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国务院扶贫办的最新数字表明,2004年是近5年来全国贫困人口减少幅度最大的一年。全国农村人均收入668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减少290万人,下降10%;人均收入924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减少了640万人,下降1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持久的和富有成效的扶贫开发计划,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去年在上海召开的全球扶贫大会,充分肯定了中国扶贫成就。
人们在欣喜的同时,也冷静地注意到,目前中国贫困人口还有2610万人,中国扶贫开发事业任重而道远:
--今后6年的减贫任务更重。实施为期10年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前4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590万人,平均每年减少约150万人,目前贫困人口还有2610万。按照目前的投入力度和减贫进度,到2010年实现 “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难度很大。
--暖而复寒、饱而复饥的情况严峻。刚刚脱贫不久的群体抗灾能力弱,稍有变故就可能重新返贫。如2003年有1460万贫困人口脱贫,却又有1540万人返贫。这在近20年扶贫开发进程中还是第一次,引起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贫困农民与一般农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1992年贫困农民的收入上限与一般农民之比为1∶2.45,2003年为1∶4.12,2004年扩大到1∶4.39。贫困农民的弱势地位更为突出,使中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面临严峻考验。
专家分析,进入21世纪,我国贫困人口下降速度明显趋缓,主要有3个原因,一是解决剩余贫困人口温饱问题难度明显增大,他们大多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更差的地区,二是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每年都有部分人因灾返贫,三是一些地方工作不适应扶贫开发形势的新变化。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让贫困群体分享社会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成果。中国政府在去年召开的全球扶贫大会上庄严承诺,到2010年基本解决我国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增加扶贫投入,积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表明了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的决心和信心。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3日表示,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国明确把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和产业化扶贫作为新阶段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实施整村推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全国已确定了14.8万个重点贫困村,覆盖了80%的贫困人口。其中9.5万个村已制定扶贫规划,现已完成实施2.99万个。今年要重点再抓好3.55万个村的整村推进。内蒙古、广西、贵州、湖南、湖北等省、自治区已决定,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80%以上用于整村推进。
--加强转移培训,促进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今后6年要完成现有1300多万贫困劳动力的转移培训。目前国家扶贫资金中用于培训的比例大体在5%左右,今年要提高到10%以上。
--实施产业化扶贫,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国务院扶贫办认定了首批260个扶贫龙头企业,覆盖了300万贫困农户。各级扶贫部门正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在安排贴息贷款、基地建设和培训贫困劳动力方面予以支持。
为了让2610万人尽快脱贫,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资金投入。今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增加8亿元,达到130亿元,各地特别是省级财政也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同时,今年中央财政准备安排1亿元贴息资金,直接下放到200个重点县,支持扶贫贷款的发放工作。
为了让2610万人尽快脱贫,全社会进一步加大了扶持力度。据最新统计,各级党政机关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去年向贫困地区投入、引进的各类资金总量达到了150亿元,超过了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规模。引导、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已经成为中国扶贫开发事业的一大特色,
让2610万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小康,不仅将为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也将为全球消除贫困作出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