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玉村,男,汉族,1943年9月生,福建龙岩市人。中共党员,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动物繁殖专家组(CBSG)专家,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名誉理事,中国大熊猫繁育委员会委员,《`科学中国人》专家委员会,生命科学与医药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克隆大熊猫专家组专家,福建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四届党代表,福建省八届政协委员,福建省六届科协委员,福州市九、十届人大代表,福州市五、六届科协常委。1991年亨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野生动物尤其是国宝──大熊猫研究三十多年。在他的带领和兄弟单位帮助下,为大熊猫移地保护和科研工作做出了特殊贡献。他大胆提出:提高海拔、回归自然的 创新思路,解决了低海拔、高气温的东南沿海大熊猫繁殖难题。取得多次繁殖成功并创造了高龄大熊猫18、19岁产仔、母仔同存的世界纪录。他主张对动物进行科学驯化,既增加运动量又为医疗、科研创造有利条件。为此,首次为我国获得大熊猫无干扰生理常数,全面掌握大熊猫初乳及奶的成份,率先发现严重威胁大熊猫健康,造成急性死亡的急性出血性肠炎的病原菌为赖氨酸脱梭酶大肠埃希氏菌,率先报道大熊猫急性胰腺炎、肠道霉菌、高血压病等,填补了本学科多项空白。他撰写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大熊猫繁殖生物研究》和《大熊猫在福州的饲养、繁殖和疾病防治研究》分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大熊猫发情期尿中雌激素的变化》和《大熊猫白内障手术摘除的探讨》分获福州市优秀论文一等奖。
九十年代末,还与中科院动物所合作,开展异种克隆大熊猫并获早期胚胎形成的成果,被中科院、工程院两院524位院士无记名投票评为“99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他曾获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优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称号,全国保护野生动物先进个人、全国建设系统优秀工作者,十三次被评为福建省、福州市劳动模范,福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专家,福建省优秀专家,首届福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福州市拔尖人才,福州市十大标兵个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