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一):

冻灾凸显科学重要性
——随农业专家访麦区问苗情
一样的优质麦种,相同的播种时间,在极端降温降雪天气下,抵御冻害的效果却不尽相同。这是记者在跟随有关专家到我市部分小麦种植县查看苗情时看到的现象。
“虽然天公不作美,可是依靠科学的方法,科学种田,绝大部分小麦还是可以在极限范围内抵御严寒的。”3月30日,在宁晋县青银高速入口附近的一处麦田内,省小麦专业顾问组专家、市农业局技术推广站站长王韦东踩了踩脚下的麦地说道。
王韦东也示意记者踩踩脚下的麦地。这块地表面看来好像很松,但记者使劲踩了踩后,却感到土地的坚实。
“在正常的天气条件下,这片麦地绝对可以成长为一类麦田。但是由于遭遇到极端天气,这块麦地现在应属于二类麦地,麦苗刚刚返青,正处在起身期。不过,现在仍可以说它经受住了严寒的考验。这里的关键在于,这片麦地在播种后,对地面进行了镇、压,保持住了土壤的墒情,抵御了严寒。”
王韦东解释说,这是因为水的热容量大,土壤中的水分是小麦应对外界温度变化的缓冲器,它能帮助小麦抵御严寒。如果麦地松软,将使小麦无法较好的吸收水分,水分容易蒸发,导致土壤的墒情差,经受不住严寒的考验。
在任县大屯乡采访时,村民吉某的麦地一脚踩下去,会出现很深的脚印。相比旁边经过镇、压后的麦地,吉某家的苗情相对较差。他感慨地说,今年再种小麦时,一定要讲科学。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尽管我市小麦不同程度受到冻害,但受到冻害较重的就是整地质量差、播种浅的地块。由于土壤不踏实、透风,出现了死苗情况。王韦东介绍说,播种后麦地不进行镇、压,在气候条件好的情况下,还能凑合。但在极端的天气下,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出现死苗并不意外。我市乃至我省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存在这种问题。在前不久的省里召开的会议上,王韦东曾专门就此问题向上级领导汇报,也和省里的专家交流过,并已经引起省市领导和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
在宁晋县换马店镇的国家农业部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内,小麦绿油油一片,整齐地在田野散布开来。虽然刚刚返青起身,但是相比其他地区的麦苗则相对较壮,苗情转化情况好。
宁晋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高振宏说,作为小麦种植大县,宁晋县一直积极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并注意充分发挥高产创建示范片的带动作用。各项小麦的管理措施,首先在高产创建麦田进行示范,让农民看到科学的管理方法所带来的好处。播种后麦地的镇、压就是由小麦创建示范片开始,逐步向全县推广的。
王韦东说,宁晋的苗情在全市是最好的。这是他们大力抓好高产创建,搞好科学示范引导是分不开的。他希望农民朋友在今年的小麦种植中,吸取教训,走科学种植之路。
来源:刑台日报 2010年4月1日
媒体报道(二):

“正宗秋梨”
到底啥模样?
近来,天气干燥,市民胡女士先是上火,继而咳嗽,医生说是“秋燥综合症”,开的方是:“药补不如食补,最好就是买点秋梨和冰糖,每天回家熬水喝。”
看完医生,胡女士去了市场。没想到,回家母亲说她买错了:“这可不是秋梨,秋梨应该特别丑才对,你这梨长得太水灵了!”长得丑便是秋梨?无所适从的胡女士拨通了专栏记者的热线。
接到胡女士的电话,上网查“秋梨”,说其是带有医疗保健性质的水果,具有生津止渴、润肺去燥等功效,但秋梨到底长啥模样,网上也没定论。看来,咱还得上市场。
在桥东羊市街便民市场和桥西五四便民市场,专栏记者发现无论是固定水果摊点还是流动摊贩,许多都打着“正宗秋梨”的旗号。走近细看,这些“正宗秋梨”的模样让记者看后也有点晕。记者随后来到市农业局“求取真经”。
该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韦东介绍,秋梨是本地农家的传统老品种,全是零散种植,没有成型的秋梨种植果园,因此产量较少。从外表看,秋梨为圆形,不像鸭梨、雪花梨那么尖,秋梨绿中带黄,鸭梨、雪花梨为黄色,黑梨则是棕色。秋梨的外表不光滑,摸起来手感较粗糙,周身长着黑色小斑点。
秋梨生吃没鸭梨、雪花梨汁多,肉质也不细腻;一般的秋梨比黑梨个大,但比雪花梨个小。王韦东说,市民可以从形状、颜色、大小来区分秋梨与其它梨种的不同。“现在市场上秋梨的数量比较少。”王韦东说,秋梨的药用价值非常好,对止咳化痰很有效,也是制作秋梨膏的原料。
得到王站长传授的“真经”,记者再入市场。
行至新华南路羊市街口,“正宗秋梨”的牌子竖立摊前。“秋梨咋卖?”“左边的是老品种,右边的是新品种,都是10元3斤,随便挑,保证正宗。”商贩很是热情。记者看到,左右两边放着不同的“秋梨”,左边的呈浅棕色,个头较小,右边的比较圆,颜色绿中带点黄,正如王站长描述的。
“附近的人都在我这儿买秋梨,虽然秋梨长的不好看,可放点冰糖熬一锅梨水,既败火又治病。”小贩说,他每年都在这儿卖秋梨,不少市民回家时喜欢捎上几个,“都是回头客” 。
拿着刚买来的两种不同的 “正宗秋梨”,记者再次请教王站长。“绿色的是秋梨,浅棕色的不是秋梨,是黑梨。”王站长肯定地说。
这回您明白了吧,秋梨并没有所谓的“新品种”,选购秋梨时您一定要分辨清楚,不要让“正宗”的牌子晃了眼。
来源:牛城晚报 2008年10月17日
媒体报道(三):

邢台今冬降水量之少跌破50年之最
自去年10月份至今,牛城市民期盼的有效降水迟迟没有出现,本市300多万亩农田齐“喊”渴。目前,市政府、市农业局、市气象局等有关部门进行了抗旱齐动员。
降水量之少跌破50年之最
昨日,记者从市气象局了解到,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全市基本无降水,为近50年来最少。期间,全市气温持续偏高,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2℃。据水文资料分析,地下水位下降0.34米,其中东部深层地下水位下降0.90米。
降水量的异常偏少导致了土壤水分流失严重,未冬灌地块20厘米土壤相对湿度已经降到40%左右。目前麦田干土层厚度基本在3厘米左右,受持续干旱及1月22-23日强降温过程的影响,大部麦苗叶片出现青枯。
300多万亩麦田喊“渴”
据初步统计,本市527.5万亩麦田中,旱情涉及面积368.9万亩,其中严重受旱面积138.85万亩,个别麦田还出现或轻或重的点片死苗现象。主要分布在黑龙港流域半干旱区(广宗、平乡、巨鹿、南宫、威县)及西部浅山丘陵区(沙河、邢台县、临城、内邱)。
据悉,本市计划春播300多万亩,其中没有水源条件的有100万亩。如果春播期间没有有效降雨,纯旱地只能拉水点播,春播任务很难完成。
全市发起抗旱总动员
据市气象部门预计,今年2月份降水量将偏多1—2成,大部分县市为8—10毫米,气温高于常年,西部山区为1℃左右,东部平原为1—3℃。由于干旱严重,还不能缓解目前的干旱状况,加之预测2月份平均气温偏高,目前的旱情仍将持续。为了缓解旱情,目前,本市各气象部门将会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增雪作业,做好抗旱服务工作。
2月3日,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迅速展开以抗旱为重点的小麦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部门要把做好当前抗旱和小麦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有效监管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狠抓责任落实。
据了解,市抗旱办公室在全市建立了22个土壤墒情监测站点,每旬测报一次,每周收集雨情、水情、苗情等有关数据,及时掌握旱情动态。
农业专家为百姓支招
哪些麦田需要紧急浇灌?为此,记者采访了市农业局专家王韦东。经实地查看墒情后,他说,去年种小麦时,大多数麦田是抢墒播种,播种后没浇补墒水、冻水的麦田干土层已达到10到15公分,麦地冬天没冻住,这些麦苗没有次根,根系发育严重不全,地上无叶片全部干枯。这些麦田,如果在2月中旬以前不浇水,可能要发生死苗,影响返青、拔节和生长;而播种以后,没浇“蒙头水”、补墒水的麦田,失墒比较严重,地上没叶片,病害严重,勉强维持小麦返青;而适时浇过冻水的麦田,墒情很好,可以带绿越冬。
针对当前的旱情,市农业专家还对小麦的浇水管理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以往,农民小麦一般在3月份浇返青水,而今年,旱情比较严重,小麦一定要适时浇水。
对未浇过冻水、严重缺墒的麦田,要尽快浇“救命水”,每亩浇水时,施肥5到7.5公斤尿素,拔节或拔节后浇第二水,亩施12.5到15公斤尿素;对冬前适时浇过冻水的麦田,春季以控蘖防倒抚慰管理目标,控水控肥,通过镇压和锄划等措施增温保墒,促进麦苗稳健生长,第一次肥水严格控制在拔节期(3月底至4月上旬),一次施足15到20公斤尿素;对播后浇过蒙头水或补墒水,但未浇过冻水的麦田,应浇正常年份适当提前肥水管理,但不宜浇返青水,最佳浇水施肥时间以起身期(3月中旬)为宜。
来源:《邢台新闻网》 20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