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专著:

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编写出版科普书籍3部。
出版专著:
资料更新中……
发表中文论文:
1 水稻泥质法育秧与营养土法育秧经济效益对比研究 李慧龙; 宋世枝; 段斌; 何世界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现代农业科技 2011-12-10
2 露天薄膜覆盖积温变化对抛植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李慧龙; 宋世枝; 段斌; 何世界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现代农业科技 2011-11-20
3 豫南“籼稻-小麦”耕作制度的缺陷及优化途径 宋世枝; 段斌; 何世界; 李慧龙; 宋晓华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中国稻米 2011-11-20
4 影响杂交粳稻在一季中籼稻区优势发挥的障碍及栽培对策 宋世枝; 段斌; 何世界; 李慧龙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杂交水稻 2010-09-15
5 泥质法育秧与营养土法育秧秧苗素质的比较研究 宋世枝; 李慧龙; 段斌; 何世界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现代农业科技 2011-09-10
6 基层农科院所在发展区域农业中大有作为 柳世君; 宋世枝; 蓝黎明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农业科技管理 2010-02-26
7 豫南瓜后粳稻种植模式研究 宋世枝; 段斌; 何世界; 李慧龙 河南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耕作与栽培 2009-06-26
8 豫南“早西瓜—晚粳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方玲; 宋世枝; 段斌; 何世界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信阳; 河南信阳 【期刊】杂交水稻 2006-01-30
9 豫南粳稻播期调整后抽穗灌浆期间温度变化及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方玲; 宋世枝; 段斌; 何世界; 童俊丽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信阳; 河南信阳 【期刊】中国农学通报 2006-04-05
10 优质杂交粳稻Ⅲ优98在豫南晚播试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方玲; 宋世枝; 柳世君; 段斌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信阳; 河南信阳 【期刊】农业网络信息 2006-08-26
11 单双苗移栽对杂交水稻群体特征及产量性状的比较研究 鲁伟林; 宋世枝; 余新春; 胡建涛; 严德远; 余明慧; 何道君; 李彩丽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信阳; 河南信阳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2006-05-10
12 水稻抛植苗原床泥质露天育秧法的设计与效果 宋世枝; 段斌; 何世界; 李慧龙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信阳; 河南信阳 【期刊】中国稻米 2007-01-20
13 籼改粳对豫南水稻耕作制的影响及对策 宋世枝; 祁玉良; 段斌; 王友华; 何世界; 李慧龙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信阳; 河南信阳 【期刊】河南农业科学 2007-04-15
14 信阳粳稻示范推广的效益、问题与对策 何世界; 宋世枝; 祁玉良; 段斌; 李慧龙 信阳市农科所; 信阳市农科所; 信阳市农科所 河南信阳; 河南信阳 【期刊】陕西农业科学 2007-07-25
15 豫南粳稻晚播高产质量群体构建探讨 段斌; 宋世枝; 何世界; 李慧龙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信阳; 河南信阳 【期刊】耕作与栽培 2007-10-26
16 武粳15在豫南稻区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段斌; 宋世枝; 鲁伟林; 何世界; 李慧龙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信阳; 河南信阳 【期刊】耕作与栽培 2007-10-26
17 86优8号在豫南稻区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段斌; 宋世枝; 何世界; 李慧龙; 邹俊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农业网络信息 2008-08-26
18 豫南粳稻高产优质障碍因子与栽培对策 宋世枝; 段斌; 何世界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信阳; 河南信阳 【期刊】中国农学通报 2005-05-30
19 西瓜——粳稻高产高效——介绍一种新的轮作方式 宋世枝 信阳市农科所 【期刊】河南农业 2005-08-05
20 豫南粳稻夏播避三化螟机理及其效果 宋世枝; 卢兆成; 段斌; 何世界; 付强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农业局 【期刊】植物保护 2005-04-08
21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在信阳制种的气象问题研究 鲁伟林; 宋世枝; 童俊丽; 余新春; 严德远; 陈斌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信阳; 河南信阳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2005-08-30
22 调整播期对豫南粳稻稻瘟病及纹枯病发病条件的影响 宋世枝; 方玲; 段斌; 卢兆成; 何世界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信阳; 河南信阳 【期刊】中国农学通报 2005-04-30
23 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叶龄与积温的应用研究 鲁伟林; 宋世枝; 祁玉良; 童俊丽; 余新春; 余明慧; 严德远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信阳; 河南信阳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2005-10-30
24 杂交水稻异地新陈种子对产量的影响 马铮; 金开美; 鲁伟林; 宋世枝; 方玲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信阳; 河南信阳 【期刊】河南农业科学 2004-04-15
25 两系杂交粳稻信杂粳1号高产制种技术 鲁伟林; 宋世枝; 祁玉良; 陈筱君; 兰黎明; 严德远; 石守设; 余新春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信阳; 河南信阳 【期刊】杂交水稻 2004-05-30
26 豫南粳稻不同播期产量与构成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宋世枝; 段斌; 何世界; 陈斌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 【期刊】耕作与栽培 2004-02-28
27 豫南水稻延后栽培的效果及应用评价 宋世枝; 段斌; 何世界 河南省信阳市农科所; 河南省信阳市农科所; 河南省信阳市农科所 信阳 【期刊】耕作与栽培 2004-02-28
28 培矮64S与典型粳稻配组高产制种技术 石守设; 宋世枝; 祁玉良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信阳; 河南信阳 【期刊】杂交水稻 2004-11-30
29 河南省稻作现状与发展战略 房志勇; 唐保军; 尹海庆; 崔满星; 宋世枝; 王青林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信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河南农业科学 1999-01-15
30 豫南稻区两系法杂交水稻繁制种技术 马铮; 崔满星; 宋世枝; 金开美; 何盛莲; 鲁伟林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河南农业科学 1999-10-15
31 秧苗期积温对杂交水稻制种花期的影响及其在花期早期预测中的应用探讨 宋世枝; 吴良; 段斌; 金开美; 何盛莲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新县农业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信阳; 河南新县; 河南信阳 【期刊】杂交水稻 2002-07-30
32 粳稻在豫南晚播的生长发育及增产效果研究 宋世枝; 段斌; 扶定; 祁玉良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信阳; 河南信阳 【期刊】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1-30
33 稻茬麦区小麦新品系博89-1的选育 陈金平; 孙爱民; 宋世枝; 崔满星; 李宇峰; 石守设; 曹旺; 徐虹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博爱农场农科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潢川县农科所 【期刊】河南农业科学 2000-07-15
34 豫南水稻延后栽培的可行性探讨 宋世枝; 崔满星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河南农业科学 2000-08-15
35 豫南粳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宋世枝; 崔满星; 扶定; 段斌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河南农业科学 2000-10-15
36 推进农业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实践与思考 崔满星; 祁玉良; 宋世枝; 马铮; 刘新宇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09-25
37 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开发研究 马铮; 崔满星; 金开美; 宋世枝; 何盛莲; 鱼伟林; 肖杰; 冯栋材 信阳市农科所; 信阳市农科所; 信阳市种子管理站 【期刊】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09-25
38 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在杂交稻种子生产中的应用 宋世枝; 赵玉莲; 熊在东; 吴良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光山县原种场; 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期刊】河南农业科学 2001-07-22
39 水稻培两优组合制种育性转换的最佳时期和风险估计 宋世枝; 马铮; 何盛莲; 金开美; 鲁伟林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 【期刊】河南农业科学 2001-12-22
40 灰色系统理论在两系杂交稻配组筛选中的应用 鲁伟林; 马铮; 宋世枝; 李伯秀; 陈筱君; 童俊丽 信阳市农科所; 信阳市农科所; 信阳市农业局 【期刊】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3-25
41 浅析豫南粳稻优质高产栽培策略 宋世枝; 何盛莲; 段斌; 扶定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4-30
42 汕优63制种栽培规格与制种产量浅析 马铮; 祁玉良; 宋世枝; 赵玉莲; 郭国显 信阳地区农科所 【期刊】河南农业科学 1994-01-15
43 两系杂交稻培两优特青不同栽培方式与产量的关系 马铮; 崔满星; 何盛莲; 宋世枝; 祁玉良; 金开美 信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河南农业科学 1998-08-15
44 杂交水稻制种群体结构研究 马铮; 祁玉良; 宋世枝; 赵玉莲; 郭国显; 邵家荣 河南省信阳地区农科所; 河南省信阳地区农科所 【期刊】杂交水稻 1993-12-27
45 珍汕97A陈、新种生长发育特性的观察及其利用意见 马铮; 宋世枝; 赵玉莲; 郭国显; 袁文治; 卢兆成 信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 【期刊】河南农业科学 1993-01-31
46 模清规律 信阳地区制种获高产 赵玉莲; 马铮; 郭国显; 宋世枝; 卢兆成 河南省信阳地区农科所; 河南省信阳地区农科所 【期刊】杂交水稻 1991-12-27
媒体报道:

让信阳粳稻香飘四海
——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站长宋世枝研究员
今年9月6日,由农业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杂交水稻大会”在湖南省长沙市隆重召开。我市农科所副所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站长宋世枝研究员作为河南省稻作界和全国市级农科所的唯一代表,出席了盛会。在会上宋世枝作了题为《影响杂交粳稻在一季中籼稻区优势的障碍及栽培对策》的报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信阳“籼改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情况,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前不久,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稻所所长程式华博士专程来我市调研水稻生产情况。他充分肯定了信阳市农科所的“籼改粳”研发工作,指出“粳稻在信阳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此,记者走访了宋世枝研究员。
记者:宋所长,信阳“籼改粳”为什么能引起稻作学术界的瞩目?
宋世枝:这是因为“籼改粳”扭住了粮食安全问题的“牛鼻子”。粮食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粮食问题的核心是稻谷问题,稻谷问题的核心是粳稻问题。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有余,玉米平衡,稻谷不足,其中主要是粳稻短缺。保障粮食安全,增加粳稻生产是一个突出的重要任务。市农科所近年来以粳稻科技创新为引擎,不断提高增产增效技术的适用性,先后开展了豫南粳稻高产优质障碍及栽培对策、粳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粳稻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籼改粳对豫南耕作制度的影响及对策、晚播粳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等多个专题研究,找到了豫南粳稻高产优质的主要障碍因子,针对豫南气候生态条件,提出了推迟粳稻播种期和抽穗灌浆期的栽培对策,有效减轻了高温及病虫危害,改善了稻米品质,提高了粳稻产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豫南粳稻高产优质障碍因子与栽培对策研究”2004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抛植苗原床泥质露田育秧法” 2009年获国家发明专利;“瓜后粳稻种植及栽培研究” 2010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豫南粳稻栽培技术的重大突破 ,引发了豫南新一轮“籼改粳”热潮。信阳的经验,对于解决种粮效益过低,粮食供需结构矛盾突出,优化耕作栽培制度,推进区域现代农业,为我国一季中籼稻区“籼改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所以引起了大会组委会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记者:“籼改粳”对信阳农业有什么意义?
宋世枝:信阳发展粳稻有几个有利条件。一是地理生态优势。豫南是我国籼型水稻种植的北沿,属籼粳交叉地带。在信阳种植粳稻,生长期长于北方,有利于提高单产,灌浆期气温低于南方,有利于改善品质。二是产量品质优势。粳稻产量水平高,稳产性好,增产潜力大。据对与我省同纬度的江苏2008年~2010年所有84个审定品种进行统计,粳稻比籼稻平均亩产高出60.7公斤,增幅达10.92%;同时粳稻耐肥抗倒、耐弱光、耐低温,抗灾能力强。2009年我国粳稻平均单产比籼稻高15.4%。我市晚播粳稻一般亩产比籼稻要高出100公斤。发展粳稻生产,可以提高我市粮食总产,有利于推动粮食核心区建设;有利于改善大米品质,重塑信阳大米形象,提高信阳大米市场竞争力。三是优化耕作制度。粳稻播期弹性大,适宜茬口多,能够充分利用仲夏收作物茬口,提高复种指数;推迟粳稻播种期使豫南稻麦耕作制度更趋于合理,实现稻麦本田生长期的无缝衔接,提高资源利用率,确保适龄壮秧,使直播、抛秧、机插等轻简栽培技术能够在水稻生产上广泛应用,有利于缓解季节矛盾,降低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促进水稻集约化生产。四是利于农民增收。粳稻耐肥抗倒,适合轻简栽培,有利于降低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促进土地流转,推进现代农业。粳稻价格高,种植粳稻有利于提高水稻生产效益,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同样的面积下,“籼改粳”后农民收益能提高40%。总之,发展粳稻生产,对于促进我市农业发展、加快我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记者:“籼改粳”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宋世枝:信阳粳稻春播产量低而不稳、米质差的主要原因是抽穗灌浆期间气温偏高,导致结实率、千粒重下降,品质降低;高温高湿诱发稻瘟病、纹枯病发生流行,危害粳稻的正常灌浆成熟,轻者造成大面积减产,重者出现局部绝收;籼粳同期播种,抽穗期相近,三化螟的趋绿特性易造成三化螟三代对粳稻的集中危害。
因此,要实现信阳粳稻的高产稳产优质,必须调整粳稻的生长发育环境,推迟抽穗灌浆期。根据现有粳稻品种的生育期,采取推迟粳稻播种期和抽穗灌浆期的栽培方法,将播期由原来的4月中下旬推迟到5月下旬,将灌浆成熟期由8月上旬至9月上旬推迟到8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避开抽穗灌浆期高温高湿季节和三化螟三代危害高峰期。推迟抽穗灌浆期,使粳稻抽穗灌浆期处于最适温度范围,有利于粳稻扬花灌浆结实,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改善稻米品质;避过适宜稻瘟病、纹枯病发生流行的高温高湿季节,消除了它们对粳稻生殖生长的威胁;粳稻抽穗期即对三化螟敏感期错过了三化螟三代孵化高峰期,大幅减轻了三化螟对粳稻的危害,实现了信阳粳稻生产的优质高产稳产。另外,粳稻与籼稻的需肥规律和病虫害发生特点也不相同。生产上还要注意粳稻穗粒肥的施用,强攻大穗,确保后期光合效率。苗期气温偏高,稻蓟马发生相对较重,抽穗期常遇阴雨,稻曲病也重于籼稻,生产上要认真防治。
事实上,种植粳稻并不困难。经过近年来的研究探索,粳稻高产栽培技术已经完全成熟。2010年我们在罗山、商城、淮滨等县安排的3000多亩的晚播粳稻示范田获得丰收,平均亩产达到696.6公斤,高产田块超过800公斤。只要认真按照粳稻晚播栽培技术规程去做,都能取得好收成。
记者:如何推进“籼改粳”工作?
宋世枝:“籼改粳”不同于我市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高改矮”、“常改杂”两次品种更新,不是更新一下品种产量就能上去这样一种单纯的技术措施。“籼改粳”是一项涉及品种、栽培、耕作制度和生产条件的系统工程。其意义大于前者,其难度也大于前者!我认为,推进“籼改粳”工作,首先要找准三个支点。一是要以种田大户和集中产区为应用对象。要实行集中规模生产。只有规模经营,才能产生规模效益;有规模效益,才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提高其应用新技术的欲望;也只有规模生产,才能做到集中指导服务,便于技术落实和生产条件的改善。二是要把机插秧和抛秧技术应用到粳稻生产中去。受传统习惯和生产条件的限制,推迟水稻播种期对农民来讲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事情。而机插秧和抛秧又是农民非常欢迎的轻简技术。由于机插秧和抛秧均要求秧龄短,客观上要求播期推迟,特别是在麦茬稻田中推广这两项技术,不仅受到农民欢迎,还能巧妙地将晚播技术应用到粳稻生产中去,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三是要建立和充分发挥农技、农机、植保服务组织的作用,为粳稻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和生产保障。
同时,要抓住三个环节。一是搞好示范。要培植一批“籼改粳”的示范户、示范区,以田间现场观摩会等形式集中展示“籼改粳”成果,以点带面,发挥好样板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二是落实技术。要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户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培训,实行零距离指导和面对面服务,把技术规程和增产措施手把手传授给农民,做到技术到位,万无一失。三是加强宣传。要利用多种媒体,宣传“籼改粳”在推动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宣传“籼改粳”的思路、目标、技术、经验,营造气氛,为发展壮大粳稻生产起到舆论导向和舆论推动作用。
推进“籼改粳”工作,还要坚持政府引导、部门配合、多方投入、资源整合的原则,建立投入长效机制,切实把“籼改粳”这一好事抓紧办好。
听了宋所长的一席话,记者已深深地感受到,在经历几十年“籼改粳”的曲折之后,信阳粳稻生产现在终于站在了新的、科学的起点上了,信阳粳稻经济的美好未来正展现在我们面前。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成绩来之不易,成果弥足珍贵。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我市的“籼改粳”工作,一定能够快速稳步推进,真正结束我市不产粳米的历史。
文章来源:《信阳日报》201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