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1、《小麦产后加工理论与技术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7月,副主编。
2、《中国专用小麦育种与栽培》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9月,副主编。
3、《小麦良种及配套技术问答》1998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编写人员。
4、《现代生物技术与小麦品种改良》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副主编。
5、《华北小麦》2001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副主编。
6、《河南农业发展史》2005年,中国农业出版社,编写人员。
7、《新编河南省小麦栽培学》2010年,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主编。
8、《河南小麦育种栽培研究进展》2007年,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第一副主编。
发表中文期刊论文:
[1]罗鹏,田云峰,段龙宫.延津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8,37(02):67-70.
[2]罗鹏,田云峰,段龙宫.延津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8,37(02):67-70.
[3]张磊,杨帆,全鑫,马政,田云峰.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7,36(06):12-15+72.
[4]苏磊,田云峰.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技推广的主要途径与政策取向——基于河南省146家合作社的问卷调查[J].农业科技管理,2017,36(03):53-56.
[5]苏磊,程泽强,李茜茜,田云峰.以试点示范带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河南省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县的实践探索[J].农业科技管理,2017,36(02):67-69+93.
[6]许保疆,程红建,王强,路燕,李豪,田云峰.农村土地托管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南阳市农村土地托管为例[J].农学学报,2017,7(03):91-96.
[7]路燕,周正富,王强,吴政卿,许保疆,李豪,田云峰.推进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以河南优质专用型小麦产业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7,36(01):71-74.
[8]范磊,赵博,白红杰,高方,田云峰,李凤利,朱昆,赵炳宜.基于贡献度的企业薪酬体系构建探讨——以饲料企业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03):83-86.
[9]李保全,苏磊,路燕,李茜茜,田云峰.新常态下增强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5,34(05):12-14+22.
[10]田云峰,李保全,李茜茜,苏磊,朱昆.提升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探讨[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5(05):43-44.
[11]王丽英,赵博,田云峰,闫文斌,蔡菲菲.基于SWOT分析的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06):81-84.
[12]程泽强,田云峰,李保全,王红,翟顺国,姜明波,蔺锋,朱昆.农业科研单位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实践与探讨——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县共建”罗山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04):58-61.
[13]赵博,王丽英,张新友,田云峰,闫文斌,蔡菲菲,范磊.促进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产业发展的策略探究——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03):79-82.
[14]程泽强,田云峰,李保全,翟顺国,姜明波,苏磊,张玉杨.抓好“3+1”模式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院县共建罗山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的实践与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06):8-11.
[15]范磊,田云峰,闫文斌,赵博,王丽英,白鸽.浅谈农业科技企业集团管控体系建设[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04):78-81.
[16]赵博,王丽英,张新友,田云峰,闫文斌,蔡菲菲,王丰峰.新形势下加快农业科研单位种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02):68-70+84.
[17]田云峰,苏磊.河南省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02):64-67+78.
[18]赵博,田云峰,闫文斌,侯梅生,王丽英.国际化背景下加快河南种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种业导刊,2010(06):10-12+25.
[19]田云峰.河南小麦生产持续发展分析与展望[J].农业科技通讯,2009(07):6-9.
[20]李向东,王绍中,田云峰,季书勤.河南省小麦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08(12):42-45.
[21]季书勤,田云峰,王绍中.因地制宜,抓好春季麦田管理[J].河南农业科学,2008(03):36+68.
[22]季书勤,田云峰,王绍中.因地制宜,抓好春季麦田管理[J].种业导刊,2008(03):7+9.
[23]田云峰,王绍中,季书勤.关于超级小麦若干问题的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06(10):13-15+25.
[24]季书勤,刘发魁,田云峰,宋玉立.2006年春季小麦苗情分析及管理意见[J].河南农业科学,2006(03):36-37.
[25]雷振生,吴政卿,田云峰,罗鹏,杨会民,刘媛媛,白由路,孙克刚.生态环境变异对优质强筋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5(03):1-4.
[26]田云峰,季书勤,赵淑章,王绍中,宋玉立.河南省2005年春季麦田管理意见[J].河南农业科学,2005(03):81-82.
[27]王绍中,王志和,田云峰,季书勤.河南省小麦产业发展与展望[J].河南农业科学,2004(07):27-29.
[28]赵虹,李铁庄,王西成,田云峰,曹廷杰.从2002~2003年度黄淮南片麦区的气候特点谈小麦品种的利用及发展趋势[J].河南农业科学,2003(08):9-12.
[29]王西成,赵虹,田云峰,曹廷杰,李铁庄.因地制宜 按需发展 搞好小麦品种布局[J].河南农业科学,2002(08):4-5.
[30]王绍中,季书勤,刘发魁,田云峰.河南省小麦品质生态区划[J].河南农业科学,2001(09):4-5.
[31]王西成,赵虹,田云峰,曹廷杰,李铁庄.优质与高产兼顾,增产与增效并重——谈2001年河南省小麦品种利用[J].河南农业科学,2001(08):4-6.
[32]赵虹,王西成,田云峰,李铁庄.市场经济形势下小麦区试和品种利用的改革和建议[J].种子,2001(02):50-52.
[33]田云峰,李爱英.搞好结构调整 发展优质小麦[J].河南科技,2000(10):16-17.
[34]赵虹,王西成,李铁庄,汤其林,田云峰,吕凤荣,苗玉芳.河南省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0(03):126-131.
[35]田云峰,林作楫.河南省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的若干问题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00(04):31-32.
[36]赵虹,王西成,田云峰,吕凤荣,李铁庄,周新保.2000年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系)利用与评价[J].河南农业科学,2000(08):3-5.
[37]田云峰.豫麦47田间管理措施[J].河南科技,2000(01):14.
[38]张兆敏,田云峰,阎文彬.浅谈农业科技企业改制[J].河南科技,2000(12):12-13.
[39]王西成,赵虹,范和君,田云峰,李铁庄,周新保,时小红,李家富,戴林森,张大伟.适应市场需求 科学利用小麦品种[J].河南农业科学,1999(08):5-7.
[40]王绍中,赵虹,王西成,范和君,田云峰.小麦超高产品种筛选的研究初报[J].作物学报,1998(06):870-875.
[41]赵虹,王西成,田云峰,范和君,李铁庄,周新宝,苗玉芳.辩证认识,合理利用小麦品种[J].河南农业科学,1998(08):6-8.
[42]王胜军,张志强,田云峰,宋保谦,王汉芳,武素琴.谈农业科技开发的现状与出路[J].河南农业科学,1998(06):53-54.
[43]赵虹,王西成,范和君,田云峰,皮杰恩,纪利坤.从河南省小麦品种的表现及利用现状谈科学用种[J].河南农业科学,1997(08):4-7.
[44]田云峰,王胜军,张志强,何秀芹,申月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产量[J].河南农业科学,1996(09):22-23.
[45]赵虹,王西成,范和君,田云峰,王胜军.谈科学评价和合理选用小麦良种[J].河南农业科学,1996(08):4-7.
[46]田云峰,宋保谦,王汉芳,何秀芹,申月兆,郭胜利.豫中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实现亩产吨粮的探索[J].河南农业科学,1996(07):14-16.
[47]张兆敏,李建国,田云峰.漯河高效型种植业的研究开发与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1994(04):14-16.
[48]田云峰,李春和,魏斌.实施河南省“一二五”工程振兴漯河市农村经济[J].河南农业科学,1991(04):46-48.
[49]范和君,田云峰,李庚辰,李天民.科学用种 实现小麦品种第六次更新换代——临颍县科学用种示范县工作简结[J].河南农业科学,1990(04):18-19.
[50]马奇祥,鲁传涛,田云峰.混合品种及其在小麦生产中应用的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1989(08):19-20.
[51]范和君,田云峰,薛喜梅,赵虹.介绍一组小麦新品种(系)[J].河南农业科学,1989(06):13-20.
[52]范和君,薛喜梅,田云峰,赵虹.合理选用新品种加速我省第六次小麦品种更换[J].河南农业科学,1989(06):21-23.
[53]范和君,赵虹,薛喜梅,田云峰.小麦新品种冀84—5418生育特性及增产效益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1989(05):1-4.
[54]范和君,田云峰.小麦新品系介绍[J].河南农业科学,1987(07):37-38.
[55]范和君,田云峰,杜春光,赵红.科学用好小麦良种 简介一组小麦新品种(系)[J].河南科技,1987(0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