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应用科学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何昌荣,男,汉族,1961年1月出生,博士。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物理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8年至1982年,包头钢铁学院获学士学位,采矿工程专业。

1982年至1983年, 东北工学院研究生出国预备生, 岩石力学专业。

1983年至1986年,日本东京大学获硕士学位,岩石力学专业。

1986年至1989年,日本东京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岩石力学专业。

1989年至1994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4年至1998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7年、1999年分别访问美国地质调查局岩石力学实验室,展开了断层泥在剪切变形中渗透率演化的合作研究。

1999年至今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社会任职:

1.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2.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3.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地震学报》编委。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地壳岩石摩擦本构关系实验与理论、深部岩石流变结构、高温高压实验技术等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主持2项973项目子课题、中国地震局“九五”、“十五”实验室建设项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2项。

1. 地震动力学实验室自主课题“中地壳深部可稳定存在弱矿物相的剪切滑动性质—弱断层机制的实验研究”。

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子课题“地壳上地幔不同深度岩石力学性质及流变参数的实验研究”。

3. 中国地震局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中的课题“气体介质高温高压三轴实验系统”。

4. 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94-04-03中的子课题“大陆强震时空迁移规律与前兆特征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5.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温高压条件下辉长岩摩擦本构参数的实验研究”。

6.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温高压条件下含不同成分断层泥的摩擦稳定性与中、下地壳强震成因”。

科研成果:

1 工程厂址区断层活动性微观标志的研究 张秉良;何昌荣;刘行松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9 

2 水对下地壳基性岩脆塑性转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周永胜;何昌荣;杨恒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9

3 陆内活断层滑移方式标志的研究与应用 张秉良;林传勇;向宏发;姚大全;史兰斌;侯康明;张景发;何昌荣;虢顺民;李建国;方仲景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2

发明专利:

[1]姚文明,何昌荣. 密封组件、动密封装置及增压器[P]. CN209587137U,2019-11-05.

[2]姚文明,何昌荣. 引线装置及具有该引线装置的压力容器[P]. CN209592944U,2019-11-05.

论文专著:


在GRL、JGR、PAGEOPH、Tectonophysics、BSSA、《中国科学》等国内外著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译著1部。

出版专著:

1. 《流变与地球动力学》(唐户俊一郎著)何昌荣 齐庆新 乔春生译 地震出版社 2005

发表英文论文:

1. He, C.,1995,Slip-weakening Constitutive Relation and the Structure in the Vicinity of a shear crack tip, Pure and
Appl.Geophys.145,147-157.

2. He,C.,S.Ma and J. Huang,1998,Transition between Stable Sliding and Stick-slip due to Variation in Slip Rate under
Variable Normal Stress Condition, Geophys. Res. Lett.,25,3235-3238.

3. He,C.,S. Okubo and Y. Nishimatsu, 1990, A Study on the Class II Behavior of Rock, Rock Mech. & Rock Engineering
23,261-273.

4. He,C.,Wong,T-f.,and Beeler, N.M. 2003. Scaling of stress drop with recurrence interval and loading velocity for
laboratory-derived faul tstrength relations. J. Geophys. Res.108(B1), 2037,doi:10.1029.

5. He,C.and S. Ma, 1997, Dynamic Fault Motion under Variable Normal Stress Condition with Rate and State Dependent
Friction, Proc.30th Int'l. Geol. Congr., Vol.14, pp.41-52.

6. He, C. 2000.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earthquake nucleation process and seismic precursors on faults.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4(3):199-212.

7. He Changrong,WangZeli,YaoWenming,2007,Frictional sliding of gabbro gouge under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Tectonophysics,445:353-362.

8. He Changrong,Yao Wenming,Wang Zeli,Zhou Yongsheng,2006,Strength and stability of frictional sliding of gabbro
gouge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Tectonophysics,427:217-229.

9. He Changrong, ZhouYongsheng, Sang Zunan.2003.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semi-brittle and plastic rheology of
Panzhihua gabbro. Sciencein China(SeriesD), 46(7):730-742.

10. He Changrong.2003.Interaction between two sliders in a system with rate- and state-dependent friction.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Vol.46Supp.65-74.

11. Ma S., He C. 2001.Period doubling as a result of slip complexities in sliding surfaces with strength
heterogeneity.Tectonophysics,337:135-145.

12.Okubo, S., Y. Nishimatsu and C. He,1990, Loading Rate Dependence of Class II Rock Behavior in Uniaxial and Triaxial Compression Tests, Int. J. Rock Mech. Min. Sci. & Geomech. Abstr.27,559-562

13. Verberne, Berend A.,Changrong He,Christopher J. Spiers,2010,Frictional Properties of Sedimentary Rocks and
Natural Fault Gouge from the Longmen Shan Fault Zone,Sichuan,China,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00(5B):2767-2790.

14. ZHOU Yongsheng, He Changrong, SONG Juan, MA Shengli, MA Jin. 2005. An experiment study of quartz-coesite
transition at differential stres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0(5):446-451.

15. Zhou Yongsheng,He Changrong,Yang Xiaosong,2008,Water contents and deformation mechanism in ductile shear zone of middle crust along the Red River fault in southwestern 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51(10):1411-1425.

16. Zhou, Y., E. Rybacki, R. Wirth, C. He, and G. Dresen. 2012, Creep of partially molten fine-grained gabbro under dry conditions, J. Geophys. Res., 117, B05204, doi:10.1029/2011JB008646.

发表中文期刊论文:

[1]张雷,何昌荣,周永胜.水热条件下富层状硅酸盐矿物糜棱岩的摩擦特性实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20,63(02):573-582.

[2]张姝,何昌荣.高温高压下斜长石粉样粒间压溶过程的实验方法及初步结果[J].地震地质,2019,41(04):1012-1026.

[3]牛露,周永胜,姚文明,邵同宾,马玺,党嘉祥,何昌荣.高温高压条件下彭灌杂岩的强度对汶川地震发震机制的启示[J].地球物理学报,2018,61(05):1728-1740.

[4]刘洋,何昌荣.龙门山断层带浅钻花岗岩中断层泥的摩擦本构参数[J].地震地质,2017,39(05):917-933.

[5]张豫宏,周永胜,姚文明,何昌荣,党嘉祥.水对Carrara大理岩强度和变形机制影响的实验研究[J].地震地质,2017,39(01):54-66.

[6]周永胜,何昌荣.地质学中的压力与深度关系讨论:颗粒尺度压力差到岩石圈构造超压研究新进展[J].地学前缘,2017,24(02):23-30.

[7]张慧婷,周永胜,姚文明,何昌荣,党嘉祥.天然麻粒岩高温流变实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6,59(11):4188-4199.

[8]姚胜楠,何昌荣.斜长石在下地壳温度及较低有效压力条件下的摩擦滑动[J].地震地质,2016,38(02):290-302.

[9]路珍,何昌荣.软弱成分层对断层泥强度的影响[J].地震地质,2015,37(01):68-80.

[10]周永胜,韩亮,靖晨,何昌荣,党嘉祥.龙门山断层脆-塑性转化带流变结构与汶川地震孕震机制[J].地震地质,2014,36(03):882-895.

[11]张雷,何昌荣.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平溪黑色断层泥中有机质成分分析及对断层摩擦滑动性质的影响[J].地震地质,2014,36(03):896-906.

[12]路珍,何昌荣.热水条件下黑云母断层泥的摩擦强度与稳定性[J].地球物理学报,2014,57(04):1123-1132.

[13]张雷,何昌荣.粘土矿物的摩擦滑动特性及对断层力学性质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4,29(02):620-629.

[14]任凤文,何昌荣.热水条件下花岗质糜棱岩的摩擦滑动实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4,57(03):877-883.

[15]刘贵,周永胜,姚文明,刘俊来,何昌荣,张媛媛.组构对花岗片麻岩高温流变影响的实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3,56(07):2332-2347.

[16]刘照星,周永胜,刘贵,何昌荣,钟柯,姚文明,韩亮,党嘉祥.3GPa熔融盐固体介质三轴高温压力容器的轴压摩擦力标定[J].高压物理学报,2013,27(01):19-28.

[17]何昌荣,罗丽.热水条件下强烈速度弱化滑动行为的机制——压溶过程与摩擦本构参数的关系[J].国际地震动态,2012(06):232.

[18]刘贵,周永胜,宋娟,何昌荣.高温高压条件下实验变形石英闪长岩微观结构与熔体特征研究[J].岩石学报,2012,28(03):1005-1016.

[19]党嘉祥,周永胜,韩亮,何昌荣,陈建业,党新增,杨晓松.虹口八角庙-深溪沟炭质泥岩同震断层泥的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J].地震地质,2012,34(01):17-27.

[20]陈建业,杨晓松,党嘉祥,何昌荣,周永胜,马胜利.汶川地震断层带结构及渗透率[J].地球物理学报,2011,54(07):1805-1816.

[21]韩亮,周永胜,何昌荣,姚文明,刘贵,刘照星,党嘉祥.3GPa熔融盐固体介质高温高压三轴压力容器的围压标定[J].高压物理学报,2011,25(03):213-220.

[22]何昌荣,周永胜,马瑾.日本东北大地震——大自然给人类上的又一课[J].自然杂志,2011,33(02):63-69+60+126-127.

[23]何昌荣,VERBERNE B A,SPIERS C J.龙门山断裂带沉积岩和天然断层泥的摩擦滑动性质与启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30(01):113-131.

[24]兰彩云,何昌荣,姚文明,靖晨.热水条件下角闪石断层泥的摩擦滑动性质——与斜长石断层泥的对比[J].地球物理学报,2010,53(12):2929-2937.

[25]韩亮,周永胜,党嘉祥,何昌荣,姚文明.3GPa熔融盐固体介质高温高压三轴压力容器的温度标定[J].高压物理学报,2009,23(06):407-414.

[26]罗丽,何昌荣.热水条件下斜长石和辉石断层泥的摩擦滑动研究[J].地震地质,2009,31(01):84-96.

[27]周永胜,何昌荣.汶川地震区的流变结构与发震高角度逆断层滑动的力学条件[J].地球物理学报,2009,52(02):474-484.

[28]周永胜,何昌荣,黄晓葛,宋娟,桑祖南,孔华.基性岩流变的复杂性与成分对岩石流变影响的实验研究[J].地学前缘,2009,16(01):76-87.

[29]周永胜,何昌荣,杨晓松.中地壳韧性剪切带中的水与变形机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07):819-832.

[30]宋娟,周永胜,何昌荣.石英岩脆塑性转化的实验研究[J].高压物理学报,2008(02):167-174.

[31]周永胜,何昌荣,李海军.熔体的形态与分布特征对岩石流变的影响[J].地学前缘,2008(03):273-278.

[32]谭文彬,何昌荣.高温高压及干燥条件下斜长石和辉石断层泥的摩擦滑动研究[J].地学前缘,2008(03):279-286.

[33]党嘉祥,周永胜,何昌荣,闫小兵.高温高压岩石流变仪的围压标定方法[J].地学前缘,2008(03):287-291.

[34]党嘉祥,周永胜,何昌荣.活塞-圆桶式固体介质高温高压实验容器的压力标定方法[J].地震地质,2007(01):133-143.

[35]谭文彬,何昌荣.基性岩摩擦本构参数与下地壳地震成核的可能性[J].地震地质,2007(01):161-171.

[36]周永胜,何昌荣,宋娟,马胜利,马瑾.在差应力条件下石英-柯石英转化的实验研究[J].科学通报,2005(06):565-570.

[37]周永胜,何昌荣,马胜利,马瑾.差应力对石英-柯石英转化压力的影响[J].高校地质学报,2004(04):523-527.

[38]王泽利,何昌荣,周永胜,陶青峰.断层摩擦实验中的应力状态及摩擦强度[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4079-4083.

[39]何昌荣,陶青峰,王泽利.高温高压条件下辉长岩的摩擦强度及其速率依赖性[J].地震地质,2004(03):450-460.

[40]王泽利,何昌荣,陶青峰.辉长岩摩擦实验中断层泥的剪切组构及成因[J].地震地质,2004(03):461-471.

[41]周永胜,何昌荣,杨恒.水对下地壳基性岩脆塑性转化影响的实验研究[J].地震地质,2004(03):472-483.

[42]周永胜,何昌荣.大陆岩石圈流变研究进展与高温高压流变实验现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02):246-254.

[43]周永胜,何昌荣,马胜利,马瑾.差应力在超高压变质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来自石英-柯石英转化的高温高压实验证据[J].地震地质,2003(04):566-573.

[44]何昌荣.速度与状态依赖性摩擦本构关系下双滑块系统的相互作用[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3(S1):53-59.

[45]周永胜,何昌荣,桑祖南,金振民.在塑性变形过程中辉长岩部分熔融的熔体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3(04):482-487.

[46]周永胜,何昌荣.地壳主要岩石流变参数及华北地壳流变性质研究[J].地震地质,2003(01):109-122.

[47]周永胜,蒋海昆,何昌荣.不同温压条件下居庸关花岗岩脆塑性转化与失稳型式的实验研究[J].中国地震,2002(04):73-84.

[48]桑祖南,周永胜,何昌荣,金振民.辉长岩部分熔融实验及地质学意义[J].地质科学,2002(04):385-392.

[49]何昌荣,周永胜,桑祖南.攀枝花辉长岩半脆性-塑性流变的实验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2(09):717-726.

[50]周永胜,何昌荣.华北地区壳内低速层与地壳流变的关系及其对强震孕育的影响[J].地震地质,2002(01):124-132.

[51]桑祖南,周永胜,何昌荣,金振民.辉长岩脆-塑性转化及其影响因素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1(02):130-138.

[52]周永胜,马胜利,何昌荣.大别山超高压岩石形成温压(深度)条件的研究进展与讨论[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0(03):70-74.

[53]张秉良,刘行松,何昌荣.阿尔金断裂东段断层滑动方式的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0(03):259-264.

[54]周永胜,何昌荣.地壳岩石变形行为的转变及其温压条件[J].地震地质,2000(02):167-178.

[55]张秉良,何昌荣,刘行松.云南小湾断层泥矿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地质科学,2000(02):197-205+257.

[56]何昌荣.断层上的地震成核过程与前兆模拟研究[J].中国地震,2000(01):4-16.

[57]周永胜,何昌荣.用高温高压岩石蠕变实验解释岩石圈流变时存在的若干问题的讨论[J].国际地震动态,1999(12):1-4.

[58]何昌荣.两种摩擦本构关系的对比研究[J].地震地质,1999(02):42-51.

[59]何昌荣,马胜利,黄建国.断层滑动速率变化对滑动稳定性的影响[J].地震地质,1998(01):55-63.

[60]何昌荣,张流.用负刚度及变刚度方法研究粘滑[J].地震地质,1996(03):199-211.

[61]李建国,宋瑞卿,何昌荣,王绳祖,张流.孔隙压变化对岩石错动面滑动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地震地质,1994(01):53-59.

[62]何昌荣,张流,郭映龙.研究岩石破裂等弱化行为的力-位移组合控制方法[J].工程地质学报,1994(01):38-45.

[63]何昌荣.岩石摩擦弱化及失稳序列的数值模拟[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3(04):156-166.

发表中文会议论文:

[1]党嘉祥; 周永胜; 何昌荣; 姚文明. 基性麻粒岩半脆性-塑性流变实验研究及其对中国东部地区下地壳流变强度的指示意义[C]. 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二)——专题22:震震源物理与断层力学研究进展、专题23: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8:5-6.

[2]牛露;周永胜;姚文明;邵同宾;马玺;党嘉祥;何昌荣. 高温高压条件下汶川地震断层带花岗岩脆-塑性转化实验研究[C]. 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二)——专题22:震震源物理与断层力学研究进展、专题23: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 2018:12.

[3]张雷; 何昌荣. 玄武岩在水热条件下的不稳定摩擦滑动行为以及滑移弱化机制探讨[C]. 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二)——专题22:震震源物理与断层力学研究进展、专题23: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 2018:13.

[4]田平; 何昌荣. 热水条件下普通辉石的速度弱化现象研究[C]. 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二)——专题22:震震源物理与断层力学研究进展、专题23: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 2018:19-20.

[5]刘贵; 周永胜; 石耀霖; 何昌荣. 高温高压下糜棱岩变形及强度变化的实验研究[C].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2017:53-54.

[6]姚文明; 何昌荣; 党嘉祥; 周永胜. 气体介质三轴高温流变仪改造与研制[C].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2015:96.

[7]张慧婷; 周永胜; 姚文明; 何昌荣; 党嘉祥. 中性麻粒岩高温流变实验研究[C].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2015:106.

[8]姚胜楠; 何昌荣. 斜长石在下地壳温度及较低有效压力条件下的摩擦滑动[C].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2015:108.

[9]党嘉祥; 周永胜; E.Rybacki; 何昌荣; G.Dresen. 天然花岗岩的脆塑性转化-塑性流变实验研究[C].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2015:109.

[10]张雷; 何昌荣. 热水条件下龙门山断裂带糜棱岩摩擦滑动特性[C].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1:深部高压结构、过程及地球物理响应论文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4:5.

[11]路珍; 何昌荣. 弱结构面对断层泥摩擦滑动行为的影响[C].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1:深部高压结构、过程及地球物理响应论文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4:7-8.

[12]周永胜;张媛媛;张豫宏;姚文明;刘贵;何昌荣;党嘉祥. Carrara大理岩脆塑性转化和变形机制实验研究[C].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1:深部高压结构、过程及地球物理响应论文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4:9.

[13]何昌荣; 兰彩云. 多矿物集合体中速率与状态摩擦本构参数的平均问题[C].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1:深部高压结构、过程及地球物理响应论文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4:11.

[14]何昌荣; 罗丽. 下地壳岩石的特征滑距缩短现象与地震力学意义[C].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五专题论文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3:11.

[15]路珍; 何昌荣. 热水条件下黑云母断层泥的摩擦强度与稳定性[C].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五专题论文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3:17.

[16]张雷; 何昌荣. 龙门山后山断裂带糜棱岩在水热条件下的摩擦滑动特性实验研究[C].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五专题论文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3:20.

[17]何昌荣; 罗丽. 热水条件下强烈速度弱化滑动行为的机制——压溶过程与摩擦本构参数的关系[C]. 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2012:243.

[18]张雷; 何昌荣. 龙门山断裂带天然断层泥的摩擦特性[C].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1:158.

[19]路珍; 何昌荣. 黑云母粉末样品的流变现象[C].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1:367.

[20]党嘉祥;周永胜;陈建业;韩亮;马胜利;杨晓松;何昌荣. 5.12汶川地震同震断层泥结构与成分特征[C].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2011:164.

[21]何昌荣; 王泽利; 姚文明. 热水条件下辉长岩断层泥的摩擦强度及滑动稳定性[C].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06:766.

[22]王泽利;何昌荣;王志华;王义文. 胶东地区金矿成矿构造背景分析[C]. 中国地质学会.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学会,2005:42-43.

[23]周永胜; 何昌荣. 大陆下地壳典型岩石的高温高压流变实验[C]. 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2004:87.

[24]何昌荣;陶青峰;王泽利. 高温高压条件下辉长岩的摩擦强度和滑动稳定性[C]. 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2004:89.

[25]周永胜;钟大赉; 何昌荣. 根据高温高压实验估计大陆俯冲带的流变强度[C]. 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地壳深部压力状态与地质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2003:54-60.

[26]何昌荣; 周永胜. 大陆地壳强度轮廓、变形机制与地震动力学过程[C].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03:660.

[27]周永胜; 桑祖南; 何昌荣. 在差应力条件下辉长岩部分熔融过程中铁的富集方式[C].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01:316.

[28]周永胜; 何昌荣. 高围压下周口店石英闪长流变学的实验研究[C].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01:317.

[29]周永胜; 何昌荣. 地壳岩石脆延性\脆塑性转化[C].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00:323.

[30]何昌荣; 马胜利. 对粘滑倍周期分岔现象的实验与理论考察[C]. 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2000:253.

[31]周永胜; 桑祖南; 何昌荣. 高温高压下攀枝花辉长岩流变学的实验研究[C]. 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2000:254.

[32]何昌荣; 马胜利; 黄建国. 断层滑动速率变化对滑动稳定性的影响[C]. 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1998:243.

[33]何昌荣; D.Lockner; C.Morrow; D.Moore. 断层泥渗透率随断层滑动的演化[C]. 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1998:246.

[34]张流; 肖晓晖; 何昌荣; 赵树清; 王玉玲. 岩石变形过程中的非线性行为及其与系统失稳之间的关系[C]. 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1994:99.

[35]张流; 何昌荣; 王玉玲. 应力-应变线性组合控制下岩体的失稳行为[C]. 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1994:100.

[36]何昌荣; 张流. 不同摩擦理论下单自由度系统中刚度对应力降的影响[C]. 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1994:102.

[37]赵树清; 张流; 光晓晖; 何昌荣; 王玉玲. 岩石在实验变形过程中声发射系列特征的多样性[C]. 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1994:115.

[38]何昌荣; 张流. 粘滑:滑动弱化还是速度弱化[C].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94:163.

[39]张流;马宝林;何昌荣;李彪;肖晓晖;王玉玲. 岩石学、地球物理测深和高温高压实验对山西临汾地区地壳结构和力学行为的综合研究[C].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1992:21-22.

[40]李建国; 宋瑞卿; 何昌荣; 王绳祖; 张流. 孔隙水压对大理岩破坏和失稳型式影响的实验研究[C].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1992:35-36.

[41]何昌荣; 张流. 研究岩石弱化行为的一种新方法[C].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1992:26.

[42]李建国; 宋瑞卿; 何昌荣; 王绳组; 张流. 孔隙压增压速率对岩石锯切面滑动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C]. 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1992:73.

荣誉奖励:


1. 1994年获中国地震局科技新星荣誉称号。

2. 1997年入选中国地震局人才培养工程。

媒体报道一:


自主创新 建立独立科研平台——记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何昌荣研究员

何昌荣 研究员,1989年获东京大学岩石力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构造物理实验室主任(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部分)。主要从事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地震动力学等领域的工作以及相关的设备研制工作,有多篇代表性学术论文发表于GRL、JGR、PAGEOPH、Tectonophysics、BSSA、《中国科学》等国内外著名的学术期刊。

在一个国家的各个科学领域,如果未能掌握相关技术细节和进一步创新,即使斥巨资引进国外的先进产品,都可能出现难以正常运行、最终无法发挥设备效能的状况。在此情况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异常重要。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物理实验室主任的何昌荣研究员,就是通过改造“气体介质三轴流变仪”的工作,很好地诠释了“自主创新”这一理念。

1999年,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花巨资从澳大利亚引进了一台用于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岩石流变学实验研究的仪器——气体介质三轴流变仪。该设备自引进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气体泄漏等技术问题,且生产厂家也无法解决。一筹莫展之下,只好把它暂时打入“冷宫”。

几年后,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协商,决定将仪器移放到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由高温高压岩石力学研究组(即何昌荣的研究组)对其实施改造。其时,该研究组已在研制气体介质三轴实验系统获得了成功经验。

2006年3月,该设备正式移交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何昌荣牵头申请了科技部仪器设备改造升级专项“气体介质三轴流变仪的改造”项目,并很快获得批准。在这一项目的资助下,何昌荣带领姚文明、党嘉祥、赵树清等技术骨干开始对设备进行全面改造。

改造工作往往受到原始设计的制约,因此有时比重新设计、制造的难度还要大。他们首先对轴向加压系统进行了彻底的、大刀阔斧式的改造,扩展了压力容器下部的空间,使下部密封实现原位拆装;接着,他们对控温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提高了系统设计的简洁性和系统的控制精度,将原有控温表0.2%精度等级升为0.1%级,大大提高了维护性和精度;接下来,对加压系统和高压容器的密封结构进行了大量创新性改造,使其密封性能达到设计指标的同时,将关键部位密封件的使用寿命提高到耐久的水平;最后,研究组采用西门子高性能工控机及成熟的16位AD/DA等板卡对采样—控制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实现了图形界面人机对话机制,使该机控制界面可用鼠标和键盘配合方便地进行程序设定、控制变量切换、传感器参数管理、安全阈值设定、辅助功能等操作。

经过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漫长过程,研究组终于使仪器性能达到了“围压0~300MPa,自动控制;温度室温到1300℃,自动控制;轴压系统加载能力500kN,液压伺服控制,可选择控制位移或压力”的考核指标。

2010年12月3日,项目通过了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司专家组的验收。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圆满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研究任务和考核目标,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效果,为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积累了相关技术,建立了很好的实验平台。通过项目执行,锻炼了高温高压实验设备设计、改造、运行队伍。对扭转高温高压实验室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设备生产厂家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最终在何昌荣教授研究组的手中得到了解决。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处处折射出不迷信国外技术、自主创新的意识与必胜的决心。有了新的设备,就有了新的科研工具,而他们在改造过程中的辛勤劳动必将以高质量科研成果的方式得到回报。

来源:《科学时报》 (2011-07-01 A14 贺建党九十华诞 展科技创新风采)

媒体报道二:


自主创新 建立独立科研平台——记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何昌荣研究员

在一个国家的各个科学领域,在技术上与国际同行看齐是衡量该领域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未能在相关的技术细节上加以掌握和进一步创新,即使斥巨资引进国外的先进产品,仍然难以正常运行、最终无法发挥设备的效能,不仅可能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会严重制约研究工作的发展。在此情况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异常重要。现就任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担任构造物理实验室主任的何昌荣研究员,就是通过改造“气体介质三轴流变仪”的工作,很好地诠释了“自主创新”这一理念。全面改造大型进口设备1999年,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从澳大利亚引进了一台用于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岩石流变学实验研究的仪器——气体介质三轴流变仪。这款仪器的结构类似于业界所熟知的“Paterson装置”,但在内部设计细节上又有所不同。在改造工作的过程中,何昌荣研究员及其项目组进行了大量零配件的设计、研制和改进工作,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效果,为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积累了相关经验,建立了很好的实验工作平台。通过这一项目的执行,他们还锻炼了在高温高压实验设备设计、改造、运行方面的队伍,这对于扭转高温高压实验室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具有重要促进作用。2010年12月3日,中国地震局……

资料更新中……

文章来源:《科学中国人》作者:陈光辉 2011年第06期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