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发明专利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胡鸿钧,男,1934年出生于湖北省阳新县。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中国螺旋藻产业之父。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57年武汉大学生物系毕业。

1957年至1977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

1965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1977年至1984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

1980年至1982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

1984年至1988年中国科学院原武汉植物研究所所长。

1992年中国科学院原武汉植物研究所所长。

社会任职:

1.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

2. 湖北省海洋湖活学会副理事长。

3. 湖北省出国留学回国人员联谊会副理事长。

4. 武汉大学生物系、南京大学生物系兼职教授。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藻类系统学和微藻生物技术研究及开发应用。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饶氏藻系统位置及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主持,2001。

2. 中国淡水藻类分类学研究,主持,1957-1984。

3. 淡水亚微藻结构研究,主持,1984-1986。

4. 螺旋藻生物技术研究,主持,1986-1995。

5. 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_优良藻种的选育及培育条件研究 ,主持,1985-1989。

6.国家科委重大攻关项目:云南程海螺旋藻工厂化生产中试,主持,1989-1990。

科研成果:

1. 规模化培养雨生红球藻生产天然虾青素(中科院) 李夜光; 胡鸿钧; 耿亚红; 张帮华; 夏三年; 徐启颖; 张斌; 苗凤萍; 卢大炎; 桂建平; 李修岭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荆州市天然虾青素有限公司; 荆州开发区管委会 2004-03-01

2. 规模化培养雨生红球藻生产天然虾青素 李夜光; 胡鸿钧; 耿亚红; 张帮华; 夏三年; 徐启颖; 张斌; 苗凤萍; 卢大炎; 桂建平; 李修岭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荆州市天然虾青素有限公司; 荆州开发区管委会 2004-01-01

3. 螺旋藻大规模养殖计算机管理系统 李夜光; 张弛; 魏晓东; 李中奎; 胡鸿钧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2002-08-06

4. 螺旋藻藻渣在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 胡鸿钧; 殷春涛; 李夜光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2000-12-15

5. 富铁钝顶螺旋藻的生产方法 王敏; 胡鸿钧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2000-12-15

6. 云南程海地区螺旋藻大规模养殖关键技术优化研究 胡鸿钧; 单振光; 李夜光; 殷春涛; 李中奎; 郭静昌; 杜伟春; 季正中; 杨福清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云南施普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云南师范大学 2001-09-03

7. 藻类大量培养技术 曾呈奎; 周百成; 曾昭琪; 缪坚人; 林惠民; 方光如; 吴伯堂; 周名江; 胡鸿钧; 顾天青等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南京大学;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2000-01-01

8. 云南程海螺旋藻大规模养殖关键技术优化研究 胡鸿钧; 单振光; 李夜光; 殷春涛; 李中奎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云南施普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云南师范大学 2006-01-01

9. 饶氏藻系统位置及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胡鸿钧; 李红丽; 罗立明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2009-01-01

10. 螺旋藻大规模养殖计算机管理系统 李夜光; 张弛; 魏晓东; 李中奎; 胡鸿钧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2002-01-01

11.主持云南程海建立我国第一个螺旋藻中试基地,为我国螺旋藻工厂化生产提供全套生产技术.《科技成果》胡鸿钧

发明专利:


1. 钝顶螺旋藻新品系选育方法 殷春涛; 胡鸿钧; 龚小敏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1997-03-05

2. 钝顶螺旋藻鲜藻中藻蓝色素的提取方法 李夜光; 殷春涛; 胡鸿钧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1999-03-10

3. 从螺旋藻中提取藻蓝色素和多糖及其藻渣应用 胡鸿钧; 殷春涛; 李夜光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1999-03-10

4. 螺旋藻培养中污染的治理方法 李夜光; 李中奎; 胡鸿钧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1999-06-09

5. 螺旋藻培养中碳源和pH值的调控方法 李夜光; 胡鸿钧; 李中奎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1999-06-09

6. 螺旋藻固体冷饮的制配方法 胡鸿钧; 李夜光; 殷春涛; 吴君; 胡灵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2000-12-06

7. 微藻养殖池补充二氧化碳的装置 李夜光; 耿亚红; 殷大聪; 桂建平; 胡鸿钧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2006-09-27

论文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5部。

出版专著:

1. 《中国淡水藻类》,胡鸿钧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2. 《螺旋藻:养殖原理、技术、应用》,胡鸿钧等,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5

3. 《螺旋藻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原理》,胡鸿钧, 科学出版社,2003-10

4. 《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胡鸿钧,魏印心,科学出版社,2006-10

5. 《水华蓝藻生物学》胡鸿钧 ,科学出版社,2011-4

发表中文论文:

1 浙江紧水滩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 张华; 吕颂辉; 胡鸿钧 暨南大学赤潮与水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会议】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011-11-11

2 论藻类的系统发育、系统分类及生物多样性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会议】第二届全国藻类多样性和藻类分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10-08-07

3 广州从化淡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岑竞仪; 李扬; 胡鸿钧; 吕颂辉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暨南大学赤潮与水环境研究中心 【会议】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 2009-11-15

4 几种环境因子对高生物量赤潮甲藻-东海原甲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邓光; 耿亚洪; 胡鸿钧; 齐雨藻; 吕颂辉; 李中奎; 李夜光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 【会议】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 2009-11-15

5 光照强度、温度、pH、盐度对小球藻(Chlorella)光合作用的影响 欧阳峥嵘; 温小斌; 耿亚红; 梅洪; 张桂艳; 胡鸿钧; 李夜光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会议】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 2009-11-15

6 巢湖蓝藻水华的季节变化 施定基; 贾晓会; 杨晓冉; 方昊; 李轩; 李堃; 虞功亮; 胡鸿钧; 李仁辉; 安振珍; 李凌燕; 蔡慈澜; 赵纯真; 侯李君; 李丹; 孔祥玉; 冉凌飞; 王军成; 张宏业; 王轶博; 王耕; 罗源; 李超; 马佩君 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会议】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 2009-11-15

7 中国团藻目研究(Ⅱ) 罗立明; 胡鸿钧; 李夜光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会议】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001-11-01

8 程海螺旋藻大规模养殖中引起污染的三种主要杂藻的显微形态及分类位置 胡鸿钧; 杜伟春; 李夜光; 李中奎; 耿亚红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云南施普瑞生物工程有限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会议】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001-11-01

9 螺旋藻大规模养殖计算机管理系统研究 李夜光; 张弛; 魏晓东; 李中奎;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会议】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001-11-01

10 光照强度对螺旋藻生长繁殖速率的影响 李夜光; 罗晓云; 杨福清; 杜伟春; 单振光; 李中奎; 耿亚红;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云南施普瑞生物工程有限有限公司; 云南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会议】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001-11-01

11 螺旋藻大规模养殖中引起污染的三种杂藻的生理生态学研究 胡鸿钧; 杜伟春; 李夜光; 李中奎; 耿亚红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云南施普瑞生物工程有限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会议】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001-11-01

12 培养液溶氧浓度和深度对螺旋藻生长繁殖的影响 李夜光; 罗晓云; 杨福清; 李中奎; 耿亚红;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云南施普瑞生物工程有限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会议】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001-11-01

13 温度对螺旋藻生长繁殖速率的影响 耿亚红; 罗晓云; 李夜光; 李中奎;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云南施普瑞生物工程有限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会议】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001-11-01

14 从我国沿海分离的单细胞四爿藻(Tetraselmis)的室内培养 欧阳叶新; 胡鸿钧; 张成武; 李夜光; 李中奎; 耿亚红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应用藻类学研究室;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应用藻类学研究室 【会议】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001-11-01

15 四爿藻的生长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 李红丽; 欧阳叶新; 李夜光;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应用藻类学研究室;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应用藻类学研究室 【会议】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001-11-01

16 植胞类(Phytomonadia)新资料 杨敏; 胡鸿钧; 李夜光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会议】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007-08-01

17 雨生红球藻四种类型细胞中虾青素酯和脂肪酸的组成 苗凤萍; 卢大炎; 张成武; 左进城; 耿亚红; 胡鸿钧; 李夜光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南京师范大学; 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会议】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007-08-01

18 一种测定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酯的HPLC方法 苗凤萍; 卢大炎; 耿亚红; 胡鸿钧; 李夜光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会议】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007-08-01

19 微藻生物技术产业前景和研发策略分析 李健; 张学成; 胡鸿钧; 王广策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科学通报 2012-01-10

20 海产养殖饵料四爿藻的生长评价 李红丽; 胡鸿钧; 李夜光; 欧阳叶新 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期刊】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1-03-25

21 光照强度、温度、pH、盐度对小球藻(Chlorella)光合作用的影响 欧阳峥嵘; 温小斌; 耿亚红; 梅洪; 胡鸿钧; 张桂艳; 李夜光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2010-02-15

22 广州市景观湖微囊藻的分类学研究 李扬; 周娅; 岑竞仪; 吕颂辉; 胡鸿钧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水产健康安全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等学校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赤潮与水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期刊】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0-07-15

23 流溪河和潖江河从化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 岑竞仪; 李扬; 吕颂辉; 胡鸿钧 暨南大学赤潮与水环境研究中心;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高等学校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东省高等学校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2010-10-15

24 中国衣藻属研究(Ⅰ) 杨敏; 胡鸿钧; 李夜光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9-12-15

25 几种环境因子对高生物量赤潮甲藻——东海原甲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邓光; 耿亚洪; 胡鸿钧; 齐雨藻; 吕颂辉; 李中奎; 李夜光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学 2009-12-09

26 中国团藻目研究(Ⅰ) 罗立明; 胡鸿钧; 李夜光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武汉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2-02-25

27 绿色鞭毛藻类的新种及中国新记录种 陈珊;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武汉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2-06-25

28 从一种富含藻胆蛋白的螺旋藻中大量提取和纯化藻蓝蛋白的研究 胡一兵; 胡鸿钧; 李夜光; 耿亚红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2-08-25

29 团藻目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李中奎; 胡鸿钧; 李夜光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武汉 【期刊】植物学通报 2002-08-30

30 云南溪菜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研究 邵华;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0-04-25

31 衣藻属的系统发育分析——基于形态形状和nrDNA ITS序列 张弛; 胡鸿钧; 李中奎; 李夜光; 钟扬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经济微藻研究室;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经济微藻研究室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0-06-25

32 “第九届国际衣藻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大会”在荷兰召开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0-06-25

33 螺旋藻藻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魏晓东; 李夜光;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1-02-25

34 几种因素诱导鱼腥藻7120短藻丝体的形成 欧阳叶新; 施定基; 胡鸿钧; 梁承邺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武汉;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1-10-25

35 拟衣藻属一新种——中华拟衣藻及其生活史的研究 胡鸿钧; 殷春涛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武汉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1-12-25

36 湛江隐藻培养基的优化及其N、P和K含量与隐藻细胞颜色相关性的研究 胡鸿钧; 吴莉平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武汉 【期刊】海洋与湖沼 2002-07-30

37 卡氏膜球藻鞭毛伸缩节律的研究 李夜光;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4-11-25

38 螺旋藻培养液pH值变化的机理和碳源利用率的研究 李夜光; 胡鸿钧; 龚小敏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期刊】生物工程学报 1996-12-30

39 ~(60)Co-γ射线诱变钝顶螺旋藻的研究 龚小敏;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6-02-25

40 浮丝藻生活史及其亚显微结构特征的研究 龚小敏; 胡鸿钧; 李夜光; 刘惠荣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6-08-25

41 螺旋藻培养液吸收CO2特性的研究 李夜光;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6-08-25

42 以CO2为碳源工业化生产螺旋藻工艺技术的研究 李夜光; 胡鸿钧; 张良军; 陈志祥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6-11-25

43 对我国螺旋藻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期刊】科技进步与对策 1997-09-25

44 藻类的养殖和利用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期刊】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7-12-20

45 虾蟹育苗的藻饵料培养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期刊】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7-12-20

46 培养条件对钝顶螺旋藻(Sp)NS-90020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殷春涛; 胡鸿钧; 龚小敏; 耿亚红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7-02-25

47 具尾蓝隐藻(CHROOMONASCAUDATAGEITLER)的研究 Ⅰ形态特征──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 胡鸿钧; 施之新; 魏印心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7-08-25

48 中温螺旋藻新品系的选育研究 殷春涛; 胡鸿钧; 李夜光; 龚小敏; 施定基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7-08-25

49 具尾蓝隐藻(Chroomonas caudata Geitler)研究──Ⅱ.藻蓝蛋白(Phycocyanin)的初步分析 魏印心; 施之新;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7-11-25

50 国外螺旋藻生物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7-11-25

51 适合于咸宁基地生产的螺旋藻品系的选育研究 殷春涛; 龚小敏; 胡鸿钧; 李夜光; 耿亚红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期刊】应用生态学报 1998-04-18

52 利用云南永胜县程海湖碱水驯化培养钝顶螺旋藻的研究 曾明涛;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武汉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2-04-01

53 朱氏扁藻作为中国对虾幼体饵料的效果试验 张成武; 胡鸿钧 南京大学生物系;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学 1993-10-28

54 广东四片藻鞭毛器的亚微结构和囊壳的形成(英文) 张成武; 胡鸿钧 南京大学生物系;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南京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3-04-02

55 似金隐藻有丝分裂及胞质分裂的观察 杨红燕; 胡鸿钧 陕西省科学院西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西安 【期刊】西北植物学报 1993-07-02

56 创业三十春秋 坚持改革前进[弁言]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所长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1986-10-01

57 关于生态问题的哲学思考 郝志功; 胡鸿钧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期刊】生态学杂志 1986-03-02

58 鞘毛藻科一新属——辐枝藻属 胡鸿钧; 魏印心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期刊】海洋与湖沼 1991-10-28

59 湛江隐藻(Cryptomonas zhanjiangensis Hu et Li)核形体的细胞化学研究 吴莉平;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期刊】实验生物学报 1991-07-02

60 东海原甲藻的分子鉴定 罗立明; 胡鸿钧; 李夜光; 齐雨藻; 吕颂辉; 耿亚红; 邓光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武汉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武汉植物研究所;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武汉植物研究所 湖北武汉; 湖北武汉; 广东广州 【期刊】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01-30

61 富营养化水体中N、P浓度对浮游植物生长繁殖速率和生物量的影响 李夜光; 李中奎; 耿亚红; 胡鸿钧; 殷春涛; 殴阳叶新; 桂建平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武汉 【期刊】生态学报 2006-02-28

62 从光合作用特性看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竞争优势 李小龙; 耿亚红; 李夜光;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武汉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6-06-25

63 月绿藻属一新种(团藻目)——饶氏月绿藻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武汉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6-08-25

64 拟双形藻属——中国淡水绿球藻目新记录 杨敏; 胡鸿钧; 李夜光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武汉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6-08-25

65 等鞭金藻属(等鞭金藻目)1新种——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 sp .nov)及其超微结构的观察 胡鸿钧; 吕颂辉; 刘惠荣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 湖北武汉; 广东广州; 湖北武汉 【期刊】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7-01-30

66 几种主要环境因子对布朗葡萄藻(Botryococcus braunii)光合作用的影响 殷大聪; 耿亚红; 梅洪; 欧阳峥嵘; 胡鸿钧; 李夜光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8-02-15

67 温度、光照强度和pH对雨生红球藻光合作用和生长速率的影响 张宝玉; 李夜光; 李中奎; 耿亚红;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武汉 【期刊】海洋与湖沼 2003-09-30

68 鱼腥藻7120响应NaCl胁迫的光合特性 欧阳叶新; 施定基; 黄开耀; 梁承邺;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遗传系;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武汉 【期刊】水生生物学报 2003-01-20

69 中国团藻目研究(Ⅱ) 罗立明; 胡鸿钧; 李夜光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 武汉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3-02-25

70 海洋单细胞四爿藻基因组DNA的微量提取 罗立明; 欧阳叶新;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 武汉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3-08-25

71 转基因鱼腥藻7120适宜生长条件的初步研究 欧阳叶新; 施定基; 梁承邺;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 武汉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3-10-25

72 饶氏藻显微结构及泡状饶氏藻超微结构研究 李红丽;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 武汉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3-12-25

73 绿色鞭毛藻类的新变种及中国新记录种(Ⅱ) 陈珊;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 武汉;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3-12-25

74 我国沿海四爿藻的室内培养 欧阳叶新; 罗立明; 胡鸿钧; 张成武; 李夜光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 武汉 【期刊】应用生态学报 2003-10-30

75 拟衣藻系统分类新证据 陈珊; 徐敏;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武汉;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期刊】水生生物学报 2004-01-20

76 蝴蝶兰无菌萌发技术的研究 章玉平; 刘成运; 胡鸿钧; 李建强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武汉; 广州市乡镇企业管理干部学院农业技术系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4-02-25

77 适合大量培养的红球藻藻种的筛选 张宝玉; 李夜光; 耿亚红; 李中奎;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所 武汉 【期刊】水生生物学报 2004-05-20

78 温度、光照和pH值对锥状斯氏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光暗周期对其生长速率和生物量的影响 邓光; 李夜光; 胡鸿钧; 齐雨藻; 耿亚红; 李中奎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武汉;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4-04-25

79 一种生活在污水中的螺旋藻新品系的分离和培养 耿亚红; 李夜光; 胡鸿钧; 李修岭; 苗凤萍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武汉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4-08-25

80 中国衣藻科(团藻目)新资料 孙晓梅; 胡鸿钧; 李夜光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武汉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4-12-25

81 几种植物去除高度富营养化湖水中氮磷及抑藻效果的初步研究 李修岭; 李伟; 李夜光; 桂建平; 耿亚红;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山东临沂师范学院生命科学院; 山东临沂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5-02-25

82 温度对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生物量和虾青素产量的影响 苗凤萍; 李夜光; 耿亚红; 胡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5-02-25

荣誉奖励:


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1. 197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2. 1980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3. 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4. 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5. 2008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荣誉称号。

媒体报道一:


记中科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胡鸿钧先生

5月10日,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建校30周年庆祝大会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表彰了长期以来为我院研究生教育做出杰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年逾七旬的胡鸿钧研究员被授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荣誉称号。

胡鸿钧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原武汉植物所所长,曾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湖北省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出国留学回国人员联谊会副理事长。先后发表论文80余篇,《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螺旋藻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原理》等专(合)著5部。

胡鸿钧研究员多年来不仅以丰硕的科研成果跻身于著名藻类学家的行列,而且为了藻类学后继有人,他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养人才。几十年来,他先后精心指导学生32名。

谈到多年来的科研教学体会,胡鸿钧先生提出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与学两个方面,二者都很重要。作为学生,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学习动机、踏实的学习态度和勤奋的学习精神是造就一个优秀学生的基石;作为教师,传输自己多年的经验比传授书本知识更为重要。胡鸿钧先生曾经培养过多名从事藻类分类工作的学生,在他们学习期间,胡先生无论是在野外采样还是实验室样品观察都和学生们在一起,以自己的行动做表率,细致地对学生给予指导。

胡先生认为学生的科研选题非常重要,应注意以下三点:首先,选题在理论上应是前沿热点问题,或在应用上是关键问题;其次,需要把握选题的难易程度,学生在研究期内能够完成;第三,老师明晰国内外研究的概况。他说:“老师,就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特别是一名科学家,更是学无止尽。”胡先生在早年的学习和工作中一直从事的是经典藻类形态学分类,随着现在研究方法的进步和科研的需要,他又学习了电子显微镜观察的一系列方法,接触了分子鉴定的工作并开展了藻类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

胡鸿钧先生不多而朴实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并被其深深打动。

媒体报道二:


在绿色的世界里播撒夕阳

——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藻类学家胡鸿钧研究员

在武汉植物园藻类学研究组里,一直活跃着一个年迈的身影,他就是原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所长,中国著名藻类学家胡鸿钧研究员。

胡鸿钧先生性格活跃,兴趣广泛,喜欢散文、哲学,爱运动,还会作画。退休至今,他秉承对祖国科学事业的忠诚,对中科院的热爱,以及对藻类学研究的痴迷,仍然坚持工作,为中国的藻类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再写新篇章。

胡鸿钧同志出生于1934年6月,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退休。1957年胡鸿钧从武汉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工作,读研究生深造,从事藻类形成、分类学及其演化方面的基础研究,从此走进了一个不断发展、演化的藻类世界,走进了茫茫无际的绿色海洋。1984 年他来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担任所长,即使管理工作再怎么繁忙,他始终坚持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胡鸿钧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原武汉植物所所长,曾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出国留学回国人员联谊会副理事长。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中国淡水藻类》(合著)、《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2006)(合著)、《螺旋藻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原理》 (2003)、《水华蓝藻生物学》(2011)等专著5部。

千里寻藻

藻类分布极广。无论是江河湖海、沟渠堰塘,还是潮湿的土壤、墙壁、树干,甚至高原、沙漠、急流中的岩石,都可生长。还可与其他生物共生。多年前,胡鸿钧为了寻找有价值的藻类,他带领课题组的同志们,无论是炎炎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天,他们把足迹撒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了千里寻藻的艰辛跋涉者。

一次,胡鸿钧赶到了一个沉睡的村庄。他不愿打扰别人,环视四周,打谷场上只堆着草垛。他便借来一些稻草,既当被子又当床。不知底细的人,也许会认为这是一个贫困的路人,或者是一个乞丐,谁会想到他是从中国科学院走出来的科学家呢?

为考察藻类分布,他走向原野、走向苍茫。祖国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泊,他几乎走遍。生长在土壤上的藻类,他小心翼翼地用小刀铲起;生长在水草上的,他细心用镊子取下;急流中岩石上的绿藻,他攀岩涉水,轻轻捞起。湖面上密集的微藻,人们看到那只是一片浅绿或深绿,而他看到的却是无数生物。他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考察分析了我国丰富的藻类资源,分类,研究;他和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共同发现了7个藻类新属,80多个新种。他的代表作《中国淡水藻类》(合著)是我国第一部淡水藻类分类学综合著作。书中许多植物标本,也是他自己画的。他的博与专,正好能相互作用帮助他的研究工作。他带的研究生要他谈体会,他简洁而富有哲理地概括了两句话:“基础知识要宽,研究工作要专。”

潜心攻关

1978年,胡鸿钧同志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到美国进行藻类细胞学的研究时,应邀访问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螺旋藻公司。当时螺旋藻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崇为“人类未来的优秀食品资源”。在德国、法国、美国、墨西哥、以色列、泰国都已建厂生产,而我们国家却是空白且要靠从国外进口。

胡鸿钧想:中国藻类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我们自己完全可以生产螺旋藻。于是,他和全国几位著名的藻类学家共同提出了“藻类蛋白开发”的项目。他们同时还想到:中国人多地少,占用良田建厂与农争地不符合国情,应当利用低产的盐碱沙地或者荒滩兴建工厂……”针对螺旋藻喜高温、高碱,温度过低无法生长繁殖,温度太高营养成分又难以保存等开发困难,他还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提出了如此苛刻的要求,就像对只能跳一米多高的运动员提出要跳到两米以上的高度那样,他们首先为自己的研究和开发定下了一个更高的目标。原国家科委从他们写的课题报告中看出了他们的理想、志气与使命感,看到了有强大生命力的螺旋藻在医药、食用中广泛应用的前景,当即让胡鸿钧承担了“七五”重大攻关项目。在他的带领下,课题组的研究人员一头潜入了绿色的藻类海洋中,开始了极其艰巨复杂的螺旋藻生物技术和应用的攻关研发中……。植物园试验室的窗外,夏季花红柳绿,冬季枝繁叶茂,风景宜人。可胡先生和他的研究人员却顾不上观花赏景,他们只潜心于自己显微镜下那一片绿色,期待着它的变化。然而,几个月,半年,有时甚至一年,也难于看到这种变化,面对困难,胡先生他们不气馁,他常常给课题组的人员打气:任何事物都有个过程。搞科学工作的,遇到问题不能灰心。有时试验还会出现一个反结果,也许,那正是一个进展,困难面前要执著、要坚韧不拔。课题组成员在他的鼓励下,一个个如深潜在海底的潜水员,没有发现是决不肯浮上岸来的。终于,他们成功了,在无数次失败之后,他们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取得了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

程海湖畔

科技成果从试验室走向产业化,需要经过中试生产。在一列疾驶的火车上,胡先生坐在自带的小板凳上,在隆隆的车声中,在嘈杂的人群里,他专心地翻阅着一本藻类资料。他是要去一个偏僻的地方--云南永胜县小梁山下的程海湖。那里是国内唯一的高原天然碱水湖,光照充足,气候适宜,与非洲原产地十分相似。程海沿湖,为多民族杂居地区,虽然山清水秀,但在当时,经济条件相当落后,交通极为不便。那时,胡先生从武汉到程海,需要辗转5天5夜。如此漫长的行程,对于急于奔向目的地的胡先生和课题组的同志们来说,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因为他们时间紧,任务重,他们一个个都是那么的惜时如金,有时买不到座位票和卧铺票,他们不愿白白等待而消耗时间,便自带了小凳,行程中总有了自己的“席位”。

国际市场上螺旋藻生产竞争激烈。国外的生产技术向我国是保密的,没有图纸,没有设备。胡鸿钧当时站在湖畔一片荒芜的砾石岗上,面对茫茫的湖水,苦苦思索:怎样建厂?怎样采收?怎样过滤?怎样干燥?一道道难题,一道道关等着他们去探索去解决……

课题组的科研人员一起努力,设计图纸很快议定了。那是一个根据地形因地制宜开池建厂的方案。而简陋的试验室就设在他们的宿舍里。湖边坡地,东高西低,依势建起了梯级式培养池,逐级扩大过滤。但是如何除去水中杂质呢?又一个难关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胡鸿钧想:纱袋可在湖中取藻,如果用更密集的布做成布袋不是可以将泥沙等杂质去掉吗?于是,一排自制的布袋滤出了无杂质的清水,经胶管自动流入了各个培养池。同志们十分高兴,大家一致夸赞胡先生“点子多”。胡先生笑着说:不是我点子多呀,是因为我脑子里一天到晚都在思考呀!克服一个困难,就意味着登上一个台阶!

就这样,课题组在他的带领下,从藻种的培育、采收、脱水、干燥等一系列难题都被他们一一攻克了,经过大面积的培养实践,胡鸿钧带领的课题组终于在程海湖筛选培育了适应性强的高产优良藻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帮助下,1989年金秋,程海湖畔,建成了国内第一座最大的螺旋藻干粉中试基地。他们的辛劳和智慧获取了利用天然碱水大量培育螺旋藻的科研新成果,优良藻种的选育和培养条件研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学进步二等奖。世界著名藻类学家瑞奇蒙教授 1990年在云南程海考察该中试基地时,十分满意地在胡先生的面前翘起了大拇指:“这是中国人的好主意”。美丽的程海湖,增添了现代化的新景观,贫困的村民也在这个现代化的工厂里找到了新的工作。而这也是胡先生原先考察程海湖时就想到的。时代赋予了科学家们远大的目光、广阔的胸怀。现在程海湖地区巳成为我国重要的螺旋藻工厂化生产基地. 2000年他和同事到边远的内蒙荒漠地区采集、从采集的标本成功地分离1株含DHA(俗称脑黄金)的特殊的螺旋藻新品系,这种特殊的螺旋藻在国内外还是首次发现.多年来他与他的学生共同获得7项授权发明专利。

撒播夕阳

科研之路无止境,2000年,胡鸿钧先生从工作岗位中退休了,但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的研究是无止境的,退休后,他每天和在职职工一样准时上下班。胡先生在早年的学习和工作中一直从事的是经典藻类形态学分类,随着现在研究方法的进步和科研的需要,他又学习掌握了电子显微镜技术等一系列方法,接触了分子系统学研究工作并开展了藻类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虽然退休了,但他还发挥余热,热心教育事业,为研究生们答疑解惑。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建校30周年庆祝大会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表彰了长期以来为我院研究生教育做出杰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当时,年逾七旬的胡鸿钧研究员被授予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荣誉称号。

胡鸿钧研究员多年来不仅以丰硕的科研成果跻身于著名藻类学家的行列,而且为了藻类学后继有人,他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养人才。几十年来,他先后精心指导学生30余名。他说:“老师,就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特别是一名科学家,更是学无止尽。”胡鸿钧先生不多而朴实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并被其深深打动。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