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介绍:
天津药物研究院中药研发团队
中药研发团队依托天津药物研究院中药研发中心,该中心具有近60年的发展历史,是国内最具实力的中药新药研发机构之一,以中药新新药研发、中药二次开发、中药健康产品研发等为主要研究方向。
领军人物:
刘昌孝: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天津药物研究院名誉院长、终身首席科学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东盟传统药物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并担任国务院发展中心健康中国促进网中医药院士专家中心主任、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家药监局中药监管科学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药典委员会顾问、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和执行委员、国际药物代谢研究会中国办事处主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天津药学会、天津市药品监管科学研究会和天津学会学研究会理事长。
刘昌孝是我国药代动力学的学科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从事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现代中药和中药质量研究50余年,近十年致力于生物医药发展战略研究,承担和参与多项生物医药战略咨询研究项目。承担包括国家“973”和“863“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重大研究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450多篇,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38部。曾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2),香港紫金花医学成就奖和医学创新金奖(2000),全国劳模(2005),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3),国际药物代谢研究会“特别贡献奖(2014),和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分析与标准“终身成就奖”(2018),中国药学会突出贡献奖(2019)、循证中医药研究“终身成就奖”(2020)和“卓越贡献奖”(2021)。
首席专家:
张铁军:男,研究员,天津药物研究院中药研发中心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天津市中药资源授衔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中药协会中药经典名方研发与生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药品种开发以培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技交流与合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医学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新型给药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药学会中药资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成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药学学报》、《中国药学年鉴》、《中草药》、《天津中医药》编委。从事中药新药研发、中药质量和大品种二次开发研究,负责完成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等16项,主持、参加天津市重大、重点攻关项目13项;负责研制中药新药20余项,获4项新药证书;研制保健食品20余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主编学术著作13部,发表论文350余篇。获国家中医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1项;中国药学会科技三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研发领域:
在学科布局上,包括生药学,中药化学,中药制剂,中药分析及中药药理等,构建了中药复方药物研发团队、天然药物研发团队、中药二次开发研究团队、中药健康品种研究团队、中药药理支撑团队等,已形成一支阶梯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团队。
1、中药新药研发
通过多年创新研发,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自主研发41项中药新药,获得新药证书并全部产业化,其中:首创品种39个,独家品种33个,医保目录收载27个,涵盖了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领域的23种重大和常见疾病。满足了临床重大疾病治疗药物需求,为提高我国医疗健康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主研发的新药年销售额过10亿元品种2个,8个过亿品种。近3年直接经济效益112.4亿元,新增利润21.8亿元,累计销售额311.8亿元。促进了产业化发展。自主研发和产业化的中药新药辐射全国24个省市,建立的关键技术和技术服务辐射全国32个省区,对我国中药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天津药物研究院通过多年的中药新药研发,建立了涵盖中药新药发现-成药性研究-临床前研发-临床评价-产业化转化-上市后品种二次开发等中药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技术体系,并建立了以下技术平台:
中药创新药物研发平台:主要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以满足临床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研发中药复方新药、中药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新药。
经典名方新药研发平台:承担国家经典名方相关的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项目,并与企业合作开展了经典名方新药研发及关键技术系统研究。
现代中药制剂技术平台:依托“中药现代制剂与质量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建立滴丸剂、软胶囊剂、泡腾片、喷雾剂及气雾剂、凝胶膏剂、速崩片及缓释片等现代中药制剂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体系。
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平台:依托“天津市中药质量标志物重点实验室”等,开展了以中药质量标志物为特色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及质量标准建立等系统研究,建立了科学规范的中药质量控制系列关键技术和质量评价体系。
2、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
中药大品种是中医理论的载体,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中药制药工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二次开发的系统研究,挖掘已上市中药品种的核心价值,聚焦临床特点和提高临床疗效,提高中药产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性,促进中药产业提质增效。
自2006年,天津药物研究院中药研发中心持续开展了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研究,迄今已承担完成“清咽滴丸”、“麻仁软胶囊”、“牛黄降压片”、“避风降压片”、“强肝胶囊”、“元胡止痛滴丸”、“疏风解毒胶囊”、“六经头痛片”、“丹红化瘀口服液”、“海马补肾丸”、“活血止痛胶囊”、“复方鱼腥草合剂”、“脑心清片”、“清开灵口服液”等14个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和研发成效。
通过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的系统研究,建立了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研究的研究模式和系列关键技术。阐释中医药针对疾病的治法原理、配伍理论和方剂的配伍规律,发展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以现代科学方法、客观指标和实验证据阐明中药复杂体系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发现和提炼中药大品种的作用特点和比较优势,挖掘其临床核心价值,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并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保证药品的质量均一、稳定、可控。
该中心在中药二次开发中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果。先后在科学出版社主编出版《中药质量控制-技术、方法与示范》、《中药大品种质量标准提升》、《中药质量标志物理论与实践》、《元胡止痛滴丸二次开发研究》、《六经头痛片二次开发研究》等学术专著,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并在《中草药》上组织专刊两次,还在《Phytomedicine》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文章1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40余项。
通过中药二次开发研究提高了相关品种的临床价值和市场价值,其中该中心对“疏风解毒胶囊”进行了系统研究,疏风解毒胶囊被列为国家卫计委的12项重大疾病的推荐用药、诊疗指南和2017年国家医保目录甲类品种;入选《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报告(2017版)》,科技影响因子41.096,为全国呼吸系统用药第一名;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提升后的产品质量标准已被《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全面扩大了临床应用,超过5000万患者使用获益,覆盖29个省、市、自治区;产品年销售额由二次开发前5000余万元增长至2019年约6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疏风解毒胶囊的二次开发研究”获得2017年安徽省科技进步获一等奖。
3、中药质量研究
自上世纪80年代,天津药物研究院中药研发中心致力于中药质量创新方法研究,并相继承担国家“七五、八五”攻关项目,完成三棱类、刘寄奴类、决明子类、冬葵子类、瞿麦类、白药子、萱草根类等7类中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从10个方面对常用中药材进行了系统的品种整理和质量评价;承担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中药地黄、天南星等的炮制研究,进行相关的炮制研究和质量评价。后继又承担了与中药质量相关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新药创制”、“重点研发计划”、“中药标准化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成了100余项中药新药质量标准、10个中药材和1个中成药的标准化示范研究、50个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对14个中成药大品种进行了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在多年中药质量研究基础上,针对中药质量存在的共性关键问题,刘昌孝院士于2016年提出了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概念与核心理论,本团队积极开展中药质量标志物理论、研究模式方法以及中药饮片和中药大品种质量标志物的示范研究,已经完成了延胡索、夏天无等15味药材和疏风解毒胶囊、元胡止痛滴丸等6个中成药大品种的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示范性研究,并建立了研究模式,引领中药质量研究。
本团队在中药质量研究方面获得显著成果,研究成果“68种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肉苁蓉等15类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中医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八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中药现代制剂研发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化开发”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疏风解毒胶囊的二次开发研究”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获一等奖;“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和“中国半边莲属等8个类群药用植物系统研究”分别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9 项中药新药标准被《中国药典》、《部颁标准》和《国家药监局标准》 收载。
主编出版学术专著《中药质量控制-技术、方法与示范》、《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与应用》、《中药大品种质量标准提升研究》、《中药质量标志物理论与实践》,参编出版《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第一、二、三、五册)》、《经典名方开发指引》和《新编中国药材学(第三卷)》等学术专著。在Phytomedicine、Rsc Adv.、J. Chromatogr. B、J. Pharm. Biomed. Anal.、中草药、药学学报、中国中药杂志等重要刊物发表研究论文500余篇。其中,4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论文,6篇获得F5000优秀论文。
技术平台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共性关键技术和建设人才高地的关键路径。通过多年中药质量研究,建立了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研究平台。2009年天津市发改委批复组建“天津市中药质量控制工程实验室”,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组建“中药现代制剂及质量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天津)”,2018年11月天津市科技局批复组建“天津市中药质量标志物重点实验室”,该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第一个获批组建的中药质量标志物研究方向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其获批对于我国中药质量标志物研究具有标志性意义。依托技术平台和人才团队,建立了“刘昌孝院士中药传承与发展劳模创新工作室”,获得2019年天津市劳模工作室先进集体;团队带头人刘昌孝院士和张铁军研究员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4、中药健康产品开发
顺应国家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逐步建立了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配方食品、消毒产品选题立项、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功效定位与安全性评价、注册申报等系统开发体系,为企业输出10多项功能食品技术,自主产业化芷青、欣朗等植物固体饮料;开发的中药防疫产品兰芷抑菌液、免疫营养特医食品应用于全国多个地区;出版了《保健食品概论》等多部学术著作。
5、中药国际化
在中药国际化研究方面,本研究团队为三七三醇皂苷、复方丹参滴丸、桂枝茯苓胶囊等多个品种的国际注册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2018年我院与广西中医药大学等联合组建了“中国-东盟传统药物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其中刘昌孝院士担任重点实验室主任,张铁军研究员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该重点实验室成立3年来,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工作业绩。该实验室与东盟10国的科技专家们开展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包括连续四年举办“中国-东盟传统药物合作研究的国际学术论坛以及传统药物开发技术与农作物废弃物药用研究技术培训班”2020年和2021,研究团队连续两年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专项“中国-东盟特色中药创新研发国际合作基地”和“中-德中药研发国际合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