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社会兼职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杨大荣,男,汉族,1954年10月10日生。现任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任课题组长、学科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被聘为创新基地研究员和项目负责人。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2-1973年:于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下乡当知识青年。   

1974-1977年:于中山大学生物系昆虫学专业学习。   

1977-2000年: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从事动物(主要为昆虫)生态学、生物学、形态学等研究。

2000年1月起,受聘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知识创新基地首席研究员和“协同进化研究”学科负责人。

2000年-现今: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从事“物种相互作用与重要物种协同进化关系”研究。

培养研究生情况:

培养研究生26名(硕士生18名;博士生8名)。

社会兼职:

1.中国昆虫学会理事。   

2.云南省昆虫学会副理事长。   

3.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会员。   

4.云南省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   

5.中国生态学会会员。   

6.云南生态学会常务理事。   

7.中国发明家协会会员。   

8.中国动物学会会员。   

9.中国青年科学技术协会会员。   

10.云南昆明地区专家委员会成员。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进化生态学:动植物相互关系协同进化研究。   

资源昆虫学:生物学、生态学、种群与多样性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研究项目、云南内省重点项目、云南省应用基础基金等研究项目11项,参加18项。

在研的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资金面上基金:

1.2006-2009:榕小蜂性比率的调节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70358,参加。

2.2006:榕树与榕小蜂国际学术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1030303,主持。

3.2005-2008:榕树非传粉小蜂对榕—蜂互惠共生体系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71507,主持。

中国科学院项目:

1.2007-2011:青藏高原濒危真菌—冬虫夏草形成机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项目,KSCX2-YW-G-024,主持。

2.2008-2011:钝叶榕与三种不同属小蜂的相互关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参加。

3.2008-2011:榕—蜂互惠系统中传粉特征的演化,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参加。

4.2008-2011:中国被毛孢优良菌株的选育,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参加。

5.2007-2010:榕树与榕小蜂种质资源保护对策,中国科学院植物园与生物分类学研究项目,KSCX2-YW-003,参加。

云南省应用基础基金:

1.2008-2010:榕树隐头果内生真菌寄主专一性与物种多样性研究,云南省应用基础基金项目,2007C105M,参加。

已完成项目:

国家攻关项目:

1.2003-2005:冬虫夏草培养技术研究,二级课题主持,2001BA701A08c。

国家重点自然科学资金:

1.1995-1998:中国典型地带土壤动物研究,重点基金;二级课题主持。

2.2006-2009:榕小蜂性比率得调节机制传粉生态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067358 ,参加。

3.2005-2008:榕树非传粉小蜂对榕-蜂互惠共生体系得影响,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30571507,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资金面上基金:

1.2001-2004: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榕小蜂传粉生态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170171,主持。

2.2002-2005:榕小蜂交配机制对榕树繁殖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30200220,参加。

3.1995-1997:青藏高原虫草菌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的研究,参加。

4.1990-1993:39070156青藏高原蝠蛾属分布区系与系统发育研究,主持。

5.1986-1989:虫草蝙蝠蛾生物学特性研究,主持。

国家攀登计划项目:

1.1993-1996:(PD85-31)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学基础,PD85-31-03-01,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关键种榕属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研究,子课题主持。

国家重大研究项目:

1.1980-1983:中国西南、西北粘虫迁飞规律及预测预报研究,国家科委项目,参加。

中国科学院研究项目:

1.2007-2010:青藏高原濒危真菌-冬虫夏草形成机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KSCX2-YW-G024,主持。

2.2007-2010:榕树及榕小蜂种质资源保护对策,中国科学院植物园及生物分类基金:KSCX2-YW-003,参加。

3.2003-2004:物种间协同进化机制及生态学效应,二级课题主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项目,KSCX2-SW-105。

4.2002-2004:榕小蜂进化生态学。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基金,20020419,主持。

5.2000-2003:西双版纳榕树与榕小蜂共生关系的化学生态学研究,中国科学院特别支持费,参加。

6.1992-1996: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永续利用,院“八五“重大项目),参加课题“片断热带雨林的‘岛屿效应’与物种多样性消长规律研究”,参加。

7.1991-1995:西南地区资源开发与发展战略,参加。

8.1995-2000:澜沧江流域人文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院“九五”重大项目,二级课题主持。

中国科学院、云南省合作项目:

1.2004-2006:榕树与榕小蜂繁殖机理研究,KW2000-7-06,云南省基金项目,主持。

云南省重点和攻关项目:

1.1991-1993:冬虫夏草人工培养关键技术,云南省行业重点项目,主持。

2.1985-1989:冬虫夏草生物学特性研究,云南省行业重点项目,主持。

3.1985-1989:冬虫夏草生物学特性研究,云南省行业重点项目,主持。

4.1984-1988:云南冬虫夏草人工培育研究,云南省攻关,主持。

5.1983-1985:云南小地老虎迁飞危害规律,云南省攻关,二级课题主持。

6.1980-1983:云南稻综卷叶螟迁飞规律研究,云南省攻关,主持人之一。

7.1979-1981:云南粘虫迁飞规律研究,云南省攻关,参加。

云南省应用基础基金:

1.2001-2004: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榕小蜂传粉生态学研究。云南省应用基础基金项目,2001C0065M,主持。

2.2002-2005: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榕小蜂交配机制对榕树繁殖的影响。云南省应用基础青年基金项目,批准号:2002C0019Q,参加。

3.2000-2003:榕树化学生态学研究及其在榕果栽培和森林保护中的作用,参加。

4.1997-2000:茶叶茸毒蛾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研究,云南省科委主任基金,主持。

5.1996-1999:热带雨林片断化对传粉昆虫的影响,主持。

6.1988-1991:虫草蝠蛾室内人工饲养关键技术,主持。

科研成果:

1.1985年:我国西半部地区粘虫常发世代虫源及预测预报技术(全国协作攻关项目),国家科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主要参加。   

2.1984年:稻纵卷叶螟迁飞为害规律研究(云南省协作攻关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二等奖,主持者之一。   

3.1982年:中国西南、西北粘虫迁飞为害规律的研究(全国协作攻关项目),农牧渔业部技术成果奖一等奖,主要参加。

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1.蒲富基, 杨大荣. 1993. 鞘翅目: 天牛科.黄复生主编:西南武陵山地区昆虫.北京: 科学出版社. p.293~305.

2.杨大荣. 1998. 冬虫夏草. 中国昆虫资源利用和产业化.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68~89.

3.杨大荣. 1998. 鳞翅目幼虫. 尹文英主编, 中国土壤动物检索图鉴. 北京:科学出版社,365~374; 663~674.

4.杨大荣. 2000. 中国六个典型地带土壤鳞翅目的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尹文英主编,中国土壤动物,第五章,第十一节.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2月第一版,313~322.

5.Yang Da-rong. 2000. Lepidoptera larvae. Pictorial Keys to soil animals of China. Beijing, New York, Science Press: 365~375; 671~682.

6.杨大荣,2001,实用中草药彩色图集,(第六册),七,动物药类和其他类。陈书坤主编,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P452~479.

发表英文论文:

1.Yang Da Rong, Peng Yan-Qiong, Yang pei, Guan Jun Ming, 2008.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insects associated with figs at Xishuangbnna, China. Symbiosis, 45: 153 -158. (SCI)   

2.Peng Yan Qiong, Duan Zhu Biao, Yang Da Rong*, Rasplus, J.-Y., 2008. Co-occurrence of two Eupristina species on Ficus altissima in Xishuangbnna, SW China. Symbiosis,45:9-14. (SCI)(通讯作者)

3.Bai Li Feng, Yang Da Rong* Compton S. G., 2008. A gall midge inhabiting the figs of Ficus benjamina in Xishuangbanna, south-western China. Symbiosis, 45: 149- 152. (通讯作者)   

4.Zhai Shu Wei, Yang Da Rong*, Peng Yan Qiong. 2008.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of two Philotrypesis species on Ficus hispida. Symbiosis,45:117-121. (SCI)(通讯作者)

5.Shi Zhang-Hong, Yang Da-Rong and Peng Yan-Qiong. 2006. The style length of the female florets and their fate in two dioecious species of Xishuangbanna, China. Trees, 20(4): 410-415. (SCI)(通讯作者)

6.Peng Yan-qiong, Yang Da-Rong, Wang Qiu-yan. 2005. Quantitative test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linating and non-pollinating fig wasps on Ficus hispida. Ecological Entomology, 30:70-77. (SCI)(通讯作者)

7.Wang rui-wu, Yang Jun-Xing, Yang Da- Rong. 2005.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trade-off among fig-supported wasps and viable seeds in figs and their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47(2):144-152. (SCI)

8.Liu F L., Fu W J., Yang D R., et al., 2004. Reinforcement of bee-plant interaction by phenolics in food. Journal of Apicultural Research, 43 (4):155-157. (SCI)

9.Yang Da-Rong, Peng Yan-Qiong , Song Qi-Shi, Zhuang Guang-Ming, Wang Rui-Wu, Zhao Ting-Zhou, Wang Qiu-Yan.2002. Pollinationg Biology of Ficus hispida in the tropical Rainforest of Xishuangbanna, China. Acta Botanica Sinica. 5: 519~527.(SCI)

10.Song Qi-Shi, Yang Da-Rong Zhang guang-ming. 2001. Volatiles from Ficus hispida and Its Attractiong to Fig Wasps. Journal Chemical Ecology. 27:1929~1942.(SCI)

11.Yang Da-Rong,1999. The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ollination insects at different altitude in Lancang river basin of Yunnan, Chin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diversity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Upper mekong Basin. P. 14~16.

12.Zang Mu, Da-rong Yang & Chao-da Li. 1990. A new taxon in the genus Cordyceps from China. Mycotaxon. 37(2):57~62. (SCI)

发表中文论文:

1 榕小蜂种群内未交配雌雄蜂分布的状况及其作用 彭艳琼;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会议】云南省昆虫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 2009-09-25

2 斜叶榕榕蜂繁殖率的变化及其在榕树进化中的意义 马文娟; 彭艳琼;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会议】云南省昆虫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 2009-09-25

3 西双版纳大果榕亚组两种榕树花柱与其传粉榕小蜂产卵器的关系 杨培; 李宗波; 彭艳琼;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会议】云南省昆虫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 2009-09-25

4 对叶榕隐头果内寄生真菌的来源 席义翠; 陈吉岳;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会议】云南省昆虫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 2009-09-25

5 三种榕小蜂性比研究 王振吉; 彭艳琼;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会议】云南省昆虫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 2009-09-25

6 中国冬虫夏草寄主—蝠蛾属昆虫研究进展 杨大荣; 彭艳琼; 陈吉岳; 曹永强; 杨培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会议】云南省昆虫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 2009-09-25

7 植物园在物种迁地保护中的作用——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榕树和榕小蜂的保护为例 肖春芬; 彭艳琼;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期刊】中国园林 2010-05-15

8 高榕的3类雌花形态及其繁殖特征 张媛; 杨大荣 ; 彭艳琼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植物生态学报 2010-11-01

9 雌花期榕小蜂进入榕果的行为及其活动时间 侯堂云; 赵燚; 彭艳琼;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昆虫知识 2009-03-15

10 一种非传粉榕小蜂的繁殖策略及其对榕—蜂互利共生系统的影响 王振吉; 张凤萍; 彭艳琼;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生物多样性 2009-03-15

11 钝叶榕榕果内榕小蜂的产卵顺序及其群落结构 张凤萍;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应用生态学报 2009-08-15

12 不同繁育系统的榕树雌花的花柱长度和繁殖率比较 马文娟; 张凤萍; 彭艳琼;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植物生态学报 2009-09-30

13 比较钝叶榕的三种传粉者及其传粉效率 张凤萍; 彭艳琼;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生态学报 2009-10-15

14 苹果榕传粉小蜂雌性触角感器及其生态学意义 李宗波; 杨培; 彭艳琼;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昆虫知识 2009-11-15

15 对叶榕传粉榕小蜂在时间格局上的种群动态 舒梅; 彭艳琼;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昆明;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园艺系 【期刊】生态学杂志 2006-07-30

16 垂叶榕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结构与生境关系的初步研究 白莉芬; 杨大荣; 石章红; 彭艳琼; 翟树伟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生物多样性 2006-07-30

17 歪叶榕繁殖生态学 石章红;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植物生态学报 2006-07-30

18 歪叶榕非传粉小蜂的繁殖策略及其对榕-蜂共生系统的影响 石章红; 杨大荣; 彭艳琼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昆虫学报 2006-04-20

19 榕小蜂传粉行为对其繁殖的影响 谢晓波; 陶玫; 彭艳琼; 徐法健;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云南昆明; 云南昆明 【期刊】林业科学研究 2007-02-28

20 对叶榕隐头果内佩妃延腹小蜂属两种非传粉榕小蜂的繁殖特点 翟树伟; 杨大荣; 彭艳琼; 石章红; 白莉芬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昆虫学报 2007-04-20

21 聚果榕与大果榕隐头果内雌花花柱分布方式及与其传粉蜂间的关系 翟树伟; 杨大荣; 彭艳琼; 徐磊; 白莉芬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昆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林业科学 2007-06-15

22 非传粉小蜂对榕-蜂共生系统的影响 徐法健; 陈国华; 彭艳琼; 谢晓波;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昆明 【期刊】植物生态学报 2007-09-30

23 榕-蜂互惠关系中榕树对未传粉榕小蜂的惩罚效应 管俊明; 彭艳琼;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昆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生物多样性 2007-11-15

24 聚果榕非传粉小蜂产卵行为及其食性研究 徐法健; 杨大荣; 彭艳琼; 徐磊; 陈国华 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 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云南昆明; 云南昆明 【期刊】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01-15

25 钝叶榕(Ficus curtipes)非传粉小蜂交配行为 宋波; 彭艳琼; 杨赵雄;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昆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云南思茅 【期刊】生态学报 2008-02-15

26 西双版纳鸡嗉果榕内一种非传粉小蜂的性比调节 宋波; 彭艳琼; 管俊明; 杨培;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应用生态学报 2008-03-15

27 榕小蜂传粉行为对榕树种子繁殖的影响 谢晓波; 杨大荣; 彭艳琼; 徐法健; 陶玫 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云南昆明; 云南昆明 【期刊】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03-15

28 聚果榕雄花前期隐头果内小蜂瘿花分布格局的初步研究 翟树伟; 杨大荣; 彭艳琼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昆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林业科学研究 2008-04-15

29 母体亲缘关系在杨氏榕树金小蜂后代性比调节中的作用 宋波; 彭艳琼;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昆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昆虫学报 2008-04-20

30 钝叶榕果实内繁殖的两种榕小蜂与寄主榕树间的协同进化 张凤萍; 彭艳琼;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植物生态学报 2008-07-31

31 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的系统发育和协同进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徐磊;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期刊】生物多样性 2008-09-15

32 西双版纳鸡嗉果榕小蜂繁殖和传粉行为 王秋艳; 杨大荣; 彭艳琼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森林生态中心;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森林生态中心;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森林生态中心 昆明 【期刊】昆虫学报 2003-02-15

33 聚果榕小蜂繁殖性雌蜂的时空分布格局 张光明; 杨大荣; 王瑞武; 彭艳琼; 宋启示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云南勐腊; 云南勐腊 【期刊】昆虫知识 2003-05- 21

34 西双版纳聚果榕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 徐磊; 杨大荣; 彭艳琼; 王秋艳; 张光明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昆明 【期刊】生态学报 2003-08-25

35 热带雨林三种榕树隐头果昆虫群落结构与功能群生态特性 杨大荣; 彭艳琼; 王秋艳; 徐磊; 魏作东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昆明 【期刊】生态学报 2003-09-25

36 高榕隐头果内寄生蜂种类及生态学特征初步观察 谷海燕; 杨大荣; 张光明; 彭艳琼; 宋启示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森林生态中心;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森林生态中心;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森林生态中心 昆明 【期刊】生态学杂志 2003-04-11

37 西双版纳聚果榕榕果小蜂种间联结性研究 张光明; 杨大荣; 徐磊; 彭艳琼; 卢耀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勐腊 【期刊】生态学杂志 2003-08-11

38 木瓜榕传粉生物学 彭艳琼; 杨大荣 ; 周芳; 张光明; 宋启示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云南勐腊; 云南勐腊; 云南思茅 【期刊】植物生态学报 2003-01-20

39 对叶榕传粉小蜂性比率的调节和稳定 彭艳琼; 杨大荣; 王秋艳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昆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生态学报 2005-06-25

40 西双版纳榕树及其隐头果内的小蜂群落 徐磊; 杨大荣; 彭艳琼; 魏作东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云南昆明 【期刊】林业科学研究 2005-08-30

41 非传粉小蜂的食性及其对榕树-传粉小蜂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杨成云; 王瑞武; 赵桂仿;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陕西西安; 云南昆明 【期刊】动物学研究 2005-08-22

42 聚果榕上黄猄蚁对传粉小蜂和非传粉小蜂后代数量的影响 魏作东; 彭艳琼; 徐磊;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云南昆明 【期刊】动物学研究 2005-08-22

43 高榕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的动态变化 段柱标; 彭艳琼; 杨大荣; 徐磊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昆明 【期刊】生态学报 2005-10-25

44 对叶榕及其传粉榕小蜂的繁殖特点研究 王宪芳; 彭艳琼;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云南昆明;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云南昆明 【期刊】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5-10-30

45 影响对叶榕及其传粉者繁殖的生态学因素 彭艳琼; 杨大荣; 段柱标; 邓晓保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植物生态学报 2005-09-20

46 高榕小蜂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谷海燕;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昆明 【期刊】生物多样性 2003-05-25

47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聚果榕隐头果的昆虫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杨大荣 ; 彭艳琼; 张光明; 宋启示; 谷海燕; 王秋艳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昆明 【期刊】应用生态学报 2003-10-30

48 木瓜榕的性表达和繁殖特点 彭艳琼; 杨大荣; 王秋艳; 徐磊; 魏作东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 云南昆明; 云南昆明 【期刊】林业科学研究 2004-02-29

49 传粉榕小蜂与榕树的繁衍 甄文全; 朱朝东; 杨大荣; 黄大卫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北京; 云南勐仑 【期刊】昆虫学报 2004-02-15

50 聚果榕榕果小蜂种群分布格局及其生境和季节差异比较 张光明; 谷海燕; 宋启示; 徐磊; 彭艳琼;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勐腊 【期刊】应用生态学报 2004-04-18

51 佩妃延腹榕小蜂的产卵行为 甄文全; 黄大卫; 杨大荣; 肖晖; 朱朝东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北京; 云南西双版纳 【期刊】昆虫学报 2004-06-15

52 韦氏缩腹榕小蜂的产卵行为 甄文全; 黄大卫; 杨大荣; 朱朝东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 【期刊】昆虫知识 2004-09-26

53 澜沧江下游/湄公河上游片断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动态(英文) 许再富; 朱华; 王应祥; 杨岚; 刘宏茂; 杨大荣; 杨大同; 李朝达; 陈志平; 文贤继; 王洪; 马友鑫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云南勐腊; 云南勐腊 【期刊】植物生态学报 2004-09-20

54 云南省榕小蜂和榕树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 杨大荣; 徐磊; 彭艳琼; 魏作东; 段柱标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昆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生物多样性 2004-11-25

55 榕果挥发物对传粉榕小蜂的吸引作用 陈春; 宋启示; 张光明; 彭艳琼; 王秋艳;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 ;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 昆明 【期刊】生态学报 2004-12- 25

56 鸡嗉果榕榕小蜂产卵时序与种群数量分析 甄文全; 黄大卫; 杨大荣; 朱朝东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山东泰安 【期刊】昆虫学报 2004-12-15

57 聚果榕果内种子季节变化与聚果榕小蜂活动的关系 杨大荣; 彭艳琼; 赵庭周; 王秋艳; 徐磊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昆明 【期刊】林业科学 2005-01-25

58 榕树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魏作东; 杨大荣; 彭艳琼; 徐磊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生态学杂志 2005-03- 30

59 热带雨林片断化对榕小蜂和榕树物种的影响 杨大荣; 李朝达; 韩灯保; 姚瑞英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期刊】动物学研究 1999-04-22

60 蚂蚁食品简介 杨大荣; 李朝达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资源昆虫室 【期刊】动物学研究 1999-04-22

61 滇西北地区冬虫夏草和阔孢虫草的遗传分化研究 张云武; 陈永久; 沈发荣; 杨跃雄; 杨大荣; 张亚平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资源昆虫研究室;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 【期刊】菌物系统 1999-05-22

62 云南食用昆虫资源与民族食虫文化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期刊】昆虫知识 1999-04-15

63 中国5种珍稀绢蝶非损伤性取样的mtDNA序列及系统进化 陈永久; 张亚平; 沈发荣; 张云武; 杨大荣; 聂龙; 杨跃雄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虫学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 【期刊】遗传学报 1999-06-10

64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对叶榕传粉生物学(英) 杨大荣; 彭艳琼; 宋启示; 张光明; 王瑞武; 赵庭周; 王秋艳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 ? 【期刊】Acta Botanica Sinica 2002-06-10

65 云南澜沧江流域传粉昆虫——熊蜂多样性现状与保护对策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期刊】生物多样性 1999-08-21

66 滇南和滇西茶叶害虫群落结构与生态分布 杨大荣; 陈朝进; 刘红中; 刘桂华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云南省南涧县茶叶站 ; 南涧县科委; 云南农业大学昆虫系 【期刊】西南农业学报 1999-06-30

67 茶茸毒蛾形态特征的研究 刘桂华; 杨大荣 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科学技术学院;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期刊】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9-06- 25

68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聚果榕小蜂季节性变化规律 杨大荣; 王瑞武; 宋启示; 张光明; 赵庭周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 【期刊】林业科学研究 2000-10-30

69 茶茸毒蛾在高海拨茶区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 杨大荣; 杨有武; 宇廷超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云南省南涧县茶叶工作站; 大理州南涧黑龙潭茶场 【期刊】茶叶 2000-06-10

70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聚果榕小蜂的传粉生态学 杨大荣; 赵庭周; 王瑞武; 张光明; 宋启示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 云南大学生物系;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期刊】动物学研究 2001-04-22

71 榕树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地位和综合利用价值 赵庭周; 杨大荣; 许继宏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 云南大学生物系 【期刊】林业科学研究 2001-08-30

72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榕树种群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杨大荣; 彭艳琼; 张光明; 宋启示; 赵庭周; 王秋艳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 昆明; 昆明650 【期刊】环境科学 2002-09-30

73 木瓜榕上昆虫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 彭艳琼; 杨大荣; 王秋艳; 周芳; 罗进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云南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勐仑 【期刊】昆虫学报 2002-10-15

74 木瓜榕和对叶榕上昆虫群落结构 彭艳琼; 杨大荣; 苏绍菊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勐腊; 云南勐腊; 云南思茅 【期刊】林业科学研究 2002-04-30

75 云南西藏蝠蛾属四新种(鳞翅目:蝙蝠蛾科)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期刊】动物学研究 1994-09-30

76 虫草蝠蛾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李朝达; 杨大荣 ; 杨跃雄; 舒畅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期刊】昆虫学报 1994-02-15

77 西藏北部地区蝠蛾属二新种记述(鳞翅目:蝙幅蛾科) 杨大荣; 蒋长平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 【期刊】昆虫分类学报 1995-09-15

78 青海和甘肃省蝠蛾属三新种记述(鳞翅目:蝙蝠蛾科) 杨大荣 ; 杨跃雄; 张三元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甘肃省陇南地区多种经营研究所 【期刊】昆虫学报 1995-08- 15

79 中国蝠蛾属昆虫的种类和地理分布研究 杨大荣; 李朝达; 舒畅; 杨跃雄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期刊】昆虫学报 1996-11-15

80 五种昆虫的营养成分分析 杨大荣; 舒畅; 李朝达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期刊】营养学报 1996-06-20

81 西双版纳片断热带雨林土壤动物组成的比较 李朝达; 肖宁年; 杨大荣; 匡溥人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期刊】动物学研究 1997-03-30

82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榕树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研究 杨大荣; 李朝达; 杨兵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期刊】动物学研究 1997-06-30

83 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的随机扩增多态DNA及其遗传分化 陈永久; 王文; 杨跃雄 ; 宿兵; 张亚平; 熊绿芸; 何照范; 舒畅;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资源昆虫研究室; 贵州农学院生化营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资源昆虫研究室 昆明 【期刊】遗传学报 1997-10-10

84 西双版纳片断热带雨林蝶类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研究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期刊】昆虫学报 1998-02-15

85 白僵菌防治茶园中毒蛾的研究 杨大荣; 韩灯保; 李朝达; 陈朝进; 茶绍荣; 字庭超; 杨有武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云南省南涧县茶叶生产工作站 【期刊】中国茶叶 1998-12-15

86 云南茶叶茸毒蛾的生物学特性与综合防治 杨大荣; 刘桂华; 陈朝进; 杨有武; 刘红中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科学技术学院; 云南省南涧县茶叶工作站; 云南省南涧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期刊】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8-12-25

87 蝠蛾属一新种(鳞翅目:蝙蝠蛾科) 李朝达; 杨大荣; 沈发荣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昆明 【期刊】昆虫学报 1993-08-29

88 蝠蛾属二新种记述(鳞翅目:蝙蝠蛾科)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昆明 【期刊】动物分类学报 1993-07-02

89 云南虫草蝠蛾生态学的研究——Ⅰ.区域分布和生态地理分布 杨大荣; 龙勇诚; 沈发荣; 杨跃雄; 喻润清; 鲁自; 春生; 斯那都吉; 斯那吉顶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德钦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云南白马雪山自然保护所 【期刊】动物学研究 1987-04-02

90 虫草蝠蛾幼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龙勇诚; 杨大荣; 沈发荣; 斯那吉顶; 鲁自; 春生; 斯那都吉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德钦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期刊】动物学研究 1987-04-02

91 虫草蝙蝠蛾幼虫和冬虫夏草氨基酸的研究 杨大荣; 沈发荣; 龙勇诚; 杨跃雄; 喻润清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云南省德钦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期刊】昆虫知识 1987-05-01

92 虫草蝙蝠蛾的有丝分裂染色体特性 凌发瑶; 沈发荣; 杨大荣; 龙勇诚; 杨跃雄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期刊】动物学研究 1988-04-01

93 云南蝠蛾属Hepialus四新种(鳞翅目:蝙蝠蛾科) 梁醒财; 杨大荣; 沈发荣; 龙勇诚; 杨跃雄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期刊】动物学研究 1988-12-30

94 虫草蝠蛾生态学的研究Ⅲ. 幼虫越冬与生理调节 杨大荣; 沈发荣; 杨跃雄; 龙勇诚; 鲁自; 春生; 斯那都吉; 喻润清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云南省德钦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期刊】动物学研究 1988-12-31

95 云南三江平流区域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探讨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期刊】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988-08-28

96 云南的冬虫夏草初步研究 沈发荣; 杨跃雄; 杨大荣; 春生; 鲁自; 斯那都吉; 喻润清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德钦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德钦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云南 【期刊】微生物学通报 1988-04-30

97 几种虫草成份的比较研究 杨跃雄; 杨大荣 ; 董大志; 沈发荣; 张家荣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昆明市延安医院 【期刊】云南中医杂志 1988-03-01

98 滇西北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期刊】生态经济 1988-03-01

99 群分析在研究虫草蝠蛾幼虫生长发育中的应用初探 杨跃雄; 陆源; 杨大荣; 沈发荣; 董大志; 何远辉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期刊】动物学研究 1989-07-02

100 虫草菌感染虫草蝠蛾幼虫的研究 杨跃雄; 杨大荣; 沈发荣; 董大志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期刊】动物学研究 1989-10-01

101 白马蝠蛾Hepialus baimaensis Linag消化系统的解剖 沈发荣; 杨大荣; 李朝达; 杨跃雄; 董大志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期刊】动物学研究 1989-10-01

102 玉龙蝠蛾生殖的观察 赵万源; 杨大荣; 沈发荣; 龙勇诚; 杨跃雄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昆明 【期刊】昆虫学报 1989-06-30

103 影响珠芽蓼种子发芽诸因素及其生态学特性的研究 沈发莱; 杨跃雄; 杨大荣; 董大志; 春生; 鲁自; 斯那都吉; 喻润清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德钦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期刊】中国草地 1989-08-29

104 玉龙蝠蛾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李朝达; 杨大荣; 沈发荣; 杨跃雄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期刊】动物学研究 1990-04-02

105 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在虫草菌感染虫草蝠蛾幼虫中的影响 杨跃雄; 陆源; 杨大荣; 董大志; 沈发荣; 何远辉; 王达瑞; 韩灯保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期刊】动物学研究 1990-10-01

106 白马蝠蛾幼虫食性的观察 沈发荣; 杨大荣; 杨跃雄; 董大志; 斯那都吉; 鲁自; 春生; 喻润清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云南省德钦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期刊】昆虫知识 1990-01-31

107 云南白马雪山小地老虎蛾迁飞观察 杨大荣; 沈发荣; 鲁自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德钦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期刊】动物学研究 1991-04-02

108 温、湿度对德钦蝠蛾繁殖力的影响 沈发荣; 杨大荣; 杨埃雄; 李朝达; 舒畅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期刊】动物学研究 1991-10-01

109 白马蝠蛾生殖习性的研究 杨大荣; 李朝达; 沈发荣; 杨跃雄; 舒畅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期刊】动物学研究 1991-12-31

110 冬虫夏草及其寄主昆虫中十八种微量元素的背景值特征 杨跃雄; 杨大荣; 沈发荣; 董大志; 何远辉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昆明 【期刊】西南农业学报 1991-04-02

111 白马蝠蛾幼虫的抗寒性研究 杨大荣; 杨跃雄; 沈发荣; 鲁自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云南省德钦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昆明 【期刊】昆虫学报 1991-03-02

112 云南蝠蛾属一新种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杨大荣; 沈发荣; 杨跃雄; 梁醒财; 董大志; 春生; 鲁自; 斯那都吉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云南省德钦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期刊】昆虫学报 1991-05-01

113 虫草蝙蝠蛾幼虫,预蛹和冬虫夏草氨基酸分析 沈发荣; 董大志; 杨大荣; 杨跃雄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昆明 【期刊】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1-07-02

114 微量元素对虫草蝠蛾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杨跃雄; 杨大荣; 何远辉; 沈发荣; 李朝达; 舒畅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期刊】动物学研究 1992-07-01

115 滇藏蝠蛾属三新种记述——(鳞翅目:蝙蝠蛾科) 杨大荣; 李朝达; 沈发荣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期刊】动物学研究 1992-09-30

116 滇西北昆虫区系特点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期刊】动物学研究 1992-12-30

117 虫草蝠蛾分布与高寒草甸植物的关系 杨大荣; 李朝达; 舒畅; 杨跃雄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昆明 【期刊】西南农业学报 1992-07-01

118 云南姬蜂亚科一新属四新种记述(膜翅目:姬蜂科) 董大志; 王淑芳; 杨大荣; 杨跃雄; 沈发荣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昆明 【期刊】昆虫学报 1992-08-28

119 热带雨林片断化对榕树和榕小蜂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杨大荣; 李朝达; 韩灯保; 姚瑞英; 王瑞武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会议】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 1998-12-11

120 片断热带雨林的“岛屿效应”与物种多样性消长规律研究 许再富; 朱华; 杨岚; 刘宏茂; 杨大同; 王应祥; 杨大荣; 李朝达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会议】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未来 ——第二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 1996-11-20

121 云南榕树和榕小蜂物种分布特点及物种多样性 杨大荣; 彭艳琼; 徐磊; 王秋艳; 魏作东; 宋启示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会议】当代昆虫学研究——中国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4-06-30

122 榕小蜂繁殖行为的多样性 彭艳琼;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会议】当代昆虫学研究——中国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4-06-30

123 热带雨林片断化对聚果榕隐头果内小蜂种类多样性的影响 徐磊; 杨大荣; 彭艳琼; 王秋艳; 魏作东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会议】当代昆虫学研究——中国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4-06-30

124 对叶榕两种非传粉小蜂的产卵行为研究 王秋艳; 杨大荣; 彭艳琼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会议】当代昆虫学研究——中国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4-06-30

荣誉奖励:


1.获评“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2.2000年云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3.1998年获中国:第二届周尧昆虫分类奖。    

4.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5.1993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6.1993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7.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8.1991年获云南省政府: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9.1991年获云南省青年联合会:为“七、五”建设出成果作贡献竞赛奖。 

10.198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1.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先进班组称号(本人任组长)。   

12.1988年获中国第一届:青年科技奖。  

13.1988年云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4.1987年云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5.1980年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二等奖。

媒体报道(一):


中科院实地考察:冬虫夏草快灭绝了

距云南省昆明 市700公里左右的迪庆地区,一到5月,就会冒出很多临时搭建的小棚子;到了7月底,又突然消失。“这是挖冬虫夏草的人搭起来的,每年这时候,他们都会定期赶来。”7月初,记者来到迪庆,当地人小李指着澜沧江沿岸的一排“房子”告诉记者。

“冬虫夏草在云南主要集中在迪庆、中甸等三四个县,但5—7月集中到这挖虫草的人居然有十几万,就是这种肆无忌惮的采挖,使得云南一些地区的虫草产量还不到20年前的1/30,濒临灭绝1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大荣在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说。今年6—7月,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青藏高原濒危真菌——冬虫夏草自然资源状况”考察队,先后对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等盛自治区的冬虫夏草主要产区进行了考察,杨大荣就是这个考察队中的一员。

最好的冬虫夏草比黄金还贵

冬天,一种黄颜色的柱状小虫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草地下存活着;春夏时节,小虫死去,但它的头部会长出一根小枝条,像是小草,这便是所谓的“虫草”。“虫草共有68种,按饱满度和营养含量分等级。我们通常所说的冬虫夏草,只分布在我国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甘肃等地区海拔达到4000米左右的地区。”杨大荣介绍说,东北也有蛹虫草,但其药用价值差了很多,根本不能和真正的冬虫夏草相比。“中等的冬虫夏草每公斤上千元,至于市面上几十或几百块钱的虫草,肯定是假的。”

据杨大荣介绍,真正的冬虫夏草能治疗肺肾两虚、肺结核;能治气短、盗汗等;甚至对肾虚也有极佳疗效,是老年体弱者的滋补佳品,普通虫草并没有这样多的功效,而那些几百块钱的假虫草,还可能影响健康。也因此,最贵的冬虫夏草竟然卖到了每公斤28万元,比黄金还贵!

冬虫夏草很可能成“绝唱”

杨大荣告诉记者,由于古时候,人们用冬虫夏草治愈过被视为绝症的“痨脖,再加上它性温,吃了不会有副作用,因此很容易被“神化”。

就这样,被“神化”了的冬虫夏草成了一些人心中的“摇钱树”。不只当地人涸泽而渔,连不少外地人也会赶来挣上一笔。“没办法,这东西现在太值钱了。对当地人来说,如果一天能挖20个虫草,就能卖1600多块钱,相当于挣到一头牦牛。”杨大荣说,到了挖冬虫夏草的季节,迪庆等地能形成一道“风景线”——搭起来的帐篷组成了临时的“小镇”;由于天气寒冷,老百姓只得“全副武装”,只露出一双睁大了的眼睛,或跪、或趴在草地上仔细寻找……“没人知道虫草的具体位置,他们只知道这一带有,就没命地挖。”小李告诉记者。

但现在,由于全球变暖,加上人们无节制采挖,冬虫夏草的产量越来越少了。“以前海拔3500米以上就有,现在要4200米以上才有。单就云南省来说,20年前冬虫夏草产量有30多吨,如今还不到1吨。想想也难怪,一个冬虫夏草得挖10厘米深、5—8厘米宽的土坑,山都挖成什么样了1杨大荣痛心地说,如今植被都很脆弱,20年前挖的土坑到现在都没恢复。“长此以往,冬虫夏草势必灭绝。”

将环保和文化相结合

“保护措施用了不少,可在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加上人多地广,措施的用处不大。”杨大荣称,目前他们正试着将小面积的保护区承包给个人,同时加大罚款力度。“此外,我们还打算定期封山两三年,但关键还是要加强人们的保护意识。”

记者了解到,一些地区的环保组织,将当地文化习惯与环保相结合,取得了一定效果。“这的确很有用,比如大理 的龙山就是当地人心目中的神山,别说挖冬虫夏草了,连上面的一草一木都不敢动。我们也可以试试。”

来源:西藏新闻网 2007年08月07日

媒体报道(二):


“两个月种出冬虫夏草” 专家称纯属天方夜谭

最近,全国数十种报刊杂志纷纷刊登广告称:“两个月可种出冬虫夏草”。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教授杨大荣提醒人们,人工种植冬虫夏草骗局多,切勿轻信这类“伪科技”而上当受骗。

这些以提供人工种植冬虫夏草“新技术”为名的广告,往往还煞有介事地宣称有法律公证,可签订长期合同,并供种、提供技术、跟踪服务、回收产品,使不少致富心切的人信以为真。

众所周知,冬虫夏草是生长在青藏高原及边缘省份高海拔地区的一种珍稀药材,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云南、四川和甘肃等省区的高寒草甸雪线附近。从古至今人们常把冬虫夏草与野生人参、鹿茸列为三大补品,目前市场价已经超过人参、鹿茸数十倍。

杨大荣介绍说,冬虫夏草在野外的一生需要经过寄主昆虫蝙蝠蛾成虫期(约4天—12天)、虫卵期(约45天—72天)、幼虫期(约680天—940天)、蛹期(42天—58天),也就是说,仅蝙蝠蛾一生就需要2年至3年的时间。在蝙蝠蛾幼虫8龄后期(幼虫生长1年半左右)才会被该地区分布的我国特有真菌中华虫草菌寄生,中华虫草真菌主要寄生4龄—5龄幼虫,菌孢子在每年的8月感染幼虫,9月份菌丝体侵入蝙蝠蛾幼虫体内,10月份幼虫感染后形成僵虫,11月僵虫头部长出约1毫米-2毫米的子实体后,开始越冬(人们常说的冬天是“虫”),要到第二年5月下旬,雪山冰雪融化,温度和湿度上升,子实体长出地表(人们常说的“草”),6月初是药用冬虫夏草采挖最佳季节。也就是说,从3龄—5龄蝙蝠蛾幼虫被中华虫草菌感染长出冬虫夏草也需要约1年的时间,加上前期的幼虫生长期,需要2年半左右才能长出冬虫夏草。

杨大荣指出,虽然目前一些科研单位在实验室内可缩短其生长周期,但还处于实验阶段,即在具有高投资设备条件下也不能规模化生产出冬虫夏草。至今,全世界还无任何一家可在中低海拔和室内能规模化生产出我国特产的冬虫夏草。此外,中华虫草菌仅能在高寒草甸分布的蝙蝠蛾幼虫体上寄生长出子实体,其它昆虫上不能长出子实体。更不会像目前虚假广告所称,不花大成本,不限栽种环境和条件,在房前屋后、阳台、田地、室内外均可大量种植。想在两个月内种出冬虫夏草更是天方夜谭。

那么,这些宣称可以“两个月可种出冬虫夏草”的广告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最近一段时间,杨大荣循着这些广告,分别从北京、湖北、广东、广西等地购回了一批所谓冬虫夏草菌种进行化验、鉴定。他说,根据研究分析的结果,目前所有种植冬虫夏草的虚假广告采用的骗人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是张冠李戴法。也就是用一些霉菌的菌丝体、食用菌丝体、蛹虫草菌丝体当作中华虫草菌骗人。杨大荣购回的这些所谓冬虫夏草菌种,经鉴定全部是以上几类菌种。

二是障眼法。也就是在有人前往“实地考察”时,菌种出售者把从药材市场买来的真虫草用水浸泡后埋在土里,让人们参观上当。

三是移花接木法。我国除冬虫夏草种类外,还有其它类型的虫草60多种,一些菌种提供者便用其它价值低的甚至有毒的虫草种类骗人。此外,还有的用植物唇形花科的心叶石蚕、地笋、地参、掌叶石蚕等根茎骗人,有的用人工制作模子,用面粉和草芽制成冬虫夏草样子骗人,等等。

因此,杨大荣特别提醒人们,目前有关报刊杂志上种植冬虫夏草的广告,不管吹得多响,请人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要上当。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年02月17日第十版)

媒体报道(三):


医药领域虫草热调查:疯狂采挖引发生态恶果

冬天是虫,夏天是草,这神奇的高原精灵,被列为中国名贵药材之宝。而正是这不断被称为“软黄金”的高原生物,近年来在医药领域吹出了越来越大的泡沫。

日益稀少的“软黄金”

冬虫夏草是分布在海拔2800米至5400米之间高寒草甸中的一种中国特有珍稀生物。它与野生人参、鹿茸并称为中国三大名贵中药材。

今年夏季,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组织的考察队对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等省区的冬虫夏草主要产区进行了考察。12名队员分两路走访了45个县市,考察发现:青海、西藏两省区虫草分布密集区目前产量仅为25年前的10%,全国的虫草产量仅为25年前的2%-3.5%,原分布密集区的40%地块已经多年未发现虫草生长了。

带队考察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杨大荣在1982年就开始在青藏高原开展冬虫夏草研究。杨大荣说:“这次在调查的18个主要县中,每个县上山采虫草的人员累计约50万人次。采挖者见到就采,哪怕是虫体腐烂,仅剩下子实体,冬虫夏草传宗接代都很难。”

经研究比较,25年前,虫草生长密集区每平方米高达20至46条;而目前大部分以前的密集分布区虫草种群已经灭绝,分布最密集区每平方米仅存1至5条。

疯狂炒作助长疯狂采挖

越少越贵,越贵越挖,越挖越少。受商业炒作驱动及市场非理性消费影响,我国“虫草热”已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记者今年5月在虫草原产地之一的青海调查,500克中等虫草(1500根)均价3.5万元;到8月份,记者在同一家店看到,中等虫草价格已上扬到每500克5万元。

近年青海等原产地的虫草售价与30年前比较已经上涨千倍以上!

提起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冬虫夏草的主产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收购虫草的情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峰记忆犹新:“当时一次就收购了两大卡车冬虫夏草,差不多有10吨,价钱也相当低,算下来一公斤也就10元钱。而现在沿海市场最高价已经达28万元一公斤。”

由于稀缺,一些商人看准“炒草”行业,野生虫草的功效被吹得神乎其神,导致价格猛涨,最高价超过同等重量的黄金价格。

青海省社科院经济所副研究员詹红岩说,近几年来很多厂家开发出许多用虫草作原料的保健新产品,商家在推广新品时首先会大力宣传作为主要原料的虫草,大肆渲染其“神奇”功效及稀有珍贵,在这种炒作之下,虫草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药”:从抗癌到壮阳,从美容到治疗艾滋病,几乎无所不能。西部一企业还“开发”出一种以“冬虫夏草”命名的香烟,零售价每条达千元。

西宁市七一路一家虫草专卖店的王经理对记者说,目前经营虫草非理性因素已经比较明显。一些东部商人带着上亿元资金到青海来收购虫草,虫草在冰柜里“捂”上一年,至少会有50%的利润。虫草资源有限,未来价格还会大幅上涨。

虫草真的是“神药”吗

由于目前科学界尚未研究清楚冬虫夏草的形成机制,同时由于人工模拟虫草蝙蝠蛾的生活环境十分困难,目前冬虫夏草还不能进行人工规模化生产。

詹红岩说,虫草被认为是“神药”,一方面是因为自身虫体生长机理的神奇,并具有一定的药效,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其稀缺性。

被人们疯狂追逐的冬虫夏草,实际上是体内有一种寄生真菌的“虫草蝙蝠蛾”幼虫。这种幼虫冬季潜伏在土中,到春夏之交,被真菌感染而从虫体顶部长出子实体露出地面,发育成草状,成为“冬虫夏草”。

在中医专家眼里,虫草其实很普通。“它是中药,它的药效只适用于肺虚、肾虚或肺肾两虚引起的各种病症。现在虫草高昂的市场价格已远远超过它的药用价值。”青海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主任药师贾守宁说。他呼吁消费者理性对待。

青藏高原生态警钟敲响

对于冬虫夏草在消费市场所演绎的虚幻神话,杨大荣、詹红岩等专家痛心疾首。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冬虫夏草这一物种的未来,更是其与人类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自然生态。

虫草核心分布地带处于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怒江、雅砻江等大江源头的高寒草甸,其生态地位在整个亚洲都举足轻重。青藏高原生态极其脆弱,一旦被破坏很难自我恢复。

采挖者挖走了虫草,却留下难以根治的生态恶果。挖虫草,一般工具是专用的镢头和小铲。发现虫草后,为不破坏虫体,人们就将周围的草皮连土一起挖出。挖一根虫草最少要破坏30平方厘米左右的草皮,而采挖过程中被践踏、车碾的面积则更大。

杨大荣说,每年虫草采挖季节结束后,草山上都留下无数坑洞。这些坑洞不仅将寸草不生,还会不断沙化,可能引起整片草原的退化、沙化。与25年前比较,主产区一些植物消失,而狼毒、橐梧、燕尾兰等有毒杂草已经大部覆盖牧草。雨后取土分析,被破坏过的土壤含水量比完整的要低8%至31%。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专家、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赖仞指出,疯狂采挖虫草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水源之地草甸生态恶化后,旱季水源会逐年减少,雨季则无法保持水分,一下大雨就暴发山洪和泥石流,会危及我国和亚洲数十亿人口的生存。

专家的预言在现实中已经开始呈现。2003年12月至2004年4月,黄河源头鄂陵湖出水口出现历史上首次断流。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的调查显示:由于长期以来过度垦挖,雅鲁藏布江中游水土流失面积已达615万公顷,土壤沙化加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杨大荣说,不采取有力措施终结冬虫夏草资源利用所存在的恶性循环,不出10年,这种宝贵资源将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而同时,产区进一步恶化的生态环境,将演变为一系列不可预知的自然灾难。

专家们提出,虫草主产区应实行部分产地休闲期,像“休渔”那样实行“休虫”制度。另外,加快研究与加强市场监管也必不可少。早日实现人工工厂化生产冬虫夏草成为专家们的共同期盼。

“人类应理性对待冬虫夏草,它可以造福于人类,同样也可以伤害人类。”杨大荣说。

来源: 新华社(北京) 2007-08-30

媒体报道(四):


透视西部"虫草之灾"

冬虫夏草,与野生人参、鹿茸齐名的中国三大名贵中药材之一,分布在我国西部青藏高原海拔4200米~5400米之间的高寒草甸,核心分布地带处于长江、黄河等多条大江大河的源头,其生态地位在整个亚洲都举足轻重。由于暴利驱动,被称为"软黄金"的冬虫夏草近年来遭到疯狂采挖。科学家指出,破坏性采挖方式已给虫草的高原产地带

来严重的生态问题,国家应尽快采取有力举措终结冬虫夏草越采越少、越少越采的恶性循环。

透视西部"虫草之灾"

生态之灾: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次仁介绍说,西藏冬虫夏草主产区气候恶劣,生态脆弱。由于冬虫夏草采挖季节的集中性和冬虫夏草本身的高利润性,每年虫草采挖季节大量人员蜂拥而至,践踏、破坏草皮,污染环境。挖一根虫草最少要破坏30平方厘米左右的草皮,而采挖过程中践踏、车碾的面积则更大。除植被破坏外,成千上万人挖掘留下的空洞,也大大加快了雨季中水土流失的速度。

西藏自治区农牧厅厅长坚参说,有的群众提前近2个月就抵达采挖地点,把粮食等物资运上山,搭建帐篷,圈地盘,占山头,破坏了生态环境。此外,个别群众还不经批准,擅自进入自然保护区和禁采区采挖虫草。

今年夏季,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及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组织的"青藏高原濒危真菌---冬虫夏草自然资源状况"考察队对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的冬虫夏草主要产区进行了考察。据带队的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杨大荣介绍,12名队员分两路走访了45个县(市),考察发现:青海、西藏冬虫夏草分布密集区目前产量仅为25年前的10%,原分布密集区40%地块已经多年未发现生长冬虫夏草。

采挖者挖走了虫草,却留下难以根治的生态恶果。经研究人员雨后取土分析,破坏过的土壤含水量比完整土壤低8%~31%。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赖仞认为,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作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水源地草甸生态恶化后,干季水源会逐年减少,雨季则无法保持水分,导致山洪和泥石流频繁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被称为"三江源"的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因为出产的虫草质量最好而成为生态受损的"重灾区"。2003年12月~2004年4月,黄河源头鄂陵湖出水口出现历史上首次断流。青海省社科院研究员马生林指出,年年如此采挖虫草,黄河源头上草原因持续被破坏而退化,源头断流不可避免。近年青海省采取采证严控、人口登记等多项措施,目前黄河源头疯狂采挖虫草与生态的矛盾才得以缓解。

社会之灾:价格"恶炒",畸形发展

冬虫夏草在全球华人中有着广阔的市场。它是鳞翅目中蝙蝠蛾属幼虫被中华虫草菌寄生感病后形成的虫、菌结合体,由于目前科学界尚未研究清楚冬虫夏草的形成机制,到目前它还不能进行人工规模化生产。

由于稀缺,一些商人看准"炒草"行业,把野生虫草的功效吹得神乎其神,导致虫草价格猛涨,每克最高价超过黄金价。长期研究冬虫夏草的杨大荣研究员说,20世纪50年代以前全国虫草年产量曾达100吨以上,60年代初为50吨~80吨,到90年代仅有5吨~15吨。其价格在1980年为200元/公斤,而现在最高价已经达28万元/公斤。

青海省社科院马生林研究员说,虽然有关部门将冬虫夏草列为国家二级保护物种,但是一些农牧民甚至基层政府就是靠着"虫草经济"短期致富,政府部门严防死堵,出台多项禁令,硬是压不住采挖大潮。 

"挖草"等同挖金采银,同时衍生出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每临采期,急剧增多的外来人口扰乱当地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主产区狭窄的道路拥堵不堪,由于无处住宿,多数人在山脚下搭起帐篷;当地群众争着上山采草,一些地区的中小学要停课一个多月,越来越多的当地农牧民不种粮、放牧了,靠挖虫草谋生,地区经济单一产业依赖性偏高;社会治安秩序恶化,因争夺虫草采挖权的械斗事件屡有发生;市场经营"小而乱"现象突出,假货横行;"虫草热"拉动其他高原中草药的原料价格上涨,藏药产业健康发展受到影响……

拯救虫草:采取有力举措终结恶性循环

其实,在中医药专家看来,虫草只适用于肺虚、肾虚或肺肾两虚引起的各种病症,之所以引起市场追捧,只是因为它的数量稀少,加之当前社会心态浮躁,"越贵越有人消费"。疯狂的"虫草热"助长了疯狂采挖、"竭泽而渔",冬虫夏草已经面临灭顶之灾。

西藏农牧厅有关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尽管民间一直有 "虫草越挖越多"的说法,但有关专家认为虫草蝙蝠蛾的生活周期约为4年,"虽然利润空间巨大,但虫草经济不是一种可长久持续的产业"。此外,由于不属于日常消费类农产品,许多人士还担心虫草市场未来两年如果发生变化,将对虫草业产生巨大冲击,届时依赖性比较高的地区经济水平甚至有可能一落千丈。

杨大荣、赖仞等专家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再不采取有力措施,不出10年,虫草这种宝贵资源将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同时,产区进一步恶化的生态环境,将激化出一系列不可预知的自然灾难。终结冬虫夏草的暴利神话,亟须政府职能部门进行强力调控。专家建议:

加强立法。明确权责,对小块草原地块可组织公司或者分到当地村寨和牧民中管理保护,制定合理的冬虫夏草采挖和管理办法。大面积的冬虫夏草产区应该建立保护区,组织专门维护人员进行维护。同时,强化地方政府对虫草产业的正确引导。

全面规划。针对"家底"不清、资源分布和变化趋势不明等问题,政府应对四川、青海、西藏、甘肃、云南5个主要产区的冬虫夏草资源进行一次全面核查,绘制冬虫夏草资源分布图,进行虫草资源的预测。

采区休养。在主产区地块实行部分产地休闲期,每块休闲区一般5年左右严禁进人采集,逐步轮换。改善采挖方法,及时复原草皮,像"休渔"那样实行"休虫"制度。

流通监管。设置虫草产品市场监管的目标,以及监管范围、入市条件、经营者行为规范、经营资格、监管措施、工商部门内部责任等方面的内容,加强采、供、销各领域的监管力度。

加快研究。由科技部或者中国科学院牵头,组织环境、植物、真菌、昆虫等全国相关科研机构,进行联合攻关,制定周密研究计划,早日实现人工工厂化生产冬虫夏草

来源:新华网 2007年11月28日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