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科技计划 > 863计划 > 文章正文

1. 针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实际需求,开发了渤海油田勘探开发急需的七大关键技术与装备,为渤海建成我国东部第三大石油基地做出了贡献

  (1)滩浅海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三套技术系列。开发了滩浅海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获得8项专利产品,并在滩浅海地区得到推广应用,为胜利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8500万吨、控制石油地质储量1.5 亿吨、预测石油地质储量2亿吨提供了技术支撑。自主开发了近海工程高分辨率多道浅地层探测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滩浅海地区勘探,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2)突破海上地震拖缆采集系统的关键技术,有望打破国外公司对我国海上石油物探采集的控制。研发成功我国第一套海上地震勘探光纤检波器样机、国际首创的三分量VSP光纤检波器,已初步形成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地震拖缆采集系统并投入实际应用,使中国海上石油物探采集摆脱国外控制,促进工程质量产生质的飞跃,提高国际竞争力。

  (3)海上石油钻井技术装备研制取得重大创新性进展,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有效地提高钻井效率,降低开发成本。自主研制成功三维轨迹钻井工具样机,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并有效地降低国外技术的服务价格。开发成功了仅少数国家拥有的钻井油气层中途测试技术和装备,可以降低勘探和油气评价阶段的成本,已初步实现产业化应用。

  (4)复杂油藏与边际油田开发提高采收率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将对海上老油田挖潜,复杂油藏、边际油田开发提高采收率做出贡献。自主研制成功了一套以膨胀管定位为核心的膨胀管定位侧钻分支井及配套技术,已成功地在渤海埕北油田一口投产17年的生产井侧钻成CB-A22hs分支水平井,日单井增产原油10倍。深部调剖提高采收率技术取得了新进展,研制了基本适应海上环境的新型调剖、调驱剂、应用软件和海上调驱注入设备,现场溶涨时间小于1小时,绥中现场调剖试验取得了井组日增产30%以上的良好效果。

  (5)突破了新型石油平台关键技术,为渤海海冰、软土基等复杂环境条件下油气开发提供了可靠的石油平台。针对渤海海冰对平台生产的严重影响,初步开发形成了抗冰振平台设计技术,将在2005年在渤海油田建成一座新型抗冰振平台。针对渤海软土基的特点,提出了全新概念的正压冲固平台技术,初步形成了正压冲固平台设计、试验和施工的配套技术,将于2004年实施依托工程,预计节约建造成本30%。

  (6)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原创性的“浅水效应”概念,并在大型浮式生产系统设计中得到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理论和试验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原创性的“浅水效应”概念,为浅水油田的大型浮式生产系统的优化设计开拓了新思路,已在渤海250万吨/年产能的BZ25-1油田16万吨浮式生产储油系统的设计中得到应用。

  (7) 形成60米以浅海域管线的检测维修技术体系和作业能力,使我国在该技术领域实现零的突破。研制开发了海底管道管内和管外检测装置以及水下干式管理维修系统,初步形成从管内探测到管外检测、从管线巡检到维修的技术体系,将形成60米以浅海域管线的检测维修技术体系和作业能力,使我国在该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装备。

  2.针对开发深水油气资源和大洋矿产勘查的需求,突破了一批前沿关键技术,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促进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向深海方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 深水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实现了零的突破,首次成功开展长排列大容量震源地震采集、海底地震仪及其它物探方法的联合海试,发现巨厚中生代地层,沉积地层厚度超过万米。研制出5套高频数字海底地震仪(OBS),在我国首次成功地开展了长排列大容量震源地震采集、海底地震仪及其它物探方法的联合同步作业海试,在南海北部深水区获得了清晰的海底中、深部地质资料以及地球深部反射信号。首次发现巨厚中生代地层,沉积地层厚度超过万米,为进一步开展深水领域油气资源调查指明了勘探方向。

  (2)自主研制开发天然气水合物综合探测技术,在南海北部神狐工区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明显地震、地球化学标志。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探测技术与深水深孔保温保压取心钻具等研究取得较好进展,初步形成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综合探测技术,在南海北部神狐工区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明显地震、地球化学标志,为国家水合物专项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3)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纳技术获得重大突破。研制开发了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纳系统,突破同类产品的两大技术难点,即正下方附近测深精度差和不能测量不同方向同时到达的回波,获国际发明专利一项。通过湖上试验成功得到高分辨率的三维地形图和地貌图。

  (4)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套水下高精度定位导航系统。并取得湖试成功,从而将过去传统水下定位精度从十多米提升到了亚米级,使我国成为继美、法、德之后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水下高精度定位技术的国家之一。

  (5)突破了一批大洋矿产资源关键技术与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成功应用于国家大洋矿产资源调查专项。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用水深6000米的深海彩色数字摄像系统和电视抓斗,实现了彩色数字信号与供电电流的万米同轴缆传输,在2003年大洋富钴结壳调查中得到成功,取得良好的结果,其中电视抓斗成功抓取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的单个结壳样品,重达500Kg;研制成功富钴结壳浅钻钻机,并应用于大洋协会2005年全球航次。

  3.针对我国海洋养殖十分粗放的局面,海水养殖优良品种培育和养殖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为提升我国传统海水养殖业产业结构与技术水平奠定了坚实基地

  (1)中国对虾等新品种树立了海水养殖动物育种新标志,鱼虾贝藻育苗育种硕果累累。培育出快速生长中国对虾“黄海1号”、高产杂交鲍“大连1号”和耐高温高产“荣福海带”,并获得国家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批准。“黄海1号”中国对虾实现了我国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培育零的突破,2005年示范养殖3600多亩;“大连1号”杂交鲍体重生长杂种优势率为61.93%,成活率提高1.8倍,养殖周期较常规苗种缩短1/3,可达到养成亩产650-700kg,产值20亿元以上,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荣福海带”实现了高产、抗逆与优质性状的有效聚合,平均亩产增产24-27%、延长生长期15天以上、主要营养成分指标均高于现有海带品种,2005年示范养殖面积达20000亩,并被推荐为国家水产养殖主导品种;扇贝远缘杂交新品系生产性状优异、抗逆性强,显现出解决夏季养殖扇贝大量死亡问题的曙光;选育出抗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凡纳滨对虾家系人工感染WSSV成活率达80%,2005年培育抗WSSV亲本10万对,生产无节幼体6.63亿尾,虾苗8660万尾,95%养殖面积未发生WSS;坛紫菜良种选育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发现了坛紫菜的雌雄叶状体均可进行单性生殖,获得了18个坛紫菜优良纯品系及其纯系丝状体,坛紫菜生长速度和品质得到显著提高。突破了斜带石斑鱼亲鱼培育、生殖调控和种苗繁育关键技术,并成功地实现了产业化,2005年育出商品苗410多万尾;在世界上率先解决了半滑舌鳎室内亲鱼培养和人工育苗技术,培育出商品苗种300多万尾;四倍体牡蛎的诱导和利用取得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2)深海网箱开发应用形成规模,病害控制技术取得突破,无公害海水养殖初见曙光。研制开发了大型深海抗风浪网箱技术和设备并实现了产业化,经受了几次强台风的考验,成本比国外同类网箱降低50%。累计在沿海推广使用深海抗风浪网箱达828只,占全国同类网箱的70%左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海水鱼类疫苗研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开发了两株鳗弧菌无标记减毒疫苗株,对虾免疫增强剂和微生态制剂实现了产业化,产品可以提高养殖对虾的存活率15-20%,已推广使用24,000多亩。疫苗、免疫增强剂和微生态制剂的成功开发和推广为杜绝或减少消毒剂、抗生素的使用,实现无公害海水养殖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滩涂耐盐蔬菜新品种培育和栽培进入中试示范和推广。江苏大丰滩涂成功种植1000多亩耐盐蔬菜,在规模化种植人工驯化盐生蔬菜和全海水无土栽培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注册了“晶隆牌海水蔬菜”商标,申报了A级“绿色”无公害蔬菜认证,产品已经开始在南京和上海试销。

  4. 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功能基因和天然产物等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将有力地促进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海洋新药研制取得可喜进展,一批海洋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研制开发的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新药-抗脑缺血新药D-聚甘酯、抗肿瘤新药K-001和抗动脉粥样硬化新药916,已获批准进入II期临床,初步报道具有较好疗效。研制开发了四种I类海洋新药-抗心律失常新药A1998、抗肝炎新药鲨肝刺激物质HSS、抗早老性痴呆新药HSH-971和治疗脑缺血新药注射用脉通,已基本完成临床前研究。另外,发现并优化了600余种海洋活性化合物,为海洋新药的研发提供了丰富的源头。

  (2)实现了海洋生物功能基因自主产权的重大突破,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海洋功能基因研究的关键技术平台。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研究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研究的关键技术平台,实现了药用、养殖品种改良和病害防治功能基因资源产权零突破,获得了70多个具有产业化潜力的功能基因。获得了几十个高质量海洋生物的cDNA文库,进行了大规模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和提炼,建立了具有我国资源特色的基因数据库,为抢占海洋生物功能基因资源、推动产业化,奠定了产权和技术基础。

  (3)海洋生物酶和海带综合利用取得重大突破。海洋生物酶和制品的研究获得中试和产业化突破,酶制剂的产业化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重点产业化项目。以甲壳素为原料研制出人工骨和角膜生物材料,海带综合利用膜集成技术的应用使每吨甘露醇的生产成本降低1500元以上。

  5. 针对于国家海洋安全环境保障的重大需求,突破了一批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军民两用关键技术,形成了多尺度、多层次的海洋环境综合监测技术能力,构建了台湾海峡实时立体综合监测系统

  (1)发展了16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军民两用动力环境监测技术与设备,使我国首次具备了对200海里经济专属经济区海面大面积实时监测技术能力。380公里远程高频地波雷达及其组网技术、6000m海洋专用温盐深测量仪(CTDC)和声相关计程和海流剖面仪(ACCP,ACL)的研制,使我国具备了大范围、大深度海洋环境监测能力;相控阵声学多普勒剖面海流测量仪(PAADCP)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掌握了声学海流剖面测量技术;实时传输潜标系统、ARGO自持式剖面循环探测漂流浮标、水下无人值守工作站等一批多技术集成综合平台的研制成功,实现了海洋环境的长期、现场多参数综合监测和数据的实时传输,提高了我国海洋动力环境监测能力。

  (2)海洋监测技术标准化定型取得实质进展,使我国第一次掌握一批实用的海洋监测技术装备。编制并出版了《海洋监测技术仪器设备成果标准化》规程,制定了多普勒海流剖面仪(ADCP)等12项海洋监测技术装备的技术标准,完成多普勒海流剖面仪等13项技术的定型样机,为海洋监测技术走上市场奠定了基础。

  (3)建设了台湾海峡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立体综合监测系统,首次具备了福建近海海洋环境信息实时综合获取技术能力。综合集成了海洋动力环境现场监测技术、卫星遥感监测技术、模块化海洋环境信息提取、综合处理与服务技术,按照模块化、网络化和标准化的的设计思路,进行了技术集成与组网、数据实时通信与传输、数据管理与信息服务,建成了一个区域性的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立体综合监测系统,实现了从空中、水面和水中的多平台和多尺度综合监测,并利用实时获取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数据,为我国海洋监测能力建设和业务化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6.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海洋生态环境现场快速监测零的突破,发展海洋生态监测的系列技术,使我国初步具备了海洋生态环境现场快速综合监测技术能力。

  (1)研制了25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生态环境现场快速监测技术仪器,在我国首次建立了船载海洋生态环境综合集成系统,形成大范围海洋生态环境现场快速监测能力。发展了化学耗氧量、有机污染物、营养盐、重金属、赤潮浮游生物、有机磷农药、海洋环境主要致病菌等海洋生态环境参数现场在线式监测技术和仪器,并集成为船载海洋生态环境综合要素现场快速监测系统,能够对30余种海洋生态环境参数进行同步、快速和连续跟踪监测,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以及海洋综合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

  (2)建立了渤海生态环境海空立体准实时综合监测示范系统,为渤海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与信息综合服务。通过对水下无人自动监测站、生态浮标系统、船载综合监测系统、航空(包括无人机)遥感应用系统、卫星遥感应用系统以及国家现有海洋监测台站的系统集成,实现对渤海海洋生态环境的状况与动态变化的监测,为海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和赤潮、溢油、环境污染等典型生态环境事件应急反应和预警服务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提高了对渤海海洋环境的全面监测能力,实现了国家海洋环境业务化监测的能力提升和系统扩展,并为国家碧海行动计划等专项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7.海洋遥感监测技术及信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赤潮、溢油、海冰等海洋环境灾害模块化监测,促使海洋监测高技术向实际应用的转变。针对于海洋表层环境信息获取的需求,建立了中国海岸带及近海卫星遥感综合应用系统平台、大洋金枪鱼渔业信息服务系统、航空遥感多传感器集成与应用技术系统、海洋遥感信息提取通用技术平台等国家急需的多功能海洋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及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形成了区域性海洋环境遥感综合监测技术应用体系,发展了针对于赤潮、巨浪、二类水体、海洋初级生产力、溢油、海冰等信息提取技术和模块化处理软件,在监测准确性和精度方面进展显著,提高了我国对大尺度海洋环境信息获取、数据的模块化处理和信息综合应用服务能力。其中,部分成果已纳入到国家和地方的海洋环境监测及信息服务工作体系中。

  8.针对我国日益严重的水体污染,开发了系列水污染控制创新技术,并通过示范工程的集成应用,为我国水体质量的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1)湖泊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取得了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我国湖泊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方案及技术应用体系。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重污染底泥疏浚与生态修复工程示范研究进展顺利;太湖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取得重要进展,突破了恶劣环境下水生植物种植与生态恢复等关键技术,建立了大面积水体水质改善的应用技术系统,太湖梅梁湾和五里湖示范区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建立了太湖梅梁湾水源地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总体技术系统和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生态工程技术系统,受到2004年国务院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与会领导的重视与好评。

  (2)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研究取得系统性成果,为我国城市水环境改善提供了经济可行的系统性方案。开发出将水质改善和景观建设相融合的人工湿地技术,形成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系统,建立了以城市湖泊水环境保护为中心,以污水处理/生态净化/水环境质量控制为一体的城市污水处理新模式,形成了武汉市、镇江市等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系统方案;

  (3)针对我国饮用水安全性问题,研制开发了集水源水污染取出、水厂强化处理和管道安全输配为一体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系列。研制开发了改善水源水质的活性区压缩技术、水厂安全净化系统中的新型安全预氧化技术、臭氧化-生物活性等深度处理技术、有机物二次污染与溴酸等致癌无机物生成的控制技术、微生物堵塞控制技术、红虫灭活与去除技术等关键技术,初步形成了由化学分析检测方法和毒理学检测方法协同的饮用水安全性评价技术体系,从而构建了从饮用水水源地、水厂到管网输配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三个20万吨规模示范工程的建设进展顺利。

  (4)开发了一系列污水新型物化与生物强化处理技术,极大地提高我国水处理行业的技术水平。研制出超级工程菌剂和解毒酶制剂和微生物种群的优化调控新方法,获得降解不同目标污染物的优势菌共22株,获得4种对微生物的活性有刺激作用微生物助剂,构建了氯代硝基苯降解菌Comamonas sp的基因文库;开发出三种低能耗膜生物反应器;设计出新型高效厌氧-好氧生物反应器;开发出真空紫外光催化氧化水处理装置和易分离高活性的TiO2光催化剂;发明菌丝体表面包覆生物吸附剂和改善菌丝体水处理剂等分子印迹吸附剂,对水中重金属污染物吸附水平比常规吸附剂成倍提高;开发出催化铁内电解法,实现电化学与催化过程的有机协同;制备出以Al13为优势形态的纳米聚合氯化铝絮凝剂,设计出制备纳米絮凝剂的化工-电化学-膜法集成反应器系统;初步建立了以微波放电等离子体技术为核心的水处理物化组合系统,在微波等离子体光源研制、微波强化Fenton-絮凝、微波光催化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创新成果。

  9.针对我国环境监测的技术需求和重点,研制了多项高水平、具有实际应用和市场价值的环境监测技术、仪器和设备,提升了中国环境监测技术与产业整体水平

  解决了飞行时间质谱测量大气单粒子气溶胶粒成分中激光器和测速系统的关键技术难题,为大气细粒子在线监测技术和设备研制铺平了道路;研制成功高性能烟气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了小批量试制生产;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子站研制及应用取得重大突破,推广并装备了80多个城市;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可调谐红外激光差分吸收汽车尾气道边监测系统,实现了对机动车行驶过程中排放尾气的自动监测,并取得多台设备定单;针对持久性有毒物质环境监测的国家需求,开发出多种快速筛选和生物检测技术、检测试剂盒和化学标准品,适用于蓝藻毒素、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和二恶英类污染物的筛选和生物监测,研制了多种新型采样和制样技术、环境监测标准方法、标准样品和质量控制产品。

  10.针对国家环境污染控制的急需,开发了一批大气污染控制、土壤污染修复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关键技术,提高了我国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的水平。

  (1)服务于国家大气污染控制战略目标,燃煤电站锅炉二氧化硫和微细颗粒物控制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开发了大型燃煤电厂石灰-石膏法脱硫技术及成套设备,大大降低了建设与运行成本,2 ´ 135MW电站锅炉烟气脱硫系统示范工程9个月的运行表明,脱硫效率达95%以上,钙硫比小于1.03,国产化率超过95%,具有明显市场竞争能力。突破了燃煤电厂微细粒子控制袋式除尘滤料和关键工艺,建立了200MW规模电站锅炉袋式除尘示范工程,使电厂排烟中颗粒物浓度小于30mg/m3, 提供了达到符合2004年环境排放标准要求的电厂除尘成套技术和设备。研制了柴油机微粒捕集和气态污染物控制所需的催化剂配方,金属基蜂窝载体和生产工艺技术,已定型生产能够达到欧-III标准的催化剂和排气系统匹配,完成了1万公里路试。

  (2)重金属污染土壤现场修复技术系统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规模化示范应用。筛选与驯化了3种超富集植物,发现和鉴定了3种超富集野生植物,克隆出4个与植物修复有关的基因,开发了植物修复添加剂和微生物制剂;针对受砷、铜和锌污染的土壤,综合集成选种、育种、强化吸收等多项自行研发的植物修复技术,完成了3个10亩以上面积的植物修复示范基地的建设。

  (3) 生活垃圾生态填埋和资源化成套技术已经得到了产业化应用。自主研制开发了新型往复式炉排,突破了低热值垃圾高效燃烧等多项关键技术,在浙江温州建成了日处理量600吨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示范厂,发挥出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生活垃圾生态填埋技术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如垃圾快速稳定化技术和渗滤液表面回灌技术等,在杭州天子岭建设的我国第一个规模化生活垃圾生态填埋场,示范区容积达到12.5万立方米,大量应用了并已在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的规划设计中得到推广应用。

  11. 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取得初步成效,突破了无铬制革和无铬渣铬化工清洁生产技术,有力地推进了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

  研制成功了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亚熔盐冶金的铬化工清洁生产技术,建成了1万吨规模的示范工程,并正在推广到10万吨规模,届时将实现全国50%铬产量的清洁生产。开发了无铬制革技术等4项制革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及配套新型化工/生化助剂,在11个不同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的制革企业完成清洁生产新技术的中试和工业性实验,形成了较完整的皮革清洁生产技术。酒精发酵工艺中基于废糟液直接全循环使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和非木材纸浆高效高白度清洁漂白技术等取得重大突破。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