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委员会专栏 > 文章正文

项目简介:   项目是地球科学部农业科学技术的土壤学研究。由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主持、沈阳应用生态所,浙大、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南农大等14个单位300多人参加。

针对我国人多地少、土壤超强度利用和经济快速发展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土壤质量形成、演变的过程,如土壤养分非均衡化、酸化、污染等;土-水、土-气、土-岩等系统的物质交换规律及其对水体、大气环境质量及人畜健康的影响机制与对土壤质量的返馈;土壤质量指标、分级标准与量化表达及土壤质量制图;提出国家土壤质量基准建议方案;典型地区土壤质量时空变异规律及其与自然要素和人为活动的关系;探明主要耕地土壤质量的限制因子及定向培育原理。

在归纳凝练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创建了"质量土壤学",提出我国土壤质量的科学概念,制定表征土壤质量的指标、最小数据集,集成了土壤质量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土壤质量的评价体系;

揭示了水稻土、红壤、潮土、黑土等主要耕地土壤质量的现状及肥力质量的演变格局,编制了土壤质量数据库及建成1:100万中国土壤数据平台;

提出了水稻土可持续利用的理论。率先发表了稻田磷素环境警戒值;阐明太湖平原不同土地利用系统径流产生的过程、机制和规律,测定了土壤氮、磷迁移的数量,证明了稻田不是太湖水体氮磷面源污染的主因,总结了稻田保护生态环境和确保可持续利用的功能。向国家提出了保护稻田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的建议。

项目已发表CSCD收录论文489篇,SCI和EI收录论文286篇,出版专著3部,对我国现代土壤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CSCD论文引用818次, 被SCI论文引用 903 次。单篇最高他引42次。引领了国内土壤、环境、生态等各领域和国家科技、农业、环境、资源等各部门的土壤质量研究的新方向。项目成果分别已获得有关省科技进步1等奖2次,二等奖3次,有5名研究骨干获得国家杰青基金。保护稻田等建议已被中办及有关省市所采纳。

主要发现点:

1、构建了"质量土壤学",发展了现代土壤学的理论。a)"质量土壤学"是关于土壤质量演变的过程和机制,退化土壤的修复与提高、土壤质量定向培育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土壤学;b) 阐述了我国土壤质量的概念:土壤不仅是人类食物和纤维的提供者,而且还是污染物的消纳器,空气洁净器和水资源储存库与过滤器,并与人畜健康密切有关。土壤质量是土壤肥力质量、环境质量和健康质量的综合量度c)建立了我国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标准和最小数据集及科学评价方法;d)集成了土壤质量研究的系统方法: e)构建了中国1:100万的土壤质量数据平台。支撑的代表性论文序号:1, 2,3,6,7,9 以及专著:《健康土壤学》2005/07,《太湖流域土-水间的物质交换与水环境质量》2006,/02和相关论文180篇。属地球科学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土壤化学、土壤地理学和土壤生态学(土壤学其他学科)。

2、揭示了我国主要类型耕地土壤质量的特征、现状和时空演变的规律。a)20年来我国水稻土、红壤、潮土、黑土的耕地土壤肥力质量稳中有升,有机质明显增加(新垦黑土除外),全氮普遍提高,速效磷全面上升,但有效钾明显减少,土壤pH有一定下降,蔬菜基地氮磷流失和硝态氮的淋洗对水体或地下水的污染比较突出;b) 土壤健康质量总体良好、局部污染严重,黑土区98%面积的土壤属于清洁区,潮土区基本没有农药(六六六、DDT)的污染,但局部地区As、Cd超标比较严重,水稻土区尚清洁,局部地区出现汞、铜污染,红壤区总体良好,只有少数局部地区出现不同类型和程度的重金属污(矿区);c)阐明了土壤质量的空间变异规律,绘制了中国土壤质量图件100多幅。支撑的代表性论文序号:1,4,6,8,9及Soil Survey Horizons, 2004,45(4):129-136和SSSAJ 70(1):78-83,2006 等作为封面刊出的论文100多篇。属地球科学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土壤化学、土壤地理学和土壤生态学(土壤学其他学科)。

3、提出了水稻土可持续利用的机理。a)证明我国稻田是对水体和大气环境友好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阐明了水稻土可持续利用的机理;b)国际上率先发表了水稻土磷素环境警戒值,,阐明了太湖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径流过程和氮、磷随水迁移的规律,确证稻田还不是水体磷素面源污染的主因;c) 揭示了稻田甲烷排放规律及调控理论;d) 关于保护稻田,确保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受到国家领导的重视;支撑的代表性论文序号:4,5,8,10 及专著:《中国稻田生态系统》、《太湖流域土-水间的物质交换与水环境质量》和相关论文172篇等。属地球科学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土壤化学、土壤地理学和土壤生态学(土壤学其他学科)。

主要完成人:

1.  曹志洪

本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之一,领导与组织了整个计划的申请与执行。提出质量土壤学理论,主持制定了土壤质量指标和有关标准是发现点1, 2, 和3的主要贡献者。是第六课题组负责人,提出了保护稻田的建议书;是论文3,4, 5,8的第一或通讯作者;专著《太湖流域土-水间的物质交换与水环境质量》的主编,主持土壤质量的国际研讨会3次,是两期SCI收录杂志(荷兰、美国)关于中国土壤质量的英文论文集的客座编辑,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本人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5%。

2.  周健民

本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之一,领导和参与了研究计划、方案及土壤采样路线的制定,对发现点1,2和3作出了贡献,是第二课题组负责人之一,是保护稻田等建议的合作者;是论文7 的主要作者:揭示了红壤酸化的内在机制及氢质子影响其他离子迁移和土壤质量的原理。获得了国内外广泛地引用和认可。本人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3.  史学正

本项目宏观课题负责人,对发现点1,2和3作出主要贡献。提出了适合我国的表征四大类土壤质量标准与指标的理论与土壤质量的研究方法,首次建立了四大类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揭示了四大类土壤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与现状,是论文6,9的主要作者。获得了国内外广泛地引用和认可。本人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4.  杨林章

本项目第二课题负责人,系统研究了稻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及其在维持地力、保持作物高产优质和环境净化等方面的功能,对发现点1,2和3等有主要贡献,是专著"中国稻田生态系统"第六、十、十七章和论文2的主要作者。获得了国内外广泛地引用和认可。本人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5.  蔡祖聪

本项目第5课题负责人,对发现点1,2和3作出了主要贡献,论文10 的通讯作者,证明了我国过去20年来土壤有机质呈上升趋势,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汇,发现了冬季降水或稻田水分状况是控制稻田甲烷排放的主要因子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和认可。本人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10篇代表性论文:

1.   中国稻田生态系统/中国农业出版社.

2.   The adsorption of basic dyes from aqueous solution on modified peat-resin particle /WATER RESEARCH 37 (7)

3.   解译土壤质量演变规律,确保土壤资源持续利用/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4.   Selenium geochemistry of paddy soil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6(2001): 335-339

5.   Effect of phosphate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 phosphorus (P) losses from paddy soil / CHEMOSPHERE

6.   Reference benchmarks relating to great groups of genetic soil clssification of China with soil taxonomy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7.   Charg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clay surface with interacting electric double layers / SOILSCIENCE

8.   Soil quality evolution after land use change from paddy soil to vegetable land/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9.   Using GIS spatial distribution to predict soil organic carbon in subtropicalChina /PEDOSPHERE 14 (4): 425-431

10.  The effect of growth soybean (Gycine.max.L) on emission of N2O from Soil /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