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资源环境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徐星,男,汉族,1969年7月出生,新疆伊犁人,理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椎动物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民盟中科院副主委。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2年获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学士学位。

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VPP)古脊椎动物学专业硕士学位。

199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从事研究工作。

2001年在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从事短期研究工作。

2002年获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专业博士学位。

2003年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社会任职:

1. 英国《皇家学会学报-生物辑》编委。

2. 《中国地质学报英文版》编委。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中生代恐龙化石及相关地层学的研究工作。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杰出青年基金“中国北方恐龙化石研究”负责人,2002.1-2005.12。

2. 美国国家地理“辽宁朝阳盆地热河群恐龙化石研究”负责人,2002.07-2003.12。

3. 基金委重大合作基金项目“准噶尔盆地中生代恐龙化石研究”负责人,2003.1-2005.12。

4. 中科院百人计划“准噶尔盆地中生代脊椎动物化石研究”负责人,2006.9-2008.12。

5.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准噶尔盆地石树沟组古生物学、年代学及地层学综合研究”共同负责人,2003.1-2007.12。

科研成果:

发现和命名恐龙新属种达30余种,包括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暴龙类、镰刀龙类、窃蛋类、伤齿龙类、驰龙类以及角龙类的化石,世界上第一个保存睡眠信息的恐龙标本,世界上最小的甲龙标本,世界上最小的成年非鸟兽脚类恐龙标本,世界上最早的虚骨龙类化石和世界上最早的保存羽毛的非鸟恐龙化石。在暴龙类、镰刀龙类、窃蛋类、伤齿龙类、驰龙类以及角龙类等许多类群的形态学、分类学、发育学、系统学以及形态功能学等方面的工作分别代表这些研究方向近年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科研成果于1999年和2000年被评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10大新闻,2003年振邦杯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和2007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并入选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2007年度世界十大科技发现。

1. 《未亡的恐龙》,获得《中华读书报》评选的2001年度全国十大科普好书,是入选书籍中唯一的国内作者的作品。

2. 撰写的科普文章“飞向蓝天的恐龙”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精读课文。

3. 中国北方恐龙化石研究 徐星; 汪筱林; 王原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006-02-04

4. 华夏化石记录与生物的起源、辐射及多样性演变 戎嘉余; 王怿; 王元青; 王向东; 方宗杰; 华洪; 杨群; 沈树忠; 张元动; 张福成; 陈旭; 陈丕基; 汪筱林; 周志炎; 周志毅; 周传明; 周忠和; 孟津; 赵文金; 侯先光; 徐星; 童金南; 詹仁斌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云南大学; 西北大学 2007-12-01

5. 原始鸟类及兽脚类恐龙古组织及皮肤衍生物对比研究 张福成; 周忠和; 欧阳涟; 徐星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004-01-01

6. 热河群“带羽毛恐龙化石”研究 徐星; 周忠和; 汪筱林; 吴肖春; 张福成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000-12-12

7. 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两栖动物研究 王原; 高克勤; 董枝明; 徐星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000-12-12

8. 热河生物群脊椎动物生物地层与年代地层研究 汪筱林; 王元青; 金帆; 张江永; 周忠和; 徐星; 张福成; 王原; 胡耀明; Swisher.C.C; 吕君昌; 李淳; 唐治路; 顾罡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Berkerley Geochronological Centre; USA 2000-12-12

论文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科普著作4部。

出版专著:

1《贵州龙》赵喜进 徐星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9年01月

2《海洋中的庞然大物》徐星 于海栋 海洋出版社 2001年01月

3《传说中的海怪》赵喜进 徐星 海洋出版社 2001年01月

4《未亡的恐龙》

发表英文论文:

1. xu et al 2007. A gigantic bird-like dinosaur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China. (pdf)

2. xu et al 2006.A basal ceratopsian with transitional features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northwestern China. (pdf)

3. xu et al 2006.A New Titanosaurian Sauropod from Late Cretaceous of Nei Mongol, China. (pdf)

4. xu et al 2006. A basal tyrannosauroid dinosaur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China. (pdf)

5. xu 2006. Scales, feathers and dinosaurs. (pdf)

6. xu et al 2005. Could 'four-winged' dinosaurs fly? (pdf)

7. xu & Zhang 2005. A new maniraptoran dinosaur from China with long feathers on the metatarsus. (pdf)

8. Rauhut et xu, 2005.The small theropod dinosaurs tugulusaurus and phaedrolosaurus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xinjiang, China. (pdf)

9. Barrett et xu, 2005.A reassessment of dianchungosaurus lufengensis yang, 1982a, an enigmatic reptile from the lower lufeng formation (lower Jurassic) of yunnan provinc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df)

10. xu & Norell 2004. A new troodontid dinosaur from China with avian-like sleeping posture. (pdf)

11. xu et al 2004.Basal tyrannosauroids from China and evidence for protofeathers in tyrannosauroids. (pdf)

12. Clark , xu et al 2004.A Middle Jurassic ‘sphenosuchian’ from China and the origin of the crocodylian skull. (pdf)

13. xu et al 2003. Four-winged dinosaurs from China. (pdf)

14. xu et al 2002.A ceratopsian dinosaur from China an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Ceratopsia. (pdf)

15. xu et al 2002. A basal troodontid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China. (pdf)

16. xu et al 2002. An unusual oviraptorosaurian dinosaur from China. (pdf)

17. xu and wu 2001.Agigantic bird-like dinosaur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China. (pdf)

18. xu et al. 2001. Branched integumental structures in Sinornithosaurus and the origin of feathers.(pdf)

19. xu et al 2001. A juvenile ankylosaur form China. (pdf)

20. xu et al, 2000. The smallest known non-avian theropod dinosaur. (pdf)

21. xu et al,1999. A dromaeosaurid dinosaur with a ®lamentous integument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of China. (pdf)

22. xu et al 1999. Atherizinosauroid dinosaur with integumentary structures from China. (pdf)

23. Zhao et xu, 1998. The oldest coelurosaurian. (pdf)

发表中文论文:

1 辽西义县组兽脚类恐龙新材料发现的意义 徐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会议】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 1999-10-18

2 热河生物群发现带“毛”的翼龙化石 汪筱林; 周忠和; 张福成; 徐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会议】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 2002-09-05

3 中国辽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的一新的反鸟类(英文) 胡东宇; 侯连海; 徐星 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会议】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 2009-10-01

4 孔子鸟与带“羽毛”兽脚类恐龙的埋藏学特征与集群死亡事件 汪筱林; 张福成; 周忠和; 徐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会议】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1-05-01

5 辽西义县组兽脚类恐龙新材料发现的意义 徐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会议】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1-05-01

6 辽西热河群的恐爪龙类化石及虚骨龙类的演化 徐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会议】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3-04-01

7 热河生物群发现带“毛”的翼龙化石 汪筱林; 周忠和; 张福成; 徐星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会议】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3-04-01

8 鸟类起源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徐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会议】第四届安徽科技论坛——地质古生物遗迹与生态环境保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6-11-01

9 伤齿龙标本IVPP V 10597分类学重新讨论(英文) 徐星; 赵祺; 舒柯文; 谭庆伟; Martin SANDER; 马檠宇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脊椎动物进化系统学重点实验室;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地球科学系; 内蒙古龙昊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波恩大学斯坦曼研究所 【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 2012-04-15

10 产自中国云南下禄丰组(下侏罗统)的爬行动物不完美硕鳄的再研究(英文) Paul M.BARRETT; 徐星 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脊椎动物进化系统学重点实验室 【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 2012-04-15

11 寻找“飞翔”的恐龙 徐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期刊】生命世界 2009-04-15

12 鸟类手指同源问题的研究进展 徐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期刊】中国科学基金 2009-09-15

13 从新的古生物学及今生物学资料看羽毛的起源与早期演化(英文) 徐星; 郭昱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脊椎动物进化系统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 2009-10-15

14 中国上白垩统窃蛋龙科一新属种(兽脚类:窃蛋龙类)(英文) 徐星; 韩凤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脊椎动物进化系统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 2010-01-15

15 中国河南晚白垩世地层一枚可能属于重爪龙亚科(兽脚亚目:棘龙科)的牙齿化石(英文) 洪大卫; 徐星; 王德友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河南省国土资源研究院 【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 2010-01-15

16 鸟类起源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徐星; 胡东宇; 莫进尤; 郑晓廷; 贾程凯; 尤海鲁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沈阳师范大学; 广西自然博物馆; 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 新疆石油公司克拉玛依勘探研究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期刊】中国基础科学 2010-08-15

17 早于始祖鸟的虚骨龙类及其对于鸟类起源研究的意义 徐星; 马檠宇; 胡东宇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科学通报 2010-11-15

18 辽西四合屯脊椎动物集群死亡事件:火山爆发的灾变记录 汪筱林; 王元青; 徐星; 王原; 张江永; 张福成; 金帆; 顾罡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长春科技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期刊】地质论评 1999-08-15

19 远古的繁盛:辽西热河生物群 徐星; 王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期刊】科学 1999-09-25

20 鸟类起源研究的最新进展 徐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期刊】科学 2002-03-25

21 中国内蒙晚白垩世一新巨龙类 徐星; 张晓虹; 谭庆伟; 赵喜进; 谭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龙昊地质古生物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龙昊地质古生物研究中心 北京; 呼和浩特 【期刊】地质学报 2006-02-15

22 中国河北上侏罗统后城组的一新角龙类 赵喜进; 程政武; 徐星; 皮特?马可威奇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菲氏博物馆地质系 北京; 60605 【期刊】地质学报 2006-08-15

23 广西早白垩世那派组一原始的巨龙形类恐龙 莫进尤; 王危页; 黄志涛; 黄鑫; 徐星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广西自然博物馆; 百色市博物馆;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武汉;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10024 【期刊】地质学报 2006-08-15

24 热河群的恐爪龙类化石及虚骨龙类的演化(英文) 徐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期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6-09-30

25 中国西部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石树沟组的巨型兽脚类恐龙(英文) 徐星; 詹姆斯?克拉克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生物科学系 北京; 华盛顿特区20052 【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 2008-04-15

26 中国广西晚白垩世一新的巨龙类恐龙 莫进尤; 黄超林; 赵仲如; 王頠; 徐星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广西自然博物馆; 广西自然博物馆南宁 【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 2008-04-15

27 辽宁西部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的手盗龙类(英文) 徐星; 汪筱林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 【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 2003-08-30

28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关系与时代讨论 汪筱林; 周忠和; 贺怀宇; 金帆; 王元青; 张江永; 王原; 徐星; 张福成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 【期刊】科学通报 2005-10-15

29 四翼恐龙——一个不可思议的发现 徐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期刊】国土资源 2003-04-30

30 鹦鹉嘴龙科(恐龙:鸟脚类)一新属和边头类恐龙的起源及早期进化 尤海鲁; 徐星; 汪筱林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 【期刊】地质学报 2003-02-15

31 中国辽宁下白垩统义县组北票龙的似尾综骨结构 徐星; 程延年; 汪筱林; 张君翔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地质学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地质学部 北京 【期刊】地质学报 2003-08-15

32 辽宁西部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驰龙类(英文) 徐星; 汪筱林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 【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 2004-05-30

33 中国辽西早白垩世侯氏红山龙(恐龙:鹦鹉嘴龙科)一成年个体标本 尤海鲁; 徐星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 【期刊】地质学报 2005-04-15

34 鸟类飞行是如何起源的?──评《鸟类的兴起──两亿两千五百万年的进化》 徐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 1999-11-15

35 河南内乡桑坪组一新禽龙及其地层学意义 徐星; 赵喜进; 吕君昌; 黄万波; 董枝明; 李占扬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 2000-07-24

36 尾羽龙(Caudipteryx)的新材料及其重要骨骼特征的补充和修订 周忠和; 汪筱林; 张福成; 徐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 2000-10-24

37 辽宁早白垩世义县组一原始鸟脚类恐龙 徐星; 汪筱林; 尤海鲁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 2000-10-24

38 热河生物群的兽脚类恐龙化石及其意义 徐星 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期刊】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0-05-20

39 内蒙古上白垩统二连组一长颈的镰刀龙类(英文) 张晓红; 徐星; 赵喜进; 保罗?塞雷诺; 匡学文; 谭林 内蒙古国土资源厅龙浩地质古生物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芝加哥大学生物与解剖学系; 天津自然博物馆; 内蒙古国土资源厅龙浩地质古生物研究中心 呼和浩特; 芝加哥IL60637美国 【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 2001-11-30

40 辽西义县组禽龙类新属种:杨氏锦州龙 汪筱林; 徐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期刊】科学通报 2001-03-15

41 义县组同位素年代新证据及土城子组~(40)Ar/~(39)Ar年龄测定 C.C.SwisherⅢ; 汪筱林; 周忠和; 王元青; 金帆; 张江永; 徐星; 张福成; 王原 Department;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期刊】科学通报 2001-12-15

42 “带羽毛”的恐龙及鸟类起源 徐星; 汪筱林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期刊】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1-01-25

43 内蒙古上白垩统二连组发现一新镰刀龙类(英文) 徐星; 张晓虹; 保罗?塞雷诺; 赵喜进; 匡学文; 韩军; 谭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内蒙古国土资源厅龙浩地质古生物研究中心; 芝加哥大学生物与解剖学系; 天津自然博物馆; 内蒙古国土资源厅龙浩地质古生物研究中心 北京; 呼和浩特; 美国芝加哥IL60637; 天津30007 【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 2002-08-30

44 热河生物群发现带“毛”的翼龙化石 汪筱林; 周忠和; 张福成; 徐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 【期刊】科学通报 2002-01-15

45 一门新的古生物学分支——恐龙骨组织学 白俊峰; 徐星; 彭光照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自贡恐龙博物馆 【期刊】地球科学进展 1997-12-15

46 辽西四合屯及周边地区义县组下部地层层序与脊椎动物化石层位 汪筱林; 王元青; 王原; 徐星; 唐治路; 张福成; 胡耀明; 顾罡; 郝兆林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 【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 1998-05-15

47 辽西义县组鹦鹉嘴龙(鸟臀目,角龙亚目)新材料及其地层学意义 徐星; 汪筱林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 1998-05-15

48 中国中生代有尾两栖类化石的首次报导 高克勤; 徐星; 程政武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期刊】中国地质 1998-01-15

荣誉奖励:


1. 2001年获得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 2001年入选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丰田计划”,成为全球11位入选科学家之一,亚洲的唯一代表。

3. 2003年获中科院首届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排名第二)。

4. 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5. 2005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6. 2005年获马塔切纳基金会授予的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7. 2007年获中科院第九届杰出青年奖。

8. 2007年获第十届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奖。

媒体报道一:


2012知识中国人物访谈-徐星

人物简介

徐星:中国古生物学家。1969年出生于新疆伊犁新源。1992年获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学士学位。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VPP)古脊椎动物学专业硕士学位,并留所从事研究工作。2001年在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从事短期研究工作。2002年获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起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中生代恐龙化石及相关地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虚骨龙类形态学、分类学和系统发育、鸟类起源、羽毛起源及早期演化、鸟类飞行起源、角龙类的形态学和早期演化、原始鸟臀类的形态学和系统关系、甲龙类的个体发育研究和侏罗纪及白垩纪陆相地层对比。

人物访谈

提问:您第一次在期刊上发论文的感受是什么?

徐星:作为每个科研人员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发论文,就像农民种地产粮食,工厂生产产品,论文就是科学家的产品或贡献。对科学家来说,希望我们的论文能够给人类的知识体系有所贡献,在一些很好的杂志上发文章的时候,每个科学家都会非常兴奋。对我来说,大概在98年在《自然》上,我和导师一起发表了一篇论文,当时非常兴奋,甚至几个晚上没睡着觉。

提问:这次刊发的论文对您以后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徐星:古生物是一个冷门学科,古生物学研究过程非常枯燥也非常单调,但对我来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我在中学的时候想当一名物理学家,到了大学时学了地质学,这个时期我读了很多书,包括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他早期的很多著作,从那开始慢慢对经济学产生了兴趣。有一个时期也想做经济学研究,但是阴差阳错还是走上了古生物研究的道路。

提问:有人说您是幸运星,您怎么看待幸运?

徐星:做任何研究或是行业,如果能够做出些事情来,就几个因素。第一,自己必须要努力,不管是由于兴趣还是其他原因,它会推动你大量的付出。第二,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当中,幸运占很大的分量,尤其在你作出较大成果时,外界因素会起一些关键作用。第三,做古生物研究,尤其是恐龙研究化石很重要,因为古生物是一个资源学科,有化石才有研究的材料,才能够编各种各样的科学故事,没有化石就无从谈起。

提问:您分享一下您野外研究的经历吧。

徐星:要想找到非常好的化石,必须去做大量的野外工作。像我们去西北地方、新疆隔壁沙漠地区、内蒙的沙漠地区一直到中国东北、辽宁包括山东,每年都从事长期野外考察,这就为发现化石起到了关键作用。

提问:在99年11月期的《国家地理》上,您发表了介绍“辽宁古盗鸟”的文章,您却在偶然间得到了那块拼接化石的另一面化石,拿到了关键的证据,证明文章有错误,当时您为什么要纠正这个错误?

徐星:“古盗鸟”是一个假化石,实际上最早是中国发现被走私到美国,后来被当成连接恐龙和鸟类之间的缺失环节,应该说当时古盗鸟化石的发现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轰动,很多科学媒体也进行传播,后来非常幸运找到了小盗龙的化石,这可以证明古盗鸟化石是一个虚假的物种,是两种不同的物种拼接到一起的。我们告诉了《国家地理》,古盗鸟是一个假化石,不应该再传播这样的知识,当时这个事情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作为一个科学家或研究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创造知识,传播正确的知识,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实际上很重要的原因是知识体系在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扩大,对自然对宇宙的认识的加深,这样才能够拓宽生存空间,所以知识体系本身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核心与基础。每一个做科研的人,都有义务去保护知识体系。

提问:据我了解,古盗鸟的论文来自于加拿一位非常有名的学者,您指出来其中的错误不怕得罪人吗?

徐星:这个事情非常复杂,开始时由加拿大一位搞恐龙非常有名的人卷入进去,后来我也涉及到这个事情了,我当时写过详细的报道大家可以看一下。

有人也曾经问过我,指出这样的错误会不会让涉及到这件事情的科学家感到一些尴尬或不舒服,但做科研的人不会在乎这些事情,对科学家最重要的是真还是假、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因此对科学家来说,只有事实和非事实,没有其他方方面面的因素。科学区别于其他领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科学是一个求真的过程,作为科学研究人员来说,不会考虑会不会得罪人。中国现在的氛围以及文化对科学研究有一点不是太好的,即中国的文化以及现在的科学体制不太喜欢批评,但实际科学是通过批评而进步的领域,只有大家进行批评式的讨论,科学才能进步,西方国家相对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氛围。我们国家的科学要进步、科学知识要传播,也需要鼓励这种批评的氛围。

提问:你认为科学知识传播最重要的是什么?

徐星:最重要的是要热心,第二是要实事求是。热心让你从事这样的事业,第二在传播的过程当中,要对知识有足够的理解不能偏见,这两点是很重要的。

追寻生命起源,了解地球奥秘。

文章来源:《知识中国官网》2012年10月16日

媒体报道二:


徐星:改写始祖鸟进化历史

 

人物档案

徐星,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1年入选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丰田计划”,成为全球11位入选科学家之一,也是亚洲唯一代表;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曾获中科院首届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中科院第九届杰出青年,第十届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奖。作品《未亡的恐龙》获2001年度全国十大科普好书。

1997年至今,单独或合著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包括国际著名刊物《自然》和《科学》杂志上的30余篇。成果曾获1999年和2000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2003年振邦杯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和2007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并入选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2007年度世界十大科技发现。

简单的白色T恤,浅蓝色牛仔裤,说起老本行滔滔不绝,对化石如数家珍;

在网络上,他是古生物迷们眼中的“明星”,许多帖子流淌着对他崇敬和欣赏,甚至百度上还有网友为他建了一个贴吧;

几乎每隔几个月的古生物学新闻,甚至在每年的年度十大科学发现中,总会有来自他的成果出现。今年7月《自然》杂志刊登的一篇轰动性文章,再次把他——“徐星”这个名字带到了公众的视野。

半路出家 与古生物学“先结婚后恋爱”

在古生物学界“年少成名”的徐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却是“半路出家”。

出生于新疆的徐星,中学时一直很喜欢物理,然而1988年进了北京大学之后却阴差阳错被分配到地质系。四年中他的兴趣都不在地质学上,而是花了很多时间阅读《资本论》,一心想考经济学研究生,只是大四获得保送资格后“一时偷懒”,选择了直接去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读研。如今的徐星谈起过往,脸上露过一丝难为情。

虽然“搭”上了古生物学这趟车,但徐星却还是想着“下车”。读研期间,他又将兴趣转向计算机,还自学了计算机软件设计。直到做硕士毕业论文,他才发现自己的专业很有意思。“这就像中国的旧式婚姻,先结婚后恋爱。”徐星这样形容自己与古生物学的奇妙结缘,而他对古生物学一旦“定情”,感情便是醇香且浓烈,持久而直接。

现在的他,每次出国第一站都是去世界各地的博物馆。1999年第一次去纽约,随后几乎每年都会去纽约自然博物馆,但直到2004年才第一次去看自由女神像。正是对化石研究的浓厚兴趣牵引着徐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恐龙神话”。

徐星的一位同事这样说他:“超常聪明,当学生时没发现多用功,但工作以后迷迷瞪瞪的,穿个拖鞋,做完毕设之后,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十几年里,他发表了130多篇论文,其中国际著名刊物《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就有30余篇,发现和命名的恐龙新属种有40多个,其中包括过去十几年中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些恐龙化石发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道得森博士对徐星在恐龙发现方面的评价是“他现在是一个领跑者,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非常震惊的成就”,《今日美国》对他的专访文章中称赞徐星是“作为当今世界古生物学研究中心的中国的一颗明星”。

揭秘“龙变鸟” 成功的背后是枯燥的坚持

2011年7月2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徐星等人的结论改写了始祖鸟的地位:“始祖鸟并非鸟类,而是原始的恐爪龙类。”

作为最早被发现的中生代鸟类化石,始祖鸟的研究自1861年以来从未间断,有关其飞行能力、生态行为甚至形态特征一直存在着争论,但作为最原始鸟类的地位几乎没有受到质疑,乃至写在了许多国家的教科书中。

十几年前,徐星开始研究和始祖鸟相关的演化问题,2010年下半年,他得出了“始祖鸟不是鸟”的惊人结论,这为他的科研道路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谈起这些成就,徐星有些随意:“始祖鸟的研究发现其实是个副产品。2009年去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研究晓廷龙这个新发现的物种,结合近年来在中国发现的大量小型兽脚类恐龙、早期鸟类标本提供的新信息,对似鸟恐龙和早期鸟类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重新分析,最终分析却改变了始祖鸟在系统演化树上的位置。”

系统发育学是用不同物种的各种特征分布情况来分析出物种的亲缘和进化关系,而这个研究过程是漫长和繁琐的。“去德国看始祖鸟的实物标本,也看别人的文献,用了89个物种,包括各种似鸟的恐龙和原始的鸟类,摸清了每个物种的374个特征究竟是如何呈现的。”在把始祖鸟及相似物种都弄清楚之后,将资料放到计算机软件里运行,生成的“生命演化树”就会显示出每个物种的具体位置。通过这种分析方法,徐星发现,始祖鸟原来是迅猛龙的祖先,这颠覆了一个半世纪以来“始祖鸟是最原始鸟类”的假说。

徐星研究团队发现的恐龙化石,不仅数量多,而且研究价值很高。不过,他却说自己的团队是“世界上最幸运的研究小组”。徐星说:“我们运气好。在新疆西部和内蒙古戈壁等很多地方,其他研究团队也去过,但我们总能找到一些重要的化石,即使别人去过毫无成果的地方,我们去了也会有收获。”

科普不停歇 身体力行践行科学家的责任

虽然工作忙碌,又常常奔赴野外,但徐星总能给科普事业保留一片净土。“从某种角度上,我觉得做科普比写研究论文更重要,花了国家的钱,要懂得回报社会,每年只要有机会就做些科普工作。” 他说,古生物学这种基础研究不像其他学科一样短期内能够直接回报社会,只有写些科普书籍、文章,作作讲座,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做一些贡献。

从2001年开始,徐星利用空暇时间进行科普知识的传播,他的听众有大人也有孩子,从他们的快乐中徐星感受到了自己事业的意义。

五年前,徐星撰写的文章《飞向蓝天的恐龙》被人教版语文教材编委选中编入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并沿用至今。短短的1000字,却耗费了徐星大量的心血。“我花了半年时间修改,给我爱人读,自己也读好多遍,写了好多种风格的稿子,有一版很生动的版本被否定了,还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编辑帮我修改,反复斟酌。考虑是孩子用,又是语文课本,不想有任何遗憾。”谈起这一段,徐星脸上满是欣慰。

2001年,徐星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作科普讲座时,只有七八个听众。“主办方还担心我会不高兴,其实只要有人听,哪怕只有一个人来我也讲。”他笑着告诉记者。

转眼十年过去了,感触于国人科普意识的增强,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这个领域。“在国外,科普事业具有很成熟的体系,我国却还在不断发展,不过这几年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他说。

——— 经 历 ———

苏尼特龙摇身一变为二连巨盗龙

一次平常的野外考察,竟然在不经意间成就了2007年美国《时代》杂志世界十大科技发现之一。

2001年开始,徐星和内蒙古地质学家谭琳率团队到二连戈壁进行野外工作,陆续发现了一些较有价值的化石。正巧赶上央视要拍野外纪录片,野外队员为了配合拍摄,随意选了一个地方,把岩石一扒开,竟意外出现了新的恐龙物种,命名为苏尼特龙。

巧的是,后来日本NHK对苏尼特龙的发现很感兴趣,也来到二连拍摄纪录片,并希望研究人员展示一些挖掘动作,真实再现苏尼特龙发现的过程。徐星和谭琳选了一块露出地表的破碎化石,边暴露化石,边接受采访。“当时觉得跟苏尼特龙是一类,所以选择了这块化石。”徐星缓缓地说,但没想过,在他们边刷岩石,边向镜头介绍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这块化石与苏尼特龙不是一类,而是兽脚类恐龙,拿到实验室修出来以后才发现是一个巨大的窃蛋龙类,一种非常巨大的长羽毛恐龙,他和同事根据这块化石命名了“二连巨盗龙”,这个发现对人们理解鸟类起源复杂性提供了很多信息。

野外寻“宝” 生命做注

如果到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进行野外工作,条件是很艰苦的。沙漠常常是高温夹杂着沙尘。为了工作经常需要住帐篷,有时候工作地点离最近的水源地有200多公里。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将军庙附近工作的时候,温度常常超过45摄氏度,还要顶着大太阳,同时忍受着风沙,白天十几个小时都在寻找和挖掘化石。自然环境的恶劣还能勉强接受,但野外的危险性是无法预料的,有毒的蜘蛛、蛇,甚至狼,野外工作伴随着太多的不确定性。

在野外,不管是多好的车都很难捱过路况关,野外队有过刹车管被颠断,甚至方向盘被颠断的经历,颠簸的路段让不少考古队员吃尽了苦头,但在野外工作这些是不可避免的,研究人员们只能祈祷。曾经的一次历险,徐星至今想起来还有些后怕。那是在他们乘坐的越野车从一个大山坡上下到平地上10分钟后,车子的刹车完全失灵了。这不禁让队员们吓出一身冷汗,“如果刹车系统早10分钟出现故障,我们就会直接从山上冲下来,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徐星说道,那种感觉仿佛他刚经历过一样。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2011-08-31

媒体报道三:


《新科学家》专访徐星:揭示恐龙如何演化为鸟类

世界知名科学刊物英国《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最近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并于2010年2月17日出版的《新科学家》专访栏目中对徐星近年来有关鸟类起源研究的系列成果进行了介绍。

《新科学家》的专访栏目一般采访某一研究领域具有世界影响的学者,就其研究成果和该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综合报道。

在这篇题为“徐星:揭示恐龙如何演化为鸟类”的报道中,《新科学家》专栏记者Phil McKenna对徐星近十几年来在鸟类起源研究方向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进行了介绍。鸟类起源研究是古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最热点的方向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各国学者从包括化石形态学、系统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虽然有关鸟类起源的主流假说——鸟类恐龙起源说——得到了绝大多数学者的接受,但是人们对于这一演化过程的理解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新科学家》介绍了徐星和合作者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取得的重要进展,介绍了近年来中国的化石发现及基于这些化石发现得出的新结论和新假说的影响力。

在鸟类起源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两个方向——羽毛和飞行起源研究方向,徐星和合作者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通过研究发现于我国辽宁和内蒙古的保存有软体组织印痕的恐龙化石,徐星为羽毛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提出了新的演化假说。尤其是四翼恐龙概念的提出和相关的系列化石发现揭示了鸟类起源过程中一个过去未知的环节,极大改变了我们对于这一演化过程的理解,将对飞行起源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在有关鸟类起源的时间序列问题上,徐星与合作者在辽宁和内蒙古的侏罗系地层,尤其是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侏罗系地层中发现的多种似鸟恐龙化石填补了若干进步兽脚类恐龙类群在侏罗系地层中的化石空白,极大提高了化石纪录和系统发育假说之间的弥合度。

在专访中,《新科学家》还介绍了徐星从事恐龙学研究的经历以及他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些研究项目。另外,专访也提到了在中国从事脊椎动物学研究的学者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古生物学研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加强,这得益于中国得天独厚的化石资源,也和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古生物学者有关。中国的学者不仅在传统的古生物学研究方向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他们还注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徐星与合作者在有关羽毛起源和早期演化以及鸟类手指同源问题的研究中,密切结合现代发育生物学和现代分子系统学的资料和方法,使得有关研究成果产生了更为广泛影响。

文章来源:《科学网》2010年03月08日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251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