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科技计划 > 863计划 > 文章正文

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共申请国内外专利2130件,获得批准572件;获得新药临床批文101件,获得新药证书22件;通过品种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610个,进入区试的作物新品种233个,累计推广面积7.36亿亩;获得其他新产品许可证书285件;发表论文6672篇。

  (一)重大技术突破
  1.功能基因组

  (1)人类功能基因组

  建立和完善了人类功能基因筛选的平台技术;新克隆和鉴定了1346条新基因;开展了规模化的基因功能筛查,获得近百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疾病诊治和药物开发上显示应用前景的重要功能基因,新细胞因子CKLF1、LAPTM4B、人6A8 a-甘露糖苷酶、ECRG-1、ING4、RabJ、RX53、RX218、NOK、CYP-J等20多个基因进入实验室前期开发阶段;肿瘤和心血管疾患(包括高血压、糖尿病与老年性疾病)相关基因与其发病机理的研究正不断深入;在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研究中,首次提出的有效SNP组合模式(PESCP)以及有效动态作用(PEDE)概念,预示了多基因疾病基因研究策略上将出现新的突破。

  克隆鉴定了遗传性牙本质基因、遗传性儿童白内障基因、AI型短指基因、短-并指(趾)基因、遗传性儿童失神性癜间基因、遗传性房颤基因等一批遗传病基因,定位了鼻咽癌相关基因位点。这些原创性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Nature》、《Science》及其姊妹杂志上,为我国相关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在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研究方面打破了西方科学界一枝独秀的局面。

  (2)水稻基因组

  继独立完成籼稻全基因组测序和粳稻第4号染色体测序,结果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后,抗病(白叶枯病、稻瘟病)、耐盐、抗旱、氮磷高效利用、分蘖、脆杆、茎杆伸长、不定根生长等一批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重要基因的克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与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合作,采用图位克隆法,分离克隆了分蘖控制基因MOC1,这是我国近20年来首次克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要农作物重要农艺形状的功能基因。

  研制成功国际上第一套水稻全基因组芯片,包含了55791独特基因的信息。利用该芯片研究了水稻幼苗、分蘖期的苗和根、抽穗期和灌浆期的穗子等器官的基因表达谱,详细分析了不同种类基因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特征;并比较了水稻和拟南芥基因组彼此有同源性和特异的基因在相关器官中的表达特性。同时,已获得总数为18万株独立T-DNA插入水稻再生株,拥有株型、育性、生育期、分蘖、株高、抗病虫、抗逆等类型的突变株;初步建成水稻突变体的数据库。这些重大成果与进展进一步确立了我国在世界水稻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

  (3)微生物基因组

  红色毛癣菌、稻瘟病菌功能基因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建成6个不同生长时相的红色毛癣菌cDNA文库,获得了约8000条独特的EST序列;鉴定出了3种可能与致病相关的蛋白质;应用基因芯片初步确定了一些红色毛癣菌独特的、与浅部真菌所共有的一部分基因。构建了稻瘟病菌不同发育阶段及侵染状态下的cDNA文库,获得了约100条全新的EST;构建了含有56000多个独立转化体的突变体库,克隆了2个新的稻瘟病菌致病基因。

  在破译维生素C生产菌株Kv菌全基因组的基础上,发现维生素C生产中的关键基因L-山梨酮脱氢酶和L-山梨糖脱氢酶等5个关键酶的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功能验证,已经申请国际PCT专利。这些成果对于维生素C生产工艺的改造并保持我国的国际市场份额(60%)具有重要意义。

  (4)家蚕基因组

  率先完成了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研究论文在《Science》杂志上全文发表。这是继人类基因组中国卷、水稻基因组计划后,我国在基因科学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表明我国在家蚕基因组研究方面已经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并将对提升我国蚕丝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5)血吸虫基因组

  在世界上第一次针对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包括雌虫、雄虫和虫卵进行大规模基因片段检测并作了全面分析和验证。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触手担轮类(原口动物)(Lophotrochozoan)和第四大非脊椎动物的表达顺序标签(EST)公共数据库,并寻找和鉴定出一批与代谢、发育、性别决定相关的基因,为血吸虫和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材料。基因片段的注释和验证对认识血吸虫生物学特性、拓宽分子寄生虫学和分子进化研究领域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血吸虫病的诊断、疫苗研制和新药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其主要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Nature Genetics》上。

  2.蛋白质组

  构建了1737个基因高表达载体;纯化了458个蛋白表达产物;获得了126个可供衍射数据收集的蛋白质结晶(包括微晶);测定了69个蛋白质和具有重要意义的蛋白质复合物三维结构(包括6个核磁分析的结构)。解析了人细胞浆内NADP+依赖型的异柠檬酸脱氢酶及其辅酶NADP+的复合物的晶体结构; SARS冠状病毒蛋白酶3cl及其复合物的三维结构解析成功,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与好评。

  一批与重大疾病和重要生物功能相关的蛋白质研究已经取得明显进展,一批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先后在国际蛋白质组学领域的顶尖刊物如《 Nature》上发表。蛋白质相互作用、大规模ORF克隆、高通量的质谱分析、大规模测序技术、功能研究、生物信息学、抗体中心等技术和平台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首次牵头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并参加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研究计划中的“大规模抗体制备”项目。

  3.组织工程技术­

  在组织工程肌腱构建技术、组织工程皮肤制备工艺、组织工程骨构建与材料结合、亚全能干细胞可塑性、干细胞分离纯化技术、新型血液调控因子、种子细胞扩增技术、神经损伤再生套管等项目均有明显的原始创新性。在种子细胞选择方面,通过对骨髓、皮肤、脂肪、软骨等来源的干细胞或体细胞进行筛选比较,确定了相关产品的优选种子细胞,并对其传代、培养、扩增、鉴定等技术进行了优化。

  在材料选择,制孔技术,组织构建中的力学强度、制备工艺与相关设备、血液化组织工程骨等多项核心技术均有重大进展,对产品的研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组织工程相关支撑技术,如产品的低温保存技术、生物反应器技术、种子细胞库的建立等均有突破。多种干细胞分离纯化、大规模扩增、定向诱导技术也取得明显进展,相关的产品研发有4项已通过中检所认证,并被SFDA受理。

  4.生物芯片技术

  (1)被动式生物芯片

  目前,我国已经研发成功的各类被动式生物芯片在技术水平方面实现与国外产品同步发展的同时,还以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为特色,面向临床诊断、食品安全检测和科学研究等应用领域,形成了系列化的低密度、中密度和高密度微阵列生物芯片产品。我国研发的上述各类微阵列生物芯片及其应用结果获得了国外知名专业生物芯片技术公司和有关著名科研机构的积极评价。

  (2)主动式生物芯片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系列化的具有多项国际授权专利技术的主动式生物芯片技术平台。我国主动式生物芯片技术平台具有很好的技术原创性,优势独特。经了解和赴国外实地考察,目前数家欧美知名的专业生物技术公司正在开发的新产品中,有多项产品均需要使用我国自主开发并得到有效专利保护的相关主动式生物芯片技术。

  5.纳米生物技术

  研制了一批生物纳米器件。通过在纳米颗粒材料上修饰对特异检测对象有响应的敏感试剂,开发了多种生物传感器,并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应用,如:利用配体受体结合原理,在荧光纳米颗粒表面修饰上能特异识别肝癌细胞受体的乳糖酸配体,高选择性、特异性地识别了肝癌细胞;基于生物纳米技术建立了新型SARS病毒核酸探针,建立一种用硅壳纳米颗粒在玻璃芯片上对SARS病毒基因组片断进行检测的新方法。

  初步建立了单分子PCR扩增技术。在拷贝数低于10时,成功实现对DNA分子的PCR扩增,可以达到一定的扩增成功比例。相关文章发表在JACS上。

  6.农作物育种技术

  (1)航天育种技术

  从粒子生物学、物理场生物学和重力生物学等不同角度研究了航天环境各因素的诱变特性,初步建立了“多代混系连续选择与定向跟踪筛选”的空间诱变育种技术。进一步优化了高能粒子辐照、物理场处理等地面模拟航天诱变靶室设计与样品处理程序,使得样品批处理效率大大提高;比较分析了高能粒子诱变与γ射线诱变的差异,探讨了高能粒子诱变小麦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完善了地面模拟航天育种技术方法,开创了地面模拟航天环境诱变作物进行遗传改良的新途径。

  (2)杂种优势利用技术

  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体系构建取得重大突破,将超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的快速选育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不断完善,研究成果保持国际领先。以籼粳中间型亲本、形态指数和籼粳特异分子标记检测等研究为基础,提出了“以单蘖生物产量优势为基础,茎蘖顶端优势、粒间顶端优势和根系顶端优势为中心”的超高产水稻生理模式,并组装成一套以精确施肥、定量控苗、干湿灌溉、综合防治为核心的超高产生产技术。成功建立了杂交粳稻种子安全生产技术,形成了安全、高效的杂交粳稻制种技术体系。已成功选育出2308AS、2310AS和X07AS等一批新型水稻不育系。

  ——首次培育出可有效用于杂交棉生产和育种的抗草甘膦除草剂的陆地棉种质系—R1098。利用R1098的抗草甘膦特点可以用于杂交棉种子和田间纯度快速鉴定,确保杂交棉纯度,对于杂交棉生产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3)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大规模用于农作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显著提高了定向选育效率,强力提升了我国农作物育种技术水平。

  成功选育出高配合力恢复系“中恢8006”,并组配出“国稻1号”、“国稻3号”、“II优6号”、“内2优6号”等系列组合;育成了兼具高抗白叶枯病、抗稻瘟病、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且全部米质指标达到国标1级米标准的优质中晚籼兼用型新品系中组14。创制出聚合了水稻白叶枯病基因Xa21、Xa7和抗虫Bt基因的多基因品系;育成6个聚合高产、优质(Bx14和Dx5)和抗条锈病(YrQz)基因的稳定品系。

  7.农业节水技术

  (1)基于“3S”技术与生命需水信号的作物精量控制灌溉技术挤身世界先进行列

  提出基于作物生命需水信号的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技术,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在作物不同生长阶段采取相应的生理调控措施,控制作物代谢和生长发育的进程,协调作物根系与地上部分生长的关系,促进光合产物和养分由叶片向籽粒的运转,提高籽粒产量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可以达到不牺牲作物光合产物积累和产量而大幅度节省水分消耗量的目的,灌溉水利用率提高20%-30%,作物水分生产效率达到2kg/m3。

  (2)环保型集雨新材料取得突破性进展

  研发出具有环保理念的土壤固化剂、有机硅和地衣生物等三种集雨效率高、施工简单、工程造价低的集雨面新材料。新型土壤固化剂可有效发挥土体硅铝酸盐矿物潜在的活性,使其界面形成牢固的多晶粘土聚集体,在有效消弱土体分散、促进基本结构单元像界面紧密接触的同时,改善土体颗粒相界面接触的本质,使其产生较高的强度和水稳定性,新材料比水泥土强度高68%,集流效率达85%-91%,该材料可就地取材,每平方米投资仅3-4元,与砼集流面相比,每平方米节省投资8-10元,单位面积造价降低70%以上。新型喷涂型有机硅材料中的有机硅活性基团与土壤表面Si-O(OH)基以氢键或化学键结合,形成一层无色透明的固体涂膜且由于涂膜中烷基定向排列,使涂脂产生憎水性能。该材料可直接喷施于土表,单位面积造价为2元/m2,集流效率可达60%以上。地衣生物集雨新材料可使0.5cm水层在其上停留6小时不发生渗漏现象,汇集的径流量较对照提高27%,研制的专用营养调理剂可生物集雨面的建造时间由过去的3年缩短为30天。

  8.生物反应器技术

  (1)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克隆水牛

  广西大学经过3年的刻苦攻关,首次在国际上成功克隆了水牛,这是一个全新物种的克隆成功,对水牛的高效繁殖和转基因产业化有巨大的影响,研究结果有望在《Nature》发表相关论文。本次试验一共移植受体母牛18头,妊娠2头,于2004年11月19日经剖腹产获得1头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雌性水牛,另一头将于2005年3月产犊。

  (2)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牛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建立了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牛生产的技术平台,总体效率完全达到国际前沿水平。利用双标记筛选外源转基因的成功率达到100%(国际水平70%);转基因克隆胚胎的移植受体牛妊娠率达到33.3%(国际水平30.7%);转基因克隆胚的移植受体牛产犊率达到37.5%(国际水平11.5%)。因此,我国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牛生产的总体效率达到了10%。这些结果表明,我国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高效转基因克隆牛技术的国家。2004年,共获得转基因克隆牛15头。

  9.艾滋病防治技术

  目前在我国上市5种“鸡尾酒”疗法药物均为仿制药且副作用极大。为了改变这种局面,2003年在863计划中启动了艾滋病专题研究计划。一年来取得较大进展,暨南大学研制的新型HIV进入抑制剂、吉林大学和长春百克药业公司等单位联合研发的艾滋病疫苗2项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I期临床批文,1项多肽药物已通过中国生物制品鉴定所鉴定并申请开展I期临床试验,2项疫苗和1项药物基本完成临床前研究,有望于2005年申报I期临床批文。另外,构建了针对我国HIV流行株的蛋白、核酸和活载体候选疫苗。至今,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申请国际发明专利8项。与此同时,建立了疫苗设计、疫苗构建到免疫学临床前评价的通用技术平台,食蟹猴艾滋病模型将为抗艾滋病多肽疫苗与药物评价提供支撑。

  (二)重大产品创新
  到目前为止,专项共取得新药证书22个,27个品种已完成全部研究工作申报新药证书,115个品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同时还有近百个创新性强、前景较好的品种课题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丁苯酞原料及系列制剂:丁苯酞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是第一个作用于脑卒中多个病理环节的药物,也是我国少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之一,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创新性药物。该药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和石家庄制药集团共同研制,已获准正式上市。该药使我国在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今又生):为全球第一个正式上市的基因治疗药物(美国目前进展最快的基因治疗类药物尚处在Ⅲ期临床试验阶段),2003年10月16日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颁发的Ⅰ类新药证书,2004年1月20日获得试生产批文。产品投放市场以来供不应求,已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该新药的成功上市标志着我国在基因治疗药物上已率先实现了产业化,又一次证明中国有能力在日益激烈的医药产业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

  抗心律失常一类新药盐酸关附甲素:盐酸关附甲素原料药及注射液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心律失常药,该药与世界上现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具有较多临床治疗特点,且副作用低。该药的研制成功将使我国在国际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目前盐酸关附甲素注射液已完成Ⅰ、Ⅱ、Ⅲ期临床试验,正在申请国家一类新药的证书及生产批文。

  丁磺氨酸胶囊:丁磺氨酸是具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行临床Ⅰ期试验,通过药品最大耐受剂量和人体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详细研究,于1999年获准进行临床Ⅱ、Ⅲ期研究(批文号:1999XL0147 ),目前已经进入临床Ⅲ期研究。该药的研制成功将使我国在肿瘤增敏药物研制方面取得世界领先地位。

  盐酸安妥沙星:是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科研人员经过深入研究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构效关系,发明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ZL97106728.7)的新型氟喹诺酮类高效抗菌药物。盐酸安妥沙星于2003年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目前盐酸安妥沙星正在加紧进行II/III期临床研究,力争2005年上市。该药的研制成功,将使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生素研究迈出坚实的一步,有力的改变新一代抗生素全部依赖进口品种的局面。

  希普林:是在我国发明的抗早老年性痴呆新药—石杉碱甲的基础上,创新研制的新一代抗老年痴呆药物,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在科技部重大专项的支持下,该药完成了全部临床前研究任务,于2002年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现该药在国内外均已完成I期临床研究。目前该药在法国、瑞士、荷兰等欧洲国家35家医院同时进行II期临床试验。国内II期临床试验也在全国16家医院中进行。

  新抗肿瘤抗生素力达霉素:分子作用机制新颖,具有强烈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是迄今为止已报道的活性最强的大分子蛋白类抗肿瘤抗生素之一,与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阿霉素、丝裂霉素比较,力达霉素体外抗肿瘤作用迅速而强烈。该药现已获得临床批件,并已基本完成I期临床试验。

  抗肿瘤一类新药藤黄酸:藤黄酸是中国药科大学研制的一种新型的、高效低毒的广谱抗肿瘤创新药物,对肿瘤的治疗具有选择性,而且毒性较低,在国内外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大量需求。2004年1月19日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批件,批件号:2004L00333。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已完成了Ⅰ期临床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藤黄酸在人体内有较长的停留时间,并显示较低的毒性。目前已开始进行藤黄酸的Ⅱ期临床研究。

  基因工程药物比特螺旋霉素:抗生素是由多基因生物合成的产物,故国际上对已有抗生素的改造多通过化学半合成,尚无基因工程抗生素进入临床研究的报道。该课题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在螺旋霉素碳霉糖上加上了一定长度碳链的酰基侧链,从而改善了本类大环内脂类药物的组织渗透性、增加了活性,临床前实验表明该药活性好于乙酰螺旋霉素,与阿奇霉素相当。本研究的另一创新点是采用了DNA shuffling 技术(快速创造新基因或提高表达活性的技术)和基因工程菌株生理代谢调控技术。已完成Ⅰ期临床试验,申请了物质、医药用途和基因工程高产菌株的国内发明专利。

  注射用重组葡激酶:研制成功全球第一个“注射用重组葡激酶”生物技术新药,于2003年7月8日获得了SFDA颁发的Ⅰ类新药证书,拥有工程菌的构建、生产方法和抗体的制备与检定方法等3项专利。作为新型重组蛋白溶血栓剂,重组葡激酶在疗效、安全性、特异性和作用时间等方面均比目前临床应用的SK、UK和t-PA等药物优越,而且生产成本低。“注射用重组葡激酶”的上市将为人类对抗致死人数最多的全球第一大疾病——心血管疾病提供有力工具。

  森林脑炎新型(地鼠肾细胞)疫苗:已经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正在进行产品的试制生产,预计2005年上半年新产品上市。森林脑炎新型疫苗新产品及其建立的相关技术平台可带动相关疫苗的更新换代。

  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用家蚕作为生物反应器高效表达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口服药物,已经于2003年7月8日被国家SFDA批准进行临床试验,获国家专利局颁发的专利授权。家蚕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经济生物。用家蚕作为生物反应器高效表达生物技术药物、并制成蛋白质药物口服剂型,是中国科学家的首创,为生物工程制药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

  治疗性乙肝疫苗(乙克):为乙肝表面抗原、抗体组成的免疫原性复合物(IC)及乙肝表面抗原-抗体-DNA三重复合物型疫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Ⅰ期临床已经结束,正在进行Ⅱ期临床研究。初步结果证实安全性良好,有诱生细胞免疫应答作用。如果乙克能成功上市,将对我国控制乙型肝炎这一威胁最大的疾病产生积极意义。

  蛇床子总香豆素软膏:治疗银屑病中药新药蛇床子总香豆素软膏Ⅲ期临床试验在2004年11月结束,正在进行医学统计分析,预计2005年底前获取国家新药证书、生产证书。本产品属中药单味药的有效部位,其中蛇床子素的含量占90%,其他5种香豆素的含量约占10%,成分清楚,但又非单一成分。既体现了现代医药的特点:有效、安全、可控,又不失中医药传统理论复合成分作用的特色。在治疗银屑病的同时具有对人体的整体调整作用。其结果将使银屑病的临床治愈且复发率降低。符合目前国际银屑病治疗药物研究的方向。

  肺泰胶囊:治疗肺结核中药复方新药“肺泰胶囊” 项目已顺利完成III期临床试验、质量标准完善及稳定性研究等全部研究工作,并整理出全套申报资料,目前已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临床试验表明肺泰胶囊与抗结核化学药物联合配伍应用,可显著提高疗效; 肺泰胶囊具有促进病灶吸收,改善结核中毒症状的作用; 肺泰胶囊长期应用无不良反应发生。

  H101基因工程腺病毒: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H101基因工程腺病毒”完成了Ⅲ期多中心临床试验,显示出确切疗效,正在申报新药证书;溶血栓新药“重组人尿激酶原(CHO细胞表达)”于2002年8月1日获准进入Ⅱ/Ⅲ期临床试验。该药安全性好,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效果较好;“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于2003年4月完成了Ⅱ/Ⅲ期临床试验,正在申请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已获得一项授权的发明专利;“重组人白介素-11衍生物”在开展由肿瘤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Ⅲ期临床试验中,完成病例152例。临床上提高血小板水平的效果明显;治疗原发性肝癌的[131]碘标记的美妥昔单克隆抗体已完成临床研究,临床有效率达27.4%,正在申报新药证书。

  虎纹镇痛肽:厦门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的虎纹镇痛肽具有自主创新和资源优势,是国际上少数几个不具成瘾性的高效镇痛剂(活性比吗啡高200倍),已经获得欧美国家专利授权,其生物药效与美国近期将上市的芋螺毒素相近,并已经进入临床审批阶段。

  一类新药秦龙苦素:该创新药物的发现是遵循中医药理论的结果,对中医药理论有诠释作用,具有研究特色;考虑了项目的资源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野生转家种的工作,为项目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对道地药材的系统开发,从药材研究、有效部位开发到有效成分开发,这对中药现代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获得了SFDA的临床批文和专利。

  2.生物芯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批准生物芯片进入临床的国家,比美国提前至少两年。到目前为止已有6个芯片及相关产品拿到了不同形式的新药及医疗器械证书,其中5项获得863计划支持。如深圳益生堂公司开发的丙肝分型蛋白芯片、上海数康公司开发的多肿瘤标志物检测蛋白芯片、浙江江南生物科技公司开发的地中海贫血检测基因芯片、北京博奥开发的微阵列芯片扫描仪等。

  在市场销售方面,2004年国内市场份额为2亿元,约占全球市场的2%左右。其中主要由863计划支持的北京博奥生物芯片、上海生物芯片,天津生物芯片、陕西超英,陕西西大北美等国内企业出售的生物芯片以及提供的相关服务累计销售收入约1.1亿元人民币,所有代理国外产品及服务总计为9000万。

  3.重组微生物制品

  (1)聚羟基脂肪酸脂(PHA)

  微生物生物合成的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憎水性、气体阻隔性、压电性、非线性光活性、不同官能团所带来的特殊性能等,

  本年度进一步改善了新型高分子材料HBHHx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进一步发现新型高分子材料PHBHHx具有对神经细胞、软骨细胞等的生物相容性,加上PHBHHx的优良机械性能和生物降解性,为PHBHHx的高附加值应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成立了PHA应用开发公司-北京天助生物材料公司,并建立了PHA的生产基地-联亿生物工程公司。

  (2)酶法生产海藻糖

  开发出“直接从淀粉生产海藻糖”的新技术,在广西建成海藻糖的生产基地。产品通过了成果鉴定,符合国际同类标准(纯度>99%)。在原有年产200吨海藻糖生产线基础上,扩建年产500吨的生产线基本完成,预计2005年初可以投产。目前产品国内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出口到欧盟、东南亚等国家。申请谷氨酸棒杆菌海藻糖合成酶基因及海藻糖制造方法、放射性异常球菌海藻糖合成酶基因及海藻糖制造方法和T. fusca海藻糖合成酶基因及海藻糖制造方法等发明专利3项。

  4.农作物新品种

  据初步统计,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共有610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品种审定,累计推广面积7.36亿亩,主要进展如下:

  (1)超级稻

  共审定优质超级稻新品种113个,一批亩产超过800公斤的新组合脱颖而出,产量连创新高(详见下表)。

新组合/品种

产量(百亩连片)

中稻88S/0293

807.4公斤

川香优2号

840公斤

II优明86

847.4公斤

辽优3072

1077.0公斤

中浙优1号

818.88-833.88公斤

2优6号

805公斤

D优527

837-884公斤

吉优1号(冈优827)

869-998.5公斤

  在产量连创新高的同时,超级稻品质也得到明显改善。内2优6号的米质全部指标达国标二标准,国稻1号十项指标达到优质米二级以上标准,中浙优1号连续在浙江省籼型杂交稻协作组、浙江嵊州市食味品尝竞赛中获总分第一。

  超级杂交稻组合“两优培九”已在全国累计推广约7000万亩,产生社会经济效益80亿元。其中2004年种植1500万亩,产生社会经济效益18亿元。该组合已成为我国继“籼优63”之后推广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组合。

  (2)小麦新品种

  小麦品质与杂优化育种进展迅速,实现了高产与优质的有机结合。审定小麦新品种64个。济麦20号实现了优质小麦育种的重大突破,在山东省高肥区试中两年平均507公斤/亩,品质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2004年秋播约500万亩,已实现了产业化种植,深受粮食部门和面粉厂的欢迎。周麦18稳产、节水耐旱、抗病、抗倒、抗寒、抗干热风,在河南省、安徽省和黄淮南片区试中均名列第一,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2004年推广面积超过1500万亩,已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两系法杂交小麦新品种选育取得重大突破。成功选育出通过国家审定的杂交小麦新品种绵阳32,京麦212率先通过我国北方冬麦区(北京)区域试验,云杂5号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使得我国杂交小麦步入生产。同时,一批高产杂交小麦新组合,如京麦10、京麦20、京麦203、西农901等,正在北京、河北、陕西、湖北、安徽、山西等地进行联合试验示范,表现突出。

  (3)杂交棉新品种

  审定杂交棉新品种8个。抗虫棉新品种南农优3号在2003年生产试验中,平均籽棉亩产166.5kg,2.5%跨长30.75mm,整齐度49.05,比强度24.1cN/tex,马克隆值4.65;抗枯萎病,病指6.43,示范面积已达10万亩。新品种皖棉24号纤维品质优,丰产性好,抗逆性强,抗病性好,实现了高产、优质和抗病性状的聚合。2004年,皖棉24号已推广35万亩,产业化迅速。

  5.节水农业关键设备与重大产品

  (1)全降解保水农膜

  新型保水地膜研制与产业化开发取得重大突破,从结构弄清了细化-微细化后增强的淀粉的反应性,确定了PVA(聚乙烯醇)与淀粉的比例,使用磁振荡-吹膜技术,已制备300公斤全降解保水农膜,建成年产200吨生产线。

  采用物理机械法对淀粉进行改性,得到300-1200目细化-微细化淀粉,发现淀粉微细化后支链减少,羟基表面被包覆,提高了反应性,降低了吸湿性,改善了材料的综合性能。为全降解农膜的主要原料微细化淀粉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路线。

  制备出淀粉含量高达80%的中试规模母粒,价格与现行塑料持平。确立了全降解农膜的独特工艺路线,采用带有模具的挤出机,挤出的热塑性物料通过特制的一组模具成膜,再连续多辊压延,达到标准厚度。目前已试制出厚度为20微米左右的农膜样品。其抗张强度达到12.41Mpa,断裂伸长率220.5%,撕裂强度255.83kn/m,最大拉伸强度24.31Mpa,最大伸长率135.75%,其技术性能已完全能够替代现有农膜。

  (2)小管径滴灌系统

  开发出了以小直径微灌管(带)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点的适合日光温室灌溉的一套经济型微灌技术体系,使温室微灌系统由目前的600元/亩~3000元降低到350元/亩~1000元/亩。

  尤其是小直径微灌管(带)生产线技术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创制了两条小直径微灌管(带)生产线技术,一条为小直径滴灌管生产线,一条为小直径微灌带生产线。解决了小直径滴灌管生产线滴头快速镶入装置、真空定径及冷却装置、浮动高速牵引装置等一批关键技术和设备,实现了高速(达60~80m)稳定的6mm滴灌管生产线技术。该生产线技术,目前只有美国TORO公司和以色列NETAFIM公司掌握,国产生产线的研发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突破了国外技术的封锁,使滴灌管价格从0.6~1.2元/m降低到了0.25元/m。

  小直径微灌带生产线,通过配方创新(加入了纳米增强改性材料)、调配技术、创新生产工艺,使由目前最便宜的0.15~0.2元/m的滴灌带(新疆天业)降低到了0.08元/m。

  全自动过滤器价格从进口设备15000元/个(单个过滤器)以上降低到5000元左右/个;精量供肥水动施肥泵价格为1000元/个,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6000元/个。已申报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6. SARS病毒灭活疫苗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依靠科技,战胜非典”的指示精神,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科技攻关组(以下简称“科技攻关组”)组织协调全国优势科技力量,经过两年的艰苦攻关,在世界上率先完成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病毒灭活疫苗I期临床试验工作。SARS病毒灭活疫苗是国际上第一个进入并完成I期临床试验的SARS疫苗。临床方案在WHO专家的参与下制定,临床试验严格按照国际GCP规范进行。I期临床试验初步验证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7.高致病性禽流感基因工程疫苗

  H5N1基因工程灭活疫苗、H5N1鸡痘病毒活载体基因工程疫苗已通过农业部新兽医药评审委员会的复审,即将获得新兽药证书;H5亚型禽流感亚单位疫苗已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H5N1基因工程灭活疫苗的特点是增殖滴度高、免疫原性好,免疫SPF鸡后一周内即可诱导出保护性抗体,并可持续7个月以上。H5N1鸡痘病毒活载体基因工程疫苗是用鸡痘病毒载体系统构建分别表达H5亚型HA、H7亚型NA的重组鸡痘病毒,然后以此重组病毒为种毒制备而成的,其最大特点是可同时预防两种疾病,可简化免疫程序,免疫鸡群后7天可产生抗体,免疫持续期长达10个月。H5亚型禽流感亚单位疫苗是利用杆状病毒/昆虫表达系统表达H5亚型禽流感病毒的HA蛋白及原核表达M2蛋白研制而成的亚单位疫苗。该疫苗免疫SPF级小鼠后9天可诱导产生HI特异性抗体,14天可产生坚强免疫力,对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攻击可提供100%的保护,保护性抗体持续期达到7个月以上。

  8.艾滋病疫苗

  艾滋病疫苗取得阶段性成果。吉林大学疫苗研究中心孔维等和长春百克药业采用DNA疫苗和非复制型痘病毒载体疫苗(rMVA)联合免疫,抗原基因采用艾滋病病毒所有主要结构蛋白基因,力图在人体中诱导对艾滋病病毒特异的细胞免疫和中和抗体。已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I期临床批文,并已开展临床研究。该项目已申请三项国家发明专利。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