了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及其应用、河北省棉花区域试验结果应用及方法改进、冀棉8号配套栽培技术、棉属种间杂交创造新种质等研究,专供棉检人员学习、使用的38万字的《棉检词典》工具书,填补了我国棉花工作专业书籍的一项空白。

赵国忠凭着那份执著,在他自己构造的棉花世界里遨游。他的院子里摆满了棉花,屋子里放满了棉花,墙上挂满了棉花,连床上也都是棉花书籍。他拥抱着棉花世界,观察、体验、享受,寻求人生的欢乐,铸造了辉煌的篇章。

文章来源:《中国网》2002年10月19日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