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专著:
发表中文期刊论文:
[1]董娜,胡海燕,胡铁柱,李淦,李小军,陈向东,张亚娟,茹振钢.348份小麦种质中抗条锈病基因Yr5、Yr10和Yr18的分子标记检测与分布[J].西北农业学报,2019,28(12):1960-1968.
[2]李淦,姜小苓,丁位华,胡喜贵,胡铁柱,茹振钢.高光效风味佳小麦新品种——百农4199[J].麦类作物学报,2019,39(12):1390.
[3]于红彩,胡铁柱,李淦,姜小苓,茹振钢.小麦面团粉质特性的遗传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7):82-84+92.
[4]陈向东,董娜,李小军,丁位华,胡铁柱,刘明久,茹振钢.人工老化对不同小麦基因型全麦粉营养品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6):115-118.
[5]张自阳,王智煜,王斌,王志伟,朱启迪,霍云风,茹振钢,刘明久.春季穗分化阶段低温处理对不同小麦品种幼穗结实性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9,34(04):130-139.
[6]陈向东,吴晓军,胡喜贵,李淦,姜小苓,李笑慧,李小利,胡铁柱,茹振钢.117份小麦种质中5个矮秆基因的分子检测[J].新疆农业科学,2019,56(08):1373-1381.
[7]陈向东,吴晓军,胡铁柱,李笑慧,李淦,侯开心,茹振钢.国内外小麦种质抗条锈病评价及相关基因分子检测[J].河南农业科学,2019,48(09):103-110.
[8]李淦,姜小苓,吴晓军,李小军,茹振钢,王跃东,张双.171份小麦种质面粉糊化特性及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9,39(08):973-978.
[9]刘海英,甄俊琦,茹振钢,董娜,高远,冯必得,张丽,师学珍.不同固定液对小麦小孢子发育和花粉育性检测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9,39(08):966-972.
[10]李小军,徐鑫,张自阳,刘明久,茹振钢.小麦2B染色体新SSR标记开发[J].华北农学报,2019,34(03):68-74.
[11]张自阳,姜小苓,王智煜,朱启迪,刘明久,茹振钢.不同来源小麦种质高分子质量谷蛋白亚基多样性及其与加工品质的关系[J].华北农学报,2019,34(03):75-81.
[12]李淦,姜小苓,胡铁柱,姜豪,郭雪姣,茹振钢.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百农418[J].麦类作物学报,2019,39(07):884.
[13]吴晓军,胡喜贵,陈向东,姜小苓,丁位华,李淦,茹振钢.小麦成熟胚再生体系优化效果评价及高再生率基因型筛选[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1):74-77.
[14]曹银萍,杨靖,卫笑,杨金华,茹振钢,李友勇.小麦BNS雄性不育显性遗传方式的观察与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9,21(07):19-30.
[15]姜小苓,李淦,吴晓军,李小军,于红彩,李秀玲,茹振钢,张晓克.小麦膳食纤维含量研究及优异资源筛选[J].麦类作物学报,2019,39(04):423-429.
[16]姜小苓,李小军,李淦,李婷婷,李秀玲,于红彩,茹振钢,王跃东.鲜面片色泽稳定性及与小麦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粮油学报,2019,34(02):8-13.
[17]陈向东,吴晓军,姜小苓,李淦,李笑慧,茹振钢.不同小麦品种营养组分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40(01):163-167.
[18]肖亚娟,李淦,于红彩,李秀玲,姜小苓,茹振钢.人工加速老化对小麦面团粉质特性及面筋含量的影响[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6(06):1-4.
[19]董娜,陈向东,胡铁柱,李淦,张亚娟,茹振钢.39份外引小麦种质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及其抗病性评价[J].华北农学报,2018,33(06):49-55.
[20]胡喜贵,张海惠,吴晓军,张金龙,姜小苓,茹振钢.4种商品小麦面粉脂肪酸组成的GC-MS分析[J].食品科技,2018,43(12):317-320.
[21]李秀玲,姜小苓,于红彩,茹振钢,王岸娜.核磁共振技术研究膳食纤维对馒头内部水分的影响[J].现代面粉工业,2018,32(06):24-29.
[22]胡铁柱,冯素伟,丁位华,姜小苓,于红彩,孙海燕,杨靖,张自阳,茹振钢.镉对不同镉积累类型小麦幼苗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9):46-49.
[23]李小利,姜小苓,李淦,胡喜贵,茹振钢.小麦不同穗位、花位的品质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9):50-53.
[24]胡铁柱,孙海燕,杨靖,游晴晴,茹振钢.铅对不同铅积累类型小麦幼苗生理生化特性和根系生长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8,47(11):13-17.
[25]胡喜贵,吴晓军,姜小苓,王玉泉,李淦,胡铁柱,茹振钢.乌拉尔图小麦PBF基因克隆及其序列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3):22-26.
[26]丁位华,冯素伟,王丹,孙海丽,李婷婷,茹振钢.不同穗型小麦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J].河南农业科学,2018,47(06):13-17+97.
[27]高晓慧,任翠翠,宋杰,李小军,茹振钢.黄淮南片麦区区试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及Pm21和1BL/1RS分子检测[J].西北农业学报,2018,27(06):779-785.
[28]任翠翠,高晓慧,宋杰,李小军,茹振钢.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抗白粉病新种质的鉴定与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8,16(08):2708-2713.
[29]刘海英,甄俊琦,胡铁柱,茹振钢,李珍,胡雪寒,邢晨涛,高远.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S366小孢子发育和花粉育性检测方法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18,38(04):379-385.
[30]丁位华,王丹,李婷婷,杨艳艳,茹振钢.播期、密度对小麦物质转运和籽粒灌浆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03):48-52.
[31]秦志英,孙海燕,付庆云,卫笑,巴爱丽,茹振钢,李友勇.冬春温度变化对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S的育性转换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8,27(01):31-37.
[32]姜小苓,李淦,胡喜贵,吴晓军,李秀玲,于红彩,茹振钢.麦麸膳食纤维对小麦粉糊化及凝胶质构特性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8,39(08):1-5+12.
[33]姜小苓,张自阳,李小军,李淦,于红彩,李秀玲,茹振钢.301份小麦种质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粮油学报,2017,32(11):14-20.
[34]张自阳,马景周,王智煜,朱启迪,茹振钢,刘明久.人工老化对小麦种子活力及醇溶蛋白组成的影响[J].种子,2017,36(08):42-47.
[35]胡喜贵,姜小苓,王玉泉,李小军,吴晓军,李淦,茹振钢.不同来源小麦面粉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2):2332-2336.
[36]胡铁柱,李小军,丁卫华,张自阳,董娜,李淦,孙海燕,游晴晴,茹振钢.不同基因型小麦的Pb积累特性及Pb对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7,46(05):15-19+26.
[37]李婷婷,姜小苓,冯素伟,王丹,杨艳艳,茹振钢,丁位华.氮肥减施对半冬性高产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5(01):1-5.
[38]丁位华,冯素伟,姜小苓,王丹,杨艳艳,李婷婷,茹振钢.播期、密度和行距对BNS型杂交小麦光合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7,37(03):366-375.
[39]胡铁柱,胡喜贵,游晴晴,李小军,冯素伟,姜小苓,王玉泉,茹振钢.镉对杂交小麦矿质元素吸收、分布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7,37(01):130-135.
[40]姜小苓,李小军,李淦,胡喜贵,李笑慧,李秀玲,于红彩,茹振钢.响应面法优化麦麸膳食纤维提取条件[J].食品工业科技,2017,38(06):158-162.
[41]丁位华,陈向东,冯素伟,胡铁柱,王丹,杨艳艳,李笑慧,茹振钢.黄淮麦区若干高产小麦品种穗光合性能及产量性状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6,31(05):134-139.
[42]李青燕,陈向东,董娜,李淦,茹振钢.利用分子标记建立杂交小麦亲本分子指纹图谱[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09):32-34.
[43]金松林,郑颖,姜小苓,张自阳,刘明久,茹振钢,王斌.基于TRIZ理论的小麦育种专家系统模型构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4(04):51-55.
[44]孙慧慧,杨靖,卫笑,付庆云,曹银萍,茹振钢,李友勇.小麦BNS雄性不育中国春恢复基因的连锁群检测和QTL初步定位[J].麦类作物学报,2016,36(07):856-865.
[45]董娜,张军刚,胡铁柱,陈向东,张亚娟,茹振钢.小麦种质Edinburgh-b白粉菌侵染下的基因表达谱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2016,46(03):384-393.
[46]郑颖,金松林,张自阳,王斌,茹振钢.基于本体的小麦病虫害问答系统构建与实现[J].河南农业科学,2016,45(06):143-146.
[47]丁位华,冯素伟,姜小苓,宋欣密,王丹,茹振钢.黄淮麦区不同小麦品种生育前期光合生理特性及物质积累变化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6,31(02):120-124.
[48]王丹,丁位华,冯素伟,胡铁柱,李淦,李笑慧,杨艳艳,茹振钢.不同小麦品种茎秆特性及其与抗倒性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6,27(05):1496-1502.
[49]李秀玲,姜小苓,茹振钢,王岸娜.玉米种皮膳食纤维对水饺皮内部水分分布及其流动性的影响[J].现代面粉工业,2016,30(01):11-15.
[50]李小军,李淦,胡铁柱,胡喜贵,孙玉,茹振钢,宋杰,张立琳.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材料农艺性状、HMW-GS及GISH鉴定[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6,17(01):126-131.
[51]董娜,李淦,张亚娟,任翠翠,茹振钢.354份小麦种质中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Pm13的分布研究[J].植物保护,2015,41(05):164-168.
[52]茹振钢,冯素伟,李淦.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高产潜力与实现途径[J].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7):3388-3393.
[53]李淦,胡喜贵,刘明久,茹振钢.新型教学载体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运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08):106-108.
[54]闫文利,胡喜贵,姜小苓,胡铁柱,茹振钢.不同萃取头对百农矮抗58面粉香气成分分析的比较[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07):327-330.
[55]冯素伟,姜小苓,丁位华,牛立元,宋欣密,茹振钢.基于一种新方法的小麦茎秆抗倒性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5,30(03):69-72.
[56]冯素伟,李小军,丁位华,牛立元,宋欣密,茹振钢.不同小麦品种开花后植株抗倒性变化规律[J].麦类作物学报,2015,35(03):334-338.
[57]张自阳,朱俊华,程媛,赵新亮,李淦,茹振钢,刘明久.不同成熟度小麦种子活力及其与生理性状的相关性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4,43(12):6-9.
[58]于红彩,姜小苓,苏静静,胡铁柱,茹振钢.黄淮冬麦区101个小麦品种(系)的面团粉质特性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4,43(12):10-14.
[59]董娜,张亚娟,张军刚,茹振钢.分子标记辅助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Pm13聚合育种[J].麦类作物学报,2014,34(12):1639-1644.
[60]张自阳,王智煜,王娟娟,程媛,茹振钢,刘明久.小麦种子活力形成过程中种子活力及贮藏物质变化规律研究[J].种子,2014,33(10):12-14+19.
[61]宋杰,李小军,郎艳民,任翠翠,茹振钢.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异附加系的分子标记鉴定[J].西北农业学报,2014,23(10):55-59.
[62]张军刚,董娜,闫文利,茹振钢.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13的SSR标记筛选[J].河南农业科学,2014,43(10):62-66.
[63]苏静静,姜小苓,胡喜贵,于红彩,茹振钢.影响馒头品质的相关指标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4,34(06):860-867.
[64]杨永乾,李小军,宋杰,孙玉,茹振钢.小麦-中间偃麦草代换系中233的分子细胞学鉴定[J].麦类作物学报,2014,34(04):449-453.
[65]李小军,姜小苓,董娜,李淦,冯素伟,胡铁柱,茹振钢,杨永乾.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代换系的鉴定与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4,34(03):318-322.
[66]李淦,冯素伟,李小军,董娜,茹振钢.小麦新品种百农160适宜播期播量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2(01):1-6.
[67]张自阳,姜小苓,王娟娟,陈培,候轩轩,茹振钢,刘明久.人工老化处理对小麦种子活力和醇溶蛋白、麦谷蛋白组成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4,43(02):24-27.
[68]姜小苓,董娜,丁位华,冯素伟,陈向东,茹振钢.小麦品种面粉白度的变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4,34(01):126-131.
[69]姜小苓,张自阳,冯素伟,董娜,陈向东,茹振钢.收获期对BNS杂交小麦面粉和馒头品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24(12):3495-3500.
[70]冯素伟,丁位华,胡铁柱,李小军,张自阳,茹振钢.播量与追氮量对BNS型杂交小麦灌浆期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3,33(06):1174-1180.
[71]姜小苓,张自阳,刘明久,茹振钢,肖静,程媛,宋梅丽.人工老化过程中BNS杂交小麦品质性状变化规律研究[J].核农学报,2013,27(10):1511-1517.
[72]姜小苓,丁位华,李淦,董娜,冯素伟,胡铁柱,茹振钢.不同品种(系)小麦面筋含量的研究[J].粮油食品科技,2013,21(05):56-59.
[73]冯素伟,胡铁柱,李小军,丁位华,李笑慧,茹振钢.百农矮抗58生育后期冠层结构动态变化及产量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09):25-28.
[74]姜小苓,茹振钢,田纪春.小麦DH群体氨基酸含量的遗传变异及相关性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3,33(05):883-888.
[75]张立琳,李小军,宋杰,杨永乾,茹振钢.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杂交后代的细胞学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13,29(04):912-914.
[76]姚素梅,康跃虎,茹振钢,刘明久,杨文平,李淦.喷灌对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运转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24(08):2205-2210.
[77]姚素梅,康跃虎,茹振钢,杨文平,李淦,杨雪芹.喷灌条件下冬小麦籽粒形成期植株氮代谢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3,32(04):99-102.
[78]姜小苓,张强涛,田红玉,于红彩,茹振钢.面团流变学特性分析方法比较及其主要参数相关性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07):257-261.
[79]李东霄,邓小莉,冯素伟,徐龙龙,茹振钢.温敏核不育小麦可育和败育花粉的超微结构观察[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3,35(08):1119-1125.
[80]苏静静,姜小苓,于红彩,丁位华,茹振钢.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变异及其籽粒性状与出粉率的关系[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3(07):4-6+11.
[81]姜小苓,李淦,董娜,李小军,冯素伟,胡铁柱,茹振钢.小麦面团揉混特性的遗传变异及与其他品质性状的相关性[J].麦类作物学报,2013,33(04):806-811.
[82]冯素伟,姜小苓,胡铁柱,丁位华,茹振钢,王科翰.超高产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及增产途径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03):1-5.
[83]冯素伟,李小军,姜小苓,陈向东,茹振钢,贾茵茵.追N量及播量对BNS型杂交小麦产量的影响[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02):1-5.
[84]胡海燕,周岩,贺杰,刘明久,茹振钢.不同pH值对小麦幼苗根系P、Fe、Zn吸收和转运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04):35-39.
[85]张自阳,王志伟,牛立元,冯素伟,茹振钢.不同类型小麦栽培品种的光合特性[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03):61-62.
[86]姜小苓,张自阳,冯素伟,董娜,胡铁柱,李淦,茹振钢.添加面筋蛋白对BNS型杂交小麦面团粉质特性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03):135-138.
[87]赵书义,董娜,张军刚,茹振钢.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21连锁标记的比较与应用[J].南方农业学报,2013,44(03):377-380.
[88]姜小苓,李小军,冯素伟,董娜,胡铁柱,李淦,茹振钢.蛋白质和淀粉对面团流变学特性和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4,35(01):44-49.
[89]姜小苓,冯素伟,李小军,胡铁柱,李淦,董娜,茹振钢.BNS型杂交小麦不同出粉点面粉的品质特性[J].麦类作物学报,2013,33(02):296-300.
[90]张自阳,姜小苓,茹振钢,李淦,刘明久.人工老化对杂交小麦种子生理特性和种子活力变化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02):81-83.
[91]李东霄,李淦,冯素伟,茹振钢.温敏核不育小麦可育和不育花药的细胞化学观察[J].作物学报,2013,39(05):878-884.
[92]苏晴,茹振钢,秦志英,曹银萍,刘飞飞,李友勇.小热激蛋白基因(hsp23.5)在小麦BNS雄性不育系和转换系中的差异表达[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3,21(01):29-37.
[93]冯素伟,姜小苓,胡铁柱,牛立元,茹振钢,李笑慧,尹坤.不同小麦品种茎秆显微结构与抗倒强度关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6):57-62.
[94]冯素伟,胡铁柱,姜小苓,张自阳,李小军,茹振钢.小麦高产品种的主要性状比较与相关性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06):1-6.
[95]李小军,冯素伟,李淦,董娜,陈向东,宋杰,茹振钢.应用SSR分子标记分析小麦品种(系)的遗传重组[J].作物学报,2013,39(02):238-248.
[96]陆博,张万芹,张清山,茹振钢,冯素伟,王云霞,杨小刚,吴增宝.小麦植株节间长度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42(23):107-116.
[97]姜小苓,关西贞,茹振钢,田纪春.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籽粒赖氨酸含量分析[J].中国粮油学报,2012,27(11):1-5+18.
[98]冯素伟,李淦,胡铁柱,姜小苓,李小军,董娜,茹振钢.不同小麦品种茎秆抗倒性的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12,32(06):1055-1059.
[99]李东霄,邓小莉,李淦,徐龙龙,茹振钢.温敏核不育小麦可育花药和败育花药发育观察[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2,34(09):37-42.
[100]王刚,胡铁柱,李小军,董娜,冯素伟,李淦,张立琳,茹振钢.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及其亲本矮秆基因的检测[J].河南农业科学,2012,41(09):22-25.
[101]范文秀,侯玉霞,冯素伟,朱芳坤,茹振钢.小麦茎秆抗倒伏性能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2,41(09):31-34.
[102]张自阳,冯素伟,姜小苓,李淦,胡铁柱,茹振钢.河南省主推小麦品种越冬期生理生化特性比较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04):1-6.
[103]张保民,张立琳,李小军,茹振钢.六倍体小黑麦和八倍体小偃麦杂交F_2的细胞学特性[J].河南农业科学,2012,41(07):7-11.
[104]姜小苓,李淦,胡铁柱,冯素伟,董娜,李小军,茹振钢.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百农898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03):1-4.
[105]姜小苓,冯素伟,胡铁柱,李淦,李小军,董娜,茹振钢.BNS型杂交小麦主要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02):1-4.
[106]李小军,李淦,董娜,冯素伟,姜小苓,胡铁柱,张自阳,茹振钢.小麦优异品系遗传构成的简单重复序列(SSR)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2,20(03):235-245.
[107]李淦,董娜,胡海燕,李小利,张立琳,茹振钢.小麦苗期根系抗低温能力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2,41(03):21-25.
[108]冯素伟,李淦,姜小苓,张自阳,茹振钢,石瑞杰.不同小麦品种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变化及其对产量的影响[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01):7-10.
[109]李小军,胡铁柱,李淦,姜小苓,冯素伟,董娜,张自阳,茹振钢,黄勇.小麦品种百农AK58及其姊妹系的遗传构成分析[J].作物学报,2012,38(03):436-446.
[110]李小军,胡铁柱,李淦,董娜,冯素伟,姜小玲,茹振钢.利用小麦茎尖分生组织进行染色体制片的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09):18-20.
[111]冯素伟,董娜,姜小苓,茹振钢,李笑慧,程振普.小麦不同光合器官对千粒重贡献的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04):1-4.
[112]李小军,胡铁柱,李淦,冯素伟,董娜,茹振钢.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种及其衍生材料的细胞遗传学特性[J].西北植物学报,2011,31(08):1567-1572.
[113]杨文平,王春虎,茹振钢.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42(07):20-24.
[114]张亚娟,冯素伟,董娜,姜小苓,李小军,胡铁柱,茹振钢.两系杂交小麦杂优3号的灌浆特性及杂种优势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11,31(04):679-682.
[115]杨文平,王春虎,茹振钢.秸秆还田对冬小麦根际土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07):41-43.
[116]李友勇,茹振钢,苏晴,付庆云.小麦BNS雄性不育系及其转换系花药差异蛋白鉴定与分析[J].作物学报,2011,37(09):1540-1550.
[117]王茂婷,高庆荣,孙正娟,袁凯,于松,张宝雷,李楠楠,茹振钢.BNS小麦穗分化进程与其雄性不育性的表现[J].分子植物育种,2011,9(03):294-301.
[118]张胜利,周岩,赵俊杰,茹振钢.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5分子标记检测[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09):1901-1903.
[119]杨文平,王春虎,茹振钢.秸秆还田对百农矮抗58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产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04):121-123.
[120]姚素梅,茹振钢,刘明久,杨文平,冯素伟,李淦.5-氨基乙酰丙酸(ALA)对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生产和旗叶衰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1,22(02):383-388.
[121]张胜利,周岩,魏琦超,茹振钢.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9分子标记检测[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02):134-135.
[122]冯素伟,董娜,胡铁柱,李淦,李笑慧,茹振钢.不同小麦品种抗低温能力比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03):4-7.
[123]胡铁柱,曹廷杰,冯素伟,李淦,李瑞,茹振钢.澳大利亚与黄淮小麦品种的SSR遗传多样性比较[J].河南农业科学,2010(08):5-8+89.
[124]张自阳,胡铁柱,冯素伟,李笑慧,李淦,茹振钢.温敏核雄性不育小麦BNS的育性转换规律初探[J].河南农业科学,2010(07):5-9.
[125]杨文平,郜庆炉,茹振钢,左红娟,杨亚松.追氮时期对冬小麦百农矮抗58花后旗叶衰老特性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0(06):13-15.
[126]姚素梅,茹振钢,刘明久,杨文平,冯素伟,李淦.AlA对冬小麦不同粒位籽粒灌浆影响的动态模拟及特征分析[J].生物数学学报,2010,25(02):367-374.
[127]王志伟,张兆沛,牛立元,林丽婷,茹振钢.不同施肥量对小麦百农矮抗58光合特性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05):19-20.
[128]刘明久,李友勇,常景玲,茹振钢.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4):12-14.
[129]姚素梅,刘明久,茹振钢,杨文平,冯素伟.ALA对冬小麦叶片气体交换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01):242-246.
[130]冯素伟,李笑慧,董娜,胡铁柱,李淦,茹振钢.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茎秆特性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7(04):1-3.
[131]冯素伟,胡铁柱,李淦,董娜,李笑慧,茹振钢,程自华.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04):643-646.
[132]冯素伟,李淦,胡铁柱,茹振钢,李笑慧,赵书义.不同施肥量对百农矮抗58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9(07):43-46.
[133]张胜利,李东方,周岩,茹振钢,张改生.小麦粘型不育系其恢复系的选择新方法初探[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03):414-418.
[134]冯素伟,李淦,胡铁柱,茹振钢,张立琳.不同行距配比对百农矮抗58产量的影响[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7(01):5-7.
[135]胡海燕,茹振钢,李淦,袁蓉蓉,杨邦兴.小麦幼苗根系pH对酸、碱逆境的应答[J].江苏农业学报,2009,25(01):33-37.
[136]胡铁柱,李淦,冯素伟,李笑慧,刘志勇,茹振钢.智利小麦品种与黄淮平原小麦品种的SSR遗传多样性比较[J].河南农业科学,2008(08):28-31.
[137]薛香,茹振钢,郜庆炉,郭丽.人工合成小麦CA57与普通小麦的亲和性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08(02):10-12.
[138]茹振钢.国审中筋优质小麦——百农AK58[J].农家科技,2007(10):7.
[139]茹振钢,李淦,张素琴,袁传超,张家运,王霞.实现小麦新品种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途径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1-3.
[140]肖媛,牛立元,茹振钢.百农AK58小麦光合特性的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19-21.
[141]茹振钢,李淦,胡铁柱,栗利波.强筋小麦不同穗位及花位籽粒粒重和品质的变化[J].麦类作物学报,2006(05):134-136.
[142]刘明久,茹振钢,李淦.不同类型小麦超稀播繁殖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6(03):29-31.
[143]赵元增,茹振钢,李淦.小麦幼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和再分化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6(02):31-34.
[144]刘明久,茹振钢.不同株型小麦新品种超前繁育技术和效益分析[J].种子,2005(03):33-34+38.
[145]欧行奇,茹振钢,胡铁柱,石明旺.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耐蚜性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5(02):125-127.
[146]郭天财,沈天民,王西成,茹振钢.智利的小麦科研与生产[J].麦类作物学报,2005(02):132-134.
[147]茹振钢,赵虹,胡铁柱,李淦.豫麦54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品质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5(01):86-89.
[148]茹振钢,陈翠玲,李淦.豫麦54号小麦耕层根群性状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4(12):15-17.
[149]牛立元,茹振钢.小麦旗叶光合生产力环境限制因子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4(02):49-52.
[150]郭天财 ,王西成 ,沈天民 ,茹振钢.智利小麦[J].河南科技,2004(06):44-45.
[151]姬俊华,茹振钢,张改生,薛香,欧行奇.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Y的花粉育性及自交结实性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4(02):24-26.
[152]赵元增,茹振钢,李友勇.小麦幼穗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的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4(02):3-6.
[153]牛立元,茹振钢,石明旺,夏海云.小麦叶片表面化学元素组分及其与抗蚜性关系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4(01):90-91.
[154]郜庆炉,薛香,吴玉娥,茹振钢.暖冬条件下播期对不同类型小麦幼穗分化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10):1627-1631.
[155]欧行奇,茹振钢,刘明久.高产优质蔬菜型甘薯新品种百薯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3(05):8-9.
[156]茹振钢,欧行奇,牛立元,刘明久.环保型高产小麦品种——豫麦54[J].麦类作物学报,2002(03):99.
[157]郜庆炉,薛香,梁云娟,吴玉娥,茹振钢.暖冬气候条件下调整小麦播种期的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2(02):46-50.
[158]牛立元,茹振钢,刘明久.小麦光合作用日变化及光合潜势评价方法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2(02):51-54.
[159]陈翠玲,茹振钢,朱翠萍.不同品种小麦中、后期耕层根系活力变化规律[J].河南农业科学,2002(05):8-9.
[160]陈翠玲,茹振钢,薛香,刘明久.强筋优质小麦农大015抽穗期追氮栽培试验[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01):1-2.
[161]薛香,郜庆炉,梁云娟,吴玉娥,茹振钢.播种期对豫麦54幼穗分化的影响[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1(04):1-4.
[162]茹振钢.小麦新品种“百农66”[J].河南农业,2001(06):11.
[163]陈翠玲,茹振钢.栽培环境pH值对冬小麦根系pH值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0(09):4-5.
[164]牛立元,茹振钢,石明旺,陈翠玲.冬小麦根部性状系统变化及育种意义研究[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0(01):1-4.
[165]陈翠玲,茹振钢.冬小麦耕层根形研究[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0(01):5-8.
[166]石明旺,茹振钢,牛立元,欧行奇,王远芹,朱道元.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纹枯病抗性及产量损失测定的研究[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0(01):15-18.
[167]茹振钢,欧行奇.豫麦32号高产稳产性分析[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9(04):1-3.
[168]薛香,茹振钢,欧行奇,马国才.河南省小麦品种(系)抗穗发芽性的研究初报[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9(03):25-26.
[169]欧行奇,茹振钢,薛香.小麦化诱单性结实若干规律的研究[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9(02):2-4.
[170]薛香,茹振钢,郜庆炉.黄淮地区小麦品种(系)抗穗发芽性的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1999(03):11-13.
[171]牛立元,茹振钢,赵花周,薛国典.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系统变化规律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1999(02):36-38.
[172]欧行奇,茹振钢,薛香,石明旺.化学药剂诱导杂种小麦单性结实效应及互作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1998(06):19-21.
[173]郜庆炉,薛香,茹振钢,闫书安.小麦新品种百农64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动态研究[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8(03):7-9.
[174]郜庆炉,薛香,茹振钢,欧行奇,汤菊香,崔建民.不同种植方式对小麦自我调控补偿能力的影响[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7(02):1-5.
[175]陈翠玲,茹振钢,杨金玉,丁辉,陶应梅.冬小麦根系pH值变化研究初报[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7(02):15-18.
[176]刘双月,茹振钢,王士杰,陈贤信.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型杂种小麦研究进展[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7(01):15-19.
[177]薛香,茹振钢,欧行奇.化学药剂诱导小麦孤雌生殖获得纯合双倍体的研究[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6(04):16-18.
[178]茹振钢,欧行奇,吴志慧.杂交小麦结实率对粒重及产量影响的模拟研究[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4(01):1-4.
[179]王士杰,茹振钢.AL型小麦三系的选育及其利用价值[J].河南农业科学,1991(02):1-4.
[180]王士杰,茹振钢,代启武,乔素萍.AL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z的遗传研究初报[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0(02):1-8.
[181]王士杰,茹振钢.AL型普通小麦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核恢复基因的发现与研究简报[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0(01):15-16.
[182]黄光正,王士杰,吴志慧,茹振钢,康明辉.百农7933小麦幼穗分化进程及其计算机数学模拟研究[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88(01):1-8.
[183]茹振钢,王士杰,张守才.小麦生态育种刍议[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87(02):68-69.
[184]黄光正,王士杰,茹振钢,侯继芳.百农7933小麦晚播最佳播期和基本苗研究初报[J].百泉农专学报,1986(02):24-31.
[185]黄光正,王士杰,茹振钢.百农792小麦的高产稳产性分析及高产途径[J].百泉农专学报,1986(01):8-12.
[186]李友勇,茹振钢.小麦早期幼胚的离体培养[J].百泉农专学报,1985(02):44-46.
发表中文会议论文:
[1]董娜; 胡铁柱; 陈向东; 张亚娟; 茹振钢. 小麦BNS型不育系366S在不育和可育条件下的基因表达分析[C]. 中国作物学会.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中国作物学会:中国作物学会,2017:141.
[2]王玉泉;郝晨阳;魏文辉;胡喜贵;张学勇;茹振钢. 小麦TaBOR1-5A基因多态标记开发及与穗粒数的关系研究[C]. 中国作物学会.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中国作物学会:中国作物学会,2017:191.
[3]姚素梅;康跃虎;茹振钢;刘明久;杨文平;李淦. 喷灌对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和运转的影响[C].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CSAE).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工程学会(CSAE):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796-802.
[4]孙海燕; 茹振钢; 杨靖; 李友勇. 小麦抗赖氨酸+苏氨酸胁迫的基因型筛选与评价[C]. 中国作物学会.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作物学会:中国作物学会,2011:43.
[5]游建;薛晓锋;张洁;马俊;魏琦超;张胜利;袁重要;茹振钢;周岩. 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探究及鉴定[C].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Chinese Society for Cell Biology).“细胞活动 生命活力”——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Chinese Society for Cell Biology):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11:298.
发表报纸文章:
1 冬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措施 茹振钢; 丁位华; 胡铁柱; 李淦 河南科技报 2020-02-18
媒体报道:
1、《新华每日电讯》十九大代表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http://203.192.15.131/content/20171022/Articel10002BB.htm
2、《科技日报》他从金色的麦田走来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7-10/10/content_379317.htm?div=-1
3、《科技日报》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http://www.stdaily.com/app/yaowen/2017-10/24/content_587001.shtml
4、《中国教育报》十九大代表议报告谈体会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10/21/content_487311.htm?div=-1
5、《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麦田守望者的赤子之心
http://country.cnr.cn/focus/20171018/t20171018_523991556.shtml
6、《河南日报》 茹振钢的“金色麦芒”微信群
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7-10/21/content_192709.htm
7、《河南日报》点点幸福 满满收获——记者眼中的十九大代表
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7-10/26/content_194116.htm
8、《河南日报》向着新时代新征程阔步前进
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7-10/25/content_193605.htm
9、《河南卫视聚焦栏目》党代表声音——听听茹振钢的心里话
http://tv.cntv.cn/video/C10361/0c960d5474383de24e89ccd00a4e5c44(17:15开始)
10、《人民网》基层党代表 说句话儿给党听
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18/c414305-29594505.html
11、《中新网》麦田“守望者”茹振钢:牢牢握住小麦的“话语权”
http://www.china.com.cn/news/2017-10/12/content_41722930.htm
12、《大象网》十九大代表风采录
http://www.hntv.tv/news/2017-10/22/cms110651article.shtml
13、《河南广播网》茹振钢:麦田里播种希望
http://www.radiohenan.com/fm/954/201710/23/1913068/index.html
14、《河南新闻广播》 新时代 新征程
http://www.newsfm.cc/news/original/201710/22/1912813/index.html
15、《新乡日报》我市十九大代表归来忙宣传
http://rb.xxrb.com.cn/html/2017-10/27/content_2346.htm
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报道:
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报道茹振钢教授家庭
2019年06月03日
(一)
(二)
(三)
(四)
近日,我校茹振钢教授及其夫人原连庄,参加了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的专访录制,畅谈科研历程,讲述“全国最美家庭”的奋斗故事和幸福人生。
茹振钢和原连庄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麦爸菜妈”,他们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育种届双双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了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茹振钢和原连庄是农业育种界的夫妻档,两人是大学同学。茹振钢是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中国人吃的每8个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他培育的“矮抗58”;原连庄是著名的白菜育种专家,中原地区百姓吃的每2棵大白菜,就有1棵是她培育的“新乡小包23”。
节目中,茹振钢教授及其夫人原连庄分享了各自在育种行业的奋斗过程,回忆了科研中遇到的挑战,讲述了旅行中的“囧事”,带领观众朋友们一起感受了生活上相互照顾、事业上相互扶持的家庭温暖。
详情请链接:
http://m.app.cctv.com/vsetv/detail/C10359/4cbed03bf1434ba5913c94dcb1e1520c/index.shtml?srcfrom=shenma&from=timeline#0
央视网报道:
【领航科技创新中国】茹振钢:麦田里的“守望者”。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茹振钢是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他和小麦已经打了三十多年交道,培育出多个优质小麦品种,其中“矮抗58”播种面积就占到全国播种小麦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实现增产效益200多亿元。今天的“领航科技 创新中国系列报道”,让我们走近这位“麦田里的守望者”。
眼下,茹振钢正在集中精力研究BNS型杂交小麦,筛选出了适合不同区域的优势组合。
茹振钢,57岁,凭着在小麦育种上的突出贡献,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1年茹振钢农学专业毕业后,被小麦育种著名专家黄光正教授看中,硬“拉进”了育种业,一开始,他还有点不情愿。
为了培育出既耐冻耐涝、又抗旱抗倒伏的优质高产小麦,茹振钢将国内外一万多个小麦品种种到田里,和助手们一一测试,一株株手工脱粒。
2005年,“矮抗58”小麦新品种终于研制成功,平均亩产高达650公斤左右。截至2014年夏收,“矮抗58”已累计种植超过2.6亿亩,增产小麦107亿公斤。
30多年来,茹振钢相继培育并推广了“百农62”、“矮抗58”多个优质小麦品种。他也被农民称为“粮财神”。
茹振钢的妻子原连庄是白菜育种专家,说起丈夫,原连庄笑着给他打了“不及格”。
在茹振刚看来,让很少的土地生产出很多的粮食,是他责无旁贷的事。民以食为天,让亿万农民连年丰收,让国家粮食安全底子更牢,就是天大的功劳。这样一个国家功臣、百姓功臣,代表了中国科学家的一种价值传统,那就是不但要有睿智的头脑,更要有科技报国的理想,广济天下的情怀。
原文链接:http://tv.cctv.com/2015/05/30/VIDE1432984680898679.shtml
科技日报报道:
茹振钢发现的这5粒种子,让中国在杂交小麦上夺得话语权
据《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kjrbwx)11月29日报道,1998年,小麦扬花季节,在太行山下辉县的试验田里,茹振钢偶然发现五六株小麦明显异常。所有的小麦在自花授粉后颖壳都自动闭合、结籽了,而这几株小麦的颖壳却因为自花不育而一直张开着。这让茹振钢感到格外兴奋!这也许就是他做梦都想找到的杂交小麦的不育系。那一年,他从这几株异常的小麦植株上,仅仅收获了5粒种子。然而,就是这屈指可数的5粒种子,却要拉开改变世界的帷幕!
茹振钢教授 文内图片均来自科技日报公众号
对杂交小麦的研究,国际开始于上世纪20年代,中国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却迟迟未能获得重大突破。 中国黄淮麦区,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麦田,又高产,还优质,在这个地方用上杂交小麦,那就是话语权。中国的饭碗一定要装上中国的粮食。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被人称为“麦爸”的茹振钢,是中国小麦育种领域的重大贡献者,他接连培育出“百农64”“矮抗58”“百农4199”等常规小麦品种,其中,“矮抗58”以其高产、优质、抗病等特性,被称为“黄淮海第一麦”。成为中国小麦播种面积第一大品种,并在2013年度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7年,茹振钢和他的团队成功培育出BNS型二系杂交小麦,填补了世界杂交小麦的空白,亩产最高达898公斤。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茹振钢说,“美国在玉米杂交育种上掌握了话语权,袁隆平院士在水稻杂交育种上占领了制高点,我们要在杂交小麦上抢得先机!”
杂交小麦制种纯度达到99.9%以上
对杂交小麦的研究,国际开始于上世纪20年代,中国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却迟迟未能获得重大突破。当年,袁隆平大海捞针般从海南岛发现了水稻的雄性败育类型野稗,才选育出杂交水稻的不育系。但是,小麦的“野稗”在哪里?
“麦爸”茹振钢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被人称为“麦爸”的茹振钢,是中国小麦育种领域的重大贡献者,他接连培育出“百农64”“矮抗58”“百农4199”等常规小麦品种,其中,“矮抗58”以其高产、优质、抗病等特性,被称为“黄淮海第一麦”。成为中国小麦播种面积第一大品种,并在2013年度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他偶然间发现的5粒种子,拉开了我国杂交小麦研究的大幕。
1998年,小麦扬花季节,在太行山下辉县的试验田里,茹振钢偶然发现五六株小麦明显异常。所有的小麦在自花授粉后颖壳都自动闭合、结籽了,而这几株小麦的颖壳却因为自花不育而一直张开着。“这也许就是我做梦都想找到的小麦的‘野稗’啊!杂交小麦的不育系就在这里!”这让茹振钢感到格外兴奋!
那一年,他从这几株异常的小麦植株上,仅仅收获了5粒种子。在对这些种子的繁殖、试验中,他发现长在温室中间的小麦植株不育率低,边缘的不育率高。他意识到,控制育性的基因对温度敏感,温度低则不育率高。
那么,是不是可以利用成熟期不同的多个品种,分别与不育株系杂交,从而培育出多个不育株系?
之后再经过7年的不断探索、试验,2004年,茹振钢终于从繁杂的后代中选育出了一系列对光温敏感的不育系,把“半不育”变成了100%不育系,“啃掉”了杂交小麦研究中“最硬的那块骨头”。
2017年6月,通过验收的一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宣告我国在杂交小麦优异亲本创育、强优势组合配制和规模化高效制种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领域获重大突破。其中,创制出的百强1201、杂优2号和THW09-1等3个BNS型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较常规对照种增产15%—20%,平均亩产852.5公斤,攻关田亩产达898公斤。
“利用我们的成套技术,可使杂交小麦制种纯度达到99.9%以上。”茹振钢说,“现已选育出8个不育系、16个恢复系,可以根据不同麦区亲本需求,创制出多个强优势组合。”
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做到需要优质小麦就配制优质小麦品种,需要大穗的就配制大穗的,需要多穗的就配制多穗的。这不仅在小麦主产区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而且可影响到其他区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在世界三大重要粮食作物中,小麦也可以大面积实现杂种优势利用了!
杂交水稻技术
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我国的杂交水稻试验田里,至今仍能看到一位老人的身影,他就是袁隆平。
1970年,袁隆平及助手在海南找到一株雄花败育株,发现其对野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随后便在1972年率先育成我国第一个实用水稻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二九南1号”。1973年,协作组又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恢复系,至此,三系配套难关全部攻克,一举奠定杂交稻从理论到现实的基础。随后三系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每亩增产20%左右。
三系杂交水稻的成功,举世欢呼,但袁隆平没有骄傲。1987年,两系法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领导全国16个单位开展协作攻关。
任何研究的突破,总是一波三折,两系法的研究同样如此。1989年夏,气温遭遇了历史上不同寻常的连续低温,这对两系法在田间的实验,是一个致命打击,因为两系法杂交水稻对温度特敏感。此时,袁隆平沉着冷静,查找资料,分析问题,仔细思考,终于拨开云雾,提出了解决办法。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了“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当全国农业界还在为两系法兴奋不已之时,袁隆平又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研究超级杂交稻,这是水稻育种的“第三次革命”。1996年,我国启动了“中国超级稻研究计划”。
经过多年攻关,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以上;2004年,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百亩示范片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也将在2010年提前实现。
2017年金秋,超级稻品种“湘两优900”河北百亩示范片达到平均亩产1149.02公斤,即每公顷17.2吨,创造了当时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如今,兼有“三系法”育性稳定和“两系法”配组自由等优点的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我国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今天,中国杂交水稻走出国门,正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缺粮问题发挥作用。至今,已有东南亚、南亚、南美、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研究或引种,增产效益十分显著,被世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科学育种领域,中国成果不断
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种子技术是最核心、最基础、最重要的关键技术。和传统的常规育种技术相比,生物育种的优势毋庸置疑。生物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可以快速突破技术瓶颈,逐步逼近农作物的理论潜力产量,是有效解决粮食高产问题的重要技术方法。
2006年,国家863计划“优质超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和任务。该专项的实施,使我国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2009年,国家明确把生物育种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更加突显了农业生物技术的重要地位。
2015年,《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年)》出台,划定26.8万亩科研育种保护区。南繁基地建设自此成为国家战略工程。
2018年9月2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超级杂交水稻个旧示范基地”创下百亩片平均亩产水稻1152.3公斤的纪录,再创新高。
近年来,我国在农作物品种培育方面突破不断。“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该项目围绕“水稻理想株型与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这一核心科学问题,鉴定、创制和利用水稻资源,实现了“绿色革命”新突破;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运用突变体诱导、野生稻远缘杂交、分子标记定向选育等一系列育种新技术,培育出超高产优质“巨型稻”;四川农业大学揭示了抗病遗传基因位点Bsr-d1抗谱广、抗性久、对水稻产量性状无明显影响等特征,为粮食作物相关抗病和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插上创新的翅膀,中国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从拼资源、拼投入转向拼科技、拼研发。农业部数据显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至56%。
从茹振钢的“种子梦”到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科学梦、发明梦、创业梦,已成为推进全面小康的勃勃脉动。
河南日报报道:
含辛茹苦甘于奉献 潜心育种造福人类
——河南科技学院茹振钢教授及其团队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重。粮食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人民福祉的大事。在中国,小麦和水稻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两大口粮作物,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国人吃的每8个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河南科技学院茹振钢教授培育的小麦品种。多年来,茹振钢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兢兢业业,深耕小麦育种事业,为实现“用科技让中国的粮囤更丰盈,让国人吃得放心”的“中国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茹振钢,男,汉族,出生于1958年12月,河南沁阳人,河南科技学院教授、中共党员、十九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级特色专业“农学”学术带头人、中原学者、河南省小麦技术产业体系岗位专家。现任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
一、潜心育种、敬业奉献
育种是个十分繁重而又十分枯燥的工作,需要坚定的毅力和耐心。1988年,茹振钢的恩师黄光正先生积劳成疾去世,茹振钢全面接手小麦育种工作。育种过程中的所有农活都由他一个人来扛,科研工作也得他自己承担。当别人在家里取暖御寒时,茹振钢却在冰天雪地的试验田里筛选抗冻小麦单株。到了小麦株高定型的季节,狂风暴雨又开始增多,人们四处躲雨,他却顶风冒雨往试验田里跑……
就这样多少个春夏秋冬,他奔行阡陌躬耕田亩,汗水与风雨交织,成就了雄心与梦想齐飞;多少个寒冬酷暑,他蛰居冰冷的实验室,通宵与无眠常在,铸就了希望与成功并存。
正是因为对小麦的这份痴这份情,使茹振钢在小麦育种和推广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耀眼的突破。相继培育并推广了百农系列小麦新品种——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百农矮抗58、百农418、百农4199等小麦新品种,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据统计,截止2017年底,他培育的“矮抗58”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141.1亿公斤,实现增产效益300多亿元,被誉为“黄淮第一麦”,大大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2014年1月,矮抗58小麦新品种获得了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国家科技进步奖设奖30年来河南省高校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在茹振钢看来,安全、高产、品质优、效益高的小麦才是真正好品种。他说,“以前大家都讲求高产才是好品种,现在就不一样了。粮食首先得安全,老百姓不管怎么吃都安安全全不得病,不受恶劣环境影响的同时,还要长得健壮;其次要高产,毕竟老百姓种植是讲产量的;第三是品质优,这样磨出的面粉、制作的食品风味更佳;最后是效益高,受整个市场的欢迎。”
二、科技支撑、服务三农
“好的品种培育出来了,要为老百姓造福,还必须送给老百姓听得懂、用得上的技术,这也是我们科技工作者必须做到的。”茹振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随着国家对科研的投入越来越大,茹振钢团队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优良品种也越来越完善,引领生产的能力也变得更强。 “以前一年就一代,现在有人工气候室、智能温室的条件下可以达到一年四代,加快了品种创新的速度,科技水平显著提高。”茹振钢强调,科技是让老百姓走向幸福很重要的条件。小麦产量更高,老百姓收益更高、过得更好,就是对他工作最好的肯定。
“让老百姓吃出幸福感,吃出自豪感来!”茹振钢说这是他最大的心愿,“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装自己生产的粮食。不仅装满,还要碗里的食品更香!”
茹振钢带领的小麦科研团队育成的百农4199。属高光效小麦新品种,产量优势更加明显。2016年修武县5亩高产攻关田测产验收亩产822.9kg,辉县20亩高产攻关田实打验收亩产791.4kg。其光合效率高,灌浆速率快,高产稳产,优质中筋,富含35种香气物质,加工出的面粉具有小麦最原始的醇香,风味极好,不少人称赞从“舌尖上的百农4199”品到了“妈妈的味道”。
2004年茹振钢培育出稳定育性特征、农艺性状符合黄淮麦区要求的低温敏感型雄性不育育性转换系BNS,拥有完全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成为我国杂交小麦研究利用的热点。利用新转育的BNS型不育系现已配制出强优势组合4个,可较常规高产品种增产200-300斤,在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实现了杂交小麦研发的新突破。在新乡、济源大面积种植亩产保持在830~850公斤,在修武县亩产最高达到898公斤。已形成了系统的配套技术体系,对于大幅度提高我国小麦综合生产能力、抢占高技术种业制高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我国种业安全、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农业芯片。
三、倾情教育,培育人才
茹振钢秉承“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理念,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立足岗位,敬业奉献,积极奋战在教学工作第一线。
他用实际行动,一步一个脚印演绎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他用学识、责任、激情和汗水彰显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精神内涵。田间地头、实验室里时常有他指导科技团队的身影,新进教师见面会上时常有他的悉心指导。
他坚持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自己该得的那部分奖金拿出来,用于整个团队的奖励。他还从学校给他的奖金中拿出130万元,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用来奖励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学生。
从教38年来,他不仅成就了一批领先世界的育种技术,也为中国育种科研播撒下了一批“人才种子”。他带领的小麦科技创新团队拥有40名集农学、分子生物学,乃至材料工程学等专业的中、高级职称创新人才,融多学科、多专业人才于一体的小麦科技创新团队。
茹振钢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河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优秀专家、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河南首届最美教师等诸多荣誉。
“任何时候,我首先都是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茹振钢每天的工作从高校教师到科研工作者,再到走向社会与农民群众、生产第一线的基层干部打交道。他坚信只有了解农业生产,对老百姓有感情,才能更加负责地服务好人民。
河南日报报道:
麦田赶“海”者——小麦专家茹振钢的初心与梦想
河南日报客 发布时间:2019-09-18 赵利敏
无边的麦田,犹如无垠的大海,轻风摇翠,散发出阵阵清香。朝阳的金光,尽情地照射着这万顷麦海,泛着绿油油的波浪,呈现迷人的景象。
当你走在这片神奇的中原大地上,当你看到这里充满勃勃生机的广阔田野,当你走近这片特异突出、卓尔不群的麦子,你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和欢呼。当人们尽情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馈赠,当人们习惯了丰足的食粮,有那么一些人,穿行在一望无际的绿野中,关注的是每一株小麦的前世今生;有那么一个人,把全部的心血和汗水倾洒在沃野里,只为培育出最优质的小麦品种,只为了最单纯的心愿和最朴素的梦想。
茹振钢,一个出生在河南沁阳的农民的儿子,从一名普通农校学生成长为中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并凭借黄淮第一麦——“百农矮抗58”,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从1979年踏进中牟农校的那天起,他就与小麦结缘,小麦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含辛茹苦40年,他育成了百农62、百农64、百农矮抗58、百农4199等多个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近5亿亩,增产效益400多亿元。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他为“粮财神”!
是的,40年来他奋斗的青春轨迹,见证着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伴随着祖国的日益富强。不仅磨砺了自己,成就了中国的杂交小麦,更充盈了祖国的座座粮仓,筑牢着我国粮食安全的屏障。
初心 苦涩记忆激发奋斗梦想
1958年,茹振钢出生在河南沁阳南关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出生后不久便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时代在茹振钢身上刻下的烙印是“饥饿”二字。让他印象深刻的是,那时候每个人的肚子里整天都是咕咕叫的,看见吃的恨不得抢起来。
尽管母亲每天跑到十多里开外的荒地上采回半篮野菜,也无济于事,孩子们正齐刷刷地长个,奶奶的腿肚子往下一按,一个深坑半天不会起来。记忆中最深刻的画面,是每天早上母亲塞给他手中的一块红薯窝窝,而这也是“从父母和弟妹口中抠出来的”;懵懵懂懂中,茹振钢意识到了粮食对人的重要性,在他看来,“能吃饱就是一件了不得的事”。
在他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还是那位未曾谋面就夭折的哥哥。茹振钢姊妹六个,大哥3岁时就因为饥饿夭折了。很多年过去了,提起往事他仍禁不住泪流满面。
就是这些苦涩的记忆,让他生出为粮食丰收而不懈奋斗的梦想,那也是一份长久的埋藏在心底的渴望。
萌芽在刻苦学习中绽放青春
粮食的奇缺,种植的艰难,总是让农村的孩子更有毅力背负起远大的理想。
距离茹振钢家西边几百米处的清代明吏曹谨墓园,让茹振钢从小就感悟到人生的价值。他想,将来能否也像曹谨那样,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做一番大事业呢?
1977年春天,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了沁阳一中,班主任老师开始给大家打气,鼓励大家参加高考。1978年,茹振钢以应届毕业生身份参加了当年春季举行的高考,然而那年他的录取通知书却迟迟没有收到。征兵时节,怀着对军人的崇拜、对军营的憧憬,他参加了当年的冬季招兵。
“当时去当兵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哪怕为祖国牺牲了那也是光荣的!”茹振钢是带着这个单纯而坚定的想法在新兵营里积极参加训练的,但他仍不忘在训练的间隙看书,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准备在军营的大舞台施展才华,报效祖国。
翌年2月,他却收到了来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面对这份迟来的农业院校的录取通知书,茹振钢一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恰好部队首长主动找他谈话:“我曾看见你在路灯下看书,看得出来你是一个能吃苦的积极上进的同志,我们国家需要有更高文化知识的人才,你就去大学里继续深造吧。”最终,在部队首长的鼓励下,茹振钢才重返校园。
进入大学,茹振钢的那份动力丝毫没有消减。他相信搞好农业也能为国家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也开始憧憬人人都能过上“天天吃白面”的好日子。为此,茹振钢每天起早贪黑地学习,老师提到的国内外书籍材料他都要尽力找到、读懂。经过三年努力学习,茹振钢奠定了扎实的农业、植物生理方面的理论基础。
前行 开启小麦育种生涯之门
激扬青春,为祖国奉献,向梦想前行,方不负韶华。
能够在成长的路上望见一座指引方向的灯塔,是一件极为幸运的事。茹振钢便是这样一个幸运的人。1981年大学刚毕业,他就被全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百泉农专教授黄光正给挑去当助手了,这也从真正意义上开启了他小麦科研的征途。
黄光正教授对于这位他亲自挑选的助手、爱徒,在科研工作上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刚刚到黄教授身边的那一年,茹振钢不仅是黄教授的助手,同时还在黄教授的安排下兼做图书馆管理员、农学系驻遗传育种实验室实验员、农学系资料员。茹振钢每天的生活都被各种各样的工作塞满,一整天忙下来,全身疲乏不堪。茹振钢明白这种高饱和的工作量正是黄光正教授有意为他安排的。那两年,茹振钢把有关小麦育种的资料和书籍翻了个遍,在无形中打牢了未来科研道路的基础。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黄光正教授由于长期劳累,于1988年3月检查出了肝癌,药石无功,很快便于当年5月溘然长逝了。
森森大树倒了,哪里去找依靠?近八年来,茹振钢协助黄教授培育“百农”系列小麦良种,所做出的成绩,深受黄教授的赞许。黄教授去了,难道“百农”系列良种的培育工作也就此半途而废了吗?自己又是如此年轻稚嫩,缺乏阅历,能挑起老师留下的重担吗?但是这副担子自己不挑,不就永远地扔下了吗?
回想起和老师不断碰撞与交融、共鸣与升华的情景,茹振钢痛苦万分。从黄光正教授身上,他看到了农业对国家建设、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能量,也见证了自己从儿时便梦想的“天天都能吃上白面”的情景是怎样实现的。
他的热血又沸腾起来。他继承老师的遗志与精神,在农业科学研究的路上继续创造与收获,在此后的30多年中,黄光正教授的嘱托一直是茹振钢前进的动力。
寒冬里,为了选育抗寒性小麦品种,茹振钢常常独自一人成晌成晌地蹲在小麦试验田里观察小麦长相,记载小麦试验的科学数据,对成千上万株麦苗一株一株地仔细甄选。双手冻木了,他吹口热气哈一哈;面颊冻红了,他用双手捂一捂;两脚冻疼了,他使劲儿跺跺、蹦蹦活动一下,舒展舒展筋骨,疏通疏通血脉。从此,一个头戴棉军帽、身裹军大衣的身影就成了辉县小麦试验田里的一道风景。
酷暑里,为了选育小麦籽粒饱满的良好性状,茹振钢戴着草帽、挂着水壶、披着毛巾,像追赶麦浪一样工作在小麦试验田里。烈日当空,当太阳像火球一样把炽热的光芒撒向大地的时候,当烫脸的干热风如同火焰滚滚而来的时候,唯有茹振钢,像勇敢的赶海者一样,仍在追赶着麦浪冲向麦海深处。
成功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小麦育种这条路,只有经历过迷茫和困惑,耐得住平庸与寂寞,守得住初心和使命,方可看得见开花结果。
筑梦 成就累累科研硕果
“为国出力,匹夫之责;为党奉献,党员之任。”茹振钢怀着为党为国奉献的信念,在育种道路上付出着惊人的努力和汗水,在希望的田野上浇筑着绿色的梦想。与田野为伴,同小麦为友,是40年来茹振钢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从1979年研究“郑引一号”遗传性状算起,茹振钢已经从事小麦育种工作整整40年。
从跟随恩师繁育和推广百农3217,到主持培育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百农矮抗58、百农418和百农4199等多个品种,他为黄淮小麦主产区提供了优质种源,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充实的小麦育种之路。
茹振钢时常深入农村、深入生产第一线,考察、指导小麦生产,推广小麦生产新技术。在我国黄淮麦区的田间地头,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矮抗58——黄淮第一麦1996年的一天,茹振钢到大田考察生产。一位老农高兴地向他炫耀:“茹老师,你看看俺的麦子,长得多好呀,穗子又多又大,今年可是要大丰收啦!”看到他那个喜悦的劲儿啊,茹振钢特别开心。可是,晚上一场暴风骤雨突如其来,放眼望去,一大片麦子,就像被石磙碾过的一样,平铺在地。老农低着头在麦田地唉声叹气。大事不妙啊,麦子倒伏,产量就要下降一大截,严重影响农民的收入,农民朋友一年的心血几乎泡汤了!
这件事给茹振钢带来很大的触动。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培育出让农民朋友种着放心的好品种!从1997年开始,他对成千上万株小麦进行选育,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选出一个长得十分理想的小麦新品种——“百农矮丰66”!
然而,就在茹振钢满心期待收获喜悦时,河南大部分地区出现连续降雨,麦田持续积水,本来表现良好的“百农矮丰66”突然成片成片死亡。
那一年,试种的“百农矮丰66”几乎绝收。这一晴天霹雳一下子击垮了他!他病倒了,高烧不退,盖三床被子还觉着冷。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到底是哪个地方出现了问题?难道真像大家说的:一个育种专家培育一至两个品种,科研生命就到头了?他心有不甘。
挫折,有时候也会像一片沙漠,试图使人迷失方向。然而自信者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面对困难,不倒下,不屈服,勇敢地去战胜困难,这才是我这个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品质。”他再次鼓足勇气,站了起来。
不等病好,他就紧赶着跑到试验田。经过十几天的详细观察,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百农矮丰66”的根系虽说下扎得很深,耐旱性好,但是表层水平方向上长的根数量太少,所以就不耐淹,不耐湿,才会出现大面积死苗。
于是,他带领科研团队,设计建造了能产生10级大风的数字化风洞,用来研究小麦的抗倒性;建造地下小麦根系观察走廊,观察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特点与立体分布,研究小麦的耐湿性、耐旱性……历经无数次的挫折和困难,2005年一个崭新的小麦品种矮抗58终于诞生了!它解决了高产容易倒伏、矮秆容易早衰、高产不抗病不优质等一系列科学难题,丰富和发展了小麦抗倒性评定与根系选择的理论和技术,实现了小麦产量大幅度提高,亩产由原来的500公斤,一下提高到600公斤以上,最高达到782公斤。
矮抗58成了老百姓欢迎、种子企业放心、政府满意的好品种。已连续9年被原农业部推荐为全国小麦生产主导品种,最大年种植面积达4124万亩。2005年推广至今,矮抗58的种植面积累计超过了3亿亩,实现增产效益300多亿元,被誉为“黄淮第一麦”。茹振钢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矮抗58这个品种让农民朋友增收了,富裕了。茹振钢也欣慰地笑了。
百农4199——妈妈的味道 走进新乡县朗公庙镇小麦千亩园区示范田,只见长长的麦穗挺着浓密的锋芒,锋芒根部开出一朵朵小小的白花。它们直挺挺、密匝匝、齐展展、沉甸甸的长势和气度,显得格外与众不同,有如威武雄壮的大军方阵一样,蕴藏着估不透的威力,这就是最新品种百农4199,是茹振钢呕心沥血20余年培育成功的高光效小麦。
“最好的饭菜就是妈妈的味道,农业育种要让食物留住原有的醇香。”茹振钢说,“中国人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得好,吃得香。”
“餐桌上需要什么,温饱水平的消费者需要什么,经济富裕、追求品位的消费者需要什么?这些就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问题。”茹振钢说。
“要做好馒头,关键要有好麦子。”在小麦实现稳产高产后,茹振钢把重点转向了品质。
早在1983年的春天,百泉农专(河南科技学院前身)图书馆新进了一本由南京农学院翻译的名叫《生态学》的小册子。茹振钢刚读完前言就喜不自禁地拍案叫绝,他如获至宝似的读完了全书,恍然大悟,他要找的钥匙终于找到了。
原来生态学讲的是环境与生物群落的关系,只有特定的群体才能适应特定环境,而特定群体的特征是由特定环境赋予的。根据这个规律,他又想到了区域育种的紧箍咒问题。他认为,作物育种须把两者结合起来,要根据环境确定群体。经过抽象和概括,在他的头脑中萌生了一个“生态育种学”的全新的概念。
为此,茹振钢在全球采集小麦样本,选择了200个研究样本进行对比。经过3年研究,他发现靠近地球两极的小麦耐弱光,叶片薄、叶片颜色黑,靠近赤道的小麦耐强光,叶片厚、叶片颜色浅,于是将两者结合,培育了叶片既厚且颜色深的小麦品种,最大程度地利用了阳光,增强了小麦的光合作用。
随后几年间,茹振钢带领团队先后研究解决麦穗、麦秆、根系等难题,克服了掉穗、营养供给不足等问题,成功培育出高光效小麦品种“百农4199”。推广第二年就上升为种植面积超过800万亩的河南省第二大品种!由于光合作用强、能量大、籽粒转换好,小麦种包含多达35种香气物质,加工出的面粉饱含着小麦最原始的醇香,不少人称赞吃到了“妈妈的味道”。
圆梦粮食安全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微风轻抚,金色麦浪摇曳。站在麦香拂面的杂交小麦试验田里,茹振钢幸福得如同眼望丰收的农家老汉。
在人类数千年的农耕历史中,小麦、玉米、水稻逐渐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三大主粮。自从有了杂交技术,美国人首先改变了玉米种植的历史,利用杂交技术使玉米产量得到跨域性提升;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水稻技术养活了13亿多中国人口,使中国在农业领域顶起了世界的一角。而小麦作为三大主粮之一,在世界100年的研究进程中,却一直无法解决其杂交育种中存在的难题。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讨不来、买不来的。为了给粮食生产储备新成果,我们育种要秉承“推广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设想一代”的新理念,引领小麦生产不断向前发展。“手中有粮心不慌。主粮尤其是小麦,关系到国家安全,关系到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科学技术的主动权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茹振钢说。
真所谓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
我国是拥有近14亿人口的农业大国,粮食生产、种业发展要走在世界前头,绝不能受制于人!茹振钢鼓起勇气,带领团队,向世界100年、中国60年都没有攻克的难题——杂交小麦发起了“总攻”。
时常有人劝茹振钢,您现在的成绩已经很大了,再去碰杂交小麦,不怕砸了自己的招牌?茹振钢坚定地表态:“只要是国家需要,人民需要,我就要干!我身处‘祖国粮仓,国人厨房’的河南,我就要为河南小麦作出更大的贡献,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1996年,茹振钢在辉县试验田发现了一株特殊的麦子。正常的小麦在开花授粉后颖壳都一个个完全关闭,它则是颖壳完全张开。茹振钢激动无比:“这岂不是我做梦都想找到的小麦‘野败’吗!”
从这个异常的小麦植株上,经过严格的套袋自交,仅仅收获了6粒种子。仅有的6粒种子,经过十余年的改良和杂交,终于在2004年,育成了温敏雄性不育系BNS,它具有不育彻底、转换彻底、恢复彻底的特性,为小麦杂交种利用奠定了基础。同时获得了国家“973”“863”项目的支持,属国内领先水平,是实现小麦杂交制种两系化的希望。
“现在被我们熟知的小麦品种都是常规品种,而杂交小麦就好比是把两种不同动物的优点集成到了一起。”目前BNS已进入全国联合攻关阶段,有望近年大面积推广,实现小麦亩产量普遍提高200~300斤的目标。
对于这场即将到来的杂交小麦革命,茹振钢显得平静而从容,他说,科学研究应该放眼未来,“眼前应用一个,往前看一个,再往后展望一个”。
BNS型杂交小麦是我们中国的原创和发明,让中国小麦研发站到了国际种业竞争的制高点,也让中国人的饭碗更加牢固地端在了自己的手中。
手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没有筚路蓝缕的传奇,也没有泣血当歌的故事。只是一路攀爬,一路耕耘。
此刻他就坐在我的对面,三步之遥。虽戴着一副眼镜,但双目光亮有神,晒得活脱脱一个农夫。脸,黝黑发亮;嗓子,嘶哑得让人心疼。他就是这样一位不畏艰难、大胆创新的小麦科研育种的探索者,一位博雅智慧、极具感染力的三尺讲台的传道授业者。
“我这大半辈子就只专心做了两件事,育种和育人。”茹振钢说,“我的一生都在做小麦育种工作,感受最深的,是祖国的日渐富强给科研工作注入了巨大的动力,才使得中国的育种事业在世界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如同当年黄光正教授吸引着茹振钢一般,如今,茹振钢也如一块磁铁,用自己的科研热情与人格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他的团队。带着这支逐渐壮大的团队,以及那颗怀抱理想的赤子之心,茹振钢在一望无际的金子般的麦田中,见证着耕耘与收获,见证着风吹麦浪时,丰收的梦想一点点照进现实。
专家简介
茹振钢,男,汉族,中共党员,1958年12月生,河南沁阳人,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原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河南省优秀专家。现为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河南省杂交小麦技术工程中心教授。
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等称号,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奖励,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本文刊登于2019年9月18日河南日报7版,是中原风“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编辑:河南日报文艺部
央广网报道:
领航科技 创新中国:金色麦田里的追梦人
2015-05-30 07:00 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30日消息(记者任磊萍 李凡 河南台花栀子 贠荣臣)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培育出的小麦品种抗病高产,广泛应用于国内三分之二的小麦主产区,被老百姓称为“粮财神”。15-5-30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5月的河南大地,良田广阔,麦浪金黄。在河南省辉县市的一块试验田里,茹振钢戴着草帽,拿着竹竿拨动着麦杆儿。
记者:你为什么要去拨拉它?
茹振钢:拨拉它就是看它的秆子的弹性如何,基本上能够感觉到它的抗倒能力。
记者:你一拨就知道了。
茹振钢:哎,对对对。
以前,我国的小麦品种基本上是耐低温不耐高温,高产不抗倒伏。茹振钢带着他的团队常年“泡”在田间地头,力求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新图强,终于在2002年育出了高产、高抗性、高耐性的“矮抗58”。
茹振钢: 我们有四万五千个样本,连续研究了6年的时间,寻找规律。大冷的冬天,要在地里边,从白天观察到晚上。所以,解决科学难题啊,它是需要付出的。矮抗58品种,老百姓不仅高产而且高效,亩产一般都能够达到1200斤到1300多斤。
靠种粮食吃饭的农民知道,种茹教授的种子,每亩地能多打150-200斤粮食,这些粮食的钱能够平掉种子、化肥和农药的钱,茹教授就是帮他们增加粮食收入的“粮财神”。
河南新乡县朗公庙镇毛庄村种粮大户李德岭:这个品种是太难得了。种别啥品种,你一试都不行,不是倒伏,就是冻害,或者产量不如它。所以说种植又简单,产量又高又稳,妥了。
如今,“矮抗58”广泛应用于小麦的生产和研发当中。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中心品种创新研究室主任李淦是茹振钢多年的助手。他表示,从2005年至今,“矮抗58”累计种植面积达到2.6亿亩,增产小麦107.1亿公斤,创直接增产效益200多亿元,被誉为“中国第一麦”。
李淦:在小麦这个领域,通过我们科研人员的努力,话语权还是掌握在我们手里。现在在小麦主产区,有2\3的种子都是来源于‘矮抗58’,或者是‘矮抗58’的后代。”
如今,茹振钢培育出的更加高产的小麦良种正在大面积推广应用。眼下茹振钢带领他的科研团队正在与时间赛跑,进行着比“矮抗58”更领先的杂交小麦新品种的研究,而且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这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添新的砝码。
茹振钢:水稻上袁隆平院士占据了制高点,小麦这一块我正在努力由常规品种向着杂交小麦做着努力,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不仅给老百姓送上好品种,还得送上能听的懂,用得上,能用得顺的好技术,一结合,老百姓才能够真真正正的高产,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有保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