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资源环境 > 文章正文

华贲,化学工程、能源工程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9年9月起在石油工业部抚顺石油一厂工作, 1975年6月起在中石化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原石化部洛阳炼油设计研究院)工作,1986年4月调入华南理工大学。1992年1月晋升为教授,1993年6月被评聘为博士导师,并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8-1993年任化学工程研究所传热与节能研究室主任,1995-2001年任广州过程能量综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技术总监;2000-2005年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高效节能的关键科学问题”首席科学家。现任强化传热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华南理工大学天然气利用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能源研究会热力学与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过程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能源网专家委员会成员,广州市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广东油气商会专家,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房地产商会能源高级顾问,国际设计与过程科学协会(SDPS)资深会员(Fellow); <石油化工>、<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石化技术与应用>编委;政协广东省第八、九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长期从事化学工程、能量系统优化、火用经济学、寂态热动力学等方面的教学、科研与工程开发;创立了过程系统“三环节”能量流结构理论和综合优化的系统方法;提出了建筑物复合能量系统和分布式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系统集成建模和优化的策略方法,组织开发了相应的软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它纵向科研项目十余项;多次组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应邀做专题报告,出版专著和参编著作8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被三大索引收录100余篇次。完成包括石化节能、分布式能源和建筑节能、天然气领域利用、能源循环经济等的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项目60余项,为企业创效益数亿元。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80余名。先后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奖9项(其中一等奖3项);还获得1993年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分子称号;2002年被选为广东省普通高校十大师德标兵;2004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006被评选为“博燃风云榜”年度“十大代表人物”。

主要学术成就

在石化企业节能方面:

代表性成果:“过程工业能量系统综合优化及在石油石化行业中的工程应用”荣获 200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主要内容:

1在过程系统能量流结构与火用(Exergy,又称有效能,这是一个热力学术语,表征能量的质量或品位,以其作功能力来量度)分析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了严格的过程系统能量流结构数学模型;建立了火用经济学用于复杂系统的分析、计价和优化的实用方法。

2研究建立了从单元—子系统—系统全局三个层次进行过程系统分析,和逐层次分解协调优化的理论和策略方法,以及在过程工业中的实际应用步骤。

3根据能量系统优化及节能改造工程中换热子系统优化的需要,研发了换热器优化选型软件HEADO、换热网络合成与结构调优软件ODHEN及换热网络弹性分析软件HENFA。

4提出了过程工业中有代表性的石油石化行业蒸汽动力系统集成建模策略,领导开发了有核算、模拟和优化功能的石化企业蒸汽动力系统运营软件,和炼油厂计划排产与能量综合协同优化软件PlanOpTech。

5建立了在三环节理论指导下,针对变化生产条件下炼油企业用能系统通过管理和操作运行模拟优化实现节能降耗的系统方法。

6建立了以除氧软水为介质,以工艺物流---热媒水---低温热阱两个换热网络间协调优化、设备强化,和热媒水循环系统优化设计和优化调节为主要内涵的、自适应的全厂大系统低温热回收利用技术。

项目特点:

1针对各种不同物流、不同的工艺过程,按照三环节理论方法建立严格的能量流结构模型,结合火用经济学方法,采用各种模拟优化技术;同时又容许发挥人的工程经验和创新作用,实现从初步方案到工程设计的能量优化。

2具有对于其它方法和成果的广泛的包容性,允许采用各种最优化技术或方法如夹点技术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包括ASPEN+,PRO/II等通用软件,和HEADO,ODHEN 等自主开发的软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3针对复杂系统,采用在单元过程和设备、局部子系统以及系统全局三个层次上分解协调优化的方法;化繁为简,再综合集成;有效地实现了复杂系统的全局优化。

4不断从现有工程实际中发现优化改进的潜力,分析、凝练出共性科学问题,在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集成建模求解,形成实用方法和相应软件。是我国过程工业能量系统自主创新的理论和技术。

应用推广情况:

已应用于30多个工程咨询、分析评价、可行性研究、基础设计、直至改造工程、运行优化等不同深度的项目,取得了显著的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的优化结果。目前已完成并已投产的有多家石化企业的十几个项目。仅自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就为企业累计创造经济效益7.03亿元人民币,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在分布式能源和建筑节能方面:

 

提出了分布式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系统和建筑物能量系统集成建模、创新和优化的策略方法,组织开发了相应的软件和工程应用。参加了建设部和中国房地产商会组织的生态住宅评估工作。2003年6月起,主持制订了“广州大学城区域能源规划研究”,包括大学城800万m2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与11万冷吨的区域集中供冷配套的120 MW分布式能源站的工程技术方案,向大学城内20万大学生和5万居民提供电、空调冷水和生活热水服务。规划了5 km2深圳华侨城、4.5 km2的广州萝岗中心区分布式能源系统。并且提出了当前中国条件下必须实行规模化的分布式能源与天然气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

在天然气优化利用方面:

组织领导了我国引进LNG的高效利用和下游市场开拓前沿课题的研究开发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深圳发改局委托项目“深圳LNG生态化工园区的规划”,已于2006年5月18日在北京通过了发改委主持的最终评审,并获得高度评价:“该项目对我国LNG的资源利用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LNG中轻烃的化工利用、冷能的梯级利用和用于工业园区的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系统,使LNG的综合效益得以提高,可降低天然气供应成本,将促进我国天然气下游市场的开发,对全国LNG接收基地的建设具有示范意义” 。并申请了两项中国专利。深圳市和海南省正在同中海油密切合作按照规划建议积极推进LNG化工园区的立项、建设。

制订了我国首个LNG冷能利用--我国第二个LNG项目:福建260万吨/年LNG站线项目,和首个LNG卫星气化站---福建德化站LNG冷能利用项目规划。将化学工程学科和能量系统优化研究开发成果用于这一新的领域,提出了采用冷媒循环解决LNG汽化与冷能利用时间和空间不同步的难题。结合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制订了空分、冷佣发电、废轮胎粉碎、冷库等多个冷量用户梯级利用的规划,申请了2项中国发明专利。两个项目均已通过了专家评审验收。

此外,还为深圳大鹏LNG 公司进行了下游供气质量标准研究;并正与广州煤气公司、加拿大西港创新公司、澳大利亚科廷理工大学等合作,积极推动LNG汽车,天然气管道压力能利用,小型液化装置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开发。

在能源循环经济方面:

主持建立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与基于时间链的“生命周期分析法(LCA)”互补的,基于空间链的“全方位评价法(GSA)”,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领导课题组对我国造纸、炼铝、钢铁、LNG、分布式能源等产业链布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相应的全方位评价研究。并已完成了“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规划之萝岗中心区能源规划”, “东莞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循环经济建设”等项目。此外,作为广东省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顾问,参与了多项有关循环经济的文件、规划的讨论修改,和多个广东省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的评审等工作。

单位地址:广州五山,华南理工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 203室

邮政编码: 510640

电子邮件: cehuaben@scut.edu.cnLNG@scut.edu.cn

网页: http://www2.scut.edu.cn/ngcenter/

http://www2.scut.edu.cn/chem_eng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