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机械技术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教学情况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牛小铁,男,1970年1月出生,工学硕士。现任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副教授,院学术委员会第二届、第三届成员。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2年至1995年 北京煤炭工业学校基础科任教。

1995年至1999年 北京煤炭工业学校机械、力学教研室主任。

1999年至2001年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力学教研室主任。

2001年至2005年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CADCAM教研室主任。

2005年1月至今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教学副主任。

社会任职:

1. 北京市数控专业指导委员会理事。

2. 煤炭高职机械力学研究会理事。

教学情况:


承担教学项目情况:

1. 北京市教科院科研项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子课题的研究,2005年,主持。

2. 学院立课题“我院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框架研究”,2007年,负责。

3. 北京市教科院课题《“3+2”中高职衔接模式研究》的研究,作为子课题“数控技术专业‘3+2’中高职衔接模式”,2009年,负责。

4. 院立课题“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10年,课题负责。

5. 教育部立项“数控技术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项目子课题,2005年,主持。

6. 北京市教科院科研项目“二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子课题的研究,2005,主持。

7. 市教委项目“公差与配合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主持。

8. 学院项目“数控机床编程操作与加工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主持。

9. 学院项目“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主持。

教学成果:

1. 《机械技术》系列综合教材,2004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 “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4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3. “公差与配合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2004年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

4. “数控机床编程操作与加工”,2006年获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

5. 《数控机床编程操作与加工》课程,2006年该课程改革成果获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

6. 《自动生产线》,2009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

7. 《CNC雕刻加工》,2010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

主讲课程:

“数控机床编程操作与加工”、“CAD/CAM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技术”、“CAXA制造工程师”。

培养研究生情况: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数控加工过程中切削载荷与切削用量关系的研究”,主持。

2. “曲面加工过程中切削荷载与切削用量关系的实验研究”,主持。

资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编参编教材8部。

出版专著:

1. 《数控机床编程操作与零件加工》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03-01

2. 《机械技术》主编 煤炭工业出版社

3. 《机械基础》副主编

4. 《机械技术实验指导书》主编

5. 《机械设计基础》参编

6. 《CNC雕刻加工》参编

资料更新中……

发表中文论文:

1. 《直齿圆柱齿轮的模糊优化设计》2002年1月《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数控加工中的对刀方法》,2003年2月《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 《数控车削切削用量的优化》,2003年8月《煤炭技术》

4. 《模糊模式识别在滚动轴承选型中的应用》,2002年6月《煤矿机械》

5.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实践》,2003年6月《机械职业教育》

资料更新中……

荣誉奖励:


1. 2002、2003年获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十佳教师荣誉称号。

2. 2002年获北京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荣誉称号。

3. 2004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4. 2010年获“北京市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5. 2011年获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一:


记教学名师奖获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牛小铁教授

2011年9月8日下午,在第27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牛小铁教授荣获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牛小铁教授在指导学生实训。

1.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内容与课程开发改革

在近20年的教学工作中,牛小铁教授始终把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改革成果,有效推动了系部和学院的教学改革。

1、突出技术主线,教学改革成果获一等奖

1992年至1998年,牛小铁教授主要负责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及教学改革工作,主持开发了《机械技术》课程,注重技术实用性,以机械零件的设计和生产加工为主线,打破传统学科课程内容,将工程力学、机械设计、金属工艺学、公差与配合等内容序化整合,主编出版了系列教材。该课程的改革在全国机电类专业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在2004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2、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先行先试

从1999年开始,作为数控技术专业带头人,针对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牛小铁教授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率先将数控职业资格认证融入教学计划。《数控机床编程操作与加工》课程,将编程理论与机床操作和数控加工的内容相融合,将专业学习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2004年完成课程配套教材的编写,2006年该课程改革成果获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

3、课程开发改革取得突破,精品课程结硕果

2007年学院开始进行示范性建设,牛教授主持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工作。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校企合作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遵循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从经验到策略、从通用到个性、从就业到发展等五个原则,完成18门主干课程的开发工作,有效地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机电专业的课程改革成功的基础上,2009年将改革成果推广到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专业中,促进了全系专业改革和建设工作。课程改革催生了一批高质量的精品课程,《自动生产线》(2009年)、《CNC雕刻加工》(2010年)等课程分别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机械技术》课程获北京市精品课程。

4、引入德国IHK项目,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2010年牛教授积极引进德国职业资格证书IHK项目,将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课程开发、教学方法、考核方法融入到教学改革当中,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学生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实训实习项目设计

作为机电系实训实习项目设计的“总设计师”,牛小铁教授利用两个校办企业和三个生产车间,使各专业实现了教学和生产的高度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实训模式。

1) “引车间入校园”,实训即生产

牛小铁教授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学生认知规律,实训项目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从模拟到真实”进行系统设计;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检测实训装置和电梯等实训装置,实训项目紧密联系实际,更加符合教学规律;与北京京闰电气公司合作在校内建立了2个机电产品的生产车间,学生直接参与产品的生产过程,按照作业指导书完成软启动器、变频器等产品的组装调试,实训过程做到了生产和教学的完美结合。“引车间入校园”受到了教育部领导和兄弟院校的高度认可,被德国专家誉为“中国的双元制”。

2)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学生即员工

机电系的数控实训基地具有对外生产加工资质,牛小铁教授实行了企业化运作,并引入企业的“5S”标准进行管理。学生实训的项目就是实际对外承接的加工任务,学生兼备员工身份,从师傅的带领到学生独立操作,在真刀真枪的加工中,学生的技能水平迅速提高,质量意识和责任心得到强化。实训基地的企业化动作,实现了生产和实训的高度统一。

3)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为实训项目,科研即教学

牛小铁教授积极主动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承担了北京机电技术开发公司、北京京闰电气公司等企业的一些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工作,并将研究成果简化、分解和改造成学生实训项目,将最新的技术和知识融入到教学中,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的技术服务项目,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

实训实习条件改善

近年来,为适应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满足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教学要求,大力进行了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成18个学训一体实训室,形成了“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模拟生产—真实生产—顶岗实习”的系统性实践体系,实现了教、学、做合一;校企共建3个生产车间,实现工学交替。

数据实训基地作为北京市示范性实训基地,经过三期建设,投入3000多万元,有CAD/CAM专业教室5个,拥有高档数控设备60多台,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加工软件10余种。满足了机电类专业的实训任务,并面向企业积极承担各种加工和技术服务。

与SMC、蒂森克虏伯等知名企业合作,建成了稳固的28家校外企业实训基地,满足了学生顶岗实习的需求。

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料建设与使用

牛小铁教授主编的《机械技术》上下册及实训系列教材,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从1996年开始,经过多次修订,在全国高院校广泛使用,教材编写的结构体例被广泛借鉴。

牛教授主编《数控机床编程操作与加工》教材,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并将职业资格认证融入到教学当中,该教材被评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经过2次修订,被30多家职业院校选用。

他还先后参与《机械设计基础》、《CNC雕刻加工》等10多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开发了《数控机床编程操作与加工》等3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并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2项。

与企业合作,建成了共享型专业资源库,包含专业标准、实训条件、师资队伍、主干课程、职业资格标准等内容。

摄制了变频器、软启动器等4种机电产品的安装和维护实训教学录像片,录像中内容以示范和3D动画多种形式来表达。录像片应用于机电产品生产车间的实训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企业也将录像片做为新员工培训素材。

数字化状况

牛小铁教授主持建成了机电系共享型专业资源库平台,将示范性建设任务中的8门课程全部教学资源上网,专业资源库作为示范性建设的主要成果之一,为学院的示范性建设增添了亮点。

引进10多种教学仿真软件,让学生随时可以模拟了解企业一线的生产环境。

机电学训一体楼实现无线上网,方便的上网环境及教学资源库建设,使得教师能够与学生在课堂外互动交流、答疑解惑,学生也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

2.因材施教做法及效果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牛小铁教授始终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突出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讲课有激情,积极启发引导,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授课效果良好。曾5次被评为学院“十佳教师”,2次被评为北京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

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具体做法:一是利用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尽量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教学内容引入行业技术发展最新成果,坚持每学期到企业调研,并将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及时反馈到课堂上,针对性教学大大缩短了学生到企业的适应期;三是在教学的同时,不断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通过介绍专业发展及市场需求情况,通过优秀毕业生的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激励,让学生喜欢和热爱自己的专业。

效果:兴趣是学习之母,从理论联系实际和校企合作方面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并通过优秀毕业生的典型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喜欢自己的课程。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灵活运作各种教学方法。

具体做法:一是广泛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不断设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实现课堂交互,杜绝上课睡觉、玩手机现象;二是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广泛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尽量将实际任务引入到教学中,实现边学边做;三是利用校办企业的资源,将生产和教学结合,机电专业、数控技术专业和汽车专业均实现生产和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在生产性实训车间进行原汁原味的职业训练。

效果:因材施教的教学,保证了学生的培养质量,近几年,机电、数控专业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9%。世界500强企业蒂森克虏伯电梯有限公司、昆明中铁集团等企业纷纷“抢购”学生,预定了今后三年的毕业生。

3.教学组织特点及效果

教学组织方面主要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从2006年开始,在数控技术专业开始探索项目化教学试点工作,并申请立项教学改革课题进行研究实践。随后机电专业的07级、08级、09级机电两个平行班中各选择一个班级,在学训一体实训室和3个生产性实训车间,进行了多门主干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教学试点。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试点班的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任务驱动,以真实的职业实践环境、真实的工作过程、完善的学习资料、丰富的机电专业教学资源库作为支撑,灵活采用现场教学、实物演练、项目教学法、引导文、四步教学法、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利用网络交互学习、模拟仿真实训等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作为课程学习的主角,以小组学习形式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师对其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整体评估。在教学中,理论、实践教学交融并进,使学生能够边做边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实施效果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团队合作意识也得到加强。经过试点为我院探索出一系列的教学管理经验:由合班、大班学习模式转变为小班学习模式,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设备进行技能训练;由2节课安排模式转变为依据项目需要的4节连排、8节连排,保证任务实施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4.教学考核方法改革及效果

七结合”课程考核全方位测评学生能力。配合项目化教学试点工作,进行了考核方法的改革,打破传统“期末试卷+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学生成绩评定方式,按照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笔试、口试与操作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等“七结合”要求,综合考察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七结合”的考核方法也成为学院示范性建设中的一个亮点。

探索了顶岗实习“十方面”综合考核。教师和企业指导人结合岗位需求,制定顶岗实习考核方法,通过顶岗实习报告、综合考核表、理论考核等方面评定学生成绩。综合考核表主要包括工作品质、学习能力、出勤、服从性、主动性、合作性、服务仪容、勤勉度、专业知识和绩效度等十个方面。2010年,在昆明中铁建的29名同学的考核完全依此执行,实践证明了该考核方式非常客观有效。

教学考核方法的改革有力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引导学生注重实践能力提高的同时,又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

5.教学思想、教育理论等研究的创新成果及教学运用成效

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主持参加多项北京市教委及北京市教科院的教研课题。结合学院教学改革中的难点问题,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上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特色,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教学研究成果及运用:

1)2005年,牛小铁教授主持完成了北京市教科院科研项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子课题的研究,课题负责人。为学院数控技术专业进行改革试点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探索。

2)2006年,牛教授进行了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数控机床编程操作与加工》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课题负责人主要研究探索了该课程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改革难点;经过课题研究,在数控专业、机电专业、汽车专业推广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并辐射至学院其他系部,推动了学院教学模式改革。该课程的改革成果获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

3)2007年至2010年,牛小铁主持示范性建设重点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建设工作,在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发、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逐步确立。2007年,进行学院立课题《我院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框架研究》,课题负责人。他针对示范性建设中优质核心课程开发的难点问题,作为学院当年的重点课题之一,为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提供指导性建设框架,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制定了标准和规范。

4)2009年,牛教授进行了北京市教科院课题《“3+2”中高职衔接模式研究》的研究,作为子课题《数控技术专业“3+2”中高职衔接模式》负责人,论证了中高职衔接的可行性、制定了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方案,为北京市中高职衔接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2010年,进行院立课题《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课题负责人。总结了机电系多年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研究了订单式人才养模式中的一些难点问题,为进一步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

教学研究论文:

牛小铁撰写教学研究论文10多篇,研究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和学院教学改革的难点.。

6.候选人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及效果

牛小铁教授所带领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突出成果,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在团队中做好了领头羊,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几年来,取得的荣誉有:国家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团队、北京市高等学校专业创新团队等等,完成了以下重要的改革工作:

1)提高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

教师的职业能力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团队成员的职业教学能力是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通过实施双薪制度鼓励教师寒暑假参加企业锻炼,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参加职业认证培训师资格考试,培养专职教师队伍的职业能力。近三年,17名教师到SMC等典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12名教师参加博世力士乐、FESTO有限公司等企业组织的职业能力培训;5名教师取得了三、四级安全生产培训师、机电一体化培训教师等专业相关职业资格培训师证书。

2009年,组织团队成员参加了包括教育理论、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等3个方面的教师综合职业能力培训测评,促进了专职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提升了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与教学能力。在整个测评过程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的评价小组对教师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2009年,课程团队结合项目教学试点工作,开展了“说课”活动。团队成员按照“说教学目标”、“说教学组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特色”对课程的地位和性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环节进行了解说。

2)提高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

牛小铁教授所带领的教学团队成员的研究方向涉及电气控制、机械制造、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液压与气动等多个领域,利用北京市项目资金建成了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和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两个科技平台,依托校办企业,团队教师利用专业优势积极为企业服务,参与多项产品开发,取得国家专利9项。

牛小铁所带领的教学团队先后与北京市机电技术开发公司(入驻中关村科技园石景山园的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开发了ZAD127矿用煤中灰分仪等8种新产品,申请专利6项,取得4个安全标志准用证,其中ZAD127-XK矿用隔爆兼本安型显示控制器是国内第一台触摸屏控制的防爆嵌入式计算机,填补了国内触摸式防爆计算机产品的空白,并全部投入批量生产。与北京煤炭矿用设备厂联合开发高压真空断路器(6KV KV)、隔爆型LED照明灯具系列产品和煤矿井下远距离综合保护装置等新三大类6种新产品,已投入生产。

与天津龙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传感器与PLC实训装置并获得专利3项,产品已经投入生产并应用到全国高职院校。与天津源峰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群控电梯实训装置,在机械结构及电气控制等方面严格按照实际电梯进行设计,能达到电梯机械、电气与控制等方面的综合训练要求,产品已为蒂森克虏伯电梯公司订单培养服务并推广应用到全国高职院校。

3)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建设高职教育“双师结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不仅建立专任教师实习制度,还定期安排师资到企业顶岗工作以提高职业技能和素养,同时还选聘企业技术能手担当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以校企双方工学结合为合作平台,构成学校专职和企业兼职的两支力量,共享教学资源,人才双向互动,以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完成开放式的高职教育教学过程,实现整体效应,达到教学团队师资结构的重构。

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制定教师聘任标准,从生产、售后技术服务等实践工作一线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教学专业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建立兼职教师库;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激励机制,对于业务技能力精、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效果好的兼职教师,按一定比例提高其课时酬金,参与学校优秀教师的评选,并将信息记录在兼职教师库中拟长期聘用。建立授课前培训制度,上岗前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法等方面的培训,同时要求他们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建立日常管理制度,定期对兼职教师日常教学活动进行检查,包括日常考勤、教学教案检查。

4)建立绩效考评体系,健全教学团队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

在教学团队管理过程中,建立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绩效考评体系,将团队成员个人层面的绩效考核和团队层面的绩效考评相结合,实现对团队成员的有效激励。

将教师在教学团队中承担的岗位和绩效挂钩。在团队内部,实现教师竞聘上岗,促进专业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建立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以及团队内部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教制度,使团队成员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

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教学团队发展政策和制度环境

对于团队整体,给予了更大的自主权、更多的责任、更多的机会、更灵活的工作安排,相应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和物质支持,配有专项经费保障。

在评优中,一是加大对团队成员优秀事迹的宣传力度,全力营造尊重创新的氛围;二是岗位激励,给优秀成员压担子,创造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机会,赋予其工作成就感;三是待遇激励,根据团队成员的贡献,合理确定岗位津贴的档次,发放与成果相配套的奖金;四是培训激励,对有培养前途的成员提供出国进修、参加国际会议、到高校当访问学者等各种培训的机会,提升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各项措施营造具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调动了教学团队成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团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保持旺盛的工作生命力。

7.候选人近期推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设想及实施方案

1)实施订单培养,探索中国特色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是机电工程系在多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大特色,为了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专业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深入开展人才订单培养模式改革。由于近年来订单培养成效显著,企业热情高涨,由企业选择学校转变为学校选择企业,由一年制的昆明中铁集团短期订单培养发展到蒂森克虏伯电梯公司全过程订单人才培养,由学生自己缴纳学费转变为企业提供奖学金并进行学费资助。目前已和蒂森克虏伯电梯公司等企业合作,初步探索实践了中国式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招生+招聘”组建全程订单培养班级,“专业+岗位”制定订单培养教学计划, “学校+企业”进行订单培养教学组织,“专业+职业+岗位”完善学生考核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打造有中国特色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2)引进德国IHK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国际视野的高技能人才

北京市教委已确定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进行德国IHK职业资格证书的试点工作。于2010年到2017年,每年招收40名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每年选派6名6名骨干教师到德国培训,掌握教学设计、课程开发、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并取得IHK职业资格考试官资格。引进IHK职业资格证书的项目,已经列入学院“十二五”重点工作。今后几年,要在北京市教委领导下,做好各项准备和培训工作,借引入IHK证书的机会,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将机电一体化专业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专业,

3)完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已初步建成了“教师、学生、企业”三方共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针对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对校企合作技术服务平台需求存在不足,今后将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达到“教师、学生、企业”三方使用利益的最大化。

三、候选人产业融入度与影响力情况

牛小铁教授具有丰富的企业经历,长期为企业从事数控编程、机械构件设计与加工,多次解决了技术实际难题,并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1)多次解决企业机械设计和加工难题 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在北京煤矿用设备厂兼任总工程师,利用扎实的专业知识,解决了对外加工中诸多加工工艺难题。典型案例有为航天工业部加工车载显示器支架、为澳大利亚外资企业加工液压阀门零件等。在技术服务过程中,攻克了铝合金材料薄板加工精度和斜面钻孔精度等难题,设计和加工了10多种专用夹具。

2008年,在北京机电技术开发公司(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兼任总工程师,为其核发子秤、电子秤、煤中灰分仪等产品提供配套的机械结构解决方案。本人牵头为其设计制造了多套机构,解决了煤矿企业现场的难题。代表性案例有2010年为安徽国投新集刘庄煤矿选煤厂设计了“旁路灰分检测系统”,解决了煤炭皮带秤高速大流量状态下计量的准确性问题,实际应用效果良好,属国内首创。

2)广泛开展社会培训 机电系是教育部机电一体化专业师资培训基地,从2008年开始开展了8期培训项目,为兄弟院校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培训近900多人次。主要培训项目有,机电一体化高级证书培训、数控多轴加工培训、数控维修培训、CAD/CAM培训。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3)积极参与行业活动 一直担任原煤炭部力学与机械教学指导委员会理事,学院归北京市后,一直担任北京市数控专业教学委员会理事,为推动学院和北京市职业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做了大量工作。参与了北京市教学指导委员会基于职业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大赛评委、北京市数控大赛裁判等工作。

由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示范性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及本人在机械制造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受邀参加了多次由教育部和人力与社会资源保障部举办的全国技能大赛裁判工作。2008年取得了国家技能大赛裁判职业资格证书,担任2008年教育部组织全国模具设计与制造大赛的裁判工作;2009年担任六部委组织的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的裁判工作;2011年教育部组织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裁判工作。经本人多方协调,机电工程系承办了北京市模具行业协会2009年年会,与协会建立了全面的合作关系,协会的20多家企业同时到学校参观交流,达成了6个合作项目,有效推动了模具专业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学院的影响力。

4)积极推动生产与教学相融合

2008年9月,牛小铁教授在机电系主持工作,为了将教学与生产深入融合,向学院申请将校办企业北京迪纳汽车修理厂划归机电工程系,系主任负责企业全面工作。修理厂具有二级维修资质,有职工20多人。接管以后工作的重点是围绕专业教学目标,拓展服务领域,全面实现生产和教学两翼齐飞。一方面为汽车修理专业服务,继续对外开展汽车维修和保养业务,新增加了双人快修、四轮定位、钣金等项目;另一方面,积极申请了对外机械设计和零件加工业务,为数控技术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提供实际工程项目。

文章来源:《中青在线》 2011年09月23日

媒体报道二: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访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牛小铁主任

良好的专业口碑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示范高职高专院校,成立于1956年的机电工程系,通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在业内获得了极佳的口碑,在笔者随意浏览一些有关该院系内容的论坛上,可以发现对于这一点学生们有着更为深刻地体会。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机械制造与制动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模式设计与制造等7个专业。其中,机电一体化专业在 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高职高专精品专业”、2007年入选了“国家示范性建设重点专业”;数控技术专业2007年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建设专业”。

在电话采访中,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牛小铁介绍说,系部的定位主要是立足首都、面向北京装备制造业,培养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维修、数控加工与数控机床维修、汽车维修与营销、模具设计与制造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另外,由于机电工程系是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因此在教学改革和实验、实训设施建设改造时得到了学校的重点关注和大力支持。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现在拥有机电实训基地、数控实训基地、汽车实训基地、模具实训基地等4个实训基地以及30个实训室。其中汽车实训基地是2006年由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而机电实训基地2007年则被确定为“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数控实训基地2007年也被评为“北京市示范性实训基地”。

明确人才定位目标

牛主任还向笔者介绍说,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目前的7个专业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这三大专业是重点,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则又是近几年系里发展的重中之重。

牛主任认为,同样是机电专业,但不同学校的定位都会有所不同,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则是侧重于机电生产线这方面。虽然从定位方面来看,在机电专业的定位上机电设备的面太过宽泛,但是牛主任他们则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逐渐将专业人才的培养重点过度到了自运化生产线的安装调适与维护领域。

当定位目标明确以后,近年来牛主任他们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来安排学生的实验和实训工作。在实验室教学中,基础性的实验课程则安排有液压、启动、单片机、传感器等实验,后面则有机电一体化的生产线、矿泉水罐装生产线实训等等。这些都是学校根据北京市市场调研的情况而具体、有针对性的设计的实验、实训课程。

牛主任还谈到,之所以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这三大专业作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的重点专业,特别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成为重中之重,则是学校根据当前时期社会招生、就业的实际需求而设计的。这两年中,该专业的就业情况非常好,市场对于该方面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大,针对于此,学校也将教学重点侧斜向了该方面的专业课程。

教学改革后的变化

牛主任说,由于目前职业院校的发展大方向都是校企结合、工研结合,这是教育部给定的调子,因此学院的专业发展在几年中的变化也是非常大的,课程都要求要与实际工作任务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也有着很大的变化,不能光以教师在课堂上讲理论为主,而是要在通过在完成一个个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来学习理论知识。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的所有实训实验室都已经被改造成了适应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格局,在教室内既有设备使学生可以进行实验实训的操作,又可以讲课教学,完全达到了边讲边练的教学要求。

针对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自身,牛主任认为目前重点问题则集中在教师水平的提升上,因为在实验室按照新的教学模式建成以后,教学方式改革的重点就突显在教师培训这方面了。虽然,在改革过程中,教师们在观念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真正按照设计的模式上课后的效果则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而且,教师个人的水平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按照新模式授课时,如果教师本身能够对课程内容理解到位,就会有较好的效果;反之,教师水平的不足也会影响教学效果。这种情况在短时期内并不能完全扭转,因此说,学校师资水平的整体调整仍然需要一个过程,大家都处在传统教学与改革后教学方式之间的过渡阶段。牛主任认为系里下一阶段的工作的关注重点就是要放在如何利用好实验室、如何使教师能够在新的教学方式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也就是说,下一阶段工作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的培训工作也是重点内容。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也有着鲜明的自身特色,其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根据不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与之建立“订单”班,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所谓“订单”班则是在学生毕业之前的一段时间开始介入教学、按照企业的要求来进行各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的形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需求,系里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近几年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一共开展了七、八个订单班的教学工作,取得的成果非常显著。牛主任认为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应该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发展方向。在这种合作方式的运作中,有些课程除了由本校教师授课外,也同时邀请了企业方面的人员进行授课,在校内学习完之后再让学生到企业去进行定项实习,这样就基本上使得订单班的学生在毕业后都能够进入到相应的企业完成就业。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订单班的合作企业包括了:北京飞机维修公司、海南航空公司、福田汽车公司、北京中铁建、蒂森克虏伯电梯有限公司、北京精雕公司等等,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学生被提前选出来进行订单班的培训,这种人才模式的设立有效保障了学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完成。

根据需求调整专业方向

牛主任介绍说,学校的机电系早在1956年就已经成立了,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成为学校支持的重点专业,则与其在教学工作中能够根据实际需求的不同,积极调整专业方向有着极大的关系。在早期,机电工程系的服务方向是面向矿山,而现在则改为对北京市的生产线进行服务,可以说是从头到尾都有了彻底的改变。

由于目前职业院校的建设方向主要是根据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的目标而设立,所以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而我国不同的地理位置所面临的经济发展状况也不一样,对于北京地区来说,机电行业这两年对人才的需求量正在不断地加大,应该说这类人才培养的前景是应该看好的。从另一方面来看,区别于北方地区职业院校的机电类专业,南方地区的加工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则发展得更好。因此,目前对于全国高职院校中机电工程类专业的定位是没有统一规划的,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则是以服务区域性经济为目标来定位的。针对于此,系里的招生规模也相应地作出了及时的调整和安排。

校企合作中的创意

牛主任还提出,当前职业院校机电类专业的发展最大的难题还是在校企合作这方面。因为校企真正的合作,也需要学校给企业提供一些支持和技术服务等,而企业要给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机会,这种双方面的合作应该要达到双方面的互盈格局,这在目前来讲是比较难以达到的目标。现在各校都在开展校企合作,但能够达到这种深层次的合作则还不多。在前面提到的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开展的订单式校企合作方式还是比较有特色的,应该算是校企合作中的好例子。由于订单式合作本身是根据企业的需要来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的培养的,所以校企之间可以获得很高的契合度。

这项工作系里从2005年就已经开始进行运作,目前基本上已经展开了规模,获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另外,订单式校企合作方式的创意有着很多的具体形式,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多种方式:有的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做“订单”;有些学生则是先在学校打上两年的基础,最后一年再做“订单”;有的学生则是最后半年再做 “订单”。这些有针对性的设计可以说是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的创新特点。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2009-10-13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