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单位: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102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有高级职称32人、中级职称29人,有博士18名、硕士21名,国家级专家3人、省级专家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5人。同时,还聘请有5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担任客座研究员。目前从事小麦科研的固定研究人员12人。其中正高级技术人员2人,副高级技术人员1人。现有研究人员中,博士后1人,博士2人,硕士5人,40岁以下的年轻科技人员8人,占全部技术人员的70%。
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长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小麦栽培及相关技术的研究,自“七五”以来,一直是湖北省小麦育种攻关主持单位,先后主持选育了鄂麦11、鄂麦12、鄂麦16、鄂麦17、鄂麦18、鄂麦23、鄂麦352、鄂麦596等20多个小麦新品种,其中鄂麦18自2008年以来连续4年被农业部推荐为全国小麦主导品种。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该所小麦学科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成果17项次,其中,“鄂麦18的选育和应用”获得2005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研究基础和发展潜力等方面在湖北省处于绝对优势。在小麦栽培技术方面,从上世纪中后期以来长期从事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参与研究总结了以“广济龙坪小麦高产综合技术”为代表的湖北省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组织开展了湖北省小麦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等全省攻关活动,在小麦生产不同发展时期先后研究集成了鄂北岗地小麦亩产350公斤、400公斤和500公斤高产栽培技术体系。2009年在枣阳市创造了我省第一个小麦亩产突破千斤的高产记录,小麦实打亩产达到513.07公斤。“小麦大面积增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0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开展试验研究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省小麦大面积生产和鄂北岗地小麦高产的技术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先后有三代人担任农业部小麦生产专家组成员,为农业部和湖北省提供小麦生产技术咨询和技术决策。
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在武昌南湖地区拥有305亩高标准的核心试验区,在海南省正在筹建100亩永久南繁试验基地。拥有华中地区最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和网络信息实物共享平台,常年保存有水稻、小麦、玉米等27种农作物种质资源24000余份。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具备开展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工程等基础研究的实验设施和条件。湖北省粮食作物育种中心、长江流域水稻区域创新中心、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武汉分中心、湖北省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优质水稻原原种扩繁基地、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粮食作物分中心等六个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平台相继建成挂牌运行。承担有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武汉实验站,农业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华中科学观测站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
襄阳市农业科学院:
襄阳市农科院现有专业科技人员94人,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13人,中级技术职称53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津贴的专家4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博士生2人,硕士生11人。从事小麦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32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21人;博士1人,硕士6人,本科23人;50岁以上4人,40-50岁10人,30-40岁16人,30岁以下2人;人员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
襄阳市农科院自“七五”以来一直承担着湖北省小麦育种攻关,为小麦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麦科研一直保持在全省领先行列。特别是近年来,围绕市场需求,积极调整科研方向,科研领域不断拓展,育种目标从追求产量向产量、品质、抗性兼顾方向发展;育种方法由常规育种向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相结合转变;由单纯从事育种向育种、栽培、示范推广等各个领域拓展。先后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30余项,育成鄂麦15、鄂麦19、襄麦25、襄麦55等4个小麦新品种。其中鄂麦15是湖北省第一个优质中筋小麦品种,2000年8月通过湖北省审定,被省优质小麦产业化开发联合体确定为首选优质专用品种,在襄阳、随州、十堰、黄冈等地累计推广400余万亩,产生社会经济效益近2亿元,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襄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鄂麦19丰产性好,抗性突出,特别是对条锈病免疫,创造了条锈病的新抗源,在全省累计推广面积700多万亩,增创社会经济效益3亿多元;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部丰收计划三等奖。襄麦25是我省区试更换对照品种以来,第一个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指标上全面超过郑麦9023的品种,2008年审定以来连续被确定为湖北省秋播主导品种,已在全省推广150万亩。襄麦55于2009年通过湖北省审定,先后被列入科技部农转资金资助品种、湖北省农业综合开发示范推广品种。
襄樊市农业科学院先后建设了湖北省小麦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小麦、油菜、芝麻、花生、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襄阳综合试验站,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国家水稻、小麦原原种扩繁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鄂北综合试验站等10多个科研平台,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试验研究基地。在这些平台建设的支持下,襄阳市农科院试验条件、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都得到明显改善。目前,襄阳市农科院拥有高标准科研试验基地350亩,中试基地5000余亩,试验基地地势平坦,地力条件好,田间基础设施配套;建有科研办公综合大楼3500㎡,实验室1800平方米、考种及挂藏室880平方米,生产资料等物资库300平方米,网室1100平方米、仓库540平方米、种子晒场3000平方米;拥有PCR仪、近红外品质分析仪、凝胶成像系统、超净工作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蛋白质测定仪、离心机、光照培养箱、种子低温储藏柜、光学显微镜、火焰光度计、种子风选机、简易包装机、脱粒机、播种机、中型拖拉机、交通车等各类科研及种子生产、加工仪器设备近200台(套)。
专家信息:
高春保, 男,1963年生,湖北蕲春人,农学硕士,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武汉试验站站长,农业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华中科学观测站站长,兼任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作物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常委及大小麦专业组组长。主要从事小麦育种和栽培研究工作,2001年2月-8月在国际玉米小麦研究中心进修,2007年2月至3月赴澳大利亚西澳州作物研究所合作研究。
先后参与实施了国家和湖北省“九五”、“十五”和“十一五”小麦育种科技攻关项目,目前主持和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5项。主持和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先后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主持和参与选育了鄂麦12、鄂麦16、鄂麦17、鄂麦18和鄂麦580等小麦新品种。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和参与撰写专著5部。2005-2007年被聘为农业部小麦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湖北省首席专家,2007年以来被聘为湖北省农作物万亩高产创建专家组专家。2007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2008年被评为全省农业生产先进个人,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农作物高产创建先进工作者。
余华强,男,研究员,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津贴。先后主持小麦和水稻科研,在小麦、水稻等作物品质育种和抗性育种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育成了小麦鄂麦15、鄂麦19和水稻粤优997、广两35等一批优质、高产、抗病农作物新品种。荣获部、省、市级成果奖励10余项(次),其中国家丰收计划二等奖2项,农业部丰收计划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丰收计划一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李梅芳,女,土家族,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1995年9月~1996年4月赴香港大学植物学系进行合作研究,现任粮食作物研究所旱粮研究室副主任,兼任中国作物学会大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啤酒原料产业协会会员、《大麦与谷类科学》期刊编委。
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科委重大科技项目三十余项,目前主持国家“863”、“948”计划重大专项、国家支撑计划、行业计划课题、农业部和国家航天育种工程等大、小麦项目子课题,以及省科技攻关重大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等8个项目。主持选育了鄂麦18、鄂麦352、鄂48359、鄂25951和鄂大麦32380、鄂大麦32122、鄂大麦58607等7个大、小麦品种;参与选育鄂麦11、鄂麦12、鄂麦16、鄂麦17、鄂麦23以及鄂大麦9号等6个大、小麦品种。发表论文30余篇,制定湖北省地方标准2个,参撰科技专著3本。
先后获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其中“优质中筋小麦鄂麦18的选育与应用”分别荣获2005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一)和2007年中华农业科技成果三等奖(排名一);1999年“鄂麦12的选育与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二),2002年“鄂麦12的推广应用”获省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排名三)、1995年“鄂麦11的选育”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四)和中国农科院全国小麦辐射育种协作研究一等奖项。
陈桥生,男,研究员,小麦遗传育种方向带头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先后主持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试验站项目、湖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小麦科技计划项目10多项(次),参与育成了小麦鄂麦15、鄂麦19,主持育成了襄麦25、襄麦55,形成了襄麦27、襄麦56、襄麦83等较多的成果储备。先后获农业部丰收三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襄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一直从事小麦育种和栽培研究工作。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先后参与实施了国家和湖北省“九五”、“十五”和“十一五”小麦育种科技攻关项目,目前正主持承担的主要项目有: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专用小麦新品种鄂麦580的中试与示范”。
2.湖北省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推广项目“鄂麦580的示范推广”。
3.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长江中下游冬麦技术集成与示范”。
4.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长江中下游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与诊断管理关键技术”。
5.国家行业科技计划“长江中下游稻(麦)油复种农机农艺融合研究与示范”。
6.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
7.农业部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项目-麦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华中地区小麦病害生物学科学观测实验站”。
8.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结合关联分析和连锁作图定位小麦抗赤霉病基因”。
科研成果:
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小麦主要科技成果:
类别 |
成果名称 |
批准时间 |
备注 |
技术标准 |
鄂北地区旱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
2011 |
湖北省地方标准 |
湖北省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
2011 |
湖北省地方标准 |
湖北省小麦苗情监测及分类 |
2011 |
湖北省地方标准 |
科研成果 |
鄂麦580 |
2012 |
湖北省审定 |
小麦大面积增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2010年 |
省科技厅成果鉴定 |
鄂麦596 |
2009年 |
湖北省审定 |
鄂麦251 |
2009年 |
湖北省审定 |
鄂麦352 |
2008年 |
湖北省审定 |
鄂麦23 |
2004年 |
湖北省审定 |
鄂麦18 |
2002年 |
湖北省审定 |
鄂麦17 |
2002年 |
湖北省审定 |
鄂麦16 |
2002年 |
湖北省审定 |
科技奖励 |
小麦大面积增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2011年 |
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鄂麦23的选育与应用 |
2010年 |
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高产多抗中筋小麦鄂麦18及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
2009年 |
湖北省成果推广二等奖 |
郑麦9023的引进和利用 |
2007年 |
湖北省成果推广二等奖 |
高产多抗中筋小麦鄂麦18的选育与应用 |
2007年 |
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 |
全国农业推广标兵 |
2007年 |
农业部 |
优质中筋专用小麦鄂麦18的选育与应用 |
2005年 |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鄂麦16的选育与应用 |
2003年 |
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鄂麦12的推广应用 |
2002年 |
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 |
襄阳市农科院小麦主要科技成果:
类别 |
成果名称 |
批准时间 |
备注 |
科研成果 |
鄂麦15 |
2000年 |
湖北省审定,湖北省第一优质中筋小麦品种。 |
鄂麦19 |
2002年 |
湖北省审定;丰产性好,多抗性突出。 |
襄麦25 |
2008年 |
湖北省审定 |
襄麦55 |
2009年 |
湖北省审定 |
专利 (品种权保护) |
襄麦25 |
2009年 |
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公告号:CNA005023E |
襄麦55 |
2009年 |
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公告号:CNA005022E |
技术标准 |
无公害食品 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
2004年 |
襄阳市地方标准- DB4206/T2-2004 |
小麦 鄂麦19 |
2005年 |
襄阳市地方标准- DB4206/T24-2005 |
小麦 鄂麦15 |
2005年 |
襄阳市地方标准-DB4206/T23-2005 |
襄麦25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
2011年 |
湖北省地方标准(待发布) |
科技奖励 |
鄂麦15的选育及应用 |
2001年 |
襄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
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鄂麦15”的选育与应用 |
2004年 |
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鄂麦19的选育及应用 |
2005年 |
襄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
鄂麦19的选育及应用 |
2006年 |
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鄂麦19推广 |
2006年 |
农业部丰收计划三等奖 |
矮败小麦创制与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建立及应用 |
2009年 |
中国农科院科学技术成果特等奖 |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撰写《湖北小麦》等专著2部。
出版专著:
1.《一地多种麦田高效种植模式》,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中国小麦品质区划与高产优质栽培》,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参编)
3.《全国小麦高产创建技术读本》,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参编)
发表论文:
1. 弱筋小麦新品种鄂麦58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刘易科,佟汉文,朱展望,张宇庆,陈泠,高春保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作物杂志 2013-7-22
2. 江汉平原小麦生产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王小燕;高春保;熊勤学;苏荣瑞;朱展望;佟汉文;刘易科 长江大学农学院长江中游湿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荆州市荆州区气象局 作物杂志 2013-3-25
3.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pollen-specific promoter from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Chen ling; Miao Yingjie; Wang Cheng; Su Peipei; Li Tianheng; Wang Rong; Hao Xinglong; Yang Guangxiao; He Guangyuan; Gao Chunbao. Institute of Food Crops,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HUST).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 2012-12-01
4. Expression, purification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puroindoline A protein and its mutants. Miao Yingjie; Chen Ling; Wang Cheng; Wang Yajuan; Zheng Qian; Gao Chunbao; Yang Guangxiao; He Guangyua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HUST); Institute of Food Crops,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mino Acids. 2012-10-01
5. 湖北省小麦营养品质状况分析 刘易科;佟汉文;朱展望;陈泠;张宇庆;高春保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麦类作物学报 2012-8-23
6. 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 佟汉文;刘易科;朱展望;张宇庆;陈泠;高春保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麦类作物学报 2012-10-22
7. 湖北省粮食生产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鲍文杰;刘易科;朱展望;张宇庆;陈泠;佟汉文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湖北农业科学 2012-12-05
8. 湖北小麦选育品种与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吴波;佟汉文;金卫兵;万正煌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湖北农业科学 2011-12-15
9. 湖北省小麦种业现状与展望 刘易科;佟汉文;朱展望;张宇庆;彭敏;高春保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十堰市农业科学院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1-11-19
10. 湖北省小麦种质资源的分布及农艺性状和抗病性评价 佟汉文; 万正煌; 刘易科; 朱展望; 张宇庆; 高春保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麦类作物学报 2011-01-15
11. 太谷显性核不育基因Ta(iMs_2)在湖北小麦轮回选择群体改良中的应用与实践 佟汉文; 高春保; 刘易科; 朱展望; 张宇庆; 庄宗英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湖北农业科学 2010-12-05
12. 郑麦9023在湖北省大面积生产中的品质性状分析 刘易科; 佟汉文; 朱展望; 张宇庆; 高春保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湖北农业科学 2010-12-05
13. 湖北省“十一五”小麦生产概况分析及“ 十二五”发展思路 高春保; 刘易科; 佟汉文; 朱展望; 张宇庆; 鲍文杰; 陈斌; 张勇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枣阳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襄阳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10-11-05
14. 小麦新品种鄂麦352的选育及其主要特征特性 李梅芳; 董静; 许甫超; 高春保; 葛双桃; 王贤智; 张宇庆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09-10-05
15. 湖北省小麦增产潜力分析和2009年小麦秋播的主要技术措施 高春保; 朱展望; 刘易科; 佟汉文; 张宇庆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09-10- 05
16. CIMMYT高降雨量区小麦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抗性评价 佟汉文; 杨立军; 朱展望; 刘易科; 张宇庆; 付汉红; 高春保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09-12- 05
17. 小麦受冻害后的抗灾补救措施 高春保 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期刊】农家顾问 2008-02-05
18. 粘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间育性基因的累加和互作效应研究 朱展望; 张改生; 高春保; 牛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期刊】麦类作物学报 2008-07-15
19. 小麦新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佟汉文; 黄荣华; 刘易科; 朱展望; 张宇庆; 秦金成; 付汉红; 高春保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长江大学农学院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08-07-05
20. 湖北省近年育成的小麦品种主要品质性状分析 刘易科; 黄荣华; 佟汉文; 朱展望; 张宇庆; 高春保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08-09-05
21. 气候变暖对湖北省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朱展望; 黄荣华; 佟汉文; 刘易科; 张宇庆; 高春保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08-10-05
22. 小麦穗发芽抗性与选择效应研究 黄涛; 李和平; 张兆顺; 高春保; 朱旭彤; 廖玉才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武汉 【期刊】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7-02-15
23. 今年湖北省小麦秋播技术指导意见 高春保 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期刊】农家顾问 2007-10-05
24. 小麦、大麦耐渍性种质改良的研究综述 佟汉文; 黄荣华; 张宇庆; 刘易科; 高春保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武汉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07-11-30
25. 郑麦9023的高产群体结构及栽培技术 张宇庆; 黄荣华; 庄宗英; 高春保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武汉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05-06-30
26. 湖北省发展弱筋专用小麦的思路和对策 高春保; 高广金; 余贵先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种培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 【会议】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学术交流论文集 2004-03-01
27. 湖北省发展弱筋专用小麦的思路和对策 高春保 湖北省农科院作物所武汉 【会议】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科技进步与农业产业发展论坛”文集 2003-04-01
28. 小麦新品种鄂麦17的选育及主要特征特性 高春保; 庄宗英; 李梅芳; 张宇庆; 黄荣华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湖北武汉; 湖北武汉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03-05-30
29. 湖北省发展弱筋专用小麦的思路和对策 高春保; 高广金; 余贵先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 湖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 湖北武汉; 湖北武汉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03-07-30
30. 优质小麦鄂66378的整体特性优势及保优栽培 李梅芳; 庄宗英; 高春保; 张宇庆; 黄钺; 李宝珍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武汉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02-05-30
31. 发挥区域优势 抓好豆类生产 高广金; 高春保 湖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武汉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02-05-30
32. 高产优质小麦品种郑麦9023鉴定与研究 吴和明; 董新国; 高春保 湖北省种子管理站; 湖北省种子管理站;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武汉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02-09-30
33. 小麦新品系鄂48359的选育及其主要特征特性 李梅芳; 褚瑶顺; 庄宗英; 高春保; 张宇庆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武汉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01-07-30
34. 湖北省小麦品质概况及其对策 李梅芳; 敖立万; 庄宗炎; 高春保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 【期刊】粮食与饲料工业 2001-03-20
35. 鄂麦12品质性状的初步评价 高春保; 庄宗英; 李梅芳; 汪爱顺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1999-01-30
36. 湖北省小麦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高春保; 吴鸿翔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作所; 湖北孝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1999-09-30
37. 小麦新品种鄂麦12的选育 庄宗英; 李梅芳; 高春保; 汪爱顺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作所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1998-05-20
38. 小麦新品种鄂麦12号的高产性能及栽培要点 庄宗英; 李梅芳; 高春保; 汪爱顺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作所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1997-09-30
39. 发展碑麦要走“科场厂”联合之路 秦盈卜; 李家发; 高春保; 任祖钧; 叶华林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 襄北农场 【期刊】农村经济与科技 1996-09-20
40. “科场厂”联合 促进啤麦发展 秦盈卜; 李家发; 高春保; 任祖钧; 叶华林; 宛延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 湖北省襄北农场 【期刊】大麦科学 1996-11-15
41. 水稻旱育秧技术在双季晚稻上的应用研究 费同兴; 高春保; 李家发; 黄春安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作所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1996-03-30
42. 啤酒大麦 “24561”公顷产6000kg的栽培技术研究 宛延; 孙淑萍; 秦盈卜; 高春保 湖北省襄北农场农科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作所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1996-07-30
43. 湖北大麦发展前景分析与对策 秦盈卜; 李家发; 高春保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物所;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物所 【期刊】大麦科学 1996-08-15
科研平台建设: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和襄阳试验站: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和襄阳综合试验站2007年由农业部批准立项建设。两个综合试验站分别以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和襄阳市农科院作为建设依托单位,根据合同计划,2007年-2010年间每个综合试验站的科研和条件建设经费30万元,2011年-2015年间每个综合试验站的科研和条件建设经费增加到50万元。综合实验站的主要任务是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我省小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培训与我省小麦产业发展有关的技术人员,向国家和有关部门提供我省小麦产业发展动态和信息。
两个综合试验站成立以来,以我省中南部和北部十个小麦主产县作为示范县,先后开展了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小麦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小麦生产中重大灾害的抗灾救灾技术指导以及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为我省小麦生产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2011年武汉综合试验站研发的“小麦大面积增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武汉综合试验站在2009、2010、2012年全国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年度综合考核中连续三年获得综合试验站第一名。
农业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华中小麦病害科学观测站:
农业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重点实验室华中小麦病害科学观测站于2011年由农业部批准建设。该科学观测站的建设依托单位为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计划投资300万元左右。农业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以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延伸,从而为小麦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储备。
华中小麦病害科学观测站被批准建设以来,目前已上报了建设计划方案,制定了2011年-2015年的科研计划,同时以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小麦学科的骨干人员为主,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2011年以来先后引进和培养了3名博士,1名高级访问学者,固定科研人员总数已达12人。
湖北省小麦区域技术创新中心:
湖北省小麦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依托单位为襄阳市农科院,2007年由国家发改委、农业部于批准建设,总投资648万元。以小麦育种、综合技术的创新与集成等为主要研究方向,为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流域麦区小麦生产提供服务。
区域技术创新中心按照“边建设、边运行”的原则进行建设,目前已完成了全部建设内容,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先后育成了襄麦25、襄麦55两个小麦新品种,推荐了襄麦27、襄麦56、襄麦83、襄麦31、襄麦40、襄杂麦1号等一批新品系参加国家和省级区域试验。其中襄麦25于2008年通过湖北省审定,审定以来一直作为省秋播重点推广品种,在全省大面积推广,截止目前累计推广面积150多万亩;襄麦55于2009年通过湖北省审定,综合指标全面超过了当前主推广品种郑麦9023,已推荐参加了全国区试,表现较好。在栽培技术方面,已制定湖北省地方标准《襄麦25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1项,即将通过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承担的“鄂北麦区大面积增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实现了新的突破,取得了重大示范效果,枣阳市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进行了验收,实打产量达到每公顷7696kg,创造了湖北省小麦高产的新纪录。技术的应用,为我省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在区域技术创新中心运行过程中,也凝聚了一支小麦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科技创新实力位居湖北省前列。
小麦生物技术实验室:
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和襄阳市农科院相继建立了小麦生物技术实验室,2007年以来,实验室开展了小麦分子育种、抗病鉴定、品质分析、质量检测、生理生化测定等方面的工作。实验室拥有近红外品质快速分析仪、PCR仪、凝胶成像系统、超净工作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蛋白质测定仪、离心机、光照培养箱、种子低温储藏柜等各类仪器设备200多台配套,仪器设备总值近500万元。其中襄阳市农科院生物技术实验室与李宏潮研究员合作,引进了玉米花粉法诱导小麦单倍体的育种技术,在小麦单倍体育种研究上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已建立3000个双单倍体株系的选择圃,初步建立了与生产实际相适宜的远缘杂交法诱导小麦单倍体技术体系,为小麦单倍体育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国家优质小麦原原种扩繁基地:
2011年6月由农业部正式批复建设(农计函[2011]56号),总投资210万元,建设依托单位为襄阳市农科院。主要建设内容是,建立扩繁基地2600亩,其中原原种繁育区100亩,原种扩繁区2500亩;扩繁基地建成后,年生产优质小麦原原种2.5万公斤、原种80万公斤,原种用于良种扩繁,可供25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用种。目前,原原种扩繁基地已完成了初步设计,正在进行建筑施工和田间设施建设,将于2012年6月竣工并发挥作用。
其它机构: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和襄阳市农科院还被批准建设有湖北省粮食作物育种中心、湖北省粮食作物遗传育种和种质资源创新重点实验室、襄阳市农科院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研创新平台,承担着国家和省小麦科技创新和试验示范、推广等任务。
对外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依托单位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和襄阳市农科院在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寻求与国内外其他科研院所的合作。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华中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际玉米小麦研究中心、法国Florimond Desprez生物工程实验室、法国义务专家咨询会(ECTI)、湖北三杰面粉有限公司等国内外10多家科研单位及面粉加工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与中国农科院合作的“矮败小麦创制与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建立及应用”获得了2009年中国农科院科学技术成果特等奖;2010年与华中农大签订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将在包括小麦科研在内的所有研究领域开展全面合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上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在CHA(Chemical Hybrizing Agents,化学杂交剂诱导雄性不育)途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筛选出了多个小麦强优势组合;与法国Florimond Desprez生物工程实验旅法科学家李宏潮在小麦单倍体育种领域开展合作,已初步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双单倍体选择圃;与法国义务专家咨询会(ECTI)小麦专家在小麦抗病育种、早代选择等方面建立了沟通机制。
在提高研究能力的同时,依托单位还加强了与小麦加工企业和种业公司的联合,建立成果转化新渠道,与中国种子集团公司、湖北省种子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加速了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应用步伐,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襄阳万宝粮油集团、湖北三杰麦面集团等加工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根据企业加工品质,强化品质育种,定向培育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实现了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双赢。
科技推广与服务:
小麦机械播种联合攻关:
在省科技厅研发项目“小麦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的支持下,联合省农技推广总站、省农机局、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小麦机械播种联合攻关,并在10月21在枣阳市召开“湖北省稻茬麦机播试验示范现场会”。
建立全省小麦苗期观察网:
在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长江中下游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与诊断管理关键技术”支持下,联合省种子管理局,在十堰、恩施、荆州、随州、黄冈、襄阳、武汉等小麦主产区建立了全省小麦苗期网,对湖北省主推小麦品种苗情进行系统的观测和记载,实时监测主推小麦品种的生长情况。
建立两处小麦苗期观测站:
在粮作所核心试验田和襄阳市原种场建立2处小麦苗期监测站,目前,两处小麦苗期观测站已经调试成功,并联网接入全国小麦苗期监测系统。
2011年成功承办了南方小麦生产现场观摩暨技术研讨会 :
4月23日-25日,全国农技中心与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在湖北共同组织召开了南方小麦生产现场观摩暨技术研讨会。来自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与国家小麦产业体系的有关专家,以及部分小麦主产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代表共4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代表们参观了湖北省襄阳等小麦主产区旱地小麦和稻茬小麦机械化播种示范现场、小麦病虫防治技术研究试验示范区及襄州区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等现场,并针对湖北等南方地区小麦生产情况开展了深入交流,认真分析了以湖北小麦为代表的南方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发展潜力以及下一步生产关键技术。会议还交流了各地当前冬小麦苗情长势,对加强下一阶段田间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指导全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小麦生产:
为进一步提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小麦试验示范水平,促进示范县小麦大面积生产,更好地发挥产业技术体系在推动湖北小麦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2011年10月21-22日在枣阳召开了2011-2012年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湖北省综合试验站示范县工作会议
大面积生产技术指导:
2010年秋播后,湖北省特别是鄂西北小麦主产区遭遇了罕见的秋冬春夏连旱,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高春保研究员,多次深入一线旱区,指导小麦抗旱工作。特别是春节过后,由我院喻大昭副院长和粮作所高春保研究员牵头,组织省小麦产业体系相关专家和有关单位编写了“湖北省小麦抗旱及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赵斌副省长在技术意见上批示:“请省农业厅即转发此指导意见,感谢省农科院及农业专家所提的重要建议”。
收到农业部的感谢信:
高春保研究员在示范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模式,为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被授予全省农技推广先进个人【鄂农函[2011]66号】;为表彰高春保研究员在10-11年度小麦生产面临具大困难的情况下获得“八连增”所作的贡献,农业部为此向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及高春保研究员发来了感谢信。
2012年成功举办湖北省稻茬麦少免耕机械播种技术示范观摩会
5月18-19日,由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和湖北省农技推广总站、湖北省农机局、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等单位联合创办的湖北省稻茬麦少免耕机械播种技术现场观摩会在随州市随县召开,来自全省11个小麦主产县的农技和农机推广部门的技术负责人共80多人参加了会议。湖北省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羿国香、省农机局质量管理处处长王再虎、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廖庆喜教授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我院粮作所副所长高春保研究员主持。
2012年助力我省小麦再创高产新记录:
5月19日,我院粮作所承担的湖北省农业综合开发推广项目“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项目验收会在随州市曾都区举行。我院邵华斌副院长和省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相关领导等参加了验收会。验收组领导和专家实地考察了曾都区府河镇孔家畈1000亩核心项目区,听取了项目负责人、我院粮作所高春保研究员的示范情况介绍。验收领导和专家们对项目完成情况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一致同意项目通过验收。
5月26日,农业部种植业司组织专家组对湖北省襄州区古驿镇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进行了实打测产验收,实打单产达到530.53公斤,再次刷新了湖北省小麦高产记录,此前湖北省小麦高产记录为513.07公斤/亩。我院是此次测产验收的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的建设单位之一。院植保土肥所小麦病害团队和粮作所小麦育种栽培团队多次到该示范片进行技术指导,院粮作所高春保研究员被襄州区聘请为该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的技术顾问,并作为农业部小麦专家组成员参加了此次测产验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