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马余刚,男,1968年3月出生,浙江余姚人,理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5年09月-1989年07月:杭州大学,物理,理学学士学位。

1989年09月-1991年09月: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核物理。

1991年10月-1994年07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核物理,理学博士学位。

1994/7-now Shanghai Institute of Applied Physics (Shanghai Inst. of Nuclear Research), (From Dec. 1994, Full professor)。

社会兼职:

1.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核物理研究室主任。

3.Chin. Phys. Lett.,Chin. Phys. C,Nucl. Sci. & Tech., The Open Nucl. & Part. Phys. J四杂志编委。

4.重要国际会议主席和十多次重要国际系列会议国际顾问。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十、十二、十三届专家评审组成员。

6.中国科大、上海交大、河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7.第三届“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专家委员会成员”。

8.美国相对论对撞机-STAR国际合作组理事。

9.STAR Talks委员会成员。

10.《中国物理快报》编委。

11.国际无中微子双β衰变合作组(CUORE)理事。

12.首届亚洲核物理联合会(ANPhA)理事。

13.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14.上海核学会理事核物理专业主任委员。

15.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

16.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

17.华中师范大学-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 学术委员会成员。

18.北京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成员。

培养研究生情况: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从事中能及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动力学多个方面:核反应的集体流、多重碎裂、液气相变、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相变等,放射性核束物理及在核输运理论的创造性应用等核物理的前沿领域的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性项目、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重点项目、973计划课题等。

1.重离子核反应的集体效应和奇异核产生及其性质研究。

2.重离子核反应的集体效应和奇异核产生及其性质研究。

3.中能重离子碰撞中的核液气相变和同位旋相关的物理研究。

4.核核碰撞早期:初始自由度的微观计算的评论。

5.研究核反应总截面的新路径。

6.1992.1-1994.12,放射性束核反应机制,参与。

7.1993.1-1996.12,中能耗散碎裂碰撞的研究,参与。

8.1994.8-1997.8,丰中子奇异核和核物质态方程研究,参与。

9.1998.1-2000.12,热核形成和衰变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质,负责。

10.1997.1-2001.12,放射性核束反应的“同位核物理”研究,负责。

11.1997.7-2000.7,中能重离子碰撞中的核量热曲线和临界现象,负责。

科研成果: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编著的会议文集::

1.J. Phys. G34(2007) S173-S1168页)(Guest editors: Y. G. Ma, E.K. Wang, X. Cai, H. Z. Huang, X.N. Wang, Z. Y. Zhu)

2.Int. J. Mod. E 16, Nos. 7-8 (August 2007) (Editors: Y. G. Ma, X. Z. Cai, Z. Y. Zhu, E.K. Wang, X. Cai)

3.AIP Conference Proceedings Vol 865, 1-426: “Nuclear Physics Trends: 6th China-Japan Joint Nuclear Physics Symposium”(Editors: Y. G. Ma, A. Ozawa)

4.Int. J. Mod. E19, No9 (2008) 1635-2004:THE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nuclear dynamics in heavy-ion reactions and neutron stars” (Editors: F. S. ZHANG, Y. G. MA, L. W. CHEN, C. W. SHEN, B. LIU)

发表英文论文:

1. Observation of an antimatter hypernucleus,B.I. Abelev et al. (STAR Collaboration), Science 328 (2010) 58-62

2. Neutron/proton ratio of nucleon emissions as a probe of neutron skin, X. Y. Sun, D. Q. Fang, Y. G. Ma, X. Z. Cai, J. G. Chen, W. Guo, W. D. Tian, H. W. Wang, Phys. Lett. B 682 (2010) 396

3. Dynamical dipole γ-radiation in heavy ion collisions on the basis of a quantum molecular dynamics model, H. L. Wu., W. D. Tian, Y.G. Ma, X. Z. Cai, J. G. Chen, D. Q. Fang, W. Guo and H. W. Wang, Phys. Rev. C 81 (2010) 047602

4. Significance of φ meson in the study of the partonic matter at RHIC, Y. G. Ma, J. H. Chen, G. L. Ma, Nucl. Phys. A 834 (2010) 265c

5. Dihadron Azimuthal Angle Correlations with respect to Reaction Plane from a Multi- Phase Transport Model Calculation, W. Li, S. Zhang, Y. G. Ma, X. Z. Cai, J. H. Chen, H. Z. Huang, G. L. Ma, C. Zhong, Nucl. Phys. A 834 (2009) 306c

6. Dependence of n/p with neutron skin thickness for neutron-rich nuclei, X. Y. Sun, D. Q. Fang, Y. G. Ma, X. Z. Cai, X. G. Cao, Y. Fu, W. D. Tian, Nucl. Phys. A 834 (2010) 502c

7. Reaction Plane Angle Dependence of Di-Hadron Azimuthal Correlations from a Multi- Phase Transport Model Calculation, W. Li, S. Zhang, Y. G. Ma, X. Z. Cai, J. H. Chen, H. Z. Huang, G. L. Ma, C. Zhong, Phys. Rev. C 80 (2009) 064913

8. Longitudinal broadening of near side jets due to parton cascade, G. L. Ma, S. Zhang, Y. G. Ma, X. Z. Cai, J. H. Chen, C. Zhong, Euro. Phys. J. C 57 (2008) 589

9. ANISOTROPIC FLOWS OF NUCLEAR CLUSTERS AND HARD PHOTONS IN INTERMEDIATE ENERGY HEAVY ION COLLISIONS, G. H. LIU, T. Z. YAN, Y. G. MA, X. Z. CAI, D. Q. FANG, W. Q. SHEN, W. D. TIAN, H. W. WANG and K. WANG, Int. J. Mod. Phys. E 17 (2008) 1850

10. Partonic effect on anisotropic flows of Ω baryon for Au+Au at 62.4 and 200GeV/c, J.X. Zuo, J.Y. Chen, X.Z. Cai, Y.G. Ma, F. Liu, P. Sorensen, A.H. Tang, H.Z. Huang, J.H. Chen, G.L. Ma and C. Zhong, Euro. Phys. J. C55 (2008) 463

11. Scaling of anisotropy flows in intermediate energy heavy ion collisions, Y. G. Ma, T. Z. Yan, X. Z. Cai, J. G. Chen, D. Q. Fang, W. Guo, G. H. Liu, C. W. Ma, E. J. Ma, W. Q. Shen, Y. Shi, Q. M. Su, W. D. Tian, H. W. Wang, K. Wang, Nucl. Phys. A 787 (2007) 611c

12. Nucleon-nucleon momentum correlation function for light nuclei, Y. G. Ma, X. Z. Cai, J. G. Chen, D. Q. Fang, W. Guo, G. H. Liu, C. W. Ma, E. J. Ma, W. Q. Shen, Y. Shi, Q.M. Su, W.D. Tian, H.W. Wang, K. Wang, Y.B. Wei, T.Z. Yan, Nucl. Phys. A 790 (2007) 299c

13. Three-Particle Correlations from Strong Partonic Cascade in the AMPT model,G. L. Ma, Y. G. Ma, S. Zhang, X. Z. Cai, J. H. Chen, Z. J. He, H. Z. Huang, J. L. Long, W. Q. Shen, X. H. Shi, C. Zhong, J. X. Zuo, Phys. Letts. B 647,122(2007)

14. Hadron Azimuthal Correlations and Mach-like Structures in a Partonic/Hadronic Transport Model,G.L. Ma, S. Zhang, Y.G. Ma, X.Z. Cai, J.H. Chen, Z.J. He, H.Z. Huang, J.L. Long, W.Q. Shen, X.H. Shi, C. Zhong, J. X. Zuo, Nucl. Phys. A 783, 515 (2007).

15. Transverse momentum and pseudorapidity dependences of Mach-like correlations for central Au+Au collisions at √sNN = 200 GeV,S. Zhang, G. L. Ma, Y. G. Ma, X. Z. Cai, J. H. Chen, H. Z. Huang, W. Q. Shen,X. H. Shi, F. Jin, J. Tian, C. Zhong, and J. X. Zuo,Phys. Rev. C 76, 014904 (2007)

16. Two- and three-particle correlations in a partonic transport model, G L Ma, S Zhang and Y G Ma, J. Phys. G34 (2007) S693

17. Di-hadron azimuthal correlation and Mach-like cone structure in parton/hadron transport model,G. L. Ma, S. Zhang, Y. G. Ma, H. Z. Huang, X. Z. Cai, J. H. Chen, Z. J. He, J. L. Long, W. Q. Shen, X. H. Shi, J. X. Zuo, Phys. Lett. B 641 (2006) 362

18. Study of isoscaling phenomena for projectile-like fragments, Q. M. Su, D. Q. Fang, Y. G. Ma, C. Zhong, C. W. Ma, K. Wang, T. Z. Yan, X. Z. Cai, and W. Q. Shen, Int. J. Mod. Phys. E 15 (2006) 1803

19. Elliptic flow of φ meson and strange quark collectivity at RHIC, J. H. Chen, Y. G. Ma, G. L. Ma, X. Z. Cai, Z. J. He, H. Z. Huang, J. L. Long, W. Q. Shen, C. Zhong, J. X. Zuo, Phys. Rev. C 74 (2006) 064902

20. Strange quark collectivity of φ meson at RHIC, J. H. Chen, Y. G. Ma, G. L. Ma, H. Z. Huang, X. Z. Cai, Z. J. He, J. L. Long, W. Q. Shen, J. X. Zuo, Eur. Phys. J. A29 (2006) 11

21. Scaling of anisotropic flow and momentum-space densities for light particles in intermediate energy heavy ion collisions, T.Z. Yan, Y.G. Ma, X.Z. Cai, J.G. Chen, D.Q. Fang, W. Guo, C.W. Ma, E.J. Ma, W.Q. Shen, W.D. Tian and K. Wang, Phys. Lett. B 638 (2006) 50

22. φ meson production and partonic collectivity at RHIC, Y. G. Ma, J. Phys. G 32 (2006) S373

23. Moment Analysis and Zipf Law, Y. G. Ma, Eur. Phys. J. A 30 (2006) 227

24. Surveying the nucleon-nucleon momentum correlation function in the framework of quantum molecular dynamics model,Y. G. Ma, Y. B. Wei, W. Q. Shen, X. Z. Cai, J. G. Chen, J. H. Chen, D. Q. Fang, W. Guo, C. W. Ma, G. L. Ma, Q. M. Su, W. D. Tian, K. Wang, T. Z. Yan, C. Zhong, and J. X. Zuo, Phys. Rev. C 73(2006) 014604

25. MEASUREMENTS OF REACTION CROSS SECTION AND FRAGMENT MOMENTUM DISTRIBUTION FOR N=10 PROTON-RICH ISOTONES,W. GUO, D. Q. FANG, Y. G. MA, C. W. MA, K. WANG, T. Z. YAN, X. Z. CAI, W. Q. SHEN, Z. Y. SUN, Z. Z. REN, J. G. CHEN, J. H. CHEN, G. H. LIU, E. J. MA, G. L. MA, Y. SHI, Q. M. SU, W. D. TIAN, H. W. WANG, C. ZHONG, J. X. ZUO, M. HOSOI, T. IZUMIKAWA, R. KANUNGO, S. NAKAJIMA, T. OHNISHI, T. OHTSUBO, A. OZAWA, T. SUDA, K. SUGAWARA, T. SUZUKI, A. TAKISAWA, K. TANAKA, T. YAMAGUCHI and I. TANIHATA,Int. J. Mod. Phys. E 15 (2006) 1523

26. Isoscaling behavior in fission dynamics,Y. G. Ma, K. Wang, X. Z. Cai, J. G. Chen, J. H. Chen, D. Q. Fang, W. Guo, C. W. Ma, G. L. Ma, W. Q. Shen, Q. M. Su, W. D. Tian, Y. B. Wei, T. Z. Yan, C. Zhong, X. F. Zhou, and J. X. Zuo,Phys. Rev. C 72(2005) 064603

27. Critical behavior in light nuclear systems: Experimental aspects,Y. G. Ma, J. B. Natowitz, R. Wada, K. Hagel, J. Wang, T. Keutgen, Z. Majka, M. Murray, L. Qin, P. Smith, R. Alfaro, J. Cibor, M. Cinausero, Y. El Masri, D. Fabris, E. Fioretto, A. Keksis, M. Lunardon, A. Makeev, N. Marie, E. Martin, A. Martinez-Davalos, A. Menchaca-Rocha, G. Nebbia, G. Prete, V. Rizzi, A. Ruangma, D. V. Shetty, G. Souliotis, P. Staszel, M. Veselsky, G. Viesti, E. M. Winchester, and S. J. Yennello, Phys. Rev. C 71 (2005) 054606 (23 pages)

28. Δ-scaling and heat capacity in relativistic ion collisions, YG Ma, G L Ma, X Z Cai, J Chen, J H Chen, D Q Fang, W Guo, Z He, H Z Huang, J L Long, C W Ma, B H Sa, W Q Shen, K Wang, Y B Wei, T Z Yan, C Zhong and J X Zuo, J. Phys. G 31 (2005) S1179

29. Towards the critical behavior for the light nuclei by NIMROD detector, Y. G. Ma, J. B. Natowitz, R. Wada, K. Hagel, J. Wang, T. Keutgen, Z. Majka, M. Murray, L. Qin, P. Smith, R. Alfaro, J. Cibor, M. Cinausero, Y. El Masri, D. Fabris, E. Fioretto, A. Keksis, M. Lunardon, A. Makeev, N. Marie, E. Martin, A. Martinez-Davalos, A. Menchaca-Rocha, G. Nebbia, G. Prete, V. Rizzi, A. Ruangma, D. V. Shetty, G. Souliotis, P. Staszel, M. Veselsky, G. Viesti, E. M. Winchester, and S. J. Yennello, Nucl Phys A 749 (2005) 106c

30. Evidence of critical behavior in the disassembly of nuclei with A~36, Ma YG, Wada R, Hagel K, Wang J, Keutgen T, Majka Z, Murray M, Qin L, Smith P, Natowitz JB, Alfaro R, Cibor J, Cinausero M, El Masri Y, Fabris D, Fioretto E, Keksis A, Lunardon M, Makeev A, Marie N, Martin E, Martinez-Davalos A, Menchaca-Rocha A, Nebbia G, Prete G, Rizzi V, Ruangma A, Shetty DV, Souliotis G, Staszel P, Veselsky M, Viesti G, Winchester EM, Yennello SJ, Phys. Rev. C 69 (2004) 031604 (Rapid communication)

31. Isoscaling in the lattice gas model, Ma YG, Wang K, wei YB, Ma GL, Cai XZ, Chen JG, Fang Dq, Guo W, Shen WQ, Tian WD, Zhong C, Phys. Rev. C 69 (2004) 064610

32. Statistical nature of cluster emission in nuclear liquid-vapour phase coexistence, Ma YG, Han DD, Shen WQ, Cai XZ, Chen JG, He ZJ, Long JL, Ma GL, Wang K, Wei YB, Yu LP, Zhang HY, Zhong C, Zhou XF, Zhu ZY, J. Phys. G 30 (2004) 13

33. Exploring binding energy and separation energy dependences of HBT strength, Wei YB, Ma YG, Shen WQ, Ma GL, Wang K, Cai XZ, Zhong C, Guo W, Chen JG, Phys. Lett. B 586, 225 (2004)

34. Systematic studies of binding energy dependence of neutron - proton momentum correlation function, Y. B. Wei, Y. G. Ma, W. Q. Shen, G. L. Ma, K. Wang, X. Z. Cai, C. Zhong, W. Guo, J. G. Chen, D. Q. Fang, W. D. Tian, X. F. Zhou, J. Phys. G. 30, 2019(2004)

35. Sequential decay distortion of Goldhaber model widths for spectator fragments, Ma YG, Wada R, Hagel K, Murray M, Wang JS, Qin LJ, Makeev A, Smith P, Natowitz JB, Ono A, PHYS REV C 65 (2002) 051602

36. Revealing New Features of Nuclear Liquid Gas Phase Transition with Information Theory, Y.G. Ma, Nucl. Phys. A 681 (2001) 476c

37. Cluster emission and phase transition behaviors in the nuclear disassembly, Y. G. Ma , J. Phys. G 27 (2001) 2455

38.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heory in Nuclear Liquid Gas Phase Transition, Y.G. Ma, Phys. Rev. Lett. 83 (1999) 3617.

39. Isospin Influences on Particle Emission and Critical Phenomena in Nuclear Dissociation, Y.G. Ma , Q.M. Su, W.Q. Shen, D.D. Han, J.S. Wang, X.Z. Cai, D.Q. Fang, Y.H. Zhang, Phys. Rev. C60 (1999) 024607

40. Isospin Effects of Particle Emission in Nuclear Dissociation, Y.G. Ma , W.Q. Shen, D.D. Han, Q.M. Su, J. S.Wang, X.Z. Cai, D.Q. Fang, Y.H. Zhang, J. Phys. G25 (1999) 1559.

41. Zipf’s Law in the Liquid Gas Phase Transition of Nuclei, Y.G. Ma, Eur. Phys. J. A 6 (1999) 367

42. Excitation Energy as a Basic Variable to Control Nuclear Disassembly, Y.G. Ma , Q.M. Su, W.Q. Shen, J.S. Wang, X.Z. Cai, D.Q. Fang, Y.H. Zhang, D.D. Han, Eur. Phys. J. A4 (1999) 217

43. Surveying the Nuclear Caloric Curve, Y.G. Ma , A. Siwek, J. Peter, F. Gulminelli, R. Dayras, L. Nalpas, B. Tamain, E. Vient, G. Auger, Ch.O. Bacri, J. Benlliure, E. Bisquer, B. Borderie, R. Bougault, R. Brou, J.L. Charvet, A. Chibi, J. Colin, D. Cussol, E. De Filippo, A. Demeyer, D. Dore, D. Durand, E. Ecomard, Ph. Eudes, E. Gerlic, D. Gourio, D. Guinet, R. Laforest, P. Lautesse, J.L. Laville, L. Lebreton, J.F. Lecolley, A. Le Fevre, T. Lefort, R. Legrain, O. Lopez, M. Louvel, J. Lukasik, N. Marie, V. Metivier, A. Ouatizerga, M. Parlog, E. Plagnol, A. Rahman, T. Reposeur, M.F. Rivet, E. Rosato, F. Saint-Laurent, M. Squalli, J.C. Steckmeyer, M. Stern, L. Tassan-got, C. Volant, and J.P. Wieleczko, Phys. Lett. B 390 (1997) 41

44. Correlation Functions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Rotational Collective Motion in Nucleus-nucleus Collisions Below 100 MeV/nucleon, Y.G. Ma and W.Q. Shen, Phys. Rev. C51 (1995) 3256

45. Collective Motions of Reverse Reaction System in the Intermediate Energy Domain via the Quantum Molecular Dynamical Model, Y.G. Ma, W. Q. Shen, and Z.Y. Zhu, Phys. Rev. C51 (1995) 1029

46. Onset of Multifragmentation in Intermediate Energy Light Asymmetrical Collisions, Y.G. Ma and W.Q. Shen, Phys. Rev. C51 (1995) 710

47. Comment on "Early Stages of Nucleus-nucleus Collisions: a Microscopic Calculation of the Initial Number of Degrees of Freedom", Y.G. Ma, Shen Wenqing et al., Phys. Rev. Lett. 70 (1993) 2972 .

48. A Novel Path to Study the Total Reaction Cross Section, Y.G. Ma , W.Q. Shen et al., Phys. Lett. B302 (1993) 386

49. Rotational Behavior in Intermediate Energy Heavy Ion Collisions, Y.G. Ma, W.Q. Shen et al., Phys. Rev. C48 (1993) R1492 (Rapid communication )

50. Study of the Total Reaction Cross Section via the Reaction Dynamical Model, Y.G. Ma, W.Q. Shen et al., Phys. Rev. C48 (1993) 850

51. Improved Microscopic Calculation of the Initial Exciton Number, Y.G. Ma, W.Q. Shen et al., Phys. Rev. C48 (1993) 448

52. Components of Collective Flow and Azimuthal Distribution in 40Ar + 27Al Collision with BUU method, Y.G. Ma, Shen Wenqing, et al., Z. Phys. A 344 (1993) 469

53. Rotation-like Behavior as a Function of Projectile Energy and Target Mass, Y.G. Ma, Shen Wenqing et al., Z. Phys. A 346 (1993) 285

发表中文论文:

1 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上发现首个反物质超核 马余刚; 陈金辉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中国基础科学 2011-04-15

2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双强子方位角关联的碰撞系统尺寸依赖性 张松; 朱逾卉; 马国亮; 马余刚; 钟晨; 蔡翔舟; 陈金辉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会议】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6册) 2009-11-18

3 基于Compton背散射光子的裂变产物光核反应嬗变研究 陈金根; 马余刚; 蔡翔舟; 王宏伟; 郭威; 徐望; 沈文庆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会议】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3册) 2009-11-18

4 中能重离子反应中类弹核自旋作用 张国强; 曹喜光; 傅瑶; 马余刚; 蔡翔舟; 王宏伟; 方德清; 田文栋; 陈金根; 郭威; 刘桂华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会议】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6册) 2009-11-18

5 中子质子产额比与丰中子核中子皮厚度的关联 孙小艳; 方德清; 马余刚; 蔡翔舟; 田文栋; 张国强; 周培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会议】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6册) 2009-11-18

6 中低能重离子核反应中的巨偶极共振模拟计算研究 叶绍强; 蔡翔舟; 马余刚 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 【会议】第十四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 2010-11-01

7 中能重离子碰撞下高能光子的研究 刘桂华; 马余刚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会议】第十四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 2010-11-01

8 TeO_2晶体材料的纯度和低本底γ测量 王宏伟; 田文栋; 李玉兰; 张国强; 周培; 武红利; 孙晓艳; 马余刚; 蔡翔舟; 方德清; 郭威; 陈金根; 曹喜光; 傅瑶; 石钰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核技术 2010-03-10

9 弹核碎裂反应中同位旋效应的系统研究(英文) 方德清; 马余刚; 马春旺; 钟晨; 蔡翔舟; 陈金根; 郭威; 苏前敏; 田文栋; 王鲲; 颜廷志; 沈文庆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 【期刊】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7-01-30

10 原子核高K同质异能态的诱发γ辐射 石钰; 田文栋; 马余刚; 蔡翔舟; 方德清; 王鲲; 陈金根; 王宏伟; 郭威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原子核物理评论 2008-12-20

11 上海激光电子γ源 潘强岩; 徐望; 陈金根; 郭威; 范功涛; 阎喆; 徐毅; 王宏伟; 王呈斌; 陆广成; 徐加强; 徐本基; 马余刚; 蔡翔舟; 沈文庆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 【期刊】原子核物理评论 2008-06-20

12 用修正的擦碎模型研究碎裂反应的同位素分布 钟晨; 方德清; 蔡翔舟; 沈文庆; 张虎勇; 魏义彬; 马余刚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上海 【期刊】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3-01-15

13 化学非平衡夸克-胶子物质中等质量双轻子的产生 贺泽君; 龙家丽; 马国亮; 马余刚; 张家驹; 刘波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上海;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理论核物理中心 【期刊】物理学报 2003-11-12

14 中能丰中子核反应的HBT研究(英文) 魏义彬; 马余刚; 王鲲; 马国亮; 蔡翔舟; 钟晨; 郭威; 陈金根; 方德清; 田文栋; 沈文庆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5-09-15

15 利用BUU模型研究~(11)Li的核反应总截面和双中子剥去截面(英文) 蔡翔舟; 沈文庆; 钟晨; 马余刚; 张虎勇; 魏义彬; 陈金根; 周星飞; 郭威; 王鲲; 马国亮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上海; 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世界实验室 北京 100080 宁波大学物理系 宁波; 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世界实验室 北京; 宁波大学物理系 宁波 【期刊】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3-08-15

16 158A GeV的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的强子快度分布及温度拟合 马国亮; 马余刚; 王鲲; 沈文庆; 蔡翔舟; 张虎勇; 卢朝辉; 钟晨; 陈金根; 魏义彬; 黄焕中; 萨本豪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Dept of Phys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CA 90095;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上海 【期刊】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3-10-15

17 化学非平衡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中的双轻子产生 龙家丽; 贺泽君; 蒋维洲; 马余刚; 刘波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上海;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理论核物理中心兰州 【期刊】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4-04-21

18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的温度涨落与热容 马国亮; 马余刚; 萨本豪; 王鲲; 蔡翔舟; 魏义彬; 张虎勇; 卢朝辉; 钟晨; 陈金根; 龙家丽; 贺泽君; 沈文庆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上海 【期刊】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4-04-21

19 PKA原子和SKA原子对同位素(溅射)富集度的贡献分析 郑里平; 张虎勇; 王庭太; 马余刚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 中国科学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 【期刊】物理学报 2004-05-12

20 镜像核~(13)N-~(13)C和~(15)N-~(15)O中的激发态晕或皮(英文) 陈金根; 蔡翔舟; 沈文庆; 马余刚; 任中洲; 蒋潍舟; 钟晨; 魏义彬; 郭威; 周星飞; 马国亮; 王鲲 浙江林学院理学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南京大学物理系;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浙江杭州; 宁波大学理学院; 浙江宁波; 江苏南京 【期刊】原子核物理评论 2005-03-30

21 一个奇异核反应总截面的探测系统及其应用 蔡翔舟; 冯军; 沈文庆; 方德清; 王建松; 马余刚; 诸永泰; 李松林; 苟全补; 吴和宇; 靳根明; 詹文龙; 郭忠言; 肖国青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期刊】原子核物理评论 1999-06-30

22 中能轻奇异核反应总截面的激发函数测量 沈文庆; 冯军; 马余刚; 王建松; 方德清; 蔡翔舟; 苏前敏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期刊】原子核物理评论 1999-09-30

23 中能重离子核反应同位素分布的统计模型计算 方德清; 冯军; 沈文庆; 蔡翔舟; 王建松; 叶巍; 马余刚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所 【期刊】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1999-05-21

24 核破裂中的粒子发射和临界涨落 马余刚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复旦大学李政道综合物理实验室 【期刊】物理学报 1999-10-30

25 电子辐照诱发固态相变导致的氮化硼纳米结构生长 王震遐; 李学鹏; 余礼平; 马余刚; 何国伟; 胡岗; 陈一; 段晓峰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电子显微镜开放实验室 上海 【期刊】物理学报 2002-03-12

26 超声波处理高序石墨合成碳纳米结构 王震遐; 余礼平; 马余刚; 朱志远; 何国伟; 胡刚; 陈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 上海 【期刊】物理学报 2002-07-12

27 中能重离子核反应的碎裂、集体流和其同位旋效应 马余刚; 张虎勇; 沈文庆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上海; 宁波大学 【期刊】物理学进展 2002-03-20

28 一个新颖的尝试 马余刚 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 【期刊】华东科技 1999-08-15

29 裂变延迟与可能发自超重系统的GDR γ射线 王建松; 沈文庆; 叶巍; 蔡延璜; 马余刚; 冯军; 方德清; 蔡翔舟; 苏前敏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上海 【期刊】原子核物理评论 1999-12-30

30 晶格气体模型在重离子物理中的应用 苏前敏; 马余刚; 沈文庆; 王建松; 蔡翔舟; 方德清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上海; 复旦大学李政道综合物理实验室 【期刊】原子核物理评论 1999-12-30

31 “颈”发射过程中的中等质量碎片的研究 张虎勇; 马余刚; 苏前敏; 蔡翔舟; 方德清; 胡鹏云; 沈文庆; 冯军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期刊】原子核物理评论 2000-06-30

32 轻粒子产额及其关联的同位旋效应 苏前敏; 马余刚; 沈文庆; 王建松; 蔡翔舟; 方德清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期刊】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0-03-15

33 微观半经典Vlasov框架下的巨偶极共振的系统学与同位旋效应 王建松; 沈文庆; 马余刚; 蔡廷璜; 冯军; 方德清; 蔡翔舟; 苏前敏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期刊】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0-03-15

34 核破裂中的激发能的作用 马余刚; 苏前敏; 沈文庆; 王建松; 方德清; 蔡翔舟; 张虎勇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复旦大学—李政道综合物理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 【期刊】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0-06-15

35 中能重离子碎裂反应的同位旋效应及其消失 方德清; 沈文庆; 冯军; 蔡翔舟; 苏前敏; 马余刚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期刊】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0-10-15

36 原子核碎裂中可能存在Zipf定律 韩定定; 马余刚 华东师范大学理工学院电子系;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期刊】科学通报 2000-05-15

37 原子核的同位旋对碎裂产物的影响 马余刚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期刊】物理学报 2000-04-12

38 一个奇异中子分布结构存在的判据 方德清; 沈文庆; 冯军; 蔡翔舟; 苏前敏; 张虎勇; 胡鹏云; 马余刚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期刊】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1-01-15

39 中能重离子反应中的在平面流和椭圆流 张虎勇; 马余刚; 余礼平; 沈文庆; 蔡翔舟; 方德清; 胡鹏云; 钟晨; 韩定定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电子科学系 上海 【期刊】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1-12-15

40 同位旋效应对中能重离子反应中轻粒子产物的影响 张虎勇; 马余刚; 苏前敏; 沈文庆; 蔡翔舟; 方德清; 胡鹏云; 韩定定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宁波大学物理系 【期刊】物理学报 2001-02-12

41 离子辐照与碳纳米结构体的合成 余礼平; 王震遐; 马余刚; 张虎勇; 钟晨; 蔡翔舟; 方德清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上海 【期刊】原子核物理评论 2002-03-30

42 CO_2激光辐照石墨产生的碳纳米结构 王震遐; 余礼平; 马余刚; 朱志远; 何国伟; 胡岗; 陈一; 王绍民; 黄富泉; 胡来归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复旦大学材料系; 浙江大学物理系; 浙江大学物理系 上海 【期刊】化学学报 2002-08-20

43 F同位素的反应总截面测量和~(17)F可能的质子皮结构 张虎勇; 沈文庆; 马余刚; 蔡翔舟; 方德清; 钟晨; 余礼平; 詹文龙; 郭忠言; 肖国青; 王建松; 王金川; 李加兴; 王猛; 王建峰; 宁振江; 王全进; 陈志强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 【期刊】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2-01-15

44 离子辐照石墨生成的纳米尺寸Ar泡 王震遐; 余礼平; 张伟; 马余刚; 朱志远; 何国伟; 胡刚; 陈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 上海 【期刊】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2-12-15

45 中子分布弥散度对反应总截面的影响 冯军; 沈文庆; 马余刚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期刊】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1994-02-21

46 一种高性能飞行时间望远镜系统 赵有雄; 郭忠言; 詹文龙; 冯恩普; 郗鸿飞; 周建群; 王金川; 罗永锋; 雷怀宏; 沈文庆; 冯军; 马余刚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期刊】核技术 1995-07-10

47 用动力学模型计算10.6MeV/u~(84)Kr(~(27)Al,准裂变)反应的裂变时间 叶巍; 沈文庆; 马余刚; 冯军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期刊】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1997-04-21

48 NUCLEAR CALORIC CURVES FOR QUASI-PROJECTILES FORMED IN ~(36)Ar+Ni AND ~(129)Xe+Sn REACTIONS 马余刚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复旦大学——李政道综合物理实验室; 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 法国LPC实验室 【期刊】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06-30

49 10.6MeV/u~(84)Kr+~(27)Al反应中角动量对断点前粒子多重性的影响 叶巍; 沈文庆; 陆中道; 冯军; 马余刚; 王建松; K.Yuasa-Nakagawa; T.Nakagawa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期刊】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1998-03-21

50 裂变路径对断点前粒子发射的影响 叶巍; 沈文庆; 冯军; 马余刚; 王建松; 蔡翔舟; 吴锡真; 冯仁发; 陆中道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期刊】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1998-07-21

51 介质中的核子-孩子碰撞截面及其对原子核反应总截面的影响 蔡翔舟; 冯军; 沈文庆; 马余刚; 王建松; 叶巍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期刊】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1998-09-21

52 10.6MeV/u~(84)Kr+~(27)Al碰撞中粒子发射的方位角分布和方位角关联 叶巍; 沈文庆; 马余刚; 冯军; T.Nakagawa; K.Yuasa-Nakagawa; K.Furutaka; K.Matsuda; Y.Futami; K.Yoshida; J.Kasagi; S.M.Lee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The Institute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Research RIKEN; Wako; Saitama 351-01; Japan; The Institute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Research; RIKEN; Department of Physics;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eguro; Toyko 152; Institute of Physics; University of Tsukuba; Tsukuba; Ibaraki 305; Laboratory of Nuclear Science; Tohoku University; Sendai; Miyagi 982 【期刊】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1997-01-15

53 中能区~(86)Kr+~(197)Au反应中的能量耗散、π介子阈下产生和流角 马余刚; 沈文庆; 冯军; 葛凌霄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穿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穿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期刊】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1993-03-02

54 用于次级束流线的双栅雪崩室 柳卫平; 李惠玲; 马余刚; 詹文龙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期刊】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1991-10-28

55 中能重离子周边反应产物的同位素分布与中子皮、激发能的关系 冯军; 沈文庆; 曾跃式; 马余刚; 王柄; 詹文龙; 诸永泰; 冯恩普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兰州 【期刊】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1991-05-01

56 46.7MeV/u~(12)C+~(58)Ni、~(115)In、~(197)Au α粒子发射研究 赵有雄; 郭忠言; 诸永泰; 詹文尤; 胡晓庆; 郗鸿飞; 刘冠华; 周建群; 冯恩普; 尹淑芝; 魏志勇; 范恩杰; 马余刚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兰州 【期刊】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1992-11-26

57 核子发射数的数学模拟:扩展BUU模型 马余刚; 沈文庆; 冯军; 葛凌霄; 詹文龙; 王柄; 诸永泰; 曾耀武; 周建群; 张丰收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上海 【期刊】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1992-11-26

58 一个在SPEG磁谱仪上鉴别中能重离子反应中中重产物的分析方法 冯军; 沈文庆; 马余刚; 詹文龙; 诸永泰; 郭忠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上海 【期刊】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1993-09-28

59 中能炮弹碎裂反应中的同位旋效应研究 马春旺; 魏慧玲; 傅瑶; 方德清; 蔡翔舟; 田文栋; 王宏伟; 马余刚; 王俊阳; 刘高杰 河南新乡河南师范大学物理系;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会议】二〇〇九全国核反应会暨生物物理与核物理交叉前沿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9-04-01

60 25MeV/u~(40)Ar在~(27)Al,~(58)Ni和~(115)In靶上引起的反应的实验研究 郭忠言; 詹文龙; 郗鸿飞; 周建群; 赵有雄; 冯恩普; 王金川; 罗永锋; 雷怀宏; 沈文庆; 马余刚; 冯军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 【会议】第九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1994-10-01

61 扩展 BUU 模型研究中能核反应的核子发射 马余刚; 沈文庆; 葛凌霄; 冯军; 詹文龙; 诸永泰; 周建群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会议】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上册) 1991-12-01

62 中能区核反应流角的可能特征 马余刚; 沈文庆; 葛凌霄; 冯军; 詹文龙; 诸永泰; 周建群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会议】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下册) 1991-12-01

63 44MeV/u~(129)Xe+~(90)Zr周边反应产物鉴别 冯军; 沈文庆; 詹文龙; 马余刚; 郭忠言; 诸永泰; 冯恩普; L.Tassun—got; C.Stephan; A.Gillibert; Y.Schutz; P.Juzuns; W. Mittig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GANIL PRANCE 【会议】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下册) 1991-12-01

64 中能耗散碎裂反应研究 冯军; 沈文庆; 詹文龙; 马余刚; 郭忠言; 诸永泰; 冯恩普; L.Tassun—got; C.Stephan; A.Gillibert; Y.Schutz; P.Juzuns; W.Mittig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GANIL PRANCE 【会议】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下册) 1991-12-01

65 46.7MeV/u~(12)C入射核反应中碎片的同位素产额分布 刘冠华; 詹文龙; 诸永泰; 郭忠言; 冯恩普; 胡晓庆; 郗洪飞; 周建群; 赵有雄; 尹淑芝; 范恩杰; 魏志勇; 马余刚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会议】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下册) 1991-12-01

66 46.7MeV/u~(12)C入射核反应中弹核碎裂与转移的竞争 刘冠华; 詹文龙; 诸永泰; 郭忠言; 冯恩普; 胡晓庆; 郗洪飞; 周建群; 赵有雄; 尹淑芝; 范恩杰; 魏志勇; 马余刚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会议】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下册) 1991-12-01

67 46.7MeV/u~(12)C入射核反应中的弹核碎裂研究 刘冠华; 詹文龙; 诸永泰; 郭忠言; 冯恩普; 胡晓庆; 郗洪飞; 周建群; 赵有雄; 尹淑芝; 范恩杰; 魏志勇; 马余刚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会议】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下册) 1991-12-01

68 46.7MeV/u~(12)C+~(58)Ni,~(115)In,(197)Au弹性散射研究 周建群; 詹文龙; 郗洪飞; 诸永泰; 郭忠言; 胡晓庆; 刘冠华; 赵有雄; 尹淑芝; 马余刚; 范恩杰; 魏志勇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会议】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下册) 1991-12-01

69 中能轻带电粒子末态相互作用的研究 郗洪飞; 詹文龙; 周建群; 诸永泰; 郭忠言; 胡晓庆; 刘冠华; 赵有雄; 尹淑芝; 马余刚; 范恩杰; 魏志勇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会议】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下册) 1991-12-01

70 中能重离子核反应中非稳态核的测量及核温度的提取 郗鸿飞; 詹文龙; 郭忠言; 诸永泰; 胡晓庆; 周建群; 刘冠华; 赵有雄; 尹淑芝; 魏志勇; 马余刚; 范恩杰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会议】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下册) 1991-12-01

71 ~(86)Kr+~(197)Au反应的阈下π介子产生问题 马余刚; 沈文庆; 葛凌霄; 冯军; 詹文龙; 诸永泰; 周建群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会议】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下册) 1991-12-01

72 一个用于次级束流线的双栅雪崩室 柳卫平; 李惠玲; 马余刚; 詹文龙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会议】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下册) 1991-12-01

73 奇异核的反应总截面 沈文庆; 冯军; 马余刚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会议】第九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1994-10-01

74 STAR-TOF物理与TOF研制 马余刚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STAR-TOF合作组 【会议】第十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大会暨第五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4-05-01

75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的温度涨落和△-标度 马余刚; 马国亮; 萨本豪; 蔡翔舟; 黄焕中; 龙家丽; 贺泽君; 方德清; 田文栋; 王鲲; 魏义彬; 钟晨; 陈金根; 沈文庆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会议】第十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大会暨第五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4-05-01

76 丰中子核反应的HBT效应研究 马余刚; 魏义彬; 沈文庆; 蔡翔舟; 陈金根; 方德清; 郭威; 马国亮; 苏前敏; 田文栋; 王鲲; 钟晨; 周星飞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会议】第十次全国核结构研讨会暨第六次全国核结构专题讨论会会议文集(一) 2004-07-01

77 丰中子核反应的HBT效应研究(英文) 马余刚; 魏义彬; 沈文庆; 蔡翔舟; 陈金根; 方德清; 郭威; 马国亮; 苏前敏; 田文栋; 王鲲; 钟晨; 周星飞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会议】第十次全国核结构研讨会论文集 2004-07-01

78 镜像核~(13)N~(-13)和~(15)N-~(15)O中的激发态晕或皮(英文) 陈金根; 蔡翔舟; 沈文庆; 马余刚; 任中洲; 蒋潍舟; 钟晨; 魏义彬; 郭威; 周星飞; 马国亮; 王鲲 浙江林学院理学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南京大学物理系 【会议】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集(下) 2004-10-01

79 核—核碰撞的同位旋效应及核物质性质研究 马余刚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会议】第十三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7-08-01

80 非束缚核~(7,9)He,~(11)N的实验研究 王宏伟; 马余刚; 蔡翔舟; 田文栋; 方德清; 陈金根; 郭威; 马春旺; 刘桂华; 石钰; 王琨; 颜廷志; 马二俊; 苏前敏; 沈文庆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核物理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核物理室 【会议】第十三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7-08-01

81 中能类弹碎片同位旋效应实验研究 田文栋; 王宏伟; 马春旺; 苏前敏; 颜廷志; 刘桂花; 石钰; 马余刚; 蔡翔舟; 方得清; 徐瑚珊; 胡正国; 孙志宇; 肖志刚; 雷相国; 郭忠言; 肖国青; 李波; 袁小华; 张宏斌; 姚向武; 郭文涛; 章学恒; 黄天衡; 高启; 郑川; 高辉; 徐治国; 付芬; 韩建龙; 樊瑞睿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会议】第十三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7-08-01

82 中能核反应中的各向异性流 马余刚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会议】2007年全国核反应会暨生物物理与核物理学科交叉前沿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7-04-01

83 非束缚核~(7,9)He,~(11)N的实验研究 王宏伟; 马余刚; 蔡翔舟; 田文栋; 方德清; 陈金根; 郭威; 马春旺; 刘桂华; 石钰; 王琨; 颜廷志; 马二俊; 苏前敏; 沈文庆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核物理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核物理室 【会议】2007年全国核反应会暨生物物理与核物理学科交叉前沿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7-04-01

84 上海激光电子伽玛源的研究进展 潘强岩; 徐望; 阎喆; 徐加强; 郭威; 陆广成; 陈金根; 王宏伟; 范功涛; 袁仁勇; 徐毅; 王呈斌; 马余刚; 蔡翔舟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会议】2007年全国核反应会暨生物物理与核物理学科交叉前沿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7-04-01

荣誉奖励:


1.“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1993年SCI系统论文数全国个人。

3.1994年获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4.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学金特别奖。

5.1995年获王变诚法国科研中心奖学金。

6.1997年获上海市科技精英。

7.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8.1999年获中科院青年科学家二等奖。

9.199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0.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二等奖。

11.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2.2004年获上海市优秀专业技术人员。

13.2005年获第五届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

14.2006年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15.2006年中科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

16.2008年获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7.2009年获中科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18.2010年获2007-2009年度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媒体报道:


马余刚: 发现宇航燃料新成员

未来宇宙航行会使用什么燃料?反物质也许会成为一种理想的选择。近日,由中国科学家参加的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STAR国际合作组,探测到氦4核的反物质粒子—反物质氦4核。这种新型粒子是迄今为止所能探测到的最重的反物质原子核。这也进一步确认了反物质在宇宙中的存在,而最让很多人感到动心的就是未来反物质极有可能充当很好的宇航燃料。日前,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

《北京科技报》:为何要研究反物质?

马余刚:反物质-物质不对称性一直是物理学领域的一大谜团。现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的物质是正物质,它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电子以及中性的中子组成。与之相反的是,由带负电的质子和带正电的电子组成的物质就是反物质。

长期以来,物理学界的理论认为在宇宙大爆炸之初曾产生了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可现今所能观测到的宇宙几乎都由物质构成,那些反物质却不知去向,物质和反物质出现了极大的不对称性,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对认识宇宙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过截至目前,这样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物理学界还不能得出确切的答案。

《北京科技报》:有研究人员表示,在未来反物质有可能成为最为理想的宇航燃料,这是什么原因?

马余刚:物质和反物质相遇发生湮灭时,物质和反物质都不复存在,但是它们在相互湮灭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如果将来我们能够将这种能量予以控制,就可能成为很好的宇航动力。据我所知,现在反物质也被国际学界视为一种潜在的巨大新能源。在美国科幻片《星际迷航》里,宇航员也把反物质用作星际飞船燃料,这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当然这样的设想目前还只是处于理论阶段,未来在实际应用中究竟可行不可行还有待研究。

《北京科技报》:这次是怎么发现反物质氦4的?

马余刚:在位于纽约长岛的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有一台“重离子对撞机”。在对撞机上,研究人员让两束接近于光速的金原子核进行对撞,模拟了极小尺度内的“宇宙大爆炸”,造成与宇宙演化之初相似的物质形态。在这种剧烈的微观对撞过程中,产生了大约等量的正反物质,其中一部分相对稳定的反物质,在与“正物质”相互湮灭之前,在探测器上留下了清晰的信号证据,其中一部分就是反物质氦4。

《北京科技报》:这项研究对未来有什么意义?

马余刚:到目前为止,反物质氦4是已经发现的最重的一种反物质,它是我们接下来进一步寻找其他反物质的一个基础。我们也希望我们的这种研究能为研究宇宙的反物质提供一些重要线索。

人物介绍

马余刚,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研究员、STAR国际合作组中国组召集人,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来源:北京科技报 2011/05/09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