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文化艺术频道 > 文章正文

    人民日报北京12月17日电(记者马宏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和深圳市文化局合作编写的文化蓝皮书《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7)》今天在京发布。报告中指出,近年来,中央及地方财政对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热潮。同时,公共文化总体投入规模依然不足,中国群众文化服务机构的数量在逐年减少,特别是乡镇文化站6年减少近5000个,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基层文化阵地正在收缩。

  据了解,“十五”期间,中央及地方财政对于公共文化投入增幅显著。2003年,中央财政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事业投入855亿元,而2005年,支出达到5069.37亿元;1999年,国家财政对文化部系统的文化事业费拨款55.61亿元,而到2005年,达到133.82亿元。加上地方财政的文化事业投入,2005年全国文化事业经费达到495.22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240.71亿元,增长105.9%,至此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已升至40元的水平。

  公共投入的增加导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热潮,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已呈网络化格局雏形,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能力正在形成。其中,基层文化设施主要是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或群艺馆以及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的文化活动室。迄今,我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762个,绝大部分分布于县市一级;共有文化馆站41588个,其中县级2851个,乡镇文化站34593个。对于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站)是最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目前,我国的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已达到94.4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已经达到95.81%。

  “尽管如此,与财政和基建投资规模增长相比,公共文化总体投入规模依然不足。”专家们说,中央财政2005年的文化事业费只占其整个支出的0.39%;而1985年这个比例是0.52%,1995年是0.49%。同样,2004年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37.12亿元是历史最高值。但即便如此它在国家基建投资总额中只占0.09%。事实上,“九五”以后,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在全国基建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一直不超过0.2%,而此前的8个五年计划中,这个比例都在0.2%以上(三年调整期间除外),高的时候达到过0.75%(“六五”时期)或0.60%(1985年)。

  “这就是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比例却不升反降;而文化基础设施投资不过是整个经济投资过热的连带受益者。”专家认为,国家在文化方面的投入相对滞后,影响了文化的原创与积累。

  与之相对应的是,从2001年到2006年,我国群众文化服务机构总量逐年减少。其中,县一级以上的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的数量变动不大,变动明显的主要是文化站,特别是乡镇文化站。2001年乡镇文化站的总量为39348个,到2006年则减少到34593个,6年时间减少近5000个,减少12%。

  该报告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