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

发明公开:
[1]雷逢进,刘庆华,聂园军,王晓民,刘秀丽,马理军,马冬菊. 一种半矮蔓西葫芦的选育方法[P]. 山西:CN105191784A,2015-12-30.
[2]席天元,赵海祯,刘庆华,许爱玲,雷逢进,王雷,薛建兵,魏国英. 番茄水肥一体化滴灌施肥方法[P]. 山西:CN104584755A,2015-05-06.
[3]雷逢进,裴贞,刘庆华,韩丽丽,聂园军,刘秀丽,王晓民,沈红星,马理军. 一种西葫芦品种杂交制种方法[P]. 山西:CN104303731A,2015-01-28.
[4]雷逢进,刘秀丽,刘庆华,王璞,卫爱兰,吴秀峰,周军峰,郑峰. 一种用于苹果树开花期定果药剂的配方及使用方法[P]. 山西:CN103694037A,2014-04-02.
[5]雷逢进,刘秀丽,刘庆华,王璞,卫爱兰,吴秀峰,周军峰,郑峰. 一种用于红富士苹果树的美果剂配方及其制备方法[P]. 山西:CN103651568A,2014-03-26.
[6]雷逢进,聂安全,王晓民,卫爱兰,裴贞,杨芬,杨淑巧,康新茸. 一种西葫芦周年三代自交系选育方法[P]. 山西:CN101904269A,2010-12-08.
[7]雷逢进,聂安全,王晓民,卫爱兰,杨淑巧,康新茸,裴贞,杨芬. 一种西葫芦杂交育种方法[P]. 山西:CN101904300A,2010-12-08.
实用新型:
[1]刘庆华,王晓民,王雷,雷逢进,魏国英,范建春,董晨晨. 一种方便终端陈列销售的种子包装[P]. 山西省:CN210479580U,2020-05-08.
[2]刘庆华,王晓民,雷逢进,王雷,魏国英,范建春,董晨晨,李建平,张杰. 一种兼具育苗功能的水培蔬菜种植盆[P]. 山西省:CN210328852U,2020-04-17.
[3]刘庆华,王晓民,雷逢进,王雷,魏国英,范建春,董晨晨,李建平,张杰. 一种新型水培蔬菜育苗种植盆[P]. 山西省:CN210298913U,2020-04-14.
[4]刘庆华,王晓民,雷逢进,王雷,魏国英,范建春,董晨晨,李建平. 一种水培与土培相结合的蔬菜种植袋[P]. 山西省:CN210298711U,2020-04-14.
[5]刘庆华,梁哲军,雷逢进,席天元,王晓民,王雷. 一种盆栽蔬菜种植盆[P]. 山西省:CN209171004U,2019-07-30.
[6]刘庆华,梁哲军,雷逢进,席天元,王晓民,王雷. 一种盆栽蔬菜快递包装结构[P]. 山西省:CN209142697U,2019-07-23.
[7]李灵芝,张吴平,李海平,雷逢进,王峰,高清兰,张晓鹏,王兰萍,高峰,马太光,张瑞腾,陶虹蓉. 一种果树、蔬菜花蕊授粉装置[P]. 山西:CN204579397U,2015-08-26.
发明授权:
[1]雷逢进,刘秀丽,刘庆华,王璞,卫爱兰,吴秀峰,周军峰,郑峰. 一种用于苹果树开花期定果药剂的配方及使用方法[P]. 山西省:CN103694037B,2016-06-08.
[2]雷逢进,刘秀丽,刘庆华,王璞,卫爱兰,吴秀峰,周军峰,郑峰. 一种用于红富士苹果树的美果剂配方及其制备方法[P]. 山西省:CN103651568B,2016-06-01.
[3]雷逢进,聂安全,王晓民,卫爱兰,杨淑巧,康新茸,裴贞,杨芬. 一种西葫芦杂交育种方法[P]. 山西省:CN101904300B,2012-12-26.
[4]雷逢进,聂安全,王晓民,卫爱兰,裴贞,杨芬,杨淑巧,康新茸. 一种西葫芦周年三代自交系选育方法[P]. 山西省:CN101904269B,2011-08-31.
外观设计:
[1]刘秀丽,雷逢进,王璞,董晨晨,刘庆华. 包装袋(氨基酸水溶肥)[P]. 山西省:CN306235560S,2020-12-18.
[2]刘庆华,梁哲军,雷逢进,席天元,王晓民,王雷. 蔬菜种植盆[P]. 山西省:CN305209436S,2019-06-11.
[3]王晓民,雷逢进,杨芬,韩丽丽,刘庆华,刘秀丽,马理军. 包装袋(东方100)[P]. 山西:CN303317325S,2015-08-05.
[4]王晓民,雷逢进,杨芬,韩丽丽,刘庆华,刘秀丽,马理军. 包装袋(绿蒂)[P]. 山西:CN303285438S,2015-07-15.
论文专著:

在全国核心期刊《园艺学报》、《中国种业》、《中国果菜》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发表中文期刊论文:
[1]Jianqing Niu1† , Qiong Chen1† , Xiaonan Lu2 , Xueqiang Wang1 , Zhongli Tang2 , Qinghua Liu3 , Fengjin Lei 3 * and Xiaoyong Xu1 *.Fine mapping and identifying candidate gene of Y underlying yellow peel in Cucurbita pepo.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DOI 10.3389/fpls.2023.1159937.
[2]Fengjin Lei .Identification of cold-tolerance by change of difference in leaf-air temperature of Cucurbita pepo L. Acta Horticulturac Number 871,2010
[3]刘秀丽,王璞,雷逢进,咸丽霞,张国强. 苹果疏花疏果技术研究与应用[J]. 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22,(09):6-8.
[4]唐忠丽,逯晓楠,赵蕊,刘庆华,李梅兰,雷逢进,许小勇. 黄皮西葫芦类胡萝卜素合成酶基因的鉴定及PSY1和LCYE2克隆分析[J]. 华北农学报,2022,37(03):60-67.
[5]刘秀丽,雷逢进,刘庆华,董晨晨,王璞. 苹果花期高效花果管理技术[J]. 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21,(09):4-6.
[6]曹世宇,张效宁,翟锡娇,张伟兴,刘婷婷,卫旭阳,郑少文,雷逢进. 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苦菜生理生化及功能物质含量的影响[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21,47(10):109-115.
[7]刘庆华,董晨晨,雷逢进,袁嘉玮,刘秀丽,马理军. 西葫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主成分及聚类分析[J]. 种子,2021,40(02):63-66+75.
[8]刘秀丽,雷逢进,王璞,刘庆华,董晨晨. 苹果花期高效定果技术[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4):20-21.
[9]刘庆华,雷逢进,董晨晨,刘秀丽,马理军. “东葫2号”是西葫芦在山西南部地区日光温室深冬种植管理技术[J]. 北方园艺,2020,(22):173-175.
[10]刘庆华,雷逢进,董晨晨,马理军,刘秀丽. 西葫芦新品种东葫5号的选育[J]. 中国蔬菜,2019,(06):84-86.
[11]刘庆华,雷逢进,刘秀丽,董晨晨,马理军. NaCl胁迫对山西主栽番茄品种种子萌发的影响[J]. 北方园艺,2018,(17):59-63.
[12]郭秀霞,李灵芝,马太光,雷逢进,张瑞腾,李海平. 西葫芦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J]. 山西农业科学,2017,45(03):325-327+331.
[13]裴贞,雷逢进,刘庆华,王晓民,马理军,刘秀丽. 西葫芦新品种‘东葫8号’的选育[J]. 中国瓜菜,2017,30(03):22-24.
[14]雷逢进,聂安全,刘庆华,王晓民,郭尚,刘秀丽. 西葫芦新品种东葫4号的选育[J]. 中国蔬菜,2016,(02):72-74.
[15]席天元,赵海祯,刘庆华,雷逢进,梁哲军,刘青云,薛建兵,王雷. 滴灌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对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农学学报,2015,5(12):39-43.
[16]刘秀丽,雷逢进,刘庆华,王璞. 红富士苹果抗逆保果美果配方筛选研究[J]. 中国果树,2015,(06):33-35.
[17]刘秀丽,雷逢进,刘庆华,董小元,周军锋,王璞,韩丽丽. 药剂拌种对小麦地下害虫及蚜虫的防治效果[J]. 山西农业科学,2015,43(07):874-876.
[18]刘庆华,雷逢进,韩丽丽,刘秀丽. 高产抗病绿皮西葫芦新品种绿蒂的选育[J]. 蔬菜,2015,(06):69-70.
[19]刘庆华,雷逢进,韩丽丽,刘秀丽,马理军. 西葫芦种子形态特征及脂肪酸组成分析[J]. 山西农业科学,2015,43(02):149-151.
[20]刘秀丽,刘庆华,韩丽丽,卫爱兰,雷逢进. 日光温室茄子“一接二促三调”长季节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蔬菜,2014,(08):33-34.
[21]席天元,刘庆华,雷逢进,梁哲军,赵海祯,刘青云. 有机肥液态施入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2014,42(07):697-700.
[22]韩丽丽,刘庆华,刘秀丽,卫爱兰,雷逢进. 番茄一优一防、双垄全膜综合防治TY病毒技术[J]. 蔬菜,2014,(07):58-59.
[23]雷逢进,温祥珍,李亚灵,王晓民,李灵芝,刘秀丽,刘庆华,韩丽丽. 种植密度对不同矮生型西葫芦品种冠层源库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07):831-837.
[24]雷逢进,王晓民,马理军,刘庆华,韩丽丽,刘秀丽. 不同矮蔓性西葫芦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关系[J]. 中国瓜菜,2013,26(03):23-26.
[25]刘庆华,雷逢进,韩丽丽,马理军,雷雪梅,原辉. 日光温室西葫芦一优一控、一喷一网轻简化栽培技术[J]. 蔬菜,2013,(01):19-20.
[26]王晓民,雷逢进,刘庆华,杨芬,雷雪梅. 彩色西葫芦配套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2011,(09):182-183.
[27]史雨刚,孙黛珍,雷逢进,杨进文,王曙光. 种子引发对NaCl胁迫下小麦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 核农学报,2011,25(02):342-347+390.
[28]雷逢进,温祥珍,李亚灵,武惠玲,李燕,李晓琦. 西葫芦品种的株型研究及评价[J]. 西北农业学报,2010,19(11):104-109.
[29]杨淑巧,雷逢进,聂安全,王晓民,雷雪梅. 西葫芦新品种长青王6号的选育[J]. 山西农业科学,2010,38(07):32-34.
[30]李燕,温祥珍,雷逢进,李亚灵. 温室西葫芦生长动态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10,25(03):124-128.
[31]雷逢进,温祥珍,李亚灵,李燕,李晓琦,王宇楠. 两种不同矮蔓型西葫芦冠层光合特性的差异分析[J]. 核农学报,2010,24(02):382-388.
[32]王晓民,雷逢进,杨芬,雷雪梅. 西葫芦新品种东葫3号的选育[J]. 农业科技通讯,2010,(04):190-191.
[33]卫爱兰,雷逢进,王晓民,杨淑巧. 高产西葫芦新品种长青王4号的种植表现与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2010,(04):163-164.
[34]雷逢进,王晓民,聂安全,雷雪梅,杨淑巧. 西葫芦新品种长青王5号的选育[J]. 中国瓜菜,2010,23(02):20-22.
[35]史雨刚,雷逢进,王曙光,王晓民. 日光温室西葫芦株型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01):41-45.
[36]雷逢进,温祥珍,李亚灵,李燕,李晓琦. 不同矮蔓型西葫芦冠层特性的差异及对产量的影响[J]. 核农学报,2009,23(06):1075-1081.
[37]卫爱兰,雷逢进,温祥珍,李亚灵,王晓民. 日光温室不同矮蔓型西葫芦商品瓜位置与化瓜关系分析[J]. 中国瓜菜,2009,22(06):10-13.
[38]雷逢进,温祥珍,李亚灵,李艳,李晓琦,王晓民. 日光温室不同矮蔓型西葫芦的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研究[J]. 中国瓜菜,2009,22(05):15-19.
[39]崔琳霞,雷逢进. 抗坏血酸氧化酶与西葫芦叶片及果实发育的关系[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07):91-96.
[40]雷逢进,聂安全,王晓民,雷雪梅. 半矮蔓西葫芦新品种东葫2号[J]. 中国蔬菜,2009,(07):26-27+59.
[41]雷逢进,聂安全,王晓民,雷雪梅. 半矮蔓西葫芦新品种东葫2号的选育[J]. 中国蔬菜,2009,(06):70-72.
[42]卫爱兰,雷逢进,王晓民. 日光温室西葫芦不同留花模式对产量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2008,36(12):62-63.
[43]雷逢进,聂安全,王晓民,雷雪梅. 高产西葫芦新品种长青王4号的选育[J]. 中国瓜菜,2008,(01):13-15.
[44]王晓民,雷逢进,雷雪梅,杨芬. 西葫芦新品种晋西葫芦一号杂交制种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6,(07):34-35.
[45]雷逢进,王晓民,卫爱兰. 浅谈我国西葫芦种子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现代农业科技,2006,(04):14-15.
[46]雷逢进. 走出蔬菜新品种营销的误区[J]. 种子世界,2005,(02):5-7.
[47]雷逢进. 西葫芦新品种 晋西葫芦1号[J]. 农民科技培训,2004,(S1):34.
[48]雷逢进. 我国蔬菜新品种研发和营销的误区与对策[J]. 运城学院学报,2004,(05):27-29.
[49]雷逢进,张战备,王晓民. 西葫芦新品种晋西葫芦一号[J]. 农村科技开发,2004,(04):39.
[50]雷逢进,张战备. 西葫芦新品种——晋西葫芦一号[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04,(02):20.
[51]雷逢进. 西葫芦新品种晋西葫芦1号[J]. 农民科技培训,2004,(01):34.
[52]雷逢进,卫爱兰. 我国西葫芦资源和育种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J]. 中国种业,2003,(11):17-19.
[53]雷逢进,张战备,王晓民. 西葫芦新品种——晋西葫芦1号[J]. 农业科技通讯,2003,(07):42.
[54]雷逢进,张战备,王晓民. 西葫芦新品种——晋西葫芦一号[J]. 四川农业科技,2003,(05):16.
[55]雷逢进,张战备,王晓民. 晋西葫芦1号[J]. 安徽农业,2003,(05):21.
[56]雷逢进,张战备,王晓民. 晋西葫芦1号[J]. 农家顾问,2003,(04):28.
[57]雷逢进,张战备,王晓民. 晋西葫芦一号[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03,(03):22.
[58]聂安全,雷逢进,张战备,王晓民. 西葫芦新品种晋西葫芦一号[J]. 西北园艺,2003,(01):36.
[59]雷逢进,张战备. 西葫芦新品种晋西葫芦一号[J]. 吉林蔬菜,2002,(05):25.
[60]聂安全,雷逢进,张战备,王晓民. 西葫芦新品种晋西葫芦一号的选育[J]. 长江蔬菜,2002,(11):35-36.
[61]雷逢进,张战备,王晓民. 西葫芦新品种—晋西葫芦一号[J]. 蔬菜,2002,(08):19.
[62]雷逢进,张战备,王晓民,雷雪梅,常希琳,卫爱兰,谭红娟. 日光温室西葫芦 秋延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果菜,2002,(01):16-17.
[63]雷逢进,张战备. 西葫芦新品种长青王一号[J]. 中国种业,2002,(01):22.
[64]张慧杰,张战备,雷逢进,张丽萍. 重要经济害虫烟粉虱的发生[J]. 昆虫知识,2002,(01):79-80.
[65]雷逢进,张战备,王娇娟,耿波,雷雪梅. 西葫芦新品种——晋西葫芦1号[J]. 园艺学报,2001,(05):478-487.
[66]雷逢进,张战备. 西葫芦新品种——长青王一号[J]. 河南农业,2001,(12):10.
[67]雷逢进,张战备. 西葫芦新品种——长青王一号[J]. 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1,(12):18.
[68]雷逢进,张战备. 西葫芦新品种——长青王一号[J]. 农村科技开发,2001,(11):43.
[69]雷逢进,张战备. 西葫芦新品种“长青王1号”[J]. 北京农业,2001,(11):12-13.
[70]雷逢进,朱建中,卫爱兰. 西葫芦海南加代繁殖主要技术措施[J]. 蔬菜,2001,(09):18-19.
[71]张战备,雷逢进. 西葫芦新组合长青王1号及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01,(08):20.
[72]雷逢进,张战备,卫爱兰. 西葫芦种子质量的程序控制[J]. 种子科技,2001,(04):50-51.
[73]雷逢进. 西葫芦新组合——长青王1号[J]. 农村百事通,2001,(14):24.
[74]雷逢进,张战备,卫爱兰. 西葫芦种子质量的程序控制[J]. 中国种业,2001,(03):36-37.
[75]雷逢进,张战备. 西葫芦新组合"长青王1号[J]. 北京农业,2001,(05):13.
[76]雷逢进,李燕娥,岳建雄,张惠君,吴霞,王福社. 苹果试管苗快繁技术体系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2001,(02):56-58.
[77]雷逢进,常希琳,卫爱兰. 广东萝卜北方繁种栽培技术[J]. 种子科技,2000,(05):49-50.
[78]张战备,雷逢进. 玉米套种西葫芦高效栽培[J]. 山西农业,2000,(06):6.
[79]张战备,雷逢进. 特早熟西葫芦长青王[J]. 长江蔬菜,2000,(02):23.
[80]杨广东,雷逢进,张战备,郭瑜敏,耿波. 制干辣椒产量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北方园艺,1999,(06):4-5.
[81]雷逢进,张战备,卫爱兰. 露地秋茬西葫芦高效栽培技术[J]. 北方园艺,1999,(06):27.
[82]张战备,雷逢进. 大白菜高产新品种──运白一号[J]. 蔬菜,1999,(11):11.
[83]雷逢进,张战备,杨广东,耿波,卫爱兰. 夏秋茬西葫芦加代繁种技术[J]. 中国蔬菜,1999,(02):30.
会议论文:
[1]雷逢进,郭秀霞,刘庆华,李灵芝. 不同年代主要西葫芦品种及其亲本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A].中国园艺学会南瓜研究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26-32.
[2]刘庆华,雷逢进,韩丽丽,刘秀丽,马理军. 西葫芦种子形态特征及脂肪酸组成分析[A].中国园艺学会南瓜研究分会籽用南瓜产业发展经验交流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52-55.
[3]雷逢进,温祥珍,李亚灵,李艳,李晓琦,王晓民. 日光温室不同蔓性西葫芦的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南瓜分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纪念中国园艺学会南瓜分会成立十周年、祝贺第四届国际瓜类作物学术大会在中国召开[C].2009:60.
[4]雷逢进,温祥珍,李亚灵,李艳,李晓琦,王晓民. 日光温室不同蔓性西葫芦的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南瓜分会西南地区南瓜产业化发展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9:48-55.
媒体报道一:

我国西葫芦育种届的一支奇葩
——记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西葫芦育种专家、副研究员雷逢进
来源 :《蔬菜》2012年01期
媒体报道二:

填补我省蔬菜育种科研空白的人
——记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副研究员雷逢进
他叫雷逢进,是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的一名普普通通的科研人员。近年来,他以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奋力攻关,成功地培育出一个西葫芦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被命名为“晋西葫芦一号”,从而填补了我省农业科研领域蔬菜育种中的一项空白,为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2004年该项成果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西葫芦是人民群众十分喜爱的一种蔬菜。但是,多年来品种单一,产量低下,不耐高温,抗病性差,一直是困扰广大菜农的难题。近年来,随着蔬菜日光温室大面积发展,国外新品种大量上市,市场上的西葫芦品种鱼目混珠,口味单调,加之广大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改良西葫芦品种迫在眉睫,也是我国农业科研的一项紧迫课题和攻关项目。
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求,面对我国西葫芦品种相对滞后和20多年没有更新的严峻形势,1996年雷逢进同志勇敢地担起了西葫芦育种研究重担。他审时度势,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超前的思路:一定要尽快育出一个西葫芦新品种,这个品种不仅要通过国内审定,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和国外品种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相抗衡,甚至超过他们。于是,他克服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及时调整育种方向,把选育标准瞄向国际科研水平的前沿。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他以一种拓荒者的精神,下广东、跑山东、奔首都、赴天津,到处征集国外杂交种,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育种工作中去。搞科研是一条艰难的探索之路,来不及半点虚假和懒惰,无论是复合杂交,还是轮回选择,他都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照料,细心培养,认真搞好每一项试验;为了防止杂交中人为的混杂,每年的几百份杂交组合他都坚持亲手去做。他常对课题组的同志们说:“我们起步已经比国外晚了许多年,没有时间再在人为的失误上耽搁,我们只有坚定信心,比别人下更多的苦,才有可能培育出真正过硬的品种来!”为了查看新品种在各地的试验情况,他每年都要行程数万里,马不停蹄,换车倒车,交通不便的村庄就坚持步行,实地调查研究,认真搜集数据,为新品种选育做出正确决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终于2001年育成了“长青王一号”西葫芦新品种,经省级审定,命名为“晋西葫芦一号”。此品种的育成和应用,是对国外品种大量进入的很好抗衡,弥补了我省在“早青一代”后缺乏更新换代品种的不足,确保我省在西葫芦育种方面在全国的领先地位,2004年被山西省政府列为重点推广品种,其突出的特点是在瓜形上改以往的长筒形为细长棒、粗细均匀形, 商品率高,耐高温、抗病、高产,非常受消费者欢迎,审定后在安徽、河北、山东、河南、云南等省市推广面积迅速扩大。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各茬口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100余万亩,累计为社会增产西葫芦9.78亿公斤,获社会经济效益2.9亿元。
为了缩短育种周期,尽快育出过硬的西葫芦新品种,雷逢进同志采用了周年三地三代育种方法。南繁加代是周年三代西葫芦选育中,风险最大,条件最为艰苦的一代,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每次南繁他都亲此参加,2004年冬季该同志又再次去海南,恰遇到海南多年不遇的大旱年,他同工人一起不分昼夜,起早贪黑,一身泥,一身汗,挑水浇地、喷药治虫,授粉中常常累得腰都持不起,就坐到地上授粉标记,否则一个环节出来问题,多年的心血就会付之东流。为了确保重点材料不被丢失,常常守护在试验地旁,连春节都顾不上回家,终于按计划完成了组配加代任务,撰写发表了论文《西葫芦海南加代技术研究》。
搞育种没有不怕吃苦的精神不行,但也不能盲目蛮干。为了加快西葫芦的育种进度,早出品种、出过硬品种,他带领课题组在我国的西葫芦品种选育上首创先配制三交种,再自交纯合的育种方法;首次在三交种自交纯合的同时,进行多交种配组试验,提高了组合配制的预见性、缩短了育种周期;在我国西葫芦育种上独家采用周年三地三代穿梭选育方法,提高了品种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并加速了育种进程;探索出父本种植的最小比例和分期播种技术,保证了不同时期开花植株花期相遇,提高了制种产量;为了防止假杂种,摸索出随时授粉,随时在瓜体上压印的标记技术,并提高了工效。确立了育种目标应根据生产第一线的需求变化而提高,而不是根据审定的标准的思想;提出了苗头组合所外小面积布点示范和所内品比试验同时进行育种思路;为掌握生产一线的需求,走村穿棚,为菜农免费提供种植技术,在河南、山东、河北西葫芦主产区以及我区的新绛、安邑等地建立了固定新品种示范基地。
雷逢进不仅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注重科研生产一线的数据收集总结,而且还勤于学习,他查阅了大量国内外西葫芦遗传育种、病害鉴定、高产栽培等资料几有关学术论著,并在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及日常工作中经常向老专家虚心请教,借鉴其他作物育种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掌握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同时他深深体会到在新形式下育种研究同样离不开人性化管理,离不开和大市场的接轨,必须树立育、繁、销一体化的理念,闭门造车搞育种,只能是死路一条,因此为了使所选育的新品种尽快转变为生产力,更好的发挥课题组团队精神,他报考了山西财经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生班”,学习了《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等12门课程,通过了国家学位考试,并于2004年取得了管理学硕士学位,为进一步加快我所自育新品种的产业化进程打下很好的基础。
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功属于创造者。通过几年的加代纯合,目前,雷逢进和他的课题组已经拥有了一批世界水平的独有的纯合资源,培育出了和国外品种相当的长青王4号、5号西葫芦新品种,今年正在参加省区试试验。我们相信,在近年内,他一定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广大消费者培育出更好的西葫芦新品种。
文章来源:《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媒体报道三:

他们都有一个良种梦
——我省农业科研人员坚持南繁育种的故事

越是困难,越是向前,农业科研工作者昂首阔步走在育种事业之路上。

我省广大农业科研工作者心怀梦想、不畏艰险,接续攻关,坚守南繁基地,为育种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阳光、沙滩、海浪、椰子树……美丽的海南是许多人的诗和远方。而在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心中,海南南繁基地是他们良种梦开始的地方。60年来,我省一代又一代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心怀梦想,在这里坚持开展农作物种子繁育、制种、加代、鉴定等科研活动,培育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接续上演着一个个人与农作物的感人故事。
跨越山海的奔赴
我省是种质资源大省,但不是种业强省,目前共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7.5万余份,居全国前列。如何把种质资源优势快速转化为种业优势,赴海南加代繁殖育种是最现实、最有效的办法。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我省的农业科研工作者一直在努力。
2022年10月26日,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山西农大”)农业基因资源研究中心的研究员田齐建,将课题组精心选育的500余份玉米育种材料,通过快递寄往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九所镇山脚南繁基地。当月31日,他乘飞机来到海南,同先期到达的同事进行整地、施肥、起垄等作业,次月4日,在试验田按计划播下第一垄玉米。
“南繁”是指科研人员到海南进行品种繁殖和选育工作,山西农大目前在海南有三亚市荔枝沟南繁基地和乐东黎族自治县九所镇山脚南繁基地。每年10月,在北方各种农作物收获后,我省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就会像田齐建一样离开山西奔赴海南,在南海之滨开启新一轮的育种试验。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省为尽快培育出高产优质的种子,解决当时因种子、技术等因素造成的粮食供应紧张问题,在我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山西农大的农业科研工作者牛天堂、刘振鹭、徐瑞阳、杨亚凡、黄述祖、徐婀娜等人就开始了南繁之旅。
“他们是第一代南繁人,为我省南繁育种事业蹚出了路,并取得了骄人成绩。”2月6日,蓝天白云,椰子树下,我省第二代南繁人张福耀回忆起过往感慨万千,“那个时期,科研人员没有住所,借住在农户家里,试验的地块也不固定,东奔西跑,非常辛苦。每年10月,育种人员告别父母和妻儿,扛着行李、带着育种材料,乘火车、坐轮船、倒汽车、搭牛车,来到海南的穷乡僻壤,进行高粱、玉米、小麦、谷子等农作物品种的育种工作。”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牛天堂等第一代南繁人培育的中矮秆杂交种晋杂5号在全国推广,选育的高粱恢复系晋粱5号、晋辐1号被广泛利用,成为中国高粱两大主干恢复系。育成的晋杂4号、晋杂1号、辽杂1号、抗四等高产品种,使北方的高粱亩产实现翻番,有效地缓解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人民吃饭难的问题。
高粱南繁育种的成功,激励鼓舞着我省广大农业科研人员,培养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不怕失败的意志、不计得失的情怀,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的精神传承至今。
从1998年开始,山西农大在三亚市荔枝沟租地100亩进行育种。后来,由于南繁育种规模逐渐扩大,2009年在乐东黎族自治县九所镇山脚村流转土地220.81亩,建设新的南繁育种基地,南繁人的工作、生活条件才慢慢好了起来。
女科研工作者是奔赴海南队伍中的一抹亮色,李会霞就是其中一员。她和爱人郑向阳都是山西农大谷子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她研究谷子,他研究玉米。
2003年,李会霞第一次来海南,当时孩子刚上小学二年级,为了她的事业,郑向阳全力支持,一人在家既当爹又当妈,照顾孩子。后来郑向阳也有了自己的玉米研究课题,夫妻俩就轮流来海南,在孩子上学的10多个冬天里,李会霞和爱人一直分居两地,一个在山西,一个在海南。
曾有人开玩笑问:“你俩长期这样,怎么从不生气?”李会霞笑着说:“我俩一年只有少半年在一起,生气会浪费时间的,舍不得这时间啊!”
时间对于南繁人来说非常宝贵,尤其是在农作物开花授粉阶段。
每年冬春季节,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山西省杂粮产业技术体系的团队成员梁笃,就会来到三亚市荔枝沟南繁基地,播种、追肥、授粉、浇水、收获样样参与,一干就是17年。
今年1月10日,春节临近,当许多人踏上返乡路途时,梁笃却和团队的3位同事,告别爱人和孩子,坐上了飞往三亚市的飞机,一落地便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春节前夕,梁笃的爱人带着孩子来到三亚市,一是为了看望他,二是想领略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没想到,爱人和孩子在驻地待了近10天,梁笃竟没抽出时间陪他们去景点转一转。一脸无奈的爱人,大年初三带着孩子返回了晋中市的家。
梁笃说:“授粉是个技术活,雇人干不了,得我们科研人员亲自操作。我们种的高粱有早中晚熟品种,一到花期,我们团队的人员都忙得不可开交。”这位“80后”脸色黝黑、身材魁梧,搞科研却很认真细腻,一种忘我的精神让人敬佩。
一路探寻,一路感动。在海南的南繁人又有哪一位不是像李会霞、梁笃一样,为了心中的梦想远离故土投身科研事业。他们年复一年,听从季节的召唤来到海南,顶着炎炎烈日在试验田里挥汗如雨。
锲而不舍的追求
攥紧中国种子,加快种业破壳,是每个育种人肩上的责任。
2006年,我省成立了南繁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农业农村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山西农大等组成,在项目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我省南繁科研队伍不断壮大,比学赶超的科研氛围逐渐形成。
2月3日11时,艳阳高照,直射的太阳光使皮肤有些灼热感。我省第三代南繁人、青贮玉米育种专家郭建文头戴防晒帽、身着蓝色工衣在地里忙碌,他告诉记者:“11点左右授粉温度最好,也是花粉量最多与花粉活力最强的时候,我们会在这个时候集中精力给玉米授粉。”
郭建文从工衣口袋里抽出羊皮纸袋,揉开袋口熟练地将未吐丝的玉米雌穗套住……4亩多试验田种植有320多份玉米材料,这些材料高低、性状都不一样,为了防止串粉,他要在吐丝前将一株株玉米套好袋。
郭建文骨子里有对育种事业的执着和热爱。从2004年开始,他每年都要来到育种基地,在海南过了近20个春节,对基地初期的情景记忆犹新——白天在玉米试验田里唱着信天游干活,累了在地头铺个化肥袋子、用草帽遮盖住面庞休息,渴了一口气喝下500毫升的水,晚上回到驻地还要忍受蚊虫叮咬、对付老鼠和蛇的侵扰。
“唯有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乐于付出,才能培育出高产、抗逆性强的好品种。”南繁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即使遇到育种经费不足的情况,他们也会自筹资金保障育种工作完成。
培育出一个好品种常常要10多个年头,甚至更长时间,南繁人要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的强大精神支柱。
2月4日上午9时,在荔枝沟基地的高粱地里,程庆军开始给自己“相中”的高粱授粉,从恢复系植株上取粉,摘掉不育系高粱穗上半透明的袋子,快速套上取粉的袋子,扎牢袋口抖动授粉,这套动作程庆军干得十分娴熟,看得人眼花缭乱。
每年春节前后,正是高粱开花授粉的关键时期,对于老南繁人程庆军来说,仍感觉十分紧张,他期待自己的授粉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一个新品种诞生的神来之笔。他笑着说:“搞育种和当媒人一样,选出相配的父本和母本,以便其后代继承父母的所有优良性状。从1994年首次来海南算起,我这媒人当了29年了。有失败的痛苦,也有成功的欣喜。”
除了玉米、高粱,谷子、荞麦等也是我省南繁育种研究的重要农作物。
赵凯是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太原综合试验站站长,主要从事谷子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推广。今年38岁的他,属于第四代南繁人,由于谷子是早晨四五点开始开花散粉,每到授粉时节,他比别人起得都早,戴着头灯、弯着腰,在地里一株一株挨着给谷子授粉。
生长于太行山区左权县的赵凯来海南育种11年了,别人上大学是为了离开土地,而他读完硕士后,却又回到了土地,在海南和土地打起了交道,问及原因,他笑着说:“因为热爱,因为责任。”
为了这份责任,赵凯常常利用闲暇时间去兄弟省市的基地学习取经、交换材料。随着育种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的逐步提高,他选育谷子新品种的信心和干劲更足了。
和节令一样,希望也如期而至。在程庆军给高粱授粉的时候,山西农大研究员吕慧卿的荞麦已经成熟。希望就在眼前,吕慧卿的动作快速准确,不一会儿一片荞麦便收割完毕。在对植株做完详细记录后,她松了一口气。
吕慧卿拍拍手上的土说:“育种是件苦差事,能坚持下来的,都是不计得失热爱这项事业的。”每当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过后,荞麦植株被吹得匍匐在地,沟渠里注满了水,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小心地将一株株植株扶起,用多种办法把水排出。
种子之于农业、之于农民、之于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以至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紧迫性、关键性不言而喻。山西农大副校长孔照胜说:“南繁是育种加速器,可有效缩短作物育种进程。坚持农科教一体,产学研统筹,通过联合机制、奖励机制、考核机制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进一步激活每个南繁人的潜在能量,以利于培育出更多高产、广适、优质的作物新品种,让自己的饭碗装满中国粮。”
培育甜蜜的成果
2022年1月,我省制定《山西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吹响种业振兴集结号,开展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种业创新攻关、种业基地提升、种业企业扶优、种业市场净化“五大行动”,出台良种联合攻关实施指导意见,联合省内外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科研院校、种业企业,开展良种联合攻关,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做强一批优势种业企业,不断提高种业自主可控水平,加快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
山西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主任、山西省玉米良种联合攻关首席专家……任志强的一系列头衔都和玉米有关,作为我省玉米育种的佼佼者,从2004年开始,他每年在海南的时间少则3个月,多则5个月。
任志强团队主动和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甘肃亚盛种业集团、宁夏润丰种业有限公司、黑龙江中迪科卡种业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获得科研经费支持167万元。先后选育玉米品种18个,成果转化300万元,审定品种累计推广3000万亩。
柳青山是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山西省杂粮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自1996年起,带领团队一门心思培育高粱新品种。长期高强度工作使他对高粱花粉过敏,每次授粉期间,手又红又肿、奇痒无比。但他无怨无悔,一直坚守南繁育种一线,追逐自己的梦想。
为实现产学研一体发展的目标,柳青山团队与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讷河市惠龙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神农原粮科技(山西)有限公司、汾酒原粮有限公司都建立了合作关系,有14个高粱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认定,其中“晋糯1、2、3、4号”解决了高淀粉高粱和糯高粱“三系”配套育种关键技术问题,改变了北方没有适宜糯高粱品种的状况,提高了原材料出酒率,增加了酿造企业的效益。
不但粮食可以在海南育种,各类蔬菜也行。
雷逢进主要从事西葫芦新品种的研究选育,是山西省现代农业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园艺学会南瓜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已在海南育种24年。
雷逢进团队注重和市场接轨,与省内外多家企业有合作关系,2022年与山西瑞恒农业有限公司合作,承担了国家特色作物西葫芦联合攻关任务,进一步巩固了我省西葫芦研究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近年来,雷逢进主持育成西葫芦新品种11个,其中“东葫39号”“东葫27号”“东葫3号”等8个品种在山西、山东、河南、甘肃等省市累计推广137.4万亩,创造经济效益9.5亿元。
平俊爱是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粳型晚熟酒用高粱岗位专家、山西杂粮产业技术体系高粱育种岗位专家,她和团队在坚持日常科研的基础上,还与省内外5家企业进行品种鉴选、原粮基地建设等合作,审(认)定或登记品种39个,5年来有12个高粱新品种转让企业,转化收入达200余万元。
卢保红团队与山西省亿鑫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省张家口张农种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有合作关系。他主攻甜糯玉米种子的培育,先后育成“晋超甜1号”等5个品种,由于抗性强、适应性广,且口感香甜,深受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的欢迎,为我省鲜食玉米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
60年探索追寻,四代南繁人传承接力,山西农大作为我省南繁育种的主力军,广大农业科研工作者执着坚守、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推动了我省育种事业的不断进步。
山西农大科研管理部副部长张敬忠说:“从刚开始的居无定所到处找地,到现在稳定便捷的生活居所和固定的试验用地,南繁人能安心从事繁育试验,并取得可喜成果,得益于国家对农业科研事业的重视,是一代一代南繁人不懈追求践行使命的结果,与我省有关部门给予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密不可分。”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依托山西农大重点开展了玉米、高粱、谷子、大豆、藜麦、油葵、蔬菜等近20种农作物的加代育种、纯度鉴定和杂交制种等科研工作,年均开展繁殖自交系材料5000份、加代选系4000份、测配组合4000个、品种纯度种植鉴定300份以上,为推动山西乃至全国农业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版文/图:本报记者李全宏 本报通讯员孙美红 http://epaper.sxrb.com/shtml/sxrb/20230317/8481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