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芥菜类蔬菜、榨菜遗传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重庆市“十五”农作物重大育种专项“早熟丰产茎瘤芥(榨菜)新品种选育”。
2.重庆市“十一五” 农作物育种攻关项目“茎瘤芥抗(耐)病毒病、霜霉病杂一代新品种选育和材料的发掘创制”。
3.重庆市“十二五” 农作物育种攻关项目“抗(耐)抽薹、抗病茎瘤芥(榨菜)杂交新品种选育与示范”。
4.重庆市“十三五” 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重点专项“茎瘤芥(榨菜)优质材料创新与新品种选育”。
5.重庆市“十三五” 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重点项目“茎瘤芥(榨菜)现蕾抽薹调控的一种新作用机制研究”。
6.农业农村部国家物种品种资源保护费项目“茎瘤芥登记品种分子数据库建设与完善”。
7.国家现代农业(榨菜)产业示范园项目“茎瘤芥(榨菜)全基因组图谱的绘制与分子育种改良研究”。
8.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国家‘十三五’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渝东南试验站。
9.重庆市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技术体系专项“重庆市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榨菜)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
10.重庆市科技人才专项“茎瘤芥(榨菜)良种创新与应用团队”。
11.重庆市“十一五”重大项目“茎瘤芥瘤状茎膨大相关的功能基因研究及应用”。
12.重庆市应用开发重点项目“宽柄芥(酸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13.国家科技(农业)部项目“重庆优势蔬菜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
14.国家科技(农业)部项目“高产抗病杂交榨菜新品种涪杂3号示范推广”。
15.国家科技(农业)部项目“三峡库区鲜榨菜杂交新品种选育及关键技术研究示范”。
16.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芥菜遗传资源ALFP分子标记分类及核心种质构建”。
17.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茎瘤芥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杂种优势研究”。
18.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芥菜分类起源研究和品种资源主要性状鉴定”。
19.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早熟丰产杂交榨菜涪杂2号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0.国务院三建委三峡移民科技项目“三峡库区鲜榨菜杂交新品种选育及关键技术研究示范”。
21.重庆市“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抗霜霉病晚熟茎瘤芥(榨菜)杂交新品种选育及优良育种材料创新”。
22.国家重大星火计划“重庆优势蔬菜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的子项目“榨菜品种及配套安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
23.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涪陵榨菜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与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24.重庆市市农综办集中使用科技推广费项目“涪陵区榨菜杂交种涪杂5号配套技术示范与推广”。
25.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抗抽薹杂交榨菜涪杂7号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6.重庆市应用开发重点项目“宽柄芥(酸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27.重庆市前沿与应用基础研究一般项目“茎瘤芥(榨菜)抽薹性状遗传规律分析及分子标记的筛选”。
科研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与编撰学术专著2部,制定国家(地方)技术标准3个,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用3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星火科技二等奖1项、地厅级科技成果奖7项;培育出杂交榨菜新品种9个(第一主持7个),育成常规榨菜新品种1个,发掘榨菜优良地方品种1个等,通过省市级审定或国家新品种登记并在大面积生产上应用。 
1.“茎瘤芥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2006年6月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榨菜杂交种涪杂2号选育及高效安全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 2016年12月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科技成果二等奖。
3.“芥菜新变种的发现和芥菜分类研究”,1994年1月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4.“蔬菜种质资源的搜集、研究和利用”,1993年1月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12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5.“涪陵榨菜优质丰产及加工新技术开发”,1992年6月获四川省星火科技二等奖。
6.“榨菜良种‘蔺市草腰子’提纯复壮”,1988年8月获四川省农牧技术进步三等奖。
7.“榨菜新品种选育、发掘及换代推广”,2002年12月获重庆市涪陵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8.“茎瘤芥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2004年10月获重庆市涪陵区科技进步特等奖。
审定品种:
1.“榨菜新品种涪丰14”, 1992年通过四川省品审会审定。
2.“榨菜杂交种涪杂1号”,2000年通过重庆市品审会审定。
3.“榨菜杂交种涪杂2号”,2006年通过重庆市品审会审定。
4.“榨菜杂交种涪杂3号”,2007年通过重庆市品审会审定。
5.“榨菜杂交种涪杂4号”,2008年通过重庆市品审会审定。
6.“榨菜杂交种涪杂5号”,2008年通过重庆市品审会审定。
7.“榨菜杂交种涪杂6号”,2010年通过重庆市品审会审定。
8.“榨菜杂交种涪杂8号”,2013年通过重庆市品审会审定。
9.“榨菜杂交种青晚1号”,2018年通过重庆市品审会审定。
10.“宽柄芥良种渝芥1号”,2017年通过重庆市品审会鉴定。
11.“榨菜良种永安小叶”, 2019年通过国家新品种登记。
发明专利:
[1]沈进娟,刘雪姣,冉广葵,杨仕伟,于晓虎,冷容,范永红,曾胜,李娟. 快速鉴定茎瘤芥杂交种纯度的方法[P]. ZL 2016 1 0002597.2。
[2]冷容,范永红,李娟,杨仕伟,刘雪娇. 一种宽柄芥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方法[P]. ZL 2016 1 0542024.9。
[3]沈进娟,范永红,林合清,王旭祎,刘义华,吴朝君,冉广葵,赵守忠. 一种榨菜与萝卜远缘复合杂交创制种质的方法[P]. ZL 2016 1 0058646.4。
制定国家标准:
1 植物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芥菜 GB/T 19557.9-2017 2018-05-14 国家标准
认定成果:
1.渝芥优2号 冷容;范永红;李娟;杨仕伟;刘雪娇;赵守忠;何应福 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 2016
2.重庆优势蔬菜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 潘光辉;阚健全;郭军;田时炳;曾志红;熊小鹏;范永红;李成琼;刘奕清;汝学娟;杨琦凤;张谊模;罗云米;张洪成;王永清;黄任中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2013
3.涪陵早市青菜头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范永红;胡代文;张召荣;冷容;王旭祎;刘义华;周波;魏建林;李娟;高明泉;张红;林合清;赵守忠;肖丽;吴朝军;沈进娟 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 2013
4.优势蔬菜高效育种新技术研究与示范 吕中华;黄任中;田时炳;李成琼;范永红;王永清;潘光辉;黄启中;刘义华;罗章勇;任雪松;杨琦凤;杨洋;张世才;司军;王之劲;汝学娟;沈进娟;宋洪元;林合清;林清;王旭袆;静一;尹贤贵;张赟;宋明;周光凡;王彬;吴朝军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2012
5.茎瘤芥(榨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周光凡;陈发波;范永红;张召荣;沈进娟;张红;罗远莉 重庆市涪陵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2012
6.涪陵榨菜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研究 王彬;周光凡;范永红;黄坤华;瞿仁丽;石萍萍;胡代文;蔡敏 重庆市涪陵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2011 
7.早熟丰产榨菜新品种涪杂2号的选育及示范推广 周光凡;范永红;林合清;刘义华;王彬;王旭祎;张召荣;万勇 重庆市涪陵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2008
8.涪杂6号 范永红;林合清;王彬;周光凡;刘义华;王旭祎 重庆市涪陵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2008
9.高产优质广适茎瘤芥杂交新品种涪杂2号示范推广 林合清;范永红;刘义华;胡代文;万勇;冷蓉;杨平 重庆市涪陵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2007
10.涪杂3号 范永红;林合清;王彬;周光凡;刘义华;王旭祎 重庆市涪陵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2007
11.涪杂4号 范永红;林合清;王彬;周光凡;刘义华;王旭祎 重庆市涪陵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2007
12.涪杂5号 范永红;林合清;王彬;周光凡;刘义华;王旭祎 重庆市涪陵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2007
13.涪杂2号 林合清;王彬;周光凡;刘义华;王旭祎;范永红 重庆市涪陵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2005
14.茎瘤芥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陈材林;周光凡;范永红;林合清;刘义华;王彬 重庆市涪陵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2003
15.杂交榨菜新品种“涪杂一号”应用推广 余家兰;周光凡;张召荣;彭中平;范永红;刘义华;万勇;张红;陈材林 重庆市涪陵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2002
16.杂交榨菜新品种“涪杂一号” 陈材林;周光凡;范永红;林合清;刘义华;王彬 重庆市涪陵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2000
17.芥菜新变种的发现和新分类系统的建立 陈材林;杨以耕;周光凡;陈学群;周源;刘念慈;范永红;廖克礼;王中凤 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2000
论文专著:

在《西南农业学报》、《中国蔬菜》、《耕作与栽培》、《西南农业学报》、《西南园艺》、《南方农业》、《中国蔬菜》等国内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编撰学术专著1部,主编专著1册。
出版专著:
1、《中国蔬菜品种志》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2001年
2、《榨菜种植和粗加工》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 2010年
发表英文论文:
1.《Karyotype analysis of tuber mustard (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 Tsen et Lee) in China》.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y》(国际农业与生物学杂志 ,Vol. 13, No. 5, 737–740). 署名第四。
2.《Analysis of heterosis, combining ability and genetic diversity in tuber mustard (Brassica juncea var . tumida Tsen et Lee) inbred lines based on SSR markers and combining ability estimates》. 发表于《Philippine Agricultural Scientist》(菲律宾农业科学家 ,Vol. 94 No. 2, 124-131)。署名第四。
3.《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of the stem in tumorous stem mustard. 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 Tsen et Lee. by RNA sequencing》.发表于《PLoS ONE(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one》(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署名第四。
4.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stem development in the tumourous stem mustard 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 Tsen et Lee by RNA sequencing. 《BMC Plant Biology》, 2012年4月.署名第四。
5.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the tuber mustard (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 Tsen & Lee)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of China.《Genet Resour Crop Evol》,2012年4月。署名第四。
发表中文期刊论文:
[1]陈位平,杨连勇,朱明玉,张忠武,彭元群,康杰,孙信成,蒋万,黄琳,冷蓉,范永红.渝芥1号在洞庭湖区引种与安全丰产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20(07):20-22.
[2]王志标,范永红,汤勇,曾超.饮食文化研究的鼎力之作——对《涪陵榨菜文化研究》的多角度评介[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9(01):113-114.
[3]吴康云,邓英,唐兵,付文苑,范永红,王岩.榨菜(茎瘤芥)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18,35(03):24-25.
[4]范永红.抗抽薹榨菜新品种涪杂8号[J].农村百事通,2017(18):25.
[5]范永红,刘义华,林合清,王彬,王旭祎,周光凡,沈进娟.冬茎瘤芥(榨菜)新品种涪杂8号的选育[J].中国蔬菜,2017(06):79-81.
[6]范永红,沈进娟,董代文.芥菜类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研究前景思考(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7,18(03):556-564.
[7]陈发波,龙永昌,姚启伦,方平,范永红.茎瘤芥(榨菜)主要性状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7,46(01):93-99.
[8]冷容,范永红,李娟,杨仕伟,刘雪姣,赵守忠.宽柄芥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与主要性状鉴定[J].长江蔬菜,2016(22):49-52.
[9]范永红,沈进娟,董代文.芥菜类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研究前景思考[J].农学学报,2016,6(02):65-71.
[10]范永红,周光凡,刘义华,林合清,王彬,王旭祎,沈进娟.丰产型茎瘤芥(榨菜)杂交新品种涪杂5号选育[J].南方农业,2015,9(28):44-45.
[11]林清,龙治坚,韩国辉,何桥,向素琼,范永红,唐佳佳,梁国鲁.基于SCoT标记的芥菜种质遗传多样性与指纹图谱[J].中国蔬菜,2013(12):31-39.
[12]沈进娟,范永红,冷容,李娟,冉广葵.茎瘤芥(榨菜)高效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J].生物技术通报,2012(05):71-75.
[13]冷容,范永红,胡代文,刘义华,林合清,王旭祎,张召荣.涪陵早市青菜头(鲜榨菜)高产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11(18):32-33.
[14]张红,张召荣,范永红,李娟,肖丽.播期、施氮量对茎瘤芥(榨菜)先期抽苔及腋芽抽生影响研究[J].耕作与栽培,2011(02):29-30+60.
[15]罗远莉,范永红,谭革新,石萍萍,张红,肖丽,赵守忠.茎瘤芥保鲜技术的研究[J].长江蔬菜,2011(06):32-34.
[16]王旭祎,范永红,周光凡,吴朝军,肖丽.叶面损伤对茎瘤芥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1,27(03):1-4.
[17]罗远莉,谭革新,范永红,张红,石萍萍,肖丽,赵守忠.简易气调保鲜对茎瘤芥贮藏品质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1,47(01):77-79.
[18]刘义华,张召荣,冷蓉,周光凡,范永红,肖丽,李娟.茎瘤芥(榨菜)数量性状的相关遗传力与选择指数分析[J].中国蔬菜,2009(16):36-40.
[19]张召荣,李昌满,刘义华,范永红,赵守忠,肖莉.氮磷钾肥对茎瘤芥产量和硝酸盐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03):712-715.
[20]刘义华,冷蓉,张召荣,周光凡,范永红,肖丽,李娟.茎瘤芥(榨菜)生育期的基因效应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02):433-436.
[21]王旭祎,王彬,范永红,刘义华,林合清,周光凡.茎瘤芥霜霉病抗性评价标准的建立与应用[J].植物保护,2008(06):61-64.
[22]范永红,周光凡,林合清,刘义华,王彬,陈材林,王旭祎.茎瘤芥新品种涪杂2号的选育[J].中国蔬菜,2008(08):38-40+69.
[23]林合清,范永红.茎瘤芥瘤茎风脱水速度及其影响因子[J].南方农业,2007(04):20-22.
[24]王旭祎,范永红,刘义华,林合清,王彬,李娟.播期和密度对茎瘤芥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J].西南园艺,2006(04):17-20.
[25]冷蓉,王彬,陈材林,周光凡,范永红,林合清,刘义华.茎瘤芥杂交种“涪杂1号”丰产优质栽培技术[J].西南园艺,2005(06):49-50.
[26]王旭祎,范永红,刘义华,林合清,王彬,李娟.播期和密度对杂交茎瘤芥“涪杂2号”产量影响研究[J].耕作与栽培,2005(05):19-20.
[27]林合清,周光凡,范永红,王旭祎,刘义华,王彬.播种期对茎瘤芥主要性状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05(03):365-367.
[28]刘义华,周光凡,范永红,张红,彭福英.茎瘤芥瘤茎增长过程的研究[J].中国蔬菜,2005(06):9-11.
[29]张红,刘义华,范永红,胡代文,彭福英.杂交茎瘤芥涪杂一号制种技术研究[J].长江蔬菜,2005(02):47-48.
[30]刘义华,周光凡,范永红,彭福英,李娟,张建红.茎瘤芥(榨菜)产量生境敏感性的初步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04):374-377.
[31]刘义华,周光凡,范永红,王彬,林合清.茎瘤芥各生育期农艺性状间的关系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4(05):633-635.
[32]王旭祎,刘义华,王彬,林合清,范永红,彭福英.迟播对茎瘤芥(榨菜)主要性状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4(05):23-24+38.
[33]李成琼,唐阵武,王正银,刘朝贵,范永红,刘华强,杨学春.肥料组合对茎瘤芥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2):95-99.
[34]刘朝贵,唐阵武,王正银,李成琼,范永红,刘华强,杨学春.涪陵南沱茎瘤芥种植基地环境质量评价——土壤重金属[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2):100-104.
[35]唐阵武,王正银,李成琼,刘朝贵,范永红,刘华强,杨学春.涪陵南沱茎瘤芥种植基地环境质量评价——灌溉水质量[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2):111-115.
[36]刘义华,张红,范永红,周光凡,彭福英.茎瘤芥生育期光温综合反应敏感性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3(04):98-101.
[37]刘义华,张红,范永红,周光凡,彭福英.茎瘤芥生育期与主要性状的关系初探[J].中国蔬菜,2003(02):44-45.
[38]刘义华,周光凡,范永红,林合清,陈材林.茎瘤芥瘤茎生长量与瘤茎相关性状的回归分析[J].耕作与栽培,2002(06):32.
[39]陈材林,周光凡,范永红,林合清,刘义华,王彬.茎瘤芥新品种涪杂1号的选育[J].中国蔬菜,2003(01):28-29.
[40]刘义华,周光凡,范永红,林合清,陈材林.茎瘤芥杂种一代优势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2(03):33-38.
[41]刘义华,范永红,周光凡.“涪杂一号”榨菜制种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西南园艺,2002(03):18-20.
[42]范永红,周光凡,陈材林.茎瘤芥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其主要性状调查[J].中国蔬菜,2001(05):8-11.
[43]陈学群,周光凡,周源,范永红,陈材林.芥菜脂酶同工酶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1993(03):40-46.
[44]陈材林,周源,周光凡,陈学群,范永红.中国的芥菜起源探讨[J].西南农业学报,1992(03):6-11.
[45]周源,陈学群,周光凡,陈材林,范永红.栽培芥菜、野生芥菜及其基本祖种的同工酶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1990(04):42-46.
会议论文:
[1]沈进娟,范永红,冉广葵,林合清,刘义华,王旭祎,周光凡. 茎瘤芥(榨菜)游离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能力的研究[C]. 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中国园艺学会,2012:221-227.
[2]刘义华,冷蓉,张召荣,周光凡,范永红,李娟,肖丽. 茎瘤芥(榨菜)叶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C]. 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分会、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十字花科蔬菜研究进展 2009——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分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分会、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园艺学会,2009:101-105.
[3]王旭祎,王彬,范永红,刘义华,林合清,周光凡. 茎瘤芥霜霉病抗性评价标准的建立与应用[C]. 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会论文集.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园艺学会,2008:115-119.
[4]周光凡,范永红,刘义华,林合清,王彬,陈材林,王旭祎. 茎瘤芥(榨菜)研究进展及其对产业化发展的贡献[C]. 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会论文集.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园艺学会,2008:127-129.
[5]王旭祎,范永红,刘义华,林合清,王彬,李娟. 播期和密度对茎瘤芥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研究[C]. 中国园艺学会.中国园艺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园艺学会:中国园艺学会,2006:301-305.
[6]刘义华,张召荣,范永红,周光凡,彭福英. 茎瘤芥(榨菜)优良种质主要性状变异度及相关分析[C]. 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一).中国作物学会:中国作物学会,2005:67-69.
[7]刘义华,周光凡,范永红,彭福英,李娟,张建红. 茎瘤芥(榨菜)产量生境敏感性的初步研究[C]. 重庆市果树研究所.重庆市园艺学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重庆市果树研究所:《西南园艺》编辑部,2005:72-73+90.
[8]张红,范永红,刘义华,胡代文,彭福英. 杂交茎瘤芥(榨菜)“涪杂一号”关键制种技术措施研究[C]. 重庆市果树研究所.重庆市园艺学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重庆市果树研究所:《西南园艺》编辑部,2005:74-75.
[9]刘义华,周光凡,范永红,王彬,林合清. 茎瘤芥(榨菜)各生育时期农艺性状间的关系研究[C]. 中国园艺学会.中国园艺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园艺学会:中国园艺学会,2004:615-618.
[10]刘义华,周光凡,范永红,林合清,陈材林. 灰色关联度法在茎瘤芥(榨菜)育种上的应用初探[C]. 中国园艺学会.中国园艺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园艺学会:中国园艺学会,2004:81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