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苏德斌 ,男,教授,生于1966年,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曾长期从事气象部门天气雷达探测技术应用研究、综合气象探测系统建设、气象信息系统、预报业务平台研发等科研、业务工作。2014年任教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长期从事气象部门天气雷达探测技术研究、综合气象探测系统建设、气象信息系统、预报业务平台研发等科研、业务工作。主持、参与完成多项业务、科研项目,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1997),三等奖两项(2006,2008),2008年科技部科技奥运先进个人。目前主要从事雷达气象、综合气象探测、多传感器探测资料融合、临近天气预报、资料同化、暴雨可预报性等方面研究工作。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5-1989,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大气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9-1992,中科院原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物理专业理学硕士学位,硕士学习期间主要从事双线偏振雷达研究。
2013年获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理学博士学位,从事雷达气候学及暴雨可预报性研究。
2003年至2005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天气局气象开发实验室(NOAA/NWS/MDL)从事预报业务系统(AWIPS)研发。
1992年至2014年,北京市气象局。
1993-1994,新华社信息部,主要负责信息技术开发工作。
1996年,北京市气象局北京气象信息中心技术开发科任科长,负责气象信息技术开发。
1999年,北京市气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负责大气探测技术工作和机构调整、党务工作。
2001年,北京市观象台(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试验基地)任台长(基地主任),负责大气探测业务管理。
2006年6月,北京市气象局业务处处长,负责气象综合业务管理。
2009年7月,北京市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任主任,负责气象探测装备保障业务管理和研究。
013年7月,北京市气象局信息中心主任。
2014年至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
学术兼职:
1、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委员会委员。
2、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委员会委员。
3、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气象探测技术
1.(全日制)气象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
2.(全日制)气象卫星遥感技术
3.(全日制)多源气象信息融合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1.(全日制)不区分研究方向
2.(非全日制)大气探测技术与应用
3.(非全日制)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与应用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多源气象融合分析产品真实性检验,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018YFC1506605),2018.12-2021.12,资助额:404万元,课题负责人。
2.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巴彦淖尔人工防雹技术研究试验,中国气象局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项目(ZQC-R18217),2019.1-2021.12,资助额:179.8万元,首席科学家。
3.双线偏振天气雷达冰雹云早期识别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代码:41375039),80万元,项目负责人,2017年12月完成。
4.基于双线偏振雷达的北京地区强降水观测技术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代码:8141002),65万元,项目负责人,2017年12月完成。
5.雷电灾害天气过程的探测系统综合集成及协同观测实验,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雷电重大灾害天气系统的动力-微物理-电过程和成灾机理专题(代码:2014CB441401),105万元,专题负责人,2018年8月。
6.特大城市大气边界层理化结构综合观测试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特大城市大气边界层理化结构探测与模拟课题(代码:2014AA06A512),95万元,专题负责人,2017年12月完成。
7.雷暴系统的电过程观测及其同化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代码:40930949),184万元,子课题负责人,2013年12月。
8.环北京夏季暴雨观测系统研究可预报性示范试验,科技部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代码:GYHY200706042),292万元,项目负责人,2012年4月。
9.中国气象局业务推广项目,北京奥运会气象成果推广应用,110万元,子课题负责人,2010.1-2010.12。
10.北京奥运会国际天气预报示范计划支持技术研究,北京市科委奥运专项,420万元,子课题负责人,2008年12月完成。
11.综合人工增雨系统示范工程,北京市科委课题,100万元,子课题负责人,2006年12月完成。
12.多普勒雷达暴洪监测及预警系统,北京市科委项目,30万元,项目负责人,2000年1月。
13.国家科技攻关奥运临近预报业务系统研发,科技部,子课题负责人,2007年12月完成。
14.环境大气综合探测资料四维数据库技术研究,北京市科委,子课题负责人,2006年12月完成。
15.B08FDP系统算法在短临交互预报系统中的应用,北京市气象局,课题负责人,2011年12月完成。
16.深圳市气象局气象灾害应急预警工程软件技术引进,深圳市气象局,项目负责人, 2010年12月完成。
发明专利:
1 降水云水成物粒子探测仪及其系统 王致君;苏德斌 ;杨宁;刘彦;雷洪雨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亘波雷达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专利 2019-08-20 2019-10-25
2 风向传感器激光定位校准装置 王力;苏德斌 ;范雪波;李林;张曼;刘金城;常晨;王华英;岳岩;崔炜 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 中国专利 2013-08-21 2014-04-02
3 气象风杆起降器 苏德斌 ;吴志伟;王力;李长河;魏立川;王继明;朱道如 北京市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 中国专利 2010-12-27 2011-07-20
4 气象风杆起降器 苏德斌 ;吴志伟;王力;李长河;魏立川;王继明;朱道如 北京市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 中国专利 2010-12-27 2011-04-20
备注:按照 专利名称 发明人 申请人 数据库 申请日 公开日 排序
论文专著:
出版著作:
1.天气预警系统技术基础及设计,气象出版社,2006年10月,第3作者。
2.预报员服务英语,气象出版社,2006年9月,第3作者。
3.气象与减灾,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1月,第3作者。
代表性SCI论文:
1 Evaluating the Algorithm for Correction of the Bright Band Effects in QPEs with S-, C- and X-Band Dual-Polarized Radars,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9年1月,核心期刊(SCI收录),第2作者。
2 一种改进型的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算法的研究及实现 雷永恒; 苏德斌 ; 胡坚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9-06-15
3 四川盆地风廓线雷达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特征分析 李雅婷; 苏德斌 ; 孙晓光; 范新岗; 何柱良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8-08-15
4 基于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的冰雹云降水粒子识别研究 王晓艺; 苏德斌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8-08-15
5 不同锚杆类型加固二元结构边坡的地震响应规律对比研究 苏德斌 ; 王浩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8-02-15
6 C波段双线偏振天气雷达零度层亮带识别和订正 曹杨; 陈洪滨; 苏德斌 应用气象学报 2018-01-15
7 利用再分析与探空资料对0℃层高度和地面气温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的分析 曹杨; 陈洪滨; 李军; 苏德斌 高原气象 2017-12-21
8 利用风廓线雷达资料对北京地区边界层日变化特征的分析研究 张舒婷; 苏德斌 ; 徐文静; 韦涛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2017-01-15
9 北京一次强降水过程雨滴谱特征 徐文静; 苏德斌 ; 王辉; 韦涛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2017-01-15
10 C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差分相位质量分析 曹杨; 苏德斌 ; 周筠珺; 徐文静 高原气象 2016-04-28
11 新一代天气雷达径向速度质量分析 仰美霖; 刘黎平; 苏德斌 干旱气象 2016-02-15
12 Urban-Induced Mechanisms for an Extreme Rainfall Event in Beijing China: A Satellite Perspective,Climate,2015年3月,开放期刊(AGORA、ARGIS、DOAJ),第3作者。
13 北京闪电综合探测网(BLNET):网络构成与初步定位结果 王宇;郄秀书;王东方;刘明远;苏德斌 大气科学 2015-05-15
14 An Improved Method for Correction of Air Temperature Measured Using Different Radiation Shields,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4年6月,核心期刊(SCI),第2作者。
15 基于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识别地物回波 曹杨; 苏德斌 ; 周筠珺; 徐文静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4-10-15
16 双线偏振雷达双通道一致性及测试方法研究 孟庆春; 沈永海; 苏德斌 高原气象 2014-08-27
17 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强霾污染的数值模拟和防控对策 王自发;李杰;王哲;杨文夷;唐晓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01-20
18 利用激光降水粒子谱仪观测北京夏季雨滴谱特征 徐文静;苏德斌 ;伽丽丽;于丽萍;许仕清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2-12-10
19 双线偏振天气雷达天线性能要求及其检测方法 苏德斌 ; 孟庆春; 沈永海; 吕达仁 高原气象 2012-06-15
20 X波段双线性偏振雷达电磁波衰减对冰雹识别的影响 马建立; 苏德斌 ; 金永利; 李睿劼 高原气象 2012-06-15
21 X波段双极化雷达在北京夏季降水估测中的应用 陈羿辰; 刘锦丽; 段树; 苏德斌 ; 吕达仁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2-05-20
22 X波段双线偏振气象雷达反射率的衰减订正 毕永恒;刘锦丽;段树;吕达仁;苏德斌 大气科学 2012-05-15
23 新形势下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根本遵循——学习胡锦涛关于发展先进军事文化重要论述的体会 苏德斌 政工学刊 2012-03-01
24 一次带有雷电现象的冬季雪暴中尺度探测分析 苏德斌 ; 焦热光; 吕达仁 气象 2012-02-21
25 我党军事人才建设思想发展历程初探 苏德斌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2012-02-10
26 着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新型武警人才 苏德斌 政工学刊 2011-11-01
27 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冰雹识别初步研究 苏德斌 ; 马建立; 张蔷; 吕达仁 气象 2011-10-21
28 二维多途径退速度模糊算法的应用及效果研究 仰美霖; 刘黎平; 苏德斌 ; 徐文君 气象 2011-02-21
29 利用扫描式红外亮温仪对天空云量的试验观测 章文星;吕达仁;宣越健;苏德斌 ;徐文静 气象学报 2010-12-15
30 北京夏季强雷暴降水回波结构与闪电特征个例分析 沈永海;苏德斌 ;刘锦丽;段树;吕达仁 大气科学学报 2010-10-18
31 短临交互预报系统在奥运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 李青春; 苏德斌 ; 刘锦丽; 段树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0-09-20
32 短临交互预报系统VIPS设计开发与应用 苏德斌 ; 孙成云; 余东昌; 李青春; 吕达仁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0-09-20
33 2008年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中的信息资源整合 王玉彬;周勇;梁丰;苏德斌 ;余东昌 气象 2009-06-21
34 RBAC技术在奥运气象服务信息发布系统中的应用 王玉彬;周勇;周海光;余东昌;苏德斌 气象 2009-03-21
35 对潜在气象风险源的公众支付意愿评估 罗慧; 苏德斌 ; 丁德平; 李彩莲; 朱海利 气象 2008-12-21
36 奥运短时临近预报实时数据处理 王玉彬;周海光;余东昌;周勇;苏德斌 气象 2008-07-21
37 北京地区热度日和冷度日的变化特征 谢庄;苏德斌 ;虞海燕;李德平;于丽萍 应用气象学报 2007-04-30
38 立体云图和立体地形在电视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刘志兴,王洪庆,苏德斌 ,谢庄 气象科技 1997-09-30
39 PROPAGATION EFFECTS AND APPLICATION OF PHASE INFORMATION FOR C-BAND DUAL-POLARIZATION RADAR 苏德斌 ; 徐宝祥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1997-03-15
40 天气雷达遥测巴家咀水库降雨数据传输系统 王致君;徐宝祥;苏德斌 ;王军;宋新民 高原气象 1993-04-02
41 偏振分集天气雷达研究新进展 苏德斌 遥感技术与应用 1991-12-31
会议论文:
1 一类线状雷暴系统闪电活动的数值模拟 李万莉; 郄秀书; 傅慎明; 苏德斌 ; 沈永海 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中国会议 2016-11
2 一次飑线系统中的闪电分布特征及云内可能的电荷分布 刘冬霞; 刘明远; 王东方; 苏德斌 强化科技基础 推进气象现代化——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中国会议 2012-09-12
3 北京闪电综合探测网络(BLNet)及其初步结果 郄秀书;王东方;武智君;苏德斌 ;沈永海 强化科技基础 推进气象现代化——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中国会议 2012-09-12
4 新一代天气雷达径向速度质量分析 仰美霖; 刘黎平; 苏德斌 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中国会议 2011-11-01
5 北京上空对流层顶的特征分析 谢贵仲;苏德斌 ;张小兵;许仕清;姜涛 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中国会议 2011-11-01
6 飑线系统中的闪电辐射源分布特征 刘冬霞; 郄秀书; 苏德斌 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中国会议 2011-11-01
7 2004-2010年北京及周边地区夏季云闪时空分布特征 沈永海; 苏德斌 ; 甘璐 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中国会议 2011-11-01
8 北京夏季强雷暴降水回波结构与闪电特征个例分析 沈永海; 苏德斌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 中国会议 2010-10-21
9 北京奥运天气预报示范计划实时数据处理 王玉彬;周海光;余东昌;苏德斌 ;梁丰 2008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8-11
10 Parsivel雨滴谱仪与自动站雨量计降水资料初步对比分析 徐文静; 苏德斌 ; 张小兵 2007'仪表,自动化及先进集成技术大会 中国会议 2007-12
11 北京高影响天气事件风险评估方法 罗慧; 谢璞; 苏德斌 ; 丁德平; 姚东升 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 中国会议 2007-11
12 北京冬春黑碳气溶胶浓度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 虞海燕; 苏德斌 ; 张小兵; 孙敏锋; 谢庄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卫星遥感技术进展及应用”分会场 中国会议 2006-10
13 北京地区10米风和80米风的对比研究 苏德斌 ;谢庄;王志文;张小兵;李德平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提高大气监测自动化水平、为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作贡献”分会场 中国会议 2006-10
14 北京地区臭氧的时空分布特征 李伟;苏德斌 ;谢庄;虞海燕;于丽萍 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 中国会议 2004
15 北京地区不同下垫面温度的观测和分析 谢庄;苏德斌 ;李德平;崔继良;刘强 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 中国会议 2004
荣誉奖励:
1.短时临近交互预报系统,北京市气象局科技成果应用奖(二等奖),2012年。
2.北京奥运会气象成果推广应用,北京市气象局科技成果应用奖(一等奖),2011年。
3.北京奥运会国际天气预报示范计划支持技术研究,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9年。
4.综合人工增雨系统示范工程,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8年;
5.多普勒雷达暴雨山洪监测及预警系统,北京市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1年;
6.立体云图和立体地形在电视天气预报中的应用,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98年;
7.数字化雷达对局地强降水客观识别方法的研究,北京市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6年。
媒体报道:
苏德斌:云淡风轻气象人
从懵懵懂懂地进入大学开始学习气象,到兢兢业业地在气象局奋战22个春秋,再到潇潇洒洒地弃仕从教成为大学教授,苏德斌的气象生涯虽辛苦却也多姿多彩,苏德斌的为业为学很拼搏却也云淡风轻。
虽已年近五旬,苏德斌看上去却显得很年轻,他笑称是因为自己“心态好”。在气象领域学习、工作多年,辗转多个岗位,从事过科研开发、业务管理、国际合作交流多方面的工作,苏德斌始终不忘初心,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踏踏实实搞气象
1989年,苏德斌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毕业后,免试进入中科院原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双线偏振雷达研究。硕士毕业时,研究所所长几次挽留,希望苏德斌留在兰州继续学习工作,但当时年轻的苏德斌觉得,科研就是为业务服务的,熟悉了气象业务,科研也能更好地把握方向,于是,1992年,苏德斌接受了北京市气象局的邀请赴京,在气象局一待就是22年。
苏德斌读大学时,全班一共20多人,毕业后主要工作方向有两个:一是环保,一是气象。全班毕业后长期搞气象的只有三四个人。刚毕业时气象行业非常清苦,有同学毕业分配到气象局,局里给分了块地,科研之余还可以种地。
苏德斌初来北京时,境况也很窘迫。没有房子住,先后搬了五次家,住过一段时间的招待所,也曾借房住,租房住,与人合住。苏德斌刚参加工作时一个月挣300块钱,房租要500块,两口人的工资交完房租所剩无几。后来单位分了宿舍,要与同事两家合住,同事一开始还不太愿意,苏德斌跑去劝人家,“现在可以合住,以后想恐怕都没机会呢。”
刚在气象局的几年,他有过许多转行的机会。
1993年,苏德斌在新华社信息部借调工作了一年。当时气象台没有渠道发布信息,于是就尝试与新华社合作。苏德斌在新华社主要负责信息技术开发工作,因工作表现出色,借调结束时有机会留在新华社,但他拒绝了。
为了缓解资金困难,气象局想了不少办法挣钱。1996~1998年,气象局接了一个信息系统研发项目。苏德斌作为项目组负责人,协同中国人民银行清算中心参与牡丹江人民银行同城支付系统设计开发工作,同时还参与社保、税务等系统设计开发。当时合作的公司开出万元的月薪邀请他加入,因着对气象的执着和领导的信任,苏德斌左思右想还是没有去,继续在气象局拿每个月1000多块钱的工资。
回首当年,苏德斌对那时的抉择毫不后悔,他觉得气象局氛围好,有归属感,能踏踏实实做事。“我们的老局长人很好,很关心年轻人。我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太累生了病,脸色很不好,老局长看到了,就让我去疗养。那时候其实平时都没怎么跟局长说过话,我很感激他。老局长很敬业,只要他在,就有主心骨,我就不会离开。那时候我很年轻,有干劲,就踏踏实实地在气象局干。”
苏德斌所说的因工作劳累而生病,是1994?1995年期间,北京市气象局启用国内首部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项目的软件开发是与南京大学葛文忠教授带领的团队协作,而葛文忠教授正是苏德斌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因为这个项目,苏德斌回到南京,一待就是一年,跟母校的老师共同工作。
“当时条件很艰苦,可查询的资料很少,全靠自己琢磨。所有的软件设计和开发都是我们自己完成。”苏德斌是软件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负责数据采集系统接口软、硬件系统研制,雷达控制及气象产品数据处理平台软件系统研制。
“时间很紧,我记得很清楚,当时的要求是雷达1995年6月1日正式投入业务运行。”项目最紧张的时候,苏德斌和同事每天工作到凌晨4点多,早上9点多起床再开始新一天的工作,这样持续了半个多月,身体受到了严重损害,不得不多次住院治疗。“如果按照当时大夫的说法,我这个人应该早就不在了。”苏德斌笑呵呵地回忆说。
哪里需要去哪里
1996年,北京市气象局新建了北京气象信息中心,苏德斌因为熟悉计算机软件开发,被调入信息中心任技术开发科任科长,负责气象信息技术开发。
苏德斌上大学才接触到计算机,当时用的还是鼻祖级CPU――8086处理器。因为对计算机感兴趣,苏德斌大学时选修了不少电子信息方面的课程。到技术开发科以后,他在工作中继续学习。那时候计算机还远未普及,大家都在摸索。有一次天下着瓢泼大雨,局里的计算机出了问题,“领导深夜派车接我,我们忙活半天,最后发现是因为磁盘空间不足导致系统不能正常工作。”
“当时学计算机没有教材,用的是笨法子。工程师来了,我就坐在旁边看,人家敲个命令’ABCD’,我先不管是什么意思,就赶紧在本子上记下’ABCD’,回去自己再慢慢查。”技术越学越精。苏德斌骄傲地说,“后来北京市长办公桌上的天气软件都是我开发的。”
1999年年底,北京市气象局机构调整,气象局研究所承担城市气象研究工作,苏德斌任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负责大气探测技术工作和机构调整、党务工作。
2001年年底,新的人事政策规定,工龄满30年就可以提前退休,气象局岗位有了较大变动。苏德斌被调入北京市观象台(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试验基地)任台长(基地主任),负责大气探测业务管理。
北京市观象台是国际交换站,也是北京地区唯一的探空站。南郊观象台作为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实验基地,所有设备上业务之前都要在这里试验。但苏德斌上任时,观象台的人员力量很薄弱,工作人员中,只有两人有高级职称,还有一两个是大学毕业生,其余人全是中专、高中甚至初中文化水平。苏德斌经常给大家讲课,定期组织英语学习和探测技术交流,还请来中国气象局领导来给大家做讲座。台里陆续招了一批大学生、研究生,更鼓励工作人员积极参加在职学习。“到我走的时候,可以说研究队伍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
2003年8月到2005年1月,苏德斌赴美国天气局气象开发实验室(NOAA/NWS/MDL)做访问学者,主攻气象预报系统研发。当苏德斌从美国回来的时候,观象台的队伍却散了,骨干都被调入新成立的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没被调走的人也不能安心工作。2005年6月,苏德斌被推荐参加中国气象局处级干部培训班,他去跟局长请假。“我走不开,台里的人现在心太乱。”苏德斌又开始重新建设队伍。
2006年6月,北京市气象局为服务奥运做准备,苏德斌因为工作经验丰富,又有美国访学经历,被任命为气象局业务处处长,负责气象综合业务管理。为筹备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从事繁重业务管理工作的同时,苏德斌还主持和参与多项研究课题,主持北京市气象局车载 X波段雷达研制与应用开发工作,针对奥运需求,主持研发短时临近交互预报系统(VIPS),在奥运气象服务保障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多个省市气象业务中得到推广应用。
服务奥运期间,苏德斌每天六点多就到单位,经常夜里十一二点钟才回家,夜里两三点才能睡觉。中午在办公室定个闹钟,有时只能睡五分钟或者十分钟。“闹钟一响就起来,精神就很好。”苏德斌总是在团队里喊一个口号――只为问题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奥运的服务要求非常高,工作很难,酸甜苦辣特别多。很多觉得难以完成的任务,最后证明我们其实都可以做到,因为那时候有一种拼搏的精神,人心很齐,我觉得这是奥运会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奥运扫尾完成之后,2009年7月,苏德斌调入北京市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任主任,负责气象探测装备保障业务管理和研究。“装备、保障,听起来像搞后勤的,好多人觉得这个岗位不像业务处处长前景那么好。但我觉得探测非常重要。”苏德斌一头扎进了新的工作中。
“在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的这个阶段是我工作以来最重要最辛苦的四年。”苏德斌如是说。开始,中心没有一个科研项目,工作人员中只有一个研究生,平时的工作状态就是“设备有问题了就去看一下”,工作方向不甚明确。
苏德斌上任后,首先是找方向,带着队伍到基层台站调研,渐渐把问题梳理清楚了。2011年,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将调研分析结果和未来工作计划向局里汇报,得到了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增加了编制,改善了办公条件。到2013年,中心申报了28个项目,其中25个项目获批,几乎每个人都有科研项目。
在推动团队发展的同时,苏德斌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2013年,苏德斌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毕业,拿到了博士学位。“白天上班很忙,学习研究全靠下班之后和晚上的时间。很辛苦,但是心里很愉快。”
“我很希望局里再给我两年时间,能让工作走上正轨,即使以后走了工作也能持续开展下去。”但是,2013年7月,苏德斌又被调到了信息中心当主任,离开了他花费了许多心血的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其实真是不舍得,离开时真有点伤心。”
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2014年7月,苏德斌离开工作了22年的北京市气象局,调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任教授,从事大气探测技术科研及教学工作。高考报志愿时,因为对电子信息的喜爱,苏德斌的第一志愿是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后来因为老师的劝说才选择了本省的南京大学。“绕了一圈,现在还是在电子工程学院了。”苏德斌笑着调侃。
放弃安稳的工作和多年的积累,离开熟悉的环境,抛弃公务员身份,重新开始,进入教学科研领域,拿着相比从前更加微薄的工资,“很多人理解不了,但是我真觉得没关系,就是应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这代人有国家分配的房子,吃饭也花不了什么钱,工资多少没有那么重要。”
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才是重要的事。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拥有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苏德斌很看中这里的研究条件。“我们国家是个气象大国,雷达系统的数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这些年发展很快。但是在数据的精度、应用、管理等许多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都还有很大差距,还算不上是真正的气象强国……除了能力,别的都是虚的。我们国家的气象研究是可以做得很好的。”在大学里,苏德斌终于可以全心投入大气探测科学的研究了。
二十多年来,苏德斌虽然换过许多岗位,他对科研一直没有放松,曾主持完成北京市气象局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升级改造工作,主持完成科技部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项目等,但他对自己并不满意,“以前在业务和管理岗位,对科研做得不深入,不够好。”
在新的平台上,苏德斌工作得有声有色,“这一年我觉得很好,算是顺利转型吧!一是适应了新环境,二是同事和学生们也都很不错,三是学校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我很高兴,感觉能真正再做一些事情。”苏德斌对科研前景充满期待和信心。目前,他主要从事天气雷达、闪电定位、自动气象站等综合气象探测及多传感器探测资料融合分析、暴雨可预报性等方面研究工作。“不要觉得目标遥遥无期,从现在开始做,今年是1,明年是5,后年可能就是10,不做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力。”苏德斌经常也经常这样“鼓动”身边的同事。
同事们说,苏德斌充满了正能量。苏德斌说:“我愿意做一个促进者。”
苏德斌以前是大气科学学院的校外导师,如今是电子工程学院的教授。但他觉得,两个学院如果加强合作,应该能够加快推进整个学科的发展。“我以前在很多岗位工作过,看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角度。”
搞好科研团队建设,是苏德斌多年来一贯重视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竭力推动的。“一个人自己埋头做研究、发论文也可以,但对我来说那样的研究意义不大,如果团队没有建起来,就缺乏后劲。等20年之后,我们科研的发展是不是能够跻身国际前沿,那才有意义。”目前,苏德斌所在的电子工程学院气象领域已有四五个不同方向的团队,“理清方向,树立目标,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此外,苏德斌积极帮助学校大力推动国际交流合作。2012年,苏德斌曾主持中国气象局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邀请加拿大环境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教授来华交流访问。其中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大气科学研究综合实力在全美名列前茅。
目前,苏德斌依然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保持良好联系,并一直努力促进与其进行学术交流。“要走到国际上去,我们不能做井底之蛙。通过跟国际的合作,特别是一些国际上水平先进的实验室进行合作,与世界气象组织建立一定的联系,把我们的水平提上去。”
苏德斌说:“如果学校每年选拔两三个人到国际上去学习,跟国外的专家合作、交流,五年十年之后,就有二十来人,那么我们的学术氛围、科研队伍都能有很大提高,整个科研团队也有了后继力量。”
让苏德斌欣慰的是,在学校领导及同事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学校已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签署了校级国际合作协议,双方将协同组建国际合作大气探测实验室,学校将有计划地派出访问学者,合作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未来几年将有望收获一系列成果。
进入高校的一年里,苏德斌除了推动科研和国际交流,他还对学生的教育投入了很多精力。
“在美国的时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中美教育上的差异。布什竞选时提出教育上‘不要让一个人落下’,我们的教育还是有些不足。”现在苏德斌教的是大二、大三的学生,“就像我儿子那么大,我觉得这些孩子非常有才能,应该好好培养。”
下一个学期,苏德斌决定去当本科学生的班主任。班主任的工作繁杂琐碎又没有什么回馈,一般来说,都是由学校指派的年轻教师担任,很少有人主动要求当。但作为教授的苏德斌已经向学院提出了申请,将在下个学期担任学生班主任。“最好从年轻人开始培养,如果有三四年的时间,就可能培养出很多后继的力量,避免出现断层。”“年轻老师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但是其实我们也有可能和学生很好相处,同时因为阅历更丰富一些,可能在长远上能对他们有更好的指导。”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6年 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