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和谐 > 文章正文

  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使“社会更加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告诉我们,在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过程中,总要有一定的文化来支撑和推动。那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培育和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呢?根据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建设和发展,我们必须下功夫培育和建设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如果不能形成同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就不可能完成。

  人与人和谐相处需要和谐文化熏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这是因为,人是社会中最基本的元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为基本的社会关系。

  人与人之间怎样才能和睦相处呢?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言行总是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及其背后的利益诉求。社会也不是由互不联系的单个人所组成的,而是由具有相同利益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具有不同利益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由此决定了,要形成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和社会格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在具有相同利益的人之间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在具有不同利益的人之间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我们研究这种不同利益是否是根本对立的,只要不是根本对立的,我们就应该以“和”的精神来协调和处理。应该讲,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除了极少量敌我矛盾外,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们完全可以在“和”的精神下认识和处理这些利益关系。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无论在具有相同利益的人们还是在具有不同利益的人们之间,都不可能自发地形成“和”的精神或理念。“和”从来就是一种文化,是需要人们精心培育和建设的文化。在中国文字中,“和”是从“龢”简化为“咊”,再从“咊”转化而来的。“龢”的字义为人们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在庄稼旁边听听音乐看看书,过上安定康乐的生活。这是农耕社会中人们的一种物质和文化生活追求。这种追求积淀下来,形成了一种美好的“和”文化,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不仅把人们对“和”的追求上升到了新的境界,而且为“和”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基础。因此,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和谐文化的培育和熏陶,引导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各种利益关系的时候,以和为贵,和睦相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最为基本的人际关系做起,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人与社会和谐相处需要和谐文化指导

  在我们研究人与人之间如何和谐相处的时候,不难发现,人们面对的不只是单个的人,还有整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于是,一个更为复杂、更为深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了。这个问题,就是人与社会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也即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社会里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如果说,解决人与人之间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主要靠的是对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规范人的言行,那么,解决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问题,就不仅仅要对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而且要在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管理,完善社会保障,深化改革。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要确保这样的社会建设能够全面推进并获得成功,还必须建立起全社会都能够认同的社会规范。这种社会规范,包括凝聚和约束社会全体成员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法制意识和伦理道德,等等。这是什么?这就是和谐文化。因此,形成这些社会规范的过程,就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强调只有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文化,才能对这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起到伟大的反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生活中的文化不能反映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要求,那么,这种文化就有可能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起到负面的反作用。我们之所以要注意这个问题,是因为社会和谐是我们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社会建设的新构想。我们原来的文化建设中有些元素同这个构想是适应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元素都适应(比如“斗争哲学”),至于近些年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荣辱倒错、正不压邪等风气更是人民群众非常反感,干扰和谐社会建设的。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所以,在处理人与社会之间如何和谐相处这一问题的时候,重要的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大家都能认同并遵循的,体现每个人都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这样一种“和”的精神的社会规范。当然,它不是一蹴而就能够即刻形成的,而是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才能逐步建成和发展的。因此,今天我们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只有在这样的和谐文化指导下,我们才能一步一步地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和谐文化规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建设的任务,同时也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时提出来的重要任务。

  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最终会转化为人与人之间乃至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或冲突。如一些地方在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问题上发生的纠纷,一些地方因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冲突,都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认真地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努力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而要这样做,首先要转变我们的发展观念,创新我们的发展模式,培育自然资源能够自觉节约、自然环境能够友好相处的和谐文化。应该讲,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怎么认识和对待大自然,人与自然如何相处,从来就是各种文化都关注的话题;而且,各种不同的世界观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更是明确地告诉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要对我们进行报复。”这样的深刻见解,远远早于罗马俱乐部在1972年发出的惊世危言。现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今天要建设的和谐文化,也应该包括人与自然友好相处这一非常古典又非常前卫的思想,并且应该在全社会努力普及这种文化理念,以此来约束我们对自然的过度索取,规范我们对自然的行为。我们相信,用这样的和谐文化塑造出来的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一定是一个文明的中国。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需要和谐文化“新装束”

  一个党有没有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有没有掌握能够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又能够动员人民群众的文化力量。毛泽东曾经把这样的文化力量看作是党的“新的装束和新的武器”。今天,我们党提出要构建一个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能够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讲,在文化建设上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它要求我们党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转变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换上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新装束”,提高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艺术和水平。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水平,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然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经济社会在改革开放中继续快速发展,改革发展处在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社会结构变动,社会分层加剧,社会矛盾增多,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该讲,从党的十六大针对改革开放中我国阶级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动的新情况提出社会和谐问题,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大主要任务之一提出来,一直到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进行系统论述,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这对于我们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现在的问题是,在我们一些同志中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新变化,还没有很好地转变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有的不能正确把握机遇与挑战之间的辩证关系,不善于把挑战转化为机遇;有的不能正确认识体制变动带来的一系列“多样化”,习惯于用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方式看待一切;有的不能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还是用过去那种渲染矛盾、激化矛盾的老办法应对新情况新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告诉我们,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尤其是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治国理念。这就要求我们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用和谐文化装备广大党员和党的干部。因为,和谐文化要求我们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始终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心骨”,全面正确地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抓住机遇不松劲,面对挑战不慌乱,千方百计地把挑战转化为机遇而不错失机遇;要求我们全面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新变化,在增强社会活力的同时探索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结合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要求我们全面正确地对待各种社会矛盾,既不回避矛盾,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不渲染矛盾、激化矛盾,善于用群众接受的方式缓和矛盾、化解矛盾,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合力。

  总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途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培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需要装备和谐文化“新装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已经成为我们全党特别是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文艺、新闻、出版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