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委员会专栏 > 文章正文

项目名称:    菊科及菊科艾蒿类植物系统分类、演化、区系地理及经济利用

推荐单位:    中国科学院

项目简介:    菊科是世界、也是中国种子植物含属、种数最多、分布最广、亲缘关系复杂,经济价值也大的科,而菊科艾蒿类(蒿属、绢蒿属及其近缘属)起源、系统演化复杂、分布区广、经济价值也大。研究包括:

1、在原研究种类多、亲缘关系复杂的菊科艾蒿类(蒿属及绢蒿属),后增加研究蒲公英属植物,编著《中国植物志》第76(2)、80(2)两卷册。

2、先后发现并发表两个进化上特殊的属-紊蒿属与管花蒲公英属,并先后发表有关菊科内容的论文70篇(推荐书中未全部列出)。

3、在完成编著《中国植物志》第76(2)及发表若干篇论文及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后,在英、法、荷兰、美、印、日等10多个大标本馆研究与鉴定了约20万分菊科标本,发表了东南亚、南亚次大陆、旧大陆(亚欧非三洲)及新大陆(北中南美洲及大洋洲)、至全世界蒿属及绢蒿属种类,共475种、101变种。

4、与微观的比较形态、解剖、成分化学、孢粉学(包括古孢粉)及"谱系分枝分析"结合,先研究了菊科艾蒿类及其近缘属起源、系统演化关系,再研究了菊科的起源、各族头状花序内花的结构,从原始到进化的系统演化关系,各属在世界分布的特点、区系地理分区及重要的经济用途等。

5.林还应英国林奈学会邀请,为"林奈模式标本馆"菊科蒿属、芙蓉菊属及菊蒿属"模式标本"作"专家确认"工作。

7.1986年初,应李约瑟博士(Dr. Joseph Needham)邀请到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向同仁介绍"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8、林组织召开了"国际菊科艾蒿类植物研讨会"有120多名国内外专家出席大会交流,并出版会议《论文集》。

根据中山大学医学情报研究所检索结果证明(详见附件3):1、检索林有润发表的有关菊科论著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网络版》(Web of Science,1999-2007)引用50次;2、中国引文数据库及Google学术高级搜索,林有润发表的有关菊科20篇论著共被引用131次,其中他引112次。

主要发现点:  1、研究菊科艾蒿类(含蒿属及绢蒿属)及蒲公英属的系统分类、分布,编著《中国植物志》第76(2)卷及第80(2)卷。首次报导中国有蒿属及绢蒿属217种、47变种,蒲公英属77种:a、首次将世界蒿属区分为3亚属、9组;b、纠正前人将头状花序含花少、管状花的雌蕊不孕育的种类,作原始组的不合理的观点;c、纠正前人对蒿属30多种混乱上百年的错误鉴定的种类与不科学的结论等;d、首次将绢蒿属区分为3组;e、建立了"菊科艾蒿类演化系统"与第三、四纪在地球古陆上的迁移路线。林有润应邀对林奈菊科蒿属等3属作“专家确认”工作;(植物分类学,1、2、3、9、10)

2、经研究,报导了东南亚9国有蒿属植物23种、1变种,南亚次大陆有蒿属及绢蒿属植物58种、10变种,旧大陆(亚、欧、非三洲)有蒿属及绢蒿属植物420种、92变种,新大陆(北、中、南美洲及大洋洲)有蒿属及绢蒿属植物80种、10变种。最后整理了全世界的蒿属及绢蒿属植物种类有475种、101变种。其中270多种是洲际共同分布或间断分布的种。首次提出上述两属在世界上的区系分区分5大区、21亚区、42地区成分;(植物分类学,1、3)

3、从微观、多学科,如比较形态、解剖、成分化学、孢粉学(包括古孢粉学)、染色体及"谱系分枝分析法"配合,研究了艾蒿类植物的起源、系统演化、区系地理等。提出艾蒿类植物"起源中心"在亚洲北部,而"现代分布中心"在北半球的温带至亚热带地区,"分布区的密集中心"在亚洲中部至中国三北,而在中国从东北向西及西南成"三斜带密集带谱"分布的特点;(植物分类学,1、4、8)

4、研究了"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地区蒿属植物区系地理时,提出该地区是一特殊的分区--区系亚区。既是蒿属第三纪冰期时的"避难所";冰后期次生种的"次生起源中心"、分化中心与"第二个分布区的密集中心";是古特有种与新的区域性特有种的"混居处",在该区内有64种、13变种之多;(植物分类学,1、2)

5、结合经济利用与栽培,研究、考证、发掘与首次报导了艾蒿类植物中30多种药用性能好的植物,如青蒿(黄花蒿)抗疟,艾蒿、猪毛蒿、茵陈蒿、蛔蒿消炎、止血等。还介绍了艾蒿类在西北省区的牧草及防风固沙植物的价值;(植物药理学,1、5、6、7)

6、先后发表两个进化上特殊的属——紊蒿属与管花蒲公英属;(植物分类学,1)

7、从多学科结合研究了世界含属、种数最多的科--菊科,首次引入"超族"的新等级,纠正前人对菊科各族间亲缘与进化,提出菊科新的分类、系统演化、分布、区系地理及第三、四纪在地球古陆上的迁移等的新见解与新的观点。还提出中国菊科各属的系统序列和中国菊科经济利用等。将世界菊科区系成分,分为4大区、27亚区;(植物分类学,7)

主要完成人:  1.   林有润

领导、设计与指导本项目工作,并担负主要的科研工作。包括先研究菊科艾蒿类植物(蒿属及绢蒿属)的系统分类与区系地理,并结合经济利用、尤其与药用植物分类、鉴别、资源的开发利用。主编《中国植物志》第76(2)、80(2卷)等9部,参加编著并已出版的专著31部。另外,研究领域不断的扩大与深入,研究了东南亚、南亚次大陆、旧大陆及新大陆的种类,再与微观的比较形态、孢粉、化学、染色体、谱系分枝分析等多学科配合,研究了菊科,菊科蒿属等的起源、系统分类、演化、分布及经济利用。组织召开了"国际菊科艾蒿类植物学术研讨会"(2005,11.5-8.)。为推荐项目所有发现点1-7点均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5%以上。

2.   蒋林

1.菊科春黄菊族药用植物,2。菊科代表植物的花粉形态以及菊科蒿属植物比较形态与解剖学、孢粉学、染色体、谱系分枝分析的研究工作,3。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地区蒿属、绢蒿属和蒲公英属植物的野外考察和样品采集。为推荐项目所有发现点的第3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3.   徐良

对我国中药现代化,促进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包括青蒿(黄花蒿)GAP生产、规程设计,以及提高中药质量、产业化生产为国际化抗疟药生产发挥重要作用。为推荐项目所有发现点的第5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5%。

4.   葛学军

主要研究蒲公英属植物系统分类、分布及应用研究并编辑《中国植物志》第80(2)卷(蒲公英属)工作,共整理出蒲公英属植物77种。为推荐项目所有发现点的第1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5%。

5.   熊星

从事菊科艾蒿类植物染色体及染色体在蒿属系统演化的研究。为推荐项目所有发现点的第3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25%。

10篇代表性论文:  1.   论蒿属的演化系统兼论蒿属与邻近属的亲缘关系(On the System of the Genus Artemisia Linn.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its Allise)

2.   中国菊科植物的系统分类与区系成分的初步研究(On the Primary Study of the Systematics and Floristics of Compositae from China)

3.   论世界蒿属植物区系(On the Floristics of Artemisia L. in the World)

4.   蒿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研究(一)

5.   中华本草在国际抗虐重大贡献及华南万顷黄花蒿GAP产业化生产与研究

6.   A New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Science Press)

7.   菊科植物的系统分类与区系地理的初步探讨

8.   中国蒿属比较形态和解剖学研究(II).花粉形态

9.   《中国植物志》第76(2)卷

10.  《中国植物志》第82(2)卷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