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张小明,男,现任浙江省农科院作物与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水稻室副主任,晚稻育种组组长,研究员,浙江省151人才。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3年在浙江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7年7-11月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参加“水稻综合防治”培训。

1999年10月-2000年8月在日本福井县农业试验场交流优质稻育种研究。

2000年在浙江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

2003年在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

2004年4-11月在美国堪萨州立大学和路易斯州立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社会兼职:

1.九三学社浙江省农科院支社副主委。

2.浙江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3.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4.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现代农业与航天育种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

5.浙江省原子能农学会理事。

培养研究生情况: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1.水稻种质创新与常规粳稻新品种选育:利用核辐射、航天辐射创造突变体并开展相关的特性鉴定、评价,优质、高产、多抗晚粳稻新品种选育,水稻品种的抗性(稻瘟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褐飞虱)鉴定,食味评价,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水稻花药培养、组织培养,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2.水稻分子育种:转基因育种:质粒构建,应用农秆菌进行遗传转化,分子鉴定,标记基因的分离,转基因水稻安全性评价。高效安全水稻转基因转化体系的建立。DNA指纹图谱分析,品种判别,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3.杂交粳稻新组合测配:高异交率粳型或偏粳型不育系的转育,粳型恢复系的选育,强优势(籼)粳型杂交稻新组合的测配与筛选。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国际合作项目:水稻种质资源合作研究开发,2006-2007。

2.863二级:水稻航天工程育种技术与品种创制,2007-2010。

3.863二级:水稻高产基因发掘与鉴定和高产新种质创制设计,2007-2010。

4.浙江省重大攻关二级:浙江省水稻品种改良(0406),2007-2010。

5.浙江省面上科研农业:半内颖突变体基因hig1的定位与利用研究,2008-2009。

6.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提高Bt抗虫转基因水稻安全性研究,2006-2008。

7.浙江省农科院国际合作:水稻抗草甘膦除草剂突变体的创制与利用2007-2009。

8.浙江省农科院重点推广:高产优质晚粳稻新品种浙粳22的推广,2007-2008。

9.国家基金:水稻抗汞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2008-2010。

10.国家基金:中国科学院水稻合作育种研究。

11.农业部水稻行业科研专项:长江下游(苏、皖、浙、沪)水稻增产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2007-2010,2007年。

12.浙江省重点: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资源的筛选和利用研究,2006-2008。

13.浙江省成果转化资金:高产优质晚粳稻新品种浙粳22的中试开发,2006-2008。

1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长江中下游粳稻育种技术研究,2007-2010,2007年。

15.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优质高产晚粳稻“浙粳系列”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与推广,2007-2008。

16.浙江省农科院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水稻双剑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2007-2009。

17.杭州市种子种苗:制种强优势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研究,2007-2009。

18.特早熟优质晚粳明珠1号的育成与应用。

19.高产优质中熟晚粳浙粳894的育成与利用。

20.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5和Xa-21的转育与利用研究。

21.高产优质抗病晚粳新品种浙粳20的育成与应用。

主要成就:

张小明研究员参与选育水稻新品种(组合)16个,不育系3个,其中明珠1号、浙湖894、浙粳20等新品种先后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浙粳20和浙粳30分别列入863“十五”后补助品种。浙粳22连续三年被浙江省农业厅列为晚粳稻主导品种,2008年起成为浙江省晚粳稻主栽品种。最近在转基因水稻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育成了以Rubisco特异表达启动子引导的无选择标记基因的Bt抗虫转基因水稻新品系多个。品种权:浙粳22品种权,申请号20070398.6,公告号CNA004140E。

发明专利:

1.利用双粒突变体提高杂交水稻繁种、制种效率的方法,申请号200710070955.4,公开(公告)号CN101112180.

2.应用转基因技术提高水稻植株对稻纵卷叶螟抗性的方法,申请号200810060505.1.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论文9篇。

出版专著:

参编《中国水稻品种与系谱》一书。

发表论文:

1. 万建民,程式华主编. 张小明参编第十二章晚粳及附表. 中国水稻品种与系谱.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6(3):pp412-442, 702-709

2. 巩迎军,阮雯君,荀星,董彦君,林冬枝,叶胜海,张小明. 水稻芽性状耐冷性的QTL 分析.分子植物育种,2009,7(2):273-278

3. 彭娟,李志邈,杨悦俭*,叶青静,吴才君,张小明.. 烟草根特异性启动子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番茄的转化.浙江农业科学,2009,21(1):1-5

4. 陆艳婷,张小明,叶胜海,赵宁春,顾伟平,郑涛,庞新和,陈炎忠,金庆生*. 晚粳稻新品种浙粳22肥料效应研究.农业科技通讯,2009,:37-39

5. 赵宁春,张小明,叶胜海,程方民. 不同栽培方式和施氮量对稻米营养品质及植酸积累的影响.浙江农业科学,2009,21(3):259-263

6. 赵宁春,叶胜海,汪得凯,陆艳婷,陈萍萍,金庆生,张小明*. 晚粳稻品种浙粳22内稃突变体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核农学报,2009,23(3):359-363

7. 鲍根良,张小明,叶胜海,赵剑群,俞琦英,金善根,楼再鸣. 晚粳稻浙粳30的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浙江农业科学,2004,(3):139-140

8. 鲍根良,张小明,叶胜海,丰作成,张伟庆,陆文武. 晚糯稻浙糯36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浙江农业科学,2004,(1):23-24

9. 鲍根良,左晓旭,丰作成,陆文武,张小明,叶胜海,富田桂,小林麻子. 晚糯稻突变体新品种浙糯36的选育研究.核农学报,2004,15(8):331-334

10. 鲍根良,王俊敏,骆荣挺,陶荣祥,张小明,叶胜海,富田桂,小林麻子. 粳稻耐旱突变体的诱发与鉴定.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101-107

11. 鲍根良,王俊敏,富田桂,左晓旭,张小明,叶胜海. 密穗型水稻品种籽粒垩白特性改良的研究.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5(4):410-413

12. 严文潮,金庆生,俞法明,鲍根良,张小明,富田桂. 预处理对米饭质地测定的影响.浙江农业学报,2003,29(6):336-340

13. 俞法明,严文潮,金庆生,张小明,叶胜海,章一萍,屠赛飞. 近10年浙江省中熟早籼稻品种的产量及农艺特性.浙江农业科学,2003,:49-51

14. 陈孝赏,刘守坎,张小明. 异季繁殖对早稻主要性状的影响.浙江农业科学,2003,(4):197-199

15. GL Bao,WC Yan,XM Zhang,SH Ye,XX Zuo. Induction and Selection of Japonica Rice Mutants with High Quality Grain.2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for Food, Energy, and Industry (Beijing, China),2002,:650-654

16. 左晓旭,鲍根良,张小明,叶胜海,吴仲达,郑滔. 晚粳优质米品种浙粳20的试种表现及保优栽培技术.浙江农业科学,2002,:150-151

17. 鲍根良,严文潮,张小明,左晓旭,叶胜海,崛内久满,富田桂. 粳稻优质米突变体E203的诱变选育研究.核农学报,2002,16(5):268-271

18. 鲍根良,张小明,叶胜海,丰作成,管耀祖,左晓旭. 优质抗病晚粳新品种浙粳20的选育.浙江农业学报,2002,14(5):273-277

19. 冯水英,陈定夫,张小明. 浙江实现农业现代化途径的探讨.农业科技管理,2001,20(5):50-53

20. 张小明.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编.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志,2001,:42-51

21. 王仪春,张小明,石春海.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方法的探讨.中国农学通报,2001,17(5):30-32,51

22. 张仁华,张小明,鲍根良,朱茂丹,方江林. 快速灌浆晚粳稻明珠1号.作物品种资源,1999,(3):54-55

23. 徐建龙,林贻滋,奚永安,张小明,鲍根良,张柄林,姚建龙,朱卫东,朱茂丹,庐王印,严培鸿,陈斌. 高产优质早熟晚糯航育1号的选育、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浙江农业科学,1999,(2):74-76

24. 邹小华,张小明. 特早熟优质晚粳明珠1号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农业科技通讯,1998,(9):8

25. 张小明,奚永安,邹小华. 快速灌浆资源明珠1号的利用研究.浙江农业科学,1997,:55-58

26. 张小明,黄德惠,邵越,金国强,汤俭民. 晚粳浙湖894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农业科技通讯,1996,(4):7

27. 张小明,郑柔,奚永安,王竺美,富田桂. 特早熟快速灌浆晚粳稻“明珠1号”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其利用.浙江农业学报,1996,8(2):65-69

28. 张小明,郑柔,奚永安,邹小华,寿建尧. 快速灌浆晚粳稻资源的利用研究.作物品种资源,1996,(4):13-17

29. Zhang Xiaoming, Zhen Rou, Jing Guoqing. Bright-pearl 1, a fast grain-filling japonica rice.Int. Rice Res. Newsl,1996,21(1):43-44

30. 张小明,奚永安,郑柔,寿建尧. 高产优质晚粳浙湖894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浙江农业科学,1995,(4):207-208

31. 董彦君,董文其,张小明,石守鋆,张宏德. 突变体Fan5苗色低温敏感性状的遗传.中国水稻科学,1995,9(4):249-250

32. 张小明,郑柔,奚永安,童培银,赵学本. 籼稻DV85衍生系抗白叶枯病基因的遗传.种子,1995,(6):11-14

33. 张小明,林贻滋,奚永安,方江林. 4个水稻抗白叶枯病衍生品系的抗病性及其籼粳属性.浙江农业学报,1995,7(3):169-172

34. 张小明,奚永安,林贻滋. IR36ms在广亲和品种测定上的应用探讨.作物品种资源,1994,4(4):40-41

35. Zhang Xiaoming, Yi Yong’an, Lin Yizi. Use of IR36ms for screening wide compatibility variety (WCV).Chinese Rice Res. Newsl,1994,2(2):2-3

36. 张小明,林贻滋,奚永安. 抗白叶枯病籼稻DV85在籼粳交中的遗传表现.种子,1993,(3):26-29

37. 张小明,郑柔,林贻滋,奚永安. 应用籼稻抗白叶枯病基因导入粳稻的技术探讨.浙江农业科学,1993,(3):107-109

38. 张小明. 抗病粳稻新资源ZD92147.作物品种资源 ,1993,(3):43

39. 张小明,林贻滋,奚永安,冯水英,郑柔. Transfer of a New Semidarf Gene sd-s(t) in Sinica Rice.浙江农业学报,1993,5(1):46-48 26

40. 张小明,奚永安. IR36ms在广亲和品种测定上的应用.杂交水稻,1993,(3):42

41. 郑柔,张小明,林贻滋,奚永安,赵剑群. 连作晚稻高产育种指标及其途经的探讨.浙江农业科学,1991,(4):170-174

42. 林贻滋,张小明,奚永安. 粳稻广亲和恢复系ZR6的筛选和初步利用研究.浙江农业学报,1990,2(3):102-105

43. 鲍根良,林贻滋,奚永安,张小明,郑柔,郭士良,朱耀棣. 迟熟晚粳新品种浙湖6号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其高产栽培途径.浙江农业科学,1990,(4):156-158

44. 鲍根良,林贻滋,奚永安,张小明,郑柔,叶凤鸣,郭士良,朱耀棣. 粳稻浙湖3号的增产潜力及其应用——I 育成轨迹、丰产效能及其生态适应性. 高产抗病优质中熟晚粳浙湖3号的开发和利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编. 浙江省新闻出版局,1990,:1-7

45. 鲍根良,林贻滋,奚永安,张小明,郑柔,叶凤鸣,郭士良,朱耀棣. 粳稻浙湖3号的增产潜力及其应用——II 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栽培上的合理利用. 高产抗病优质中熟晚粳浙湖3号的开发和利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编. 浙江省新闻出版局,1990,:8-15

46. 鲍根良,林贻滋,奚永安,张小明,郑柔,叶凤鸣,郭士良,朱耀棣. 粳稻浙湖3号的增产潜力及其应用——III 高产群体的建立与调节. 高产抗病优质中熟晚粳浙湖3号的开发和利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编. 浙江省新闻出版局,1990,:8-15

47. 林贻滋,张小明. 水稻品种包节性的遗传以及与其他性状的相关.浙江农业学报,1990,2(2):91-92

48. Zhang Xiaoming, Lin Yizi, Feng Shuiying. Development of a japonica rice variety with blast (BL) and bacterial blight (BB) resistace.Int. Rice Res. Newsl,1989,14(1):11-12

49. 江建云,汤鹰,张小明,毛立新. 水稻病虫草富综合治理田间试验方法及效益评价.湖南农业科学,1989,(5):35-39

50. 叶胜海 富田桂 小林麻子 祁永斌 陆艳婷 张小明*. 浙江粳稻与日本粳稻品种间遗传差异的SSR分析.浙江农业学报,2008,20(6):424-427

51. 陆艳婷,张小明,叶胜海,祁永斌,金庆生. 稻米品质近红外光谱法分析中定标样品选择与模型优化.核农学报,2008,22(6):823-828

52. 叶胜海,纪国成,祁永斌,张小明*. 浙江省主栽杂交粳稻特点剖析.浙江农业科学,2008,(4):440-442

53. 叶胜海,祁永斌,张小明*. 浙粳23的选育、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江苏农业科学,2008,(1):65-66

54. 张瑞勋,冯水英,祁永斌,陆艳婷,叶胜海,张小明*. 不同作物品种对60Co γ射线的辐照敏感性.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266-269

55. 边永高,张小明,王星火,章永根,李老虎. 浙粳22单季直播主要栽培因子的综合效应研究.农业科技通讯,2008,(8):48-51

56. 赵宁春,程方民,张小明*. 作物种子中植酸代谢及其相关酶的研究进展.作物杂志,2008,(5):10-13

57. 祁永斌,叶胜海,陆艳婷,张小明*. 获得安全转基因水稻的几种可能途径.分子植物育种,2007,5(4):528-533

58. 祁永斌,叶胜海,陆艳婷,雷树凡,陶跃之,张小明*. 转Cry1A(b)基因抗虫水稻的获得及鉴定.浙江农业学报,2007,19(4):264-267

59. 陆艳婷,金庆生,叶胜海,张尧锋,祁永斌,王林友,张小明*. 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粳稻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中国粮油学报,2007,22(3):149-153

60. 陆艳婷,张小明,叶胜海,祁永斌,严文潮,金庆生*. 粳稻七种必需氨基酸含量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分析技术研究.核农学报,2007,21(5):478-482

61. 陆艳婷,张小明,叶胜海,祁永斌,金庆生. 密穗型和散穗型粳稻穗部不同部位直链淀粉含量的差异分析.中国水稻科学,2007,24(4):391-395

62. 叶胜海,祁永斌,陆艳婷,张小明*. BT型粳稻不育系浙粳2A的选育及应用.中国稻米,2007,(3):25-26

63. 叶胜海,姚海根,陶荣祥,周可明,马善林,李守俊,祁永斌,张小明*. 浙江省水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抗性鉴定和Stvb-i基因的SSR检测.浙江农业科学,2007,(5):561-563

64. 俞法明,严文潮,刘庆龙,张小明,鲍根良,富田 桂,小林 麻子,金庆生. 早籼稻近缘系的主要农艺性状与SSR标记鉴定.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67-70

65. 鲍根良,左晓旭,张小明,叶胜海,郑涛. 晚粳稻浙粳50的选育及应用.浙江农业科学,2006,(3):293-295

66. 张小明,叶胜海,管耀祖,王仪春,葛常青,祁永斌. 浙江新育成的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主要性状比较.杂交水稻,2006,21(3):21-24

67. 张小明,鲍根良,叶胜海,马善林,管耀祖,孙国昌,杜新法,毛雪琴. BT型粳稻不育系浙粳1A的选育.浙江农业科学,2006,(1):49-50

68. 张小明,叶胜海,吴伟,刘鑫,边永高,管耀祖,葛常青. 晚粳稻浙粳22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浙江农业科学,2006,(2):154-156

69. XM Zhang, CH Shi, JG Wu, SH Yue, YB Qi. Analysis of developmental genetics for phenylalanine content in indica-japonica hybrid rice (Oryza sativa L.) across environments.Cere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2006,34(2-3):949-956

70. XM Zhang, CH Shi, SH Yue, YB Qi, JG Wu.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genetic behavior of brown rice width in indica-japonica hybrids.Rice Science,2006,13(2):99-105

71. 张小明,石春海,叶胜海,吴建国,鲍根良. 籼粳交杂种不同灌浆期稻米缬氨酸含量的发育遗传.中国水稻科学,2006,20(1):36-42

72. 叶胜海,张小明*,鲍根良,龚利强,管耀祖,葛常. 优质晚粳浙粳27的选育、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浙江农业科学,2005,(2):123-124

73. 左晓旭 管耀祖 葛常青 张小明 鲍根良 叶胜海. 高产优质晚粳稻新品种--浙粳30.农业科技通讯,2005,(9):54-55

74. 鲍根良,小林麻子,富田桂,金庆生,张小明,严文潮,叶胜海. 粳稻近缘品种的SSR分析.中国水稻科学,2005,19(1):21-24

75. 鲍根良,富田桂,小林麻子,骆荣挺,张小明,王俊敏,叶胜海. 粳稻品种SSR多态性检出率的分析.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2):2549-2554

76. 张小明,石春海,鲍根良,冯水英,叶胜海. 浙江与日本粳稻直链淀粉含量的比较.浙江农业学报,2001,13(5):276-280

77. 叶胜海,张小明,鲍根良,王仪春,马善林,黄伟荣,成丽萍. 粳稻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地区间差异.浙江农业科学,2002,(3):126-128

78. 张小明,王仪春,石春海,鲍根良,叶胜海. 稻米蒸煮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植物遗传资源科学,2002,3(2):51-55

79. 张小明,王仪春,鲍根良,叶胜海. 稻米食味评价的进展.种子,2002,(1):52-53

80. 张小明,石春海,鲍根良,叶胜海. 稻米外观和碾磨性状的数量遗传及其相关性研究进展.浙江农业学报,2002,14(3):182-186

81. 张小明,石春海,鲍根良,叶胜海.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方法研讨.植物遗传资源科学,2002,3(1):31-35

82. 张小明,李春寿,叶胜海. 混合分组法在作物基因定位上的研究进展.上海农业学报,2002,18(3):24-27

83. 张小明,鲍根良,叶胜海, 石春海. 作物人工种子的研究进展.种子,2002,(2):41-43,84

84. 叶胜海,李春寿,阮关海,陈合云,鲍根良,张小明*. 作物单倍体二倍化及其染色体倍性鉴定研究进展.浙江农业学报,2003,15(5):323-326

85. 吴建国,石春海,张小明,费万辛. 用近红外反射光谱法分析稻米3种必需氨基酸含量的研究.作物学报,2003,29(5):688-692

86. 张小明,叶胜海,鲍根良,俞法明,严文潮,石春海. 作物数量性状发育遗传的研究进展.浙江农业学报,2003,15(4):268-272

87. 李春寿,叶胜海,陈炎忠,阮关海,黄福灯,张小明*. 高产粳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浙江农业学报,2005,17(4):177-181

88. 张小明,石春海,吴建国,富田桂,鲍根良,叶胜海. 杂交稻米必需氨基酸含量与亲本的关系.中国水稻科学,2003,17(1):91-94

89. 张小明,石春海,堀内久满,富田桂,鲍根良,冯水英,叶胜海. 粳稻穗部不同部位米粒直链淀粉含量的差异分析.作物学报,2002,28(1):99-103

90. 张小明,石春海,富田桂. 粳稻米淀粉特性与食味间的相关性分析.中国水稻科学,2002,16(2):157-161

91. Murai, Masayuki, Wataru Kobayashi, Hiromasa Yokoyama, Motoharu Tatayama, Taisei Mikami, Kazuo Ise, XM Zhang and Shigetoshi Sato. Effects of dwarfing genes at the sd1 locus on amylose and protein contents in milled rice..SABRO journal,2001,33(2):55-58

92. Shi CH, JG Wua, XM Zhang, P Wu.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n genetic behavior of brown rice recovery in indica rice across environments.(SCI).Plant Science,2002,163(3):555-561

93. Wu JG, CH Shi, XM Zhang. Estimating the amino acid composition in milled rice by near-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SCI).Field Crops Research,2002,75(1):1-7

94. Wu JG, CH Shi, XM Zhang, Tomita Katsura. Genetic analysis of endosperm, cytoplasmin andmaternal effects for hisidine and arginine in ncica rice (Oryza sative L.) across environments. (SCI).Cere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2004,32(4):435-442

95. Wu JG, CH Shi, XM Zhang, Tomita Katsura. . Genetic analysis of non-essential amino acid contents in rice (Oryza sativa L.) across environments. (SCI).Hereditas,2004,141(2):128-134

96. Wu JG, CH Shi, XM Zhang, T Katsura. Genetic and genotype ×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effects for the content of seven essential amino acids in indica rice. (SCI).Journal of Genetics,2004,83(2):19-24

97. Gao ZS, Y Lin, XM Zhang, GH Linag. Agrobacterium-mediated sorghum transformation using a mannose selection system.. 49th annual meeting of Crop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2004,:318

98. Zhang XM. Transfer of resistant genes of indica-japonica crosses studied. .Rice biotechnology quarterly,1996,(2):2-3

99. Zhang XM, Rou Zhen, Yong’an Xi and Jianglin Fang. Studies on transfer of bacterial blight resistant gene of indica-japonica cross in Oryza sativa L. (SCI).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1996,70(1):102-108

100. Zhang XM CH Shi, JG Wu, Horiuchi Hisamitus, Tomita Katsura, Shui-Ying Feng, Gen-Liang Bao, Sheng-Hai Ye. Analysis of variations in the amylose content of grains located at different positions in the rice panicle and the effect of milling. (SCI).Starch,2003,55(6):265-270

101. Zhang XM, CH Shi, SH Yue, JG Wu, GL Bao. . Genetic analysis of methionine content in indica-japonica hybrid rice (Oryza sativa L.) at different grain developmental stages.(SCI).Euphytica,2004,139(3):249-256

荣誉奖励:


1.1996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1996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优秀奖。

3.2000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2005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媒体报道:


浙江专家称航天育种仍无定论

“太空水稻”试验田

“太空水稻”结出的稻穗  

浙江在线杭州9月16日讯(见习记者 童俊 记者 梁国瑞)“神舟七号”即将在本月底择机发射,许多农作物的种子也将随着飞船进行“太空遨游”。尽管这次自己的稻种无缘搭乘“神舟七号”,但是说起酒泉,浙江省农科院的水稻专家张小明博士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因为自己悉心培养的“太空水稻”正是从酒泉发射的一颗卫星上带下来的。在那颗卫星上,浙江曾有38类种子幸运地搭载上天。

尽管市面上的“太空水果”、“太空蔬菜”层出不穷,张小明说,从种子从上天到真正培育成农产品要历经六、七年的时间。而目前,国际上对于“航天育种”还没有真正的定论,学术界关于“航空育种”的有效性也一直争论不下。

太空种子上天入地需要历经六、七年

张小明所在的浙江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研究所前面,是一片几亩光景的试验田,长着郁郁葱葱的水稻,挺拔的秸杆上结着饱满的稻穗。张小明望着眼前的水稻,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眼睛里充满了期待。

眼前的这些水稻就是用2006年9月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实践八号”卫星带下来的稻种培育而成的。为了培育出生育期短、高产、优质、抗病性好的晚粳稻新品种,张小明让200多克稻种搭上了“实践八号”。

张小明说,把种子送到太空中,就是利用宇宙射线、弱地磁场等因素对种子诱变,使得种子的基因发生变异。回到地面种植后,可能会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品质。

但是“太空水稻”从辐照到选种再到育种,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前后需要六、七年。

水稻在南方是一年两季,为了能更好地选种,从太空回来的水稻一季种在浙江,另一季则种到海南。每季稻子成熟后,要从中挑出饱满的粒谷作为下一季的种子,如此进行七、八个轮回,最后符合预期标准的的稻种才是最优质的。

这仅是完成了所有流程的一半,选出种子后,还要把稻种拿到全省各地进行试验,这个过程还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张小明笑着说,他农田里的水稻才经过4季,仅完成了育种工作的一半。张小明与水稻打了近30年的交道,2000年开始研究水稻的“航天育种”。他谦虚地说:“对于航天育种,我还是刚上路。”

38个类种子曾搭载“实践八号”卫星上天

记者在浙江省农科院了解到,浙江省开展航天育种工作已有10余年,早在1992年,浙江省农科院就与中科院遗传研究所合作,开展水稻空间诱变育种研究,并且育成了水稻新品种“航育1号”。这是浙江省通过航天育种培育出的第一个农作物新品种,也是我国首个通过审定的航天水稻品种。

1998年,“航育1号”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后,在金华、衢州、萧山及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得到广泛推广,至目前已种植了263万亩,浙江省内有128万亩。

除“航育1号”外,目前浙江省通过省审定的新品种还有特早熟晚粳“航天36”和“优质早籼浙101”。

近几年,浙江省航天育种步伐不断加大,已将航天育种从水稻扩展到其他方面,先后搭载我国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的就有水稻、食用菌、蔬菜、花卉、中药材、麻类、紫云英、灵芝等35个作物品种(系)。

特别是2006年9月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的“实践八号”育种卫星共搭载了来自浙江的水稻、彩色棉、蔬菜、草莓种子,食用菌菌丝与孢子,桑树枝条以及兰花与草莓组培材料等38个品种(系),2700多克材料,其中种子11.2237万粒。其中就有张小明的200多克水稻种子。

“以前我们做试验的时候,要把装种子的布袋绑在热气球下面,让热气球把种子带到离地面30、40公里的高空中,种子经过高空辐射有些会发生基因变异。现在好了,我们的种子都能搭载飞船进行太空旅行了,我们都没这样的待遇啊!”张小明笑着说。

张小明说,浙江省的“航天育种”在全国处于较高的水平,在去年启动的中国“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关于现代技术农业领域中,只有5家研究所、农科院入选,而浙江省农科院则是其中之一。

浙江专家称航天育种仍无定论

“航天育种”主要是通过强辐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太空综合环境因素诱发植物种子的基因变异,但是究竟主要是哪些因素产生影响,以及如何产生影响,至今还没有定论。

张小明说,学术界关于“航空育种”的有效性一直争论不下。经历过太空遨游的农作物种子,返回地面种植后,有些会明显增高增粗,果型增大,产量比原来普遍增长而且品质也大为提高,这是属于优质的。有些种子回到地面种植,不但产量、品质没有提高,甚至变低、变差,这是属于劣质的。

不是每颗种子都会发生变异,其变异的机率一般为百分之几甚至千分之几。即便是同一种作物,不同的品种,搭载同一颗卫星或不同卫星,其结果也可能有所不同。

太空环境对植物基因产生影响已经得到各国科学家的证实,但是对太空育种原理的解释仍在争论之中。

相关链接:航天育种也称为空间技术育种或太空育种,就是指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和高空气球等所能达到的空间环境对植物的诱变作用以产生有益变异,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农作物育种新技术。

阶段一:种子筛选,带上太空的种子必须是遗传性稳定、综合性状好的种子。

阶段二:天上诱变,利用卫星和飞船等太空飞行器将植物种子带上太空,再利用其特有的太空环境条件,如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弱地磁场等因素对植物的诱变作用产生各种基因变异。

阶段三:地下攻坚,先将它们统统播种下去,一般从第二代开始筛选突变单株,然后将选出的种子再播种、筛选,让它们自交繁殖,如此繁育三四代后,才有可能获得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良突变系,期间还要进行品系鉴定、区域化试验等。这样,每次太空遨游过的种子都要经过连续几年的筛选鉴定,其中的优系再经过考验和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才能称其为真正的“太空种子”。

来源:农博种业--浙江在线 2008年09月19日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