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教学情况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社会任职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史海涛,男,汉族,1963年8月出生于新疆,祖籍山东栖霞,中共党员。全日制研究生学历,生态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海南省重点学科——生态学学科责任教授,生态学和动物学硕士点负责人,生态学省级精品课程和动物学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动物学与生态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专注于爬行动物龟鳖类的生态学、分类学、保护生物学及人工驯养繁殖等的研究。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30余篇为SCI收录,出版著作和教材11部。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和国际合作等国内外科研项目40余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外来物种红耳龟生态适应机制研究”和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科学等项目。

兼任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专家组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农业部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海南省科协常委;省委省政府重点联系专家;海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杂志编委。

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海南省劳动模范和海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2年9月—1986年7月,新疆大学生物系就读,获生物学学士学位。   

1986年9月—1989年8月,新疆米泉县第一中学任中教二级教师。   

1989年9月—1992年7月,新疆大学生物系就读硕士研究生,获动物学硕士学位。   

1992年9月—1995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就读博士研究生,获生态学博士学位。   

1995年6月至今,海南师范学院生物系任教。

1998年晋升副教授。

2001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2007年获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1999年12月至2013年9月,担任海南师范学院生物系主任、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期间:2000年1-2 月于美国加州大学、2-3月于澳大利亚国家经济发展中心环境规划与管理处、2003年3-7月于英国德雷尔国际培训中心和肯特大学、2007年7-8月于美国龟类研究所和伊利诺伊大学、2008年8月于法国巴黎十大学和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访学。

担任院长期间,生命科学学院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作为负责人,带领团队实现海师省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硕士点、博士点招生资格零的突破。指导博士生4人,一人获得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指导硕士生12人,4人获省级优秀硕士论文。指导20多名本科生获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和累进创新银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国家级奖励和荣誉7项。创建了“海南省生物多样性科技馆”,填补了海南省无自然类博物馆的空白,至今已免费向社会开放18年,接待社会各界70余万人参观。该科技馆被授予“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和“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

2011年1月至今,任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党委委员。分管过人事、国资、基建 、科研、研究生、继续教育等工作,现分管财务、后勤、保卫、综治和老干部工作。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动物学,专业基础课,4学时/周,4届,210人。   

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专业基础课,4学时/周,1届,40人。   

生态学,专业基础课,4学时/周,3届,140人。   

进化论,专业基础课,4学时/周,1届,30人。

承担教学项目情况:

1. 教育部:教育部第二批特色专业——“生物科学”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07-2011。 

2. 海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品牌专业建设,2007-2009。

3.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岛动物学野外实习改革研究,1999-2005。

4. 海南师范大学第一批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动物学》精品课程建设,2000-2002。

教学成果:

兼任海南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负责人,生态学和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负责人,动物学海南省级教学团队和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其中,1999年10月至2011年12月,任海南省级重点学科—生态学科责任教授。指导8名本科生获得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2名本科生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两项;3名研究生获海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创建了“海南省生物多样性科技馆”,填补了海南省无自然类博物馆的空白,至今已免费向社会开放12年,接待社会各界60余万人参观。该科技馆被授予“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组织成立了“海南省生态环境教育中心”,近十年来,先后开展了“呵护我们的家园”和 “五指山地区中小学教师绿色教育行动培训”等大型系列教育活动。

1. 2007年,本人主持建设的“生物科学”专业被评为海南省特色专业。  

2. 2008年,本人主讲的《动物学》课程被评为海南省精品课程。

3. 2009年获海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4. 2012年获海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培养研究生情况:

指导博士生4人,硕士生12人。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两栖爬行动物和鸟类,特别是龟类生态学、分类学、保护与人工驯养繁殖的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农业部和国际合作等国、内外科研项目40余项。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级:四眼斑水龟体色和体形与生境基质相似度的研究,项目编号:31372228,81万,2014.01-2015.12。

2、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马达加斯加加苏拉拉铁矿项目港口建设与运营对海龟影响及保护措施合作研究,项目编号:HSHX2013-02,39.73万,横向项目.2014.01-201512。

3、国家林业局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中心:我国闭壳龟类检测与评估,项目编号:HSHX2013-03,横向项目 23万,2014.01-2015.12。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外来物种红耳龟的生态适应机制研究,项目编号:30910103916),80万,2010.01-2013.12。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交流:欧亚大陆两栖爬行动物的研究和保护:现状和合作计划,项目编号:30810363,8.8万,2009.07-2009.12。

6、农业部:斑鳖野生资源及栖息环境调查,10万,2008.01-2009.12。

7、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海南陆生动物物种资源调查,43万,2008.01-2010.12。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平顶闭壳龟与黄额闭壳龟形态差异的生态适应研究,项目编号:31772486  61万。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额闭壳龟生态学与保护对策研究”,2007.01-2009.12。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南岛眼斑水龟属生态学及饲养繁殖研究”,2003.01-2005.12。

11、国家林业局项目“海南枫木自然保护区龟类多样性研究”,2006.01-2008.12。  

12、农业部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中国斑鳖野生种群的调查”,2007.01-2008.12。   

13、海南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四眼斑水龟人工繁殖的研究”,2007.01-2008.12。

科研成果:

1、中国龟鳖动物的生态生物学及保护管理研究 史海涛,(1/6) 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号: 2010-J-1-R-036,时间: 201010

2、中国龟类贸易检索图鉴 史海涛,(1/1) 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时间: 201208

3、中国龟类贸易检索图鉴 史海涛,(1/1) 第二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提名奖,时间: 201210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1部。

出版专著:

 1、《中国贸易龟类检索图鉴》(修订版),史海涛, (1/22) ,201110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ISBN:978-7-5000-8684-0。

2、《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第十二辑》 史海涛,(2/4),201008, 东南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41-2217-1。

3、《海南两栖爬行动物志》,史海涛,(1/9), 201105, 科学出版社,ISBN:978-7-03-030998-31/9。

4、 《中国生物入侵研究》,史海涛,(10/31), 200910, 科学出版社,ISBN:978-7-03-025800-7。

5、《中国贸易龟类检索图鉴》,史海涛,(1/22) ,200812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ISBN:978-7-5000-7937-8。

6、《海南陆栖脊椎动物检索表》,史海涛,海南出版社,2001。

7、《海南陆栖脊椎动物野外实习指导》,史海涛,海南出版社,2005。  

发表英文论文:

1、Effect of Luteinizing Hormone-Releasing Hormone Analogue on the Sexual Behavior of Sacalia quadriocellata 史海涛
(3T/5) 201007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ISSN: 2095-0357,SCI检索号:795QV

2、Ethogram of Sacalia quadriocellata (Reptilia: Testudines: Geoemydidae) in Captivity 史海涛,(3T/9) 200906 Journal of Herpetology,ISSN: 0022-1511,SCI检索号: 454MQ

3、Mitochondrial variation of the “eyed” turtles (Sacalia) based on known-locality and trade specimens 史海涛(1/7) 200812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ISSN: 1055-7903,SCI检索号:383BA

5、An analysis of courtship behaviour in the four-eyed spotted turtle, Sacalia quadriocellata 史海涛
(3T/8) 200805 Amphibia-Reptilia,ISSN: 0173-5373,SCI检索号:304GV

4、Evidence for the massive scale of turtle farming in China 史海涛(1/5) 200801 Oryx,ISSN: 0030-6053,SCI检索号:291WH

5、Fong J. J., J. F. Parham, H. Shi, B. L. Stuart, R. L. Carter. A genetic survey of heavily exploited, endangered turtles: caveats on the conservation value of trade animals Animal Conservation 10 (2007) 452–460.  

6、Shi H., J. Parham, M. Lau, and T.Chen. Farming endangered turtles to extinction in China.Conservation Biology, 2007 21(1):5-6. (SCI收录).  

7、Shi H., J.F. Parham, M. Lau, and Chen T.-H. 2007. Farming endangered turtles to extinction in China. Conservation Biology 21(1):5-6.   

8、Shi Haitao, James F. Parham, Fan Zhiyong, Hong Meiling, & Yin Feng. New Data on the Massive Scale of Turtle Farming in China. Oryx, 2007(In Press).   

9、Gong Shiping, Wang Jichao, Shi Haitao, Song Riheng, Xu Rumei. Illegal trade and conservation requirements of freshwater turtles in Nanmao, Hainan Province, China. Oryx, 2006,40(3):331-336.   

10、Li Shou-Hsien, Li Jing-Wen, Han Lian-Xian, Yao Cheng-Te, Shi Haitao, Lei Fu-Min, & Yen Chungwei. Species delimitation in the Hwamei Garrulax canorus. Ibis, 2006,148(4): 698–706.   

11、Shi Haitao,James F.Parham,W.Brian Simison,Jichao wang Shiping Gong Binglong Fu. A report on the hybridization between two species of the threatened Asian box turtle (Testudines:Cuora )in the wild on Hainan Island(China) with comments on the origin of ‘serrata’-like turtles. Amphibia Reptilia 2005(26):377-381.   

12、Shi Haitao. Distribution of the Black-Breasted Leaf Turtle (Geoemyda spengleri) on Hainan Island, China. Chelonian Conservation and Biology, 2005, 4(4):952–954.   

13、Shi Haitao,Xu She-ke. Untersuchungen zu Oekologie und Schutzstatus von Agrionemys horsfieldii in China MARGINATA 2005,6:28-30.   

14、L.C. Wong, Yuren Gao, Hong Chang, Fang Zhou, Fasheng Zou, Haitao Shi, Yan Xiong, Shizhou Li, Huagui Peng and Weizhuang Fe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ardeid nesting colony distribution in Guangdongm, Guangxi and Hainan, South China. Waterbirds, 2004, 27(2):216-223.  

15、L.Lee Grismer,Shi Haitao,Nikolai L.Orlov and Natalia B.Anajeva. A New Species of Goniurosaurus (Squamata: Eublipharidae)from Hainan Island, China. Journal of Herpetology. 2002,36(2):217-224.

发表中文论文:

1 不育剂膦氧氮丙啶对雄性红耳龟生殖功能的影响 傅丽容; 张瑞红; 龚声辉; 张海会; 史海涛 水产科学 2017-11-29 17:25

2 脂质对中华花龟不同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盛成; 裘正元; 洪美玲; 史海涛 水产科学 2017-05-31 07:10

3 急性盐度胁迫对红耳龟肌肉中游离氨基酸水平的影响 江爱萍; 张珂; 洪美玲; 史海涛 动物学杂志 2017-05-16 15:41

4 豆油部分或全部替代饲料中鱼油对中华条颈龟肠道形态及菌群结构的影响 丁利; 李江月; 薛珊; 史海涛; 洪美玲 动物营养学报 2017-05-02 14:10

5 阿特拉津对红耳龟胚胎发育及肝脏、肾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傅丽容; 倪俊; 阮亦麒; 董蓉; 史海涛 水产科学 2017-02-08 16:11

6 红耳龟与中华条颈龟初生幼体剩余卵黄、表型特征及运动能力的比较研究 盛成; 洪美玲; 史海涛 动物学杂志 2017-01-17 09:14

7 龟类生态形态学研究进展 肖繁荣; 孔飞; 汪继超; 史海涛 生态学杂志 2016-12-09 11:00

8 广州大学生对龟类的消费及保护意识现状调查 葛研; 魏玉峰; 史海涛 野生动物学报 2016-11-10

9 龟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丁利; 代小梅; 方振华; 汪继超; 史海涛 水产科学 2016-09-21 16:23

10 平顶闭壳龟和黄额闭壳龟日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 龙再忠; 汪继超; 肖繁荣; 史海涛 生态学杂志 2016-08-15

11 乌龟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丁利;黎俊榆;代小梅;汪继超;方振华 水产科学 2016-07-27 14:25

12 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眼斑水龟的生境选择 胡庆如;杨江波;林柳;肖繁荣;汪继超 动物学杂志 2016-07-22 15:40

13 动物的伪装方式 肖繁荣; 杨灿朝; 史海涛 四川动物 2015-10-16 11:17

14 酵母多糖对中华条颈龟幼体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 傅丽容; 徐彤津; 史海涛 动物学杂志 2015-09-24 10:14

15 急性亚硝酸盐胁迫对红耳龟和中华条颈龟幼体抗氧化能力的比较研究 裘正元; 洪美玲; 张豪; 陈鹏; 史海涛 生态科学 2015-09-15 08:53

16 磷氧氮丙啶不育剂对雄性红耳龟生殖毒性研究 龚声辉;傅丽容;张海会;张瑞红;刘明娜 四川动物 2015-08-14 15:13

17 豆油替代鱼油对中华条颈龟血脂代谢及相关酶活的影响 裘正元; 盛成; 洪美玲; 史海涛 水产科学 2015-07-23 09:43

18 芳香化酶抑制剂对中华条颈龟性别分化的影响 傅丽容; 向晓寒; 贺斌; 史海涛 湖北农业科学 2015-03-25

19 关于将脊椎动物形态解剖与分类学实验合并的思考与探索 史海涛; 王力军; 梁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20

20 红耳龟在其原产地的行为生态学研究 马凯; 史海涛; 李闯 四川动物 2015-01-28

21 四眼斑水龟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分析 张珂; 洪美玲; 史海涛; 田丹丹; 刘薇薇 水产科技情报 2015-01-20

22 红耳龟在海南南渡江半咸水区域的家域研究 杨江波; 史海涛 四川动物 2014-09-28

23 海南万泉河琼海段外来物种红耳龟生境适宜性分析 陈懋; 王力军; 史海涛; 马凯 动物学杂志 2014-09-23 10:06

24 四眼斑水龟个体大小和体形的两性异形 肖繁荣; 史海涛; 孙亮 动物学杂志 2014-08-20

25 盐度胁迫对红耳龟Na~+/K~+-ATP酶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张珂;洪美玲;史海涛;崔雪芹;江萌萌 水产科学 2014-08-15

26 黄额闭壳龟(Cuora galbinifrons)巢捕食的模拟 李敏; 汪继超; 刘海伟; 史海涛 生态学杂志 2014-06-15

27 温度对中华条颈龟孵化和性别的影响 容银燕; 凌兰; 傅丽容; 史海涛 水产科学 2014-06-15

28 野生动物保护需要传统分类方法的改进和形象检索法的普及 史海涛 四川动物 2014-03-28

29 创新同样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项目的灵魂 史海涛 中国科技奖励 2014-03-15

30 孵化基质pH对红耳龟和中华条颈龟孵化及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李燕华; 傅丽容; 史海涛 湖北农业科学 2014-01-05

31 基于16S rRNA序列分析红耳龟肠道拟杆菌和厚壁杆菌菌群多样性 杜爽; 张文飞; 史海涛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3-12-28

32 红耳龟与中华条颈龟争抢食物能力的对比研究 赵龙辉;李杰;魏朝军;汪继超;洪美玲 四川动物 2013-11-28

33 光谱分析揭示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体色的两性异形 汪继超; 杨灿朝; 梁伟; 史海涛 动物学研究 2013-10-08

34 红耳龟在广东古田保护区的家域研究 周鹏; 史海涛; 胡诗佳; 翁锦泅; 龚世平 四川动物 2013-09-28

35 外来物种红耳龟的卵泡发育研究 李闯; 傅丽容; 马凯; 李敏; 史海涛 四川动物 2013-09-28

36 海南万泉河琼海段外来物种红耳龟与本地种中华条颈龟家域的比较研究 马凯;李闯;史海涛;王剑;刘丹 动物学杂志 2013-06-20

37 光周期对四眼斑水龟繁殖影响 李闯; 汪继超; 张杰; 史海涛 动物学杂志 2013-04-20

38 警惕北美牛蛙入侵海南的风险 李闯;王力军;史海涛;汪继超;刘丹 动物学杂志 2013-04-20

39 孵化基质pH对红耳龟和中华条颈龟胚胎的毒性效应 傅丽容; 陈美玲; 史海涛 四川动物 2013-03-28

40 盐度胁迫对红耳龟生长与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舒超华;张珂;洪美玲;谢迪;刘启超 四川动物 2012-11-28

41 硝酸盐胁迫对红耳龟和中华条颈龟胚胎的毒性效应 傅丽容; 贺斌; 王娅玲; 史海涛 水产科学 2012-11-15

42 海南万泉河中发现外来有害种——马那瓜丽体鱼 王剑; 史海涛; 马凯; 李闯 动物学杂志 2012-10-20

43 外来种红耳龟和本地种中华条颈龟耐饥饿能力比较研究 魏朝军;杨志兵;洪美玲;柏天琦;张杰 四川动物 2012-05-28

44 硝酸铵影响红耳龟和中华条颈龟孵化及血液生理指标的研究 傅丽容; 贺斌; 王雪; 史海涛 四川动物 2012-03-28

45 PCR技术在快速检测沙门氏菌中的应用 沈兰; 王锐萍; 史海涛; 庞贤鹏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2-02-28

46 两栖爬行动物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王力军; 洪美玲; 史海涛; 汪继超; 张锦辉 安徽农业科学 2012-01-01

47 中华条颈龟胚胎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杨志兵;杨佩佩;贺斌;傅丽容;史海涛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1-20

48 黄斑巨鳖分布的历史变迁 王剑; 史海涛 动物分类学报 2011-10-15

49 中华条颈龟胚胎期性腺分化的组织学观察 傅丽容; 贺斌; 廖广桥; 颜莲; 史海涛 湖北农业科学 2011-09-05

50 形象检索法与形象检索表 史海涛 生物学通报 2011-07-20

51 红耳龟在我国分布现状的调查 刘丹;史海涛;刘宇翔;汪继超;龚世平 生物学通报 2011-06-20

52 海南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额闭壳龟种群密度调查 汪继超; 史海涛; 薛臣强; 王雷; 赵尔宓 四川动物 2011-05-28

53 亚硝酸盐暴露对红耳龟与中华条颈龟幼体的慢性毒性效应 张杰;洪美玲;廖广桥;史海涛;李闯 四川动物 2011-03-28

54 海南文昌椰林湾发现儒艮的尸体及死亡原因分析 王力军;邢志刚;汪继超;梁伟;洪美玲 兽类学报 2010-08-15

55 Rafetus swinhoei名称的历史考证与中文名更改为“黄斑巨鳖”的建议 王剑; 史海涛; 韩联宪 生物学通报 2010-07-20

56 四眼斑水龟卵泡和卵的超声波扫描研究 胡茂柜;贺斌;马永刚;傅丽容;洪美玲 四川动物 2010-01-28

57 龟鳖类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 贺斌; 史海涛; 廖广桥 动物学杂志 2009-10-20

58 海南再次发现越南烙铁头Ovophis tonkinensis 王力军;汪继超;洪美玲;Patrick David;史海涛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15

59 四眼斑龟的养殖管理及几种常见病的治疗 王志伟; 洪美玲; 史海涛 四川动物 2009-05-28

60 海南北黎湾和后水湾湿地水鸟的季节动态、物种丰富度和种间相关性 杨灿朝; 蔡燕; 梁伟; 张国钢; 史海涛 生物多样性 2009-05-15

61 控制外来物种红耳龟在中国野生环境蔓延的态势 史海涛;龚世平;梁伟;洪美玲;傅丽容 生物学通报 2009-04-20

62 龟类野外活动节律的研究进展 王雷; 汪继超; 贺斌; 史海涛 四川动物 2009-03-28

63 海南师范大学校园秋冬季鸟类调查 杨灿朝; 梁伟; 蔡燕; 史海涛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15

64 龟类的养殖与保护 史海涛; 洪美玲; 傅丽容; 汪继超 生物学通报 2009-01-20

65 海南省尖峰岭保护区海南特有两栖类分布和种群密度调查 汪继超; 梁伟; 史海涛; 王力军 四川动物 2008-11-30

66 四眼斑水龟血浆生殖激素季节性变化 傅丽容; 贺斌; 洪美玲; 史海涛 动物学杂志 2008-06-20

67 中华花龟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初步研究 傅丽容; 洪美玲; 史海涛; 王力军; 黄元华 四川动物 2007-05-28

68 四眼斑水龟在海南岛的地理分布调查 龚世平; 史海涛; 汪继超; 符有利 四川动物 2007-05-28

69 四眼斑水龟雄性生殖器官的季节性变化 傅丽容; 洪美玲; 史海涛; 黄元华; 张扬波 水产科学 2007-02-25

70 动物学野外实习的改革与实践 史海涛;熊燕;梁伟;洪美玲;王力军 四川动物 2007-08-28

71 海南吊罗山3种稀有两栖爬行动物 汪继超;史海涛;王力军;谢明东;李大江 四川动物 2007-05-28

72 海南岛黎母山四眼斑水龟种群密度与空间分布格局 龚世平; 史海涛; 陈川; 谢才坚; 徐汝梅 动物学杂志 2006-12-20

73 四眼斑水龟低温胁迫条件下体重与形态特征的初步研究 贺斌;刘宇翔;史海涛;汪继超;杨勇 四川动物 2006-05-28

74 四眼斑水龟雌性生殖器官组织结构的季节变化 傅丽容; 洪美玲; 史海涛; 张扬波; 钟昌茂 四川动物 2006-05-28

75 海南尖峰岭自然保护区淡水龟类调查 龚世平;史海涛;徐汝梅;王志伟;徐建平 动物学杂志 2006-02-20

76 白化的海南拟髭蟾 汪继超; 史海涛; 王力军 动物学杂志 2006-08-20

77 中国的树蛙科动物并记树蛙属一新种 赵尔宓; 王力军; 史海涛; 吴贯夫; 赵蕙 四川动物 2005-08-30

78 海南岛两栖动物调查及珍稀和特有种的测量数据(英文) 王力军;史海涛;洪美玲;熊燕;汪继超 四川动物 2005-08-30

79 海南岛蜥蜴类多样性 吕顺清; 王力军; 史海涛 四川动物 2005-08-30

80 海南陆生蛇类调查(英文) 赵尔宓; 赵蕙; 史海涛; 王力军 四川动物 2005-08-30

81 海南省海口地区龟类市场贸易调查 王志伟; 龚世平; 史海涛; 张运富; 徐建平 四川动物 2005-08-30

82 海南淡水龟类贸易现状与管理建议 龚世平; 符有利; 汪继超; 史海涛; 徐汝梅 生物多样性 2005-05-25

83 海南岛黎母山四眼斑水龟对春季生境的选择性 龚世平; 史海涛; 谢才坚; 陈川; 徐汝梅 动物学研究 2005-04-22

84 龟类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的保护生物学意义 龚世平; 史海涛; 徐汝梅 生物学通报 2005-03-20

85 人工饲养条件下四眼斑龟的食性研究 王志伟;洪美玲;史海涛;王杰;郭运军 四川动物 2005-05-30

86 四眼斑龟消化、呼吸系统的解剖 洪美玲; 傅丽容; 史海涛; 郭运军; 曾祥裕 动物学杂志 2004-02-20

87 四眼斑龟的泄殖系统解剖 傅丽容; 洪美玲; 史海涛; 郭运军; 王志伟 动物学杂志 2004-06-20

88 中国的龟类 史海涛 生物学通报 2004-05-20

89 海南特有的两栖动物 王力军; 洪美玲; 史海涛 野生动物 2004-07-10

90 海南黎母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及区系特征 王力军; 洪美玲; 汪继超; 吕顺清; 史海涛 动物学杂志 2004-12-20

91 四眼斑龟的血细胞形态及血液检验分析 傅丽容; 洪美玲; 史海涛; 王秀南 动物学杂志 2004-12-20

92 生态教育是保护野生动物的最佳途径 史海涛; 张洪溢; 梁伟 生物学通报 2004-12-20

93 亚洲龟:濒危的长寿物种 史海涛 生命世界 2004-10-15

94 龟鳖动物疾病的研究进展 洪美玲; 付丽容; 王锐萍; 史海涛 动物学杂志 2003-12-20

95 海南岛淡水龟类区系特点及保护优先性分析 龚世平; 徐汝梅; 史海涛 动物学杂志 2003-12-20

96 龟鳖类血细胞研究的进展 傅丽容; 洪美玲; 史海涛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9-30

97 三线闭壳龟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 洪美玲; 王力军; 史海涛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9-30

98 博物馆在海南生态省建设中的作用 张洪溢; 梁伟; 史海涛; 刘强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3-30

99 加强实验室管理改革的思路及对策 王锐萍; 王力军; 史海涛; 刘强; 张信文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02-12-15

100 海南孔雀雉 汪继超; 史海涛 生物学通报 2002-11-20

101 海南岛两栖动物区系及地理区划 史海涛 四川动物 2002-08-30

102 维也纳国际龟类研讨会简介 史海涛 野生动物 2002-07-10

103 对海南省设立省鸟的探讨 梁伟; 史海涛; 王力军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6-30

104 注重基础,培养能力——对如何提高我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点思考 史海涛; 刘强; 王锐萍; 符史杭; 郭力华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2-28

105 海南松涛水库发现越冬大鸢群 邹发生; 宋晓军; 江海声; 史海涛; 谢林顺 动物学杂志 2001-02-20

106 提高高师教育实习质量的探讨 史海涛; 李蕾 高等理科教育 2000-11-30

107 海南坡鹿的兴衰与反思 史海涛; 王勤军; 叶芳云 生物学通报 2000-10-20

108 亚洲陆龟和淡水龟类保护与贸易国际研讨会简介 史海涛 四川动物 2000-08-30

109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食物营养成分分析 史海涛; 郑光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6-30

110 “海南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建设思路初探 张洪溢; 史海涛; 刘强; 熊燕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5-15

111 红腹角雉取食栖息地选择的研究 史海涛; 郑光美 动物学研究 1999-04-22

112 海南岛鸟类新纪录——黑眉苇莺 史海涛; 程儒庆 四川动物 1998-11-30 3 61

113 海南岛发现黑翅鸢 史海涛 四川动物 1998-08-30 6 47

114 红腹角雉的食性研究 史海涛; 郑光美 动物学研究 1998-06-22 24 222

115 四爪陆龟生态学研究概况及保护现状 史海涛 四川动物 1998-05-30 19 238

116 海南岛发现草鸮分布 史海涛 四川动物 1998-02-28

117 红腹角雉栖息地选择的研究 史海涛; 郑光美; 蒋鸿; 吴至康 动物学报 1996-12-30

118 四爪陆龟的活动节律 史海涛; 许设科; 刘志霄; 贾陈喜; 罗志通 动物学杂志 1995-08-20

会议论文:

1 温度对中华条颈龟孵化和性别决定的影响 容银燕; 凌兰; 傅丽容; 史海涛 2013海南省第五届生命科学联合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13-11-23

2 雄性大树蛙(Rhacophorus dennysi)频域特征和时域节律受身体大小和环境因子的影响 汪继超; 崔建国; 史海涛; Steven E.BRAUTH; 唐业忠 2012年中国西部动物学首届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12-06-15

3 外来物种红耳龟在广东珠江流域的分布状况调查 龚世平; 葛研; 胡诗佳; 周鹏; 史海涛 第七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11-10-28

4 生态学保护需要分类检索方法的改进和普及 史海涛 第七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11-10-28

5 更新世气候波动和海南岛和其邻近大陆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的分化 黄勇;郭宪光;李家堂;史海涛;李俊;蔡波;饶定齐;王跃招 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11-03-18

6 红耳龟在我国的分布现状 刘丹;史海涛;刘宇翔;汪继超;龚世平;王剑;沈兰 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 中国会议 2010-11-26

7 外来物种红耳龟携带沙门氏菌的研究 沈兰; 王锐萍; 史海涛 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 中国会议 2010-11-26

8 Recent Records of Freshwater Turtles from Guangdong,China 龚世平;周达诚;黎振昌;史海涛;Jonathan J.Fong;Michael Lau 第五届广东、湖南、江西、湖北四省动物学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8-11

9 外来物种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在我国的生态适应机制及防治对策研究 史海涛;Antoine Cadi;John Tucker;James Parham;Jonathan Fong;龚世平;梁伟;洪美玲;汪继超;傅丽容 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7-12-07

10海南岛鸟类资源调查的初步结果 邹发生; 宋晓军; 胡慧建; 江海声; 史海涛 第四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0-08 3 190

11海南岛沿海重要湿地冬季鸟类研究 邹发生; 宋晓军; 陈康; 史海涛 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 中国会议 1999

社会任职:


1、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2、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

3、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4、全国两栖爬行动物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5、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SSC)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专家组副主席。

6、国际龟类保护指导委员会委员。

7、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8、中国动物学会理事。

9、农业部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

10、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11、北京师范大学海南校友会会长。

12、海南省动物学会理事长。

13、海南省立法专家顾问。

14、海南生物多样性博物馆馆长。

15、海南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委员。

16、海南省生态环境教育中心主任。

17、海南省生态教育中心主任。

18、海南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

19、海南省生物多样性科技馆馆长。

20、海南省委省政府直接联系重点专家。

21、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杂志编委。

荣誉奖励:


所获荣誉:

1、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3、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4、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5、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6、曾获海南省十大优秀青年。

7、海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8、海南省劳动模范。

9、2007年12月被海南师范大学授予“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10、2006年9月被评为2005-2006年度指导学生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所获奖励:

以第一完成人获海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龟类研究与保护国际奖。

2、2000年获海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3、2002年获海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4、2003年获龟类研究与保护国际奖——SOPTOM奖(个人成就奖)。  

5、2009年获海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6、2010年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7、2012年获海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8、2012年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第一完成人)。

媒体报道一:


给长寿动物以长寿环境

——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史海涛

顾名思义,长寿动物是因生物特性能够存活较长时间。然而,现实中长寿动物“短命”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屡屡上演。这样的反常现象不仅改变了大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规律,甚至会导致物种的濒危,这不能不说跟人们追逐利益、动物保护意识淡漠有关。事实上,让长寿动物“短命”,是人类的“短视”,其结果终究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因此,积极营造动物保护的良好氛围,给动物创造适宜生存与繁衍的环境,不仅是动物保护行业致力的方向,还应当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共同课题。

史海涛在美国圣路易斯

他倡导并组织成立了“海南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和“海南省生态环境教育中心”,填补了海南无自然类博物馆的空白。该博物馆参观人数已逾50万,被誉为全国高校一流的博物馆。

他先后7次作为中国唯一一位受邀代表,参加在美、英、德、瑞典等国举办的重要龟类国际会议,为给长寿动物创建良好环境作出了积极努力。

他创建了国内唯一一支专门从事龟鳖动物研究的队伍,为我国龟类的研究、保护、管理、科普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数十次参与国家相关部门和海南省环保方面的立法与决策,给省政府、人大、政协等的提案和重大项目建议书、科技工作者建议等16项,9项被采纳刊发,给海南“生态省”的设立与建设贡献了力量。

他,就是史海涛,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6年来,史海涛怀着对岗位的热爱和对动物保护事业的忠心与爱心,在两栖爬行动物和鸟类,特别是龟鳖类生态、分类和保护的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为学科建设的创新与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业界高度好评。

长寿动物处境堪忧

大自然的生物,原本就面临着物竞天择的残酷生存环境,能够顽强地生存下去并得以“寿终正寝”,是自然天理的安排,也是完美的结局。然而,人类的干预,却给它们制造了更加恶劣的生存环境甚至是种族的灭绝。对于这一点,史海涛教授有更深刻的体会。

史海涛教授对长寿动物龟的研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与汗水。目前,中国本土的龟类几乎被吃光,云南闭壳龟、金头闭壳龟、潘氏闭壳龟、百色闭壳龟等很多我国特有种在自然界已难觅踪迹,处于野生种群灭绝的状态。让人不能接受的是,连乌龟这种在我国分布范围最广、数量最多和最为普通常见的物种在野外也已消失。1997年的市场调查表明,仅有少部分龟是中国本地龟,这说明中国龟类种群均遭受严重破坏。因此,出现在中国市场的龟种越来越多地来自越来越远的国家,除了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外,连新几内亚和美国都受到了影响,已有不少学者就此发表评论,提出意见甚至强烈谴责,指责中国人对龟类只消费不保护。

史海涛教授还对“生态杀手”巴西龟的危害进行了研究。史海涛教授说,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曾发现过巴西龟身影的野外地区,横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遍及农村、城市。“巴西龟可以吃植物、吃小鱼、吃虾、吃蝌蚪甚至吃青蛙,本地龟抢食根本抢不过它。”史海涛教授表示,如果一条河流里巴西龟的密度过高,就会破坏当地的食物网,导致本土龟鳖类濒危或灭绝。由于巴西龟能够与本土其它淡水龟类杂交繁殖,导致本土淡水龟类的基因流失,也大大影响本土淡水龟类的遗传多样性。

涉深水者得蛟龙

“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

扎根海南,扎根学科领域,史海涛教授多年来心诚意笃,在不断进取中实现着人生价值。

史海涛博士毕业时,正值各大高校争先引进博士,争进“211”工程之时,普遍的引进条件是包括送一套房子、一万元安家费在内的“四个一” 的优厚待遇。这对博士期间每月只有111元生活补助,主要靠妻子和母亲供养完成学业的他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他选择来海南师范大学时,全校仅有一个博士,当时学校对博士没有任何优惠条件,住房也仅为26平米的一个单间。当听说他选择去海南工作时,他的家人、同学和朋友都极力反对,大家不解:海南在最火爆,很多人都去那里下海挣钱的时候,他去读书,而在海南经济最萧条的时候,他却打算去那儿扎根,而且还没有其他高校提供的最基本待遇。大家都说他是神经病。他说:“我要到最需要我的地方去,我的选择不受金钱的左右”。他力排众异,放弃在北京、广州等条件优越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机会,来到研究和教学人才紧缺的海南。近几年广东、广西等多所高校曾以优厚的待遇邀请他前去工作,均被婉言谢绝。他说:“海师、海南条件有限,来这里工作是我自愿的选择,我已与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钱财不是我追求的目标。” 就这样,史海涛没有向学校提要任何优惠条件,转眼已在海师工作了16年有余,是海师资历最老的博士。

如果把史海涛教授的主要工作历程进行记录,可以从以下时间段反映:1986年对新疆甘家湖荒漠梭梭林鸟类区系进行过研究;1989—1992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爪陆龟的生态学研究”课题,于新疆霍城对我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四爪陆龟的生态进行了研究;1992—1995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红腹角雉的生态生物学及保护研究”课题,于贵州省仙人山对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红腹角雉的生态进行了研究。1995年至今,先后参加“全国陆生野生动物普查”海南省的调查工作,作为专家组成员负责鸟类的调查工作;对海南省50余家野生动物饲养场的经营状况进行了调查;对海南岛灰孔雀雉的生态学进行了研究;现主要从事两栖爬行动物,特别是龟类生态学、驯养繁殖及贸易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探索与发现的道路上,艰苦与成果相随相生。史海涛首次报道人工养殖对野生动物种群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改变了以往认为养殖只会对野生种群保护有利的片面认识,对政府的政策导向和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撰写提案,促成18种龟列入了《濒危野生动物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使我国所有龟类的保护纳入国际法的管理轨道,有效阻止了我国龟类资源大量贩运出境的现状;制定了一套全面系统的“中国龟类保护行动计划”;首次报道了中国龟养殖业的现状,查明了全国贸易龟类的种类;培训全国相关执法人员2600余人;为执法和管理部门鉴定非法贸易的龟鳖动物300余次、4万余只;在中国科学院动物所、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及美国、巴西等6洲20余个国家总计做报告160余场,传播了龟类研究和保护的方法,提高了人们对龟类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展示了中国对龟类保护所做的努力;首次在国内开展龟类生态学研究,改变了以往我国龟鳖类仅停留在分类与分布研究阶段的现状,已对四爪陆龟等我国四分之一的龟种开展了研究;成功突破了四眼斑水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繁育问题⋯⋯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首次报道龟鳖动物的营养价值与其它水产品相比不具有滋补优势,可被其它食物所取代,防止对其商业价格的过分炒作,对龟类的保护和龟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2003年5月,《Nature》杂志报道了史海涛与其合作者美国加州大学柏克里分校James Parham博士关于中国龟类分类与保护问题的研究工作。2003年7月获国际龟类研究领域SOPTOM (世界龟类保护与研究)国际奖,奖励其在中国龟类研究与保护中做出的突出贡献。他发现新物种霸王岭睑虎和海南动物新纪录黑翅鸢等9种。

桃李芬芳春满园

“传道、授业、解惑。”在担负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史海涛教授先后担任《动物学》、《生态学》、《野生动物资源管理学》和《进化论》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他边探索研究学科的纵深知识,边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他主持“海南岛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理论与方法探索” 教学改革项目及《动物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等。发表“提高高师教育实习质量的探讨”、“注重基础,培养能力——如何提高我系学生综合素质的思考”等6篇教学改革论文,编著《海南陆栖脊椎动物野外实习指导》等特色教材2部。

他主持创建了“形象检索法”的概念与方法,对分类学方法的改进、分类知识的普及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教育和管理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用此方法编著出版了《中国贸易龟类检索图鉴》,免费赠送全国海关、林业、渔业执法人员及国内外同行3000册,总价值40余万元,受到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家海关总署等组织和部门的高度评价。

着眼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史海涛在科研和教学方面悉心指导,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积极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各种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在编著教材、著作和发表论文的过程中,他总是主动吸收青年教师的参与,并精心帮助他们修改完善,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担任生命科学院院长的10年里,学院由最初只有他一个博士的状况,发展到现在拥有16位博士。其中,归国留学人员6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2人。由于团队建设成果优异,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先后申请并获批生态学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生态学和动物学硕士点,生态学和动物学省级精品课程,动物学省级教学团队,首批生物科国家级特色专业。生命科学学院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史海涛教授还利用各种机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学院讲学和开展合作研究,建立起了一支由5位院士和21位来自美、英等国的知名专家、博士生导师组成的客座教授队伍,打破了学院人才引进编制的局限。近年来,已有美国、英国等100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开展学术讲座,有效地开拓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推动了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因身处教育欠发达地区,史海涛教授更加懂得坚持不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依托热带特色资源,他带领一批青年教师,自1995年开始对动物学实践教学进行了连续16年的改革探索。他对动物学野外实习和实验的方法、内容等进行了符合时代和地域特点的大胆改革,改变了以往单一化和教条式的教学模式,形成成熟的野外实习体系,并建立了吊罗山、尖峰岭等6个具有海南热带特色的动物学野外实习基地,满足了动物学野外实践教学与相关研究的需求。2007年,他发表的论文《动物学野外实习的改革与实践》,全面总结反映了改革的过程、方法、内容和重要意义。他自编的针对热带岛屿特色的两部实习指导教材已为该校10届800余名本科生使用。同时,免费赠送给海南省林业和环保部门、各保护区及全国100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520多个单位3100余册,对动物学实践教学在全国范围的广泛改革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史海涛在生命科学院率先建立开放式课题组,积极吸纳愿意利用课余时间从事课外研究的学生,取得了切实的效果。2005年,由他指导的三位本科生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2006年和2007年,两位本科生分别获得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另有多名学生荣获“海南省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海南省共青团调研一等奖”等省、校级其他奖励共30余项。

由他指导的学生还获得“国家级创新性实验项目”等科研项目28项,60余人次的学生在Journal of Herpetology、动物学研究等SCL收录期刊、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营造大众参与氛围

在美丽的热带海滨城市——海南省海口市,“海南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和“海南省生态环境多样性博物馆”,常常迎来当地群众和全国各地领导、业内专家及游客参观的身影。大家在这里感受生物世界的多姿多样,体会生态环保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开阔视野和扩大知识面。

“海南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和“海南省生态环境教育中心”,是史海涛教授倡导并组织成立的,填补了海南无自然类博物馆的空白,截至目前,参观人数已逾50万人,被誉为全国高校一流的博物馆。被国家授予“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谱教育基地”、“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动物保护,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共识,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为了营造大众参与动物保护的热情,史海涛教授苦心孤诣奔波不止。

在其位,谋其政。史海涛教授把责任扛在肩上,不断开恳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为了我国长寿动物实现真正的“长寿”,为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健康、有序、和谐,他追求的步履自信而坚定,留下了一道印在科研界的厚重足迹。

文章来源:《中国网》 2011-08-03

媒体报道二:


拯救濒临灭绝的长寿动物

——专访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动物保护学家史海涛

史海涛,现任海南师范大学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海南省重点学科——生态学学科责任教授,生态学和动物学硕士点负责人,生态学省级精品课程和动物学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SSC)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专家组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农业部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曾获海南省十大优秀青年,海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海南省劳模,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1963年8月出生于新疆,祖籍山东。199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师从郑光美院士,获生态学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两栖爬行动物和鸟类,特别是龟鳖类生态、分类和保护的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1部。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内外科研项目40余项。2003年获SOPTOM(龟类研究与保护)国际奖,2009年获海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龟类的研究与保护工作让史海涛教授时刻惦念,也让他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作为动物保护专家,他深知,一方面被誉为“活化石”的龟类在生物演化、地质变迁和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生态价值,而我国90%的龟类种类尚缺乏研究,对其生活习性和生态功能尚不了解。另一方面,中国的龟类面临着严峻的危机,处于数量急剧减少和濒临灭绝的境地。

拯救濒临灭绝的长寿动物,这是史海涛教授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危在旦夕的长寿动物

龟类一直被中国人作为好运和长寿的象征,以龟为食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传统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扬。龟肉、龟汤和龟苓膏的消费量越来越大,虽然并没有科学证据的支持,但却总有不少人相信龟能治癌、强肾。这种“信仰”像不可遏制的传染病一样,在中国大地迅速蔓延,一时间吃龟捕龟蔚然成风,给龟类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目前,中国本土的龟类几乎被吃光,云南闭壳龟、金头闭壳龟、潘氏闭壳龟、百色闭壳龟等很多我国特有种在自然界已难觅踪迹,处于野生种群灭绝的状态。让人不能接受的是,连乌龟这种在我国分布范围最广、数量最多和最为普通常见的物种在野外也已消失。1997年的市场调查表明,仅有少部分龟是中国本地龟,这说明中国龟类种群均遭受严重破坏。因此,出现在中国市场的龟种越来越多地来自越来越远的国家,除了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外,连新几内亚和美国都受到了影响,已有不少学者就此发表评论,提出意见甚至强烈谴责,指责中国人对龟类只消费不保护。

1997年7月,William P. McCord携带一只小型摄录机经香港进入中国大陆,摄制了令人痛苦的长达数小时的真实录相带,展示了屠宰、运输及无数待售龟类受虐待的情景。其中,汉密尔顿龟、印度鳖等许多种类是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禁止交易的,也有很多佛罗里达鳖、红耳龟和鳄龟是来自美国野外捕捉的种类。McCord说,他看到的几个市场的规模可与纽约市的富尔顿鱼类市场媲美。他感叹道,“真可怕,无人采取什么行动—如果有的话——去制止它。”在一次会议上,观看了McCord摄制的录相带后,爬行动物学家们沮丧不已。芝加哥林肯动物园爬行动物学主任John Gramicri痛心疾首:“如果那些市场上的动物数量继续保持下去,极有可能的情形就是,每天杀来吃掉的濒危动物比我们一生能够保护的还要多。”

龟类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快速地走向绝境。1999年,“龟类的悲剧-亚洲的需求可能消灭全世界的龟种群”报道了印度尼西亚一货主的长期订单是一天向中国运送1t龟。缅甸陆龟1988年进口还较少,1991年增至8万kg,1993年达到72万kg,这个重量相当于50万只个体。20世纪90年代,香港进口活龟增加了33倍,2001年其作为食物消费的龟即有580万只,2002年美国CNN报道弹丸之地的富裕香港上一年在公园和溪流中竟然发现700个用于捕龟的装置……

“对繁殖率很低的大多数龟来说,这种利用方式肯定是不可持续的,特别是因为被捉的龟大多是成年龟,即已经经过了危险的幼年期而成为繁殖源的少数龟。要不了几年很多种类的龟都将在野外消失,更糟糕的是这种需求还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长,尤其是在中国。”

“中国是世界龟类的死亡之地。”中国龟类的危机状况不仅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声誉,而且严重危及这一珍贵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龟类的研究与保护迫在眉睫。

扎实有效的保护行动

严峻的形势之下,扎实的保护行动至关重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拯救濒临灭绝的长寿动物,史海涛教授始终感到责无旁贷!

科研、管理和立法无不关系着长寿动物的未来。为此,史海涛教授身体力行,做了大量切实的工作:他首次报道人工养殖对野生动物种群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改变了以往认为养殖只会对野生种群保护有利的片面认识,对政府的政策导向和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撰写提案,促成18种龟列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使我国所有龟类的保护纳入国际法的管理轨道,有效阻止了我国龟类资源大量贩运出境的现状;制定了一套全面系统的“中国龟类保护行动计划”;首次报道了中国龟类养殖业的现状;查明了全国贸易龟类的种类;培训全国相关执法人员2600余人;为执法和管理部门鉴定非法贸易的龟鳖动物300余次,4万余只;在中国科学院动物所、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及美国、巴西等6洲20余个国家总计做报告160余场,传播了龟类研究和保护的方法,提高了人们对龟类保护重要性的认识;首次在国内开展龟类生态学研究,改变了以往我国龟鳖类仅停留在分类与分布研究阶段的现状,已对四爪陆龟等我国四分之一的龟种开展了研究;成功突破了四眼斑水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繁育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首次报道龟鳖动物的营养价值与其它水产品相比并不具有滋补优势,可被其它食物所取代,科学引导人们对龟类食疗功效的正确认识,防止对其商业价格的过分炒作,对龟类保护和龟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1995年,当年轻的史海涛从北京师范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时,正值博士学位颇受追捧的时期。然而,为了动物保护事业,他毅然决然地选择教学和科研人才紧缺的海南省,在海南师范大学一干就是十五年,并且干出了成果,干出了名堂。多年来,他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40余项,出版著作和教材11部,发表论文110 篇,其中20篇被SCI收录。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英国“自然(Nature)”杂志、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杂志、“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 及“动物分类学报”等国内外报刊杂志对史海涛教授的研究工作做过专门报道。

创建了“形象检索法”的概念与方法,对分类学方法的改进、分类知识的普及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教育和管理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用此方法编著出版了《中国贸易龟类检索图鉴》,免费赠送全国海关、林业、渔业执法人员及国内外同行3000册,总值40余万元。受到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家海关总署等组织和部门的高度评价。

着眼未来的人才培养

愈在实践中探索,史海涛教授愈加感觉到,野生动物的保护,特别是长寿动物的保护不能仅仅依赖个人的努力,更要依靠团队的力量。

他首先着眼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在科研和教学方面悉心指导,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积极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各种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在编著教材、著作和发表论文的过程中,他总是主动吸收青年教师的参与,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修改完善,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担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10年里,学院由最初只有他一个博士的状况,发展到现在拥有16位博士。其中,归国留学人员6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2人。由于团队建设成果优异,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后申请并获批生态学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生态学和动物学硕士点,生态学和动物学省级精品课程,动物学省级教学团队,首批生物科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生命科学学院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史海涛教授还利用各种机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学院讲学和开展合作研究,建立起了一支由5位院士和21位来自美、英等国的知名专家、博士生导师组成的客座教授队伍,打破了学院人才引进编制的局限。近年来,已有美国、英国等100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开展学术讲座,有效地开拓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推动了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因为身处教育欠发达的地区,史海涛教授更加懂得坚持不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依托热带特色资源,他带领一批青年教师,自1995年开始对动物学实践教学进行了连续15年的改革探索。1999年发表论文“动物学野外实习的目的和意义”,2001年主编《海南陆栖脊椎动物检索》,2005年主编《海南陆栖脊椎动物野外实习指导》教材。在此基础上,他对动物学野外实习和实验的方法、内容等进行了符合时代和地域特点的大胆改革,改变了以往单一化和教条式的教学模式,形成了成熟的野外实习体系,并建立了吊罗山、尖峰岭等6个具有海南热带特色的动物学野外实习基地,满足了动物学野外实践教学与相关研究的需求。2007年,他发表的论文《动物学野外实习的改革与实践》全面总结反映了改革的过程、方法、内容和重要意义。他自编的针对热带岛屿特色的2部实习指导教材已为该校10届800余名本科生使用。同时,免费赠送给海南省林业和环保部门、各保护区及全国10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等520多个单位3100余册,对动物学实践教学在全国范围的广泛改革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在生命科学院率先建立开放式课题组,积极吸纳愿意利用课余时间从事课外研究的学生,取得了切实的效果。2005年,由他指导的三位本科生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2006和2007年,两位本科生分别获得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另有多名学生荣获“海南省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海南省共青团调研一等奖”等省、校级其他奖励共30余项。由他指导的学生还获得“国家级创新性实验项目”等科研项目28项,60余人次的学生在Journal of Herpetology 、动物学研究等SCI收录期刊、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史海涛教授发表了“注重基础 培养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思考”等6篇教学改革论文,编著2部特色教材,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增强。他创建了国内唯一一支专门从事龟鳖动物研究的队伍,为我国龟类的研究、保护、管理、科普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引领社会的艰巨责任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史海涛的目光依然始终关注着濒危动物保护的“软肋”。作为业内专家,他知道中国早已制定了保护濒危动物的法律,可是由于执法不严,动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仍然令人担忧。用积极的态度去影响和改变一个社会的行为,史海涛教授时常感到任重道远。为此,他大力倡导生态教育,呼吁人们正确处理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创建“海南省生物多样性科技馆”,免费向社会开放达10年,接待中小学生及社会各界群众50余万人参观,为丰富公众的生态知识和提高环保意识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被授予“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同时,他还组织成立了“海南省生态环境教育中心”,开展了“呵护我们的家园”、“五指山地区中小学教师绿色教育行动培训”等大型系列教育活动。此外,他主动与省林业局、国土环境资源厅等主管部门配合,带领学生积极策划和参与组织“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月”和“科技周”等宣传活动,为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环保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近年来,他数十次参与国家和海南省环保立法与决策,为省政府、人大、政协等提交建议、提案和重大项目建议书等16项,9项被采纳刊发。其中包括“应将生态教育摆在海南生态省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海南省应通过立法全面禁猎、禁食野生动物”和“海南森林博览园项目背离生态学原理”??为推进海南“生态省”的设立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如今,他还兼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农业部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副理事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SSC)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专家组副主席等 20多项职务。对他而言,这些名头,不是荣誉和地位,而是责任和使命,是拯救野生动物更为艰辛的未来之路。他热切期盼着,全社会携起手来,还野生动物一个充满阳光的明天。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1年第2期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