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张灿军,男,汉族,1962年出生,河南南省伊川县人,中共党员,硕士学位。现任洛阳市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2年毕业于河南百泉农专农学专业。

1982年至1985年4月在商水县农业局工作。

1985年5月至今在洛阳市农科院工作,现任农科院院长、研究员。

2001年6月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学历。

社会兼职:

1.河南省小麦研究会、河南省农学会、河南省农业信息协会常务理事。

2.洛阳市农学会、洛阳市蔬菜协会副会长。

3.洛阳市第八届、第九届党代会,河南省第七、八届党代会代表。

培养研究生情况: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从事旱作农业、旱地小麦育种栽培研究及小麦、水稻抗旱性鉴定等方面的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家“863”、国家“948”、 中—比国际合作二期、国际水和粮食挑战计划、国家粮食丰产工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河南省成果转化、河南省科技攻关及洛阳市重大攻关项目十余项。

1.农业部:小麦抗旱优异种质资源的创新及广泛利用。

2.农业部:中国北方冬小麦抗旱节。

3.抗旱、高产、优质旱地小麦新品种晋麦47号选育与推广。

4.黄淮区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科研成果:

在张灿军研究员的带动下,洛阳农科院形成了系统的“洛阳模式”,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一套旱地小麦育种新方法——水旱协调选择混合法,解决了旱地小麦品种抗旱不高产的问题,近年被国内10余家小麦育种单位引用或借鉴。为准确快速地鉴定出小麦品种(系)的抗旱性,张灿军在1980年代初建造了国内第一座人工活动干旱棚。他参与制定的《小麦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程》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行业推荐性标准,成为“全国旱地小麦标杆性标准”。在小麦育种策略上,以培育水旱兼用的半冬性品种(系)为主,抗旱性、适应性与丰产性并重,满足了旱地小麦生产在不同环境下的要求。在抗旱小麦品种形态研究方面,他提出了以“株高刚性度”和“粒库弹性度”的评价指标,21世纪初育成了我国首个国审矮秆抗旱小麦新品种洛旱2号(成为多年来河南及黄淮旱地小麦区试对照品种);选育出抗旱节水的国审洛旱6号,成功解决了抗旱与高产相矛盾的问题。2008年6月,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嵩县阎庄50亩洛旱6号示范田进行了现场实打验收,亩产高达607.40公斤,创我国旱地小麦高产新纪录。张灿军院长近30年来先后主持和参与选育出10余个抗旱节水高产新品种:1980年代育出河南第一个通过省级审定的抗旱小麦品种豫麦8号,后续还有豫麦38、豫麦48号、洛旱6号、洛旱7号(2009年被确定为黄淮旱肥地冬小麦区和旱地小麦区试对照品种)、洛旱8号、洛旱9号、洛旱11、洛旱13、洛麦21号、洛麦22号、洛麦23号、洛麦24号等,为我省旱地小麦良种的更新换代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成果和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近2亿亩,创经济效益15亿余元。主持育成了通过审定小麦品种18个,其中国审品种8个。

这些成果累计推广面积1.6亿亩,创社会经济效益达12亿元。在小麦抗旱育种的理论研究方面,率先提出“水旱协调选择混合育种法”,并得到了全国10余家抗旱小麦育种单位借鉴应用。在小麦抗旱性鉴定方面提出了系统的鉴定分析方法和指标,参与制定的“小麦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已被农业部批准为部颁标准,并已在国家小麦区试中应用多年。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

1 抗旱丰产小麦新品种陇春27号选育研究 杨文雄; 刘效华; 杨芳萍; 陈源娥; 张灿军 甘肃省农科院小麦所; 甘肃省种子管理总站; 河南省洛阳市农科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11-10

2 小麦品种抗旱性形态指标比较研究 杨子光; 张灿军; 冀天会; 郭军伟 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2010-03-20

3 典型相关分析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杨子光; 张灿军; 冀天会; 孟丽梅; 张珂; 孙军伟 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期刊】江苏农业科学 2010-10-15

4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黄明; 吴金芝; 李友军; 姚宇卿; 张灿军; 蔡典雄; 金轲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期刊】农业工程学报 2009-01-30

5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冬小麦旗叶衰老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黄明 ; 吴金芝; 李友军; 姚宇卿; 张灿军; 蔡典雄; 金轲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期刊】应用生态学报 2009-06-15

6 超高产小麦新品种洛麦22号的选育 冀天会; 张灿军; 杨子光; 孟丽梅; 张珂; 孙军伟; 郭军伟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期刊】河南农业科学 2009-08-15

7 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洛旱8号的选育 张灿军; 高海涛; 张学品; 杨洪强; 冯伟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期刊】河南农业科学 2010-01-15

8 冬小麦水旱品种间杂交株高构成因素的遗传分析 张灿军; 高海涛; 王书子; 冀天会; 张学品 洛阳农业科学研究所; 洛阳农业科学研究所 【会议】21世纪小麦遗传育种展望——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 2001-05-01

9 偃师4号在河南小麦育种和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及启示 高海涛; 张灿军; 王书子; 吴少辉; 王海洋; 张向召; 李小东; 李利峰 洛阳农业科学研究所; 洛阳农业科学研究所 【会议】21世纪小麦遗传育种展望——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 2001-05-01

10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旗叶衰老代谢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李友军; 黄明 ; 姚宇卿; 张灿军; 蔡典雄; 金轲 河南科技大学; 洛阳市农业科学; 洛阳市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会议】作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中国作物生理第十次学术研讨会文集 2007-08-01

11 小麦品种抗旱性鉴定产量指标的比较研究 冀天会; 张灿军; 谢惠民; 杨子光; 郭军伟; 孟丽梅; 马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洛阳;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陕西杨凌; 河南洛阳 【期刊】中国农学通报 2006-01-05

12 358个欧洲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鉴定与评价 董玉琛; 郝晨阳; 王兰芬; 张学勇; 高海涛; 张灿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北京 【期刊】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6-06-16

13 河南省旱作区节水抗灾培肥技术体系集成研究 姚宇卿; 张灿军; 沈东风; 吕军杰; 仵均祥; 张洁; 王育红; 李志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渑池县洪阳乡人民政府 陕西杨凌; 陕西杨凌 【期刊】耕作与栽培 2006-08-26

14 水旱协调选择混合育种中冬小麦性状遗传相关分析及其早代性状选择 高海涛; 张灿军; 吴少辉; 张学品; 段国辉; 吴少方; 谢惠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农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杨凌; 河南洛阳; 河南郑州; 陕西杨凌 【期刊】麦类作物学报 2006-09-15

15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友军; 吴金芝; 黄明; 姚宇卿; 张灿军 ; 蔡典雄; 金轲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洛阳 【期刊】农业工程学报 2006-12-30

16 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洛旱6号的选育 张灿军; 吴少辉; 高海涛; 张学品; 段国辉; 杨洪强; 温红霞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河南洛阳; 河南洛阳 【期刊】河南农业科学 2007-05-15

17 超级小麦新品种洛麦2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高海涛; 张灿军; 段国辉; 吴少辉; 温红霞; 余四平; 张学品; 王艳芳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河南洛阳; 河南洛阳 【期刊】河南农业科学 2007-05-15

18 小麦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指标研究Ⅰ鉴定方法及评价指标 张灿军; 冀天会; 杨子光; 郭军伟; 孟丽梅; 张珂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河南洛阳; 河南洛阳 【期刊】中国农学通报 2007-09-05

19 小麦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指标研究Ⅱ 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程 张灿军; 冀天会; 杨子光; 郭军伟; 孟丽梅; 张珂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河南洛阳; 河南洛阳 【期刊】中国农学通报 2007-10-05

20 小麦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指标研究Ⅲ 综合评价指标的比较研究 冀天会; 张灿军; 杨子光; 孟丽梅; 郭军伟; 张珂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河南洛阳; 河南洛阳 【期刊】中国农学通报 2007-10-05

21 小麦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指标研究Ⅳ萌发期抗旱指标的比较研究 杨子光; 张灿军; 冀天会; 孟丽梅; 郭军伟; 张珂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河南洛阳; 河南洛阳 【期刊】中国农学通报 2007-12-05

22 小麦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指标研究Ⅴ苗期抗旱指标的比较研究 杨子光; 张灿军; 冀天会; 郭军伟; 孟丽梅; 张珂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河南洛阳; 河南洛阳 【期刊】中国农学通报 2008-01-05

23 旱坡地麦田夏闲期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 王小彬; 蔡典雄; 金轲; 吴会军; 白占国; 张灿军; 姚宇卿; 吕军杰; 王育红; 杨波; Roger Hartmann; Donald Gabriels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比利时根特大学土壤管理系; 比利时根特大学土壤管理系 北京; 根特B9000 【期刊】中国农业科学 2003-09-20

24 旱稻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 王育红; 吕军杰; 张洁; 李俊红; 王聪慧; 丁志强; 张灿军; 姚宇卿; 李志锋 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 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 渑池县洪阳乡人民政府 河南洛阳; 河南洛阳; 河南渑池 【期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5-07-10

25 旱稻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旱稻苗期抗旱性 王育红; 姚宇卿; 张灿军; 吕军杰; 张洁; 王聪慧; 李俊红 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 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 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 河南洛阳; 河南洛阳 【期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5-07-10

26 冬小麦叶绿素荧光参数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 冀天会; 张灿军; 杨子光; 郭军伟; 孟丽梅; 马雯 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洛阳; 河南洛阳 【期刊】麦类作物学报 2005-07-15

27 水旱生态型冬小麦品种杂种优势分析 冀天会; 张灿军; 杨子光; 王书子; 高海涛; 郭军伟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洛阳; 河南洛阳 【期刊】麦类作物学报 2003-11-30

28 花后灌水对小麦籽粒品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王晨阳; 郭天财; 彭羽; 朱云集; 马冬云; 张灿军 河南农业大学;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郑州; 河南洛阳 【期刊】作物学报 2004-10-25

29 GS洛旱2号适宜生态类型区灰色布局分析 冀天会; 张灿军; 杨子光; 郭军伟; 孟丽梅; 马雯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洛阳; 河南洛阳 【期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5-03-10

30 旱稻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Ⅰ 鉴定方法与评价指标 张灿军; 姚宇卿; 王育红; 吕军杰; 张洁; 李俊红; 王聪慧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中国农科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 中国农科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 河南洛阳; 河南洛阳 【期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5-05-10

31 旱稻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Ⅱ 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 张灿军; 王育红; 姚宇卿; 吕军杰; 王聪慧; 张洁; 李俊红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中国农科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 中国农科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 河南洛阳; 河南洛阳 【期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5-05-10

32 抗旱小麦新品种豫麦48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沈东风; 张灿军; 王书子; 高海涛; 冀天会; 吴少辉 洛阳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河南农业科学 1999-07-15

33 洛旱2号特征特性及选育方式分析 杨子光; 张灿军; 王书子; 吴少辉; 张学品 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洛阳; 河南洛阳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2002-02-25

34 节水抗旱小麦新品种— —洛旱2号 张灿军; 吴少辉; 王书子; 高海涛 河南洛阳市农业科学院研究所; 河南洛阳市农业科学院研究所; 河南洛阳市农业科学院研究所 洛阳 【期刊】麦类作物学报 2002-11-30

35 河南省优质小麦系谱追溯及遗传改良分析 王翠玲; 张灿军; 王书子; 高海涛; 张学品; 段国辉 河南省洛阳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洛阳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洛阳农业科学研究所 洛阳 【期刊】中国农学通报 2002-04-30

36 旱地杂种小麦优势测定及亲本组配模式研究 冀天会; 张灿军; 杨子光; 王书子; 高海涛; 王向阳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洛阳; 河南洛阳 【期刊】中国农学通报 2002-12-30

37 洛旱二号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张灿军 ; 王书子; 周修文 洛阳农科所; 洛阳农科所 【期刊】河南农业 1999-11-10

38 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系洛旱2号的选育 张灿军; 王书子; 高海涛; 吴少辉; 王翠玲 洛阳农业科学研究所; 洛阳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河南农业科学 2000-06-15

39 冬小麦水旱品种间杂交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 张灿军; 冀天会; 王书子; 高海涛; 王翠玲; 杨子光 洛阳农业科学研究所; 洛阳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华北农学报 2001-06-15

40 节水灌溉对两个冬小麦品种影响效应的初步研究 郭天财; 彭羽; 王晨阳; 张秀英; 张灿军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郑州市邙山区农技站; 洛阳市农科所 河南郑州; 河南郑州; 河南洛阳 【期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2-06-30

41 小麦新品种豫麦48号及选育方法分析 冀天会; 王书子; 沈东风; 张灿军; 高海涛; 吴少辉; 杨子光 河南省洛阳农科所; 河南省洛阳农科所 【期刊】小麦研究 2000-05-15

42 豫麦2号在河南省小麦品质育种中的作用及启示 王翠玲; 张灿军; 王书子; 高海涛; 吴少辉; 张学品; 杨子光; 段国辉 洛阳农业科学研究所; 洛阳农业科学研究所; 洛阳农业科学研究所 洛阳 【期刊】小麦研究 2001-11-15

43 洛旱2号的丰产性、稳产性、抗旱性及产量结构分析 王翠玲; 张灿军; 王书子; 高海涛; 吴少辉; 杨子光; 张向召 河南省洛阳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洛阳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洛阳农业科学研究所 洛阳 【期刊】小麦研究 2001-08-15

44 抗旱小麦新品种豫麦38号的选育 张灿军; 李风歧; 王海菊 洛阳农业科学研究所; 洛阳市郊区农科所; 荥阳市农业局 【期刊】河南农业科学 1996-08- 15

荣誉奖励:


1.荣获“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荣获“河南省优秀专家”称号。

3.被评为国家小麦区试先进个人。

4.被评为洛阳市知识分子工作先进个人。

5.被评为洛阳市优秀共产党员。

6.被评为洛阳市科技拔尖人才。

7.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8.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9.获河南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0.获洛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1.200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

12.200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3.入选“2008河南年度三农新闻人物50强”。

14.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媒体报道(一):


科研领军人物痴心攻坚三十载

——洛阳农科院院长张灿军研究员在国内抗旱高产小麦育种方面成绩斐然

图为:小麦育种专家、洛阳农科院院长张灿军在试验田工作。

刚刚过去的2009年,对于河南和中国是一个有着特殊记忆的年份:去年,河南小麦生产遭遇50年来罕见旱灾,但是,有“中国粮仓”之称的河南小麦总产仍然达到613亿斤。这其中,小麦抗旱良种的科技支撑作用功不可没!在河南1亿亩耕地中,丘陵旱地面积约占五分之二,能在严重干旱年份取得小麦丰收,不能不提起选育抗旱稳产的洛旱系列小麦的育种专家、洛阳农科院领军人物张灿军院长。该院刚传来选育的5个小麦新品种同时通过国审的重大喜讯,其中有张灿军院长主持选育的3个国审旱地品种:洛旱9号、洛旱11、洛旱13。为解密“洛阳模式”,本报“全国小麦看河南”栏目组记者日前独家专访了张灿军院长。

10多个小麦良种:只为抗旱高产

在详细对话张灿军院长之前,记者就知道洛阳农科院在旱地小麦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方法创新方面在国内外久负盛名,是国家旱地小麦区试的主持单位和小麦、旱稻抗旱性鉴定的定点单位,却不知张灿军院长就是河南省旱地、国家黄淮冬麦区旱地小麦区试与生产试验主持专家及河南省重大攻关课题“旱地小麦新品种选育”项目主持人。征得张灿军院长同意,本报首次对外公开了“洛阳模式”一些鲜为人知的科研秘密。在育种策略上,以培育水旱兼用的半冬性品种(系)为主,抗旱性、适应性与丰产性并重,满足了旱地小麦生产在不同环境下的要求。在抗旱小麦品种形态研究方面,他提出了以“株高刚性度”和“粒库弹性度”的评价指标,21世纪初育成了我国首个国审矮秆抗旱小麦新品种洛旱2号(成为多年来河南及黄淮旱地小麦区试对照品种);选育出抗旱节水的国审洛旱6号,成功解决了抗旱与高产相矛盾的问题。2008年6月,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嵩县阎庄50亩洛旱6号示范田进行了现场实打验收,亩产高达607.40公斤,创我国旱地小麦高产新纪录。张灿军院长近30年来先后主持和参与选育出10余个抗旱节水高产新品种:1980年代育出河南第一个通过省级审定的抗旱小麦品种豫麦8号,后续还有豫麦38、豫麦48号、洛旱6号、洛旱7号(2009年被确定为黄淮旱肥地冬小麦区和旱地小麦区试对照品种)、洛旱8号、洛旱9号、洛旱 11、洛旱13、洛麦21号、洛麦22号、洛麦23号、洛麦24号等,为我省旱地小麦良种的更新换代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成果和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近2亿亩,创经济效益15亿余元。豫西地区“十年九旱”“七山二塬一分川”,自古以来“靠天吃饭”。从“靠天吃饭”到“靠‘种’丰收”的历史转变被1985年调到当时洛阳农科所的“年轻书生”张灿军实现了。

20多项创新:树立旱地小麦标杆

去年深受旱灾危害的广大农户都有疑问:为啥有的品种在干旱条件下却表现出抗旱抗逆性强的优势,照样丰收?这归功于为抗旱夺丰收保驾护航的洛旱系列、洛麦系列小麦品种。在张灿军的艰苦努力和带动下,该院形成了系统的“洛阳模式”,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一套旱地小麦育种新方法——水旱协调选择混合法,解决了旱地小麦品种抗旱不高产的问题,近年被国内10余家小麦育种单位引用或借鉴。为准确快速地鉴定出小麦品种 (系)的抗旱性,张灿军在1980年代初建造了国内第一座人工活动干旱棚。他参与制定的 《小麦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程》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行业推荐性标准,成为 “全国旱地小麦标杆性标准”。他先后在国家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承担国际合作及国家、省、市科研项目10余项,取得20多项成果。张灿军在旱作农业、旱地小麦育种栽培研究及小麦、水稻抗旱性鉴定等方面有较大影响和较高知名度。洛阳市委宣传部推荐他入选了 “2008河南年度三农新闻人物50强”。

30载痴心攻坚:攀登科技高峰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技大发展的30年,是张灿军在洛阳山区痴心旱地育种的30年。为寻找具有抗旱基因的远源种质材料,他走遍了全国几大小麦种植区。他常年往返国内丘陵旱塬,为了引进国外小麦新种质资源,他还先后赴南斯拉夫、墨西哥等国进行实地考察,引进小麦新种质资源上千个,为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中高水肥地超高产育种方面也有较快进展,曾选育出洛太911、洛麦1号等高产品种。去年,他又成功选育出超级国审洛麦21号、洛麦23号。经专家实打验收,百亩示范田洛麦21号亩产高达712.8公斤,刷新了河南百亩高产新纪录。张灿军院长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小麦冬春性鉴定研究》研究生论文填补了我国研究的一项空白,对品种审定中进行冬春性小麦鉴定和在种植时选择适宜区域品种、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价值。经常有同行惊叹“洛阳农科院比我们省级农科院还有实力”,但面对荣誉和成绩,张灿军从不满足和懈怠。他常鼓励青年科技人员读在职研究生,为青年科技人员出国培训和参加学术会议创造条件。在院长张灿军的指导下,该院的小麦研究开发中心在高海涛主任、吴少辉副主任的带领下,发展较快,尤其在2009年取得了同年通过5个国审小麦品种的科研硕果!

来源:河南科技报20100105期

媒体报道(二):

全国小麦看河南—全国知名小麦专家介绍:洛阳农科院张灿军

河南省洛阳市农科院院长、研究员、小麦育种专家张灿军,26年如一日,坚守在小麦优良品种选育第一线,潜心钻研,执着追求,他先后选育小麦新品种18个,其中选育的小麦新品种“洛麦21”创河南省百亩连片712。8公斤的新纪录;“洛旱6号”创下50亩连片亩产607。6公斤的我国旱地小麦新记录;经他参与制定的“小麦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程”被农业部确定为部颁标准,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2年7月,张灿军从大学毕业后,带着对自已专业的热爱,带着对未来攀登农业科学高峰的向往与理想,踏进了小麦研究工作的门槛,主攻小麦遗传育种和新品种利用以及旱地农业研究,尽管当时旱地小麦品种选育在全国还是一个无人问津的课题,并具有较大的难度和风险,但受使命感和责任感驱使的他,仍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项艰巨而神圣的事业中去。

锲而不舍 刻苦攻关众所周知,小麦育种的研究,工作量大,周期长,单是培育一个小麦品种,往往要经过几千到上万个组合、数百次试验。选育出一个省审品种,从设计、选育、繁育到区域推广要10年左右。育出一个国审品种,则至少需要10年以上。这对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耐心和毅力是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在选配出理想的杂交组合以后,还要进行更为艰难的单株选择和品系比较,面对几百个杂交组合和几千份品系材料,如何选定父本、母本,实现优良性状互补,都要对品种、品系广泛筛选,缜密思考,精心组配,耐心观察,细致选择,科学试验,严格调查,认真记录,小心伺候。许多人为之前仆后继,育种多年甚至终生也未必能获得成功。我深深体会到,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工作,没有超强的毅力与恒心,不经过锲而不舍地努力,要想取得成绩那是一句空话。

豫西地区大多是丘陵旱塬,沟沟坎坎连绵不断。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尽快筛选培育出适宜我省种植的小麦新品种,他把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这项事业中,常年坚持风里来,雨里去,在试验田一干就是一天。严冬,他扒开积雪察看苗情,手冻得裂了血口仍坚持纪录;盛夏,他在烈日下,一站就是大半晌,脸被晒脱了皮,他仍坚持对几十万棵单株进行详细观察记载,了解每个单株株系的特征特性和长势,分析每个组合的杂交优势。同时,他还常年往返于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的丘陵旱塬,寻找更具抗旱基因的远源种质材料。经过一次次配制杂交组合,一次次精心筛选,优中选优。20多年来,他走遍了全国几大主要小麦种植区,得到了几千份小麦亲本材料。为了引进国外小麦新种质资源,他先后赴南斯拉夫、墨西哥等国家进行实地考察,并引回了小麦新种质资源上千个,为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华秋实 硕果累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张灿军靠他的勤奋、智慧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靠他的那一颗立志为科研奉献的事业心,终于取得了累累硕果。十多年来,他先后选育出豫麦8号、豫麦36、豫麦38、豫麦48号、洛旱2号、洛旱3号、洛旱6号、洛旱7号、洛旱8号、洛旱9号、洛旱10号、洛旱11号、洛麦1号、洛麦21号、洛麦22号、洛麦23号、洛麦24号等10余个小麦新品种,为我省旱地小麦良种的更新换代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小麦抗旱育种的理论研究方面,他率先提出了“水旱两用型”的育种方向,指出了相应的育种途径和方法,解决了旱地小麦品种抗旱不高产的矛盾,为发展旱作农业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抗旱小麦品种形态研究方面,他提出了以“株高刚性度”和“粒库弹性度”的评价指标,并以这一理论为指导,育成了我国首例矮杆抗旱小麦新品种洛旱2号。该品种200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现已成为黄淮旱地小麦区域试验对照品种;他选育出的国审旱地小麦新品种洛旱6号,成功解决了抗旱与高产的矛盾,2008年6月,经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嵩县阎庄50亩高产攻关示范田进行了现场实打验收,亩产高达607。40公斤,创我国旱地小麦高产新纪录。他选育出的超高产小麦新品种洛麦21号,2008年6月,经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偃师高龙镇大屯村100亩“洛麦21号”小麦高产示范田进行了现场实打验收,亩产高达712。80公斤,创河南省小麦百亩连片高产新纪录。

  在小麦抗旱性鉴定方面,他提出了系统的鉴定分析方法和指标,制定的“小麦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程”已被农业部确定为部颁标准;在旱地小麦栽培方面,他研究推广了以提高水分利用率为核心的旱地小麦综合增产技术,提出了旱地小麦“135”高产栽培模式;在旱地耕作技术研究方面,他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深松覆盖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我国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进行大胆改革,并在丘陵旱地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该技术可提高产量10—15%。,减少水土流失30%以上,亩节水增效50元以上。

他先后主持或承担洛阳市重大攻关项目、河南省旱地小麦区试、河南省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旱地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国家粮食丰产工程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中—比国际合作项目、国家水和粮食挑战计划项目等30余项,获科研成果10多项,这些成果已在省内外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省旱作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从而大大提高了洛阳农科院在全省和全国的声望和地位。在他的积极努力下,洛阳市农科院现已成为国家小麦抗旱性鉴定标准制定成员单位,国家小麦、旱稻抗旱性鉴定指定单位。

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多年来党和政府也给予了他很多的荣誉,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表彰30多次,他先后荣获“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洛阳市科技拔尖人才、“河南省优秀专家”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评为国家小麦区试先进个人、洛阳市知识分子工作先进个人、洛阳市优秀共产党员,当选洛阳市第八、九届党代会和河南省第七届、第八届党代会代表。

张灿军虽然在农业科研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作出了很大贡献,但他并没有满足现状,停止不前,而仍然忘我地工作,执着地追求,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身为课题主持人,他在搞好课题研究的同时,非常注重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近些年来,他先后手把手培养了10余名中高级科技人才,这些科技人员已逐步成为洛阳农科院的科技骨干,并在相应的专业领域崭露头脚。

身为农科院院长,他不懈努力,搭建了一个科学、规范、先进的标准化田间试验平台;配备了一系列先进的仪器和科研设施;营造了一个团结、和谐、宽松的氛围,组建了一支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年轻、精干、高效的科研团队,使人尽其才、各尽其能,最大限度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鼓励多出成果,多出效益。为了提高整个农科院人员的科技水平,他经常鼓励青年科技人员读在职研究生,为青年科技人员出国培训和参加学术会议创造条件。不少青年同志已成为科研骨干和单位的领导。对此,他由衷地感到欣慰。

在他的带领下,洛阳市农科院发生了很大变化,各项科研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科研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先后获得科技成果200余项,先后有40多个品种通过国家、省、市审定,推广后创社会效益100多亿元;引进粮食、蔬菜、花卉、油葵等农作物新品种上千种,其中有20个新品种已在洛阳大面积推广应用,洛阳市农科院被河南省科技厅授予全省“第一个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单位连续10年被评为“全省农业科研先进单位”和“综合先进单位”,多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知识分子工作先进单位”、“科技下乡先进单位”、“科技帮带先进单位”、“洛阳市文明单位”、“洛阳市先进单位”和“洛阳市五好院所党委”,并获“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单位”。

这,就是一个育种工作者的情怀;这,就是一个育种专家的追求和奉献。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与大地为任,和风雨作伴,在小麦育种的征途上默默地谱写着人生的壮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日益升华,他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来源:河南科技报 2009-07-22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