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载体 > 科研院所 > 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 文章正文

刘艳菊  女,1969年11月出生,副研究员,现任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研究协作室研究室副主任。

现从事专业 : 环境生物学  

 

学习经历:

1987.9-1991.7  河北大学生物系环境生物学专业 获学士学位

1993.9-1998.7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专业获理学获博士学位

1998.8-1999.9  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植物系博士后

2003.3-2006.6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澳土壤环境实验室博士后

工作经历:

1991.7-1993.8 太原矿山机器厂环境保护处从事企业环保管理         

2000.4-2002.11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任助理研究员

2002.11-      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任副研究员

承担和主持科研项目情况:

2006-2008 北京市农业技术攻关及示范推广项目"净化室内有害气体植物品种的引进、筛选与开发利用”(BJNY2006-02)。主要参与人。

2006-20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普专项"环境与健康”(40620002)。主持人。

2005-2010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我国农田生态系统重要过程与调控对策研究”中课题"保持系统持续稳定的关键土壤生态学过程与主要控制因子”(2005CB121105)。主要参与人。

2004-2007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B类)(2004B18)"室内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植物净化作用的研究”。主持人。

2002-2003北京市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 "北京市街道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铅的净化作用的研究”。主持人。

2002-2003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 "北京市污染源区强抗污植物筛选及抗性机理的研究”。主持人。

2000-2002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萌芽计划(2000-y-01)和北京技术创新科学仪器装备资源网协作共用专项资金(2000-23号)"北京市石景山区野生植物对大气污染响应的研究”。主持人。

1999-2000 北京市青年骨干培养基金 "水杉叶表皮发育特征及其意义”。主持人。

1997-2000 中国科学院生物科学技术特别支持专项经费(STZ-1-01)"植物起源、演化与环境变迁的研究”。主要参与人。

1997-2000 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BKZ951-B1-105)"七千万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植物的演化和环境变迁的研究”。主要参与人。

主要创新成果:

刘艳菊博士自1998年博士毕业以来,一直奋斗在环境生物学的科学研究领域,瞄准环境科学领域中紧迫的科学问题和社会需求,不懈探索,创新性地提出研究团队的发展方向,尝试利用植物学这一生态手段,达到控制污染的目的。在对燃煤型企业周边和城市街道土壤污染状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污染物累积指数法,科学评估了现有植物类型累积污染物的能力,发现了在净化土壤污染中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植物类型。面对室内空气严重污染的现状,首次开展量化评价植物对室内空气污染物净化能力的研究,潜心探索植物修复的可行性,近三年来研究发现了一批对苯和甲醛有较强净化作用的植物类型,表明盆栽植物在净化室内空气污染物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通过研究研究结果取得了巨大的潜在社会效益,形成并发表了一批高水平学术论文。通过多年来在环境科学领域里的艰苦奋斗,已经从研究个体转变为一支由博士、硕士、学士组成,结构合理(博士:硕士:学士=2:4:2)、富有朝气的研究团队。在多项科研项目的支持下,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1)1999.9-2000.9主持完成北京市青年骨干培养基金 “水杉叶表皮发育特征及其意义”,借助水杉叶表皮发育特征的分析研究,揭示水杉叶片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特征,证实气孔指数和气孔密度可用以指示CO2浓度的观点,为各个地质时期大气中CO2浓度的测定提供了生物学方法。

(2)2000.9-2002.9 主持完成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萌芽项目和北京技术创新科学仪器装备资源网协作共用专项“北京市石景山区野生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响应”,通过对北京市污染地带不同类型的植物叶片对污染物成分的吸收和累积能力进行定量分析,找出不同污染源地带对污染物有较强积累和吸收能力的植物种类,作为不同污染源地带绿化选用植物类型的参考。

(3)2002-2003主持完成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 “北京市污染源区强抗污植物筛选及抗性机理的研究”。本人独立承担了项目策划、实验设计和执行、论文撰写的全过程。该项目在对北京工业污染源区植物吸污能力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污染源区植物的生理生态学变化,利用在国际上成功使用的综合抗污指数法筛选出强抗污植物种类,为污染源地带绿化植物类型的选用提出具有科学依据的可靠方案。研究成果在国内学术会议宣讲,2篇论文在国内外期刊发表。

(4) 2002-2003主持完成北京市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的项目 "北京市街道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铅的净化作用的研究”。本人独立承担了项目策划、实验设计和执行、论文撰写的全过程。北京市街道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植物在土壤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该项目通过对北京市二环、三环和一些车流量大的主要街道土壤及其两旁的绿化树种进行常见重金属污染物状况调查,得出北京市部分繁华街道土壤的铅镉受到轻度污染的结论。创造性地提出污染物累积指数法,在多种污染元素共同存在时,利用该方法可以科学地判断植物对多种污染物的综合累积能力,找到一种综合累积指数远远高于其他植物的树种。论文发表在国际核心期刊上。

(5) 2004-2007 正在主持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B类)(2004B18)"室内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植物净化作用的研究”。本人承担了项目策划,前期筛选和论文撰写工作。随着科研梯队的组建,正组织实施后期的室内模拟实验。该项目针对当前室内空气有机物污染的现状,尝试利用室内盆栽植物对污染物净化的功能,为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寻求科学、可持续的环保措施。首次开展量化评价植物对室内空气污染物净化能力的研究,已经筛选出对苯有很好净化作用的数种植物类型,对甲醛具有净化能力植物种类的初筛实验也接近尾声。

(6) 2006-2008作为第二参与单位(共4家单位)的项目负责人获得北京市农业技术攻关及示范推广项目"净化室内有害气体植物品种的引进、筛选与开发利用”(20060601)。本人在项目中负责实施室内有害气体达标净化的植物类型的筛选、室内设计等工作。项目正在顺利的进行中,在前期的实验室成果的基础上,正在进行的室内有害气体模拟试验发现部分植物类型表现出很好的净化效果,为进一步示范应用推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7) 2005-2010 在站博士后期间,作为主要参与人之一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我国农田生态系统重要过程与调控对策研究”中课题"保持系统持续稳定的关键土壤生态学过程与主要控制因子”(2005CB121105)。进行了其中的部分实验,如降低蔬菜和土壤中硝态氮污染的氮肥施用和监测控制技术研究,发现使用SPAD监测技术、使用生态肥料等均可有效降低硝态氮污染,相关论文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

(8)2006-2008 作为主持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普专项"环境与健康”(40620002)。  本人主要负责项目的策划和组织,并参与了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在项目执行中联合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将环境科学的新成果、新进展凝练成科普语言、展板、展箱、动画等形式向公众展出。项目计划制作200平方米的大型展览,展示内容设计已经完成,多媒体制作正在进行中。

近几年发表的科研论文:

 

1.  Liu Y-J, Mu Y-J , Zhu Y-G, Ding H, Arens NC, 2007. Which ornamental plant species effectively remove benzene from indoor air?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51:650-654.

2.  Liu YJ, NC Arens, CS Li, 2007. Range change in Metasequoia: relationship to paleoclimate.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154:115-127.

3.  Liu YJ, Tong YP, Zhu YG, Ding H, 2006. Leaf chlorophyll readings as an indicator for spinach yield and nutritional quality with different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29:1207-1217.

4.  Liu YJ, Zhu YG, Ding H. 2007. Lead and cadmium in leaves of deciduous trees in Beijing, China: Development of a metal accumulation index (MAI).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45:387-390.

5.  Liu YJ, Ding H, Zhu YG. 2005. Metal bioaccumulation in plant leaves from an industrious area and the Botanical Garden in Beij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7(2):294-301.

6.  Liu YJ, Li CS, Wang YF, 1999. Studies on fossil Metasequoia from north-east China and their taxonomic implications. The Botanical Journal of Linnean Society,130:267-297.

7.  刘艳菊, 朱永官, 丁 辉, 郭 伟, 陈 正, 刘文菊, 2007. 根表铁膜对水稻根吸铅的影响。环境化学, 26(3):327-330。

8.  刘艳菊,丁辉,朱永官,2005。室内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污染现状与降解途径研究进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以科学发展观促进科技创新(上)。科技导报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527-532。

9.  刘艳菊,丁辉,朱永官。2004。大气污染物作用下植物叶片表皮微形态特征变化的研究进展。植物科学进展, 6:125-132。

10.  刘艳菊,朱永官,丁辉,童依平。2004。不同氮肥水平下SPAD读数与菠菜硝态氮含量关系的初步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3(3):484-487。

11.  刘艳菊,丁辉。2003。植物叶片相对吸硫量的研究及在绿化中的应用。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6(2):10-15。

12.  刘艳菊,李承森,王宇飞,NC Arens,2003。活化石植物——水杉。植物学报,45(增刊):59-63。

13.  刘艳菊,丁辉,2002。首钢邻山植物大气污染忍耐指数季节变化的研究及其对相似工业区绿化的指导作用。第七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会议论文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南京。44-45。

14.  刘艳菊,丁辉,2002。植物与大气污染的反应与西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二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P.79-86。

15.  刘艳菊,丁辉,2001。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与城市绿化。植物学通报,18(5):577-586。

16.  刘艳菊,丁辉,王辉,2001。首钢和植物园邻山植物叶片含硫量对比的研究。中国环境科学, 21(6) : 498–502。

17.  刘艳菊, 2000。水杉研究新进展。植物学通报。17(专辑):165-171。

18.刘艳菊,李承森,2000。中国辽宁省始新世水杉的研究。植物学报。42(8):873-878。

学术兼职:

中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理事(1998-2003,2003-2008)

中国生态学会会员

发现杂志社理事(2003-2008)

获奖励情况:

2001      北京市青年科技论文三等奖

1996 中国科学院地奥奖学金二等奖

1993-1994 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优秀学生奖学金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