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应用科学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学术交流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陆伟良,男,1936年10月出生,上海人。现任南京陆伟良现代建筑智能化顾问事务所所长,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6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本科。

1962年东南大学任教。

1987年调任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机电系主任。

1993年晋升教授。

1993年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

社会任职:

1. 公安部SAC/TC100专家库专家。

2. 国家建设部科技委智能建筑中心专家。

3. 建设部建筑智能化专家委员会专家。

4. 江苏省公安厅科技顾问。

5. 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

6. 江苏省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

7. 南京市公安局技防办专家组长。

8. 卫生部《中国医院建设指南》专家。

9. 亚洲智能建筑学会执行委员。

10. 浙江省电力调度大厦及南京汇杰广场智能化系统咨询顾问。

11. 中国光伏产业网高级技术顾问。

12. 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家网秘书长。

13.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会江苏分会会长。

14. 《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现改名为《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杂志编委。

15. 《智能建筑》杂志编委。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建筑智能化、公共安全防范的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资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1. 上海港电气自动化工程,1993年获兵器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 江苏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标准,1999年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资料更新中……

发明专利:

1. 智能双卡录音机 陆伟良; 龙昌明 南京工学院 【中国专利】南京工学院 1989-10-11

2. 无线红外耳机 朱朝阳; 陈谭山; 陆伟良 【中国专利】>陆伟良; 朱朝阳; 陈谭山 1992-02-05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20余本。

出版专著:

1. 《智能建筑节能工程》许作民 陆伟良 陈九法 王向宏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12

2. 《实用智能建筑机房工程》陆伟良 王建章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09

3. 《实用医院智能化系统工程》陆伟良 赵哲身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05

4. 《实用楼宇管理自动化控制工程》陆伟良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11

5. 《智能建筑物业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6. 《智能小区与智能住宅》专著由高教出版社 2000-05

7. 《住宅设备设计资料集》由中国建工出版社 1999

8. 《智能化建筑导论》中国建工出版社 1996-06

9. 《全立体声音响技术》

10. 《无线电与电子学专业英语》

11. 《盒式收录两用机》

发表中文论文:

1 无线局域网实时定位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陆伟良; 唐国宏; 翟素杰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陆伟良现代建筑智能化顾问事务所 【期刊】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2-02-15

2 物联网与绿色智能建筑核心技术探讨 陆伟良; 丁玉林; 宋舒涵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信息网络工程质量检验所 【期刊】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12-02-25

3 感知智慧城市概论——智慧城市学习体会 陆伟良; 周海新; 陆侃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无锡广播电视集团 【期刊】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12-06-25

4 建设智能化系统的5个基础问题 陆伟良; 许作民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陆伟良现代建筑智能化顾问事务所 【期刊】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1-02-15

5 现代饭店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系统应用探讨 陆伟良 南京工业大学 【期刊】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10-09-25

6 论医院数字化工程的发展与建设 陆伟良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中国医院建设指南》 【期刊】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09-02-15

7 对我国智能小区四方管理关系探讨 陆伟良; 陈洪杰; 李玮; 刘仙子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杭州通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南京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南京>陆伟良现代建筑智能化顾问事务所 【期刊】江苏建筑 2009-06-30

8 以太网楼控系统及其在实验室BA中的应用 倪燃; 方甲松; 陆伟良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北京楼宇自动化工程中心;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期刊】建筑电气 2006-02-28

9 以太网楼控系统架构研究及应用 倪燃; 陆伟良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南京 【期刊】微处理机 2006-12-30

10 对我国现阶段以“绿色智能建筑”为综合发展方向的探讨 陆伟良; 丁玉林; 杨军志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南京? 【期刊】城市建筑 2007-04-20

11 现代绿色住宅与住宅智能化概念辨析及发展对策探讨——浅谈绿色智能住宅作为我国住宅发展方向的看法 杨军志; 陆伟良 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 南京陆伟良现代建筑智能化顾问事务所 【期刊】智能建筑 2006-05-06

12 关于多网融合技术在住宅小区中的应用分析 >陆伟良; 陈洪波; 李嘉乐 南京>陆伟良现代建筑智能化顾问(事务所)有限公司; 南京黄马置业有限公司; 南京黄马置业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期刊】低压电器 2007-08-30

13 智能建筑发展方向的探讨 >陆伟良; 李钦; 唐国宏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 南京>陆伟良现代建筑智能化顾问(事务所)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南京>陆伟良现代建筑智能化顾问(事务所)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广东深圳 【期刊】低压电器 2007-09-30

14 神经网络在空调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与发展 陈静; 莫小明; 陆伟良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 【期刊】微处理机 2007-10-15

15 可编程控制器的解释程序开发 马洪涛; 陆伟良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 【期刊】微处理机 2007-10-15

16 论我国现代建筑以《绿色智能建筑》为总体发展方向的探讨 陆伟良 南京陆伟良现代建筑智能化顾问事务所 江苏南京 【期刊】江苏建筑 2007-12-31

17 现代智能建筑综合布线主流技术探讨 陆伟良; 丁玉林; 杨军志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期刊】建设科技 2007-12-25

18 建设部二星级示范小区的设计方案申报及其实施——温州同人花园智能化小区介绍 方忠良; 陆伟良; 朱俊 浙江广信智能建筑研究院;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陆伟良现代建筑智能化顾问事务所 【期刊】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8-01-25

19 论我国大剧院智能化系统工程现状、功能及其发展 陆伟良; 郑君浩; 王丽娟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 中联西北工程建筑设计院 江苏南京; 陕西西安 【期刊】江苏建筑 2008-02-28

20 以太网楼宇控制系统架构与应用 倪燃; 方甲松; 陆伟良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北京楼宇自动化工程中心;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期刊】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05-07-30

21 中国智能建筑的发展与加入WTO后的对策 陆伟良 南京工业大学 【期刊】重庆建筑 2005-09-30

22 论加快我国智能建筑咨询产业的发展——加入WTO后智能建筑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陆伟良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期刊】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3-04-05

23 已建小区智能化建设工程规划及实施 朱顺兵 ; 陆伟良 ; 徐劲松 ; 罗志方 ; 钟文舟 ; 李胜利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南京市玄武区科技局; 南京市公安局 【期刊】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3-05-05

24 发挥江苏省智能建筑优势迎接加入WTO挑战 陆伟良 南京工业大学智能建筑研究所 南京 【期刊】江苏建筑 2003-12-30

25 零序直流小电流选线系统有源二端网络研究 袁振海; 马宏忠; 陆伟良; 李斌; 王浩 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 河海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 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 南京 【期刊】电工技术学报 2005-01-26

26 对江苏省数字社区发展对策的探讨 陆伟良; 彭蕾 南京工业大学智能建筑研究所; 南京工业大学智能建筑研究所 南京 【期刊】江苏建筑 2005-03-20

27 以太网楼宇控制系统架构及其在P3禽流感实验室BA系统中的应用 倪燃; 方甲松; 陆伟良; 王勇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北京楼宇自动化工程中心;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中国中轻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研究生 【期刊】智能建筑 2005-02-06

28 江苏省起草“办公自动化系统(OAS)”中的困难和问题 王建明; 陆伟良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物智能化研究所;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物智能化研究所 【期刊】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1999-01-15

29 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 杜成章; 陆伟良 南京电子工程研究所;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物智能化研究所 【期刊】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1999-06-15

30 建筑物自动化系统中空调水系统的能量控制策略 龚延风; 陆伟良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物智能化研究所;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物智能化研究所 【期刊】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1999-06-15

31 弄清定义 清除误解——探讨数字化社区、家庭智能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陆伟良; 朱顺兵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期刊】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2002-05-05

32 亚洲智能建筑现状及其发展 >陆伟良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期刊】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2002-07-05

33 楼宇控制系统中的报警机制 黄超; 夏抗初; 陆伟良; 侯奋飞 南京消防集团有限公司; 南京消防集团有限公司;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期刊】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2002-10-05

34 某保险大厦SCS优化设计 王建明; 帅仁俊; 陆伟良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物智能化研究所;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物智能化研究所 【期刊】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2000-06-05

35 兴建智能化大学生公寓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陆伟良; 宋舒涵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 【期刊】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2000-10-05

36 国内外智能建筑发展动态及21世纪展望 陆伟良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期刊】江苏建筑 2000-12-30

37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分级及其实施方法探讨 陆伟良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 【期刊】广东建材 2000-02-15

38 智能小区综合管理平台 瞿峰; 陆伟良 江苏南大苏富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物智能化研究所 【期刊】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2001-02-05

39 智能建筑节能效益评估研究 朱顺兵; 高寿云; 陆伟良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 【期刊】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2001-04-05

40 智能大厦弱电系统的评审方法探讨 陆伟良; 朱顺兵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期刊】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2001-11-05

41 写好建筑智能化系统投标书的六要点 巫咏群; 陆伟良; 朱顺兵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期刊】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2002-01-02

42 智能化空间与环境的规划和设计 朱顺兵; 俞锋; 陆伟良; 朱红军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南京方圆置业发展公司 【期刊】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2002-01-02

43 六类线 陆伟良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期刊】广东通信技术 2001-06-30

44 建筑智能化系统节能综合评价 朱顺兵; 高寿云; 陆伟良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 【期刊】节能 2001-06-07

45 单片微机控制电子秒表研制 马小军; 陆伟良; 陈新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机电系; 东南大学 【期刊】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5-06-30

46 分形法图象压缩编码 宋永江; 毕厚杰; 陆伟良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机电系; 南京邮电学院;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机电系 南京 【期刊】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03-30

47 葛洲坝水利枢纽二江泄水闸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研制 裴刚; 陆伟良 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机电系 【期刊】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7-12-30

48 智能灯光控制系统及其节能分析 帅仁俊; 王智; 陆伟良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 【期刊】能源研究与利用 1997-11-30

49 国内外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动态及展望 陆伟良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期刊】施工技术 1998-08-30

50 智能大厦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王建明; 陆伟良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机电系 【期刊】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8-03-30

51 卡拉OK设备在歌舞厅的应用 陆伟良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 【期刊】建筑电气 1992-12-30

52 音控彩灯喷泉介绍 陆伟良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 【期刊】建筑电气 1991-04-02

荣誉奖励:


1. 1993年获兵器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 1999年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资料更新中……

学术交流:


1. 1997年12月受台湾无线电协进会邀请赴台北参加海峡两岸21世纪新技术研讨会并作“大陆卫星电视现状及发展”和“大陆智能建筑现状及发展”报告。

2. 1999年4月赴瑞士苏黎士大学作“世界智能建筑主流技术及其应用”学术报告。

3. 1999年6月赴新加坡考察并作“智能大厦系统集成”专题报告。

4. 1999年11月出访加拿大北方电讯、DELTA等公司和美国泛达、KMC、JohnRon等公司。

5. 2001年至2002年连续出访韩国考察并参加智能建筑国际会议。

6. 2007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医院建设(改、扩建)大会上作《现代医院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报告。

7. 2012年5月15日率领江苏智能建筑代表团去宝岛台湾参加两岸学术交流会,发表《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发展》的学术报告。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一:


与时俱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访亚洲智能建筑学会执行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教授陆伟良

2012年8月21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办的“第23届中国国际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展览(MICONEX 2012)”在上海世博主题馆隆重开幕。展会共有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500家业内相关企业参展,超过20000名观众前来参展。此届展会设有三个分论坛分别为“数字城市分论坛”、“食品、药品分析检测技术学术交流会分论坛”和“先进控制系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分论坛”,千家网作为合作媒体参与了数字城市分论坛活动,并有幸采访了南京工业大学教授、亚洲智能建筑学会执行委员陆伟良先生。陆教授同时也是数字城市分会的副会长,并且作为特邀嘉宾在本次论坛中发表了关于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精彩演讲,会后,陆教授与我们分享了他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智慧城市建设大潮已在我国掀起,据不完全统计,智慧城市相关市场的规模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在面对这样一个空前庞大的市场机遇面前,我认为我们更应该认真的审视这个市场,不要盲目跟风。如何规划和实施好我们的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国富民强,是我们首当其冲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和陆教授聊到当今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现状的问题时,陆教授给出了几组数字: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超过一百个大型城市正在建设智慧城市,其中以纽约、伦敦、东京最为先进,西班牙马德里,新加坡,中国香港紧随其后。我国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在国内已从数字城市阶段率先向智慧城市进军;二线城市如南京、杭州、沈阳、武汉等也正从数字城市建设向智慧城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潮已经在我国掀起了,据推算,智慧城市相关市场的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在这一庞大市场的诱惑之下,导致很多盲目跟风现象的出现,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城市的方方面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项目。我们更应该认真的审视这个庞大的市场,站在一个城市居住者的角度去认真和切实的规划我们的智慧城市建设,真正实现智慧城市应有的价值,这是我们首当其冲应该思考的问题。

“实践出真知,每个城市应从具体条件出发,确定具有自身特色的智慧城市。”

陆教授对于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给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首先,应区分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智慧城市应是数字城市的更高层别的阶段,因此二者不能混淆。此外,智慧城市建设应按每个城市的不同特点进行定位,根据每个城市的特点来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国外有专家建议以民生和经济型原则划分,智慧城市可分为两大型六小类,其中民生型可分为良好规划型城市、安全健康型城市和持续发展型城市。良好规划型城市侧重房屋建筑水源管理和交通管理,纽约就是良好规划型城市的代表;安全健康型城市侧重卫生保障、疾病预防、社会服务、食品安全、打击犯罪、紧急灾害等代表城市有华盛顿;而持续发展型城市则侧重绿色能源、智能交通、废弃物处理、绿色建筑、水资源、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等,伦敦就是持续发展型城市的代表。经济型城市也可以分作三类:一类是数字创新型城市,它侧重交通、互联互通、供应链、科技、工业与高科技及科教中心,代表城市是新加坡;一类是贸易中心型城市,侧国际贸易、保障买卖双方利益与权力,它的代表城市为香港;另一类是文化枢纽型城市,文化枢纽型城市侧重文化艺术、旅游、国际化会议,代表城市是巴黎。由此可见,每个智慧城市都具有自身的特色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我国也应注重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智慧城市。

“‘智慧南京’的经验启示我们,创造智慧城市不是固定的、静态的,应该是变化的、动态的。不论城市大小都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每个城市都要为之交出自己的一份答卷。城市走向大智慧时代已成为未来城市竞争力的焦点,争创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陆教授居住的城市是南京,所以对于近几年的“智慧南京”建设有如感同身受。自2010年南京便与IBM建立协作战略,欲将南京打造成为“博爱之都”,促进南京向国际化都市发展。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智慧南京”已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成功的样板,同时也获得了世界各地的一致认可,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投资聚集。陆教授详细的向我们介绍了南京在智慧城市方面的战略规划,他表示:“南京将智慧城市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是一个超前的新思路,因为南京市没有仅仅停留在建设智慧南京的水平,而是进一步提出了‘人’的重要性。只有城市里的市民成为现代人,这座城市才可以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城市,只重物不重人的管理不是合格的管理,这是对建设智慧城市的内涵理解的深刻体会,也是丰富我国建设智慧城市宝库的贡献,实为难得。南京市的经验启示我们:创造智慧城市不是固定的、静态的,而应该是变化的、动态的。不论城市大小都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每个城市都要为之交出自己的一份答卷。城市走向大智慧时代已成为未来城市竞争力的焦点,争创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中华民族是13亿人口世界第一大国,要办好一件事不容易,世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抄袭,因此要与时俱进,不断总结创新。”

访谈末尾,陆教授细心的为我们做了总结,陆教授强调:“我国是13亿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国,这样大的国家和子民,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来讲也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国外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吸收他们的失败教训,与时俱进,不断总结创新。全国要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中国,各地则要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智慧城市建设应遵循”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的基本原则,只有实现“四个统一”,才是真正找到适合中国特色“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并且当务之急,是要尽早出台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相关规范与评估体系。”

陆教授简历:

陆伟良教授,男,上海人,196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现任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所长、江苏省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建设部建筑智能化专家委员会专家、卫生部《中国医院建设指南》专家、公安部SAC/TC100专家库专家、亚洲智能建筑学会执行委员。

文章来源:《千家网》2012-09-07

媒体报道二:


陆伟良:节能与环保,小区未来的发展之路

陆伟良1936年10月生于上海,国家建设部科技委智能建筑中心专家。长期从事无线电子学和计算机应用领域 教学和科研,智能化建筑研究和工程设计。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多项专利、建设部建筑智能化专家委员会专家、公安部SAC/TC100专家库专家、亚洲智能建筑学会执行委员。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所长。

目前,全国很多社区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倡议,纷纷提出建设数字社区、绿色社区,但究竟什么是数字社区,它和智能小区有什么区别,目前政府部门有哪些政策以及我们如何理解、执行这些政策?《智能家居&数字社区》杂志就上述问题专访了建设部建筑智能化专家委员会专家、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化研究所所长陆伟良教授。我们都知道,陆伟良教授在推动中国智能建筑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学方面,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中国智能建筑博客网》“封面人物”栏目也把目前聚焦在这种智能建筑巨匠身上,引用了贵刊的采访。

记者:陆教授,谢谢您接受本刊的采访。目前我国的小区越来越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小区的各项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区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请您谈谈我国小区发展的一些情况?

陆教授:目前国内对小区的发展有以下几种看法:康居小区,它最早在建设部关于住宅小区的提法为康居小区示范工程。

智能小区,1999年12月,建设部住宅产业化办公室提出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稿)》 数字社区,数字城市的建设人们会联想到数字社区,因为数字城市建设需要通过社区去实现。反之,数字社区建设也必然与数字城市有关。数字社区会用到许多数字城市建设中的资源。因此,数字社区总体方案设计应与城市数字化工程紧密结合,避免重复开发建设,又要留出接口通道避免成为信息孤岛。

对于数字社区的定义,目前一般认为是在社区范围内利用多种网络技术、计算机及微处理器技术、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建立社区建设、管理、服务数字化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并与城市建设、管理、服务数字化的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互联互通,能为社区管理和社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高效、形象、丰富数字服务。

记者:我们经常听到数字社区和智能小区,这两者之间有区别吗?它们各自的特征有哪些呢?

陆教授:我认为数字社区与智能小区有着重要联系,但并非等同。其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数字社区注重其“虚拟性”。数字社区除了用户在社区中日常得到各种数字化服务外,更重要的特征在于需要用海量的数据信息在计算机及网络中构造再现真实社区。而智能小区注重其“智能性”,本质特征在于强调其为住户提供服务的智能化程度。

其次,数字社区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其服务活动的数字化,即:各类信息的数字化;而智能小区目前阶段则没有强调其信息一定是“数字化”。

另外,数字化是数字社区和智能小区的共同基础。有了数字化,才有网络化;有了网络化,才有数字社区和智能小区、具有数字化特征的智能小区。

记者:听说您最近研究节能建筑,我们媒体也很关注,您能给我们广大读者介绍一下什么才是节能建筑?它有哪些特征?

陆教授:节能建筑就是指在保证建筑使用功能和满足室内热环境质量条件下,通过提高建筑围护结构隔热保温性能、自然能源利用等技术措施,使建筑物的采暖与空调能耗降低到规定水平;同时,当不采用采暖与空调措施时,室内热环境达到一定标准的建筑物。由此定义可见,建筑节能主要包括两个方而内容:一是节约,即提高供暖(空调)系统效率和减少建筑本身所散失的能源;二是开发,即开发利用新能源。 总之,节能建筑是按节能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使其在使用过程中降低能耗的建筑。

节能建筑是指通过节能材料的应用、先进技术的使用、合理设计的整合,达到用户在建筑使用过程中,减少能源消耗的目的。在这三者中,合理设计重要性大于技术因素,技术系统的重要性又大于单纯材料。要达到高舒适度、低能耗标准,需要较多的技术支撑和设计经验,包括五大方面:规划整体布局、小气候环境的研究、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优化设计、内部各技术系统之间的配合、生态能源系统的应用等。

节能建筑主要有三个特征如下:

地域性:中考虑因地域不同、环境差异导致的气候、生活习俗、建筑形式等方面的差别是巨大的。

可控性:最重要的原则。同一个地域的同一建筑物也会因为其年月日时的不同导致不同的湿度、温度、光照、气流,从而导致建筑物的能耗随时间的涨落。

经济性:节能建筑的造价不宜超出同类建筑的20%。

记者:除了节能建筑,我们经常也听到环保建筑,那什么是环保建筑呢?此外,一座建筑若被称为环保建筑它应具有哪些设施?

陆教授:环保建筑首先要有充分的自然采光墙体,也要具有保温功能,同时,建筑时要选用环保材料和环保涂料。

通常见的最基本的环保建筑,其设施主要有:隔声墙,以阻档外来噪声;阳台要增加自然光并有利于通风;加宽走廊,以增加自然光及通风,节省空调及照明;风斗设计,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引导热气散出室外;隔阳、隔热,以控制入室阳光,降低室内温度;双层玻璃的窗户(或墙体),以增大自然光源,并形成绝缘体,有助于控制室温。

记者:11月8日,上海市与德国汉堡市首次合作举办的“2006年上海?汉堡生态建筑展”在上海科技馆开幕,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生态建筑基本情况吗?

陆教授:生态建筑系尽可能利用建筑物当地的环境特色与相关自然因子(比如阳光、空气、水流),使之符合人类居住,并且降低各种不利于人类身心的任何环境因素作用,同时,尽可能不破坏当地环境因子循环,并尽可能确保当地生态体系健全运作。符合这种生态考虑的建称之为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也被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参与。它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的一员来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及其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生态建筑不是仅靠几位建筑师就可实现,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代表了新世纪的方向,是建筑师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

记者:您所说的绿色建筑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诱惑,目前,政府部门出台了哪些政策来引导我们的绿色建筑发展?

陆教授:政府部门主要在政策上起到了引导作用。2004年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成立了《全国建筑生态智能技术展示推广中心》,并于2006年成立了全国建筑生态智能技术专家委员会。2005年10月建设部、科技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其前言如下:

推进绿色建筑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具体实践。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绿色建筑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和住区环境的影响,采取综合措施,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引导、促进和规范绿色建筑的发展,特制定此导则。

绿色建筑综合了节能、环保、生态与智能建筑,是世界建筑发展的主流。国际上很多国家建立了绿色建筑协会,我国也正在酝酿之中。

记者:您觉得我国小区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数字化对我国小区未来发展有什么影响?

陆教授:我认为小区未来会朝着绿色数字社区方向发展,为什么呢?

首先,绿色是目的、方向、总纲。所谓绿色智能建筑,就是用绿色的观念和方式进行建筑的规划、设计、开发、使用和管理,执行统一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并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认证和管理。绿色建筑,也称可持续建筑,是一种以生态学的方式和资源有效利用的方式进行设计、建造、维修、操作或再使用的构筑物。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满足某些特定的目标,如保护居住者的健康、提高员工的生产力、更有效的使用能源、水及其他资源;及减少对环境的综合影响。

其次,数字化是手段、措施与技术。数字化是手段、措施与技术,绿色建筑中的许多技术离不开数字化。

最后,统一提法的重要性。用绿色数字社区作为我国小区综合发展方向具有国际统用性,符合可持续发展方向。

记者:从目前的现状和国家的政策来看,要实现您说的绿色数字社区,政府相关部门在具体实施时,应该做些什么?

陆教授: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着手:

第一,搞好数字社区建设,贯彻《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数字社区是IT技术向传统房地产产业渗透发展的必然结果,必将对居住品质提出更高要求。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为国内的数字化社区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巨大的市场要求将极大的推动房地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何正确认识、解决数字化社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使其协调优化发展,迎接世界市场的挑战,是当前需要探索的问题。

社区数字化并不意味着一味的追求形式,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而是必须考虑在各个部分数字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经济性,社区数字化的重点在于对现有的子系统进行集成的整和。

数字社区智能系统是由系统设备、综合布线等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应该具备安全防卫、物业服务与管理、信息网路与布线,以及家庭智能化的基本功能要求。应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成熟性、可靠性、开放性、兼容性、可拓展性以及适宜的性能价格比。

目前,我国建设部已出台《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我们必须学习和贯彻标准,使我国数字社区更健康规范发展。

第二,搞好绿色社区建设

我们在建设数字社区的同时必须同时注意发展绿色社区,抓好节能环保、生态建设,这样才能符合人居环境的最佳化要求。

文章来源:《中国节能建筑网》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