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 科学研究   | 科研项目   | 工程中心动态   | 学术交流   | 论文专著    | 荣誉奖励   |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刘奕清,男,1964年12月出生于四川,汉族,中共党员。现任重庆文理学院特色植物研究院院长/学科办主任,重庆市专业技术二级岗位教授。他荣获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重庆市高层次特殊人才支持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重庆市高等学校“十三五”市级园艺学重点学科带头人、特色植物种苗工程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带头人、重庆市生姜科技专家大院首席专家、重庆市现代特色效益农业调味品产业技术体系生姜育种栽培技术岗位科学家、感动重庆十佳教师等荣誉称号。他创立了生姜“苗繁种”理论与技术,建成第一个国家无菌种姜繁育综合标准化示范区;育成国内目前仅有的两个抗姜瘟病菜姜新品种渝姜1号和渝姜2号,并被列入重庆市促进乡村振兴100个农业主导品种;发明了以姜瘟病为靶向的网隔栽培模式与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为姜瘟病世界性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兼任重庆市植物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协会副理事长、重庆市园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理事、重庆市特色植物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特色植物产业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经济植物生物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刘奕清教授领衔团队20余名博士教授从事生姜等特色植物细胞工程种苗理论与丰产技术研发推广30余年,在园艺学特色蔬菜生姜领域保持国际领先水平。主持承担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庆市重大专项、重点攻关、创新平台、创新团队、重点学科、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等项目30余项。他领衔创建了重庆永川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国家"种苗云港?星创天地"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培养家庭农场和种植示范农户345户。

刘奕清教授创立生姜“苗繁种”理论与生产应用技术体系,发明了无菌苗工厂化繁育与苗繁种技术,形成以无菌苗繁育为核心的种姜高效快繁技术体系,改变了“姜母”繁育种姜的传统模式,建成第一个国家无菌种姜繁育综合标准化示范区,使生产种带菌率由35%降至1%,用种量比常规种减少35%。育成国内目前仅有的两个抗姜瘟病菜姜新品种渝姜1号和渝姜2号,并被列入重庆市促进乡村振兴100个农业主导品种,已成为秦巴山区和三峡库区、武陵山区及渝西地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特色效益产业,正在粮经结构调整优化中发挥重大作用。发明了以姜瘟病为靶向的网隔栽培模式与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创造了千亩示范片连续6年姜瘟病发生率低于5%,增产20.5%的高产记录。方智远院士、邹学校院士等专家认为,成果为姜瘟病世界性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农民送予他“姜军”教授。

刘奕清教牵头制定生姜地方标准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出版《植物组织培养与种苗产业化研究》、《观赏植物学》等专著和教材3部,发表论文在《Carbohydrate Polymers》、《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和《园艺学报》、《植物生理学报》等100余篇,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1项,对园艺学特色蔬菜生姜产业的科技发展与进步有重大意义。

刘奕清教带领团队科技特派员长期在巫溪、开州、丰都、黔江等贫困山区进行科研创新与科技培训服务,生姜新品种及配套关键技术在长江上游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海南等5省市广泛应用,累积面积达93万亩,新增就业岗位30万个,带动农户增收180亿元,取得重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教育经历:

1982.09-1986.07 西南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本科、学士。

1991.09-1994.06 西南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研究生、硕士。

2012.03-2015.06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博士。

工作经历:

1986.07-2004.06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任、副研究员。

2004.07-2006.11 重庆文理学院生命科学系研究员。

2006.12-2015.12 重庆文理学院花卉研究所所长、教授。

2010.11-至今 重庆市特色植物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2012.01-2016.01 重庆文理学院林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2016.03-至今 重庆文理学院特色植物研究院院长、教授。

社会兼职:

1、中国林业学会桉树专业委员会委员。

2、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理事,2016.05-2021.04。

3、重庆市植物学会副理事长,2012.11-2018.04。

4、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协会副理事长,2017.06-2022.05。

5、重庆市园艺学会常务理事,2016.07-2021.06。

6、重庆市植物保护学会常务理事。

7、重庆市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

8、重庆市花卉协会常务理事。

9、永川区科协副主席。

主讲课程: 

花卉学 专业必修课 5 5 600

观赏植物 专业必修课 3 4 460

植物组织培养 专业选修课 3 1 137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 专业选修课 2 2 146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花卉学 专业必修课 2 4 600

花卉组织培养 专业选修课 2 1 137

观赏植物 专业必修课 2 4 460

主持的教研课题:

1、主持重庆市高校市级园林花卉学教学团队建设,2008-2011

2、主持重庆市高等学校高级精品课程《花卉学》建设,2007-2010

3、主研重庆市教委《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2008-2011

4、主研国家级和市级特色专业——园林专业建设项目,2008-2012

5、主研重庆市教委教育改革项目“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2008-2010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园艺蔬菜育种栽培。

科研成果:

刘奕清教授带领团队20余名博士、教授先后主持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30余项,领衔创建重庆永川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国家“种苗云港•星创天地”孵化平台,领衔创建生姜等20种园艺植物细胞育苗工厂化生产技术体系,育成国内第一个竹根姜鉴定新品种‘渝姜1号’和鲜食无筋菜姜新品种‘渝姜2’号,创立生姜"苗替种"理论与生产应用技术体系,揭示“网隔栽培”隔离土传病害传播流行机制,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竹根姜脱毒种姜繁育标准化示范区,制定生姜地方标准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出版专著教材3部,发表论文70余篇,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1项。

1、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 “重庆现代设施农业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示范”,2013G811002,主持,已验收合格。

2、重庆市科技支撑重大专项项目,“森林工程现代苗木设施繁育技术与配套产品研发”,CSTC,2009,主持,已验收合格并获成果登记(成果登记证编号:渝科成字2012Y331)。

3、重庆市科技集成示范重大项目,“生姜脱毒种苗繁育产业化”,Cstc2013fesf80005,第二主持,已验收合格并获成果登记(排名第一,成果登记证编号:渝科成字2017Y120)。

4、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生姜病原分子检测及无病原种苗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CSTS,2009AB1077,主持,已验收合格并获成果登记(成果登记证编号:渝科成字2011Y044)。

5、重庆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重庆速丰桉引种选育及克隆育苗研究”,CSTC,2006AC1061,主持,已验收合格并获成果登记(成果登记证编号:渝科成字2008Y041)。

6、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专项,重庆市特色植物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CSTC,2010CB1012,主持,已验收合格。

7、重庆市高校优秀成果转化资助项目,“竹根姜脱毒姜种 GAP 栽培关键技术转化与产业示范”,KJZH14216,主持,已验收合格。

8、重庆市高校优秀成果转化资助项目,“桉树新品种工厂化育苗技术转化与示范”,KJZH08216,主持,已验收合格并获成果登记(成果登记证编号:渝科成字2011Y045)。

品种认定:

1、“渝姜2号”品种证,2017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渝品审鉴2017009),个人排名第一。

2、“渝姜1号”新品种证,2014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渝品审鉴2015015),个人排名第一。

3、“邓恩桉”林木良种证,2011年重庆市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林木良种证编号:渝R-ETS-ED-003-2011),个人排名第一。

4、2007年度“巨尾桉DH3229” 林木良种证,2007重庆市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林木良种证编号:渝R-SC-EU-001-2007),个人排名第一。

5、2008年度巨桉无性系WLEG-17” 林木良种证,2009年重庆市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林木良种证编号:渝R-SC-EG-007-2008),个人排名第一。

发明专利:

1 连接配件(土地栅板) 邹勇;姜玉松;黄科;兰建彬;刘奕清 重庆文理学院 中国专利 2017-04-13 2017-10-20

2 一种蓝莓栽培用组合支架 廖钦洪;刘奕清 重庆文理学院 中国专利 2017-08-15 2017-10-20

3 一种生姜起垄开沟机 廖钦洪;李会合;刘奕清 重庆文理学院 中国专利 2017-03-02 2017-09-26

4 种植容器(可拆卸式) 邹勇;姜玉松;黄科;兰建彬;刘奕清 重庆文理学院 中国专利 2017-04-07 2017-09-01

5 一种预防姜瘟病的育苗培养皿 罗洁;黄科;李会合;刘奕清;杜孝田 重庆文理学院 中国专利 2015-01-26 2015-07-29

6 一种用于姜瘟病的生姜采样取样器 罗洁;黄科;李会合;刘奕清;杜孝田 重庆文理学院 中国专利 2015-01-26 2015-07-01

7 生姜种植遮阳膜,ZL 201420857214.6, 廖钦洪;陈泽雄;黄科;刘奕清 重庆文理学院 中国专利 2014-12-31 2015-07-01

8 一种用于猕猴桃多光谱成像的箱体结构 李会合;唐建民;廖钦洪;刘奕清 重庆文理学院 中国专利 2014-12-31 2015-04-22

9 一种脱毒生姜试管苗(原原种)宽窄行栽培技术,ZL 201410180780.2, 黄科;刘奕清;雷贵春;邹勇;孙向成;何光明;李洪海 重庆文理学院 中国专利 2014-04-30 2014-07-23

10 竹根姜机械化栽培技术,ZL 201410181075.4,黄科;刘奕清;雷贵春;邹勇;孙向成;何光明;李洪海 重庆文理学院 中国专利 2014-04-30 2014-07-23

11 红叶石楠组培苗生根培养基及瓶内生根方法与瓶外生根方法 陈泽雄;刘奕清;黄登艳 重庆文理学院 中国专利 2013-11-01 2014-02-05

12 山茶花组培苗生根培养基 陈泽雄;刘奕清 重庆文理学院 中国专利 2013-11-01 2014-02-05

13 尾赤桉201-2多倍体育种方法 陈泽雄;刘奕清 重庆文理学院 中国专利 2013-11-01 2014-02-05

14 金银花组培苗生根培养基及生根培养方法 陈泽雄;刘奕清;娄娟 重庆文理学院 中国专利 2013-11-01 2014-02-05

15 灰毡毛忍冬渝蕾1号的增殖培养基及其增殖方法 陈泽雄;刘奕清;黄登艳 重庆文理学院 中国专利 2013-11-01 2014-02-05

16 茶树组培苗生根培养的方法 陈泽雄;刘奕清;娄娟 重庆文理学院 中国专利 2013-11-01 2014-02-05

17 黄精根茎的组织培养基及离体再生方法 陈泽雄;刘奕清;黄登艳 重庆文理学院 中国专利 2013-11-01 2014-01-29

18 红肉猕猴桃组培苗生根培养基 唐建民;刘奕清;陈泽雄;廖林正;黄科;汤玲;袁海英;黄登艳 重庆文理学院 中国专利 2013-09-29 2014-01-08

19 一种红叶石楠组培苗生根培养基及其培养方法 唐建民;刘奕清;陈泽雄;廖林正;黄科;黄登艳;袁海英 重庆文理学院 中国专利 2012-09-20 2012-12-26

20 红肉猕猴桃组培苗继代增殖培养基,ZL 201210349621.1, 唐建民;刘奕清;陈泽雄;廖林正;黄科;黄登艳;袁海英 重庆文理学院 中国专利 2012-09-20 2012-12-19

21 蓝莓组培种苗工厂化繁育方法 黄科;刘奕清;汤玲;黄登艳;袁海英;唐建民;陈泽雄;廖林正 重庆文理学院 中国专利 2012-09-20 2012-12-19

22 灰毡毛忍冬渝蕾1号组培种苗的繁育方法 刘奕清;陈泽雄;廖林正;黄登艳;唐建民;黄科 重庆文理学院 中国专利 2012-03-08 2012-07-18

23 灰毡毛忍冬渝蕾1号种苗的组织培养基 陈泽雄;刘奕清;廖林正;黄登艳;唐建民;黄科 重庆文理学院 中国专利 2012-03-08 2012-07-18

24 竹根姜脱毒组培种苗工厂化繁育方法,ZL201010042068.8, 刘奕清;陈泽雄;吴中军;廖林正;黄登艳;唐建民;黄科 重庆市澳桉花木种植有限公司 中国专利 2010-01-15 2010-09-22

25 巨桉无性系WLEG-17组培培养基 刘奕清;陈泽雄;廖林正;吕玉奎;黄登艳 重庆文理学院 中国专利 2009-08-31 2010-03-03

备注:专利名称 发明人 申请人 来源数据库 申请日 公开日排序

科研项目:

主持承担重庆市重大专项、重点攻关课题、国家863计划子项目、市教委重点科技项目和教改项目30余项。

1、重庆市“十三 五”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专项:园艺学,带头人,2017-2020。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猕猴桃采后果实应答灰霉病菌发生的关键基因筛选及功能解析,31670688,主持,2017-2020。

3、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重庆现代设施农业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示范,2013G811002,主持,2013-2016。

4、重庆市农委现代特色效益农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专项:调味品产业技术体系-调味料生姜品种选育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岗位专家),2007(7),主持,2017-2021。

5、重庆市科委重点攻关计划项目:生姜病原分子检测及无病原种苗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Cstc 2009AB1077,主持,2009-2011。

6、重庆市科委重大集成示范项目:生姜脱毒种苗繁育产业化,Cstc2013jcsf80005,第二主持,2013-2016。

7、重庆市教委优秀成果转化专项:竹根姜脱毒姜种 GAP 栽培关键技术转化与产业示范,KJZH14216,主持,2014-2017。

8、重庆市科委科技创新平台专项:重庆市特色植物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Cstc2010CB1012,主持,2010-2011。

9、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专项:特色植物种苗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201025,带头人,2010-2012。

10、重庆市科技研发基地:重庆市生姜科技专家大院,首席专家,2014-2016。

11、重庆市科技支撑重大专项:现代苗木设施繁育技术与配套产品研发,Cstc 2009AB1122,主持,2009-2012。 

12、主持重庆市重大专项森林工程科技支撑:“森林工程现代苗木设施技术与产品开发”,2009-2012。

13、主持重庆市重点攻关课题:“生姜病原分子检测及无病原种苗繁育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08-2011。

14、主持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桉树新品种工厂化育苗技术转化与示范”,2009-2010。

15、主持重庆市重大平台建设项目:“重庆高校园林花卉工程研究中心建设”,2007-2009。

16、主持重庆市科委攻关计划项目:“重庆速生桉引种选育及克隆育苗研究”,2006-2008。

17、主持重庆市教委重点科技项目:“速生桉体胚克隆及微体快繁技术研究”,2007-2009。

18、主持重庆市秀山红星中药材有限公司委托科研项目:“金银花组培种苗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2009-2011。

19、主研重庆市教委重点科研项目:“山茶花种质资源评价与优良株系体胚克隆繁育研究”,2008-2010。

20、主研重庆市教委重点科研项目:“紫杉二烯合成酶内生真菌克隆转化技术研究”,2006-2008。

21、主研重庆市教委重点科研项目:“彩叶草组织培养研究”,2007-2009。

22、主持重庆市科技创新能力平台建设项目:“重庆市特色植物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3、国家863计划子课题:“重庆桉树遗传转化与种质创新”。

24、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重庆优势蔬菜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的子项目“生姜脱毒种苗组培快繁技术集成与产业化”。

25、重庆高校优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生姜无病原种苗繁育技术转化与示范”。

工程中心动态:

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介绍

刘奕清,现任重庆文理学院特色植物研究院院长/学科办主任,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重庆市高层次特殊人才支持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重庆市高等学校“十三五”市级园艺学重点学科带头人、特色植物种苗工程重庆高校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重庆市生姜科技专家大院首席专家、重庆市现代特色效益农业调味品产业技术体系生姜育种栽培技术岗位科学家、重庆市植物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理事、重庆市特色植物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特色植物产业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经济植物生物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感动重庆十佳教师。

刘奕清教授带领团队20余名博士教授从事生姜等特色植物细胞工程种苗理论与配套丰产技术研发推广30余年。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科基金“猕猴桃采后果实应答灰霉病菌发生的关键基因筛选及功能解析”、国家星火重大项目“重庆现代设施农业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示范”、重庆重大科技专项“现代苗木设施技术与配套产品开发”、重庆高校优秀成果转化资助“竹根姜脱毒姜种GAP栽培关键技术转化与产业示范”等30项;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1项;选育鉴定渝姜1号和渝姜2号新品种2个;制定生姜地方标准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出版《植物组织培养与种苗产业化研究》、《观赏植物学》等专著教材3部,在国际权威期刊《Carbohydrate Polymers》(IF=4.689)、《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IF=4.165)和国内《园艺学报》等发表论文70余篇。

领衔创建重庆永川国家用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国家“种苗云港·星创天”地孵化平台,研发创建生姜、猕猴桃、草莓等经济植物细胞工程种苗工厂化生产线,集成创新生姜细胞工程繁育“苗替种”理论、“网隔栽培”隔离姜瘟病菌传播流行技术体系,为重庆农业特色产业链生姜、猕猴桃的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事生姜等研发推广30余年,主持承担国家自科基金、国家重大项目、重庆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30多项,创立生姜“苗替种”理论,揭示“网隔栽培”隔离土传病菌传播流行机制,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1项;选育鉴定生姜新品种2个;制定生姜地方标准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出版专著教材3部,在国内外权威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植物生理学报》等发表论文70余篇。

二、中心科技特派员活动

2015年达州

2017年永川

2017年荣昌

2017年丰都

学术交流:

1、每年以国家第一批创新创业导师参加科技部人才中心科技创新创业交流培训5天;

2、每年出席中国园艺学会学术年会和重庆市园艺学会学术研讨会;

3、每年出席中国植物大会学术年会和重庆市植物学会学术研讨会;

4、每年出席中国生物技术学会和中国生物技术学会植物组培脱毒种苗生产分会研讨会;

5、每年出席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和重庆市植物保护学会学术研讨会;

6、每年出席国际植物园大会;

7、2017年8月10-16日将应邀访问美国康奈尔大学;

8、2018年6月将赴德国洪堡大学交流访问;

9、2019年将参加欧洲生物技术交流大会。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观赏植物学》、《观赏植物》规划教材2部,出版《速生桉产业化生产与可持续经营》学术专著1部。

出版专著: 

1、《观赏植物》, 刘奕清,王大来,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年8月。

2、《观赏植物学》, 刘奕清,夏晶晖,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年4月。

3、《速生桉树产业化生产与可持续经》,刘奕清,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11年。

4、《植物组织培养与种苗产业化研究》,刘奕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8月第1版。

发表期刊论文:  

1 外源钙对低温胁迫下尾巨桉幼苗生理特性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刘国花; 兰建彬; 刘奕清; 朱菁; 郑春花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7-11-15

2 重庆市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兰建彬; 寇琳羚; 陈泽雄; 廖钦洪; 李会合; 刘奕清; 唐建民 南方农业 2017-08-18 19:06

3 蓝莓茎尖脱毒繁育技术的建立 庞敏; 黄科; 刘奕清; 王微 江苏农业科学 2017-07-20

4 KNO3对猕猴桃组培苗形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黄科; 庞敏; 王立梅; 廖钦洪; 唐建民; 刘奕清 经济林研究 2017-01-11 10:52 />

5 Chitosan and oligochitosan enhance ginger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 resistance to rhizome rot caused by Fusarium oxysporum in storage.  刘奕清  Carbohydrate Polymer, 2016,151:474-479

6 A complex inoculant of N2-fixing, P- and K-solubilizing bacteria from a purple soil improves the growth of kiwifruit (Actinidia chinensis) plantlets. 刘奕清.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2016,7:841 (通讯作者)

7 美团外卖在大学校园应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赖海蓉; 金婕雁; 胡艳梅; 钱唯一; 陈梦瑶; 刘奕清; 邓静; 殷延海 人力资源管理 2016-08-08

8 白姜转录组中的SSR位点信息分析 邹勇; 黄科; 姜玉松; 刘奕清 作物杂志 2016-06-06 16:07

9 生姜中Salmonella enterica的分离与宿主氧化应答 黄科; 李泊宁; 罗洁; 庞敏; 刘奕清; 邹勇 食品科学 2016-04-15

10 栽培模式对竹根姜生长及氮、磷、钾吸收的影响 孙向成; 邹勇; 李焕梅; 屈长青; 董清芳; 刘奕清; 黄科 中药材 2016-02-03 09:53

11 蓝莓离体快繁及生根特点研究 黄科; 黄琴; 代欢; 刘奕清; 邹勇 经济林研究 2016-01-29 17:23

12 施硫调节基质pH值对蓝莓幼苗生长、养分含量的影响 黄科; 孙向成; 何光明; 熊廷蓉; 刘奕清; 邹勇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20

13 Combining an antagonistic yeast with harpin treatment to control postharvest decay of kiwifruit. 刘奕清. Biological Control,2015,89:61-67

14 碳酸钾活化剂法制备稻壳活性炭的工艺优化 廖钦洪; 李会合; 刘奕清; 廖林正 农业工程学报 2015-06-08

15 植物钾素研究进展 王立梅; 刘奕清; 阮玉娟 中国园艺文摘 2015-05-26

16 GC-MS与化学计量学法结合对干姜与高良姜挥发油成分的比较分析 熊运海; 彭小平; 刘奕清 江苏农业科学 2015-05-25

17 基于CASI高光谱数据的作物叶面积指数估算 唐建民; 廖钦洪; 刘奕清; 杨贵军; 冯海宽; 王纪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5-05-15

18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桑树离体繁育的影响 黄科; 唐婧; 刘自震; 汤玲; 蒲云红; 刘奕清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25 14:28

19 黄金蒲桃对低温逆境的生理响应及其抗寒性 兰建彬; 刘国花; 唐建民; 陈泽雄; 刘奕清 广东农业科学 2014-08-10

20 茉莉的研究进展 阮玉娟; 刘奕清; 王立梅 中国园艺文摘 2014-03-26

21 灰毡毛忍冬工厂化快繁生产体系的建立及再生苗遗传稳定性的分子鉴定 陈泽雄; 胡凯; 刘奕清 园艺学报 2013-12-25

22 根癌农杆菌介导灰毡毛忍冬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刘国花; 刘奕清; 陈泽雄; 刘周江 中药材 2013-12-25

23 菌根技术在容器大苗培育中的应用前景 唐建民; 朱华明; 刘奕清 中国园艺文摘 2013-10-26

24 不同浓度的钾、氯离子对团花树组培烧苗现象的影响 唐建民; 雷贵春; 袁海英; 刘奕清 南方农业 2013-09-15

25 外源脱落酸对盐胁迫下灰毡毛忍冬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朱菲菲; 刘奕清; 陈泽雄; 兰建彬 中药材 2013-07-25

26 秋水仙素诱导细毡毛忍冬同源四倍体 陈泽雄; 吴林; 刘奕清 植物生理学报 2013,49(4):385-391 (通讯作者)

27 甘氨酸浓度对生姜组培苗氮代谢的影响 廖林正; 朱菲菲; 刘奕清; 唐建民; 陈泽雄 中国蔬菜 2013-03-15

28 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邹敏; 刘奕清; 先旭东 南方农业 2013-03-15

29 永川城区主要绿化植物的滞尘效应 王建辉; 刘奕清; 邹敏 环境工程学报 2013-03-05

30 秋水仙素离体诱导金银花多倍体及倍性鉴定 刘奕清; 吴林; 陈泽雄; 朱菲菲 中药材 2012-11-25

31 永川城区主要绿化植物叶片含硫量及相对吸硫量研究 王建辉; 刘奕清; 邹敏; 吴林 安徽农业科学 2012-07-10

32 红阳猕猴桃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 朱学栋; 刘奕清; 赵荣隆; 袁海英; 吴林 湖北农业科学 2012-06-05

33 生长调节物质及木质化程度对金银花扦插繁育的影响 廖林正; 周友兵; 吴涤; 黄科; 吴茂力; 刘奕清 北方园艺 2012-02-29

34 2,4-D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金银花叶片植株再生的影响 吴林; 刘奕清; 陈泽雄; 黄登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12-20

35 茎尖脱毒生姜组培苗病原检测研究 黄科; 刘奕清; 陈泽雄; 唐建民 北方园艺 2011-04-30

36 干旱胁迫对琴叶榕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吴中军; 张扬; 刘奕清; 唐建民 北方园艺 2011-02-15

37 TDZ/NAA对尾赤桉茎段愈伤分化及植株再生的影响 曾静; 杨晓红; 刘奕清; 陈泽雄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10-20

38 尾巨桉遗传转化体系研究 刘国花; 刘奕清; 阳佳位; 胡凯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0-09-15

39 四川‘竹根姜’试管种苗产业化生产的技术因素分析 陈泽雄; 刘奕清; 黄登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8-20

40 产业化背景下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陈泽雄; 刘奕清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8-18

41 红叶石楠‘红罗宾’离体再生技术研究 陈泽雄; 刘奕清; 黄登艳 北方园艺 2010-06-15

42 红叶石楠叶片原生质体分离条件的研究 陈泽雄; 刘奕清; 黄登艳 湖北农业科学 2010-06-05

43 培养因子及切割工艺对生姜试管苗生长效应的研究 陈泽雄; 刘奕清; 黄登艳; 廖林正 中药材 2010-05-25

44 生姜原原种标准化设施培育技术 刘奕清; 陈泽雄; 廖林正; 黄登艳; 罗文彬 北方园艺 2010-04-30

45 不同移栽基质对生姜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吴中军; 陈泽雄; 刘奕清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20

46 生姜脱毒种苗移栽基质筛选及肥水调控研究 刘奕清; 陈泽雄; 吴中军 北方园艺 2010-01-30

47 印度彩叶榕‘红关公’离体培养体系的研究 陈泽雄; 刘奕清; 黄登艳 北方园艺 2010-01-30

48 新世纪重庆桉树研究进展与发展策略 陈勇; 刘奕清; 唐建民; 陈泽雄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6-18

49 ‘渝茶1号’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陈泽雄; 刘奕清; 黄登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2-20

50 印度橡胶榕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陈泽雄; 刘奕清; 黄登艳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2-10

51 花叶姜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陈泽雄; 刘奕清; 黄登艳 北方园艺 2009-08-15

52 重庆地区桉树无性系引种效果评价 刘奕清; 陈泽雄; 廖林正 林业科技 2009-05-25

53 重庆桉树无性系引种评价与选择效果 刘奕清; 陈泽雄; 刘长春; 廖林正; 雷光祥 桉树科技 2008-12-15

54 红叶李离体茎段培养与微体快繁的研究 刘长春; 廖林正; 雷光祥; 刘奕清 安徽农业科学 2008-07-20

55 高温和干旱胁迫对尾巨桉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刘奕清; 陈泽雄; 杨婉晴 园艺学报 2008-05-25

56 桉树的美化生态功能及园林应用 刘奕清; 娄娟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12-18

57 尾巨桉幼苗对低温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 刘奕清; 李会合; 陈泽雄 福建林业科技 2007-12-15

58 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培养高素质园林文化人才 刘奕清; 张祖荣; 张绍斌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2-15

59 金富猕猴桃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的优化研究 刘长春; 陈泽雄; 龚雪芹; 刘奕清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10-20

60 银叶合果芋离体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 徐安辉; 刘奕清; 陈泽雄; 刘长春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10-15

61 卡特兰叶片原生质体分离条件的研究 陈泽雄; 刘奕清; 丁茂倩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8-15

62 低温胁迫对尾巨桉幼苗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刘奕清; 朱建勇; 陈泽雄 林业科技 2007-07-25

63 蔗糖对黄金合果芋试管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刘奕清; 刘长春; 徐安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6-15

64 渝桉1号的单芽茎段培养与植株再生研究 杨帆; 刘奕清; 徐安辉; 刘长春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15

65 人工湿地子系统生态植物景观构建的研究 娄娟; 刘奕清 生态经济 2007-02-28

66 利用柑橘茎段诱导不定芽改进微芽嫁接技术的研究 陈泽雄; 刘奕清; 娄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2-20

67 花卉学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建设探讨 刘奕清; 娄娟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2-30

68 黄斑橡胶榕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刘奕清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6-11-30

69 重庆西部速生桉树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刘奕清; 刘长春; 徐安辉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10-18

70 营养液的组成及理化性质对红榕生长的影响 刘奕清; 王大平; 杨勇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8-30

71 套袋对夏橙果实绿斑病发生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王大平; 刘奕清; 李道高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8-30

72 黄金合果芋水培营养液的优化体系研究 刘奕清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6-30

73 人参榕播种育苗技术关键 刘奕清; 王大平; 熊运海 种子 2006-04-25

74 ‘T13’号桉树再生体系的建立 刘奕清 中国种业 2006-04-15

75 观音莲属组培苗的移植与管理技术 刘奕清 农业科技通讯 2006-03-17

76 富贵竹的贮运保鲜与霉菌控制 张碧波; 刘奕清 林业实用技术 2006-03-15

77 金脉单药花的水培技术研究 刘奕清 林业实用技术 2006-03-15

78 10种杀菌剂对夏橙绿斑病病藻的毒力测定 王大平; 刘奕清; 李道高 湖北农业科学 2005-12-30

79 茶树插穗生根过程中内源激素动态变化 姚永宏; 吴全; 李忠林; 邓祖玲; 彭萍; 刘奕清; 孟元祥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12-30

80 夏橙生长期果实套袋对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 王大平; 刘奕清; 李道高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12-30

81 硝酸银对出口水培富贵竹霉菌的控制效果 刘奕清 农业科技通讯 2005-11-17

82 出口富贵竹的加工与水培工艺流程 张碧波; 刘奕清 林业实用技术 2005-11-15

83 花烛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的优化研究 刘奕清; 王大平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10-30

84 水杨酸对黄花梨采后衰老和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王大平; 刘奕清; 朱钧; 朱建勇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10-30

85 红掌阿力安娜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刘奕清 中国种业 2005-10-15

86 金钱树的扦插繁殖育苗技术研究 刘奕清 北方园艺 2005-09-05

87 尾巨桉试管苗移栽基质配方的研究 刘奕清 林业科技 2005-08-30

88 尾巨桉的离体培养和快速繁殖 刘奕清; 王大平; 熊运海 园艺学报 2005-08-30

89 金钱树离体枝条贮藏保鲜试验效果 刘奕清 北方园艺 2005-07-05

90 蝴蝶兰离体快繁优化体系研究 刘奕清; 熊运海; 王大平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6-30

91 尾细桉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刘奕清; 王大平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4-30

92 桉树组培苗移栽无土基质筛选 刘奕清 林业实用技术 2005-04-15

93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徐宏伟; 晁明; 刘奕清; 徐风峰; 赵嵩 放射学实践 2003-09-20

94 右肾上腺原始神经外胚层瘤一例报告 余日胜; 刘奕清; 吴瑾秀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2-09-15

95 胰腺囊腺癌的CT诊断及扫描技术探讨 刘奕清; 余日胜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03-15

96 空肠神经纤维瘤病伴肠黏膜多发性溃疡一例 余日胜; 刘奕清; 吴瑾秀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02-10

97 茶树品种抗侧多食跗线螨的形态和生化特征 刘奕清; 徐泽; 周正科; 谢冬祥; 杨秀和 中国茶叶 2000-02-07

98 发展黔江地区茶叶生产,加快山区脱贫步伐 侯渝嘉; 杨秀和; 胡增旬; 刘奕清 贵州茶叶 1999-12-15

99 茶树品种抗侧多食跗线螨的形态和生化特征 刘奕清; 徐泽; 周正科; 谢冬祥; 杨秀和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9-06-30

100 高效生物微肥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刘奕清; 徐泽; 谢堃 茶业通报 1996-06-10

101 茶树品种对侧多食跗线螨种群的影响 刘奕清; 谢冬祥; 徐泽 植物保护学报 1996-05-15

102 四川机采茶园效益分析 徐泽; 刘奕清; 吴全 贵州茶叶 1996-03-15

103 茶树品种对侧多食跗线螨的抗性差异及鉴定方法的研究 刘奕清; 谢堃; 凌泽芳; 谢冬祥; 吴蔚文; 钱伟 西南农业学报 1994-12-30

104 茶树生化指标与抗螨性的相关研究 刘奕清; 徐泽; 谢堃; 凌泽芳; 吴蔚文 西南农业学报 1994-12-30

105 茶树叶片形态特征与抗侧多食跗线螨的关系研究 刘奕清; 谭和平; 凌泽芳; 吴蔚文 西南农业学报 1994-12-30

106 侧多食跗线螨为害对茶树光合作用的影响 刘奕清; 徐泽; 凌泽芳; 谢堃; 吴蔚文; 钱伟 西南农业学报 1994-12-30

107 模糊隶属度法预测茶跗线螨发生趋势研究 刘奕清; 鲁肃昌; 吴蔚文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3-03-02

108 模糊隶属度法预测茶跗线螨发生趋势研究 刘奕清; 鲁肃昌; 吴蔚文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3-03-02

109 茶跗线螨空间分布型研究(简报) 刘奕清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0-05-01

110 茶角蜡蚧的多杀菊酯等药效试验 鲁肃昌; 刘奕清 茶叶科学简报 1990-12-31

111 多杀菊酯对茶树害虫的防治效果 刘奕清; 谢坤 山区开发 1990-06-30

112 来福灵对茶树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 刘奕清; 谢冬详 山区开发 1991-05-01

113 防治茶跗线螨的新药试验 刘奕清 四川农业科技 1992-04-30

114 茶园主要害虫农药防治与低容量喷雾法 刘奕清 山区开发 1992-03-01

115 模糊隶属度法预测茶跗线螨发生趋势研究 刘奕清; 鲁肃昌; 吴蔚文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3-03-02

116 蓝莓茎尖脱毒繁育技术的建立 庞敏; 黄科; 刘奕清; 王微 江苏农业科学 2017-07-20

会议论文:

1 黄金合果芋水培营养液的优化体系研究 刘奕清 中国园艺学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 中国会议 2005-11-01

荣誉奖励:

所获荣誉:

1. 2018年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2. 2017年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3. 2017年获批重庆市“十三五”园艺学市级重点学科带头人。

4. 2016年获批重庆市教科文卫体工会“刘奕清劳模创新工作室”。

5. 2016年获重庆市科委“重庆生姜科技专家大院”首席专家。

6. 2016年获批重庆现代农业调味品产业技术体系生姜育种栽培岗位专家。

7. 2015年“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

8.2014年获重庆市科委“黔江猕猴桃科技特派员团队”首席专家。

9. 2010年,首届感动重庆十佳教师奖,感动重庆十佳教师,排名第一,独创。

10. 2010年特色种苗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带头人。

11. 2010年获重庆市科协等联合六部门的“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科技标兵荣誉称号。

12. 2009年被授予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第三届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3. 2008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4. 2008年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15. 2008年园林花卉重庆高校教学团队带头人。

16. 2008年重庆高校精品课程带头人。

17. 2007年重庆市永川区优秀科技工作者。

18. 2005年12月聘任为正高级职称(其中,2005年12月被聘为研究员,2006年12月被聘为教授),至2017年12月满12年。

所获奖励:

1、2017年度,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实用技能型”卓越园林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排名第五,主研。

2、2013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特色苗木良种选育及现代设施繁育体系创建与应用,排名第一,主持。

3、 2013年度,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与探索,排名第四。

4、2011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桉树新品种工厂化育苗技术转化与示范,排名第一,主持。

5、2009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重庆速生桉引种选育及克隆育苗研究与应用,排名第一,主持。

6、2008年度重庆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重庆速丰桉引种选育及克隆育苗研究。

7、2008年度重庆市永川区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一等奖,速生桉引进与克隆育苗研究及推广。

媒体报道一:

重庆文理学院特色植物研究院院长刘奕清

13年潜心研究攻克生姜“癌症”

刘奕清(左二)在田间指导生姜种植和管理技术。(受访者供图)

7月17日,原本约定好接受采访的重庆文理学院教授刘奕清临时作为科技特派员赶往黔江指导生产,好在重庆日报记者提前赶到了永川,在他出发前完成了采访。

即便是采访过程中,刘奕清也很忙碌:时而作为导师指导登门的学生完成课题,时而作为重庆文理学院特色植物研究院院长处理公务,时而作为生姜专家接受其他区县科委的电话咨询。

前不久,刘奕清因为培育出脱菌生姜在生姜领域作出突出贡献而当选“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这让他在教师、专家、科技特派员等身份外又多了一层光环。在这些身份中,刘奕清最看重的,却是村民送给他的“姜军”称号,他笑着说:“有一种驰骋‘姜’场的感觉。”

一次交谈后,他与生姜结下不解之缘

2005年春夏之交,永川区科委领导、永川区南大街街道黄瓜山村党总支书记叩开了刘奕清的门。

当年,黄瓜山村姜农种植的生姜大面积感染上姜瘟病,几近绝收。而刘奕清当时在植物组培快繁技术研究方面小有名气,他们想从这里找到防治姜瘟病的“药方”。

尽管学的是农学,但从细分学科上来看,刘奕清对生姜并无特别研究。他一经了解才发现,这里面有太多的学问可做。

一方面,生姜是西南地区的重要调料品种,是多个区县的优势特色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另一方面,一亩生姜的产量约7000-8000斤,产地价每斤2元多,亩产值达到2万元,是其他经济作物的好几倍,更是助农增收的重要产业。

然而,由于是无性繁殖作物,生姜在长期田间营养繁育留种过程中,其体内浸染并积累了多种病毒和病原物,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尤其是姜瘟病,每年都给姜农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姜农们完全是看天吃饭,凭运气。”刘奕清说,生姜的经济价值虽高,但一旦暴发姜瘟病,后果不堪设想。姜瘟病号称生姜“癌症”,一旦暴发就几乎是成片死亡,绝收是常事。而且从几率上看,大概每3年就要暴发一次,这让姜农“想种又怕种”。

“刘教授,我们来的目的就是希望您能研究一下如何让生姜脱菌,降低发病几率,让村民们的收入更稳定一些。”区科委领导说。

“好,我答应你们,这个事情我会研究到底。”略加思索后,刘奕清作了承诺。

为了这一承诺,他一干就是13年。

从实验室到田间,他攻克生姜病害防治三大难关

生姜脱菌,这是个世界性难题。因为生姜属于小品种作物,从事生姜科学研究的人并不多,所以不少预防手段都是缺失的。

刘奕清决定从源头入手,先找到病根。他带着团队,先是在重庆永川、荣昌、江津、璧山、潼南等生姜产区做调查研究,然后又去了山东莱芜、湖南凤凰等地,搜集各地的姜种,对生姜病原物分子进行检测。

几个月下来,刘奕清算是对生姜病害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生姜的病挺多,炭疽病、叶斑病、茎基腐病等虽然都会让其减产,但一般不会造成姜苗死亡,唯独姜瘟病实在没法预防和挽救。”

怎么办呢?刘奕清确定了技术路线。

首先是从姜种上提取茎尖分生组织。“姜瘟病菌的传播速度没有生姜长势快,所以尖端是没有被感染的,我们就把这一小块组织提取下来,放到培养皿里培养。”刘奕清介绍。

培养皿里有生姜所需要的养分,生姜开始快速繁育,长出一株株小苗。之后,这些小苗被移栽到工厂化的温室环境进行培育,约45天后再移入田间。

“我们的原理是增强姜种在母体里的抵抗力和防疫力,从而达到抗病的效果。”刘奕清说,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碰了几次壁。

一是在扩繁时发现叶片发黄;二是叶片呈玻璃化、透明状;三是移栽到田间后,仍会小概率发生姜瘟病。

“第一个问题,我们发现是因为模拟阳光强度过高,对植株产生了伤害,后来通过调低光照强度解决了问题;第二个问题,经查是培养皿里的生长激素过高引起的,我们及时调整了盐分和透水度;针对第三个问题,我们发明了网隔栽培新技术。”刘奕清解释,网隔栽培新技术是他受“非典”防治技术的启发而发明的——通过开沟机将土壤隔成一个个小块,这样即使土壤带病菌,也不会造成姜苗大面积死亡,可把损失降至最低。

通过上千次实验,刘奕清培育了不带病菌的“渝姜1号”“渝姜2号”,并通过网隔栽培新技术隔绝了土壤传播,取得了初步成功。

西南4省市大规模推广种植,带动农户增收180亿元

“一般的学术研究到此就宣告结题了,发个论文,领个奖,后面生产应用的实际效果如何,和专家们就没什么关系了。”刘奕清说,但是他认为,既然生姜脱菌的课题本身就来源于实践,就要一竿子插到底,和田间种植结合起来。

刘奕清说,因为他原本以为被姜瘟病困扰的村民们会欣然接受新品种,然而大多数却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刘奕清决定再次上阵,到田间开展应用研究。

“运用市科委、市农委和市教委的各个项目资金,我们在永川区五间镇建立起了3000平方米的现代农业众创空间和成果孵化平台,让村民们亲眼看到脱菌种姜的经济效益。”刘奕清介绍,以往每粒种姜大约能长出1斤左右的菜姜,价格4元左右,而经过改良的脱菌种姜可以长出1.5斤到2斤菜姜,按照目前市场价格,脱菌菜姜产地价格卖到4元/斤,平均亩产8000斤,每亩销售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比传统种植方法多出1万多元。

渐渐地,刘奕清培育的脱菌种姜得到了姜农们的认可。“种了脱菌种姜后,我每亩地的纯利润比过去翻了一番!”永川姜农王天才笑着说,自己从2011年开始试种脱菌种姜,增收达到了200%。

目前,脱菌种姜不仅成为黄瓜山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而且已在全市大规模种植推广,渝姜1号、2号已占重庆本地产生姜的一半以上,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推广种植面积达90万亩,带动农户增收180亿元。

“土壤是最好的保鲜库,也是农业科研最好的试验场。”下一步,刘奕清准备着手研制姜瘟病的疫苗和标准化、机械化种植技术,让更多农民受益。

原文链接:重庆日报  http://www.cqrb.cn/content/2018-07/22/content_160806.htm 

媒体报道二:

他研发的“脱菌姜”,带动农户增收180亿元

2018-07-11 00:00:00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本报记者 雍 黎

刘奕清(左一)在田间和农户一起收获新品种姜受访者供图

特有范儿

创立生姜“苗替种”理论与生产技术体系,育成国内目前仅有的两个鉴定菜姜抗病品种渝姜1号和渝姜2号;建成了国家“种苗云港·星创天地”现代农业众创空间和成果孵化平台,带领科技特派员团队在巫溪、奉节、丰都、彭水等贫困山区进行科研创新与科技培训服务;菜姜新品种在重庆、四川、贵州等地推广应用面积达93万亩,带动农户增收180亿元……

近日,因在园艺学特色蔬菜生姜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屡获殊荣的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重庆文理学院特色植物研究院院长刘奕清教授当选“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

大学教授治好了“姜瘟病”

七月的重庆正是生姜收获的季节,刚刚从北京领奖归来的刘奕清立即赶赴永川区黄瓜山、五间镇查看1500亩姜田的收获情况。“生姜不耐涝,这段时间重庆多雨,就怕菜姜烂在地里。”刘奕清说,过去10多年来,他每周都要下姜田好几次,其中五间镇的实验田来得最多。

刘奕清是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重庆市“十三五”规划园艺学重点学科带着头人,他与生姜结缘还要缘于2007年5月永川黄瓜山乡村旅游区出现的“姜瘟”现象。

永川区南大街黄瓜山村有着种植生姜的传统,是远近闻名的“姜乡”,黄瓜山生姜一直以来也以其脆嫩爽口而走俏市场。不过对于当地的姜农来说,最大的风险就是“姜瘟病”,生姜一旦染上此病,收成至少降低三成。当年,永川区科委和村委会看到辛苦种植的菜姜大面积腐烂,立即找到了文理学院刘奕清教授。

“为了解决姜瘟难题,我们团队去了荣昌、江津、潼南、梁平、丰都等地方考察、搜集资料。”刘奕清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他们最终发现,由于生姜是无性繁殖多年生作物,在长期营养繁殖留种的过程中,体内会感染并积累多种病原物,从而导致种姜带菌率高、种性退化而引起大面积腐烂死亡。

了解到原因后,刘奕清带领团队对生姜病原物分子进行检测,在实验室里进行脱菌种姜的繁育。经过两年数千次实验,2008年成功培育出脱菌种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发现了菜姜的巨大经济价值,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他们开始向当地农户推广菜姜的种植技术。

新品种纯利润翻一番

2009年,刘奕清与企业家李洪海研究员合作,创办了重庆市天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永川区政府和重庆文理学院支持下建成了菜姜组培种苗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刘奕清介绍说,脱毒种姜首先在实验室里进行组培,然后从实验室中转移到温室驯化炼苗,用无菌苗繁种技术代替传统“姜母”繁种,从而生产出的种姜带菌率由原来的35%降低至1%,恢复了母种优良特性,增强了抗病能力。科技人员现场指导农户种植,确保农户增产增收。

“以往每粒种姜种大约能长出1斤左右的菜姜,价格4元左右。”刘奕清告诉记者,经过改良的脱菌种姜可以长到1.5斤到2斤菜姜,产值增加到6元/窝。

按照目前市场价格,脱菌菜姜产地价格卖到8元/公斤,平均亩产4000公斤、亩销售收入3万元以上,种植户至少净赚1万多元。

“种了‘脱菌种姜’后我每亩地的纯利润比过去翻了一番!”永川姜农王天才笑着说,一棵传统的生姜种苗,可产出0.5公斤菜姜,价格为8元/公斤左右。从2011年开始,他开始试种“脱菌种姜”,同样是一棵种苗,则可产出0.75—1公斤菜姜,价格为12元/公斤左右,增收达到了200%。

超1.6万户农户增收致富

重庆市科委农村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脱菌种植的黄瓜山菜姜不仅成为黄瓜山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而且已在全市进行大规模种植推广。近5年,刘奕清及团队在巫溪、奉节、丰都、彭水、黔江、梁平、永川、潼 南、荣昌等地应用渝姜1号、渝姜2号及脱菌种姜技术。2018年,渝姜1号、渝姜2号被列入重庆市促进乡村振兴100个农业主导品种,已成为巫溪、奉节、彭水等国家级贫困县精准扶贫脱贫特色效益产业,正在粮经结构调整优化中发挥积极作用。

刘奕清及团队还制定了生姜地方标准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出版专著教材3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菜姜新品种在重庆、四川、贵州等地推广应用面积达90万亩,带动农户增收180亿元。团队间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能帮助农户脱贫致富是我最开心的事。”刘奕清自豪地说,如今,他们的脱菌种姜在重庆多地得到应用推广,还有一部分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培养科技示范户345户,带动从事种苗种植和开发的农户超过1.6万户。

原文链接:科技日报 2018年7月11日   他研发的“脱菌姜”,带动农户增收180亿元

媒体报道三:

厉害了!袁隆平、屠呦呦曾获过的奖,永川这个人也得了!

厉害了,

重庆文理学院刘奕清教授

获评“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啦!

 
 

6月29日,由《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主办的“‘与创新同行’论坛暨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盛典”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本次活动共评出百余位“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 ”。重庆文理学院特色植物研究院、学科办主任刘奕清教授因在园艺学特色蔬菜生姜领域的突出贡献当选“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 ”。

来自全国人大、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领导、院士和嘉宾等共500余人齐聚现场,共同见证了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颁奖盛况。

“科学中国年度人物”

了解一下

“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始于2002年,如今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五届,推出了一大批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优秀科学家、科教管理者和科技型企业家,现已成为科技界有重要影响力的活动之一。

至目前,共有包括杨振宁、吴孟超、施一公、潘建伟,杨利伟等数百位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科技型企业家获得年度人物。

刘奕清教授为什么能获评

“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

刘奕清教授/博士是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领衔团队在园艺学特色蔬菜生姜领域保持国内外领先水平。主持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省部级重大专项、重点攻关、创新平台、创新团队、重点学科等项目30余项。

他创立生姜“苗替种”理论与生产应用技术体系,育成国内第一个竹根姜鉴定新品种‘渝姜1号’和鲜食脆嫩生姜新品种‘渝姜2’号。揭示“网隔栽培”隔离土传病害传播流行机制,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国家级竹根姜脱毒种姜繁育标准化综合示范区。

他创建重庆永川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国家"种苗云港•星创天地"科技成果孵化平台,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荣誉奖励10项。

他带领科技特派员团队长期在贫困山区进行科研创新与科技培训服务,生姜新品种及猕猴桃、蓝莓等细胞种苗在重庆、四川、贵州等地推广应用面积达30万亩,带动农户增收35亿,成果转化推广产生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

他制定生姜地方标准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出版专著教材3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 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1项。

原文链接:永川微发布 2018年7月4日   重庆文理学院刘奕清教授获评“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

媒体报道四:

刘奕清教授培育成功速生丰产桉

本报重庆9月19日电(记者张国圣)3000亩、2万亩、3万亩……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刘奕清教授利用克隆技术培育的速生丰产桉的种植面积就增加了10倍。根据已经接到的订单,明年至少要超过5万亩。

刘奕清是重庆高校园林花卉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重庆文理学院花卉研究所所长。作为重庆市的重点实验室,重庆高校园林花卉工程研究中心成立还不到两年,但“适生性”极强的研究成果,已经使其成为对各个区县极具吸引力的科技磁场。

速生丰产桉是实验室的第一个拳头产品。刘奕清说,选育速生丰产桉,主要基于两个考虑,一是重庆亟须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树种,二是重庆绝大部分为山地,土壤瘠薄,退耕还林任务艰巨。

刘奕清带领课题组先在实验室里选育良种,然后通过在区县试种筛选确认,从而建立了速生丰产桉无性快繁克隆技术体系。他们选育的品种特别适应在重庆高山坡地生长,不仅有效解决了这些地方“年年种树不见树”的困境,而且在同样的成长期还能提供比其他品种多一倍的工业原材料。永川、江津、荣昌等区县的订单纷至沓来,位于三峡库区的丰都县还提出了未来3年栽培15万亩的计划。在百万亩速生丰产林工程中推广速生丰产桉,也列入了重庆市发展规划。

建设最好的实验室,开发最先进的技术,目光却始终紧盯脚下的土地。这样的思路,为重庆高校园林花卉工程研究中心开辟了产学研快车道。实验室拥有国际先进的技术设备,并按国内植物组织培养的最高标准进行环境净化洁净程度控制。如此先进的实验室,研究课题却全部来自田间地头。据刘奕清介绍,实验室现在还在同时选育30多种经济植物,都紧扣农业产业化需求,无刺花椒、方竹、猕猴桃、七彩山茶花等品种,刚走出实验室,就成了各个区县争抢的对象。

来源:《光明日报》2007年09月20日

媒体报道五:

媒体报道六:

媒体报道七:

永川区科协刘奕清:把科研教学之根扎入巴渝大地

一棵树绿了70万亩荒山,一棵树延伸出众多的产业!无论是成渝高速、渝万高速,还是渝黔高速,透过玻璃窗,你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有一种树挺拔直立,郁郁葱葱,随处可见。这就是我国著名桉树专家、园林花卉学家、重庆文理学院生命科学系教授、永川区科协副主席刘奕清同志针对川渝地区地质、土壤、气候条件“量身定制”的“重庆速生桉”——“渝桉1号”、“渝桉2号”。

据重庆市政府发布的数据,2009年,重庆市共种树800万亩,其中栽植的100万亩速生林中,由刘奕清“担纲”的重庆文理学院优质种苗繁育示范基地提供的速生林种苗,就占了30多万亩。刘奕清以其严谨治学、勇于首创的当代科教精神,积极投身“森林重庆”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把科研教学之根扎入巴渝大地,谱写了一曲“面向市场搞科研,扎根土地促增收”的时代红歌。

坐得板凳十年冷 潜心育成“重庆桉”

刘奕清教授,重庆文理学院生命科学系教授,重庆市永川区科协副主席,重庆市特色植物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重庆高校园林花卉工程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林学会桉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植物组培脱毒快繁专业委员会理事,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园林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花卉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市高校园林花卉教学团队建设带头人,重庆市第三届先进工作者,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文理学院优共产党员、优秀教师,重庆市永川区农村科普带头人。

回顾刘奕清25年来从事园林花卉育种、组织培养、营养调控的科研与教学历程,可以看到他情系“三农”、致力科研的清晰足迹。

1986年,刘奕清从西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毕业,分配到四川省农科院茶业研究所,从事茶树育种栽培研究工作。

2001年,刘奕清到福建闽北地区参观考察,发现当地的速生桉种植很“火”。何不把速生桉引种到重庆?回到重庆,刘奕清兴奋地寻求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合作,却吃了闭门羹——有关权威专家认为,重庆不适宜发展速生桉。刘奕清的倔劲一下子就来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就是要研究出适合重庆种植的速生桉来!”

2002年,刘奕自己掏钱从福建买回了100株尾巨桉种苗,散植于永川南瓜山、茶研所基地、陈食莲花村等地,但是,种植失败了。

2004年下半年,刘奕清从重庆茶叶研究所调到了重庆文理学院任教。学院十分重视刘奕清正在进行的重庆速生桉研究,把“重庆速生桉引种选育及克隆育苗研究”作为重庆市文理学院生命科学系的重点科研课题。

2005年,重庆文理学院投资300余万元建成了国内一流实验室,投资设立了重庆市高校园林花卉工程研究中心、重庆文理学院花卉研究所,刘奕清任研究中心主任和花卉研究所所长。随后,又成立了“重庆速生桉引种选育及克隆育苗研究”项目组,由刘奕清任项目组长和首席专家。

学院就是最大的“后台”,领导的重视就是最大的鼓舞,自此,刘奕清开始放开手脚从事自己的研究了——带领课题组成员在田间选育优树、在实验室进行优良单株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克隆,通过在区县试种筛选确认,探索建立速生丰产桉树的无性系快繁克隆技术体系。

科研治学,需要“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耐力和定力。科研教学实验工作是单调而枯燥的,刘奕清却自得其乐。他主动放弃周末和节假日,把所有的时间全部“泡”进了实验室或育苗棚。为了能够找到优良的株系进行克隆实验,刘奕清带着学生曾经一天跑了8次种植基地;实验需要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诱导,难度极大,新繁育的幼苗存活率低,为了找出有效的幼苗培育方法,他在实验室里一呆就是一整天……

2007年,“重庆速生桉引种选育及克隆育苗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刘奕清选育克隆的无性系桉树新品种——“渝桉1号”通过专家认定,速生桉引种、选育及克隆育苗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08年,针对三峡库区瘠薄土地和特殊气候条件研发的“渝桉2号”成功通过品种认定,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和永川区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刘奕清也因此被业内专家称为“重庆桉发展第一人”和“重庆桉之父”。

科教艰辛不寻常 促农增收科普忙

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必须转化运用,才能更大程度地实现其科技价值。“渝桉1号”、“渝桉2号”树苗的研究成果就如刘奕清精心养育的女儿,“呱呱落地”还不行,必须走出实验室,植入市场的土壤,方能显示出科技的力量,才能把“女儿”嫁给好人家。

如今,“重庆桉”一树走川渝,在重庆和四川的种植面积超过70万亩,其中的甘甜辛苦,只有刘奕清和他的科研教学团队最清楚。

2009年9月的一天。一阵急促的电话响起:“喂,是刘教授吗?我是江津中山古镇的,我们栽的速生桉种苗不知什么原因,这两天突然叶子发黄,就像要枯死的样子。”对方很着急。刘奕清心里在犯疑惑,他告诉对方,别着急,我们明天就赶过来。

第二天早上七点,刘奕清便带着他们的队友一行四人驱车前往中山镇太和村。

雨后初晴。到了中山镇太和村,狭窄崎岖的机耕道泥泞湿滑,刘奕清实验室的车根本进不去,无奈之下,他们只得换乘一辆农用四轮车继续往前赶。农用车一路颠簸,刘奕清一行心都悬到嗓子眼上了。走着走着,农用车也开不动了——前面的路车子进不去。没有办法,刘奕清他们只好弃车步行,足足走了3个多小时,到了太和村时已是下午4点多钟了。现场查看,提取了所施肥料、土壤样本50多种,到江津城里已经是晚上9点过了。

返回学院,通过化验分析,刘奕清他们找到了让人哭笑不得的答案。原来是因为当地农民觉得这个新品种在市场上太俏了,为了让“速生桉”早日见效,擅自把常规施肥量加大了2倍以上,致使温度太高,离根系太近,从而造成桉树“烧苗”。后来,他们多次进行了回访,帮助解决技术难题。而今,太和村的速生桉已是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农户们拔苗助长的教训,让刘奕清深感科普在促农增收中的重要性。为此,他发挥兼任永川区科协副主席的优势,和同事们采取培训、会议、宣传栏、科技咨询、现场指导等方式广泛宣传和普及科学技术。近3年来,共召开各种会议宣传普及科学技术38次,办宣传栏20期,举办各类优质种苗扦插、组培、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集约化管理等各类培训61次,参训人数达1100多人次,开展科普讲座15次,受训人数达1560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345户,带动从事种苗种植和开发的农户超过1.6万户,每年带动110万人次从事植树造林和科学育苗工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深入基地调查研究,对学院科研产业化、科普公益化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鼓励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科技含量,积极拓展市场,与社会多交流,为新农村建设和重庆森林城市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刘奕清教授的先进事迹,先后被《当代党员》、《重庆日报》、《永川日报》等报道,在全市各界引起广泛关注和普遍赞誉,成为原始创新引领全民创新的典型范例。

科研辛苦不寻常,勤耕细作结硕果。截至2009年,刘奕清建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组培种苗生产车间,率先在重庆地区引种并进行桉树规模化繁育。由刘奕清研发的“重庆桉”仅在川渝两地的种植面积就突破70万亩,每年带动70万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年经济总收益7亿元。

同时,该苗木基地生产的成材林每立方米每年可放出氧气1.62吨,吸收二氧化碳1.83吨,为“森林重庆”、“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特别是在三峡库区的固沙固土、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地质灾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效应。

扎根土地搞教学 助推发展课堂宽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刘奕清的科教生涯之中,他的目光一直没有从农村这片土地上移开,这片土地就是他广阔的教学讲台。

在总结自己的研究经历和成果时,刘奕清说:我研究的课题来自来自农村,来自市场。刘奕清负责攻关的重庆市重点课题“生姜病原分子检测及无病原种苗繁育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选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永川区南大街办事处黄瓜山村几百户村民有着种植生姜的传统,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是远近闻名的“姜乡”,黄瓜山生姜一直以来也以其脆嫩爽口而走俏市场。

2008年7月的一天,该村党总支书记申希泉找到刘奕清,硬是拉着他要到黄瓜山去,帮他们村解决 “烂姜”的问题。村民王成功有20多年的种姜经验,可谓“老把式”了,然而他家的生姜却烂了不少。其实“烂姜”(姜瘟病)问题在黄瓜山村种姜人眼里,是个老大难了,一直没有办法解决。望着王成功憨厚、朴实却有些无奈的脸,刘奕清爽快地说,一定从根本上破解黄瓜山村生姜种植中的“烂姜”难题。

除了永川黄瓜山,荣昌盘龙镇、潼南双江镇、丰都包銮镇也盛产生姜,且都“先天不足”:生姜抗病能力弱,易发姜瘟病。为了提高科研成果的市场适应能力,刘奕清和重庆文理学院花卉研究所的专家们赴荣昌、潼南、丰都等地,采集母本资料,进行攻关研究——生姜病原物分子检测及脱毒种苗的繁育体系研究,解决生姜病原菌难题,提高抗逆性,实现优质高产。目前该课题研究已经取得成功,即将在重庆市进行大面积推广,为“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再添新项目。

金银花是秀山县的一大传统产业。但种苗缺乏,跟不上规模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该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2009年,秀山县政府决定,大力发展金银花产业,将种植规模扩大到30万亩。为此,该县委县政府委托刘奕清的实验室进行选育克隆育苗优良种苗,进行工厂化繁育种植。

中午一两点,太阳大,植物表面带菌少,这时采集的母本资料最好。去年七八月间,正值酷暑季节。刘奕清和队友们深夜坐火车,早上7点左右到达秀山,匆匆用过早餐,便赶往与贵州隔河相望的偏远的秀山县隘口镇。步行两三个小时上山,顶着烈日采集资料,中午在附近农户家吃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刘奕清他们就先后前后十余次到隘口,每次收集资料30多份。实验——失败——再实验……通过5次反复实验,终于成功繁育出了300多个再生植株,预计明年可以实现工业化生产。

通过工厂化繁育种植,解决了种苗稀缺问题。同时,刘奕清还受托,帮助重庆市秀山红星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建组培生产车间1100平方米,种苗基地500多亩,年产种苗可达2000多万株。

近年来,刘奕清率领他的科研教学团队先后主持国家农科转化计划项目“三峡库区桉树优良新品种工厂化繁育与示范”、重庆市攻关计划项目“重庆速生桉引种选育及克隆育苗研究”等项目15个,主研国家级特色专业园林专业建设、重庆市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等项目7项,获省部级成果奖的达3项,鉴定成果6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刘奕清先后主编《观赏植物》(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等教研教材3部,以第一作者在《园艺学报》、《植物保护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面向市场搞科教,搞好科教兴产业。如今,刘奕清教授和他的实验室的40多名研究人员,正在选育符合重庆农业产业化需求的30多种经济植物,在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发展道路上阔步向前!

来源:《永川区科协》2011-01-13

 

媒体报道八:

订单飞进实验室

一棵棵树绿了一座座荒山,一棵棵树延伸出众多的产业!

桉树专家刘奕清面向市场搞科研、搞好科研兴产业,他研究培育的无性系“重庆桉”(“渝桉”系列) 以及猕猴桃、脱毒生姜等,目前是供不应求。一些企业主和专业大户追到重庆市永川区黄瓜山——重庆文理学院花卉研究所实验室,预订自己需要的物种。那真是——

 

6月12日,笔者来到位于重庆市永川区南大街办事处代家店村的重庆市高校园林花卉工程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重庆文理学院速生桉科技成果产业基地,一排排整齐的育苗棚,一片片嫩绿的速生桉种苗,吸引着我们;几十个民工正在移植幼苗地里锄草,给种苗揭膜、浇水……“森林工厂”一片忙碌景象。

在黄瓜山上,在卫星湖畔,七八米高的速生桉丰产林覆盖了往日光秃秃的山坡,绿意盎然,生机一片。这些速生桉就是重庆文理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农业生物科技协会副主席、中国桉树学会理事、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硕士生导师刘奕清潜心研究培育的“渝桉1号”。

“自2006年开始,速生桉树苗销售年年增长,订单不断飞进我们的实验室,树苗已销往四川的泸州、宜宾等近10个市县,重庆的20余个区县,目前川渝两地已栽种‘重庆桉’40多万亩。”刘奕清在他的实验室办公室里,不无自豪地告诉笔者。

“倔性子”迷上速生桉

1986年,刘奕清从西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毕业,分配到四川省农科院茶业研究所,从事茶树育种栽培研究工作。1994年,重庆农科院与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开展院县合作,设立了海南分院,刘奕清被派往海南分院园艺研究所工作。在海南工作虽然不到1年的时间,但对刘奕清的事业却是一个大的转折:“过去从实验室到实验室的‘纯学者’理念被冲破了,我开始关注产业、关注市场,更加注重学术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机结合”。

1996年,刘奕清赴广东东莞德星无菌植物有限公司进修学习,专修植物组培及细胞育种。

谈到迷上速生桉,刘奕清说:纯属偶然。

2001年,刘奕清应朋友之邀到福建闽北地区游玩,发现当地的速生桉种植很“火”。何不把速生桉引种到重庆?回到重庆,刘奕清兴奋地寻求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合作,却吃了闭门羹——有关权威专家认为,重庆不适宜发展速生桉。

刘奕清的倔劲来了:“我就是要研究出适合重庆种植的速生桉来!”

2002年,刘奕清自己掏钱从福建买回了100株尾巨桉种苗,散植于永川南瓜山、茶研所基地、陈食莲花村等地,但由于缺乏管理,种植失败了。

凭着一股子倔劲,2003年,刘奕清又从福建买回了500株尾巨桉种苗进行试验试种。2004年,刘奕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合作伙伴——重庆市永华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永华,双方合作在永川三教镇新观音村建立了“新观音速生桉试验林”,种植了尾叶桉、巨桉等20余个品种100亩,进行对比试验种植,以便选出优良株系进行研究。

潜心克隆“重庆桉”

2004年下半年,刘奕清从重庆茶叶研究所调到了重庆文理学院任教。学院十分重视刘奕清正在进行的重庆速丰桉研究,当即下拨了科研经费,并把“重庆速丰桉引种选育及克隆育苗研究”作为重庆市文理学院生命科学系的重点科研课题。2005年,重庆文理学院投资300余万元建成了国内一流实验室。随后,又投资设立了重庆市高校园林花卉工程研究中心、重庆文理学院花卉研究所,刘奕清任研究中心主任和花卉研究所所长。

2005年,重庆文理学院成立了“重庆速生桉引种选育及克隆育苗研究”项目组。他带领课题组成员在田间选育优树、在实验室进行优良单株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克隆,然后通过在区县试种筛选确认,探索建立速生丰产桉树的无性系快繁克隆技术体系。

一边搞教学,一边搞科研,刘奕清铆足了劲。在他的生活中没有周末,课余时间他都“泡”进了实验室或育苗棚。为了能够找到优良的株系进行克隆实验,刘奕清带着学生曾经一天跑了8次种植基地;实验需要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诱导,难度极大,新繁育的幼苗存活率低,为了找出有效的幼苗培育方法,他在实验室里一呆就是一整天……

2007年,“重庆速丰桉引种选育及克隆育苗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刘奕清选育克隆出的无性系桉树新品种——“渝桉1号”通过专家认定,速生桉引种、选育及克隆育苗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三峡库区土地贫瘠,气候条件差,为了适应库区森林工程建设需要,改善库区生态环境,刘奕清带着他的团队深入库区,采集土壤、地质、气候资料,在进行“渝桉1号”无性系快速繁殖研究的同时,着手研究培育耐旱、耐寒、抗病、适应性更强的新品种。2008年,“渝桉2号”成功通过品种认定。

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

“喂!你好,刘教授吗?我们这里的坡地和荒山很多,想种‘渝桉1号’,你可以给我们提供树苗吗?”

这样的电话,刘奕清最近每天都要接好几个。有的企业主和专业大户甚至专程跑到实验室找刘奕清预订“重庆桉”或其它物种。

2005年,香港重庆理文纸业公司落户永川。于是,以永川为中心,辐射川渝的纸用树、纸用竹的种植迅速火了起来,给适于造纸的速生桉带来了巨大的工业原材料市场;2008年,重庆“森林工程”建设的全面启动,更为“渝桉1号”、 “渝桉2号”的推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007年,四川省泸县石桥镇农丰村巨桉银海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刘冬组织合作社的代表,数次来到刘奕清教授的实验室和他担纲的速生桉产业基地考察。经过反复求证,银海专业合作社吃了“定心丸”,决定引种50万株速生桉,发展5000亩经济林,直接向理文造纸提供工业原料。目前,该合作社购买了30万株速生桉树苗。刘冬告诉笔者:“按现在的市场价,成材速生桉可买500多元/吨,而且6年即可成材,生长快、周期短、见效快。而本地桉树最高只能买到420元/吨,至少10年才能成材。种速生桉划算得多。”

璧山县振兴镇农民李灿宏2006年种了500亩“渝桉1号”,目前高度已经达到10米,长势喜人。他已预订了再发展500亩“渝桉1号”树苗。永川胜利路办事处居民肖乾亮种植了600亩“渝桉1号”……越来越多的农民接受了“渝桉1号”、 “渝桉2号”。

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必须转化运用,才能更大程度地实现其科技价值。而“渝桉1号”、 “渝桉2号”的大面积极推广的后面,就有着一批产业公司在助推。

重庆市澳桉花木种植公司就是重庆市文理学院创设的科技成果转化与运用的“孵化器”。该公司重点致力于“渝桉1号”、“渝桉2号”的市场拓展。

四川宜宾搏融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渝桉1号”、 “渝桉2号”的引种“大客户”。 2008年,该公司出手便购买了200多万株桉树苗,在四川合江、高县、兰溪、长宁、沐川等地种植达2万亩。

2006年以来,“渝桉1号”树苗已经广泛拓展市场,且市场份额呈逐年增长势头。2006年,销售5万多株; 2007年,销售1000多万株;2008年,仅铜梁县就签下了1000多万株的大单; 今年,达成供销协议2000多万株,已经买出1000多万株。目前,“渝桉1号”、 “渝桉2号”树苗已经覆盖渝西除潼南外的所有区县;重庆主城区巴南、北碚、渝北、九龙坡也相继下单,引种速生桉树苗;重庆三峡库区的涪陵、丰都、长寿、忠县等区县引种1000多万株,面积10万亩,全重庆推广面积已达30万亩以上。四川泸州、宜宾等市县客户也纷至沓来。“重庆桉”可谓“一树走川渝”,种植面积已超过40万亩。

据刘奕清介绍,重庆文理学院花卉研究所速生桉组培车间每年可培育出速生桉种苗2000万株,可满足20万亩土地的绿化需要。按重庆每年栽植100万亩速生林计算,刘奕清的团队可满足全市速生林种苗需求量的20%以上。

以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短短几年,“重庆桉”便迅速走俏市场。刘奕清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从经济效益看,速生桉可作造纸原料、纤维材、板材等,可让土地每亩每年增值1000元,按40万亩计算,每年即可让40万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每年可实现经济总收益4亿元,与此同时,在种树、管树、伐树过程中,还将为当地农民提供大量的务工收入;从生态效益看,每立方米的成材林每年可放出氧气1.62吨,吸收二氧化碳1.83吨;从社会效益看,速生桉在固沙固土、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地质灾害等方面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按照订单搞科研

永川黄瓜山土质、气候条件好,当地种植的生姜品质优良,远近闻名。然而,黄瓜山生姜抗病能力弱,易发姜瘟病。针对这种状况,永川区科委委托刘奕清和重庆文理学院花卉研究所的专家们进行攻关研究——生姜病原物分子检测及脱毒种苗的繁育体系研究,解决生姜病原菌难题,提高抗逆性,实现优质高产。该课题研究已经取得成功,今年将进入田间试验,2010年可望大面积推广。

2006年以来,刘奕清和他担纲的花卉研究所,先后受多家公司、业主委托,进行猕猴桃无菌脱土研究、山茶花培育技术研究等委托项目研究。橡胶榕、红叶石楠等彩色树种引进、选择、评价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形成了植物快速繁育、生长体系。

刘奕清说:“产、学、研互动共进,瞄准市场,找准产业对接点,将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科研方向。”

近年来,由刘奕清主持的国家农科转化计划项目“三峡库区桉树优良新品种工厂化繁育与示范”、重庆市攻关计划项目“重庆速生桉引种选育及克隆育苗研究”等15个项目中,获省部级成果奖的达3项,鉴定成果6项。

目前,刘奕清教授和他的实验室的40多名研究人员,正在选育紧扣农业产业化需求的30多种经济植物,他们那面向市场搞科研、搞好科研兴产业的发展道路,定将越走越宽广。

 

来源:《永川日报》2009年06月29日

媒体报道九:

重庆:特色农业科研成扶贫开发重要推动力

来源:新华网 关键字:种苗;特色农业;农业发展;扶贫开发工作;金银花 作者:韩振 2011-12-06 20:43

新华网重庆12月6日电(记者韩振)边远山区的扶贫开发一直是个难题,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这里很难发展规模传统农业。重庆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通过科研解决了特色农业的种苗繁育、种植等技术难题,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  

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地处武陵山区。这里荒山荒坡资源丰富,不适合发展传统农业,但却非常适合种植中药材金银花,且种植金银花较之发展传统农业效益更高。2008年,秀山县提出打造30万亩金银花基地。然而,当时重庆周边乃至全国范围内金银花种苗稀缺,种苗成为阻碍农户增收的最大难题。  

2009年,秀山县与重庆文理学院花卉研究所暨重庆市特色植物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委托该中心进行金银花种苗繁育。特色种苗研究中心专家经过研究,不但繁育出抗病害能力更强的脱毒种苗,可以在总量上满足该县的种苗需求,更使每株种苗的价格下降30%左右。据统计,今年秀山县金银花种植户,户均收入达到4240元。  

据特色种苗研究中心主任刘奕清教授介绍,与秀山的金银花项目合作,只是该研究中心众多特色农业研究项目的一个缩影,目前该研究中心已经解决了金银花、蓝莓、生姜等为主的特色植物种苗繁育及种植难题,可以为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科技成果必须通过转化才能落地生“金”。记者了解到,重庆各区县政府都在采取各种措施推动成果转化。特色种苗研究中心所承担的重庆种苗科技城项目,甚至进入了永川区政府的“十二五”农业发展重大项目。除此之外,还在土地、资金、人才以及能源等方面获得永川区科委、科协等相关部门的支持。  

重庆市扶贫办产业发展处处长孙元忠称,目前重庆的扶贫开发模式日益多元化,但根据贫困山区的自然条件引入科技因素,发展特色农业促农增收一直是工作重点,伴随着武陵山区的扶贫开发日益受到重视,特色农业科研的推动作用将更加显著。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