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学术交流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陈凤祥,男,1967年12月生,湖北省应城市人,硕士。现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油料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安徽科技学院特聘教授, 安徽省油菜遗传育种学科学术带头人。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8年7月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本科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

1988年至今在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从事油菜遗传育种研究。

1989年10月任研究实习员。

1993年12月任助理研究员。 

1996年8月任油料室副主任。

1997年7月安徽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农学硕士学位。

1998年12月任副研究员。

1999年10月任油料室主任。

2000年至2001年赴新加坡农业分子生物学院合作研究油菜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

2004年1月任研究员。

社会任职:

1. 中国农学会会员。

2. 中国作物学会会员。

3. 中国遗传学会会员。

4. 中国农业生物工程学会会员。

5. 第四届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评审员。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油菜雄性不育遗传研究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先后参加承担欧盟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国家和省重点课题15项,主持国家863计划育种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和安徽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自然基金项目等国家和省部重点课题14项。

1. 国家“七五”攻关课题:“高产、优质(单、双低),抗(耐)病甘蓝型油菜新品种选育”,1988.7~1990.12,参加。  

2. 安徽省“八五”攻关课题:“高产、抗(耐)病甘蓝型杂交油菜新组合选育”,1991.1~1995.12,参加。

3. 农业部重点课题:“白菜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1991.1~1995.12,参加。   

4. 院青年基金课题:“环境因子对146A育性转化效应的研究”,1992.1~1993.12,主持。   

5. 安徽省“九五”重点攻关课题:“甘蓝型‘双高’、‘双低’杂交油菜新组合选育”,1996.1~2000.12,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

6. 国家“九五”攻关课题:“油菜优质育种亲本材料创新,1996.1~2000.12,”主持人之一。   

7. 院青年基金课题:“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研究”,1996.1~1998.12,主持。  

8. 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白菜型油菜生态型雄性不育育性转换规律及杂种优势利用途径”,1996.1~1998.12,参加。 

9. 欧盟国际合作研究课题:“应用生物技术从事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治策略研究”,1997.8。参加。   

10.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研究”,1999.9~2001.12,主持。  

11. 安徽省“九五”重点攻关追加项目:“优质隐性核不育杂交油菜良种产业化技术研究”,1999.1~2001.12,第二主持人。 

12. 安徽省“十五”重大科技专项:“隐性核不育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组合)选育及产业化开发”,2001.1~2003.12,第二主持人。   

13. 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子专题:“油菜优质高效持续发展技术研究”,2001.1~2003.12,第二主持人。

14.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三系亲本原种繁殖设施建设及品种示范和推广”,2002.6~2004.6,第二主持人。   

15. 国家863重大专项:“优质高效杂交油菜新型授粉控制系统研究与杂交种选育”,2002.10~2005.12,子课题主持人。   

16. 安徽省“十五”二期重大科技项目:“优质、高产杂交油菜新品种选育、示范及深加工”,2004.1~2005.12,第二主持人。

科研成果:

1. 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皖油14选育及应用研究 陈凤祥; 胡宝成; 李强生; 夏英萍; 吴新杰; 侯树敏; 费维新; 孔琦; 季昌好; 李成; 朱国富; 赵小庆; 吴子建; 荣松柏; 夏维陆 【科技成果】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2003-12-01

资料更新中……

发明专利:

1.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三系选育及制种技术 陈凤祥; 胡宝成; 李成; 李强生 【中国专利】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1998-07-29

资料更新中……

学术交流:


国际学术会议:   

1. 1994年10月26-28日,参加中英“芸苔属植物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武汉)。   

2. 1998年8月10-1日,参加“第十八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中国北京)。   

3. 1999年9月26-29日,参加“第十届国际油菜大会”(澳大利亚堪培拉)。   

4. 2000年11月19-23日,参加“第二届亚太植物组织掊养与农业分子生物技术大会”(新加坡)。   

5. 2003年7月5-10日,参加“第十一届国际油菜大会”(丹麦哥本哈根)。  

国际学术活动:   

1. 1997年7月1日-8月4日,受英国皇家学会资助赴英国 (Rothamsted, JIC, PBI, and NIAB) 学术访问 。  

2. 1997年9月1-5日,参加欧盟(INCO-DC)国际合作项目计划会议(中国合肥)。   

3. 1999年9月17-25日,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学术访问,参加欧盟国际合作项目年会(堪培拉)。   

4. 2000年7月4日-2001 年11月1日,赴新加坡分子农业生物学院合作研究油菜的分子指纹以及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的分子标记。   

5. 2003年7月1-20日,赴德国、丹麦、法国学术访问。

论文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1部。

出版专著:

《油菜科学栽培》陈凤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年10月

发表英文论文:

1. Chen Fengxiang, B. Hu, Q. Li, X. Wu,S. Hou and F. Wei, 2003, Genetic Studies on GMS in Brassica napus L. II. Classification and Name of Sterile Gene,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Rapeseed Congress, 1 (BP7.3) :306~308   

2. Baocheng Hu, F. Chen, Q. Li, S. Hou, X. Wu and W. Fei. 2003, Performances of the recessive genetic male sterile hybrid Brassica napus varieties(Lines) and their hybrid seed Production, Proceedings of 11th International Rapeseed Congress, 1 (BP7.4):309

3. Li Qingsheng, HA McCartney, Hu B, F Chen, A Heran, Hou S, Wu X, Fei W.Comparisons of different methods for assessing variety resistance of oilseed rape to Sclerotinia stem rot, 2000,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Asian Conference On Plant Pathology,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tech Press, Beijing :230   

4. Fengxiang Chen, Hu B, Li Q, Wu X, Hou S, Fei W. 1999, Study on epistiatically controlled recessive male sterility and its use in heterosis breeding in Brassica napus L. Proceeding of 10th International Rapeseed Congress   

5. Baocheng Hu, F Chen, Q Li, X Wu, S Hou, W Fei and X Wang. 1999, Effect of cultural control on rapeseed stem rot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in Brassica napus. Proceeding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Rapeseed Congress

发表中文论文:

1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双低高油杂交种核优46及高产栽培技术 陈凤祥; 胡宝成; 吴新杰; 李强生; 侯树敏; 费维新; 范志雄; 江莹芬 中国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合肥油菜分中心/安徽省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农业科技通讯 2011-01-17

2 油菜抗冻性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范志雄; 雷伟侠; 陈凤祥; 王汉中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湖北农业科学 2011-02-05

3 双低高油甘蓝型油菜杂交种——核优46 陈凤祥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农村百事通 2011-07-10

4 利用油菜花瓣实验检测油菜菌核病 侯树敏; Malgorzata Jedryczka; 李强生; 胡宝成; 费维新; 陈凤祥; 吴新杰; 江莹芬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波兰科学院植物遗传研究所 【期刊】中国农学通报 2009-09-05

5 颗粒有机肥杂交油菜丰产栽培试验初报 孙永玲; 陈凤祥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期刊】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09-10

6 甘蓝型油菜乳白花突变体的发现 吴新杰; 胡宝成; 陈凤祥; 李强生; 侯树敏; 费维新; 黄晓荣; 江莹芬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 安徽合肥; 安徽合肥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2006-01-20

7 1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对菌核病的抗性初报 费维新; 李强生; 陈凤祥; 张跃; 吴新杰; 侯树敏; 江莹芬; 胡宝成 安徽省优势农作物科技创新中心 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优势农作物科技创新中心; 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含山县植保站 【期刊】中国农学通报 2007-01-05

8 甘蓝型油菜高油酸材料的正反交遗传研究 费维新; 陈凤祥; 李强生; 吴新杰; 侯树敏; 江莹芬; 胡宝成 安徽省优势农作物科技创新中心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优势农作物科技创新中心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优势农作物科技创新中心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合肥; 安徽合肥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2007-03-10

9 不同生态区域内甘蓝型油菜对菌核病的抗性差异研究 费维新; 李强生; 陈凤祥; 侯树敏; 吴新杰; 江莹芬; 胡宝成 安徽省优势农作物科技创新中心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优势农作物科技创新中心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优势农作物科技创新中心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合肥; 安徽合肥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2007-04-30

10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双低杂交种皖油14的选育 陈凤祥; 胡宝成; 李强生; 侯树敏; 吴新杰; 费维新; 李成; 陈维生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 安徽合肥; 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 【期刊】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3-03-30

11 油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甙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吴新杰; 李强生; 陈凤祥; 侯树敏; 费维新; 黄晓荣; 胡宝成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 安徽合肥; 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 【期刊】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3-03-30

12 四个甘蓝型油菜核不育系亲和力的研究 吴新杰; 陈凤祥; 李强生; 侯树敏; 费维新; 高申海; 黄晓荣; 胡宝成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巢湖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 安徽合肥; 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 安徽巢湖 【期刊】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5-03-30

13 甘蓝型油菜形态标记性状研究进展 吴新杰; 陈凤祥; 胡宝成; 李强生; 侯树敏; 费维新; 黄晓荣; 江莹芬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 安徽合肥; 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 【期刊】中国农学通报 2005-12-30

14 白菜型油菜与小白菜的品质比较 侯树敏; 李强生; 陈凤祥; 吴新杰; 费维新; 胡宝成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合肥; 安徽合肥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2004-04-25

15 白菜型油菜生态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利用方式研究 胡宝成; 陈凤祥; 侯树敏; 李成; 陈维生; 李强生; 吴新杰; 费维新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科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1999-02-25

16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单交种与三交种的比较 侯树敏; 胡宝成; 陈凤祥; 李强生; 吴新杰; 费维新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1999-08-25

17 利用栽培措施控制油菜菌核病的研究 费维新; 李强生; 吴新杰; 侯树敏; 陈凤祥; 王文相; 胡宝成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合肥; 安徽合肥 【期刊】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2-09-30

18 油菜抗(耐)菌核病的人工接种鉴定技术研究 费维新; 胡宝成; 李强生; 陈凤祥; 侯树敏; 吴新杰; 王文相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合肥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2002-06-25

19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双低杂交种“皖油18”的选育 陈凤祥; 胡宝成; 李强生; 侯树敏; 吴新杰; 费维新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合肥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2002-08-25

20 油菜菌核病病原菌侵染条件的研究 李强生; HAMcCartney; AHeran; 胡宝成; 陈凤祥; 侯树敏; 吴新杰; 费维新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IACRRothamsted; Harpenden; AL52JQ;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2000-06-25

21 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方法——花期牙签接种方法的探讨 李强生; 胡宝成; HAMcCartney; 陈凤祥; 费维新; 侯树敏; 吴新杰; AHeran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IACR-Rothamsted; Harpenden; Hertfordshire; 安徽省农业科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2001-02-25

22 白菜型油菜多雌蕊雄性不育材料的发现及其育种潜势 胡宝成; 陈凤祥; 李强生; 张曼琳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期刊】中国农业科学 1994-06-20

23 甘蓝型油菜柱头先突型雄性不育系的形态避病性 胡宝成; 陈凤祥; 李强生; 张曼琳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期刊】作物品种资源 1994-07-21

24 氯化钠溶液克服白菜型油菜自交不亲和性研究 胡宝成; 陈凤祥; 李强生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1994-03-30

25 新一代杂交油菜良种——华杂2号 陈凤祥; 胡宝成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 【期刊】农林科学实验 1994-08-05

26 甘蓝型波里马不育胞质向南方白菜型油菜转育及育性变化 胡宝成; 陈凤祥; 李强生; 李成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期刊】中国油料 1995-03-30

27 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完全保持系选育成功 陈凤祥; 胡宝成; 李成; 李强生; 张曼琳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期刊】中国农业科学 1995-10-20

28 汇油50(俗称黑珍珠) 陈凤祥; 李成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 【期刊】安徽农业 1995-09-05

29 油饲兼用新型杂交油菜组合──C022 陈凤祥; 李成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期刊】安徽农业 1995-09-05

30 硼肥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 李成; 陈凤祥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 【期刊】安徽农业 1995-10-05

31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交种和单交种的优势比较 胡宝成; 陈凤祥; 李成; 李强生; 荚恒斌; 陈维生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期刊】中国油料 1996-09-30

32 南方白菜型油菜自交衰退和杂种优势利用方式的研究 胡宝成; 陈凤祥; 陈维生; 李成; 李强生; 岑永杰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期刊】中国油料 1996-12-30

33 白菜型油菜萝卜细胞质不育系向甘蓝型油菜转移过程中缺绿症和不育性的恢复 陈凤祥; 胡宝成; 李成; 李强生; 陈维生; 张曼琳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1996-06-30

34 高产、抗病、油饲兼用新型杂交油菜组合──C022 陈凤祥; 胡宝成; 李成; 陈维生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 【期刊】安徽农业 1996-08-05

35 油饲兼用杂交油菜“C022” 陈凤祥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期刊】农家参谋 1996-03-15

36 安徽省几个杂交油菜新组合丰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李成; 杨选之; 马道卓; 陈凤祥; 胡宝成; 李强生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寿县炎刘农技站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1997-06-30

37 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性的遗传研究——Ⅰ.隐性核不育系9012A的遗传 陈凤祥; 胡宝成; 李成; 李强生; 陈维生; 张曼琳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合肥; 安徽合肥 【期刊】作物学报 1998-08-15

38 甘蓝型双低黄籽油菜核不育材料Y420A的发现与遗传研究 陈凤祥; 胡宝成; 李强生; 侯树敏; 吴新杰; 费维新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期刊】遗传 1998-12-30

39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9012A与6AB和S45AB遗传对比 陈凤祥; 胡宝成; 代秉勋; 候树敏; 李强生; 吴新杰; 费维新; 张曼琳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阜阳市种子公司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1998-09-30

40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对菌核病的抗(避)、耐病性研究 胡宝成; 陈凤祥; 李强生; 檀华蓉; 李成; 王文相; 陈维生; 张曼琳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期刊】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6-04-15

41 白菜型油菜雄性不育材料的发现和育性观察 胡宝成; 王毅; 赵仁渠; 赵成松; 陈凤祥; 李强生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1992-03-01

42 连作油菜田土壤营养条件的初步分析 郭高; 孙永玲; 李强生; 陈凤祥; 张曼琳; 肖桂萍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1992-04-30

43 环境对白菜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影响 胡宝成; 陈凤祥; 李强生; 张曼琳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期刊】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3-12-31

44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分级标准的研究 陈凤祥; 胡宝成; 张曼琳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合肥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1993-06-30

45 白菜型油菜雄性不育材料广丰A的研究 胡宝成; 陈凤祥; 李强生; 张曼琳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合肥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1993-08-29

46 花期去叶对甘蓝型杂交油菜经济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胡宝成; 李强生; 赵仁渠; 陈凤祥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1991-06-30

47 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9012A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陈凤祥; 胡宝成; 李强生; 张曼琳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合肥 【期刊】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3-12-31

48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交种杂种优势的研究 胡宝成; 陈凤祥; 李强生; 张曼琳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合肥 【期刊】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3-12-31

49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基因精细定位 江莹芬; 陈凤祥; 胡宝成; 李强生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 【会议】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10-09-13

50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的发现、研究与利用 陈凤祥; 胡宝成; 李强生; 侯树敏; 吴新杰; 费维新 安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 【会议】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10-01

51 甘蓝型双低黄籽油菜核不育材料7024A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陈凤祥; 胡宝成; 李强生; 候树敏; 吴新杰; 费维新 安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 【会议】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10-01

52 中国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研究与利用 陈凤祥; 胡宝成; 李强生; 吴新杰; 侯树敏; 费维新; 江莹芬 安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 安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 【会议】第十二届国际油菜大会论文集 2007-03-01

53 甘蓝型油菜紫叶临时保持系的初步选育(英文) 吴新杰; 胡宝成; 陈凤祥; 李强生; 侯树敏; 费维新; 黄晓荣; 江莹芬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 【会议】第十二届国际油菜大会论文集 2007-03-01

54 油菜黑胫病在中国安徽的流行调查 李强生; 胡宝成; 侯树敏; 费维新; 陈凤祥; 吴新杰; 江莹芬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会议】第十二届国际油菜大会论文集 2007-03-01

55 春油菜品种资源抗耐油菜菌核病的鉴定 费维新; 邓新民; 胡宝成; Sonia Hallier; 李强生; 陈凤祥; 侯树敏; 吴新杰; 江莹芬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Cargill Specialty Canola Oils; Camrose; AB T4V 4E5; Canada;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Fort Collins 【会议】第十二届国际油菜大会论文集 2007-03-01

56 利用花瓣实验测试油菜菌核病 侯树敏; Magorzata Jedryczka; 李强生; 胡宝成; 费维新; 陈凤祥; 吴新杰; 江莹芬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Institute of Plant Genetics;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 Strzeszynska 34; 60-479 Poznan; POLAND;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会议】第十二届国际油菜大会论文集 2007-03-01

57 油菜黑胫病 李强生; 胡宝成; Jonathan Spence West; 陈凤祥; 费维新; 侯树敏; 吴新杰; 江莹芬; 范世雄; 雷伟侠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Rothamsted Research; Harpenden; Hertfordshire AL5 2JQ 【会议】中国植病、菌物学会杭州联合年会论文集 2008-10-01

荣誉奖励:


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院科技推广一等奖1项。

1. 2004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 2004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3. 200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4. 获安徽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5. 获第九届安徽青年科技奖。

6. 获第十届“安徽青年五四奖章”。

7.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一:


安徽省农科院研究员陈凤祥:科学育种探路人

他22年如一日,矢志农业科技创新,力克杂交油菜育种世界难题;他带领团队培育的优良品种累计推广4000多万亩,帮助农民增收20亿元以上——

陈凤祥,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油料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省油菜遗传育种学科学术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日前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今年“五一”,陈凤祥准备飞赴国外参加学术交流,让他放心不下的,是院里的那80亩试验田里,“油菜正在结子呢。

”无论身在哪里,陈凤祥心里都牵挂着试验田,那口气仿佛一个地道的农民。

1988年大学毕业后,陈凤祥就扎根在省农科院,和油菜打交道。20多年来,他一有空就喜欢钻到地里,观察油菜长势,思考育种问题,时常废寝忘食。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93年,正是油菜花金黄的时节,陈凤祥在遗传研究中突然发现“异常”:“部分后代育性出现异常的分离比,无法用原有遗传理论来解释。 ”一组不同寻常的数据,仿佛树上的一颗苹果,“砸”中了他。一个大胆的遗传假说在他的脑海里慢慢浮现。

陈凤祥兴奋得三天三夜没有合眼,用所有得到的数据验证假说,结果均得到很好的解释。他把研究结果写成 《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9012A的发现与初步研究》一文,在全国植物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利用青年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被大会评为优秀论文。一个全新的核不育“隐性上位互作遗传假说”诞生了。依据假说,他首次提出了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

科技创新是一场 “沉默者的长跑”。当时,陈凤祥的遗传假说并不为同行所接受,他的论文寄出后多次被退回。“我并不气馁,因为我对自己提出的假说深信不疑。 ”很快,他在1995年首次实现了隐性核不育“三系”配套,突破了“隐性核不育找不到保持系”的传统观点,解决了油菜隐性核不育制种难题。 1997年,他将有关隐性核不育三系选育及制种方法申请了专利保护,并于2003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在发现不育系后短短10多年,陈凤祥和课题组利用该不育系统,先后育成皖油14等10个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其中6个通过国审)。这些品种均集高产、优质、抗病性于一体,在解决优质与高产和病害的矛盾方面是一个突破。2006年初,国家科技部对该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解决了杂交油菜选育和制种技术中的世界性难题。”这也成为我国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取得的5个方面重大进展之一。 2007年,这一发明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农业科技只有推广应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才能真正惠及百姓。陈凤祥和他的课题组克服种种困难,推动所企联合,使油菜新品种迅速从试验田播撒到更广阔的田野上。初步统计,目前他们培育的系列杂交油菜种已累计推广4000多万亩,帮助农民增收达20亿元以上。

文章来源:《安徽日报》吴林红 2010-5-4

媒体报道二:


陈凤祥:智慧贡献新农村

“我来自农村,深切体味到农民致富的愿望。我希望能用我的知识为农民增收尽一份力量。”

在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陈凤祥二十多年潜心研究油菜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油菜遗传育种学科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机会垂青有心人

“学好知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生长在农村、深知农民疾苦的陈凤祥,上中学时就怀有这样的理想。1988年,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他来到安徽省农科院,开始从事油菜科研工作。

初到单位,陈凤祥即承担了油菜遗传育种课题组的主要科研任务。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油菜育种事业中去,一有空就到油菜田观察比较,思索油菜育种的方向。他意识到杂交是油菜育种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而作为一个油菜大省的安徽省却没有人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他一切从零开始。

机会往往是为有心人准备的。1993年春油菜花期,陈凤祥发现部分后代育性出现异常的分离比,无法用原有遗传理论来解释,就是这一异常的数据让他抓住了机会。他对调查的全部数据进行遗传分析,由此,一个全新的细胞核雄性不育 “隐性上位互作遗传假说”诞生了。 据此他很快于1995年成功地选育出保持系,并对假说成功地进行了系统验证。1997年将选育及制种方法申请了专利保护,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培育良种为农民

在发现不育系后短短十多年,陈凤祥和他的课题组利用该系统育成了皖油14等系列杂交油菜新品种6个,其中4个通过国审,这些品种均集高产稳产、高含油量、优质、抗病性于一体,在解决优质、高产和病害的矛盾方面是一个突破,被科技部列为我国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取得的5个重大进展之一。

为了将这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农民早日从中受益,陈凤祥一方面在全国倡导成立研究协作网,资源共享,扩大其应用范围;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所企联合,在全国推广新品种,目前该系列杂交种已累计推广4000多万亩,农民因此增收11亿元以上。

多年来,陈凤祥先后承担国内外重大课题30多个。2004年,他还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在骄人成绩面前,陈凤祥没有满足,他还在积极开展油用、饲用、工业用等多用途、兼用型油菜新品种的育种工作,以满足国家对生物柴油的需求,并开展适合机械化收获的油菜新品种选育工作,适应未来农村农业劳动力不足的局面。

文章来源:《安徽日报》 2007-05-10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