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张必桦,男,1972年6月出生,安徽泾县人。现任安徽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职务,副研究员技术职称。
主要从事茶叶科研、科研管理和科技推广等工作。多年来,主持、参加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省级科技成果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7年7月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机械制茶专业。
社会任职: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茶叶加工的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参加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
科研成果:
1 祁门红茶高效加工关键技术与自动化装备研究 黄建琴;丁勇;王旭;徐奕鼎;王烨军;张必桦;周坚;李晓丹;袁自春;胡善国;苏有键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2011
2 茶树抗寒关研究关键技术及集成应用 江昌俊;李叶云;杨维时;陈林波;胡筱虹;黄建琴;方实明;胡绍德;蒋家月;张必桦 安徽农业大学 2010
3 祁红香螺等名优茶创制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高成;周坚;黄建琴;丁勇;张必桦;陈长庚;汪有钿;王烨军;袁自春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2000
发明专利:
[1]叶涛,张家侠,孙钦玉,张冉,葛超美,陈伟立,程安东,丁勇,吴秀俊,张必桦. 一种便携式茶叶采摘器[P]. CN212786677U,2021-03-26.
[2]叶涛,张家侠,陈伟立,孙钦玉,张冉,葛超美,程安东,丁勇,张必桦,吴秀俊. 一种小贯小绿叶蝉卵粒观察装置[P]. CN212787075U,2021-03-26.
[3]叶涛,葛超美,张家侠,孙钦玉,张冉,陈伟立,程安东,夏先江,丁勇,张必桦. 一种灰茶尺蠖诱捕装置[P]. CN212787111U,2021-03-26.
[4]叶涛,孙钦玉,张家侠,葛超美,张冉,陈伟立,程安东,张必桦,丁勇. 一种茶叶采摘用储存装置[P]. CN212797758U,2021-03-26.
[5]叶涛,程安东,张家侠,孙钦玉,张冉,葛超美,陈伟立,丁勇,张必桦,吴秀俊. 一种防治有机茶园幼苗期病虫害的药物组合物[P]. CN111802411A,2020-10-23.
[6]凌云强,王烨军,凌刚,张必桦,钟金玲,李祖成,汪光明. 一种绿茶栽培方法[P]. CN111557200A,2020-08-21.
[7]王储炎,张洁,张必桦. 一种甘薯叶红茶的制备方法[P]. CN104186833A,2014-12-10.
[8]张必桦,黄建琴,丁勇,王烨军,雷攀登,徐奕鼎. 一种提高中低档祁门红茶品质的加工方法[P]. CN103907702A,2014-07-09.
[9]王烨军,徐奕鼎,黄建琴,张必桦,苏有健,方吴云,夏先江,张永利. 茶树种性抗性与表现抗性生理鉴定方法[P]. CN102703573A,2012-10-03.
[10]黄建琴,丁勇,王昶,张必桦. 工夫红茶自动立式萎凋机[P]. CN202050859U,2011-11-30.
[11]黄建琴,丁勇,王昶,张必桦. 工夫红茶自动发酵机[P]. CN201967604U,2011-09-14.
[12]黄建琴,丁勇,王昶,张必桦. 工夫红茶自动立式萎凋机[P]. CN102067925A,2011-05-25.
[13]王文杰,陈长庚,黄建琴,张必桦,吴新荣,徐奕鼎,罗仲兴,方吴兴,王烨军. 利用微生物提取茶皂素的方法[P].
论文专著:

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发表中文论文:
[1]鲍立新,张必桦,何艳.浅析农业科学院年鉴的编纂——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年鉴》编纂为例[J].黑龙江史志,2020(07):14-17+22.
[2]鲍立新,张必桦,乔利利,何艳,吕凯.农业科研院所年鉴档案编纂探讨——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9(20):242-243.
[3]凌云强,张必桦,张家侠,赵强.安徽茶园现状及现代可持续茶园生产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6):323-325.
[4]凌云强,张必桦,赵强.安徽省茶树良种引种状况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1):10881-10882.
[5]王文杰,陈长庚,张必桦,黄建琴,吴新荣,徐奕鼎,方吴云,王烨军,雷攀登,吴琼.二次发酵提取茶皂素的方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0):296-301.
[6]项利民,张必桦.青阳县茶产业升级对策探讨[J].茶业通报,2013,35(04):181-183.
[7]王文杰,陈长庚,黄建琴,张必桦,吴新荣,徐奕鼎,罗仲兴,方吴云.油茶芽接与扦插育苗比较[J].林业科技开发,2011,25(01):89-91.
[8]王文杰,陈长庚,黄建琴,张必桦,吴新荣,徐奕鼎,罗仲兴,方吴云.油茶饼粕中残油榨取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02):416-419.
[9]王文杰,陈长庚,黄建琴,张必桦,吴新荣,徐奕鼎,罗仲兴,方吴云.高产优质油茶单株的选择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0):136-140.
[10]丁勇,徐奕鼎,王烨军,张必桦,苏有健.祁门红茶初制中萎凋与初烘工艺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09):110-114.
[11]丁勇,张必桦,周坚.茶叶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体系的构建[J].广东茶业,2010(Z1):10-14.
[12]黄建琴,罗仲兴,王烨军,张必桦,徐奕鼎,方吴云,陈海峰.几种防冻剂在茶树上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01):210-214.
[13]王烨军,黄建琴,罗仲兴,张必桦,徐奕鼎.山地茶园防冻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5):165-168.
[14]程剑,陈长庚,王文杰,罗仲兴,吴新荣,张必桦,徐奕鼎.安徽省祁门县油茶品种资源及其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14991-14994.
[15]张必桦.我省中小茶叶企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茶业通报,2007(04):153-154.
[16]张必桦.论茶叶科研单位如何适应市场需求[J].农业科技管理,2007(01):66-67.
[17]张必桦,朱奇志.我国茶叶流通现状与发展方向[J].福建茶叶,2006(03):33-34.
[18]张必桦,王剑锋.浅析WTO框架下我国绿茶的发展策略[J].茶业通报,2003(04):158-160.
[19]张必桦,雍成树.茶叶综合利用及其产品开发途径[J].福建茶叶,2003(01):28-29.
[20]张必桦 ,郭高.祁红超微茶研制成功[J].安徽农业,2002(10):6.
[21]张必桦.安徽名茶的现状与发展思路初探[J].茶业通报,2002(03):8-9.
[22]黄建琴,丁勇,张必桦,王烨军,袁自春.祁红香螺茶配套机制工艺研究[J].茶叶机械杂志,2001(04):18-20.
[23]周坚,张必桦.利用科技优势办实体 加速成果产业化[J].农业科技管理,2000(05):49-50.
[24]黄建琴,丁勇,苏岳静,张必桦.多功能名优茶机的研制报告[J].中国茶叶加工,1998(04):18-20.
荣誉奖励:

获得省级科技成果1项。
1、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2、安徽省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