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石天宝,男,1967年4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员,学士。现任湖南省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研究室主任,高级农艺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0年7月分配到市农科所水稻研究室。

资料更新中……

社会任职: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水稻的育种、栽培、制种、繁殖和示范推广的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参与6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

1. 湖南省两系办“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

2. 湖南省科委“优质多抗常规早稻新品种选育研究”。

3. 湖南省超级稻办“超级稻研究开发”。

4. 农业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

5. 财政部“农业科技推广计划”。

6.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专项”。

科研成果:

1. “早籼新品种湘早籼23号的选育研究”,1999年获株洲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 “水稻低温敏两用核不育系株1S的选育研究”,2005年获株洲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3. “超级杂交早稻株两优02的选育及应用研究”,2007年获株洲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4. “水稻温敏核不育系株1S的选育与应用”,2009年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5. 超级杂交早稻新组合株两优02的选育及应用 杨远柱; 杨文才; 唐平徕; 石天宝; 凌文彬; 符辰建; 陈运泉; 郭万如; 宋永帮 【科技成果】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湖南省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2004-10-19

发明专利: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出版专著:

资料更新中……

发表中文论文:

1 水稻温敏核不育系株1S原原种海南冬繁技术 石天宝; 杨远柱; 杨文才; 陈运泉; 凌文彬; 龙彬 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杂交水稻 2011-01-15

2 超级杂交早稻株两优02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石天宝; 杨远柱; 凌文彬; 杨文才; 陈运泉 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期刊】农业科技通讯 2010-06-17

3 杂交晚籼新组合陆两优1537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陈运泉; 杨文才; 杨远柱; 凌文彬; 石天宝; 郭万如; 黄涛 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期刊】作物研究 2010-06-15

4 水稻低温敏核不育系株1S海南冬季高产稳产繁殖技术 吴龙云; 杨远柱; 石天宝; 谢中良; 符辰建; 杨文才; 陈运泉 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湖南株洲; 湖南长沙; 湖南株洲 【期刊】杂交水稻 2007-09-15

5 水稻低温敏两用核不育系株25S的选育 杨文才; 石天宝; 陈运泉; 凌文彬; 郭万如; 谢中良 湖南省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湖南省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湖南省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株洲 【期刊】作物研究 2007-09-15

6 温敏核不育系株1S、陆18S的主要特征特性观察 刘爱民; 凌文彬; 石天宝 隆平高科农平杂交水稻种子分公司; 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湖南长沙; 湖南株洲 【期刊】杂交水稻 2003-03-30

7 株1S冷灌繁殖技术 石天宝; 杨远柱; 凌文彬; 杨文才; 郭万如 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湖南 株洲; 湖南 长沙; 湖南 株洲 【期刊】湖南农业科学 2003-03-30

8 两系杂交中晚稻新组合株两优58 郭万如; 杨远柱; 杨文才; 唐平徕; 石天宝; 凌文彬; 陈运泉 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湖南株洲; 湖南株洲 【期刊】作物研究 2003-09-30

9 水稻低温敏两用核不育系陆18S冷灌繁殖技术 杨文才; 杨远柱; 石天宝; 符辰建; 郭万如; 凌文彬; 陈运泉 湖南省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湖南省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湖南省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株洲 【期刊】种子 2004-11-25

10 水稻低温敏两用核不育系株1S与陆18S 石天宝 湖南省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株洲 【期刊】作物研究 2004-12-30

11 高产多抗杂交早稻新组合株两优02的选育及应用 杨远柱; 杨文才; 唐平徕; 陈运泉; 符辰建; 凌文彬; 石天宝 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湖南长沙; 湖南株洲; 湖南长沙 【期刊】杂交水稻 2005-01-30

12 水稻广亲和温敏不育系株1S的选育及应用 杨远柱; 唐平徕; 杨文才; 刘爱民; 陈运泉; 凌文彬; 石天宝 湖南亚华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亚华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湖南农平杂交水稻种子公司 【期刊】杂交水稻 2000-03-30

13 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陆两优63 唐平徕; 杨远柱; 杨文才; 凌文彬; 石天宝 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杂交水稻 2001-09-30

荣誉奖励:


1. 1997年获株洲市农业局党组嘉奖。

2. 2002年至2005年被评为局“优秀个人”荣誉称号。

3. 2007年获株洲市第六届青年科技奖。

4. 2008年获株洲市劳动模范称号。

5. 获湖南省株洲市科技领军人物荣誉称号。

6. 获湖南省株洲市感动株洲十大人物荣誉称号。

媒体报道一:


“候鸟”,幸福地收获——记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石天宝

石天宝(右)在观察稻种

A 主人公素描

一方良田,是他的天地;几把稻子,是他的珍宝。

冬春,海南三亚;夏秋,湖南株洲。

他像一只候鸟,南来北往,追逐着希望,年年如此,雷打不动。

他像一只候鸟,飞去来兮,观察着,思考着,发现着,经年累月,乐此不疲。

脸庞黝黑,黑发中藏着少许银丝,眼神里透着睿智和刚毅,有力的臂膀肌肉发达。这就是他:石天宝。

他的身份很平常: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水稻室主任。身边的人都叫他“育种专家”。

B 故事

17年育出13个新品种

选育出一个高产稳产的水稻品种绝非易事。“两三个人,四五个年头,也不一定就能弄出个成果来。”这是水稻育种界的一句行话。

在石天宝到来之前,市农科所在水稻品种选育上还是一张白纸,连市级审定的新品种都没有。

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让石天宝异常着急。他暗暗下定决心:尽力、尽早打破这种“沉寂”的局面。但他知道,仅靠在学校学的那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

从此,身边的老师傅,书店的教科书,有关专业期刊,都是他学习的对象。亲本的搭配,不育系的鉴别,恢复系的取舍,都是他钻研的内容。

遇到问题,他总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看到他好学的劲头,市农科所的职工都齐声叫好:“这个伢子舍得学,有出息。”

通过国内著名水稻育种家杨远柱的言传身教,石天宝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都有很大的提高。

有志者事竟成。参加工作17年来,石天宝参与选育、通过审定的水稻新品种多达13个,其中通过省级审定的有7个:湘早籼23号、株1S、陆18S、株两优112、株两优02、陆两优63和株25S,通过国家级审定的1个:株两优02。

国内顶尖水稻育种专家认为,水稻低温敏两用核不育系 “株1S”“居国内同类研究中的领先水平”,“陆18S”“居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是国内应用最广泛的早籼型温敏核不育系。

他参与选育的品种得到大力推广。仅湘早籼23号,全省即推广种植14.2万公顷,增产粮食5万吨,株两优系列全国累计种植118万公顷,增产稻谷35万吨。

满天繁星时,他为禾苗搬家

1998年8月,“株1S”通过省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次年4月,由于杨远柱研究员调离市农科所,“株1S”繁殖制种技术的研究重任就落在了石天宝的身上。

“株1S”的“脾气很怪”,在某一时段,必须用低温水进行灌溉,不然就结不出谷子。株洲的夏天,连空气都热得发烫,到哪里去找低温水?

水库里的底层水温度较低,能满足要求。春末夏初,一株株幼苗栽种在东堡水库附近的稻田里,石天宝守护在田边,不敢有一丝疏忽。

没料到,当年我市春夏连旱,当“株1S”生长到育性转换敏感期,需用冷水进行处理时,东堡水库的水却被放得快见库底了。

眼看前功尽弃,石天宝急得满嘴是泡。重新调查。在掌握全市各水库的库容情况后,他决定将禾蔸迁移到50公里外的周坊水库附近。

7月中旬的一天,他和同事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仔细地将变异株和杂株除去,将正常的“株1S”割蔸,再用手将禾蔸拔出来,担到农用车上,运到周坊水库附近,栽种在水田里。

这次为禾苗搬家,一直忙到次日凌晨2点。手上起了泡,肩磨破了皮,人成了泥人。伸起酸痛的腰,石天宝开心地笑了。

经过冷灌处理和精心培育,460平方米的“株1S”再生稻收获原原种65公斤,为后来的配组、繁殖、制种提供了合格、充足的种子。

此后几年,市农科所和省内其他科研单位以“株1S”为母本配制的“株两优”系列品种(组合),先后有21个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在国内累计推广种植200多万公顷,增产稻谷50万吨以上。

万家团圆的时候,他独自在三亚

海南的温光条件充足,一年可以种三季水稻。为缩短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周期,国内育种界大多选择海南进行“加代”繁殖。海南顺理成章地成为市农科所的育种基地。

石天宝像“候鸟”一样,一到冬天就飞往海南,育种、攻关。1997年至今,他有7个春节是在海南三亚度过的。万家团圆的时候,他惟一能做的就是通过电话,向家人道一声平安,说一声“对不起”。

2002年春节期间,他独自一人在海南陵水繁殖“株1S”。农历正月十三日晚上,姐姐打来电话,告之母亲病危。石天宝含着眼泪将有关工作托付给当地村民后,连夜匆匆往家赶。当时正值春运高峰,他在火车上连续站了18个小时。

石天宝还是没能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他忍着悲痛,料理完母亲的丧事,又立即赶回海南,投入到紧张的育种工作中。

2007年春节,妻子、儿子好不容易盼到他回了株洲,可他一天到晚“不着家”:大年三十与省、市发改委的领导商讨有关申报国家高技术项目的材料;正月初一至初三,撰写上报省科技厅的一个论证报告;正月初四至初七,与同事通宵达旦地修改高技术项目申报材料。

正月初八,他便急匆匆赶回海南选种。妻子、儿子都担心地问他:身体受得了不?他乐呵呵地说:还行!

脏活、累活自己干

作为水稻研究室主任,石天宝处处以身作则,事事模范带头,脏活、累活自己干,就像一头“老黄牛”。

2001年的国庆和中秋是同一天。9月下旬,他去怀化的制种基地忙了七八天。9月30日,押送一车种子回来。10月2日再赴怀化,将另一车种子运回株洲。10月5日又匆匆赶往海南,直至次年4月初才回株洲。

在三亚市海棠湾镇龙楼村育种基地,无论是骄阳似火,还是刮风下雨,他都坚持每天下田观察,用自己的汗水换来稻种的饱满,用自己的黝黑换来稻米的洁白。

人累瘦了,晒黑了,他无怨无悔。当地农民一次次关心地说:“石师傅,太阳大,躲躲荫吧!”他风趣地回答:“多晒太阳有好处,黑色是一种健康色。”

实践出真知。他撰写的科研论文“株1S冷灌繁殖技术”和“株1S海南稳产高产繁殖技术”分别发表在 《杂交水稻》、《湖南农业科学》等杂志上,受到国内育种专家的关注。

“连续作战”平常事

2006年3月,因两名同事有事回株,3.3公顷制种田的管理任务落到石天宝一人身上。观察记载、杂交配组、除杂灌水、赶鸟护禾,忙和累可想而知,但他每天都乐呵呵的。

去年3月底,在海南海棠湾繁殖的2公顷“株1S”成熟时,正遇上“清明风”。为避免种子在田里发芽而影响质量,石天宝“察颜观色”,趁天晴及时抢收。

3月29日,早晨看起来天气还好,石天宝安排割了0.5公顷“株1S”,可到下午5时,一场大雨持续下了1个多小时。雨停了,割倒的稻穗泡在水中。脱完粒,运回晒坪,已经晚上10时,人已精疲力竭。

吃了晚饭,好想躺下来休息。但不用风车吹去秕谷,种子就会“烧堆”和发芽。石天宝想:今天晚上睡好了,以后的半年就可能睡不好。他与同事咬紧牙关,连续作战,直至凌晨3时才将4吨多稻谷吹干净,避免了12万元的损失。

这样“连续作战”的事对石天宝来说再平常不过了。市农科所的职工都知道,他的妻子、儿子也习惯了。

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经过多年的探索,“株1S”繁殖技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冷灌繁殖亩产突破300公斤,海南冬繁最高亩产达452公斤。

石天宝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能一眼看出与正常“株1S”同根同源、植株形态一样的变异株。他繁殖的“株1S”种子纯度高达99.8%以上,赢得了用种单位的赞誉。

他用这双“火眼金睛”服务农民。2001年,市农科所委托靖县粮油站繁殖两系杂交水稻种子。按照合同,种子产量、质量均由对方负责。

但在制种的关键时期,石天宝放心不下,多次前往靖县指导,督促农户做好隔离和除杂工作。收种时,他一连8天蹲在精选机前,守好最后一道岗,确保了种子质量。

C 海南日记

1990年11月24日 海南三亚荔枝沟

上午,4个人终于到了南繁驻地三亚荔枝沟师部农场。这是一家部队农场,环境不错。高大的椰树排得整整齐齐,就像出操的士兵。树上挂满了椰子。房子就在椰树下,都是平房。外面太阳火辣,但房里却很清凉。

从场部租了一间平房和四张床。打扫干净后,将铺盖整理好,就这样安顿下来。然后捡了3个石头,在空坪上围成个简易灶,捡了些树枝当柴火。像小时候的野炊。

烧火、帮厨、炒菜,大家相互配合。因我与杨文才第一次来海南,他们特意买了些新鲜鱿鱼。吃起来还真不习惯。

2002年1月30日 海南陵水坡留

今天又到两系不育系繁殖田里看了一遍。“株1S”花药正常散粉了,但不如“陆18S”花粉好。

是不是禾苗长势不一样,田间荫蔽程度不同,田间水深不同,均会造成禾苗幼穗部位的温度差异?应该设计两个小试验,详细观测记录一下。

明天就实施。

2006年3月11日 海南三亚海棠湾

今天继续请5个临时工一起铺防鸟网。

昨天铺网时,把我们害苦了。稍不留神,绳子就打结,要费好大的功夫才能理清。整整一天,6个人才结好2亩田的防鸟网。

小时候看到姐姐织毛衣时,将毛线绕成线球不易打结。她们通常将一捆毛线架在一个十字形撑架上,线很容易理清。今天我准备了一张凳子,将一捆绳子沿凳脚绷紧,绳子就可有条不紊地抽出了,绳子再也没有打过结。

从早到晚,6个人结好了4亩防鸟网。岭头坡那三丘“株1S”繁殖田再不用担心麻雀了。

2006年12月16日 海南三亚海棠湾

听说过两天水库就要开闸放水了,得把田边的水沟清理好。

沟大约2米宽,已干得底朝天,但两边的水草长得很茂盛。淤泥有尺多深,可能已多年没有彻底清理过了。

必须把水草铲除,将淤泥铲起搭在田埂上。干这种事有点费力。但发现有黄鳝后,我顿时来劲了。120米长的沟,一个上午就清好了,还抓到七八斤鳝鱼。

中午剖了两斤鳝鱼黄焖,味道好鲜,比外面买的鳝鱼味道强多了。

D 采访札记

我们需要这样的“候鸟”

秋末,当株洲的晒坪上还铺晒着一层金灿灿的稻谷时,三亚的田野里早已翻滚着一排排绿浪了。隔远一点看,石天宝朴素得像个农民,走近一交谈,才知道他满脑子学问。

采访他,有点费力,因为他的普通话里带着浓浓的祁东腔;但可以无所顾忌,因为他的回答非常朴实,毫无城府。

“人生的价值在于无私奉献。搞水稻研究就要舍得牺牲小我。做一个水稻育种的‘候鸟’,是我无悔的选择。”言为心声。

石天宝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17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地从事水稻育种事业,辛勤地耕耘,无私地奉献,幸福地收获,谱写了一曲曲新时代的田野交响曲,成为我市科研战线上的有功之臣。

我们需要这样的“候鸟”。

文章来源:《株洲日报》2007-12-03

媒体报道二:

石天宝:天涯海角的孤独坚守

石天宝自称是“海南农民”,因为一年之中,他有近8个月时间呆在海南三亚海棠湾镇龙楼村,从事水稻育种、栽培、制钟、繁殖和水稻新品种的示范推广。

他的真正身份是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为加速育种进程,工作地点必须在海南。个子不高, 黝黑的皮肤,皲裂的双手,12月4日,记者见到石天宝,他的形象和他所从事的工作很契合。

三亚海棠湾镇龙楼村,砖房,几件必须的生活用品,便是石天宝在海南的“家”。“必须耐得住寂寞,甚至在春节,陪伴的也是上千株秧苗。”石天宝算了算,已经独自在海南度过了8个春节。

农科所曾组织家属到海南探望,妻子不禁落泪:眼前的男人,黑得自己都认不出,手还在流血,那是长期下田劳作的痕迹。

“水稻研究已融入他的生命。”因为工作,夫妻长期分居两地,即使回到株洲,他也是一头扎进育种基地,很少回家。

一个人在海南孤苦的日子,石天宝说有时会忽然想起妻子的笑脸,儿子小小的身体,这时他唯一能做的,便是拿出妻儿的合影照片,一遍遍端详,吻照片上的儿子;有时,就忽然冲动地拨通家里的电话,听见妻子带着睡意的声音,看表才知道已是凌晨。

让石天宝欣慰的是,自己多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居先进水平,为社会创造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他参与选育的株两优02高产、稳产、优质、多抗,是一个综合性优良的杂交早稻组合,分别通过湖南、广西、安徽等地审定及国家审定,被湖南省农业厅确认为第一批超级杂交早稻,成为南方稻区的主栽品种,仅这一个项目,至2007年止,已累计增产稻谷2.92亿公斤,为农民增收4.08亿元,因农药用量减量,为农民节约支出1.46亿元。

文章来源:《株洲日报》 2008-12-16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