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材料科学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发明专利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陆延青,男,1971年1月出生,汉族,江苏如皋人,九三学社社员,博士。现任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通南京大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高技术部部长。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1年南京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

1996年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

1996年南京大学材料科学工程系讲师。

1998年晋升为副教授。

2000年赴美工作先后担任Chorum Tech.公司光学设计及开发主管、CREOL, UCF的研究科学家、eGTran中国分公司首席技术官(CTO)。

2006年获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会任职:

1、江苏省政协委员。

2、江苏省光学学会理事。

3、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组专家。

4、中国物理学会液晶专业委员会委员。

5、APL, JAP, IEEE PTL, JLT, Opt. Exp., Opt. Eng.等多种国际刊物特约评审人。

6、IEEE激光电光分会及通讯分会的高级会员。

7、《液晶与显示》编委。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材料物理学”、“光纤通讯技术”、“光学设计”。

培养研究生情况: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线性、非线性微纳结构光学材料、光纤传感及光通讯器件、液晶的光子学应用的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或参与了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研究课题。

1. 国家863计划课题:新型波长选择开关及其关键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主持人。

2.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光声子调控材料的微结构设计、机理与新效应,主要参加人。

资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1. 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 离子型声子晶体的光学性质研究,1999年获《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3. 三倍频光学超晶格晶体及小型全固态(紫外-绿,蓝-红)双波长激光器 闵乃本; 祝世宁; 朱永元; 王慧田; 何京良; 陆延青; 陈延峰; 葛传珍; 张超; 刘照伟 【科技成果】南京大学 2000-11-15

发明专利:


1. 一种测量旋光左右旋向的方法及旋光仪 赵蕾; 陆延青; 黄张迪; 胡锡奎 【中国专利】南京大学 2008-03-12

2. 一种微针阵列注射器的制备方法 祝名伟; 陈延峰; 王振林; 陆延青; 葛海雄 【中国专利】南京大学 2008-08-06

3. 自倍频光学超晶格LN,LT晶体生长及相关器件 陆亚林; 陆延青; 薛辰晨; 闵乃本 【中国专利】南京大学 1997-04-02

4. 制备稀土离子掺杂LN、LT光学超晶格材料及其应用 陆延青; 郑建军; 闵乃本 【中国专利】南京大学 1999-04-07

5. 准位相匹配光学参量过程中的周期加场电调谐方法及其应用 祝世宁; 许祖彦; 闵乃本; 陆延青; 骆桂蓬; 徐瑶; 何京良; 孔羽飞 【中国专利】南京大学 1999-04-07

6. 一种同时输出红、绿、蓝三元色的激光器 许祖彦; 徐瑶; 刘嵘; 孔羽飞; 张恒利; 何京良; 房晓俊; 陈毓川; 朱永元; 陆延青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南京大学 2000-01-19

7. 一种无腔型的三元色激光器 许祖彦; 徐瑶; 刘嵘; 孔羽飞; 张恒利; 何京良; 房晓俊; 陈毓川; 朱永元; 陆延青; 祝世宁; 闵乃本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南京大学 1999-07-21

8. 一种同时输出红、绿、兰三元色的激光器 许祖彦; 徐瑶; 刘嵘; 孔羽飞; 张恒利; 何京良; 房晓俊; 陈毓川; 朱永元; 陆延青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南京大学 2000-02-02

9. 基于体折射率光栅的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件 陆延青; 胡锡魁; 黄张迪 【中国专利】南京大学 2008-10-22

10. 曲面表面的微透镜阵列及其制备方法 祝名伟; 陈延峰; 陆延青; 王振林; 沈海嵩 【中国专利】南京大学 2009-01-14

11. 微针阵列注射器的制备方法 祝名伟; 陈延峰; 王振林; 陆延青; 葛海雄 【中国专利】南京大学 2008-09-03

12. 一种空心微针阵列注射器的制备方法 祝名伟; 陈延峰; 王振林; 陆延青; 唐月锋 【中国专利】南京大学 2009-01-21

13. 两次及多次曝光采样布拉格光栅及制作方法 李静思; 陈向飞; 殷作为; 程赟; 贾凌慧; 张亮; 陆延青 【中国专利】南京大学 2009-04-22

14. 一种基于含缺陷折射率层状周期结构的动态可调滤波器 钱小石; 陆延青; 卢明辉; 陈延峰 【中国专利】南京大学 2009-07-08

15. 一种基于介电体超晶格产生高频超声波的方法 尹若成; 何程; 陈延峰; 卢明辉; 陆延青; 祝世宁; 朱永元; 闵乃本 【中国专利】南京大学 2009-09-02

16. 一种双向光隔离器的设置方法 陆延青; 胡锡奎; 黄张迪; 李苏陕 【中国专利】南京大学 2009-11-18

17. 色散控制模块和波长阻隔器 陆延青; 黄张迪; 李苏陕; 徐飞; 胡伟 【中国专利】南京大学 2010-06-02

18. 一种基于光纤端面金属线栅的在线式光偏振控制器及其制法 陆延青; 赵云; 冯婧; 徐飞; 胡伟 【中国专利】南京大学 2011-06-15

19. 一种全光纤条件下实现外差测量的方法 陆延青; 赵云; 冯婧; 徐飞; 胡伟【中国专利】南京大学 2011-08-03

20. 基于偏振无关频率上转换的单光子探测器 陆延青; 宋晓诗; 王琴; 徐飞; 于子砚; 胡伟【中国专利】南京大学 2011-08-10

21. 基于长微光纤的多环光学谐振腔的模具化制备和封装方法 徐飞; 陈烨; 寇君龙; 陆延青; 胡伟 【中国专利】南京大学 2011-09-14

论文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出版专著:

资料更新中……

发表英文论文:

1. Dual-frequency addressed hybrid-aligned nematic liquid crystal Yan-qing Lu, Xiao Liang, Yung-Hsun Wu, Fang Du, and Shin-Tson Wu, Appl. Phys. Lett., 85, 3354-3356 (2004).

2. A Liquid Crystal based Fourier Optical Spectrum Analyzer Yan-qing Lu, Charles Wong and Shin-Tson Wu, IEEE Photon. Tech. Lett., 16, 861-863 (2004).

3. New Type of Polariton in a Piezoelectric Superlattice Yong-yuan Zhu, Xue-jin Zhang, Yan-qing Lu, Yan-feng Chen, Shi-ning Zhu, and Nai-ben Ming, Phys. Rev. Lett., 90, 053903 (2003)

4. Coherent Microwave Generation in Nonlinear Photonic Crystal Yan-qing Lu, Min Xiao and Gregory J. Salamo, IEEE J. Quantum Electronics, 38, 481-485 (2002)

5. Electro-optic Effect of Periodically Poled Optical Superlattice LiNbO3 and its applications Yan-qing Lu, Zhi-liang Wan, Quan Wang, Yuan-xin Xi and Nai-ben Ming, Appl. Phys. Lett., 77, 3719-3721 (2000)

6. Optical properties of an ionic-type phononic crystal Yan-qing Lu, Yong-yuan Zhu, Yan-feng Chen, Shi-ning Zhu, Nai-ben Ming and Yi-jun Feng, Science, 284, 1822-1824 (1999)

7. Nondestructive Imaging of Dielectric-Constant Profiles and Ferroelectric Domains with a Scanning-Tip Microwave Near-Field Microscope Ya-lin Lu, Tao Wei, Fred Duewer, Yanqing Lu, Nai-ben Ming, P. G. Schultz, and X.-D. Xiang, Science, 276, 2004-2006 (1997)

发表中文论文:

1 光子晶体光纤中的模式干涉 仲琦; 张舒怡; 钱小石; 徐飞; 陆延青 【会议】2009年先进光学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下册) 2009-11-21

2 声学超晶格材料及其声学和光学效应 陈延峰; 朱永元; 陆延青; 张学进; 祝世宁; 闵乃本 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会议】TFC’03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3-09-01

3 奉献,为人之道 进取,立业之本——记闵乃本院士的科学奉献精神 陆延青 南京大学 【期刊】江苏科技信息 2007-05-25

4 基于切变聚合物网络液晶的亚毫秒级可调光学衰减器 吴勇勋; 林怡欣; 陆延青; 任洪文; 范筠馨; Janet R.Wu; 吴诗聪; 张卫东 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光学及光子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 奥兰多; 佛罗里达32816 【期刊】现代显示 2006-03-05

5 你知道介电体超晶格吗? 祝世宁; 陆延青 南京大学 【期刊】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06-15

6 介电体超晶格的研究 闵乃本; 朱永元; 祝世宁; 陆亚林; 陆延青; 陈延峰; 王振林; 王慧田; 何京良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 【期刊】物理 2008-01-12

7 压电体超晶格中的新型极化激元 张学进; 宣晓峰; 陆延青; 朱永元; 陈延峰; 祝世宁; 闵乃本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 南京 【期刊】物理 2003-11-24

8 声学超晶格中的横场激发超声波产生 万志良; 陆延青; 奚元新; 王全; 朱永元; 闵乃本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期刊】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7-30

9 离子型声子晶体的光学性质 陆延青; 朱永元; 陈延峰; 祝世宁; 闵乃本; 冯一军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电子科? 【期刊】物理 2000-04-24

10 离子型声子晶体中的长波光学性质 陆延青; 朱永元; 陈延峰; 祝世宁; 闵乃本; 冯一军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系 【期刊】材料研究学报 2001-02-25

11 基于声学超晶格铌酸锂的新型体声波器件(英文) 张学进; 朱永元; 陈延峰; 万志良; 陆延青; 闵乃本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 【期刊】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8-30

12 单个准分子激光脉冲和位相光栅模板制作表面周期结构 骆桂蓬; 王牧; 祝世宁; 陆延青; 刘治国; 韦钰; 吴海明; 韦钰; 闵乃本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固体微? 【期刊】科学通报 1997-07-23

荣誉奖励:


1. 200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五获奖人)。

2. 1999年获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第一获奖人)。

3. 1999年获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第一获奖人)。

4. 获江苏十大青年科技之星荣誉称号。

5. 获南京大学杰出贡献奖。

6. 获全国青年五四奖章。

7. 获江苏青年五四奖章。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


鲲鹏振翅一飞高

――记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陆延青教授

陆延青:1971年生,南京大学教授,IEEE激光电光分会及通讯分会的高级会员,多种国际刊物特约评审人。主要围绕介电体超晶格材料及其声光电应用展开工作,先后在Science, PRL, APL, IEEE PTL等重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四十余篇。陆延青1996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同年留校任教。自2000年起他赴美深造并将工作方向转到应用工程技术领域。先后担任美国Chorum Technologies公司设计工程师及光学设计与开发主管、CREOL, Univ. of Central Florida的Research scientist,Defiant Photonics 的Principal Engineer, eGTran/EZconn中国分公司(宁波光圣科技公司)首席技术官(CTO)等职,在光通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2006年,返回母校任教,作为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团队的主要成员荣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07年获得第五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

年轻的面庞,简约的装束,沉静而内敛的外表遮掩不住青春的智慧与光芒。乍一看好象是名在读研究生的陆延青,其实已是南京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同时也是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中最年轻的一位。今年,陆延青刚刚36岁。

一、兴趣:科研的动力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代表中国自然科学界科研成果的最高褒奖。对年轻的陆延青来说,虽然从事科研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奖,但这次荣誉加身还是让他觉得自己十分幸运。

幸运的背后,是陆延青单纯而顺利的成长经历:198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大学物理系;1991年,考上闵乃本院士的研究生并提前攻博,1996年顺利获得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一气呵成的十年苦读,让陆延青对物理的感情与兴趣日渐深厚。

可是,因为当年对物理的“冷淡”,陆延青差点与南京大学物理系失之交臂。陆延青从小语文、数学成绩拔尖,读中学时,他对语文、数学的兴趣更是有增无减,经常在全年级考第一,可是对物理却不太感兴趣。1984年,陆延青所在的如皋县成立计算机兴趣小组。读高一的他和全校为数不多的学生一起通过了选拔考试,成为兴趣小组的首批成员。兴趣小组每星期都要活动,学习上机操作和编一些小的程序等,他对电脑的兴趣就这样蓬勃高涨起来,后来还在中学生计算机竞赛中拿了奖。到了高三填报志愿时,想着“要么去做科学家,要么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陆延青想填计算机专业。但就在高考前几个月的一个课间,陆延青被告知有位南京大学的教授找他。见面后,那位老师亲切地告诉他:“南大物理系的理论物理专业很好,你选这个专业吧!”对“教授”崇拜不已的陆延青当时非常激动,尽管对“理论物理”一头雾水,还是当场重新填写了一份新的志愿表,郑重其事地将第一志愿改成了“理论物理”。就这样,陆延青顺利考入南京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

四年中,陆延青凭借聪明与勤奋,一路学得轻松愉悦,尤其是中学里打下的编程基础在他做本科毕业论文“高温超导体的角分辨光发射谱研究”时充分派上了用场。物理之妙,开始在陆延青“做科学家”的理想中愈发变得清晰而多彩。这个工作使他第一次把名字变成了铅字,与导师董锦明教授合作发表了生平第一篇SCI论文。这也更加激发了他对研究工作的兴趣。在考研期间,有一次,在与父亲的高中学生陆亚林闲聊时,陆延青好奇地问他:“你做的蓝光研究有什么用吗?”陆亚林告诉他:“有用啊!比如我们现在用的CD是用红外光写的,只能存十几首歌。如果变成蓝光,频率增倍后,存储容量就会变成四倍,增加好多首歌。电影VCD一般都是2碟装,有了蓝光之后,一碟就可以装满。还有激光打印,水下通讯……从理论上说,有好多好多的应用。”陆亚林生动的描述像一支火把,点燃了陆延青心中好奇的火种,升腾的火苗也带给处在科学暇想中的陆延青无限的希望与温暖,驱散了当时物理系毕业生遭遇就业“寒流”的阴影。

二、留校后的四年间在SCIENCE上发表一篇半论文

由于在本科时读到闵乃本院士在美国勇夺“大力神奖”的报导,陆延青对闵乃本院士产生了由衷的景仰,这就促使他转专业攻读凝聚态物理的研究生,以期能列入闵乃本院士的门墙。“进入了闵老师的研究组,让我心中那个久远的科学家梦逐渐变得更加真切。”陆延青说。

考上闵乃本院士的硕士研究生后,陆延青又顺利通过考试提前攻读博士。这时,闵乃本带领课题组已将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研究做到国际前沿,这一研究在国际上正由冷转热中,国际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强。“生长晶体非常辛苦,电源很吵,在我们实验室附近收音机收到的就是晶体生长炉的中频电源声。由于水电不稳,要值夜班。”让陆延青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当时他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把料配好送进炉子,烧到一千多度时使之溶解,再按照研制的生长工艺将玻璃一样的晶体从高温融液里长出来,整个过程需要一、二十个小时。为了随时了解并调节晶体生长的情况,陆延青值夜班时得不停地站在观察窗前监控。由于经费有限,他们设计、搭建了一台单晶生长炉,连最后的油漆也是自己刷上去的。在读研的五年间,陆延青就像蓝领工人一样试工艺、长晶体、磨晶体、用强酸腐蚀样品,周而复始,兢兢业业。“按一天长一个计算,一年就是二、三百个。具有超晶格的晶体很难长,几十个里有一颗好的就不容易了,长出来的晶体如果不好,还要研究分析然后回炉重长。”

刚开始,单调的长晶体让陆延青感受到的是一种梦想与现实的反差,以及这种反差带给他的郁闷。可是,轻易放弃或退缩根本不现实,因为导师闵乃本严谨严格的治学要求,课题组浓厚的学术氛围都“逼”着他要在长晶体之余有所思考、有所追求。“那段时间没有人逼的话很容易废掉,那几年的日子虽然辛苦,但很有收获。”他逐渐品出了单调背后的“意思”:为什么要这么长晶体?怎样设计温场才能使晶体长得更好?有没有更好的工艺流程……我怎样才能在闵老师的学术系统里做出属于自己的工作?”

就在1996年留校任教不久,25岁的陆延青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作为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个科研小组负责人,他要带领同行者在科研的茫茫大海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方能乘风破浪成功到达彼岸。“可是,到底应该选择哪个课题开展研究呢?”这时的他,一边承担着863计划的研究任务,为介电体超晶格的设计、制备与应用紧张地忙碌着,一边苦苦寻觅研究突破的方向。此间,陆延青与美国伯克利大学开展合作,成功发展了铁电材料表征的微波近场显微术,该项重要成果于1997年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陆延青因为是南大合作方的主要贡献者受到嘉奖,但他站在领奖台上却高兴不起来,一心在想:“何时自己能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上发篇像样的成果!”此后的一年多里,陆延青憋着一股子劲,始终在思考、摸索、前行。

突破就这样不期而至:1998年,陆延青和同事去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开会,临睡前仍然沉浸在苦苦的思索中。这时,同屋的同事偶然说起香港科大沈平教授时问“声学超晶格的谐振频率有多高?最高能有多少?”,此话一出,犹如电光火石,顿时惊醒了陆延青沉睡中的灵感:声学超晶格的“声波”和晶体里的“声子”到底如何关联?”多年来不得其门而入的陆延青仿佛一下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变得异常激动。此时,同事已酣然入梦,他却毫无睡意,直到天明。顺着刚才的思路一路想下去,困扰他多年的难题终于迎刃而解:声子晶体可以从声学超晶格的层面去做!从上海一回到南京,陆延青就开始四处查文献、找资料,并向物理系的有关教授请教,终于成功实施了自己提出的“离子型声子晶体和极化激元带隙”的开拓性研究。他成功利用自己擅长的晶体生长技术制备了离子型声子晶体材料,研究了微波波段离子型声子晶体所独有的长波光学性质,开拓了在微波波段介电体超晶格研究的新领域。在闵老师的指导并具体参与下,陆延青等人的《离子型声子晶体的光学性质》论文发表在1999年的《科学》杂志上。随后,这一成果相继被评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并在中国科学院主持编写的“2000年科学发展报告”中入选“1999年度中国科学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工作”。

三、出国转型先苦后甜

对陆延青来说,出国看看的想法由来已久。从小学到博士,陆延青几乎没出过校门,好奇的他特别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更希望自己的研究工作能够与国外的高科技企业对接。带着这种特别的想法,2000年,陆延青来到了美国阿肯色大学,帮助那里的教授搭建晶体生长炉,在那8个月里,陆延青重操在南大的旧业,轻车熟路地研制仪器,生长晶体,发表了2篇高质量论文。圆满完成预期目标后,陆延青在朋友的引荐下进入当时美国光通讯业界著名跨国元件商Chorum Technologies公司工作,这也是他第一次走出校门、涉足工程技术领域。

初进公司,陆延青是公司的光学工程师,给工程总监Charles Wong博士当助手。由于陆延青的勤于思考和能干,能够把产品从概念落到纸上,很快他就主持了系列新产品“可调多通道波分复用器件”的设计任务。

之前,陆延青从没用过软件设计,都是自己编程,而且没有人会教他怎么做。“不吃馒头也要争口气!”陆延青开始拼命地自学,比别人付出双倍的时间与精力,几乎天天泡在办公室里上网查资料、看专利、想点子,他经常加班至夜里二、三点才回去,有时候甚至在公司熬通霄。为了避免出现差错,陆延青一边自学软件设计,一边编程设计,然后两相对照看结果是否吻合。最后,当组装出来的产品原型与他的设计全面吻合时,陆延青高悬的一颗心才落到肚里,兴奋不已。这一次的成功经历,让陆延青在公司里名声大噪。由于光通讯泡沫,当时公司已几次裁员冻结调薪,他却因为工作业绩优异,由CEO特批涨了一万美元的工资。有了第一次产品研发的成功经验,加上在南大打下的扎实基础,以及陆延青本人的聪明机灵,后面的产品开发便做得顺理成章,如鱼得水。作为公司专门成立的光学设计与开发组(Optica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Group)的主管,陆延青与机械工程师、电路工程师、制程工程师等人合作,开发了基于光栅和液晶技术的不少产品,这些产品具有多通道,低损耗、体积小等优点,并申请了美国专利保护。到美国的一年后,陆延青便从物理与材料研究成功跃入器件研制,对工程技术有了全面的了解,并极大地促进了他在未来的研究工作。陆延青笑言,“在公司的前半年,是我从理向工的转型期,那段时间我很痛苦。虽然被骂了许多次,但也学到了很多。”

之后,由于光通讯行业持续低迷,2003年Chorum Technologies令人遗憾地退出通讯市场。但包括陆延青在内的核心成员却没有退缩,他们筹资承继了公司所有知识产权,成立Defiant Photonics重新出发。在这期间,受公司委派,陆延青曾赴美国三大光学中心之一的中佛罗里达大学光学中心合作进行光通讯液晶器件研究。随后,通过几次公司重组与并构,Defiant Photonics成为EGtran公司的一个部分。随着市场回暖,公司也迅速成长,成为在欧、美、亚州都有生产机构的跨国公司。2005年10月,公司任命陆延青为它的中国子公司光圣科技(宁波)有限公司的首席技术官(CTO),领导光收发器中光学次模组的研制与生产。

当陆延青在工业界的发展愈来愈好时,他却在去年秋选择回到了母校。“即使在国外的那段时间,我也没有真正离开过南大,而是一直与闵老师研究组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直接参与一些研究工作,因为南大有我的牵挂。我归国之心早有,虽然在美国时国内就有一些单位开出很好的条件让我过去,但闵老师说我更适合南大,于是我选择了回来。我想,作为一个根深蒂固的南大人,既然自己在学术界与工业界都有一些工作积累,我应该利用这些难得的经历,为南大的应用技术研究做一点事”陆延青平淡的言辞之中真情流露。

因为年轻,所以有活力;因为喜欢,所以有动力;因为牵挂,所以不后悔――这就是朴实率真的陆延青,一个不断翻越科学峻岭的年轻身影。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校友会》作者:罗静 2007-07-25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