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专著(部分):
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出版专著(或章节):
1.ISERMANN Rolf, MUNCHHOF Marco. 动态系统辨识——导论与应用. 杨帆, 耿立辉, 倪博溢, 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2.YANG Fan, DUAN Ping, SHAH Sirish L, CHEN Tongwen. Capturing Connectivity and Causality in Industrial Processes, Springer, 2014
3.YANG Fan, XIAO Deyun, SHAH Sirish L. Qualitative fault detection and hazard analysis based on signed directed graphs for large-scale complex systems // ZHANG Wei (ed.). Fault Detection, INTECH, March 2010: 15-50
发表英文论文:
1.YU Feng, XIONG Qiluo, CAO Liang, YANG Fan. Stable soft sensor modeling based on causality analysis,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DOI: 10.1016/j.conengprac.2022.105109
2.KLIMCHENKO Vladimir, TORGASHOV Andrei, SHARDT Yuri A W, YANG Fan. Multi-output soft sensor with a multivariate filter that predicts errors applied to an industrial reactive distillation process. Mathematics, 2021, 9, 1947
3.GAO Xinrui, YANG Fan, FENG Enbo. A process fault diagnosis method using multi-time scale dynamic feature extraction based 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anadi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20, 98(6): 1280-1292
4.CAO Liang, YU Feng, YANG Fan, CAO Yankai, GOPALUNI Bhushan. Data-driven dynamic inferential sensors based on causality analysis.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2020, 104, 104626
5.GUO Cen, YANG Fan, HUANG Dexian, HU Wenkai. Deep learning technique for process fault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in the presence of incomplete data.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20, 28(9): 2358-2367
6.LI Yun, YANG Fan. Robust adaptive attitude control for non-rigid spacecraft with quantized control input. 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 2020, 7(2): 472-481
7.WANG Kangcheng, SHANG Chao, LIU Lei, JIANG Yongheng, HUANG Dexian, YANG Fan. Dynamic soft sensor development based 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19, 58(26): 11521-11531
8.LAI Shiqi, YANG Fan, CHEN Tongwen, CAO Liang. Accelerated multiple alarm flood sequence alignment for abnormality pattern mining. 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 2019, 82: 44-57
9.SHANG Chao, YANG Fan, HUANG Dexian, JI Hongquan, HUANG Xiaolin. Generalized grouped contributions for hierarchical fault diagnosis with group Lasso.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2019, 93, 104193
10.SHANG Chao, YANG Fan, HUANG Biao, HUANG Dexian. Recursive slow feature analysis for adaptive monitoring of Industrial Processe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2018, 65(11): 8895-8905
11.SU Jianjun, GUO Cen, ZANG Hao, YANG Fan, HUANG Dexian, GAO Xiaoyong, ZHAO Yan. A multi-setpoint delay-timer alarming strategy for industrial alarm monitoring.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 2018, 54: 1-9
12.SU Jianjun, WANG Dezheng, ZHANG Yinong, YANG Fan, ZHAO Yan, PANG Xiangkun. Capturing causality for fault diagnosis based on multi-valued alarm series using transfer entropy. Entropy, 2017, 19(12): 663
13.GUO Cen, HU Wenkai, LAI Shiqi, YANG Fan, CHEN Tongwen. An accelerated alignment method for analyzing time sequences of industrial alarm floods. 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 2017, 57: 102-115
14.GAO Xinqing, ZHANG Jie, YANG Fan, SHANG Chao, HUANG Dexian. Robust 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 (PID) design for parameter uncertain second-order plus time delay (SOPTD) processes based on reference model approximation.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17, 56(41): 11903-11918
15.GAO Xinqing, SHANG Chao, HUANG Dexian, YANG Fan. A novel approach to monitoring and maintenance of industrial PID controllers.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2017, 64: 111-126
16.LAI Shiqi, YANG Fan, CHEN Tongwen. Online pattern matching and prediction of incoming alarm floods. 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 2017, 56: 69-78
17.GAO Xinqing, YANG Fan, SHANG Chao, HUANG Dexian. A novel data-driven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retuning of PID controllers.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17, 56(8): 2127-2139
18.GUO Feihong, SHANG Chao, HUANG Biao, WANG Kangcheng, YANG Fan, HUANG Dexian. Monitoring of operating point and process dynamics via probabilistic slow feature analysis, 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 2016, 151: 115-125
19.WANG Jiandong, YANG Fan, CHEN Tongwen, SHAH Sirish L. An overview of industrial alarm systems: Main causes for alarm overloading, research status, and open probl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6, 13(2): 1045-1061
20.SHANG Chao, HUANG Biao, YANG Fan, HUANG Dexian. Slow feature analysis for monitoring and diagnosis of contro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 2016, 39: 21-34
21.JIANG Benben, YANG Fan, HUANG Dexian. Simultaneous structure and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of multivariate systems by matrix decomposition.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2016, 38(12): 1411-1420
22.GAO Xinqing, YANG Fan, SHANG Chao, HUANG Dexian. A review of control loop monitoring and diagnosis: Prospects of controller maintenance in big data era.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6, 24 (8): 952-962
23.YU Weijun, YANG Fan. Detection of causality between process variables based on industrial alarm data using transfer entropy, Entropy, 2015, 17(8): 5868-5887
24.JIANG Benben, YANG Fan, WANG Wei, HUANG Dexian. Simultaneous identification of bi-directional paths in closed-loop systems with coloured noise. Automatica, 2015, 58: 139-142
25.SHANG Chao, HUANG Biao, YANG Fan, HUANG Dexian. Probabilistic slow feature analysis-based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from massive process data for soft sensor modeling. AIChE Journal, 2015, 61(12): 4126-4139
26.SHANG Chao, YANG Fan, GAO Xinqing, HUANG Xiaolin, SUYKENS Johan A K, HUANG Dexian. Concurrent monitoring of operating condition deviations and process dynamics anomalies with slow feature analysis. AIChE Journal, 2015, 61(11): 3666-3682
27.JIANG Benben, HUANG Dexian, ZHU Xiaoxiang, YANG Fan, BRAATZ Richard D. Canonical variate analysis-based contributions for fault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 2015, 26: 17-25
28.DUAN Ping, YANG Fan, SHAH Sirish L, CHEN Tongwen. Transfer zero-entropy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capturing cause and eff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ables.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2015, 23(3): 855-867
29.JIANG Benben, YANG Fan, WANG Wei, HUANG Dexian. Identification of bidirectional path models based on process data.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5, 12(2): 666-679
30.ZHANG Cong, YANG Fan, YE Hao. Informative conditions for a data set in a MIMO closed-loop system with a switching controll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ust and Nonlinear Control, 2015, 25(9): 1265-1281
31.SHANG Chao, GAO Xinqing, YANG Fan, HUANG Dexian. Novel Bayesian framework for dynamic soft sensor based 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 with finite impulse response.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2014, 23(4): 1550-1557
32.ZHU Jianfeng, SHU Yidan, ZHAO Jinsong, YANG Fan. A dynamic alarm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chemical process transitions.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 2014, 30: 207-218
33.GAO Xinqing, YANG Fan, HUANG Dexian, DING Yanjun. An iterative two-level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the modeling of Wiener structure nonlinear dynamic soft sensors.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14, 53(3): 1172-1178
34.SHANG Chao, YANG Fan, HUANG Dexian, LYU Wenxiang. Data-driven soft sensor development based on deep learning technique. 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 2014, 24(3): 223-233
35.DUAN Ping, CHEN Tongwen, SHAH Sirish L, YANG Fan. Methods for root cause diagnosis of plant-wide oscillations. AIChE Journal, 2014, 60(6): 2019-2034
36.DUAN Ping, YANG Fan, CHEN Tongwen, SHAH Sirish L. Direct causality detection via the transfer entropy approach.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2013, 21(6): 2052-2066
37.YANG Fan, XIAO Deyun, SHAH Sirish L. Signed directed graph-based hierarchical modelling and fault propagation analysis for large-scale systems. IET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013, 7(4): 537-550
38.WAN Yiming, YANG Fan, LV Ning, XU Haipeng, YE Hao, LI Weichang, XU Peng, SONG Liming, USADI Adam K. Statistical root cause analysis of novel faults based on digraph models. Chem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 Design, 2013, 91(1): 87-99
39.WEI Yujie, JIANG Yongheng, YANG Fan, HUANG Dexian. Three-stage decomposition modeling for quality of gas-phase polyethylene process based on adaptive hinging hyperplanes and impulse response template.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13, 52(16): 5747-5756
40.XU Haipeng, YANG Fan, YE Hao, LI Weichang, XU Peng, USADI Adam K. Weighted reconstruction-based contribution for improved fault diagnosis.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13, 52(29): 9858-9870
41.YANG Fan, SHAH Sirish L, XIAO Deyun, CHEN Tongwen. Improved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of industrial alarm data. ISA Transactions, 2012, 51(4): 499-506
42.ZHANG Cong, YANG, Fan, YE Hao. Informative property of the data set in a single-input single-output (SISO) closed-loop system with a switching controller.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2, 20(6): 1128-1135
43.ZHAI Shouchao, YANG Fan, YANG Hongying, YE Hao, WANG Guizeng. Leak detection of gas pipelines based on Wigner distribution. Asia-Pacific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2, 7(5): 670-677
44.YANG Fan, XIAO Deyun. Progress in root cause and fault propagation analysis of large-scale industrial processes. Journal of 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2, Article ID 478373
45.YANG Fan, SHAH Sirish L, XIAO Deyun. Signed directed graph modeling and validation of industrial processes by process knowledge and process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2012, 22(1): 41-53
46.YANG Fan, XIAO Deyun, SHAH Sirish L. Optimal sensor location design for reliable fault detection in presence of false alarms. Sensors, 2009, 9(11): 8579-8592.
47.YANG Fan, XIAO Deyun. Sensor location strategy in large-scale systems for fault detection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Computers, 2008, 3(11): 51−57.
48.YANG Fan, XIAO Deyun. Probabilistic SDG model description and fault inference for large-scale complex systems.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2006, 12(3): 239-244.
发表中文论文:
1.郁枫,杨帆,熊智华.基于CCF-PLS的通讯系统异常根因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7(01):67-73.
2.郭振宇,邹国斌,杨凌凌,朱颖舟,杨帆.基于DCS采集的振动数据的磨机负荷分析[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19(04):69-74.
3.杨帆;郭岑;柯国勇;王德政;叶昊. 基于偏最小二乘的风电机组发电效率提升性能评估. 自动化仪表, 2019, 40(10): 29-34
4.萧德云; 杨帆; 张益农; 耿立辉, UD分解与偏差补偿结合用于变量带误差模型辨识. 控制理论与应用, 2018, 35(7): 949-955
5.王德政; 张益农; 杨帆. 基于MapReduce的并行PLS过程监控算法实现.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8, 54(24): 61-65+175
6.张小平; 任怀艺; 杨帆. 高校“互联网+党建”工作模式的实践研究. 北京教育(高教), 2017(11): 55-58
7.陈岳明; 杨帆. 异常突发事件下交通流特征分析与预测.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6, 16(23): 75-78
8.陈岳明; 杨帆. 基于驾驶员路径选择行为的突发交通流预测. 科技创新导报, 2016, 13(09):62-64
9.臧灏; 李宏光; 杨帆; 黄德先. 流程工业报警系统传统评估方法分析及改进. 化工学报, 2014, 65(11):4459-4464
10.张益农; 周进; 杨帆; 何自凭; 吴奕男. 基于数据的流程工业关联报警的识别.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4, 36(07): 1417-1422
11.杨帆; 范牛军; 叶昊. PDC方法在化工过程变量间因果关系分析中的应用.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53(2): 210-214
12.杨帆, 萧德云. 智能报警系统若干研究问题.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11, 28(12): 111-117
13.杨帆, 萧德云. 控制系统的SDG 模型描述及故障传播分析. 控制与决策, 2009, 24(7): 1006-1011
14.杨帆; 萧德云; 吴占松. 大规模复杂系统的递阶SDG模型描述及故障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37(S1):10-13
15.侯琳;杨帆;张佐;张毅. 重大交通突发事件中的态势评估研究. 交通信息与安全,2009,27(S1): 67-69+73
16.杨帆; 萧德云 大型复杂系统的动态SDG模型及传感器布置问题. 控制理论与应用, 2008(02):181-186
17.杨帆,萧德云,李志恒.重大突发事件下的交通评价与应急预案调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2008,1(12): 1322-1327
18.杨帆; 萧德云 结构残差在基于SDG故障分离中的应用. 控制工程, 2007(03): 320-324
19.杨帆; 萧德云 故障检测的可靠性描述及传感器分布优化算法. 应用科学学报, 2006(02): 125-130
20.杨帆; 萧德云 概率SDG模型及故障分析推理方法. 控制与决策, 2006(05): 487-491+496
21.杨帆; 萧德云 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定性SDG建模方法.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2005(05): 8-11
22.杨帆; 萧德云 SDG建模及其应用的进展. 控制理论与应用, 2005, 22(9): 767-774
23.杨帆, 萧德云. 基于Agent的流程工业MES结构研究.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2003, 9(2): 107-111
发表会议论文:
1.GUO Cen, HU Wenkai, YANG Fan, HUANG Dexian. A deep learning technique for process fault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in the presence of incomplete data // 30th China Process Control Conference, Kunming, China, July 2019
2.GAO Xinqing, YANG Fan, HUANG Dexian. Model quality assessment and model mismatch detection: a temporal smoothness regularization approach // 10th IFA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d Control of Chemical Processes, Shenyang, China, July 2018 (keynote speech)
3.SHANG Chao Shang, YANG Fan, HUANG Dexian.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dynamic monitoring of industrial processes based on second-order slow feature analysis // 10th IFA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d Control of Chemical Processes, Shenyang, China, July 2018
4.ZHANG Jing, HAN Dong, YANG Fan, YE Hao, CHEN Maoyin. Frequency domain causality analysis method for multivariate systems in hypothesis testing framework // 19th IFAC World Congress, Cape Town, South Africa, August 2014: 6870-6877
5.MA Yanjun, SHANG Chao, YANG Fan, HUANG Dexian. Latent subspace clustering based on deep neural networks //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d Control of Industrial Processes, Hiroshima, Japan, May 2014
6.DUAN Ping, YANG Fan, CHEN Tongwen, SHAH Sirish L. A new information theory-based method for causality analysis //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d Control of Industrial Processes, Hiroshima, Japan, May 2014
7.YANG Fan, YU Weijun. Multi-fault diagnosis for industrial processes based on hybrid dynamic Bayesian network // Proceedings of the 32nd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Innsbruck, Austria, February 2013: 501-506
8.DUAN Ping, YANG Fan, CHEN Tongwen, SHAH Sirish L. Detection of direct causality based on process data // Proceedings of the 2012 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 Montreal, QC, Canada, June 2012: 3522-3527
9.JIANG Benben, YANG Fan, JIANG Yongheng, HUANG Dexian. An extended AUDI algorithm for simultaneous identification of forward and backward paths in closed-loop systems //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FAC Symposium on Advanced Control of Chemical Processes, Singapore, July 2012: 396-401
10.YANG Fan, SHAH Sirish L, XIAO Deyun, CHEN Tongwen. Improved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for industrial alarm data // 18th IFAC World Congress, Milano, Italy, August 2011: 12898-12903
11.YANG Fan, SHAH Sirish L, XIAO Deyun.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alarm data and alarm limit design for industrial processes // Proceedings of 2010 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 (ACC), Baltimore, July 2010: 5850-5855
12.杨帆; 萧德云; 吴占松 发电机组的SDG模型描述与故障分析 PCC2009—第20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论文集 2009-08-03
13.YANG Fan, XIAO Deyun. SDG-based fault isolation for large-scale complex systems solved by rough set theory // Proceedings of 17th IFAC World Congress, Seoul, Korea, July 2008: 7221-7226
14.YANG Fan, XIAO Deyun. Interval state estimation in signed directed graph based on sensitivity matrix method // 2008 IEEE International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Conference (I2MTC) Proceedings, Victoria, BC, Canada, May 2008: 672-675
15.YANG Fan, XIAO Deyun. Sensor location problem for large-scale complex systems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dynamic signed directed graph // Proceedings of 200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MC), Montreal, QC, Canada, October 2007: 2843-2847
16.YANG Fan, XIAO Deyun. Approach to fault diagnosis using SDG based on fault revealing time // Proceedings of 6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WCICA), Dalian, China, June 2006: 5744-5747 (Young Research Paper Award)
科学中国人报道:
百年厚重乘风破浪 清华新人扬帆起航
——访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党委副书记杨帆
悠悠百载,求索征程,清华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起了民族复兴、中华崛起的伟大使命,这期间,倾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治世能人及科技英才。水木清华,钟灵毓秀,东西文化,荟萃一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翻开历史新的一页,而今,新一代清华人正在前人积累的厚重基础上,以创新之精神,用各种努力续写着清华的辉煌。自动化系党委副书记、青年教师杨帆就是其中一员。
清华树下清华人
如果说清华是一棵百年老树,那么杨帆可以毫不为过地说是树下茁壮成长起来的清华人。杨帆,1980年出生于北京,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自小就对清华的厚重底蕴心存敬仰和向往。1998年,他终以优异的成绩圆了自己的清华梦,考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自动化专业,沐浴在清华这座历史名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人文气息下,“80后”杨帆和很多清华前辈一样,走出了一条富有浓郁清华特色的人生路,秉承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承接“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和“行胜于言”的校风,为日后攀爬象牙塔打下了牢固的基础。2002年,他如愿获得学士学位后,因表现优异被免推为直博生,2008年获得清华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之后又在清华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在清华这一中国“铸造”人才的熔炉里,杨帆历时十余载,丰满了羽翼,同时也种下了挥之不去的清华情愫。因而在短暂两年多到加拿大Alberta大学进行访问研究之后,2011年8月起,他又回到清华大学,在自动化系检测与电子技术研究所工作,并担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党委副书记。
“又红又专”、“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与许多清华人一样,作为新一代清华人的杨帆在他的学习回忆里也充满了这些对清华影响至深的“关键词”。正因为深受此氛围的影响,他在学习期间也有思想端正、务实肯干等特有的清华风格。他还积极参加各种学生活动,本科期间就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当选自动化系学生会主席。研究生阶段更是承担着大量的学生工作,2002-2005年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本科生辅导员,2005-2006年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生工作组组长,2006-2008年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生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此,他先后获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清华大学“一二•九”辅导员奖、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奖项或称号。
虽然学生工作花去了杨帆不少时间,但他在专业学习上从不懈怠。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国际前沿和自身发展特色,多年来,他逐渐形成了以大规模复杂系统的拓扑建模、故障诊断与安全评价、工业系统智能报警监控和系统辨识为主,具有学科交叉性质的研究方向。无论是应用基础研究还是针对复杂过程的应用研究,他均有所突破。出色的研究表现及出彩的学生工作为杨帆赢得了他应得的荣誉,先后于2002年获得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2006年获得IEEE Control Systems Society (Beijing Chapter)颁发的“青年优秀论文奖”;2008年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荣誉称号等。
理论生根扩干 应用开枝散叶
博士期间,杨帆一直跟随我国著名的自动化研究专家萧德云教授从事大规模复杂系统的SDG模型描述及故障传播分析等研究。“师父领进门,修行看个人”,通过六年摸索和积累,他在这一领域已经锤炼出了独立思考、独立承担课题的相应能力。因此在博士后研究期间,他顺利申请到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基于图论的大型复杂系统模型特性分析与构造、故障传播分析与诊断的研究。在此期间,他有机会到加拿大Alberta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系进行合作研究,为扩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及接触国外新鲜事物和先进的专业知识,杨帆毫不犹豫地跨出国门,开始了自己的一段重要旅程。
在国外期间,杨帆作为清华大学和Alberta大学两个各有特色的课题组之间的连结桥梁,起到了重要沟通作用,推动了双方在故障的建模分析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他还结合加拿大在专业领域上的发展优势,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展学习和研究,包括工业过程的报警监控等,在此期间还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委员会战略项目等。加拿大的学习研究经历为杨帆此后研究的深入及扩展打开了一扇大门。
经过多年摸索,杨帆在过程安全这个大的背景下,运用建模及推理等各种手段,进行安全评估、故障检测与诊断、报警监控与管理三个方面的研究。他和他的团队成员一起针对大型复杂工业系统,采用SDG等模型描述拓扑结构信息,对故障的传播机理和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将过程知识与过程数据和报警数据相融合,用于解决安全评价、故障诊断、传感器分布、报警监控等方面的难点问题,取得了诸多令业界关注的创新性成果;此外还面向发电机组、油砂尾料处理、加氢精制等实际工业过程进行过程知识提取和数据分析,解决了故障分析和智能报警管理中的若干实际问题。
“对我来说,过程计算机建模、控制、优化与监控就是一棵大树,过去,我们很大一部分应用基础研究为这一棵大树完成了‘深根扩干’的过程,而今,这棵大树也该到了枝繁叶茂的应用阶段了,然而我国在过程应用领域的发展还不够,还远谈不上‘开枝散叶’,更不用说‘枝繁叶茂’了,所以未来我想做一些理论向应用发展的事情。”谈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杨帆如是说。而正因为有此意识,近年来他参与了多项与企业联系紧密的项目研究,包括为加拿大石油企业、美孚石油公司等解决实际问题,奔走于各大化工、石油、能源企业间建立合作,试图在过程工业大背景下做一些能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研究等。“但我心里清楚,从理论到应用,我们还有一段距离,还需要漫长的努力”,对未来艰辛,杨帆早就做好了从容面对的准备。
清华风格代代传
2011年8月,学成归国的杨帆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清华园,成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一名讲师,并凭借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被委以重托,担任党委副书记一职。13年前,杨帆还是水木清华边上聆听恩师教诲的学子;13年后的今天,他已经摇身变为清华园里“反哺育人”的园丁。而今水木清华依旧,不变的依然是他的热情!
在教书育人方面,他坚持教师职业的信念,把教书育人看成是自己的本职,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去做好教书育人的每一件事。目前他正承担《系统辨识理论与实践》研究生专业基础课,并带领学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科研活动等。
自受聘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党委副书记一职以后,他又挑起了管理学生的重任。虽然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累积帮他减小了不少阻力,但新任伊始,他丝毫不肯懈怠,熟悉工作,疏通好人脉……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就算是管理工作常常占据了他大半时间,他仍然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做科研,如清晨、夜晚、周末等。要想协调好管理和业务,就必须花费比别人多的心血,牺牲比别人多的休息时间,但杨帆毫无怨言,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件事。
如果说教学与科研为“两栖”,那么管理和业务又为“双肩”。事实上,对杨帆来说,无论是教学与科研,还是管理与业务,无非就是能力的使用和贯通。凭借统筹协调和刻苦努力,杨帆从容淡定地协调着三者之间的关系。正如他所说:“做人,要老老实实;做事,要踏踏实实。”
“我总感觉作为一名老师,最重要的不是自己做了多大贡献,而是要带领你的学生和团队做出了什么成绩。”角色转换后的杨帆,面对一群比自己更年轻的清华学子,既感亲切,倍感压力,也感荣幸。“我希望他们能将清华之精神延续下去,对学术不急功近利,对研究敢于创新,思想端正,兴趣爱好广泛……”从杨帆的期许里,我们可以看到清华风格延续下去的希望。而正是因为有了许多跟杨帆一样的“清华新园丁”和新世纪清华学子,清华这只承载多少厚重的百年老船才得以乘风破浪,扬帆再启航!
来源:《科学中国人》作者:周珈慧 2012-5-11
研通社报道:
【海归青年教师】杨帆:科研与实践,“傻一点,深一点”
来源:研通社 作者:丁宁 鄢镕易 董建森 浏览次数: 277 发布时间:2011-11-07 编辑:研通社
(http://daf.tsinghua.edu.cn/html/xinwen/jdxw/20111107/24193.html)
(研通社记者 丁宁 鄢镕易 董建森)初到中主401,年轻的杨老师正在全神贯注地修改论文。身着衬衫牛仔裤的杨帆老师满是学术范儿,整洁中透着随和,文雅中带着谦逊。
图为杨帆。
1998年,杨帆老师考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2002年推免为直博生,2008年博士毕业,之后前往加拿大Alberta大学进行合作研究,于2011年8月返校,并出任自动化系党委副书记。在学术研究方面,杨帆老师在自动化系检测与电子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大规模复杂系统的拓扑建模、故障诊断与安全评价、工业系统智能报警监控和系统辨识等方面的研究。
从本科到博士,杨老师在清华度过了十年的学生时代,对于这十年的学习生活,杨老师感慨颇多。“刚进大学的时候,想法非常的天真,只是想着认真学习,对以后的职业规划基本没有。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见识也越发广博,从懵懂到成熟,经历了许多,更感悟了许多。”杨老师说,“刚开始做学生工作并非出于自己的主动,而是被同学带进自动化系学生会的,但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学生会中我一干就是三年半,后来成为了系学生会的主席。从一个参与者成长为一个组织者,依旧不变的是我的热情!”
说到学生会,杨老师印象最深的事情,还是要数学生节的晚会。“那还是我在大一下学期刚进学生会的时候,系里组织学生节的晚会,我负责最简单的灯光工作,但当时条件不好,灯光的效果差。”杨老师面带笑意,兴致盎然,笑道,“晚会后还有同学在局域网的BBS上直接批评灯光效果太差,甚至有人说晚会灯光是最大的败笔,我当时也很无奈,但是无论如何,我能感受到当时同学们对学生活动的热情,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嘛!”说到这里,杨老师对我说,他希望自动化系的学生和所有清华的学生都能够传承这种热情,时间在变,但清华学生的激情永不褪色!
到了研究生阶段,杨老师在研究之余,仍然做了许多学生工作。在清华,研究生的学生工作是比较繁重的,记得有一位自动化系的老师曾经说过:“在清华,上课、社会工作和睡觉只能选择其二!”杨老师自然也不例外,舍弃了很多休息时间。对于这么辛苦一直坚持做学生工作的原因,他说:“其实做学生工作对于我来说已经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一种习惯,我对学生工作一直有着一份发自内心的热情,真心希望能够为同学们更好的服务,没有任何的杂念,很纯粹。”
纯粹的他,没有过多的规划,却用自己没有任何杂念的坚持和努力,成为了同学和老师一致认可乃至赞赏的社工达人,毫无疑问,杨老师是我们所有学生的榜样。
许多研究生同学,尤其是博士生都希望毕业后继续搞学术,而留在高校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特别是留在清华大学。对于此,杨老师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现在清华大学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留在清华大学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自己的学术造诣之外,还要有好的机会。当时在博三的时候想到留校,正巧导师和系里的领导也有意让我留校,于是,水到渠成。”
对于自己的科研工作,杨老师特别感谢加拿大的合作导师,这位导师不仅是领域中的大牛,而且无论多忙,都会每周开一次group meeting,并且要与每个学生进行一次单独交流。这种认真负责专注于学术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深深的打动了杨老师。在加拿大的两年半中,杨老师专心学术、潜心科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说到国外的同学,他感觉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印度同学,他说:“虽然他们的口音很重,但他们十分敢于表达而且善于表达,有着很强的质疑精神,只要是他们想了解的就会勇于提问而且善于提问,这一点是值得我们中国学生学习的。”
图为杨帆。
“清华的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应该把握好学校给学生创造的机会,尽量出国交流。”谈到出国访学,杨老师说,“国外的学术十分纯粹,来不得半点功利,一个学者在国外真的能静下心来,潜心学术,往往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学术成果。”杨老师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够把握住出国开会和交流的机会,出国看看,提高自身的阅历!
除了业务之外,杨老师还是自动化系的党委副书记,提到如何平衡学术研究与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杨老师说:“这个确实是个难题,我的工作方法就是抓紧时间,即使是很琐碎的时间也要充分地利用。”他还希望担任学生工作的同学能够以科研为主,兼顾工作,毕业时能够做出高质量的成果。
在采访将要结束的时候,杨老师对我们的研究生同学提出了自己的期望,希望大家在健康成长的同时,能够专注科研与实践。“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傻一点,深一点’。这里的‘傻’指的是不要太功利化,保持一份理想和纯真,‘糊涂’一点也不一定是坏事。遇事不要走极端,要系统地看问题,深入地分析问题!”他希望每一个研究生都能够对得起“研究”二字,能够做一个纯粹的人,做一份纯粹的研究。
采访间隙,有一位同学来借自动化系系旗,杨老师在借系旗时,细心地询问了借用的目的,并且嘱咐这位同学在组织活动时要注意安全,有困难向他汇报。此时的杨老师俨然是一位系里的大师兄,认真负责的同时,关切中透射着温暖,谨慎中凝聚着干练。
一个小时的采访很快就结束了,杨老师不时流露出对清华大学赤子般的热爱。作为这座顶级象牙塔中的新锐教师,杨老师以自己的谦虚谨慎、认真负责和那份清华人特有的激情潜心科研学术,兼顾学生工作,将他的知识与感受不断地传承给清华的每一届学生!
编辑:蒋中铭
ABB报道:
ABB资助国内外顶尖高校开展科研项目
(http://www.abb.com/cawp/seitp202/195a4890691ba51b48257ce000077be6.aspx)
此项目旨在通过设计和优化智能报警系统,提升大型工业过程中警报处理效率和安全性
ABB集团中国研究院3年多投入约1,000万元展开校企合作
北京,2014年5月22日——全球领先的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集团ABB今天与清华大学、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签署协议,资助三所高校联合开展关于“大型工业过程先进报警设计与监控”的科研项目。校企四方将共享这一合作项目的研发成果。
ABB集团中国研究院负责人、ABB(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刘前进(右)
在当前的大型工业过程中,存在大量不构成安全问题、且无需立刻处理的警报信息。但它们的大量出现会分散操作人员的精力,从而无法及时辨识和处理一些重大危急的警报——这往往会导致重大的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清华大学将与加拿大两所高校联合就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探求解决之道,帮助提高工业过程中警报处理效率和安全性。
此项目与香港科技大学的“3C行业(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装配机器人结构分析”研究项目共同入选ABB集团2014年全球高校资助计划。在申请阶段,ABB共收到40多个国家200多所大学的350项研究计划书,最终有14个研究项目入选本年度ABB全球高校资助计划,清华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两个项目便名列其中。
在ABB资助的香港科技大学研究项目中,科研人员将通过研究分析消费电子类产品的自动化装配方案,给出最适合此行业的装配机器人产品设计(构型、尺寸、持重等),从而帮助ABB的机器人产品在此行业中更具竞争力。
ABB集团中国研究院负责人、ABB(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刘前进表示:“校企合作是ABB推动前瞻性技术研究、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多年来,ABB以提供资金或技术人员等方式,与国内高校的优秀团队强强联手,就电力与自动化领域的前沿课题和技术进行研究。”
1998-2002年,ABB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合作建造两个温室气体化学实验室,共同致力于研究和减轻我国环境污染问题。这也是ABB首次资助国内高校开展科研项目。之后,ABB先后与清华大学在电网安全、绝缘设备和机器人控制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科研合作。2013年,ABB还提供全套的“太阳能小屋”电气解决方案支持清华大学参加“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
清华大学是与ABB开展多层次校企合作的高校之一。从2010年至今,ABB中国研究院已累计投入约1,000万元,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国内1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在28个科研项目上开展合作,涵盖了电力与自动化领域不同的前瞻性技术,以及工业机器人开发与应用、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纳米技术的工业应用等前沿课题。
以去年ABB资助的国内科研项目为例。浙江大学熊蓉教授的研究课题—— “面向装配应用的演示编程技术研究”主要是对工业机器人编程技术的研究与挖掘。而华中理科大学“利用储能技术提升可再生资源可控性”的课题则是寻求利用储能技术克服太阳能、风能发电因自然条件导致的间歇性和不可控性,以推动新能源的开发和推广。香港理工大学关于“电动汽车负荷预测”的研究项目,通过对电网负荷的统计分析,建立数学模型以推算和有效降低大规模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的冲击,以应对电动汽车大量推广后,电动汽车充电对区域电网安全性和稳定性带来的挑战。
作为ABB集团全球七大研究中心之一,ABB中国研究院成立于2005年初,根据业务与战略需要,分别在北京和上海设有两大研究实验室,专注于电力与自动化领域的新能源并网、户外绝缘、小型零件装配等方面技术研究工作。目前,ABB在国内拥有2,000余名研发专家,致力于本土研发与技术创新。
ABB位居全球500强,是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领导企业。ABB致力于帮助电力、工业、交通和基础设施客户提高业绩,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ABB集团业务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15万名员工。ABB在中国拥有研发、制造、销售和工程服务等全方位的业务活动,拥有约1.9万名员工、37家本地企业和遍布全国109个城市的销售与服务网络。
创新时代报道:
情注科研 励精创新——访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青年学者杨帆博士
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科技的竞争,社会转型和经济增长也迫切地要求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国家迫切需要越来越多科技人才的不断涌现,使其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以支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在中国科技走向未来的征途中,有这样一批精英才俊,他们有着敏锐活跃的思维和创造力,也有着敬业奉献、勇于攀登的态度和魄力,他们执着无悔地跋涉在科研旅途上,以一种谦逊但无比执着的姿态带给祖国科研事业以新的活力。
在这些科研事业的生力军中,北京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党委副书记杨帆博士,就以其深厚的积淀和敏锐的科研灵气,潜心在自动化控制领域里,慎思笃行、精勤不倦,在收获一个个创新成果的过程中逐渐成长着。
工业生产过程经常涉及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一些工艺过程复杂且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一旦生产过程出现异常且控制不当,将会给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后果。
安全科技是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和技术保障,其中过程安全技术主要是针对工业生产装置和设备可能发生的危险或措施不当行为进行及时响应和保护,使生产装置和设备迅速恢复到安全工况,从而使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最低程度,保障人员、设备和生产装置的安全。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过程安全技术已被很多国家的石油和化工等企业普遍采用,所以,对现代工业而言,过程安全控制科学成为了不可缺少的技术,其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也极具现实价值。
为此,杨帆从一开始就坚定地选择了这一有价值的科研方向。从本科到博士后、从国内到国外,杨帆始终将自动化领域的过程安全作为自己倾心研究的方向,并在运用建模及推理等各种手段,进行安全评估、故障检测与诊断、报警监控与管理三个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深厚的积淀。
精勤不倦 自强不息
每个清华学子都深深浸染了其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行,对于杨帆来说,尤其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从本科到博士后,十余年的清华经历,让这位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收获了足够的科研素养外,更是砥砺出了宝贵的品行。
杨帆说,校训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自强不息,争取上进,另一方面厚德载物,品德高尚。清华还强调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其中红是前提,也就是说道德是首要的,清华非常强调这一点。只有将德和才两方面有机结合,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强不息,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到极致,再加上一个好的思想品德,才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杨帆积极上进、精勤不倦,将自强不息的精神具体化到了平时的行动中,除学业以外,本科期间还曾担任系学生会主席。由于各方面表现优异,2002年获得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研究生阶段,杨帆更是双肩挑,同时完成科研工作和承担学生工作,如本科生辅导员、系学生工作组组长、系研究生学术委员会主任等。他先后获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清华大学“一二·九”辅导员奖、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奖项或称号。2006年获得IEEE Control Systems Society (Beijing Chapter)颁发的“青年优秀论文奖”。
这种积极的心态让杨帆始终能不停地向前行走,2008年获得清华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并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荣誉称号。之后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工作,后又到加拿大Alberta大学进行访问研究。
获得深厚的积淀和历练之后,杨帆于2011年8月又回到清华大学,在自动化系检测与电子技术研究所工作。此时,他已经由当年的学子成长为一个踌躇满志的科研工作者,其学术视野瞄准的是大规模复杂系统的拓扑建模、故障诊断与安全评价、工业系统智能报警监控等具有学科交叉性质的研究方向。
科研创新 积极前行
加拿大的研究,对即将步入科研征程的杨帆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国外开阔了视野,了解新的东西,这是一个对成长很有帮助的经历。”杨帆说,“再回到国内,就会有新的认识,更清楚地看到未来的方向。另外,出国的经历和国内的培养相结合,立足国内谋发展,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路径。”
的确,国内和国外丰富的求学经历带给了杨帆更真实的历练和成长的积淀,这也为他能够迅速成长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一名合格的工作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此,杨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参加的一些横向科研项目中,都贡献出了自己的学识和智慧。他以应用广泛的过程安全为主要研究方向。杨帆介绍,过程工业规模很大,规模大了就比较复杂,需要监控的变量就特别多,一个变量出现了问题还好,但它还会波及其他方面,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个影响如果不消除的话,就会造成很大的灾难,好多事故都是由很小问题引发产生,所谓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所以,我们希望一旦发现了一种故障的症状,就迅速、准确地找到根源,而要想找到根源就得之前做好建模,这种模型必须要适用于大规模复杂系统。
模型有了,第二个要做的就是数据分析,现场得到的东西只是数据,数据出来了,要提炼出一些信息,这些信息作用在原来的模型上,通过对比就能匹配出哪有问题。有了模型和数据,就可以进行推理,找到故障根源,预测故障可能影响的范围等,包括在线的、离线的过程分析,事前、事后的分析就都可以做了,站在应用的角度,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杨帆说:“以前,学术界做得比较多的是基于一个局部精确的模型。而我们经常做一些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比如做一些图模型,用图描述这个比较复杂的大规模的系统。目前的进展沿着这个方向走,尽管离实际方向还有一定距离,但我们一直在走。”
坚守科研 走向未来
一个优秀的科技工作者总是清楚自己的差距,也清楚未来的路如何走。正是因为如此,杨帆积极地参与到各种科研项目中。杨帆目前还承担了与ExxonMobil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Company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学科交叉基金项目“生产过程异常工况管理和辅助决策支持”等。
另一个使得杨帆沿着这个方向坚定前行的是广阔的产业应用前景,石油化工、造纸、能源、轻工等都会用到。他说,过程安全这个领域,是源自行业自身的需求、工业过程的需求,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发展空间非常巨大。
杨帆具体解释道,“但具体朝哪个方向发展,角度不同可能会有不同。包括我们前面用到的一些方法,有些方法是完全不相关的,比如我们组以前偶然发现报警的问题和基因序列的分析方法有一定的关系,于是我们把基因序列分析里的一些算法应用到报警的序列分析上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由于是应用驱动,所以理论上我们就是要去找,什么工具更有效更有用,那我们就来用。所以我觉得,这也是符合工科特点的,要从工业需求出发,只要能够对工作效率和安全水平的提升有帮助,那就值得做。”
杨帆的话中包含着一个朴实的理念,即一个科技工作者要从社会的本质需求出发,来体现出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使命。正因为此,不管前路如何艰难曲折,杨帆坦言,他始终会怀着一颗对科学无比热爱的心,不断地开拓眼界和科研思路,为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最后,杨帆说:“时代需要创新,创新是国家的灵魂,创新首先要体现在科技工作者身上,只要每人都尽力做好创新,就能够推动国家向前发展。”
潜心科研,创新不息。以应用为驱动,未来,倾情科研的杨帆仍将一如既往地在孜孜不倦的研究中,努力为其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寻找着方向。
来源:《创新时代》2013年第02期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XSD201302026.htm
清华研工小站报道:
“刘冰奖”得主杨帆 | 做深入而有针对性的育人工作
“努力做有思想的行动者,在行动中坚守本心,追逐理想。
——杨帆”
杨帆是学生工作系统的一员老兵,从学生时代就做过系学生会主席、党支部书记、辅导员、学生组组长,一直到直博四年级。应该说,正是学生工作塑造、培养了他,使清华又红又专的传统深深地烙在了他身上。2011年8月底刚从海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归来,9月初他就接任了系党委副书记,重归学生工作大家庭。2015年7月起担任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专门负责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直到2017年11月正式告别学生工作系统。
倡导读书和思辩,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提到思想教育工作,很多人会有刻板印象,好像只是会板起面孔训人。其实不然,在杨帆看来,思想的交流不一定需要得到唯一的答案,思考的过程本身更为可贵,这个过程就叫作“思辩”。通过苏格拉底式的追问,用带有批判的态度去看问题、提观点,这本身就是提高思想水平的有效途径。杨帆提倡同学们读书、思考,然后通过读书会等方式充分地交流感想,互相提问题,特别是提出不同的观点,这是碎片化的阅读所无法替代的。
杨帆自己喜欢读书,也喜欢向同学们推荐书,这些书不一定代表着多么正的观点和多么高的理论水平,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提出了有特色、令人回味的观点,让人眼前一亮、记忆深刻。比如由林炎志学长的《笑迎挑战》,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本利益与政治权力的不稳定结构,探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执政党的合法性;由韩毓海的《天下——包纳四夷的中国》,审视“中国亚洲内陆边疆”,认识继争得“海权”之后为何要争得新“陆权”的重要意义,以此来理解“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何新的《希腊伪史考》,倡导对司空见惯的常识多问几个为什么,寻求客观依据;通过格莱德维尔的《引爆点》《决断2秒间》《异类》,鼓励突破思维定式,探讨非理性的价值……杨帆也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读一些“大部头”,比如组织学生骨干研读林泰先生主编的《问道》,对十种社会思潮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分析解读;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分享自己的理解,并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来辅导同学们学习。杨帆还收集和分享世界知名大学校长的演讲,比如常引用哈佛校长福斯特的“停车位理论”去鼓励同学们勇于追逐本心,引用耶鲁校长沙洛维要对“失实表述”进行辨别和应对的提醒希望同学们保持独立判断。有的同学在思想汇报中就提到,听了杨老师的分享,对一些本来觉得枯燥或者想当然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与学生座谈交流
每当同学有问题咨询或者汇报工作,杨帆都会认真倾听,了解同学们的思想,提出自己的想法。当同学们发邮件或者短信时,杨帆也会在第一时间快速回复,因为杨帆认为这是一个老师应有的态度。很多同学都有感觉,杨帆回复邮件很快,每当一个材料发给杨帆审阅后,他很快就会反馈意见,提一大堆问题。杨帆说,他喜欢改材料,因为他把这视为思想交流的好机会。为了启发同学们的思考,杨帆还经常在同学们的各种材料上用批注的方式提出意见。这些意见有很多是启发式的,提出问题,而不给出答案。杨帆也鼓励同学们用这种方式去读书,去辩论。在系里工作时,还曾专门编写册子,精选一批带有批注的文章,分享给大家,帮助大家建立这种批判式的读书方法。杨帆也通过阅读同学们的文字材料而发现了一些思想问题,及时与同学交流。比如一个同学在入党自传中提到在国外交换时听到的一些不同声音,杨帆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号,与同学本人深入交流,帮助其排解了思想的困惑。
强化骨干培养,完善系统化培训
在2016年的年终述职时,杨帆说,在研工部的工作中,有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开课办班”上。的确,针对不同群体的各种培训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媒介,也是受众广大的有效方式。一年下来,积极分子学习班、发展对象学习班、党员培训班、德育助理培训、社会工作案例研讨课、骨干研修班、新生入学教育、北京高校研究生骨干培训学校,等等等等。这些培训,有些是规定动作,有些是特色工作,杨帆总是设法通过优化培训方式和精选外请报告来争取提高其培训效果,同时,注重系统地梳理培训体系。
过去,本科生系统的骨干培养体系较为完善,而面向研究生社工骨干的培养则相对欠缺,不够系统。杨帆牵头对此进行了梳理,形成了由基础模块、提升模块、扩展模块、实践模块组成的系统架构,并重点对研究生系统的社会工作重点方面进行了整理,开设了包含党建、宣传、事务、大型活动组织等专题的“社会工作案例研讨课”,带领团队集体备课和试讲,形成了丰富的案例集和授课方案,这门课现已逐步成为德育助理上岗必备的培训环节。
通过对党员、党支委、党支书的全面调研,杨帆发现当前研究生党建受到党支书投入程度和能力水平的影响很大,而全校约500名研究生党支书又是研究生党建的中流砥柱和全覆盖工作的重要依靠。因此策划、组织了党支书的专题培训,通过读书、实践、交流等方式强化党建工作的能力素质,后来这项计划被定名为“领雁计划”,成为全校党建培训的品牌。
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工作研讨班合影
此外,杨帆还注重推动通过信息化手段扩大培训受益面,例如将精品报告上线“小研慕课”,供同学们自学。其中既有名家讲座,也有优秀研究生的报告,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的优势。
坚持双肩挑,上好“两个班”
虽然杨帆2011年才正式回国任教,但杨帆被称为“杨老师”可是要追溯到2002年9月,那时他开始担任2字班(2002级)辅导员。本来他是计划能有一段时间专心做做学术,但总是事与愿违,一直双肩挑地走了下来。2002年,系里遴选辅导员时,杨帆刚刚卸任系学生会主席,本来系里想让他先暂时不做辅导员,后面再启用,但后来系里还是觉得他最合适,他也欣然应允。几年之后,因学生组组长暂时没有教师身份的人选,所以杨帆就以学生身份担任了一年的组长。在加拿大做博士后的时候,本来合作导师希望杨帆再做一段时间而不急于回国,但系里找到杨帆,希望他尽快回国承担学生工作,趁他的合作导师来清华访问期间,系主任还专门向其合作导师解释了系里的考虑,于是杨帆终止了博士后工作,回国任教,并担任副书记。后来,杨帆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准备赴瑞典研修4个月,但还是因为工作离不开,不得已放弃。对此,杨帆既有遗憾,也很坦然,遗憾的是错过了一些专心从事学术研究的机会,但既然是组织上的安排,而且是从事了一项伟大的事业,他也感到满足,心甘情愿地投入到学生工作中。
做学生工作有个特点,常常越是到了非工作时间越忙,晚上、周末有时要赶几个场,而且长期处于待命状态,手机常年不关机。杨帆适应了这种状态,抓紧其他一切时间做好教学、科研工作。到研工部工作以后,他就常常下班以后再到系里的办公室来,闭门工作,指导学生,一干就是一晚上。进楼的时候有时会和系里下班回家的老师碰上,笑称来上“第二个班”。这种双肩挑、上两个班的状态使杨帆始终位于教学、科研的一线,更为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接地气,而且教书育人是他的理想,虽然辛苦,但乐在其中。他鼓励学生全面发展,除了学业以外做一些社会工作,他的研究生中就有担任过系研会主席、德育助理的同学。
在国际会议上合影
去年,杨帆初为人父,就需要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他开玩笑说,孩子很讲政治,出生的时间刚好是忙完海淀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和辅导员评优等工作,孩子挑了个最不影响爸爸工作的时间出生。现在,杨帆的孩子只有一岁多,有时需要趁孩子睡觉的时候再来工作,周末的时间也要多用来陪孩子。他正在调整生活的状态,寻找新的平衡。他说,这种多角色、多肩挑的状态很累,经常也感到很挣扎,但很充实。
今年7月,杨帆调到研招办工作,在摸爬滚打中开始了一项全新的工作。研招办的工作不仅限于组织开展好招生录取(admission)工作,还有规模测算、政策研究、项目策划、宣传推介等职能,这其中就要体现清华的定位和育人的职能。如果说原来做的思想教育针对的是在校学生的提高,那么招生工作就是要把好入口,遴选出那些最符合清华品味、最具有培养潜质、最能传承清华精神的学生,因此要站在清华使命的角度把人才培养的理念体现其中。岗位虽变,目标不变。杨帆将继续在新岗位上践行育人理念,为学校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服务。
供稿:研究生部
编辑:贾垚
………………………………………………………………………◆…………………………………………………………………………
杨帆,男,2002年以来历任自动化系辅导员、学生组组长、党委副书记,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等,现任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他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党建、思想教育、骨干培养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曾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清华大学优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者,清华大学林枫辅导员奖,清华大学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中国自动化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或荣誉称号。
刘冰同志自五十年代起任清华大学领导,为蒋南翔教育思想的建立和实施作出了突出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从2015年开始,学校设“刘冰奖”,旨在奖励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线取得突出业绩、即将投身科研或管理工作的教师身份辅导员,以及在指导和参与学生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线教师。 |
2017年度辅导员大会
时间:12月28日下午2点
地点:大礼堂 |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JXfaMSigCIWbr0e2NxNhw
南通星辰报道:
蓝星公司过程安全报警管理培训在南通星辰举办
2018-12-14
12月11日-12日,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相关人员报警管理的实操能力和理论水平,蓝星公司在南通星辰组织开展过程安全报警管理培训,蓝星系统企业安全和DCS负责人共计45人参加。
“11.28”重大爆燃事故的发生,报警管理缺失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蓝星公司积极部署,制作了报警管理自查表,火速在直属企业中开展报警管理自查活动,对SIS系统、DCS系统的工作状态进行梳理,立即放开关键安全变量报警,且在DCS历史趋势设定的期限不得少于一个月,同时开展报警管理过程安全报警管理专项培训。
此次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报警管理基本理论方法、工程实施和工具、工业报警的理念与常用方法、先进生产安全管理技术介绍、企业报警管理规划等,并现场参观南通星辰报警管理及先进管理系统。培训特别邀请了清华大学教授、工业报警专家、国家报警管理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杨帆教授为参会人员讲述工业报警的理念与常用方法。本次培训时间安排紧凑,强度大,有深度,重实用,都是十足的“干货”。冯恩波博士、姚石泉博士和杨帆教授的讲授别开生面,给大家传授了新的理念、工具和方法,培训活动达到预期效果。
公司总经理庞小琳表示,组织这次培训很及时,也很有必要,相关人员通过学习要有收获。装置安全运行,设备和技术是一方面,但关键是人,安全最终要落实到人,培训要到位。南通星辰也将按照蓝星公司要求,立即开展自查整改,并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做好培训的跟进和落实,深化报警管理与持续改进、自控优化等工作的结合,切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能力,防患于未然,确保装置的安稳长满优运行。
来源:南通星辰 http://www.ntsmp.com/ntxchccl/xwymt/hhxw/webinfo/2018/12/1543572782646408.htm
南京广播电视台报道:
智能制造万里行——走进南京暨5G+工业互联网高峰论坛举行
2019年10月16日
今天(10月16日)下午,“智能制造万里行--走进南京暨5G+工业互联网高峰论坛”在南京国际博览会议中心举行。
南京日报报道:
5G+工业互联网高峰论坛举行
2019-10-17
10月16日,“智能制造万里行——走进南京暨5G+工业互联网高峰论坛”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来自工业领域以及5G相关领域专家、企业人士共150人参与了论坛,会上诸多专家学者分享了5G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发展的经验和发展新风向。
华为云核心网5G产业发展战略高级总监黄蔚蓝表示:“从2G到4G,我们体验到的主要是网络速率的提升。从4G到5G,不仅仅是速率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具有低时延、大带宽和海量连接的特点。”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预计在2030年,中国在垂直行业5G设备上的支出超过5200亿元。其中,智能制造业达到2000亿元,占比38.5%。此外,预计2020—2025年期间,5G将带来35.4万亿元的产出,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比重非常大,5G将成为国民经济各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部分。“华为首次提出了‘确定性网络’概念。希望广大的工业企业能够参与5G确定性网络联盟的合作。”
“从4G网络只能‘尽力而为’,到5G网络的‘确定性保障’‘说到做到’,制造业在其推动下从自动化转向智能化,智能工厂从梦想变为现实。”清华大学教授杨帆介绍,由于智能工厂具有大型化、分布式、人机共融等特点,需要实时性、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的网络条件。因此,5G的重要应用场景便是智能工厂。5G应用可从eMBB(增强移动宽带)类场景首先突破,逐渐向uRLLC(智能网络)等场景快速渗透(强调大规模和实时应用)。
江苏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周林林介绍了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实践经验。汉云平台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制造技术相结合,改变制造业传统的生产、经营、决策模式。其中,“我们通过平台赋能‘一带一路’。平台可以显示各个国家宏观经济、区域经济活跃状况,是‘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助力企业对外贸易。”
来源:南京日报 链接:http://www.nanjing.gov.cn/zt/sjznzzdh_20191014/xwzx_20191014/201910/t20191017_1679473.html
南国早报报道:
2019中国“智能制造万里行”产业发展峰会在北海举行
2019年12月01日
11月29日,2019中国“智能制造万里行”产业发展峰会在广西北海举行。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内行业专家以及工业互联网企业精英人士共500人参会,以北海3+4产业树规划为出发点,以“平台赋能·领航智造新蓝海”为主题,深度研讨制造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分享工业互联网平台最新应用及场景模式,探讨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创新发展的最佳实践路径。
峰会现场
据悉,此次活动旨在提升北海工业互联网氛围,同时推动两个“落地”,即“工业互联网研修班”培训活动落地和“蓝色工业杯”工业大赛活动落地,逐步实现“一体两翼”的战略布局,为当地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基础的人才资源、筛选出可持续孵化项目,实地走进当地企业深入交流,帮助北海工业人才结构“换血”升级,助力北海实现“弯道超车”。当
天峰会上,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新社和清华大学教授杨帆分别作了《智能制造与工业信息安全》、《新一代人工智能引领智能制造》主题演讲。同时,与会嘉宾还就《工业互联网平台如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高峰对话。活动当天,还举行了北海“智能制造万里行”活动和北海“蓝色工业杯”工业大赛启动仪式。
此次峰会后,当地还将陆续举行行业沙龙、专业论坛、企业问诊、人才培训活动,工业大赛等系列活动。
据了解,“智能制造万里行”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司、信软司、装备司相关司局领导下,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两化融合委员会联合各地市人民政府、市工信局、市经信局,自2016年持续开展的系列活动,旨在推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倡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此次峰会的主办方忽米网日前已与北海市牵手,共同建设和运营北海市新工业服务平台暨忽米网北部湾广西区面向东盟总部中心,以工业互联网打通信息孤岛,将在未来三年分三个阶段持续打造北海工业互联网氛围,为行业发展培育供给新鲜“血液”,实现产业智能化升级。
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1684883102997433&wfr=spider&for=pc
清华新闻网报道:
未央计划:听课,只为和学问作伴
学生记者 张同顺
线上开学,共同“战疫”。
新的学期,一切都显得和以往与众不同。
课程的规划设计也推陈出新。为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方便课外学习,3月1日,清华大学“未央计划”正式启动,首批110余门未央课程上线,校内学生“先到先得”。
选课不为修学分,不为GPA,完全为了想听、想学,“未央计划”的师生们第一周的体验如何?听听他/她们怎么说!
理工小博“痴迷”法律课堂
生命学院17级博士左冲,开学后的日子有点枯燥,回不了学校去不了实验室,每天只能在家刷文献。
不过,从上周开始,左冲的学习日程又添加了新内容。前段时间,他留意到“学在清华”公众号推送的“未央计划”后,计划里的“法律思维”“写作与沟通”等课程吸引了他的眼球。
“我虽然学的是理工科,平日里都沉浸在实验室,很少跳出专业圈子,但是我心里依然保留着一种文科情怀。”3月1日,“未央计划”开抢的晚上,他迅速下手将这两门课,收入囊中。
左冲说起上周三刚刚上过的“法律思维”课,法学院刘晗老师讲的一些问题和案例令他记忆深刻。
——“吵架”和“打官司”有什么区别?
——“李雪莲告状为什么一定要有个结果?”
“法律思维”课PPT
“我原以为法律课都晦涩难懂,结果听了刘老师的课,发现并不是这样,法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左冲上了一节课已经对法律的魅力着迷,赞叹刘晗老师深入浅出的授课方式。
其实,同学们对“法律思维”课的关注,刘晗老师上课时已经感受到了。据统计,3月1日晚上,这门课选课的人数就达到500人的上限。3月4日下午上课时,登录荷塘雨课堂听课的人数有433人,同时进行的腾讯会议直播中听课人数也增加了近150人。上课过程中,荷塘雨课堂共有209条弹幕,18篇投稿;腾讯会议直播中也收到了数百条实时留言。对于这些反馈,刘老师自己也在授课过程中尽力即时回应,答疑解惑。
艺术生“勇闯”材料专业课
材料学院沈洋老师开设的“神奇的氧化物”课程有幸列入“未央计划”。该课一直是材料学院大一新生在未选专业之前,作为专业导学课开设,相对浅显易懂,偏重于介绍知识和学习方法,因此特别适合“未央计划”。
然而即便如此,沈洋老师也没想到作为一门理工类的专业课,会有这么多学生来选听他这门课。上周一上课时,荷塘雨课堂签到人数就有80余人。“我从学生的学号编号可以看到,选这门课的学生不只有理工类的学生,还有像社科学院、美术学院等文科专业的学生。”
“实际上,大学本科的学习不在于你学到多少精而专的知识,而在于在学习中发现你感兴趣的点,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沈洋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不要过早的被自己的专业所限,一个人取得成绩往往是在发现自己兴趣和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基础上。
沈老师在讲授“神奇的氧化物”,课上同学们的弹幕很踊跃
沈洋老师说,同学们课上发言互动的热情让他十分感动。为此,他特意在雨课堂发了一次公告单,表示课堂的气氛让他很受感染,感谢同学们的参与,他将会继续努力让课堂更加精彩。
抓住机会挑战“硬核”课
和左冲一样,航院直博19级的于子宏也加入了“未央计划”,他选的是自动化系杨帆老师开设的“系统辨识理论与实践”。
“我以前也曾想选这门课,但是这门课非常‘硬核’,要不然是因为某一学期的功课压力太大,实在腾不出精力,要么是因为正巧时间冲突,所以不得不忍痛割爱,一直没上这门课。这次这门课列入‘未央计划’,现在在家正好有时间,可以从容地学学这门课程了。” 于子宏的专业方向是无人机设计,他知道杨老师在这门课程里讲授的系统辨识和预测,在无人机控制器设计方面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认真跟下这门课,会非常有助于自己的专业研究。
杨帆老师也是第一次见到他的这门课的听课人数超过100,以往,他这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的选课人数加旁听人数一般不超过30人。这次,课程列为“未央计划”,除了正式选课的学生以外,后台显示“未央计划”的课堂还有101人选了这门课,当天仅“未央计划”的课堂就有55人签到听课。
“系统辨识理论与实践”课程PPT
“我在雨课堂上大概浏览了一下,进来听的基本都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很多学生来自机械系、电机系等院系,这门课程或多或少和他们的专业有关系,对他们的专业方向有帮助。” 杨帆老师认为,在专业交叉或辐射领域有所拓展,对一个人的研究非常重要。
回归学习本心
提起“未央计划”,是学校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不给老师增加额外负担、不影响现有选课学生的学习情况下,面向校内学生使用荷塘雨课堂开设的校内同步课堂,统称“未央班”,首批推荐110余门课程。
“未央计划”首批从一开锣便炙手可热,诸如“写作与沟通”“西方近代哲学”“腐败的政治经济学”“中国重要统计指标解读与应用”“法律思维”等热门课程,设定的500个限额瞬时就已爆满。此外,还有18门课选课的人数超过了300人,超过百人的也有相当多的课程。共有13734位同学成功打入班级。
好奇心是一切求知的起点;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启动“未央计划”,根本宗旨是引导同学们回归做学问的本心:不在于学分,不追求功利,只为了想学而学。
就像钱锺书当年的学习,畅游在图书馆里,只为了和学问作伴。
如左冲说的,他专业学的是理工科,但一直没有放弃文科情怀,这次终于有这么一次机会,让他如偿所愿。也
如于子宏所想的,以自己研究方向为中心,学习专业所能辐射的知识,让自己长其所长,视野更为开阔,发现专业领域最有潜力的创新点。
当然,在“未央计划”开课的老师们,最乐于看到的就是学生们享受其中的自由学习过程。线上教学对老师们是一次考验,“未央计划”更是要求老师们习惯两个班级的同时开设。有的老师习惯会议系统和雨课堂混合用,没有及时开通语音直播,类似这样操作上的一些问题,经过这一周的熟悉都逐渐解决了。也有老师们对“未央班”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比如,刘晗老师已经给“未央班”的学生们建立了微信群;沈洋老师收集后台的弹幕信息分析“未央班”学生不懂的问题;甚至还有的老师,直接专门为“未央班”的学生另设时间在周末时间单独开课。
“前三周课程的教学内容会同步到未央班吗?”“未央计划以后会不会有更多精彩的课程上线?” 好消息是,同步功能正在研发中,很快会与大家见面。而学校的“未央计划”二期课堂也已经准备就绪,将于3月9日中午12:30在荷塘雨课堂发布。
“未央计划”二期,我们不见不散!
编辑:吕 婷
审核:戚天雷
原文链接:https://news.tsinghua.edu.cn/info/1043/770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