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玉米种质改良与育种。
主要从事玉米抗病、优质、高产自交系及杂交种的选育。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科研和推广项目6项;主持山西省科技项目9项,其中山西省山西省青年基金1项、自然基金2项、科技攻关3项、科技推广3项。
1. 全国高赖氨酸玉米育种攻关项目“育成高赖氨酸玉米新品种太单87102”,1982-1990,参加。
2. 山西省玉米育种攻关项目“育成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晋单35号”,1991-2000,参加。
3. 山西省青年基金项目“特早熟玉米种质改良及育种素材研究”,1995-1997,主持。
4. 山西省自然基金项目“玉米抗低温灌浆遗传研究”,1998-2000,主持。
5. 山西省自然基金项目“热带亚热带玉米抗病抗旱基因导入与种质改良研究”,2002-2004,主持。
6. 省青年基金“温带特早熟玉米种质改良与育种素材研究”。
7. 省自然基金“玉米耐低温灌浆种质创新及其遗传规律研究”。
8. 省玉米攻关“玉米自交系及新品种选育方法研究”。
科研成果:
培育6个太系号优良抗病玉米自交系,主持审定了并单1号、2号、4号、5号、6号、12号、极早单2号等7个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
1、以粮为主大面积高产示范区开发简称六六六工程,星火科技特等奖 主要贡献者 1991 山西省科技厅
2、晋南平川水地高产高效益立体栽培模式与配套技术,应用一等奖 临汾地区应用一等奖,第2名,1993,临汾市科委。
3、冷凉区粮菜立体种植技术,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二等奖,第2名1998,山西省科技厅。
4、8.5万亩玉米高产综合栽培技术,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一等奖 ,第7名,1999。山西省科技厅。
5、甘薯高产栽培技术,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一等奖,第1名,2001,山西省科技厅。
6、早熟高产优质玉米品种并单1号的选育与推广,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名,2007,山西省科技进步评奖委员会。
7、忻州水地8万亩玉米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二等奖,第1名2013,山西省科技厅。
8、10万亩旱地玉米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一等奖,第1名,2008,山西省科技厅。
审定品种:(主要10个)
1、并单56号,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本人排名第1,2017 年。
2、华美468,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本人排名第1,2016 年。
3、华美368,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本人排名第1,2014年。
4、并单39号,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本人排名第1,2013年。
5、并单16号,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本人排名第1,2010年。
6、晋农科1号,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本人排名第1,2007年。
7、并单5号,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本人排名第1,2006年。
8、并单6号,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本人排名第1,2006年。
9、极早单2号,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本人排名第1,2003年。
10、并单1号,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本人排名第1,2003年。
发明专利:
[1]任小燕,郭峰,段运平,刘守渠,王怡. 一种玉米籽粒精少量排种器[P]. CN211931313U,2020-11-17.
[2]任小燕,段运平,刘守渠,车丽. 一种玉米播种机[P]. CN208691715U,2019-04-05.
[3]任小燕,段运平,刘守渠,郭峰,郝雅萍,郝曜山. 一种玉米脱粒装置[P]. CN208691795U,2019-04-05.
论文专著:

在《中国农业科学》、《玉米科学》、《华北农学报》等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1部。
出版专著:
1. 《黑玉米种植与加工利用》张效梅主编 段运平等编著 金盾出版社 2002年。
2. 《黑玉米种植与加工技术》, 参编,金盾出版社,2000年。
3. 《中国玉米品种及系谱》 ,参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年12月。
发表中文论文:
[1]任小燕,段运平,刘守渠,郭峰,王怡.不同玉米品种萌发期和苗期抗旱性鉴定与评价[J].种子,2020,39(11):75-80.
[2]刘守渠,段运平,郭峰,任小燕,王怡.玉米宽窄行种植方式及增产机理[J].农业科技通讯,2020(11):222-224.
[3]任小燕,段运平,刘守渠,郭峰,王怡.早熟玉米新品种并单70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20(11):104-105.
[4]刘守渠,段运平,郭峰,任小燕,王怡.影响山西春播中晚熟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与应对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20(10):271-274.
[5]郭峰,吴建萍,郭瑜,段运平,刘守渠.玉米遗传育种技术类型及发展前景[J].乡村科技,2020(20):66-67.
[6]郭峰,段运平,刘守渠,任小燕.冬季南繁玉米栽培及管理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9(09):228-231.
[7]刘守渠,段运平,郭峰,任小燕.沃锋168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种子,2019,38(08):113-116.
[8]刘守渠,段运平,撖晓东,郭峰,任小燕.玉米核心种质群体构建与改良效果[J].种子,2019,38(03):108-113.
[9]郭峰,段运平,刘守渠,任小燕,王定仙.特早熟玉米品种并单56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山西农业科学,2019,47(01):27-29.
[10]任小燕,段运平,刘守渠,郭峰.玉米新品种强盛178的选育及特性研究[J].种子,2018,37(12):108-109+113.
[11]任小燕,段运平,刘守渠,郭峰,郝曜山.4个玉米自交系的耐密性研究[J].种子,2018,37(10):85-88.
[12]尚佳薇,王创云,王楠,李国君,段运平,郝转芳,王振华.玉米耐深播优异种质的表型与生理特征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7,18(01):80-87.
[13]刘守渠,段运平,董民堂,郭峰,任小燕,石红卫.玉米品种华美368及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16(10):65-66.
[14]段运平,刘守渠,古晓红,陈保国,郭峰,任小燕.高寒冷凉区栽培方式、密度与覆膜对玉米新品种并单16号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5,43(09):1123-1126.
[15]刘守渠,段运平,陈保国,郭峰,任小燕.特早熟玉米品种并单16在高寒冷凉区高产配套技术集成[J].农业科技通讯,2015(09):185-187.
[16]段运平,刘守渠,郭峰,陈保国,任晓燕.玉米品种并单16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14(12):74-75.
[17]刘守渠,段运平,古晓红,郭峰,陈保国,任小燕.不同种植方式、种植密度、施肥方式对并单669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4,42(10):1085-1089.
[18]陈芳,张进艳,李亮,马艺文,王振萍,段运平,郝转芳.玉米耐深播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作物杂志,2014(02):43-47.
[19]刘守渠,段运平,王贵彩,郭峰,撖晓东.特早熟玉米自交系农艺和产量性状配合力分析及其改良[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1):1141-1145+1174.
[20]李晓丽,王建军,崔瑞洁,谢传晓,段运平.大豆铁蛋白基因GmFerritin在玉米中的遗传转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2,39(02):263-268.
[21]刘守渠,段运平,王贵彩,郭锋.广适稳产型玉米种质改良与杂交种选育[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01):9-11+16.
[22]刘守渠,段运平,王贵彩,郭锋.晋单68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11(01):61.
[23]王宏庭,段运平,王斌,赵萍萍,郭红梅.并单5号玉米栽培与施肥技术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9,36(01):41-44.
[24]段运平,范宏贵,赵兴明,赵玉山.高淀粉玉米并单5号高产优质综合栽培技术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08(05):90-91.
[25]段运平,董红见,王延军.早熟高淀粉玉米新品种并单5号制种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8(04):115.
[26]段运平,田清震,刘守渠,王贵彩.特早熟玉米种质改良与耐低温高产杂交种选育[J].山西农业科学,2007(06):42-46.
[27]刘守渠,段运平,王贵彩.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并单2号的选育[J].中国种业,2007(11):68.
[28]段运平,刘守渠,王贵彩.高海拔冷凉区玉米新品种并单6号的选育[J].中国种业,2007(10):56.
[29]段运平.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并单2号[J].农业科技通讯,2007(08):78.
[30]段运平,刘守渠,王贵彩.高产高消化性青贮玉米新品种晋农科1号的选育与应用[J].作物杂志,2007(04):81.
[31]刘守渠,段运平,王贵彩,高兰花,景钢柱.高饲料价及茎叶高消化性青贮玉米种质创新及品种选育[J].山西农业科学,2007(05):11-14.
[32]段运平.高淀粉玉米新品种——并单5号[J].农业科技通讯,2006(12):56-57.
[33]段运平.极早熟玉米新品种——并单6号[J].农业科技通讯,2006(09):56.
[34]梁小红,仪治本,赵威军,段运平,崔贵梅,孙毅.高粱A_2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学观察和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分析[J].作物学报,2006(08):1107-1110+1265.
[35]刘守渠,张二俊,段运平,王贵彩,王学雄.玉米不同茎节消化性指标与全茎叶干物分解率相关性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6(03):61-64.
[36]段运平,陈卫国,李明顺,李新海,刘雪,田清震,白丽,张世煌.利用SSR标记分析27个玉米群体的遗传关系[J].中国农业科学,2006(06):1102-1113.
[37]刘龙龙,陈卫国,段运平,李炳林.亚比棉及其三种杂种的同工酶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05(02):32-33.
[38]姚宏亮,段运平,张京社.冷凉区粮菜立体高效种植模式与技术[J].作物杂志,2004(05):30-31.
[39]段运平,刘守渠,王贵彩.矮秆大穗型玉米新品种并单1号的选育及应用[J].玉米科学,2004(02):51-55.
[40]段运平,刘守渠,王贵彩,冀宪武.玉米抗低温灌浆种质的创新及其育种利用[J].华北农学报,2004(01):60-62.
[41]段运平,王贵彩,刘守渠.抗低温灌浆玉米新品种极早单2号的选育与应用[J].作物杂志,2004(01):52.
[42]段运平,王河成,石红卫.穿梭育种对玉米适应性选育的实践[J].山西农业科学,1997(01):3-6.
[43]王河成,段运平,石红卫,李凌雨.玉米大粒自交系选育与灌浆速率关系的研究[J].玉米科学,1996(02):30-32.
[44]王河成,段运平,石红卫,李凌雨.玉米超长穗自交系的选育[J].作物杂志,1996(01):11-12.
[45]段运平,王河成,李凌雨.玉米单交种杂种优势与双亲主要性状搭配规律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1996(01):3-7.
[46]王河成,段运平,石红卫,李凌雨.热带亚热带种质不同导入量对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影响[J].玉米科学,1995(03):9-11.
[47]段运平,刘守渠,胡河生.麦棉油三熟高效栽培模式与技术[J].作物杂志,1995(04):11-12.
[48]王河成,段运平,石红卫,李凌雨.玉米大粒自交系选育与灌浆速率关系的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1995(03):3-6.
[49]王河成,段运平,李凌雨.早熟高产玉米单交种生育特性与产量构成的关系[J].华北农学报,1995(02):13-17.
[50]段运平,杜建中,刘守渠.晋南盆地双高田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J].山西农业科学,1992(04):1-4.
[51]曹洪志,段运平,杜建中.麦田套种花生高产配套技术[J].山西农业科学,1990(07):3-5.
[52]王河成,段运平.硬胚乳高赖氨酸玉米选育方法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87(04):32-37.
[53]王河成,段运平.发展高赖氨酸玉米的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J].山西农业科学,1987(08):43-44.
[54]段运平.高赖氨酸玉米栽培要点[J].种子世界,1987(06):29.
[55]王云,段运平.实用种子处理技术(六)[J].种子通讯,1986(Z1):56-59.
[56]王云,段运平.实用种子技术处理(五)[J].种子通讯,1986(02):42-44.
[57]王云,段运平.实用种子处理技术[J].种子通讯,1986(01):40.
[58]王云,段运平.种子生活力检验[J].种子通讯,1985(04):36-37.
[59]王云,段运平.实用种子处理技术[J].种子通讯,1985(03):31-34.
[60]王云,段运平.实用种子处理技术[J].种子通讯,1985(02):36-38.
发表会议论文:
[1]段运平,田清震,刘守渠,王贵彩,张效梅,闫彩清. 特早熟玉米种质改良方法与高产杂交种选育研究[C]. 2004全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创新与分子育种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4:15-20.
[2]段运平,王贵彩,刘守渠. 温带特早熟玉米种质改良与利用[C]. 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28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