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董锁成 ,男,1962年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二级),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首席教授,东北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副主任,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多学科联合考察项目首席科学家,“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区域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兼世界资源研究分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绿色城市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国际绿色经济协会理事,中国人与生物圈自然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俄生态理事会中方委员。曾连任两届联合国人居署全球人居研究网络顾问委员会委员,任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十三五”规划课题专家组组长,国家林草局“十四五”规划课题组长,甘肃省人民政府旅游智库副主任、甘肃省政协智库专家、宁夏内陆开放实验区咨询专家、京津风沙源专家委员会委员及贵阳、平凉、定西、甘南等多个地方政府咨询专家。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8-1982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
1987年获经济地理专业硕士学位。
1991年获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地理专业博士学位。
1991年到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从事科研工作。
1996年晋升为研究员。
1998年晋升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
2020.12-今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 外籍院士
2014.09-今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 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2009.09-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经济与能矿研究室 主任
2019.12-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东北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2009.09-今 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 副主任
2008.07-2019.1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生态经济研究与规划中心 主任
2019.10-今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长兼世界资源分会 主任
2016.07-今 中俄生态理事会 中方委员
2017.06-今 国际绿色经济协会 理事
1998.08-今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兼区域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 主任
1996.02-2019.10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 常务理事/主任
2004.01-2009.12联合国人居署全球人居研究网络顾问委员会 委员
1999.09-2008.09 联合国工发组织中国投资处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 委员
2019.12-今 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绿色城市工作委员会 副会长
2015.10-今 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 委员
2017.01-今 甘肃省人民政府旅游智库 副主任/智库专家
2017.10-今 中国地理学会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2015.10-今 贵阳市生态文明委员会 专家顾问
2016.07-今 宁夏回族自治区内陆开放实验区专家委员会委员
2017.03-今 甘肃省政协智库智库专家
2019.06-今 第一届人与生物圈自然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Resource,Environment and Ecology》,《Ecologic Economics》、《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等杂志编委。
科学研究:
研究领域和方向:
1. 区域生态经济、资源经济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2. 城市化与环境互动机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规律、循环经济与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3. 循环经济规划、生态经济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生态文明和旅游规划。
研究项目与学术成就:
近20多年,董锁成对区域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和实践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提出了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结构、生态经济区划理论方法,以及中国特色四层循环经济、六城建设生态城和大旅游等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在国家和50多个省、市、县应用,综合效益显著。开拓了“一带一路”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国际合作研究,为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共建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中科院领导下,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推动建立了“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为加强“一带一路”共建的科技合作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国际创新平台。执笔撰写咨询报告40余份被两办采用或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批复,包括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资源型城市转型、雄安新区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冬奥会选址、冰雪旅游发展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等,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主持国家科技基础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重大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课题1项,主持完成部委及地方项目近100余项。
2000-2004年合作主持完成中3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课题“西部环境演变趋势与可持续发展对策”,最早提出并组织完成“西部生态经济区划与典型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成果和中科院资源环境领域重要成果;2002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学计划重点项目“西北过去50年城市化与环境互动作用机理研究”,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石羊河流域绿洲城市化的环境效应和调控对策”、“宁蒙沿黄地带城镇化与环境耦合机理和调控对策”、“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规律和对策”,对西北城市化与环境互动机理与对策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引领了国内城市化与环境关系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方向,合作论文北京市经济与环境关系定量模型研究被评为《地理研究》35周年TOP10论文;主持完成“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冬奥会举办地张家口“崇礼大区滑雪旅游规划”等数十项旅游规划,对大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取得了创新性进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经济地域运动理论和非均衡系统协调的区域发展模式,较早研究了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沿海地区21世纪资源环境战略。
2000年参与负责国家林业局、青海省政府和中国探险协会组织的“三江源生态环境综合考察”,提出建立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议,被国务院采用并立项,对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决策支持。2005年以来组织中俄东北亚、中亚、埃及尼罗河流域、澳大利亚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以及欧洲阿尔卑斯山地和韩国滑雪及装备制造产业考察,开拓了新世纪我国国际资源环境综合考察研究。2007-2012年主持完成国家科技基础专项重点项目“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综合科学考察”,被科技部评为优秀成果。2017年主持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多学科联合考察”,2018年主持中科院科技战略性先导A类专项课题“中蒙俄经济走廊交通管道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地理环境、资源潜力、城市化、社会经济、信息系统平台、生态风险及防控技术、绿色经济走廊示范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重要创新成果。
发明专利:
[1]李飞,董锁成 . 一种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清洁生产模式沙盘模型[P]. CN209843043U,2019-12-24.
[2]李飞,董锁成 . 一种精准化施肥装置[P]. CN209768203U,2019-12-13.
[3]董锁成 ,赵敏燕,李泽红,苏腾伟,李蓓,程昊,郑吉. 环境解说装置[P]. CN209168693U,2019-07-26.
[4]赵敏燕,董锁成 ,李宇,李蓓,李富佳,唐甜甜,夏冰. 组装式环境解说牌[P]. CN209168694U,2019-07-26.
[5]李宇,董锁成 ,李富佳,李泽红. 视频监测系统[P]. CN205901947U,2017-01-18.
[6]李宇,董锁成 ,石广义. 视频监测系统及其监测方法[P]. CN106101641A,2016-11-09.
代表性学术论著:
在《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Land Use Policy》、《地理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研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中国软科学》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著370多篇(部),其中专著30余部。
1.代表性著作:
[1] 董锁成 著,《经济地域运动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规律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
[2] 董锁成 等著,《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获中宣部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3] 董锁成 等著,《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经济社会科学考察报告》,科学出版社, 2015年。
[4] 董锁成 、孙九林等著,《东北亚及中亚可持续发展(英文版)》,科学出版社,2017年。
[5] 孙九林、董锁成 等编著,《西部典型区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与战略研究》,科学出版社,2020年。
[6] 董锁成 等著,西部生态-经济区划及典型区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马凯主编《“十一五”规划战略研究》,中国科技出版社,2005年。
[7] 董锁成 、李富佳、刘家骏等著,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生态产业园建设,李文华主编《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13年。
[8] 董锁成 ,孙九林等著,《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科学考察综合报告》,科学出版社, 2016年。
[9] 董锁成 、李宇等著,《2022年冬奥会举办地滑雪旅游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2019年。
[10] 董锁成 等编著,《中国东部沿海地区21世纪资源与环境战略》,科学出版社,1996年。
[11] 董锁成 主编,《黄土高原生态脆弱贫困区小康之路:定西市21世纪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 董锁成 主编,《中国百年资源、环境与发展报告——1950-2050年资源、环境与经济演变和对策》(中科院《人与自然丛书》),湖北科技出版社,2005年。
[13] 董锁成 等著,《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年。
[14] 董锁成 等著,《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永清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研究》,北京出版社,2012年。
[15] 董锁成 等著,《西北比较优势与特色区域经济》,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
[16] 董锁成 主编,《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新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模式和对策》,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9年。
2.代表性学术论文:
[1] Alexey Bilgaev, Suocheng Dong *, et al. Baikal Region (Russia) Development Prospects Based on the Green Economy Principles[J], Sustainability 2021, 13(1), 157.
[2] Suocheng Dong , et al. An evaluation of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risks of China-Mongolia-Russia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and policy suggestions[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8,28(7):900-918.
[3] Suocheng Dong , et al., Assessment of comprehensive effects and optimization of a circular economy system of coal power and cement in Kongtong district, Pingliang city, Gansu province, China[J]. Sustainability, 2017. 9. 787.
[4] Suocheng Dong , et 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in mongolia[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9 (5): 861-871.
[5] Yongjiao Wu, Suocheng Dong *, et al. Quantifying urban land expansion dynamics through improved land management institution model: Application in Ningxia-Inner Mongolia, China[J]. Land Use Policy, 2018, 78:386-396.
[6] Rongxia Zhang, Suocheng Dong *, et al.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taking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20,06 , DOI: 10.1007/s11356-020-09790-1.
[7] Hao Cheng, Suocheng Dong , et al.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analysis of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driving force for carbon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provincial trade and optimization policies: case study of Northeast industrial district in China[J]. 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2018, 52, 346-358.
[8] Hao Cheng, Suocheng Dong, et al. A circular economy system for breaking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of 'ecological Fragility Economic poverty' vicious circle: A CEEPS-SD analysi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9. 212: 381-392.
[9] Suocheng Dong , Cheng Hao, Li Yu, et al. Study on Rural Landscape Types and Recreational Value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Valle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A Case of Hulu Watershed, Gansu Province, China[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7,27 (2):286-297.
[10] Fujia Li. Suocheng Dong *, et al. Measurement and scenario simulation of 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regional CO2 emissions based on UEC-SD model: A case study in Liaoning Province, China[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5,25(3):350-360.
[11] Rui Wang, Bing Xia*, Suocheng Dong *,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Driving Forces of Eco-Efficiency of Regional Tourism in China[J]. Sustainability, 2021, 13(1), 280.
[12] Yongzhi Chang, Suocheng Dong *. Study on green ecological assessment of high-speed railway using unascertained measure and AHP[J]. Tehnicki Viesnik-Techincal Gazette, 2017, 24(5): 1579-1589.
[13] Suocheng Dong , Yijia Li, Yu Li*,Spatiotemporal Patterns and Drivers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in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J],Pol. J. Environ. Stud. Vol. 30, No. 3 (2021), 1-15.
[14] Alexey Bilgaev, Suocheng Dong *, Fujia Li*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current Eco-Socio-Economic situation of the Baikal region (Russ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reen economy development[J]. Sustainability, 2020, 12(9), 3637.
[15] Ji Zheng, Yingjie Hu, Tamir Boldanov, Tcogto Bazarzhapov, Dan Meng, Yu Li*, Suocheng Dong *.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Siberian and Far East Federal Districts, Russia from 2005 to 2017. Peer J, 2020. DOI 10.7717/peerj.9125.
[16] Fei Li, Suocheng Dong , Xue Li, et al. Energy consumption-economic growth relationship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China. Energy Policy, 2011,39(2):568-574.
[17] 董锁成 ,李懿珈,李富佳等,中蒙俄经济走廊交通及管线建设的生态风险区划及对策研究[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 36 (2),141-149.
[18] 董锁成 ,史丹,李富佳等,中部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和城镇化形势与绿色崛起战略研究[J].资源科学, 2019,41(01):33-42.
[19] 董锁成 .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模式与对策[N]. 中国经济时报, 2017-05-11(005).
[20] 董锁成 ,黄永斌,李泽红等.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J].资源科学,2014(12):2451-2458.
[21] 吴玉萍,董锁成 ,宋键峰.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2(02):239-246.
[22] 董锁成 ,杨洋,李富佳等. 中蒙俄高铁建设的影响因子、机理及对策研究[J]. 地理学报,2019,74(02):297-311.
[23] 杨洋,董锁成 *等.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和贝加尔地区契合机制研究[J].资源科学, 2019,41(1):43-52.
[24] 董锁成 ,张小军,王传胜.中国西部生态—经济区的主要特征与症结[J].资源科学,2005(06):103-111.
[25] 董锁成 ,曲鸿敏.西北地区生态经济类型划分与非均衡协调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J].开发研究,2000(02):20-23.
[26] 董锁成 ,于会录等.中国工业节能:循环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06):27-34.
[27] 董锁成 ,李宇等,.东北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科学问题探讨(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1(03):250-256.
[28] 董锁成 ,李雪等.宁蒙陕甘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构想[J].地理研究,2010(02):204-213.
[29] 董锁成 ,陶澍等.气候变化对中国沿海地区城市群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04):284-289.
[30] 董锁成 ,李飞,李泽红等.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环境一经济空间格局——基于全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0(02):169-176.
[31] 董锁成 ,薛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地域分异规律探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63-67.
[32] 董锁成 ,齐晓明等.中部粮食主产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变化的GIS分析和对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6(05):709-716.
[33] 董锁成 ,吴玉萍,王海英.黄土高原生态脆弱贫困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甘肃省定西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3(05):590-600.
[34] 董锁成 ,王海英.西部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0):115-119.
[35] 董锁成 ,周长进等.“三江源”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2002(06):713-720.
[36] 董锁成 ,王传胜等.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地域分异规律研究[J].地理研究,2002(04):399-406.
[37] 董锁成 , 吴玉萍. 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相互作用规律研究[J].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1, 007(011):1470-1473.
[38] 董锁成 ,曲鸿敏.城市生活垃圾资源潜力与产业化对策[J].资源科学,2001(02):13-16.
[39] 董锁成 .西北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02):111-118.
[40] 董锁成 .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02):23-25.
[41] 董锁成 等.中国21世纪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模式[J].中国软科学,1998(12):103-107.
[42] 董锁成 ,张文中,方创琳.资源、环境与经济作用机制和规律探讨[J].资源科学,1999(04):18-24.
[43] 董锁成 ,何希吾.九十年代我国反贫困战略——人口、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4(01):92-95.
[44] 董锁成 .土地产权界定与我国土地市场建设[J].科技导报,1994(10):61-64.
[45] 董锁成 .非均衡系统协调发展模式在区域经济实践中的应用──以大福州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1995(02):12-17.
[46] 董锁成 ,郭文卿等.岛屿资源类型与开发模式──以大福州沿海岛屿为例[J].自然资源,1995(06):13-19.
[47] 董锁成 ,孙尚志等.长江上中游产业带发展的目标与方向[J].开发研究,1995(03):25-27.
[48] 董锁成 .我国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甘肃社会科学,1992(04):47-52.
[49] 董锁成 .地域分工的条件因素与动力机制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2,040:1-5.
荣誉奖励:
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科技进步奖和其它科技奖励20多项。
1.202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2001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3.2009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主要完成者);
4.2020年获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及欧州科学与工业联合会劳动与知识奖;
5.2020年获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彼得大帝奖;
6.2020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获得者导师奖;
7.2019年获蒙古科学院国际合作奖;
8.2016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9.2019年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优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10.2018年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11.2019年获河北省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12.2008年获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奖(科技类)一等奖;
13.201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4.2011年获中科院院地合作二等奖(科技类);
15.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6.2013年获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优秀科技奖;
17.1997年获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8.2011年获河北省城乡规划编制优秀成果三等奖;
19.2011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获得者导师奖;
20.2015年获钱学森城市学优秀成果奖;
21.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王宽诚科研奖金。
光明日报报道:
跨国地理科考:“一带一路”新支撑
——专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董锁成
基础科学研究是科学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正在开展一系列的跨国合作。无论是“天堑变通途”的路桥项目,还是“地底两万里”的油气管线,这些项目立项的基础及维护的基础都离不开严谨细致的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等多学科国际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创新。
启动于2007年的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综合科学考察,在十年之间不断开花结果,更是为“一带一路”倡议在中蒙俄区域落地生根夯下了坚实的基础。日前,综合科学考察成果之一的《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综合科学考察》丛书陆续出版。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综合科学考察》丛书主编董锁成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关于“一带一路”的科学研究在国内层面,是不能满足未来需要的,一定要实现多学科综合考察研究的跨国飞跃。而通过此次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综合科学考察表明,地理学、资源学、生态学、环境学及社会经济等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创新确实能起到让“一带一路”倡议的项目真正落地的作用。
建立跨国科学互信
记者:从地理学的角度,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有着怎样的重要地位?
董锁成:中国北方及其毗邻的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及蒙古国在地理环境上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地处东北亚核心区和中蒙俄经济走廊枢纽区域,是中、蒙、俄三国战略契合区。生态环境格局复杂,各种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交互作用,对中国资源、环境、生态系统及社会经济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科技支撑,而资源环境格局和可持续发展议题是“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必须重视的方面,也是跨国合作的互信基础。
跨国的合作离不开对国外的深入了解,不是要泛泛了解这些国家的人文地理环境,而是从基础科学的角度深入调查,补充完善科学数据信息,深入了解资源潜力和投资环境。这样才能服务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国际战略布局。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缺少对该地区的科学研究和数据积累,尤其缺乏对俄罗斯和蒙古高纬度地区的考察研究。
为此,十年前的2007年,科技部启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综合科学考察”。该项目是我国首个利用遥感、GIS、GPS等信息技术和野外监测、实地考察等技术方法开展的一项多学科、多尺度、跨区域、全要素的大型跨国综合科学考察项目。项目考察范围包括中国黄河以北的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蒙古全境,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持,国际合作单位包括俄罗斯科学院和蒙古科学院的多个相关研究所。
记者:地理信息事关国家安全,此次科考长达十年,去俄罗斯和蒙古采集地理信息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董锁成:确实如此。我们的大型科考项目得以进行和持续,都以中俄、中蒙的睦邻友好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上不断扩大“朋友圈”,中国与邻国之间不断增强的政治互信,我们的项目也是见证。国际政治层面的跨国合作底色,中蒙俄科学家之间不断的沟通和努力是亮色,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大环境下,我们的科考硕果累累,后来签署了近20项国际合作协议。
万事开头难。最早项目开始时,我们带着项目和资金去远东,请俄方科学家参与考察,他们中的大多数当时不参加也不支持。后来,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主席米哈伊尔·库茨明(Mikail I.Kuzmin)院士、伊尔库茨克地理研究所所长安提波夫(Alexander Antipov)院士、贝加尔自然管理所所长阿尔诺(Tulokhonov Arnold)院士、太平洋地理研究所所长巴克拉诺夫(Peter Baklanov)院士等从科学的角度,给了我们鼎力支持,才让俄罗斯的科学家越来越信任、支持我们,与我们共同开展联合科学考察与合作研究。项目在俄罗斯的考察采样过程均是和中俄科学家一同参与完成。
互信是逐渐建立起来的。库茨明院士和阿尔诺院士确实是中俄科学家之间最早建立互信和联合考察的重要“枢纽和桥梁”。在他们之后,两国科学家间合作和沟通就越来越顺畅。尤其是阿尔诺院士,长期以来都非常支持中俄联合科考。
支撑“一带一路”建设
记者:俄罗斯科学家为什么支持我们的跨国联合科考?
董锁成:立项之初,我们就确定了一个前提——考察的数据要在项目验收的一年后,实现全部共享。因此,我们联合科考是在合作共赢的大思路下开展的,俄方当然也共享合作成果。这种科学的共享并非是在公共的互联网上进行简单的共享发布,而是在科技部下的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上与外界共享。对于基础数据的索取需要提交申请和登记,但是这个共享平台对国外和公众均是开放的。
记者:科技进步很快,谷歌地球服务的卫星拍摄精度之高令人惊讶。我们不远万里跑到蒙古、俄罗斯去进行实地科考,与使用卫星拍摄相比,优势在哪里?
董锁成:整体上来讲,谷歌地球是一个面向大众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的只是基本的信息数据,还并未达到科学的标准。从精度上讲,它部分地区的拍摄精度高,但其信息数据并不能满足高精度科学分析实验和综合研究的需要。而科学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则要求更为严谨细致。针对基础科学研究,科学采集的数据经过深入分析和挖掘才能得出科学结论。
比如,对于研究全球变化问题的科学家,就可以直接采用我们的数据。科考调研的内涵要更加丰富,除了准确的地图、基础的地理环境外,资源潜力、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社会经济和人居环境和投资潜力,这些都是调研的内容,要为国家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服务。科考是科技基础性工作,产出的成果除了地图集之外,还有大量的专著、科学考察报告、国家咨询报告等。
现在,大家查什么资料都上网。其实,网上的数据非常多,但是准确性和科学性都有很大欠缺。因此,多学科联合、多专业参与的跨境国际科学考察和多专业参与的实地调研必不可少。
记者:本次科考有哪些突出成果?
董锁成:我们的成果大体上有五个方面:一是创新了国际综合科学考察的技术路线,首次提出并实施了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点—线—面—网推进,定点观测、综合调查、数据集成、样带分析、国际协同创新信息平台和国际科学家联盟的技术方案,解决了多学科、多尺度、跨区域、全要素、大规模国际科学考察的技术难题,提高了综合科学考察的国际化、信息化、数字化、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和数据共享水平。二是首次系统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学科最多、覆盖面积最广的中蒙俄跨境区域数据库群、地图集和样品标本库。中蒙俄高纬度地区长期以来都是我国的研究空白,我们采集回来3000多个珍稀土壤、植物、动物、水的样本,填补了国内空白。特别是北冰洋地区,除了地理条件严苛之外,本身管控就很严,一般科学家难以到达。我们获取了一大批科学实验和监测的数据。比如在贝加尔湖和色楞格河三角洲地区,中俄科学家一起定点监测,得到了一批连续的、非常珍贵的水环境数据。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稀有的动植物品种,弥补了我国长期缺乏本区域境外科学考察和科学数据的短板。三是首次建立了东北亚南北大跨度全要素综合样带,进行了样带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梯度变化研究。四是创新研制了区域绿色发展全要素格局和机理模拟及应用关键技术方法。五是人才培养,我们通过项目培养了25到30名国际合作的中青年科技骨干,他们在科研中与俄罗斯科学家建立起了深厚友谊,这是很宝贵的。
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们的科考成果直接服务于这一宏大的构想。2014年,我们项目组参与组织召开首届“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与全球100多位科学家倡议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撰写完成的“关于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建议”和“‘一带一路’资源环境格局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研究报告先后被中国科学院、国家发改委、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等部门采用,为“一带一路”建设规划提供了科技支撑。
记者:我们的科考从哪些层面体现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撑?
董锁成: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一个基础性的综合科学考察项目,除了满足基础科学的目标外,还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需求。项目开始之初,倡议还未提出。后来,我们的地图集、研究报告被国家相关部门在“一带一路”规划中应用,支撑了俄罗斯科学院相关研究所西伯利亚和远东发展研究。原来的考察内容涵盖面还不够广,不能满足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需要,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因此,我们在完成原先的科考项目的基础上,现在又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启动了国家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多学科联合考察,从原先中、蒙、俄170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聚焦到920万平方公里,考察目标更加具体明确,强调落地,不仅满足基础科研工作的需要,更要满足中蒙俄经济走廊、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远东发展战略、蒙古草原丝绸之路和我国东北振兴战略需求。
除了基础地理环境本地的调查之外,社会经济、投资环境、城市化、自然资源潜力调查、社会经济与投资环境调查、城镇化与基础设施调查等均在调研内容之列。考核的目标、指标变化之后,我们的科研成果也多样化了,除了考察报告外,我们还要产出一批战略咨询报告、学术文章,并培养新的国际科学考察骨干人才。
记者:从科考中,我们发现中方、俄方、蒙方的关注点有什么差别?
董锁成:俄罗斯是世界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多人少,特别是远东地区的人口密度更低,这与我国国情完全不同,因此他们的关注点也不太一样。俄方特别关注生态环境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我方更关心的是环境污染议题。中国目前也非常关注生态系统领域的研究,但俄罗斯对于生态系统几乎是一票否决的。比如,中俄油气管线项目有一个方案是从贝加尔湖湖底穿过,后来,俄方考虑到这样的规划可能对湖区生态环境产生不确定的影响,方案就被调整至向北推了数百公里。另外,俄方也特别关注投资和研究经费的问题。至于蒙古方面,除了关心投资和技术引进外,他们还特别关注草场退化、沙漠化、大气污染治理以及基层民众的生计与脱贫问题。
保障东北亚生态安全
记者:在大数据时代,科考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董锁成:大数据时代,数据融合、共享、存储、处理面临的问题都是类似的。海量数据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技术规范统一的问题。比如人文方面,中蒙俄的货币计量单位不同。类似的度量衡、比例尺、分析手段和技术规范的不同会让数据的整合与共享难以实现。因此,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在研究规范技术和数据融合。
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给中蒙俄三国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项目专家组副组长孙九林院士一直在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信息共享协同创新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就是为了让各国的研究单位和野外站点未来可以同时在一个平台上集成数据、共享研究数据资料,开展联合公关和协同创新。中蒙俄三国的野外生态站连成一个大网,就可以让采集的数据涵盖到暖温带、温带、寒温带、极地带,这样整个地理环境的全貌就都可以展示出来了。
记者:有些人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是个伪命题,因为世界上的事似乎只有变化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您如何看?
董锁成:科学家们发现大量气候变化事实,对未来进行了动态模拟,研究告诉我们,全球气候变化必须要持续重点关注,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切切实实地影响到、危及到了我们全人类的生产生活。
首先,据预测,假如全球气温再上升2度,冰河就会消融,继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就会淹没沿海城市。
其次,目前全球气候既有变暖变干的趋势,也有变暖变湿的趋势。我们科考发现,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积雪面积减少了,冻土也在消融,极地的苔原带、森林分界线、作物分布范围都有向北推移的迹象,随之带来的是地表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对于我们的基础设施——公路、铁路、油气管道等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下,各国未来在基础设施方面未来会投入海量资金,不做好基础研究,就可能让这些共建共享项目面临严重风险。
再次,冻土消融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北半球稻田集中地以及西伯利亚的沼泽地,是温室气体产生的重要区域。假如冻土消融变成沼泽,显然就会加大温室气体的排放源。
记者:东北亚地区的生态安全如何保障?
董锁成:中国北方、西伯利亚、蒙古高原及大气环流、边境河流等都是影响整个东北亚生态安全的重点区域和关键要素。天气预报里几乎天天提到蒙古高压和西伯利亚寒流,可见这个区域对我国影响之大。然而,这些寒流不仅在冬天会给我们带来冷意,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人类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如大气污染都可以通过这种跨境传输通道危及我们。我们现在可以明显感受到的就是沙尘的跨境传输,因为蒙古国实际上是我们国家沙尘暴的北部源头之一。河流的跨境污染问题就更加重要了,因为上游的污染必然传输到下游,有时是灾难性的。中国北方、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等中高纬度地区看起来面积很大,实际上生态是很脆弱很敏感的。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俄蒙经济走廊”的建设一样,东北亚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区域各国勠力同心才能维护好。
来源:光明日报 2018-01-24
平凉日报报道:
董锁成:每次回家乡都很激动
3月18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董锁成再一次回到家乡——平凉,这位出生在平凉市工业园区四十里铺镇杨塬村槐树庄社的西北汉子,离开家乡已经30多年了,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家乡的感情与日俱增。
董锁成说:“对于这片土地,太牵挂了……”
勤学苦读:成就事业
1978的秋天,董锁成从泾河南岸的小山村考入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那年秋天的收获成为他人生的新起点。苦读4年,学业有成,毕业后他回到平凉,先是在泾川一中当老师,后又调到原平凉师范学校任教。两年间虽说工作有了变动,但他爱学习的习惯没有变,每日勤学苦读,将地理专业与英语学得非常扎实。1984年的秋天,他又以优秀的成绩考回母校攻读经济地理专业硕士学位,1987年获硕士学位后,他到兰州财经大学任教,次年他考到东北师范大学继续深造,1991年获得经济地理专业博士学位,同年,到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从事科研工作,1996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目前,董锁成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在联合国全球人居研究网络顾问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科技部、“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中俄生态理事会委员以及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部和西安交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以及“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等20多个国内外单位、学术团体担任重要职务。
学有所成:著作众多
4月4日,记者通过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生导师李富佳了解到,董锁成主要研究区域生态经济、生态城市、循环经济,资源经济,旅游规划等方面。多年来取得的学术成果众多:先后主持和完成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和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和地方课题等90多项,长期参与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主持完成国家科技基础性专项重点项目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俄、蒙)综合科学考察,填补了国内空白,为“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提供了科技支撑;最早提出并组织完成“西部生态经济区划与典型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被列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成果和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成果,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科技支撑;较早研究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沿海地区21世纪资源环境战略;提出经济地域运动理论和非均衡系统协调的区域发展模式。在区域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领域取得有效进展,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循环、产业循环、区域循环和社会循环经济体系、生态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他主笔撰写的重要科研报告先后9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与批示。
董锁成发表和出版论著350余篇(部),其中专著20部。获中科院杰出成就奖和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五个一”工程奖1项,王宽诚奖研金1次以及其他奖励15项。
李富佳说,董老师人勤奋,论著很多,代表性的有《经济地域运动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规律研究》《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系列丛书)》《中国百年资源、环境与发展报告:1950—2050年资源、环境与经济演变和对策》等。
采访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说:“董锁成是一个非常热爱家乡的人,这么多年他一直关注家乡的建设与发展。”
董锁成出生在平凉,他对家乡以及西部的生态与建设特别关注,他关心地处黄土高原的家乡,研究西部生态。先后编著了许多与西部有关的学术论著,主要论著有与刘桂环合作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贫困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与吴玉萍合作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贫困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甘肃省定西地区为例》等。
思念家乡:希望平凉更美
董锁成学术有成,著作等身,工作忙碌,可他对家乡的情感没有变,他依恋这片故土,他希望家乡更美。
3月18日,董锁成再一次来到家乡平凉,3天来,他四处奔走调研,对家乡的那份浓情与热爱盈盈溢出。他说,这几年,平凉的变化太大了,家乡越来越现代化了,变得快让人认不出来。
“平凉的生态文明建设抓得实,做得好。尤其是植树造林、水资源保护以及***等工作成效明显,让人高兴。”董锁成说,他这次来平凉不光是完成工程院的科研任务,也想通过中国工程院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工程,促进我们平凉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市。
“平凉地处三省交汇的几何中心,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但区位优势发展利用不好将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那么,如何把边缘地区中心化,一直是自己与同事们研究的目标与方向。”董锁成说,平凉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更是现代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定位高,可以通过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发挥自然资源资产优势,通过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把平凉真正变成黄土高原欠发达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市。
说到生态文明建设,董锁成对家乡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说:“我们平凉正在规划泾河生态景观廊道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突破口,也是改变平凉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是一个标志性的生态工程,我觉得大有文章可做!”
来源:平凉日报 2017-04-07 06:10 http://www.yyb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