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张中东,男,汉族,1969年7月生,山西五台人,研究员,中共党员。现任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硕士生导师。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忻州试验站站长,山西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山西省农科110专家,山西省专家学者学会理事。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七届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西省科技传播标兵、山西省科普惠农五个一百服务基层行动优秀专家、品牌山西年度人物文化传播奖、山西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山西十大农科110专家、山西科技创新人物、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主要从事玉米栽培生理及高产技术研究。
教育经历:
1990.09--1994.07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系读本科
1999.07--2002.07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4.07---至今 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工作
其间:
1998.12--2010.05 任玉米研究所玉米育种一室副主任
2010.05-2015.08 任玉米研究所栽培生理研究室主任
2015.08--2019.06 任玉米研究所副所长
2019.06-2020.11 任玉米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
2020.11---至今 任玉米研究所党委书记 所长。
学术兼职:
1、山西省专家学者学会理事。
2、山西农科110专家。
3、山西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
4、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忻州综合试验站站长。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玉米抗逆高产技术研究与集成。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作为主持人完成了山西省专利推广项目“防秸秆堵塞的土壤深松施肥机推广应用”(2012.1~2012.12),2013年7月通过验收(排名第一)。
2.作为站长,组织实施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忻州综合试验站“十三五”试验研究工作(2016-2020),2016年工作考核为优秀(排名第一)。
3.作为站长,正组织实施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忻州综合试验站“十四五”试验研究工作(2021-2025)(排名第一)。
4.作为骨干成员,组织实施了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忻州综合试验站“十二五”试验研究工作(2011-2015),连续五年年度考核均为优秀(排名第二)。
5.作为主持人完成了山西省三区人才专项“春播玉米膜侧播种综合高产技术”(2016.1--2016.12),2017年通过验收(排名第一)。
6.作为参加人完成了农业部行业项目“主要农作物抗御季节性干旱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2016),正在验收,子项目排名第二。
7.作为参加人完成了农业部行业项目“玉米机械化生产作业工艺与种植模式研究”(20109-2011),通过验收,子项目排名第一。
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东华北春玉米区早熟高产抗逆宜机收新种质创制与应用”(2021.1--2025.12)山西子项目排名第一。
教学科研概述:
1994年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在玉米研究所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玉米高产技术研究。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研究接地气,贴近生产,技术培训通俗易懂、生动幽默,善于从农业生产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集成技术针对性强、易操作,有效解决了玉米生产中常见的小地老虎为害、野鸡毁苗、分蘖去留、苗期冻害等问题,深受种植户欢迎。2020年《半月谈》以“有田参谋,好技术沉下地头”为题对服务三农事迹进行了报道。2017年-2019年作为客座老师为忻州师院生物系学生讲授《玉米栽培学》课程。
针对当前地膜覆盖以打孔种植为主的种植方式存在着出苗率低、出苗整齐度差、人工放苗投工大、作业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作物易早衰及地膜不易回收等诸多问题,这已成为制约当前地膜覆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解决这些问题,与团队成员刻苦攻关,反复试验,集成了膜侧播种技术,使上述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有推广中发现,没有与这项技术配套的播种机,为此,又与团队成员克服专业障碍,跨专业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膜侧播种机,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实现了技术与机械配套,形成了“膜侧播种艺机一体化技术”。该技术从2016年推广到现在,累计推广面积已达200余万亩,销售膜侧精量联合播种机2000余台,取得社会效益3亿多元,涉及山西30余个县(市、区),,并延伸到陕西、内蒙、河北等部分地区,目前播种机生产供不应求,推广面积还将进一步扩大,有望成为打孔种植技术的替代性技术。该项技术为2019年、2020年、2022年山西农业生产主推技术,膜侧播种机2018年获“创客中国”山西赛区三等奖、山西省“五小”竞赛优秀成果二等奖(农业类一等奖)。
制定标准:
1.编制忻州市地方农业标准“玉米膜侧播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2014年3月发布,排名第一。
2.编制忻州市地方农业标准“玉米改土培肥综合高产栽培技术规程”,2014年3月发布,排名第一。
3.编制山西省地方标准“鲜食糯玉米栽培技术规程”,2014年7月发布,排名第四。
认定成果:
1 杂粮膜侧播种艺机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 宫帅;张中东;郭正宇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2020
2 混合智能算法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赵青杉;曹建芳;孟国艳;郭正宇;胡玉兰;田云;宗春梅;史月美;张中东;宫帅 忻州师范学院 2018
3 甜糯玉米优异种质材料创制与利用研究 陈永欣;范瑞;董立红;陈琳;张中东 山西农业大学 2018
4 瑞普909 武忠;王富荣;贾新宇;王世荣;黄欣;郭建芳;高瑞红;丁健;王秀明;武小平;解晓琴;赵昌林;董建平;卢建红;徐嘉;翟广谦;邵林生;张中东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2017
5 晋糯15号 陈永欣;范瑞;董立红;张璐;郭正宇;翟广谦;李文和;张中东;阮福林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2016
6 玉米大斑病防控前移技术 董金皋;曹志艳;张中东;贾慧;翟广谦;刘宁;王绍新;刘宝印;董本春;赵如浪;李永国;郭正宇;张利辉;宫帅;李晓光;李朋朋;藏金萍;金鑫;张海荣;冯健英;谷守芹;郝志敏;郭丽婕;郭丽媛;刘曲玮;刘颖超;邢继红;张金林;闫淑娟;王凤茹 河北农业大学 2015
发明专利:
[1]宫帅,郭正宇,张中东,陈丽,王浩宇. 一种谷子精选去杂装置[P]. 山西省:CN216233113U,2022-04-08.
[2]郭正宇,宫帅,张中东,翟广谦,陈永欣,焦建伟,武国平. 一种盐碱地玉米的保苗种植方法[P]. CN105284368B,2021-08-10.
[3]宫帅,张中东,郭正宇. 一种谷子秸秆处理装置[P]. CN210740408U,2020-06-12.
[4]宫帅,张中东,郭正宇. 一种高粱栽培装置[P]. CN210382051U,2020-04-24.
[5]宫帅,张中东,郭正宇. 一种玉米晾晒装置[P]. CN207365600U,2018-05-15.
[6]郭正宇,张中东,宫帅. 一种玉米秸秆的切段装置[P]. CN207189775U,2018-04-06.
[7]宫帅,张中东,郭正宇. 一种玉米秸秆打捆装置[P]. CN207185278U,2018-04-06.
[8]郭正宇,张中东,宫帅. 一种玉米秸秆的粉碎装置[P]. CN207185301U,2018-04-06.
[9]张中东,郭正宇,宫帅,陈永欣,李晓峰,张红梅. 一种免放苗残膜易回收的地膜覆盖种植方法[P]. 山西:CN107360828A,2017-11-21.
[10]张中东,翟广谦,郭正宇,陈永欣,宫帅. 一种玉米地膜垄铺侧种播种机[P]. 山西省:CN103766050B,2016-04-20.
[11]张中东,郭正宇,翟广谦,宫帅,陈永欣,焦建伟,武国平. 一种盐碱地玉米的保苗种植方法[P]. CN105284368A,2016-02-03.
[12]张中东,卢秀山,郭正宇,翟广谦,卢瑞峰,宫帅,陈永欣,焦建伟. 一种新型玉米膜侧精播种机[P]. CN203872547U,2014-10-15.
[13]张中东,郭正宇,翟广谦,宫帅,陈永欣. 一种玉米地膜垄铺侧种播种机[P]. CN203691912U,2014-07-09.
[14]张中东,翟广谦,郭正宇,陈永欣,宫帅. 一种玉米地膜垄铺侧种播种机[P]. CN103766050A,2014-05-07.
[15]姚宪华,张存先,张中东,金建平,张福堂. 地膜平铺机[P]. CN202364633U,2012-08-08.
[16]姚宪华,张存先,张中东,金建平,张福堂. 地膜平铺穴播机[P]. CN202310532U,2012-07-11.
[17]张中东,郭正宇,翟广谦,卢秀山,卢瑞峰. 负重土壤重镇压器[P]. CN202035266U,2011-11-16.
[18]张中东,金建平,张存仙,姚宪华,张福堂,郭正宇. 一种地膜平铺方法[P]. CN102150588A,2011-08-17.
[19]张中东,郭正宇,翟广谦,卢秀山,卢瑞峰. 可调式防漏土壤深松施肥机[P]. CN201911010U,2011-08-03.
[20]翟广谦,张中东,卢秀山,卢瑞峰,郭正宇. 防秸秆堵塞的土壤深松施肥机[P]. CN201639940U,2010-11-24.
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1.《春播玉米生产常见问题问答》,2015年科普出版社出版,书号978-7-110-09239-2/s.554,排名第一。
2.《北方春玉米田间种植手册》,2013年农业出版社出版,书号ISBN 978-7-109-18568-5,撰写人员。
3.《北方旱作玉米田间种植手册》,2011年农业出版社出版,书号ISBN 978-7-109-16666-0,撰写人员。
4.《玉米田杂草防治原色图鉴》,201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书号ISBN 7-03-047625-8,编写人员。
发表中文期刊论文:
[1]宫帅,郭正宇,张中东,陈丽,王浩宇,王志刚. 谷子膜侧播种关键技术指标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2,(12):1-7.
[2]宫帅,张中东,郭正宇.种植密度对玉米耐密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0):47-50.
[3]宫帅,张中东,郭正宇.忻州市机械粒收玉米品种的筛选[J].山西农业科学,2018,46(10):1640-1642.
[4]宫帅,郭正宇,张中东,王克如,李少昆.山西玉米子粒含水率与机械粒收收获质量的关系分析[J].玉米科学,2018,26(04):63-67.
[5]张中东,郭正宇,宫帅,陈永欣.新老玉米品种花粒期干物质及氮素积累转运机制的差异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7,32(06):182-191.
[6]宫帅,张中东,郭正宇.不同铺膜播种方式对玉米生长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25):27-29.
[7]张中东,郭正宇,宫帅,翟广谦,陈永欣.不同玉米品种籽粒营养成分及灌浆动态变化研究[J].耕作与栽培,2017(02):1-3+6.
[8]何佳宾,李叶蓓,聂言顺,张萍,郭正宇,张中东,陶洪斌,王璞.耐密性玉米冠层结构对密度的响应[J].玉米科学,2016,24(03):69-77.
[9]宫帅,翟广谦,张中东,郭正宇.不同时期喷施苯醚甲环唑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J].山西农业科学,2016,44(02):229-231.
[10]张中东,翟广谦,郭正宇,宫帅,陈永欣.分蘖对春播玉米长势及产量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5,43(06):700-704.
[11]张丽,张中东,郭正宇,宫帅,王若男,陶洪斌,王璞.深松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5,35(01):102-106+117.
[12]张丽,张中东,陶宏斌,王璞.利用玉米叶片SPAD值预测子粒蛋白质含量分析[J].玉米科学,2014,22(06):74-79.
[13]崔文明,张中东,赵成萍,张永坡,贾俊仙,庄法兴,赵晋忠.新型改良剂对盐碱地土壤性质和玉米生长的影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4(06):531-534.
[14]张中东,郭正宇.发挥科技传媒优势 为企业创新增活力[J].科技传播,2014,6(02):87+60.
[15]张中东,郭正宇,宫帅,焦建伟.玉米养分含量与亲本相关性[J].北京农业,2013(33):9-10.
[16]张中东,李文科.吉县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调查报告[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3(11):1-4.
[17]张中东.山西省农村新能源技能人才培训的现状与思考[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2(12):12-16.
[18]陈刚,王璞,陶洪斌,张中东.有机无机配施对旱地春玉米产量及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30(06):139-144.
[19]陈刚,张中东,王璞,陶洪斌.旱地不同玉米品种穗部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综合分析[J].作物杂志,2012(05):100-104.
[20]刘巧凤,张中东,赵宇琴.玉米施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北京农业,2011(33):96-97.
[21]高松梅,张利辉,张中东,翟广谦,董金皋.瓜果腐霉菌丝中除草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09):1400-1404.
[22]翟广谦,张中东.山西玉米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J].山西农业(村委主任),2009(03):40-43.
[23]张中东,惠国强,张红梅,赵力,何雪峰.玉米的营养及药用价值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06(03):173-176.
[24]翟广谦,陈永欣,韩永明,董立红,张中东,李文和.优质白糯玉米新品种鲜糯2号选育报告[J].玉米科学,2006(02):53-55.
[25]张中东,王黄莺,何雪峰,赵力.抗旱稳产早熟玉米新品种忻抗14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玉米科学,2005(S1):53-55.
[26]翟广谦,武忠,段宜英,韩永明,陈永欣,董立红,张中东,李文和.糯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与利用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2):189-192.
[27]张中东,何雪峰,张红梅.双株留苗和均匀留苗对紧凑型玉米农大486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5(01):103-105.
[28]张中东,王璞,何雪峰,张红梅,赵力.不同密度对农大486单株生长发育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5(01):31-33.
[29]张中东,王璞,何雪峰,罗坤.不同密度处理对紧凑型玉米农大486叶片生长发育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4(S1):91-93.
[30]翟广谦,陈永欣,张中东,武忠,韩永明,董立红,李有义.甜、糯玉米果穗真空保鲜直接灭菌技术参数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2004(03):42-46.
[31]张中东,王璞,何雪峰,张红梅.不同密度对农大486群体结构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4(02):19-20+45.
[32]白永新,陈保国 ,张润生 ,卢桂花 ,孟俊文 ,张中东 ,李宏斌.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晋单45的选育及综合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3(06):35.
[33]陈永欣,翟广谦,李彦良,张中东,阮福林.糯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J].玉米科学,2002(01):15-17+49.
[34]张红梅,王国英,张中东,董立红.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进展[J].作物杂志,2000(06):1-4.
[35]白永新,王早荣,陈宝国,钟改荣,张中东,卢桂花.玉米杂交种棒三叶特征及其叶面积与单株穗重、粒重的相关性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0(02):32-35.
[36]张中东,杨书成.谈农业信息服务[J].农业科技管理,1995(09):40-43.
发表会议论文:
[1]张中东,惠国强,张红梅,赵力,何雪峰. 玉米抗旱育种研究进展[C]. 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一).中国作物学会:中国作物学会,2005:125.
报纸文章:
[1]张中东. 春播玉米技术要点[N]. 山东科技报,2021-04-28(002).
[2]张中东. 种好春播玉米 需知这些要点[N]. 农业科技报,2021-04-20(004).
荣誉奖励:
所获荣誉:
1.2013年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2.2013年获第七届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3.2013年获山西省科技传播标兵。
4.2014年获品牌山西年度人物文化传播奖。
5.2018年获全省五小竞赛优秀成果三等奖(农业类一等奖)。
6.2018年荣记山西省个人一等功一次。
7.2018年获山西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8.2018年获山西省科技工作者双创大赛银奖。
9.2019年作为科技特派员受到科技部的通报表扬。
10.2019年被评为山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11.2019年获山西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12.2020年“张中东创新工作室”被省农林水工委命为“职工创新工作室”。
13.山西省科普惠农五个一百服务基层行动优秀专家。
14.山西十大农科110专家。
15.山西科技创新人物。
16.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所获奖励:
1.“晋糯8号等优质甜糯玉米系列品种选育与应用”获2013年度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
2.“玉米土壤耕层改良综合高产技术”获2012年度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一等奖,排名第一。
3.“玉米大斑病菌遗传变异规律与病害防控前移技术”获2016年度河北省山区创业二等奖,排名第三。
4.“北方春玉米田间种植挂图与手册”获2014年度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银奖,排名第八。
5.“一种玉米地膜垄铺侧种播种机”获2016年度忻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6.“玉米大斑病防控前移技术”获2016年度河北保定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
7.“晋鲜糯”系列甜糯玉米品种选育与栽培保鲜加工技术推广应用”获2014年度忻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七。
山西农民报报道:
我省首创青贮莜麦——鲜食玉米连作复播模式
实现一年两茬种植,填补优质饲草方面空白
山西农大玉米研究所所长张中东(左二)给农户讲解两茬种植模式。
张中东(右一)检查莜麦饲草质量。
一行行莜麦变成了一包包青贮饲草。
本报讯(记者杨晓青 郭云明)6月11日,在忻州市忻府区解原乡小奇村种植大户卢付生的甜糯玉米地里,随着隆隆的收割打包机声,一行行挺拔粗壮的莜麦苗转瞬变成了一包包青贮饲料,将被运到定襄县宽沟村的养殖户张斌的饲养场里,成为肉牛的高蛋白饲料。莜麦饲草收获后,还能够继续进行甜糯玉米种植,实现一年两茬种植。这是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创新的复播模式,在实现土地、光热资源有效利用的同时,填补了青贮莜麦优质饲草方面的空白。
作为山西杂粮主产区的忻州,杂粮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我省首位。忻州糯玉米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年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左右。甜糯玉米鲜穗适采期短,日生产量有限,为延长甜糯玉米加工时期,每年3月下旬到6月下旬需要进行多次分批播种,在甜糯玉米播种前和采收后,大部分土地处于闲置状态,有的农民选择种植秋菜,但由于销售不畅,价格不稳定,收入甚微,而较晚播种的地块在采收果穗后已无法继续种植其它作物,在租地费和生产成本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农民的生产效益越来越低。
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种植习惯,通过科研攻关,确定了青贮莜麦-鲜食玉米连作的复播模式,并选定茎秆坚韧,生长势旺,生育期适宜的五莜1号、五燕18号两个试验品种。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所长张中东介绍:“忻州忻定原盆地年有效积温3300℃左右,种植糯玉米大约需要2300℃左右,如不进行复播,就会浪费掉1000℃积温,而莜麦是耐寒作物,可以早播,2月底到3月初种上,6月初正好适合青贮作为牛羊饲料,不耽误糯玉米种植周期,两茬积温就全部利用起来了,不仅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解决了本地养殖业饲草不足的问题。忻州是杂粮生产大市,如何延伸产业链,向杂粮产业经济强市转变,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青贮莜麦-鲜食玉米连作这种创新复播模式就是一种有效的尝试。今年试种成功,明年全市都可以推广,让更多的老百姓从中受益。”
小奇村卢付生种植甜糯玉米有1000余亩,是忻州甜糯玉米的种植大户和典型代表,他介绍道:“这茬莜麦是3月9日种下的,今年先种了20多亩尝试一下,没有浇水也没有施肥,你看这长势也非常好。如果收益还不错的话,我明年还要扩大种植面积。”
在现场,还有来自忻州市各县区的种养殖大户四五十人,他们专程赶来学习青贮莜麦-鲜食玉米连作模式。定襄县东霍村党支部书记李慧平是专程来实地考察的,“我们村有四五千亩地,如果适合这种模式的话,就能为老百姓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定襄县宽沟村张斌养牛200多头,他说:“现在牛的主要饲草是玉米秸秆,比较短缺,营养价值也不高,听说忻府区种植的莜麦可以作为青贮饲料,我来学习下,并且全部收购了这批莜麦青饲草,回去喂牛。我计划自己承包土地种植,这样的话以后就彻底解决饲草问题了。”
忻府区农业农村局畜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午平认为,近年来,全国实行粮改饲,提倡改变用粮结构,种植饲草是很好的选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的消费比例不断增加,畜产品比例越来越高是大势所趋。那么,饲草缺口必然会增大,尤其是青贮饲料缺乏。有资料显示,莜麦饲草比玉米秸秆蛋白高出3倍以上,是高品质饲草,青贮莜麦营养价值更高。山西农业大学玉米所首创的青贮莜麦-鲜食玉米连作模式,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可减少养殖户饲料豆粕比例,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填补了国内青饲莜麦方面的空白,对于我省甚至全国的畜牧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源: 山西农民报 原文链接: http://epaper.sxrb.com/shtml/sxnmb/20230620/879645.shtml
山西科技报报道:
集成农业科技 送到田间地头
张中东,山西五台人,研究员,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忻州试验站站长,山西省农科110专家,山西省专家学者学会理事。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七届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西省科技传播标兵、山西省科普惠农五个一百服务基层行动优秀专家、品牌山西年度人物文化传播奖、山西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山西十大农科110专家、山西科技创新人物、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主要从事玉米栽培生理及高产技术研究。
科协是科技工作者之家。科协工作在组织科技工作者服务社会、协同攻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自2010年被省科协聘用为农科110专家以来,至今已过去整整10年。10年来,我始终以服务农民为宗旨,以农业提质增效为目的,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认认真真回答农民的每一个问题,实实在在解决每一个生产难题,受到了农民的欢迎,也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与信任。
通过电话解答问题是农科110专家最常见的工作方式,要回答好农民的问题,首先要有耐心。受专业知识及语言限制,农民有时对问题的表述并不清楚,加上方言较多,需要反复跟农民交流才能把要说的问题搞清楚。他们对一些症状或者害虫不能准确描述,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提问才能做出判断,实在不行就加上微信,通过照片判断,毕竟只有把问题搞清楚才能指导农民有效应对。其次需要综合专业知识。农民的问题五花八门,涉及到育种、栽培、植保、土肥、农机等诸多方面,如果专业范围太窄很难满足农民需要,为此,我利用一切机会学习相关知识,把农民的疑难问题记下来,通过查资料或向专家请教,得到准确答案后再反馈给农民。第三是语言要通俗。农民对专业术语不太懂,所以给农民讲解不能用专业术语,要用农民的语言,用通俗的事例才能让农民接受,比如把体积换算成多少墨水瓶盖,把长度换算成几指、几拃或几步,把杂交优势用近亲不能结婚来说明等等。10年来,我先后接听电话1000余个,每个问题都力争给农民满意的答复,对于电话不能说清楚的,坚持24小时到现场义务为农民解决,足迹遍布山西大部分地区。
农民的每一个电话,都带着信任与希望,我把每一个电话都当作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当作一次科学技术传播的机会,充满热情回答每一个问题,直到农民满意为止。当然农民的问题也不是都能解决,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一方面通过途径寻找答案,另一方面安排试验研究解决办法,先后研究解决了玉米分蘖、野鸡毁苗、玉米大斑病、地膜覆盖放苗投工、谷子精量播种等问题。近年来,针对玉米生产中耕层以及地膜覆盖中存在的问题,我与团队成员一起,研究集成了以深松为核心的土壤耕层改良综合高产技术和以膜侧播种为核心的膜侧播种艺机一体化技术,有效解决了土壤耕层存在的耕层浅、犁底层坚实、有机质含量低等问题以及地膜覆盖中存在的放苗投工大、出苗不齐不全、作业速度慢、地膜难回收等问题,为山西乃至华北地区玉米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两项技术均被列为山西省玉米生产主推技术,尤其是膜侧播种艺机一体化技术以其省工增效、抗旱抗倒等特点深受种植户的欢迎,推广面积迅速扩大。作为替代性技术,短短5年就在山西、内蒙、陕西、河北等地推广面积达到13.3万公顷,正在玉米及杂粮生产中发挥积极作用。这些问题虽然不算大,但却是农业生产中常见问题,也是另农民最头痛的问题,直接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经过连续几年的努力,农民常见问题大部分都找到了有效的应对办法,我回答问题时也感觉轻松了许多。
为农民解答问题,也是个向农民学习的过程。农民是真正的专家,他们长期生活、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深化、去挖掘。有句农谚叫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通俗的一句话却蕴藏着很深的道理,其实就是专业上说的五月苗期要蹲苗,适当控水有利于根系下扎,六月玉米拨节,缺水就影响玉米发育。可以说,服务农民的同时也充实了自己,提高了自己,农民是受益者,我也是受益者。
山西省科协在科普惠农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断拓宽,科技服务的方式也要随之而变,要创新服务模式,从单一技术服务到系统技术指导,从传统服务方式到新媒体服务(快手、微信、抖音等),从培养种地能手到培养复合型人才,从点对点服务到跟踪服务,充分发挥科协的组织优势,团结科技工作者协同攻关,解决大问题,培育大成果。只有创新才能适应时代需要,才能使科技快速传播,服务生产,产生效益。
当前全省上下正紧紧围绕“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及要求积极开展工作,科协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山西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着力提高科技人员的创造热情,推动技术攻关及群众性的技术创新活动,极大地调动科技人员参与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创造条件,为科技工作者互动交流搭建平台,促进不同行业科技人员深度交流与合作。
原文链接:http://sxkjb.kewentx.com/web/view/Qnews.php?ID=9620
半月谈报道:
有“田参谋”,好技术沉下地头
2020-06-28 09:41
五月耕种季,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张中东开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段。作为农业科技特派员,他奔走在黄土高原的田间地头,让科学知识更接地气,为农民生产提供科技护航。
张中东(右一)在朔州市稻畦村田间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有棘手问题就找“田参谋”
5月,突如其来的高温席卷晋北大地。在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稻畦村,还没来得及脱掉长衫的张中东挽着袖子蹲在地头上,给农民上耕种知识培训课。大家在他身边围成一圈,个个听得聚精会神。
“这样的讲座我每年要搞三四十场。”张中东说,从2013年担任科技特派员以来,他几乎走遍山西省的所有县区,累计为20多万人次提供农业技术培训或服务。
玉米是山西省种植面积最广的农作物。进入农忙时节,张中东每天都会接到农民的咨询电话。在不少玉米种植户眼里,张中东就是他们的“田参谋”。
“我们这一带山上野鸡多,过去每年五六月份野鸡会跑到玉米地里吃幼苗,赶不走又捕不得。”忻州市五台县西雷村农民杨秀川说,“后来张老师帮我想了个办法,在田里摆了两个机场用的驱鸟器,效果立竿见影,野鸡再也没来过。”
张中东告诉半月谈记者,类似的实用小技巧他有不少,都是在帮助农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想到的。“农民反映的问题很杂,涉及生产各个方面,刚做科技特派员时我常常回答不上来,现在很少有问题能难倒我了。”
只有到了地头,才知道农民要什么
一次出差途中,张中东看到路旁一名农民佝偻着身子,用手在玉米地地膜上抠着小洞。覆盖地膜是许多干旱地区玉米种植的主要方式,但玉米出苗阶段需在膜上打孔放苗,这一直是农民最头疼的问题,从小在晋北农村长大的张中东对此深有体会。
如何把农民从放苗的繁琐工作中解放出来?张中东抱着这个问题开始了研究,经过4年的田间试验,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在2016年推出了“玉米膜侧播种艺机一体化技术”。“试验证明,在地膜两侧播种、施肥,不仅不影响玉米产量,而且可以让农民彻底告别放苗。”张中东说,经过4年推广,如今全国已有超过500万亩玉米田用上这一技术。
在张中东看来,好的农业技术一定要落在地头上。他举例说,过去打分蘖是玉米种植户的一道难题,是否需要打掉以前一直存在争议。他和同事进行了3年试验,最终得出结论:不打分蘖不但不影响玉米产量,甚至能增产。“现在你去地里问农民,很少有人会再打分蘖了。”
如今,张中东对科技下乡有了更深理解:“科技特派员制度不仅帮助农民解决问题,也促进科研人员沉下地头、发现问题、找准研究方向。农民需要的才是好技术。”
让农民听得懂,让技术用得上
忻州市定襄县南西力村农民刘福明最近在为自己种的100多亩玉米担忧。“五六月份地里容易生小地老虎,会把玉米苗吃个精光。市面上有不少针对这种虫的药,但对钻进土里的虫很难起效,该怎么办呢?”他向前来培训的张中东提问。
“小地老虎幼虫时期在地面上活动,这个时候是最佳杀灭时机。但因为幼虫不咬玉米苗,肉眼也很难看到,所以往往发现不了。”张中东对刘福明说,“虽然人看不到幼虫,但鸟可以。你仔细观察玉米地,哪里有鸟儿聚集,说明哪里很可能有虫子。”
张中东告诉半月谈记者,“看鸟找虫”的办法是他和农民聊天时学到的,用类似“土法子”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则是他在推广农业技术过程中学到的本领。
“科技下乡,一要让农民听得懂,二要让技术用得上。”张中东举例说,“讲农药配比时,我会尽量避免用毫升这样的农民不易理解的话,而用‘几矿泉水瓶盖’这样的表述。”
“农民有丰富实践经验,很多时候我是把他们的经验提炼为科学道理,再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法,把科学道理‘回传’给他们,”张中东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科技沉下地头。”(刊于《半月谈》2020年第11期)
中国新闻网报道:
为了乡亲的一句话,他研发出玉米播种智慧农机
2018年10月24日
张中东在田间考察膜侧播种玉米长势 受访者供图
特有范儿
“依靠这个智慧农机,我去年增收了10万元。”前不久,记者前往山西繁峙县采访,种粮大户农民梁长青掐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放苗雇人省了2万元,出苗齐全每亩地多收了100元,800亩地就是8万元……”
而梁长青所说的“智慧农机”,就是山西省“三区”科技人才、山西省科技特派员、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忻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张中东和他的团队研发的“玉米膜侧精播机”。
解开玉米种植户的心结
过去种植玉米采用膜上打孔种植,在出苗前遇到下雨,膜上覆土就会板结,使玉米苗出土受阻,只有人工破土才能出苗,人们将这种人工破土称之为“放苗”。放苗费力费工,成为玉米种植户的心结。
张中东1994年从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玉米高产技术研究与集成工作。每年春天回家乡,总会看到大量农民跪在地里去除板结的情景。老乡们曾和他说:“什么时候能不用放苗就好了!”每当这时,张中东的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自己是搞玉米技术的,怎么才能帮助农民破解放苗难题,从繁重的“除板结”劳动中解脱出来呢?
从2012年开始,张中东在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部行业项目“主要农作物抗御季节性干旱技术研究与示范”经费的支持下,经过广泛调研,确认“放苗投工”为当前地膜覆盖种植的普遍问题,他决定对此问题开展专题研究。
膜上打孔容易板结阻塞,那就考虑膜侧种植。他与团队成员共同努力,论证了膜上与膜侧两种种植方法中,土壤、温度、水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经连续三年试验,集成了玉米膜侧播种综合高产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弓形不开沟铺膜,玉米开沟种在地膜两侧、肥料施于种子外侧、播后重镇压等,在玉米产量不减少的前提下,彻底把农民从放苗投工中解放了出来;而且苗齐苗全、作业速度提高2—3倍、节省地膜25%,残膜实现全部回收。
农艺和农机巧结合获专利
技术路线图有了,如何破解产业机械化瓶颈?张中东说:“不能实现机械化的技术注定无法大面积应用于生产,就相当于一项‘死技术’”。为了研发新的播种机,张中东这个搞作物栽培的人开始入门研制机械。
“在地里试用时,拖拉机在前面走,我们在后面跟着跑,仔细观察每一个部件的作业情况,边作业边调整,哪有问题就停下来改进,经过无数次试验,才将机器的每一个部件固定下来,基本满足了技术需求。”张中东说,“2014年4月,玉米膜侧精播机样机终于研制成功,这也是我国首台,并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今年7月获得了山西省农机推广鉴定证书,列入了山西省农机购置补贴目录。”
正在地里干活的五寨县种粮大户白明忠望着自家长势喜人的100亩玉米高兴地笑了。他的100亩玉米从铺膜、施肥到播种,全是请玉米膜侧精播机代劳的。“它真省时省力啊!关键是有了它,种植技术都不用学,还能稳定增产,我们都叫它‘智慧农机’”,白明忠向记者打起了“广告”。
张中东告诉记者,作为科特派,不仅仅是推广几项技术,更要把农民的难题当问题,研发、设计出让农户一看就懂,一用就会,一用就灵的好机械。
好不好农民说了算
玉米膜侧精播机的问世,使农民得到了最大的实惠。据不完全统计,该项技术从2016年大面积推广以来,推广面积已达10余万亩,涉及山西、陕西及内蒙古的30余个县(市),销售500余台,为农民增加收入2000余万元。
在左云县郭奉窑村,种粮大户卢伟鑫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他年初购买了一台膜侧播种机,自己玉米种完后,还帮其他种植户。从早上6点到下午6点,他一个人就将邻村老范的110亩玉米全部种完,以前4天的活1天就干完。老范说什么也不敢相信,非但没给小卢播种费,还准备让小卢赔偿损失,小卢一番解释,最终约定等出苗出好了再说。一个月后,老范不仅给了小卢播种费,还每亩地涨5元,预约了明年的播种。
当初技术研发主要针对放苗投工,现在,他们不断进行技术改进,还有效解决了出苗不齐、缺苗断垄、作业速度慢、地膜难回收等问题。为了延长机器寿命,他们通过更换排种器的方式实现一机多用,使机器的作业时间延长了近一个月,实现了大田玉米、糯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绿豆、花生等杂粮作物的精量播种。
张中东说:“膜侧播种机一体化技术适用于我国华北、西北干旱半旱尤其是春旱频发地区,不仅平均每亩可为农民增收200余元,还能减少春旱、倒伏等自然灾害对作物产量影响,仅旱地玉米山西就有1500多万亩、全国约有1亿亩,应用区域十分广阔,希望面向全国推广,使更多农民从中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