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委员会专栏 > 文章正文

项目名称:    ZnO基材料生长、P型掺杂与室温电致发光研究

推荐单位:    浙江省

项目简介:    本项目涉及新型半导体材料与光电子领域。直接宽带隙半导体ZnO是一种优良潜质的短波长光电子材料,它在紫外、紫蓝光波段的发光二极管(LED)和激光器(LD)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要实现应用,必须解决材料质量、p型掺杂及电致发光等重要科学问题。在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资助下,通过研究发现了p型掺杂新现象, 建立了3个理论模型阐述了其机理,找到了4种新方法,制备出质量良好的p型ZnO和同质pn结,实现了室温电致发光,主要创新成果如下:⑴ 首先提出了N替代-H钝化的p型掺杂方法,发现了非平衡态掺杂机制可解决ZnO中N固溶度低的国际难题,首次用磁控溅射N掺杂法制备出p型ZnO;首创了Al-N共掺杂、NO-N2O混合源掺杂方法等,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p型ZnO。建立了"N、H共激活"等理论模型,阐明了p型掺杂机理。研究中形成了20余项发明专利,已授权10余项,拥有一系列核心技术专利,保护了我国在ZnO光电器件应用方面的知识产权。(2) 国际上首次提出非平衡低温生长与氧离子补偿相结合的方法,在非晶玻璃衬底上生长出高度C轴取向的ZnO晶体薄膜,发现了富Zn界面层在由非晶向高选择性生长转变中的作用机制,该项结果发表后单篇被他引35次,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同。(3) 国际上第一个由MOCVD方法研制出同质ZnO pn结和LED原型器件,成功实现了室温电致发光,验证本项目的研究思想与方法是可行的, 为我国ZnO 光电器件应用奠定了基础。本项目的ZnO p型掺杂及机理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同质ZnO pn结室温电致发光研究取得突破。共发表论文126篇,被SCI收录论文95篇,影响因子大于1.5的材料领域国际期刊论文53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4.0的材料物理领域国际公认权威期刊APL 10篇、JPCB 1篇,论文被SCI他引326次。本项目研究工作得到同行广泛关注和认同,被美国ZnO研究权威推荐在2006 MRS的ZnO专题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在11个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ZnO专题大会上作了邀请报告7次,大会报告9次,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主要发现点:  (1) 首先提出了N替代-H钝化的p型掺杂方法,发现了非平衡态掺杂机制可解决ZnO中N固溶度低的国际难题,首次用磁控溅射N掺杂法制备出p型ZnO和首个Si基ZnO同质p-n结,N替代、H钝化的掺杂原理已成为目前国际上实现p型ZnO的主要指导性原理之一。(发现点所属学科:半导体材料,支持发现点的代表性论文8和9)

(2) 国际首创Al-N施主、受主共掺的ZnO p型掺杂方法,发现了N-Al-N复合体是N固溶度提高的重要原因,首次验证了Al-N共掺技术对ZnOp型导电性的显著增强作用,实验上制备出Al、N共掺的p型ZnO和ZnO同质pn结。首先发现了随生长温度Al-N共掺ZnO导电类型n与p互变的新现象,建立了N、H共激活理论模型描述导电类型互变机理,为实现Al-N共掺ZnO薄膜n型与p型的实时可控生长提供理论指导。(发现点所属学科:半导体材料,半导体物理,支持发现点的代表性论文1、2和3)

(3) 首次提出NO-N2O混合源掺杂的方法,有效降低ZnO中N受主的形成能,克服了平衡态掺杂难的国际难题,并由MOCVD技术生长出低阻p型ZnO晶体薄膜,实验上揭示了空穴传输特性对生长气氛的依赖关系。(发现点所属学科:半导体材料,支持发现点的代表性论文7)

(4) 首次由MOCVD技术研制出ZnO基同质p-n 结双层结构发光二极管(LEDs)原型器件,实现了室温电注入发光。验证了本项目提出的MOCVD方法p型掺杂技术路线是可行的,适合工业化生产,实际意义极其重大,为ZnO 基发光器件成功走向应用迈出了重要而关键的一步。(发现点所属学科:半导体光电子学,支持发现点的代表性论文10和7)

(5) 首次提出非平衡低温生长与氧离子补偿相结合的方法,在非晶玻璃上生长出高度C轴取向的ZnO晶体薄膜,发现了富Zn界面层在由非晶向高选择性生长转变中的作用机制。(发现点所属学科:半导体材料,支持发现点的代表性论文6)

(6) 首次提出富氧生长的Li掺杂模型,并制备出Li掺杂的p型ZnO晶体薄膜。实验上首次测定出ZnO中Li受主的能级位置,证明了其为浅施主能级。探明并首先获得最佳生长窗口,制备出Li掺杂的ZnO同质pn结,为ZnO的p型掺杂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论文是国际上第一篇利用I族掺杂元素实现p型ZnO的报道,具有原始创新性。(发现点所属学科:半导体材料,支持发现点的代表性论文5)

本项目6个发现点的依据请参见附件三-3的查新报告。

主要完成人:  1.   叶志镇

是创新点1、2、3、4、6主要贡献者,工作量70%。(1)首先提出了N替代-H钝化的p型掺杂技术路线并制备出p型ZnO;(2)国际首创Al-N共掺法制备p型ZnO,发现了随生长温度Al-N共掺ZnO导电类型n与p互变的新现象,建立了N、H共激活理论模型描述导机理;(3) 首次提出NO-N2O混合源掺杂, 由MOCVD技术生长出低阻p型ZnO晶体薄膜;(4) 首次由MOCVD技术研制出ZnO同质p-n 结和LEDs原型器件,实现了室温电注入发光;(5) 首次提出富氧生长的Li掺杂模型,并制备出Li掺杂的p型ZnO晶体薄膜

2.   吴惠桢

是创新点5主要贡献者,工作量60%。首次提出非平衡低温生长与氧离子补偿相结合的低温物理生长方法,在非晶衬底上实现了高度c-轴取向ZnO薄膜,发现了在非晶玻璃衬底上沉积的ZnO薄膜中填隙Zn点缺陷的声子模(位于575.5 cm-1),发表ZnO相关SCI论文20余篇,他人引用近100次,单篇他引35次。

3.   吕建国

主要参与了创新点1、2的研究工作,参与本项目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 。(1)参与提出了N替代-H钝化的p型掺杂技术路线,并完成制备出p型ZnO;(2)参与提出了国际首创Al-N共掺法制备p型ZnO,参与建立了N、H共激活理论模型描述导机理。(3) 部分参与由MOCVD技术研制出ZnO同质p-n 结和LEDs原型器件,实现了室温电注入发光。

4.   朱丽萍

参与了创新点2、3工作,参与本项目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1) 部分参与创新点2工作,参与完成共掺杂N原子活性模型,揭示了ZnO导电类型随生长温度变化的机理;(2) 部分参与创新点3,4工作研制出国际上第一个铝氮共掺的ZnO同质pn结,二极管正向电流达10毫安量级,并采用MOCVD技术制备ZnO基同质LED原型器件。

5.   黄靖云

参与了发现点1、2、3和4的部分工作。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70%。主要学术贡献是:发现点1:参与完成N替代-H钝化的ZnO p型掺杂理论模型,参与提出磁控溅射非平衡掺氮制备p型ZnO晶体薄膜的技术路线。发现点2:参与提出Al-N共掺制备p型ZnO晶体薄膜的技术路线,参加部分研究工作。发现点3:参与提出MOCVD中增加等离子辅助掺杂的思路,参与利用MOCVD技术进行p型掺杂研究的部分工作。发现点4:参与提出制备同质ZnO LED以实现室温电注入发光的思路

10篇代表性论文:  1.   P-type conduction in N-Al co-doped ZnO thin films, Appl. Phys. Lett., 85(15): 3134-3135

2.   Control of conduction type in Al- and N- co-doped ZnO thin films, Appl. Phys. Lett., 86(20): 202106

3.   ZnO p-n homojunctions and ohmic contatcts to Al-N co-doped p-type ZnO, Appl. Phys. Lett., 87 (9): 092103

4.   P-type behavior in In-N co-doped ZnO thin films, Appl. Phys. Lett., 87 (25): 252106

5.   Dopant source choice for formation of p-type ZnO: Li acceptor, Appl. Phys. Lett., 88 (6): 062107

6.   Low-temperature epitaxy of ZnO films on Si(001) and silica by reactive e-beam evaporation, J. Cryst. Growth, 217 (1-2): 131-137

7.   Low-pressure MOCVD growth of p-type ZnO thin films by using NO as the dopant source, J. Cryst. Growth, 265 (1-2): 133-136

8.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type ZnO films by DC reactive magnetron sputtering, J. Cryst. Growth, 253 (1-4): 258-264

9.   P-type ZnO films deposited by DC reactive magnetron sputtering at different ammonia concentrations, Mater. Lett., 57 (22-23): 3311-3314

10.  MOCVD法制备同质ZnO发光二极管, 《半导体学报》, 26 (11):2264-2266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