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应用科学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 教育创新 | 科技创新 | 教育论文 |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刘祖武,1939年出生,福建福清人。厦门大学毕业。原中学高级教师,教研组长。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教育模式变革第一人”、“建国60周年百名优秀发明家”、“辉煌中国60年.突出贡献人物”。先后入编《科学骄子》、《共和国的脊梁》、《影响中国的500位专家》、《当代科学家列传》等。受聘担任《科教兴国》、《中国科技脊梁》、《迈向世界的中国科技》顾问或专家委员。

创新历程:

1988年1月发现并后修正了高中物理课本(乙种本)“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错误课文。

1990年4月写“教材的开放与改革”文章,获“新时期发展战略优秀学术成果特等奖”。

1991年开始十几年时间内,申请四项专利,创建国际领先水平的数字化即速度交流稳调压技术,并研制成功世界首台稳值软调交流稳压器。

2006年5月经国家专家领导工作办公室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突出贡献专家”。

2006年11月获ZL021478201“高频峰值模数转换”发明专利,解决高频信号峰值数字化测量难题。

2007年1月写“创新型国家呼唤思维创新型教育”文章,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模式的根本变革。

2008年11月写“打破知识传授型教育体制性障碍 实施素质教育”文章,获“中国管理科学教育成就奖”。

2009年1月11日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言而写给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的信,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性意见。

2010年9月获ZL2008101360210“数字直调直流稳调压电源”发明专利,在直流电源技术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2009年10月获评“建国60周年百名优秀发明家”、“辉煌中国60年.突出贡献人物”

2010年11月《科学中国人》以“教育创新理论源自他的科技创新实践──记中国教育模式变革第一人刘祖武”为题,作了专题报导。

2011年3月5日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科学时报》作了与上相同的专题宣传报道。

教育创新:

① 1988年1月发现高中物理(乙种本)“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错误课文。在后的三年内,我顶着出书单位、大学教授主任、省中学物理权威们的巨大压力,五次深化改写文章,文章寄往出书单位、杂志社和全国各地相关部门,多次写信给出书单位领导请求修改,两次参加全国性中学物理学科会议宣讲自已的观点,最后上书国务院李鹏总理,经中央首长批转,错误课文1990年10月终得修改,澄清了全国中学界的逻辑混乱局面。

② 1990年4月写“教材的开放与改革”文章,文章猛烈抨击传统教材脱离时代,脱离实际,脱离应用,主张教材与时俱进,具体构划教材改革设想。文章推动全国教材开放改革,为中国教育改革迈进一大步。文章获包括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和中华成功者研究会等多家联合评的“新时期发展战略优秀学术成果特等奖”在内的许多高奖。收入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旨在“汇粹各省市区、国务院各部委、中直机关、解放军各总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及主要负责同志的文章”的《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优秀文集》,并作为“重点文章”入编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组委会的大型系列纪念文献《历史的回眸》之《共和国改革文集》等各大典籍。2010年再获评“共和国重大前沿理论成果创新”特等奖。

③ 2007年1月写“创新型国家呼唤思维创新型教育”文章,文章分析中国近三四个世纪以来,在重大科学技术方面缺乏原始性发明创造的严重情况,“我们摆脱了‘资本剥削’,但还无法摆脱‘智本剝削’”,由此“我们不能忘了中国有两千五百年的教育历史”,首次把传统教育本质地归纳成“知识传授型教育”,正是这种教育扼杀了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要呼唤思维创新型教育。“思维创新型教育必将取代知识传授型教育,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模式的根本变革,文章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文章一出来就被作为企业论文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国家重点工业设备产品推荐目录》上发表,次年又在国家发改委《中国知名品牌产品分类采购指引》上被作为两篇论文中的头篇论文与16份中央文件等一起在“政策法规与企业论文”专栏中再次发表,在全国影响甚大。

④ 2008年11月写“打破知识传授型教育体制性障碍 实施素质教育”文章,更主张“批判‘学而优则升’,肃清封建教育残余思想,打破知识传授型教育体制性障碍”,“启用思维创新型教育”,“培养具有敢于异想,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始终坚持这种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把教育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文章获“中国管理科学教育成就奖”。文章在东京大学召开的“2009亚洲教育管理论坛东京高峰会”上做过演讲,在东京《亚洲教育研究》创刊号上发表,国内多家媒体做了刊载,影晌甚大。

⑤ 2009年1月11日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言而写给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的信,附上以上两文章,并进一步强调:“中国有两千五百年的教育历史,两千多年来社会发生翻天复地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教育模式’,就是这种体制性障碍,扼杀了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不批判‘学而优则升’,不肃清封建教育残余思想,不打破知识传授型教育的体制性障碍,不进行教育模式的根本变革,中国就难以扭转在抢占世界前沿科技方面的被动‘跟跑’局面,就难以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提出方向性意见。正如《科学中国人》2010年第11期和《科学时报》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的3月5日所做的专题宣传报道那样:“刘祖武不愧是中国教育模式变革的第一人,其变革理论将产生深远影响,它将最大限度调动全民族发明创造潜能。刘祖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我国跻身世界科技强国,做了不可磨灭贡献。”

科技创新:

① 1991年开始十几年时间内,攻克了稳压速度跟不上电压变化和稳调压难数字化两大难关,申请ZL98242418.3、ZL00229122.3、ZL00230123.7、申请号2005100182301四项专利,解决了交流稳调压数字化、速度极限化、稳调一体化、控制网络化的难题,为交流稳调压进行一次彻底技术革命。并研制成功世界首台稳值软调交流稳压器。专利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获第九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入编《中国科技进展》(题为“稳值软调交流稳压器研制成功”)、《中国科技奖励》杂志(题为“刘祖武──数字化即速度交流稳调压技术的开创者”)、《中国知识产权年鉴》、《中国专利发明人年鉴》、《中国科技之光》、《自主创新》等。

② 2006年11月获ZL021478201“高频峰值模数转换”发明专利。该专利首先从高频信号中取得峰到达时刻的“峰记录脉冲”。再把基淮电压分成连续比较单位,用各电压比较器与输入高频信号同时不间断比较。电压比较器输出经各触发器,在峰记录脉冲到达时刻记录各电压比较器输出状态。用逻辑门判别高频峰顶所达到的电压比较器,把其序号译成16进制数,并行(或串行)输出。高频峰值所达到的电压比较器所对应的基准电压即为高频峰值电压。做到一次性比较,零时间转换,解决高频信号峰值数字化测量难题,并提出数字变幅通信概念。该发明在后来我发明的数字直调直流稳调压电源中得到很好应用。

③ 2010年9月获ZL2008101360210“数字直调直流稳调压电源”发明专利。它是PWM开关电源,单片机控制,稳调一体。稳调压比较基准变传统电压模拟量比较为电压数字量比较。主控信号变传统直流信号为高频脉冲信号,峰值模数转换,逐个脉冲瞬时控制。整流电路变传统单路整流为多路高频可控整流,多路输出电压成同一倍率递减,由输出电压决定选通,但主控信号均由匝数最多那一整流线圈端点取出,用大档量来模拟小档量控制以确保控制精度。另加副控信号,它取自输出端直流,定时巡查A/D,输出电压与中心电压相比较,以它们差值确定微移开关频率,稍改脉冲占空比,以纠正系统误差。该电源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大、效率高、电压稳定、纹波小、质量高,且稳调一体,广范围异地任调压,是数字化信息时代的理想电源。在直流电源技术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教育论文:

教材的开放与改革

刘祖武

(写于1990年4月21曰)

这是个大问题。我水平有限,只举些具体问题和大家共同商讨。

如果有人告诉说,课本某节课文全错,大家一定惊奇。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课本是准绳、依据,真理的化身,绝对权威,神圣无比。但高中物理课本上册学生实验九“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就是一节完全错误的课文。请看我附上的《关于“循环验证”问题的初步探讨》文章后,自然就清楚了。这里简单重复一下,课本实验实质是验证了重力加速度g=2h/t2 ,它是从实验条件出发,经过验证又回到实验条件,进行了一个循环过程。其错误原因在于课本不是以实验为验证的唯一依据,而直接用了v=gt公式作为验证(1/2)mv2=mgh依据。v=gt是(1/2)mv2=mgh成立的充分条件,承认了v=gt,(1/2)mv2=mgh就是必然的结果,验证失去意义;而(1/2)mv2=mgh又是v=gt的必要条件,(1/2)mv2=mgh不成立,v=gt也不成立。v=gt是依靠(1/2)mv2=mgh成立而成立的。结果是:(1/2)mv2=mgh依靠v=gt来验证,而 又依靠(1/2)mv2=mgh来证实,验证的依据和立论之间进行了循环。象这样,用来验证论题的依据本身的真实性还要依靠论题来证实,这就是循环验证。很清楚,这是一节完全错误课文,一种非常混乱的逻辑方法,却在全国使用了七八年之久,师生在教、在学、在传,影响之广,毒害之深,损失之大,是难以估量的。这不能不是中学物理教学史上的一场悲剧。

除了这一节错误课文以外,其他教材就没有一点问题吗?借此我再举几个例子说明。

(1)高中物理课本上册学生实验部分,凡提到长度测量的,都是“刻度尺”。刻度尺是尺的泛指概念,它可以是米尺以外的其他尺。但有的实验,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以及“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等实验,应国际单位制运算要求,只能用米尺方便。课本千篇一律用“刻度尺”就不妥。

(2)高中物理课本上册217页有关波的干涉定义就不确切。不宜说“频率相同的两列波迭加”,而应是波长相同的两列波迭加或频率相同的两波源发出来的波迭加,因为频率是振动的属性,波长才是波的属性。

(3)高中物理课本下册174页图5-26,“AB之间加上输入电压V1”,它只能是降压变压器,不能升压,不是实际使用的“自耦变压器”。

(4)高中物理课本下册187页“电磁振荡”一节最后一段开头,“如果能够适时地把能量补充到振荡电路中,用来补偿电路中的能量损耗,那么在振荡电路中也可以得到无阻尼振荡。”这个“无阻尼振荡”就不妥,应该是“等幅振荡”。振荡器有“能量损耗”,就是有阻尼作用,说“无阻尼”就不恰当。

(5)高中物理课本下册214页,“用欧姆表来测试”“晶体二极管好坏”的有关论述欠妥,不符合实际。“晶体二极管加正向电压时,电阻值越小越好,但不能是零,否则可能已被击穿”,这里“可能”就用得不当。既然“不能是零”,是零的一定击穿,没有其他“可能”。“加反向电压时,电阻值越大越好,但不能无限大,否则可能引线断路”,这不符合实际。用万用表欧姆档测量锗二极管,可以测出有限大的反向电阻值。但测量硅二极管时,尽管用“×10k”档,指针一点不动,反向电阻值都“无限大”,我们不能怀疑这些管子都“引线断路”。实际使用过程中,一般是同时测量二极管的正反向电阻,比较两电阻值的大小来判定的。正反向电阻值都很小,二极管击穿;正反向电阻值都无限大,二极管“断路”(包括烧毁PN结);正反向电阻值相差越大,二极管的性能越好。

(6)最后再看一道习题,这是中师物理课本第一册(人教社物理室编,1987年12月版)69页练习五第(5)题,是道难见的怪题。题目是“风筝的升力是风对风筝的压力,假设风是水平的,风筝的升力只是水平风力的一个分力。上题中的风筝受到水平风力是多大?”首先风力的方向不是风的方向,而是风速改变量的反方向。设在Δt时间内有Δm的气体以V1速度吹进,与风筝作用后以V2速度折回,则风筝对这一部分气体的作用力F

F=△P/△t

=(△mV2-△mV1)/△t=(△m/△t)(V2V1

=(△m/△t)△V

气体对风筝的反作用力F’

F’=-F

=-(△m/△t)△V

F’的大小与(△m/△t).|△V|成正比,方向与△V的方向相反,这就是风力。

说风力是水平的这是对力概念的不理解。其次“上题”的情况是:已知风筝所受的重力和拉力T,求的是风筝“平衡时所受的升力N”。现在又说“风筝的升力只是水平风力的一个分力”,言下之意,风筝受到G、T、N三个平衡力外,还要受到一个不等于零的水平风力的另一个分力而仍然处于平衡状态。前后矛盾,平衡概念不清,象这样糟糕的习题,能叫学生练出什么。

教材要改革,这是时代的要求。有人说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大科学时代,科技社会一体化发展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知识高度膨胀,这与人的有限学龄产生了很大矛盾。不解决这个矛盾,不进行教材改革,我们的教育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我们这些人,有的高中是五六十年代度过。当时对半导体都很神秘,谁见过电视机,谁见过电子计算机。但三十年过去了,什么都有了,一场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展开。有人能在一块小晶片上集成几千万个元件,也许我们的学生还能亲手造出智能机机器人了,电子技术发展之快,应用之广,恐怕我们是说不清楚的。但我认真回顾一下,三十年前的课本跟三十年后的今天的课本到底有多大的差别,我细细对照每一章节,实在说不出有多大的差别。虽然增了“电子技术初步知识”一章,但连一个晶体管都没有讲好。所提到的直放式收音机,谁现在还能找得到这样的一架收音机?这种早被人遗忘淘汰了不知多少年的“历史文物”,课本也不敢正面接触。象这样教材教出来的学生能称得上受过中等教育的高中生吗?我看时代是不肯许诺的。三十年过去是这个样子,难道再过三十年还是这个老样子吗?我们是否感到教材改革,教材向时代开放已势在必行吗?有人以为中学教材主要是打基础的,我认为基础知识也应有它的时代持点的。不同的科技时代,有着不同的基础知识与之相适应,时代变了,概念要更新换代,基础知识的内容也应有新的变化。比如电子管时代以电子管为它的基础知识。进了晶体管时代,就不能以电子管而要以晶体管为它的基础知识。现在跨进了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又该以什么为它的基础知识呢?不能不断更新概念,不能不断跃变基础知识,大知识怎能发展?还有向外国学习问题,我看应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据说有的外国高中生,物理只当作选修课。但他们的环境是否好点,所接触到的东西是否多点。课本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即使那样也不会影响他们物理知识的增长。而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生活环境和所接触到的东西是否跟别人不一样。实践得不到的东西,课本又没学,岂不成了愈穷愈笨愈笨愈穷的恶性循环吗?这样怎能提高我们民族素质?总之我们没有理由去掩盖教材与时代的差距。教材要改革首先要敢于正视这个差距开始。

教材的改革是个复杂过程,要靠行家领路,大家群策群力。这里我谈些个人不成熟看法。首先知识面要开放,增加新科技知识。比如电子技术,讲晶体管结构,开关放大原理,介绍集成电路,了解逻辑电路和数字电路,学点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控制基本原理等。其次要面向实践,多接触工农业生产的实际东西,增加实验,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知识。新知识的增加,必然要对旧知识的缩减,这对现行的高中物理课本是完全可以办到的。我设想是否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历史性发展的知识以综合性知识为主。比如气体的性质,学了克拉珀龙方程 PV=(m/u)RT 就够了,至于气态方程及三个实验定律只当作它的特例。同样讲了动能定理ΣW=△Ek,机械能守恒定律就是它的持例。我上光速测定方法课时,曾介绍过伽利略的测定方法,引起学生们的哄笑,象这样既不科学又难以实现的东西,课本再来回顾这段历史还有什么价值。知识发展是无限的,我们不能再让沉重的“历史包袱”压得后人喘不过气来。②系统性原理突出主导性原理。比如不讲牛顿第一定律,只讲牛顿第二定律,把牛顿第一定律、共点力平衡只当作牛顿第二定律的特种情况。这样力和运动的关系就是 ΣF=ma ,单一、明了、易学。③加强上下章节教材的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使知识规范化,分析问题程序化。比如讲力、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其他各种力用“物体对物体作用,有大小、方向、作用点”这个规范。讲匀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以及匀速圆周运动等用“速度与加速度间的夹角”这个规范。分析问题也应有一定的程序。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抓住“一二力三定律”这个程序。以匀速圆周运动为例,一、做匀速圆周运动,加速度a=v2/r,向心方向;二、受力分析,在向心方向上找出合力fn ;三、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n=ma,这样匀速圆周运动的问题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问题了。教材的规范化程序化,实质是对教材内容的再提炼,使知识结板成块,学生易掌握要领。④处理好高、初中内容衔接,避免重复。以上只是我初步设想,相信大家会想出更多更好的办法,把教材改革好。

教材体现了时代精神,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一切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为了完成教材所提出的教学任务服务的。同时教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此教材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今天我斗胆直抒已见,意在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共呜。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创新型国家呼唤思维创新型教育

刘祖武

(写于2007年1月)

去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胡锦涛总书记作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报告。这是一次里程碑意义的报告,它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下一个奋斗目标: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创新型国家,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与此,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如何,中国教育应如何改革,也引起大家关注。

提起科技创新,我们有难言之瘾。中华民族有过科技辉煌历史,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曾令我们陶醉许久。我查过世界科枝史有关数学、物理、化学三科大事记,十七世纪中叶以前,中国科技创新成就占世界半壁江山,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从1650年起计算到1900年止,两个半世纪间世界共有556项科技发明创造大事件,中国没占一件。从1901年起,每年一届诺贝尔奖评选,奖励给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科学家,它是一个国家在推动原始性创新处于领先地位的标志。我对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三奖项做过统计,106年间,授物理学奖100奖次共173位科学家,授化学奖95奖次共137位科学家,授生理学或医学奖95奖次共171位科学家。三个奖项共授481位科学家。其中美国籍220人,占0.46。英国籍66人,占0.14。德国籍58人,占0.12。三国共占0.72,其余0.28份额依次分布:法国20人,瑞士15人,瑞典14人,俄罗斯(含前苏联)13人,荷兰12人,澳地利10人,日本、丹麦各9人,意大利7人,加拿大6人,澳大利亚5人,比利时4人,阿根廷3人,匈牙利2人,印度、巴基斯坦、芬兰、捷克斯洛伐克、挪威、以色列、葡萄牙、南非各1人,前后共涉及25个国籍。连想到国内评选,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连年空缺,中国诺奖落选也不足为奇了。中国是个人口大国,近百年占世界总人口的1/4-1/5。据2005年统计,当年中国人口是以上美国的4.7倍,英国的21.7倍,德国的15.5倍,日本的12.6倍,其余的有一两百倍,最多的是娜威的290倍。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一百多年没获过诺奖,三四个世纪对人类没做过大的贡献,这不能不揪痛中国人的心!不争的事实是,不管我们看到用到的,是工业、农业还是生活方面,大到两弹一星载人宇宙飞船,小到电灯电话,有几件是中国人原始发明创造的?世界知识产权的97%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我们自主的知识产权还不到2%。连最能体现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在我国授权的3/4为外国人所有,截至2005年11月,属于国内发明专利仅占申请量的24.38%。我们所享受到的现代化生活,实际上是在享受他人发明创造的成果,是消耗自己大量的资源和劳力来换取的,在全世界产业分工链中,中国人很大程度上处于打工仔的被剝削地位,我们摆脱了“资本剥削”,但还无法摆脱“智本剝削”。

是中国人笨吗?不!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隶文、崔奇不也得了诺奖吗?中国不也出了袁隆平这个世界水稻之父吗?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能把一穷二白半封建半殖民地落后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过上小康生活,中国人不是创造了人间奇迹吗?中国经济高度发展,钢铁产量世界第一,煤产量世界第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是让世人惊叹吗?中国的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送、南水北调那一项工程不令世人望而却步?中国人世界一流聪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快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取得了一批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和应用、高性能计算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基因组研究等为标志的重大科技成就,拥有了一批在农业、工业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自主知识产权,促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的迅速崛起,造就了一批拥有自主知名品牌的优秀企业。世界上该有的我们都有,中国人“赶劲”真了不起!

民族的创造力,首先是基于个人的发明创造。如何培植和发展个人创新积极因素,以人为本进行个性化教育就成了关键。早在两千五百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开始有了学校、教师和学生,中国有了教育的雏型。当时典型代表人物孔子,以“六艺”传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孟子就是其中的一个,徒子徒孙,自成儒家教育体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五经成了儒家传世之作。由于“四书”、“五经”讲述的是做人和统治人的道理,是“人治”学说,它维护了封建统治,迎合统治者的要求,一开始就成为封建教育的永恒教材。一种教育思想和教材,照搬两千多年,把两千多年的中国教育凝固在某一起点上,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孔子一个重要教育思想就是"学而优则仕",主张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任务就是培养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他的这一主张使中国产生世界唯一的一个封建科举制度,它发源于汉朝,创建于隋朝公元605年,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止于清朝末年公元1905年,整整1300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把芸芸众生赶进争名逐利与世隔绝的小世界里。尤其到了明王朝实行“八股取士”:规定八股文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规定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己意;规定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这使科举考试更加形式化,教育内容更加空疏无用,教学方法更加僵化教条,学生完全处于被取代地位。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批判这是"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儒家经典“中庸之道”危害极大。何谓中庸之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守旧”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法理,它严重压制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直到辛亥革命后,1912年至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王子癸丑学制,才革了科举制度尾巴,取消了忠君、尊孔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教材,中国教育才初见端倪。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有着根本变化。首先我们的教育是大众教育,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几千年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第二我们的教育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是属于人民的教育。第三我们的教育坚持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道路。新、旧教育有着本质不同。我们的党历来十分重视教育事业。1957年2月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院会议上就提出党的教育方针,1995年3月全国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又重新修订党的教育方针,党的十六大再次修订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振兴中华,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而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在党和政府关心领导下,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的地区普及到高中。高等教育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在校生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教育事业空前发展,但封建教育的残余思想仍严重存在。一个政党夺取政权须经几代人的努力,前扑后继,流血牺牲。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却不放“一枪一炮”,轻易就占领了阵地,对此我们不能放松警惕!中国教育历来看重知识,看重考试,看重分数。用分数衡量一切,决定一切,“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封建科举考试,成绩好的可以做官。新社会“读书做官论”遭到批判,但“读书过关论”又逐成气候,“学而优则仕”的孪生兄妹“学而优则升”却变本加厉残害青少年一代。为了统一教育要求,全国中小学生使用统一教材,接受统一“满堂灌”教学方法。为了选拔学生,就有数不清的统一考试:班级考、年段考、校际考、县考、省考、国考。为了统一考查标准,采取统一命题,统一评分,统一发布,分数在千分一之争。全国有数不清的重点学校: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再就是一年一度高考。这些都是不同学龄段学生要过的“关”,关卡之多创历史之最。尤其高考,其威严程度是历朝历代所不能及的,它把整个中国都鼓动起来了。为了闯关,教师加班加点,家长另找名师补缺补漏,学生埋头读书,死记硬背,满脑子不是被课文占据,就是 “考试”、“分数”、“录取”、“过关”所造成的紧张,整天处于麻木状态,精神受到极度压抑,糟蹋了人生大段思维创新最佳年华。学校、家庭和社会就象展开一张巨大压力网,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有多少学生不堪重负想自杀,严重摧残青少年身心健康,违反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的要求。据有人统计,平均一个国家在建国30年内,就有第一位科学家获得诺奖。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7周年了,每年高招人数高达几百万人,仅去年招生本专科530万人,研究生40万人,博士生5.6万人,一年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就相当于获得诺奖中的丹麦、芬兰、挪威、以色列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但竟没有一位中国本土科学家获得诺奖,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中国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它用“统一模型”压制学生,严重阻碍受教育者个人创新积极因素的发展。

综观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的教学都以教材知识为中心,老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上课、练习、考试,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以传授知识为主,这种教育称“知识传授型教育”,原是亘古不变的教育方法。我们受过这种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有的还攻读了研究生课程,学了二十多年课本知识,到后来有几个不是感叹说:“学到的东西都还给老师了!”这是知识传授型教育不能做到学而致用之缘故。如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新知识高度膨胀,日新月异,课本再无法跟上也难以包容新知识的增长。特别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是知识的海洋,每个人都可根据实际需要,有的放矢,从网上方便快捷获取更多有用知识,做到学而致用。时代进步了,教育方式应该改变。知识是重要的,但知识本身不就是力量,人创造性应用知识才显示出力量,人的因素还是第一位的。忽视人的创新积极因素,知识再多,框框也多,束缚人的手脚也多,也可能引人走向老路,成为人的包袱。历代有多少伟人,他们并非科班出生有什么了不起知识,他们却干了惊天动地事业。就最近各种媒体报导,天津港码头工人孔祥瑞,仅初中文化水平,二十几年主持技术革新150多项,为企业创效益8400多万元,为全国创造效益就难以数计了,“咱们的工人有力量!”。还有家在北京京郊农村的吴玉禄,小学没毕业,是个地道农民,20多年研制出26种高级机器人,咱们的农民同样有力量!他们没有多大文化,靠的不是知识,而是对党的忠诚,坚韧不拨意志,敢想敢干,勇于创新,特别靠的是人的思维创新能力。总之,知识与能力比较,能力优先,知识其次。我们的教育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学校的一切活动应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中心,特别要开发培植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这种教育可称为“思维创新型教育”。思维创新型教育必将取代知识传授型教育,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更渴望思维创新型教育的到来。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我们子孙后代从幼儿起就应塑造这个“灵魂”。

思维创新型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精神。它的最大特点是使受教育者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维创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创造性思维来源于异想,异想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即发明创造的源泉。”他还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我们教育应鼓励学生异想天开,自由想象,那怕提出水象石油也能燃烧也不要反对,因为水毕竟由可燃性物质氢和助燃性物质氧两元素组成,再说科技发展并无止境,谁敢断言这不就是将来发明的火花?我们不能让历史哥白尼事件在教育界重演。应鼓励学生参加实践,因为真知来自实践,鼓励学生把想法付于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鼓励学生自学,自觉地学,带着问题学,有的放矢。一“思”(异想)二“作”(实践)三“学”(学知识),这三步曲是提高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这是一种崭新教育理念,它将打破传统的课堂秩序、教材系统和管理办法,实现起来是项复杂而艰巨工程。特别知识传授型教育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根深蒂固,不是几个人说说或一道命令就能退出历史舞台的,我们要做好长期坚持和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当务之急是尽快把学生从重负下解脱出来。譬如,停止统一考试,特别停止高考中考。各级各校招生由学校自行完成,质量必然自负。不提倡笔试,不统一时间,让学生有多重录取机会。譬如,不设重点学校,学生少一层思想压力。譬如,把时间还给学生,禁止上课满堂灌,每节课至少留1/3以上时间让学生思考,有作业的当堂完成,不占用课外时间。严禁课外辅导、补习等。譬如,把主动权让给学生,提倡讨论式教学,提倡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提倡学生自学。譬如,逐渐淡化“分数”概念,禁止甪学生考试成绩排名、评优等。譬如……请大胆放手改革!不要忘了以下事例:我国中学生参加国际奧林匹克竞赛,那是选了顶尖学生,考前集中强化训练,做了大量高难度习题,才频频捧回国际奧林匹克竞赛大奖,这是知识传授型教育的杰出之作。但他们思维没有创新,虽后来得到国家重视培养,最终还是没能实现诺奖零的突破。而美国中小学阶段,在世界上的排名仅在第28位或30位,落后于所有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瑞士、法国和德国,但在获诺奖的排名上,美国是世界排名第一,而且,这个第一还将多年保持下去。这说明学生的质量不在于课本知识,而是在于思维创新能力,我们不能忘了这深刻教训!

中华民族是个伟大民族,有着五千多年光辉历史,对人类做过重要贡献,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应有自己民族的尊严和地位。面对世界科技发展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的“科教兴国”刻不容缓。我们要深化教育改革,调动全民族创新积极因素,为振兴中华,为造福人类,为跻身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

打破知识传授型教育体制性障碍 实施素质教育

刘祖武

(写于2008年11月)

【文章摘要】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模式根本变革的文章。作者用唯物辩证观点分析中国教育历史,在两千多年社会发生翻天复地变化中,找出唯一不变的是“教育模式”,指出就是这种体制性障碍,扼杀了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主张批判“学而优则升”,肃清封建教育残余思想,打破知识传授型教育体制性障碍,实施思维创新型教育,培养具有敢于异想,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始终坚持这种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把教育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实现素质教育,调动全民族创新潜能,为振兴中华,为造福人类,为跻身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

学生原生态 学而优则升 封建教育残余思想 体制性障碍 知识 能力 思维

创新 异想 实践 个性

2007年1月我写了“创新型国家呼唤思维创新型教育”文章(见附文),作为企业论文由国家有关部门两次刊登发行,引起大家共呜。现结合大家所关注的问题,就该文做进一步深入阐述,重新认识思维创新型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教育飞速发展。中国教育向那里去,还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要变革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大踏步向素质教育宏伟目标挺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我想,解决好这两个重大问题,中国教育又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跨跃。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又如何呢?中国是个人口大国,近百年占世界总人口的1/4-1/5。据我对数、理、化三科统计,在1900年前的两个半世纪间,中国没有一项世界级科技发明创造。1900年后的108年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59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掌握两弹一星、神七载人航天等高精尖科技,但就是不能获得一次诺贝尔奖。前后三四个世纪,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人没对人类做过大的贡献。不争的事实是,不管我们看到用到的,是工业、农业还是生活方面,大到两弹一星神七载人航天,小到电灯电话,有几件是中国人原始发明创造的?我们所享受到的现代化生活,实际上是在享受他人发明创造的成果,是消耗自己大量的资源和劳力来换取的,在全世界产业分工链中,中国人很大程度上处于打工仔的被动地位,我们摆脱了“资本剥削”,但还无法摆脱“智本剝削”。中国有两大宝,坚强的党的领导和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是任何力量压不垮的。每次赶超世界高科技速度,都称得上是百米赛跑世界冠军,但就是不能领跑一次,历史教训太深刻了。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太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太需要一批科技创新拔尖人才,世界科技领军人物。

阻碍攀登科技高峰的症结在那里?是中国人笨吗?不!美籍华人科学家钱永健今年又摘取诺贝尔化学奖桂冠,连同此前6位,共有7位美籍华人科学家获得诺奖。现美籍华人35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1.2%,若按此人口比例,美国获诺奖科学家应为我那三奖项统计数中的508人,但实际到现在只有224人,还达不到美籍华人获奖比例数的一半。中国人世界一流聪明。中国本土有13亿人口,是美籍华人的371倍,同一比例该有2597位科学家获得诺奖,但实际没有一位。同是炎黄子孙,何缘如此大的差别?!有人说,这是因为美国条件好。这使我想起西南联大,那是在战火纷飞年代,连个象样的教室都没有,完全是一所典型的流亡大学。但西南联大却在8年内,培养出92位院士,其中2院士到美国还获得诺奖,8人获两弹一星功勋奖,3人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多人担任国家领导。西南联大条件虽差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一所大学,条件论不成立。我听说有一种果树,栽在江南为桔,栽在江北为桎,一甜一苦,味道截然不同,那是因为两地环境不同造成的。难道人才成长也存在有这个问题吗?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我们不能忘了中国有两千五百年的教育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教育的雏型。当时典型代表人物孔子,以“六艺”传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徒子徒孙,自成儒家教育体系。他们的“四书”、“五经”维护了封建统治,一开始就成为封建教育的永恒教材。一种教育思想和教材,照搬两千多年,把两千多年的中国教育凝固在某一起点上,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孔子“学而优则仕”主张,使中国产生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封建科举制度,持续1300年。尤其到了明王朝实行“八股取士”,更是一种“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所培养的学子,满口“之、乎、者、也”,满脑子名利地位,是一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与世隔绝、失去灵魂的书呆子。儒家经典“中庸之道”危害极大,“守旧”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法理,它严重压制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回想历史,孔子,第一人办起学校,为社会文明进步做出开创性的巨大贡献,是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但他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奴隶制晚期社会,他的思想存在有很大的社会局限性。但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统治人民却把孔子的一切都神化了,把他做为“永恒”来颂扬供奉,给每位炎黄子孙打上深刻的封建思想烙印,给中华民族拷上一副沉重的精神枷锁,阻碍后来的社会进步与发展。孔子与被神化后的“孔子”相比较,前者是伟人,后者是罪人,历史就是这样无情,一分为二,辩证发展。中华民族有过五千年的光辉历史,给炎黄子孙留下太多宝贵的东西,但也给我们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我们必须用这种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审视我们的历史,审视我们的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教育以实现全民教育为教育目标,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方向,以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教育道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教育目的,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教育宗旨,新、旧教育有着本质不同。我们的党历来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多次修改制定党的教育方针,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倾全国之力来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中国教育事业空前发展,但封建教育残余思想仍严重存在。两千五百年来,社会变迁,朝代更替,天在变,地在变,人在进步,一切都起了翻天复地变化,但唯一不变的就是“教育模式”。时隔千年的新旧课堂,老师一样教,学生一样听,一样考知识,一样凭分数,一样卡压学生,新旧“教育模式”有何两样?!新中国成立前后,曾发生过辛亥革命,全国解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多次社会变革无非是一种结局:摘下旧的校牌,换位新的校长,以“掌权”结束。课堂还是那个课堂,老师还是那个老师,一样讲课,一样考知识,一样用分数卡压学生,“教育模式”丝毫不变。所不同的是,随着科技进步,卡压学生更加严厉,更加现代化了。一个政党夺取政权须经几代人的努力,前扑后继,流血牺牲。而我们对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却不放“一枪一炮”,轻易就占领了阵地,对此我们不能放松警惕!中国教育历来看重知识,看重考试,看重分数。封建科举考试,成绩好的可以做官。新社会“读书做官论”遭到批判,但“读书过关论”又逐成气候。“学而优则仕”的翻版“学而优则升”更变本加厉残害青少年一代。全国中小学生使用统一教材,接受统一“满堂灌”教学方法。有数不清的重点学校,有数不清的统一考试,再就是一年一度高考。这些都是不同学龄段学生要过的“关”,关卡之多创历史之最。尤其高考,其威严程度是历朝历代所不能及的,它把整个中国都鼓动起来了。学生埋头读书,死记硬背,满脑子不是被课文占据,就是 “考试”、“分数”、“录取”、“过关”所造成的紧张,整天处于麻木状态,精神受到极度压抑,糟蹋了人生大段思维创新最佳年华。新中国成立59周年了,超过诺奖历史大半时间,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现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超过7000万人,超过获得诺奖中的丹麦、瑞典、芬兰、奥地利、瑞士、荷兰、比利时、葡萄牙八个国家总人口,但竟没有一位中国本土科学家获得诺奖,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中国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它用“统一模型”压制学生,严重阻碍受教育者个人创新积极因素的发展。

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我所说的“知识传授型教育”。它传授知识至上,用“学而优则仕(升)”卡压学生,学生成了教师的附庸,课本的奴隶。学生本有一颗童心,允满好奇、幻想、希望、发现,有着与生具来的创新潜能,这就是学生原生状。由于知识传授型教育不顾学生个性,盲目灌输知识,无非要在学生原生态这张白纸上沾污位置,灌输知识越多,被沾污的面积就越大,学生个性被淹没,失去创新潜能,严重破坏了学生原生态;由于知识本身不就是力量,人创造性应用知识才显示出力量,人的因素还是第一位的,知识与能力比较,能力优先,知识其次;由于如今科技突飞猛进,新知识高度膨胀,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是知识的海洋,获取知识更加便捷;由于如今社会高度发展,分工门多类细,需求知识多样化,因此,旧教育模式必须彻底改变,知识传授型教育注定要走向灭亡。

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是个重大问题。创新型人才首先应具备有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采用“思维创新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思维创新型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一切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中心,特别要开发培植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它的最大特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思维创新。

思维创新型教育是前人未曾有过的教育模式,需要大家探索,创新,逐步完善。据我设想,一“思”(异想)二“作”(实践)三“学”(学知识),这三步曲是提高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首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从小异想天开,自由想象,这比知识更重要。异想是发明创造的源泉,知识创新的源泉。这里有一个道理,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真理,而只有相对真理,人为的一切努力只能无限趋近而不能达到绝对真理。因此,我们所传授的知识都是相对真理,都有个无限趋近绝对真理的过程。要想有所发现,必须异想,“逆”着原理想。有人埋怨自已不是生在牛顿爱因斯坦那个年代,发现发明机会没有了。我想不然,只要你肯异想,包括牛顿爱因斯坦理论在内都可能有新的发现,创新的天地太广阔了。其次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知来自实践。离开实践的异想只是空想,科技创新需要异想天开加实事求是。只要异想→实践→再异想→再实践……坚持探索下去,科技创新才能有所作为。可见,科技创新,异想是先导,实践是基石,探索是途径,坚持是动力。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敢于异想,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始终坚持这种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思维创新型教育同样看重知识,鼓励学生学习知识,因为知识很重要,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有自已的丰富知识。但这与知识传授型教育传授知识不同,它首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有的放矢,进行个性化教育。当知识与个性发生冲突时,宁舍知识,保其个性,决不能用知识卡压学生。基础教育很重要,要学文化,学基础的东西,学科普知识,学知识演变与发展历史。要求知识粗、面广、视野大。同时要抓紧汉字简化工作,因为繁杂汉字是阻碍我国科教发展的又一因素。如用最简单符号来表示汉字,使汉字逐步简单符号化,减少学生学字负担。编写教材不强求系统,不侧重知识本身,要立足引导开发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如化学科偏重现象观察能力,物理科偏重问题分析能力,数学科偏重逻辑推理能力等等。在开发学生思维创新过程中学习知识,学知识处于笫二位。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提倡学生自学,自觉地学,结合个人实际,有的放矢地学。课堂要开放,把主动权让给学生,由学生主裁课堂,学生可以上台讲课,发表独立见解,可以台下台上互动,进行讨论式教学,给学生一个开发思维空间,一次锻炼自已的机会。教师负有了解学生,组织学生,启发引导学生责任,但不是主体,主体还是学生。有人提出,未来的教育要抓住“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个核心,我认为不妥,教育的直接成果是学生,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教育大计,其核心应以学生为本!这是大原则,不能动摇。

思维创新型教育最直接最根本的一项工作,就是在选拔学生上彻底改革旧的选拔体制。不放弃“学而优则升”原则,不按照实际能力选拔学生,思维创新型教育只是一句空话。要均衡基础教育资源,取消重点校编制,取消统一考试,特别要取消高考、中考。各级各校实行校长责任制,向历史负责,招生自主完成,不统一时间,不提倡笔试,要按学生实际能力,包括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来选拔学生。具体做法由推荐和考查两部分相结合,注重学生平时能力表现。考查以面试为主,笔试为辅。试题涉及面要广,题量要大,时间要宽裕,学生任选试题作答,答题可多可少,自由支配,以能考查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即可。试题不事先圈定范围,不给学生有应试机会,考查的是学生平时真实能力。要由校方组织集体公开评议,允许学生参与辩解,要取得社会公认。上级教育领导部门加强对各校招生录取工作监督领导,杜绝不正之风。平时引入校际竞争,实行宏观调控,动态管理,对各学校办学有个约束机制。由于不再考虑重点校问题,由于不是“一试”定终身而有多重录取机会,学生以平常心态对待考试,最大限度从应试怪圈中解脱出来。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知识传授型教育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根深蒂固,新的教育体制实行起来总会有阻力的。但只要方向正确,我们一定要坚持。

我们的教育正由全民教育向素质教育推进,这是教育的一次质的飞跃,一次伟大的变革。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学生为本,德育优先为原则,抓淮“批判‘学而优则升’,肃清封建教育残余思想,打破知识传授型教育体制性障碍”为突破口,启用思维创新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材,把教育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调动全民族创新潜能,为振兴中华,为造福人类,为跻身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

媒体报道:

教育创新理论的践行者

——记中国教育模式变革的先行者刘祖武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刘祖武忠实践行党的这一指示,不断进行科教创新,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先行者。

刘祖武,1939年出生,福建福清人,厦门大学毕业。他1988年初发现、后经中央首长批转修改某高中物理一节错误课文。1990年4月,他的《教材的开放与改革》一文,推动了教材开放改革,并获评“新时期发展战略优秀学术成果特等奖”,近期再获评“共和国重大前沿理论成果创新”特等奖。2007年1月,他的《创新型国家呼唤思维创新型教育》一文第一次提出教育模式的根本变革,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8年11月,《打破知识传授型教育体制性障碍 实施素质教育》的文章,更主张“批判‘学而优则升’,肃清封建教育残余思想,打破知识传授型教育体制性障碍”,“启用思维创新型教育”,“培养具有敢于异想,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始终坚持这种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把教育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文章获“中国管理科学教育成就奖”。

2009年1月11日他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言而写给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的信,进一步强调:“中国有2500年的教育历史,2000多年来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教育模式’,就是这种体制性障碍,扼杀了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不批判‘学而优则升’,不肃清封建教育残余思想,不打破知识传授型教育的体制性障碍,不进行教育模式的根本变革,中国就难以扭转在抢占世界前沿科技方面的被动‘跟跑’局面,就难以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这样,刘祖武三四年来为教育模式变革呕心沥血,凡看过他文章的人无不感触到,无论从科技到教育,从历史到现状,从不同教育模式各个方面,他都有独到见解和崭新的创新理论。刘祖武不愧是中国教育模式变革的第一人,其变革理论将产生深远影响,它将最大限度调动全民族发明创造潜能。刘祖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我国跻身世界科技强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刘祖武教育创新理论来自他的科技创新实践。他连续攻克稳压速度跟不上电压变化和稳调压难数字化两大难关,申请4项专利,创建国际领先水平的交流稳调压技术,研制成功世界首台稳值软调交流稳压器。专利技术入编《中国科技进展》、《中国科技奖励》杂志、《中国知识产权年鉴》、《中国专利发明人年鉴》、《中国科技之光》、《自主创新》等。2006年11月他获“高频峰值模数转换”发明专利,解决高频信号峰值数字化测量难题。目前,他再次获“数字直调直流稳调压电源”发明专利,在直流电源技术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他多年实践感悟到“科技创新需要异想天开加实事求是”,感悟已收入《中外哲理名言》一书。他说,如果没有他的科技创新实践,就没有他的教育创新理论。

刘祖武2006年5月获评“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突出贡献专家”,2009年获评“建国60周年百名优秀发明家”、“辉煌中国60年突出贡献人物”等。先后入编《科学骄子》、《共和国的脊梁》、《影响中国的500位专家》、《当代科学家列传》等。受聘担任《科教兴国》、《中国科技脊梁》、《迈向世界的中国科技》顾问或专家委员。

正如刘祖武所说:“我们的教育正由全民教育向素质教育推进,这是教育的一次质的飞跃,一次伟大的变革。”我们期盼着这一伟大变革的到来,更期盼着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型人才,科技创新拔尖人才,世界科技领军人物,“为振兴中华,为造福人类,为跻身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包晓萱)

来源:《科学时报》2011-3-5 A8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251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