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建立“廊链汇”两创融合新机制
日期: 2025年01月22日 09:11 来源:浙江省科技厅
依“廊”强创、聚“链”成群。金华市充分发挥浙中科创走廊创新引领作用,推进平台、人才、项目、资金等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和自由流动,赋能金华市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布局培育十条重点产业链,统筹打好融链畅链、强链延链、稳链固链组合拳。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抢滩破冰,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推动校企联合攻关,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优地,激活金华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
模式路径一:政府主导构建“先用后转”成果池。由武义县政府牵头,聚焦电动工具产业,量身定制“先用后转”成果池。通过引进建设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武义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立足本地产业,摸排需求、精准匹配、持续对接,推动“先用后转”成果池建设,校企合作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助力科研资源向山区县精准转移转化。“先用后转”模式已惠及60家企业,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金额超7300余万元,推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1000余项、企业技术人才需求100项以上,累计引进专家对接人数800余人次。2023年,武义县科技创新指数在浙江省山区26县中位列第一。武义寿仙谷参与完成的“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模式路径二:“百博入企”全过程管理。金华自2014年率先开展“百博入企”工作以来,每年遴选不少于100名高校博士到企业开展为期两年的产学研合作,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贯通,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增值化。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制定一套成熟的考核机制,从博士的入企时长、创新研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企业定性评价等多维度进行考核。开发“百博入企”协同服务平台,及时对挂职工作进行线上留痕,实现“百博入企”对接、管理、考评一网办理,有效减轻博士入企挂职负担,该平台被列入“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 3.0”应用建设先行试点。实施新一轮“百博入企”以来,引进省内外80余家高校的3批入企博士共394人,涵盖307家企业,协助企业实施自主研发项目立项、制定发展规划2957项,协助企业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2440项,校企合作建立研发机构217个。
模式路径三:推动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金华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加强合作,依托同步辐射大科学装置,通过设立浙江光电子研究院、建设合肥光源金华线站、建设浙江产业光源这“三步走”战略,推动大科学装置异地赋能、“沿途下蛋”。第一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指导下,金华市与浙江师范大学成立浙江光电子研究院,并完成浙江省首套、国内一流的直线段超高真空仪器互联系统的建设,聚焦产业端技术创新,已与西湖大学、今飞集团、浙江雪波蓝有限公司等开展科技合作,已孵化引育企业17家,横向输出技术额5000余万元。第二步,建成金华驻合肥飞地实验室。“金华线站”是中国首个、国际第三个软X射线共振散射束线实验室,目前已经投入试运行,并开始服务浙江有关高校院所、企业的产品检测等;“金华先进线站”,已经启动预研。第三步,建设浙江产业光源。针对浙江及长三角地区产业的特点,瞄准医药健康、高新材料等关键产业领域,建成一系列具有高效率、高分辨能力的成像、谱学、散射与衍射等先进实验方法,围绕大科学装置,催生浙中地区先进产业集群。
模式路径四:企业需求“揭榜挂帅”。2020年,金华在浙江省范围内首次推出“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机制。线上开发“揭榜挂帅”云平台,构建了全时段、市场化、专业化的对接服务系统;线下成立“揭榜挂帅”运营服务中心,组建市县联动的专业化运营团队,通过科技网格员常态化下沉企业、院校一线,挖掘成果与需求,线上线下联动,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全生命周期中,提供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服务。三年以来,“揭榜挂帅”云平台面向全球企业共发布技术攻关需求榜单6543项、总榜额69.38亿元;帮助390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605项,帮助企业提高效益10.62亿元。相关做法被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深入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