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垄技术:我国自主研发的重大科技成果有待转化 ——是“增耕地、增粮食和保水、减灾、降碳、健康”等关键普用技术
导语: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共同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2023》显示:2022年,全球24亿人处于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其中9亿深陷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素有国际粮仓之称的乌克兰因俄乌局势的升级,和全球气候的变化,让“粮食危机”再度成为了各国的热点议题。
中国利用全球不到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粮食增长已面临“天花板”;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长期过量使用,环境和食物污染挑战国民健康;耕地犁底层硬化并不断上移,道路建设和村庄建设硬化面积大,藏水功能下降,几乎是逢大雨便成水灾,危害国民生命财产安全。
我国要建设中国色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要永续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农业资源和水资源,必须要有强大的国家战略根基。
在此背景下,如何活化利用犁底层及其以下土壤资源,以及尚未开发或尚未完全开发利用的盐碱地,其他宜耕荒漠化及边际土地资源,统筹增加农业资源和水资源来源,助力耕地面积增加、农业增长、民生改善,实现“增耕地、增粮食和保水、减灾、降碳、健康”的目标,是广西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韦本辉多年来的夙愿,他们团队历经15年艰辛,成功发明了农耕新方法“粉垄技术”。
粉垄技术,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国际领先水平”重大科技成果
15年来,在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等专家支持下,广西农科院韦本辉团队发明“粉垄技术”,已经形成“粉垄农机+粉垄耕作+粉垄栽培”的“粉垄农业”技术体系,有望成为“农业增长”和“民生改善”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表现在:(1)将是农业新的“增长极”——可提升现有耕地生产力和活化利用各类盐碱地,能大幅增加农业资源来源;在广西、新疆、西藏等28个省50余种作物应用,不增加人工和肥水等成本,耕地增产10%-50%(产品质量提升5%)、盐碱地增产20%-100%,增贮天然降水100%,减轻旱涝台风灾害20%-30%,固碳减排20%-50%。(2)将在民生改善上产生新的“保障极”——粉垄“土壤水库”和活化“物理肥力”、作物根系深扎,可减轻旱、涝和台风等自然灾害,使农业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亦能增产;可减轻水土气环境和食物的污染,为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保障国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新的平台。
粉垄技术,袁隆平、赵其国院士誉为“农耕革命”;刘旭院士等成果鉴定为“原创性”,农业部组织张洪程院士等评价达“国际领先水平”;张新友、山仑等10多位院士给予高度肯定与支持。该技术产生的新一轮“增粮、提质、保水(节水)、减灾、降碳”等诸多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机、耕作、土壤、栽培、育种和水利、环保、气候等领域专家,所想求解的部分科学难题,是国家和民族之大幸。
我国自主发明的粉垄农耕技术,必将在中国和世界流行千秋造福人类;这一重大科技成果有待全面推广,必将助力中国色现代化强国建设。
粉垄技术应用,我国耕地资源、水资源和“物理肥力”将可获得大幅度增长。
促进耕地提升生产力的增长极。粉垄技术可活化利用宜耕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物理肥力,是绿色农业增长的新一极。耕地是农业的基础的基础,而提高耕地生产力的出路在活化利用犁底层及其以下土壤资源。粉垄耕作,采用发明的“立式钻头”耕具,正反配组、垂直深旋耕耕作,因在500转/分钟高速旋切粉碎土壤、不乱土层、土壤变成颗粒状、团粒结构表面光滑、一次性完成整地,耕作机械重轮不再反复碾压,土壤保持粉碎垄起悬松(因此而命名为“粉垄”)直接成为海绵农田,生产能力提高10-30%,以平均20%计,相当于将现有耕地1亩变成1.2亩,如我国18亿亩耕地的10亿亩应用于粉垄耕作,相当增加2亿亩耕地的生产能力,总体将变成20亿亩耕地的产出量,粉垄技术是挖掘耕地提升生产力的内涵增长极。
“农业资源”的增长极。我国尚未开发利用或尚未完全开发利用的盐碱地5亿亩,通过粉垄耕作的物理性改造,加上应用于果园土地生产能力提升1亿亩,其他荒漠化及边际土地1亿亩,可增加耕地资源7亿亩,粉垄技术是物理性改造盐碱地及其他宜耕土地的“农业资源”的增长极。
水资源、物理肥力增长极。上述耕地粉垄10亿亩和盐碱地等土地资源改造7亿亩,耕作层比传统耕作加深1倍,加上土壤颗粒化,土壤孔隙度大,建造了比传统耕作扩大1倍的“土壤水库”、 “氧气库”和“土壤微生物库”,每亩粉垄耕作耕地每年可增加天然降水200立方,上述两项17亿亩耕地可每年增贮天然降水3400亿立方。同时,土壤及其空域的天然降水、空气氧气、温度湿度、太阳光能等“五大自然资源”的再度倍数增用,增加挖掘的“物理肥力”巨大,粉垄技术是耕地和增加耕地资源的外延性水资源、物理肥力增长极。
粮食总量可多养活人口的增长极。上述粉垄耕作10亿亩,按每亩耕地每年增产粮食100公斤,可增产粮食1000亿公斤;盐碱地等可活化利用耕地资源7亿亩,作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种植利用,所增加的农产品折算粮食每亩300公斤,至少粮食总量增加2100亿公斤。这两项合计我国每年可增加粮食3000多亿公斤,至少多养活5亿人口。可见,粉垄耕作,将尚未利用的农业资源变成可利用资源,筑牢我国农业根基;将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直接“制造者”的“五大自然资源”加以倍数增用。就可让我国农业,由现行的重“化学品”农业回移自然性的绿色发展之路,粉垄技术将是粮食总量可多养活几亿人口的增长极。
国民食物来源健康化增长极。粉垄技术亦是有益国民健康、减灾助生命财产安全的民生改善的新一极。上述我国通过粉垄耕作增加耕地生产力2亿亩和盐碱地等变良田生产力7亿亩等,两者可视为增加耕地资源9亿亩,极大扩大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生产的耕地来源;粉垄耕作可活化的尚未利用的大量“物理肥力”,可代替部分化肥等“化学肥力”,可节省大量化肥施用量。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全国人口够吃就好的原则,调整原来追求高产再高产的粮食生产方针,走既保国家粮食安全、又让农业回归自然的发展道路。粉垄技术可使国民粮食等食物来源健康化。届时,国民吃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基本上属于健康食物,使国民身体更加健康,这应当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最大的民生。
减灾效应增长极。国土耕地和盐碱地粉垄耕作17亿亩,其耕地水库每年可增贮天然降水3000余亿立方,除了减少干旱自然灾害之外,可大幅度减少洪涝灾害,为我国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新的平台,粉垄技术减灾效应让国民生命财产更加安全,意义非凡。
11个省、自治区应用改造盐碱地获得成功
10多年来,粉垄技术,应用于山东、吉林、宁夏、新疆、西藏、陝西、河北、河南、甘肃、内蒙古、青海等11个省(自治区)的轻度、中度和重度3种类型的盐碱地改造,直接取得成功。其中典型:
山东粉垄改造重度盐碱地。2017-2019年,由科技部推荐,广西农科院和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由韦本辉团队执行利用粉垄技术,合作改造滨海的重度、中度盐碱地获得成功。含盐量9-11‰的重度盐碱地,经过3次粉垄耕作处理,测定结果显示0-20厘米土层盐含量比对照下降了57.41%,种植冬小麦,经中国科学院等专家测产,小麦亩产372.15公斤,比对照146.39公斤增产225.76公斤、增幅154.22%。
新疆粉垄改造重度盐碱地。库尔勒市尉犁县兴平乡重度盐碱地粉垄耕作,深度40厘米,2016年4月种植棉花,当年9月9日经中科院、中国农科院、清华大学等专家现场测产,亩增籽棉124.7公斤、增幅48.80%;同一地块,2017年2月进行第二次粉垄耕作,种植棉花,2019年经中国农科院等专家测产,亩增籽棉185.45公斤、增幅81.70%。
新疆石河子大学刘洪光教授与韦本辉团队合作,利用粉垄耕作,对南疆图木舒克含盐11.3‰重度盐碱地进行粉垄耕作改造,0~20厘米土层土壤盐分含量下降93.8%,20-40厘米土壤盐分含量增加53.2%;2020、2021年棉花分别增产72.61%、70.36%。
山东中度类型盐碱地粉垄耕作改造。东营土壤含盐量3-6‰中度类型盐碱地,粉垄耕作1次直接种植玉米,经中国科学院等专家测产,亩产达492公斤,比对照388公斤亩增104公斤、增产率26.80%。
陕西省富平县轻度类型盐碱地粉垄耕作改造。陕西省富平县曹村镇轻度盐碱地粉垄耕作1次(深度35厘米)种植小麦,经中科院、西北农林大学等专家测产,亩增121.37公斤、增产率为29.90%;第二茬种植夏玉米,经中科院等专家测产,亩增193.87公斤、增幅为34.89%。
西藏、青海高原的盐碱地粉垄耕作增产效果显著。2021年,西藏山南市扎囊县扎其乡藏仲村盐碱地粉垄耕作,全盐含量下降69.88%、青稞增产38.67%。2023年,青海省湟源县粉垄盐碱地降盐44.21%、饲用青贮玉米增产22%。
粉垄“钻耕”碎土农耕技术,代表着世界继刀耕火种到锄地、犁地的“第四套”农耕文明,由我国科学家自主发明;在韦本辉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担当和使命。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技兴农、产业报国”的理念,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可敬可佩的榜样。他的创新精神和对农业事业的执着追求,将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农业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人物简介:韦本辉,粉垄技术发明人,广西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参加工作和入党均已50年。广西推荐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人物奖”、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